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念清-現代修行人的煩惱

現代修行人的煩惱

念清

2020.06.16


我們現代人無疑是有許多煩惱的,我把煩惱的原因姑且說成是因為有「強烈的欲求」卻無法得到滿足,而欲求越強烈所帶來的煩惱就越重。當煩惱來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做一些事情,一方面是通過轉移注意力使自己暫時忽略或忘記煩惱,另一方面是通過做事情讓自己感到快樂,用快樂來沖淡煩惱。可是當煩惱嚴重到不想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也只能忍受著慢慢熬過去了。若熬不過去,就有可能患焦慮抑鬱分裂等精神疾病,甚至可能走上人生的不歸路。

因此我們有不少人也意識到了煩惱的種種危害,或進入佛教圈或鑽研佛學,希望通過一些學習和所謂實修等活動而得到解脫的方法。但殊不知我們目前所能了解的大多數的佛法理論經過2000多年的流轉,在重要的環節上已經被誤解和扭曲了。這種看法不是想當然爾,而是透過踐行之後的理性判斷。試想一下,斷除煩惱的頭號人物——佛陀把他的理論傳授給他的弟子,弟子們經過認真領悟和實踐都先後從煩惱中解脫。之後幾百年,弟子們把口口相傳的理論經過回憶口述和編輯成冊就成了現在的佛經。之後在1000多年的時間裡,又有多少佛教中人對佛經進行了重新編寫或編譯,裡面是否參雜了編者的個人理解而進行了某種「修復」,又有多少添加和刪減就更是不得而知了。我們可以這樣推論,流傳到現在的佛法理論在一些環節上如果真的沒有被誤解和扭曲,我們是不是應該看到有相當多的佛法修行人會變得比較沒有煩惱而喜悅自在了呢?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不少修行人可能就因為「修行」而帶來了更多的煩惱,有的修了幾十年,甚至一輩子也沒有從煩惱中解脫出來。最近有一個佛教群的群主時不時的給我發一些鏈接,鼓勵我把修行的重心放在持咒上,目的就是在臨終時有佛來接引並一起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據說在那裡修行會比較容易成佛。這就是現代修行人的煩惱和悲哀了,因為在眾多的佛教網站和佛法著作里,竟然很難找到斷除煩惱的有效的方法!以至於有一群人期待著來世的修行,而且還要換一個環境來修。

可能有讀者會問,如果佛的理論是真的被誤解和扭曲了,那麼被誤解和扭曲的部分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所了解的就是佛說的本來面貌呢?下面我就嘗試從如何有效斷除煩惱的問題中對這兩個疑問給出我的看法。

我們一般人都能了解煩惱不是無緣無故而是有原因的這個事實,而且我們通常僅是從外在原因的了解上得出煩惱的結果,比如農民可能因乾旱不下雨或莊稼賣不出好價錢而煩惱,職場人可能因同事間勾心鬥角或老闆剋扣工資而煩惱,夫妻之間可能因沒有默契或互相傷而煩惱等等,這些煩惱在表面上看就是這些原因所導致的。其中有些原因靠我們的努力可以改變,而有些因為能力有限而無法改變。正因為煩惱的原因無法被改變當然就只能煩惱了。而有些原因通過一些努力雖能改變,但是在被改變之前的那段時間裡我們還是會煩惱的對不對?而且這種因有強烈欲求而無法被滿足的事情會不斷地再來。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想要通過改變外在的原因而使自己徹底斷除煩惱是完全不可能的。

事實上佛陀老早就看穿了煩惱,他認為煩惱的原因不僅僅來自於外在的種種,更主要的是煩惱有一個內在的根本原因,而這個內在的根本原因佛把它統稱作「執著」。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心中有執著就一定有煩惱,反之心中不執著或者放下了執著就不會有煩惱了。

那麼,執著到底指什麼?如何界定執著?執著有不同的種類嗎?人為什麼會有執著?如何才能不執著或放下執著呢?

