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塔:錯誤與修行

錯誤與修行

梅塔

2019.03.15

佛學的修行者會不會犯錯?如果從是否存在貪嗔痴的角度來看,在沒有獲得完全覺悟和達致徹底寂靜的境界前,大多數人都會或多或少過犯身語意的錯誤。漢語里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樣的俗語,權宜地說明大家存在的毛病相當普遍 – 甚至某些有名的修行之人,被揭露違反了戒律和世俗法律,我們仍能看到很多信徒為他們巧妙地辯護或者遮蓋,所謂”為尊者諱“是也。那些俗語除了常常成為人們拒絕接受批評和改正自己的擋箭牌外,並沒有告訴人們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

佛陀在上座部佛教的聖典里,多次指出自己的聖弟子、婆羅門和其他外道遊行者們在修行法門和教義義理中的錯誤。很多聖弟子和外道在被佛陀教導後,幡然醒悟,在修行上棄暗投明和精進努力,很快獲得達致阿羅漢境界的解脫。在《中部》中五十經第三品《眾遊行者品》中,外道遊行者婆蹉氏和摩緊提耶等接受佛陀的指正,表示在世尊座下出家而了知需要四個月的察看期後,自願將察看期擴至四年,修正錯誤而坦然修行以入聖道。佛陀也屢次指出消除五蓋對息滅煩惱獲得解脫的重要性。五蓋中的掉舉和後悔(restlessness and remorse),即不安和悔恨,這些負面的情緒,特別是某些人近乎贖罪的強烈情感和極端行為,實際上會阻礙人們對自己錯誤的覺知,反而以理念上的誤差走向正念修行的反面。佛陀在《長部》的《大念處經》中說“比丘們!這是單向的道路,使眾生清凈,超越憂傷和哀慟,息滅痛苦和悲傷,獲得正道(the right path),實現涅槃,這就是四念處。” 多年以來,苟嘉陵先生力倡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修行系統,指出修習四念處對學人正念覺知和改正修行錯誤的要領,並現身說法作證四念處修行給自己的得力和體悟之處,值得同修們深思。

隨着大乘佛教的興起,佛陀的核心教義發生演化並在佛教界產生了各種新的闡釋。聖龍樹在其所撰的《中論》中用空性思想揚棄了初期大乘佛教對佛陀核心教義的過度情緒化的種種發揮,進而破除修行上的偏見和邊道,使大乘教義回到佛陀所倡導的中道。有多少學人在當時不滿聖龍樹的批評和論破而激烈拒絕,我們無從知曉;可是佛教歷史有聖龍樹被迫自行了斷的說法,卻透露無明的修行者,特別是那些頑固不化的所謂早期大乘修行者,不了知和拒絕承認自身錯誤而斷絕自己慧命的可怖性。《金剛經》在很多人眼裡被認為是佛陀在闡釋離相之說,如果仔細分析,佛陀其實在苦口婆心地教誡人們要持守即相離相和無實無虛的中道,這是需要一個正念的修行人仔細發掘和獨立思考的。修行上的錯誤,如果有善知識給我們指出,或我們自己通過對身語意的反思和修習四念處而覺知,我們學人就需要如實地去校正,而不是憑一句錯誤本空而能心安理得。大乘佛教自聖龍樹成就為大乘共祖後,不斷演化出“真空實有”和“真常唯心”等種種概念和以其為教義的佛教流派。懺悔法門在後期大乘佛教中廣為流傳,提供了人們所謂洗心革面的一種方式。有些修行人把此法門推向極端,用它來代替佛陀所提倡的“知道和看見”的覺知,以消除過往身語意的過失和所造作的惡業。普通大眾經由接引眾生嚮往正法的慈悲法門如懺悔和助念,來了解正信的佛教,並逐漸走上覺悟之道,發甚深菩提心而利他自利,我們讚歎隨喜。可是如果不了解佛陀在上座部佛教聖典里所強調的發慚愧心(非掉舉和後悔)而精進地修學,片面以為只要有心意上的懺悔,便離相而無因果之律下的業相,甚至繼續造作身語意的惡業,可能只是自欺欺人之舉。

佛陀在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三藏中訂有出家眾和在家眾所應該受持的律條和道德規範。簡明的《吉祥經》《八大人覺經》等給出了普通修行人修行向道的很好的解說。這些對我們在日常修行中如何對待錯誤和避免錯誤是最為基本的開示。回歸基本和簡便,可能是現代忙碌的修行人容易接受和可操作的方式?

如何對待自己修行上的錯誤,穩妥和可行的正確之道是修習佛陀的核心教法四念處和大乘佛教所宣揚的六度。這方面的內容,我們修行人需要經常反思,並在身語意的日常行為中不斷覺知和修正。走上覺悟的正道後,就修正錯誤、享受喜悅並關懷他人吧!

發表評論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