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到底是在護持,還是在毀壞佛法?

到底是在護持,還是在毀壞佛法?

苟嘉陵

2019.9.15

對金錢與持有金錢的看法,應該也是佛法是否能現代化的關鍵議題之一。因為金錢和人類的關係密切。財富也是大部分修行人生活裡的重要部份。

到今天為止,筆者所知南傳佛教的出家人,仍在嚴守著「不捉持金錢生相與寶物」的戒律。筆者不是出家人。故不會,也不能對這件事持有任何意見。但整體的佛教與絕大多數的佛法修行人,到底應如何在現代對待金錢與財富,是實際而且需要被討論的議題。所以筆者希望所有的佛法修行人與宏教者,能以平常心和筆者一起思索與探討這個實際的議題,而毋需以為筆者是在對任何團體或個人作人身攻擊。

事實上這個議題不只是佛教現代化的議題,而且也應是全體人類的共同議題。

因為人類從農業社會以來,就存在著財富分配的問題了。人必須擁有金錢(至少微量)方能在現代社會裡生存,故獲取財物已成為人的一種本能。在當今資本主義當道的社會結構下,獲取利潤以求生存也已經是任何企業的金科玉律。故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只要獲取財物的手段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合乎法律,也是會被保護與尊敬的。但如果是這樣,這個議題還有需要被討論嗎?

筆者以為不但有需要,而且是佛法是否能現代化的關鍵因素。因為人類的貪瞋痴與戒定慧,其實都會直接體現在其金錢觀與財富觀上。

我想現代佛教最主要須表達與體現的,應是金錢並非毒蛇,擁有財富也並非罪惡。因金錢就像權力一樣,可以被用來為善或為惡。故並沒有本質上的善惡屬性。但盲目與瘋狂地積累財富,就是邪惡。

在過去共產主義的萌芽時代,擁有財富與地產的人會被視為本質性的邪惡,而被稱為「階級敵人」。他們會被打入地主與老財的「黑五類」。但在今天,人類已經見證了擁有財富和善惡是兩回事。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茲是世界首富之一,但他所管理的慈善基金與利益眾生的數量,也同樣是舉世第一。故「有錢人」的意義,在今天已經是被重新定義了。一個人如果擁有財富,同時也能善用之,和他人共享,利益更多的眾生,在大乘法義裡是應以菩薩行者視之的。因為懂得和他人分享的人,一定也具有甚深智慧。

但如果一個富人,沒有用自己的財富去做任何關心眾生的事,而是視財如命的一毛不拔呢?這就是盲目而且瘋狂的積累行為了。就算他的財富都是合法所得,也沒有在過程裡直接傷害眾生,但若以佛法修行的角度來看,這種為富的生命雖是合法而受保護,但不合理,也不合情。若要說是否合乎佛法,就更是文不對題了。

不合理是基於緣起法義。因任何現象的存在都不是單一而有,獨立而生,而是和社會及其它種種條件相依而生的。所以任何擁有財富的人,都應對社會與其他的人類存感念之心,而升起回饋之念。如果沒有,當然是不合理,也就是智慧上的遺憾與缺陷了。

而不合情是基於最簡單的人性。世上有如此多的人,仍處於溫飽尚且不足的狀態。而一個富人卻對他們的苦痛視若無睹。這種一毛不拔的「不作為」行為,怎不令人要問問「情何以堪」?這當然也就是一個人在情感上的遺憾與缺陷了。

用盲目與瘋狂二字形容這種「有錢人」,當然是沒有言過其實的。

事實上人類如果從來都沒有過盲目與瘋狂地積累行為,這個世界就不會曾經發生過共產主義了。但盲目與瘋狂的積累行為,難道不正是源於人類的貪婪與無知嗎?而佛法修行人如果對這個實際存在於自己生命與人類歷史裡的事實沒有覺知,還能說自己懂佛法而有在修行嗎?

筆者曾說過佛教團體不應長期擁有鉅額的財富,否則是不如法的。因為財富雖並不必然是毒蛇,但它應被用於利益眾生上,而不應被任何佛教團體長期性地「持有」。私人如果坐擁巨大的財富,都曾被孔夫子指為「為富不仁」,原因就是「情何以堪」。而佛教團體如果長期地持有眾生捐獻的大筆金錢,甚至用其來「以利滾利」,卻沒有把它有效地用來弘揚佛法以利益眾生,當然不符合大乘法義。

私人企業需要營運資金,才能使企業有效地營運。但過多的現金資產,若以現代的管理與財務分析角度去看,都已經被視為管理不善了。而非營利的佛教團體如果長期坐擁大量的現金資產,又意味著什麼呢?

因前陣子在台灣發生的一些「佛教事故」,筆者才在電視的媒體採訪裡得知許多的佛教道場,事實上不只是擁有鉅額現金,甚至也都設有「投資帳戶」,而為媒體議論紛紛與詬病。當時就有佛教內比較正直的人士,站出來對這些現象做反省與批評。但就在此時,也跳出來不少傳統的衛道人士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批評者,說他是在毀謗正法與善知識⋯ 但給我的感覺是亂扣帽子。更有人莫名其妙地以高人的姿態出現,說:「真有修行的人,從不會批評他人⋯」對此,筆者就真地不知所云,也無話可說了。

筆者從沒有以為自己「有修行」。但儘管如此,還是要重複一個簡單的事實,即佛教團體不應長期持有鉅額資金,而應把其用於弘揚佛法,以利益眾生。否則就不符合佛法的根本精神。如果團體因人手不足,或任何其他原因而無法把金錢用於弘揚佛法,至少也應把其捐給慈善或公益團體。這樣才沒有失去正法住世的基本立場與精神。

否則,到底是在護持,還是在毀壞佛法?筆者要誠懇地伏請所有的法友同修們一起深思。


佛教與佛教團體的財富觀

苟嘉陵

2019.9.15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則佛教故事,講兩位出家人在鄉間的路上行走,忽然在路邊出現了一塊黃金。徒弟看到了很是高興,正欲撿起來,師父就告訴他那不是黃金,而是毒蛇。於是兩個人誰也沒有撿起黃金,繼續他們的行路。

這個故事確實記載了佛陀在世時,比丘們對金錢的看法與態度。它也至今仍表現在南傳佛教出家人的戒律上。而它對修行人的意義也的確仍是一種如法的覺知,即「金錢是修行人常有的貪著對象,很容易使人喪失智慧,而作出傷害自己的事。修行人如果沒有對自己的貪婪之心有覺知,金錢就會等同於毒蛇一樣。」這個法音直到今天,對所有的佛弟子們仍是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但佛法修行人在今日世界裡的金錢與財富觀,雖的確仍應以不貪為基,但如只是講究不貪,恐怕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裡人類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因為畢竟絕大多數的佛法修行人不是比丘,而有現實的經濟生活。佛法在今天如果只是教導人類不貪,但對人類的經濟生活與財富的分配與使用沒有看法,當然會是不切實際的。

本期的般若廣場,探討了佛教與佛教團體在今日世界應有的金錢與財富觀。歡迎關心佛法如何在現代能利益更多眾生的法友,一起閱讀與思索這個實際的佛教論題。


首發於般若廣場。

 

發表評論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