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塔:错误与修行

错误与修行

梅塔

2019.03.15

佛学的修行者会不会犯错?如果从是否存在贪嗔痴的角度来看,在没有获得完全觉悟和达致彻底寂静的境界前,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过犯身语意的错误。汉语里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样的俗语,权宜地说明大家存在的毛病相当普遍 – 甚至某些有名的修行之人,被揭露违反了戒律和世俗法律,我们仍能看到很多信徒为他们巧妙地辩护或者遮盖,所谓”为尊者讳“是也。那些俗语除了常常成为人们拒绝接受批评和改正自己的挡箭牌外,并没有告诉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

佛陀在上座部佛教的圣典里,多次指出自己的圣弟子、婆罗门和其他外道游行者们在修行法门和教义义理中的错误。很多圣弟子和外道在被佛陀教导后,幡然醒悟,在修行上弃暗投明和精进努力,很快获得达致阿罗汉境界的解脱。在《中部》中五十经第三品《众游行者品》中,外道游行者婆蹉氏和摩紧提耶等接受佛陀的指正,表示在世尊座下出家而了知需要四个月的察看期后,自愿将察看期扩至四年,修正错误而坦然修行以入圣道。佛陀也屡次指出消除五盖对息灭烦恼获得解脱的重要性。五盖中的掉举和后悔(restlessness and remorse),即不安和悔恨,这些负面的情绪,特别是某些人近乎赎罪的强烈情感和极端行为,实际上会阻碍人们对自己错误的觉知,反而以理念上的误差走向正念修行的反面。佛陀在《长部》的《大念处经》中说“比丘们!这是单向的道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伤和哀恸,息灭痛苦和悲伤,获得正道(the right path),实现涅槃,这就是四念处。” 多年以来,苟嘉陵先生力倡佛陀所教导的四念处修行系统,指出修习四念处对学人正念觉知和改正修行错误的要领,并现身说法作证四念处修行给自己的得力和体悟之处,值得同修们深思。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陀的核心教义发生演化并在佛教界产生了各种新的阐释。圣龙树在其所撰的《中论》中用空性思想扬弃了初期大乘佛教对佛陀核心教义的过度情绪化的种种发挥,进而破除修行上的偏见和边道,使大乘教义回到佛陀所倡导的中道。有多少学人在当时不满圣龙树的批评和论破而激烈拒绝,我们无从知晓;可是佛教历史有圣龙树被迫自行了断的说法,却透露无明的修行者,特别是那些顽固不化的所谓早期大乘修行者,不了知和拒绝承认自身错误而断绝自己慧命的可怖性。《金刚经》在很多人眼里被认为是佛陀在阐释离相之说,如果仔细分析,佛陀其实在苦口婆心地教诫人们要持守即相离相和无实无虚的中道,这是需要一个正念的修行人仔细发掘和独立思考的。修行上的错误,如果有善知识给我们指出,或我们自己通过对身语意的反思和修习四念处而觉知,我们学人就需要如实地去校正,而不是凭一句错误本空而能心安理得。大乘佛教自圣龙树成就为大乘共祖后,不断演化出“真空实有”和“真常唯心”等种种概念和以其为教义的佛教流派。忏悔法门在后期大乘佛教中广为流传,提供了人们所谓洗心革面的一种方式。有些修行人把此法门推向极端,用它来代替佛陀所提倡的“知道和看见”的觉知,以消除过往身语意的过失和所造作的恶业。普通大众经由接引众生向往正法的慈悲法门如忏悔和助念,来了解正信的佛教,并逐渐走上觉悟之道,发甚深菩提心而利他自利,我们赞叹随喜。可是如果不了解佛陀在上座部佛教圣典里所强调的发惭愧心(非掉举和后悔)而精进地修学,片面以为只要有心意上的忏悔,便离相而无因果之律下的业相,甚至继续造作身语意的恶业,可能只是自欺欺人之举。

佛陀在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三藏中订有出家众和在家众所应该受持的律条和道德规范。简明的《吉祥经》《八大人觉经》等给出了普通修行人修行向道的很好的解说。这些对我们在日常修行中如何对待错误和避免错误是最为基本的开示。回归基本和简便,可能是现代忙碌的修行人容易接受和可操作的方式?

如何对待自己修行上的错误,稳妥和可行的正确之道是修习佛陀的核心教法四念处和大乘佛教所宣扬的六度。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修行人需要经常反思,并在身语意的日常行为中不断觉知和修正。走上觉悟的正道后,就修正错误、享受喜悦并关怀他人吧!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