苟嘉陵-现代人应如何了解四谛

【禅世界按】:本文反映了苟嘉陵居士在佛教现代化领域的重要思想突破,值得致力于用佛教利益现代人和当代社会的修学者的反复阅读和思考。涅槃和轮回等传统佛教概念,是佛陀在古印度借助当时社会宗教、文化对佛学核心教义基于世俗谛的表达 – 佛学核心教义的胜义谛在世俗谛的凸显下,为历代和当代真正佛法修行者所铭记和实践。

现代人应如何了解四谛

苟嘉陵

2020.11.02

佛陀所说的四谛(苦、集、灭、道)之所以没有被现代人普遍了解、亲近与接受,是因为它被许多人误解为很灰,很冷,也很玄的东西。但这个误解的形成,其实是一种「时空错乱」。因为事实上四谛一点也不玄,更不灰色,反而是很实际,也是和人的生活与经验密切相关的。若要把这其中的因缘搞清楚,就需要我人对佛教所发源的文化土壤有些认识。

因为四谛虽一点也不玄,但佛陀所生长的时代与文化环境却的确是充满玄学色彩与出世思想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透过原始教典所了解到的「原始佛教」,也就一定会有一个程度的玄学与「出世感」。因为佛典是由当时的印度人所传下来的。所以自然也不可能完全和当时的文化思想没有关系。

佛说四圣谛的了义是除苦———彻底地灭除烦恼,也就是「苦灭谛」。但当时的印度人会自然地也把它想成是「不再轮回」,而以为这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但现代人如果也这样地以为涅槃是「断轮回」,就真地是深度误解了。因为涅槃是在佛陀以前就存在于古印度文化里的词,只是一个为佛陀所用的「时代方便」。

当时印度人「断轮回」的想法,如以现代眼光来看,其实就等同于一种「彻底地毁灭」。因为古印度人以为人可以有许多生,会不断地轮回。但在修行成功以后,就可以彻底地停止而不再「受生」,或「不受后有」了。这其实是一种对「世间」厌恶与轻贱的想法,也在原始教典里是阿罗汉的「成就」之一。但这个成就,其实并不合乎佛陀所教的缘起法义。

因为真实的缘起义理是生命本来就是缘起无自性,也就是中国佛教里所谓「无生」的。故轮回本来就是一种众生的错觉与想像。而阿罗汉是彻底了知了这个事实的人。他们也是因此才「不再轮回」,也就是不再与凡俗同知见了!

所以现代人读佛经与修学佛法,需要明白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大论师龙树菩萨也是因此而说人修学佛法,必须要能「分别于二谛」———胜义谛与世俗谛(注释一)。否则会很难明白佛陀所教的要点。因为时代不断在变迁,人类的思想与文化也会日新月异。佛陀所教的胜义谛虽是不会改变,但世俗谛的部份是顺应时代文化的需要,无法适用于每一个时代。当时的印度人出家学道,主要目标就是要能「了生死断轮回」。但这个目标并不是佛陀所立教法的胜义谛,而是古印度人的一种「终极希望」。但若离开了这个希望,当时的印度人是不会听佛陀讲什么「无上正等正觉」的。(注释二)

所以现代人必须要了解这层义理,才会明白应如何看待四谛。否则自然就会裹足不前。因为心有不安———担心一旦修学佛法成功而真证了阿罗汉果,从此就会「灭」了。但事实上灭在四谛里只是「苦灭」而已,并不是一个哲学论述。它很实际。讲的也是人的经验。

现代人并不会像古印度人一样地希望「不再轮回」,反而是希望能一直轮回下去。最好是能直到天长地久,与天地同寿。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佛教到后来几乎已变成一种「支持轮回的宗教」了。但若以佛说四谛来看,这是错误地用常见(view of permanence) 来修学佛法,属于「不正知见」。严格地说是谈不上什么佛教的。因为成功修学佛法的结果(阿罗汉果)是「不再轮回」,是在纠正古印度文化里的执著与迷思的。现代人如不能有这层觉知,也是不会了解佛陀所说四谛真义的。

所以我提倡佛教的现代化,主要就是要恢复以「人的经验」为修行主轴的四谛。我的第一本书,也是以「做个喜悦的人」为书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明白「了生死断轮回」不但不可作为现代人的修行所依,就是以佛陀所说的原始法义来看,也不是第一义谛。现代人如果在今天还在这些古印度人的思想圈圈里打转,真可说是不知今夕何夕⋯⋯。

菩萨道的确是宏伟广大,大悲心也的确是佛陀所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核心。但修行人如不能在当下的生命里「除苦」而有喜的经验,再多的宏誓大愿都只会是如风中的柳絮。

