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怀疑是修行的常态

怀疑是修行的常态

苟嘉陵

2019.06.18


佛法里有五种修行的障碍,被称作「五盖」,即贪欲、瞋恚、昏睡、掉悔与怀疑。这五种东西能遮障修行人的智慧,所以被称为盖。它们会使修行人四念处与七觉支的修行无法前行与深入。

但同时我们也明白四念处与七觉支所主要讲的修行内容,是「如实观」。包括要有独立思考的修行人格。故修行人必然会在修行路上对佛法,乃至因果与凡圣等有所怀疑。因四念处的修行主题是修行人对自身的观察,与因之而生的觉醒。不是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故原始佛法的修行不但没有主张修行人应无条件地相信,而且会把无条件的相信视为盲信,也把其视为修行的障碍。

但如果事情是这样,怀疑在佛法的修行里到底是不是「盖」呢?所谓的疑,到底是不是修行的障碍呢?如果是障碍,又说修行觉观必会有所怀疑,这其中是不是有矛盾呢?

其实是一点也没有矛盾的。因为人在尚未见法、开悟以前,对佛法是一直都会有所怀疑的。故怀疑是修行的常态。而且这个怀疑不会因为信心的加强就消失。是因为这个原因,佛法和宗教家的纯信有所不同。即任何的「信」都不能使人见法与见道,而是必须靠修行四念处去自己睁开智慧之眼。所以怀疑对佛法修行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佛教徒深信三宝功德巍巍,固然是好,也符合佛法的修行原则,但不代表深信就没有疑惑了。疑惑与怀疑当然是「盖」,也就是有烦恼。但修行人该做的,是精进地修行四念处,尤其是七觉支里的择法觉知,使自己有一天能开悟而见法。到那时节,自然就不会再有怀疑了。但在那一刻来到以前,修行人有怀疑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怀疑,反而倒是修行的问题与障碍了!

所以修行人不该把「五盖」视为必须马上除之而后快的东西,因为这件事实急不来。人就算是已经见道而没有疑惑了,即没有了「见惑」。但仍然是有「思惑」的。而在思惑未除以前,一个程度的贪欲与瞋恚也都还是有的。它们当然是「能障心性」,但也确是无法光靠「想要断除」就可断除的。故修行人也必须学会和自己的烦恼共处,也就是需要有耐心与信心。而这个信心,就不是无条件的相信与盲信了。

这种信,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召唤(calling)。也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本然的智慧」,亦即儒家讲的「良知良能」。它虽尚未充分、清楚地被修行人如实照见,但只要是还没有完全丧失直心与童心的人,是都会对这种信「有感」的。所以这种信不但不是盲信,而且是一种善根,能把修行人的生命导向无上正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佛教里有人说「信为手」。因它能让人得一切善法与善功德。它和迷信与盲信,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最怕的,是有些人已没有了直心而自己骗自己,在见道以前就对他人宣称自己已经是「没有疑惑」了。笔者在佛教界久了,自然也会见到这一类型的人。他们往往是抱持着某种法门「才是究竟」的心思,或坚持一种「在这个时代,捨此法门别无他途」的想法。殊不知这种心思与想法,正是不折不扣的愚痴,也就是无明。因为就是这种心思,才造成人从没有如实面对自己与自己的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觉知自己的我执与法执,与超越「见思二惑」了。这样是无法修行四念处的。


首发于般若广场。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