我先來引用佛教經典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兩句話,一句是「一切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另一句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話都隱含著一個前提——煩惱的根源就是執著,所以要我們放下執著或不執著,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呢?許多經典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事實上,執著是需要在心中覺察見到的東西,因為你連見都沒有見到,何談放下?何談有沒有呢?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認為的大多數的經典因種種原因可能有所增減的一種推斷了。

為了能覺察見到自己心中的執著,執著是需要重點釐清的東西。事實上執著就是一種心念,是對某事物生起貪著抓取或厭離推舍的心念。當某事物讓我們舒爽或快樂並認為是好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生起貪著抓取的心念,這就是執著。相反的,當某事物讓我們疼痛或苦惱並認為是不好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生起厭離推舍甚至嗔恨的心念,這也是執著。這種貪著抓取或厭離推舍的心念一旦形成煩惱也就產生了。

而我們人類之所以會有種種執著正是因為沒有充分了知一切皆緣起的事實,故盲目用力。所謂用力就是生起了抓取或推舍的心念。但若能充分了知緣起就不會執著什麼了。那麼什麼是緣起呢?緣起就是指一切現象皆由因緣相聚而生起,因緣離散而滅去。由此可知,只有讓煩惱的因緣(即執著)離散滅去,才能斷除煩惱。所以說緣起才是斷除煩惱最根本的理論依據,而所謂充分了知緣起意味著對緣起理論的深入體悟(即開悟),悟得越深就越容易放下執著,越是不去執著。一方面若能深入體悟緣起無我,就不會有以為自己優越高超而勝過別人的心理(即遠離我見),也自然不會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了(即遠離我執)。另一方面若能深入體悟緣起空寂,就不會有任何執著了,尤其是觀念上的執著。

可是當我們修行人在還沒有如佛陀般的徹悟緣起遠離執著之前,該如何是好呢?事實上佛陀正因為透過緣起而看出了執著的種種包括人的習性,故為我們建立了四念處(即身受心法)的修行方法,以便於逐漸地在感覺、感受、心念及觀念上覺見執著而能放下執著,從各種習性中擺脫出來。所以我們修行人除了需要不斷地隨緣體悟緣起之外,我們更需要勤修四念處。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重要的四念處修行方法在許多大乘經典中並沒有直接談到。而我們所熟悉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提到了苦集滅道四個字,但說的是「無」苦集滅道,這種否定的涵義若不是先了解了四念處中的法念處就是很難了解的東西,因為在步驟上出現了問題,用我們東北的話講就是隔著鍋台上炕了。而且這個「無」字在我看來也讓許多修行人失去了想要對苦集滅道進一步了解的興趣。事實上佛陀真正想要讓我們了解的方法正是苦、集、滅、道之四聖諦,這裡的道就是八正道,而八正道中的正念其實指的就是四念處了。

另外四念處的修行理論雖然在南傳佛教的著作里經常被提及,但四念處真正的修行內容也被部分誤解和篡改了。我所了解是南傳教法對身受心三個念處的修行內容與佛的原始教導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在法念處的理解和修行內容上卻有著本質的不同,我認為是一種嚴重的偏差。最普遍的是他們把法念處的「法」解釋成法界、法塵,也就是現象界,而修行的內容卻是三法印、五蓋、五取蘊、七覺支、八正道等。其內容與之前的三個念處有不少重疊的部分,不僅讓修行人感到龐雜難以深入,而且會讓人心生疑竇,就是身受心三個念處講的都是精神世界的種種,第四個念處卻突然冒出了一個現象界,是覺察念頭裡的現象嗎?讓人有一種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其實佛陀對法念處的「法」所要表達的真正涵義是心中的觀念和思想。也就是要讓修行人如實覺見心中有什麼觀念和思想生起了,若是有就知道有,若是沒有就知道沒有,這就是法念處的修行。

前面講過修四念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在如實覺察身受心法四個地方的同時要能覺見有沒有生起執著,而覺見執著的本身又是心念處的修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會認為心念處非常重要,它好比是過濾器,可以過濾出種種執著。也就是要能覺見感覺上的、感受上的、心念上的以及觀念上的執著,並透過對緣起真相的體悟而能放下並遠離。最省力的方法是「執著的苗頭」一出現就被四念處的修行「有所覺照」,而「知非即離」。這就叫「見一分執著放一分」,如此便能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了。

如果我們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那麼這些方法到底是不是佛所說的本來面貌就不是很重要了,因為難以考證,所以重要的是去實踐和檢驗,看看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減輕或斷除煩惱。我可以肯定我們現代修行人若能鑽研和體悟緣起,勤修四念處,就一定能減輕或斷除煩惱。否則的話,就只能在煩惱中打滾度日了。

我的以上看法基本上是來自苟嘉陵居士的著作《做個喜悅的人》,有不少修行理論的細節並沒有談到,希望有志於斷除煩惱的修行人能認真閱讀和踐行。


【禪世界轉發,供參考】

 


發表評論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