注释一:
《中论.观四谛品》第八颂:「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即胜义谛。

注释二:
《中论.观四谛品》第十颂: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現代人應如何了解四諦

苟嘉陵

2020.11.02

佛陀所說的四諦(苦、集、滅、道)之所以沒有被現代人普遍瞭解、親近與接受,是因為它被許多人誤解為很灰,很冷,也很玄的東西。但這個誤解的形成,其實是一種「時空錯亂」。因為事實上四諦一點也不玄,更不灰色,反而是很實際,也是和人的生活與經驗密切相關的。若要把這其中的因緣搞清楚,就需要我人對佛教所發源的文化土壤有些認識。

因為四諦雖一點也不玄,但佛陀所生長的時代與文化環境卻的確是充滿玄學色彩與出世思想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透過原始教典所瞭解到的「原始佛教」,也就一定會有一個程度的玄學與「出世感」。因為佛典是由當時的印度人所傳下來的。所以自然也不可能完全和當時的文化思想沒有關係。

佛說四聖諦的了義是除苦———徹底地滅除煩惱,也就是「苦滅諦」。但當時的印度人會自然地也把它想成是「不再輪迴」,而以為這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但現代人如果也這樣地以為涅槃是「斷輪迴」,就真地是深度誤解了。因為涅槃是在佛陀以前就存在於古印度文化裡的詞,只是一個為佛陀所用的「時代方便」。

當時印度人「斷輪迴」的想法,如以現代眼光來看,其實就等同於一種「徹底地毀滅」。因為古印度人以為人可以有許多生,會不斷地輪迴。但在修行成功以後,就可以徹底地停止而不再「受生」,或「不受後有」了。這其實是一種對「世間」厭惡與輕賤的想法,也在原始教典裡是阿羅漢的「成就」之一。但這個成就,其實並不合乎佛陀所教的緣起法義。

因為真實的緣起義理是生命本來就是緣起無自性,也就是中國佛教裡所謂「無生」的。故輪迴本來就是一種眾生的錯覺與想像。而阿羅漢是徹底瞭知了這個事實的人。他們也是因此才「不再輪迴」,也就是不再與凡俗同知見了!

所以現代人讀佛經與修學佛法,需要明白哪些是了義,哪些是不了義。大論師龍樹菩薩也是因此而說人修學佛法,必須要能「分別於二諦」———勝義諦與世俗諦(註釋一)。否則會很難明白佛陀所教的要點。因為時代不斷在變遷,人類的思想與文化也會日新月異。佛陀所教的勝義諦雖是不會改變,但世俗諦的部份是順應時代文化的需要,無法適用於每一個時代。當時的印度人出家學道,主要目標就是要能「了生死斷輪迴」。但這個目標並不是佛陀所立教法的勝義諦,而是古印度人的一種「終極希望」。但若離開了這個希望,當時的印度人是不會聽佛陀講什麼「無上正等正覺」的。(註釋二)

所以現代人必須要瞭解這層義理,才會明白應如何看待四諦。否則自然就會裹足不前。因為心有不安———擔心一旦修學佛法成功而真證了阿羅漢果,從此就會「滅」了。但事實上滅在四諦裡只是「苦滅」而已,並不是一個哲學論述。它很實際。講的也是人的經驗。

現代人並不會像古印度人一樣地希望「不再輪迴」,反而是希望能一直輪迴下去。最好是能直到天長地久,與天地同壽。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佛教到後來幾乎已變成一種「支持輪迴的宗教」了。但若以佛說四諦來看,這是錯誤地用常見(view of permanence) 來修學佛法,屬於「不正知見」。嚴格地說是談不上什麼佛教的。因為成功修學佛法的結果(阿羅漢果)是「不再輪迴」,是在糾正古印度文化裡的執著與迷思的。現代人如不能有這層覺知,也是不會瞭解佛陀所說四諦真義的。

所以我提倡佛教的現代化,主要就是要恢復以「人的經驗」為修行主軸的四諦。我的第一本書,也是以「做個喜悅的人」為書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明白「了生死斷輪迴」不但不可作為現代人的修行所依,就是以佛陀所說的原始法義來看,也不是第一義諦。現代人如果在今天還在這些古印度人的思想圈圈裡打轉,真可說是不知今夕何夕⋯⋯。

菩薩道的確是宏偉廣大,大悲心也的確是佛陀所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核心。但修行人如不能在當下的生命裡「除苦」而有喜的經驗,再多的宏誓大願都只會是如風中的柳絮。

註釋一:

《中論.觀四諦品》第八頌:「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即勝義諦。

註釋二:

《中論.觀四諦品》第十頌: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

【禅世界论坛】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经典翻译 PDF EPUB电子书下载

《禅世界WIKI辞典》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