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塔:修行与快乐

修行与快乐

梅塔

2019.01.13


在社交圈中,经常能读到朋友们自制或转发的心灵之汤,如关于放慢生活节奏,诗意或禅意地生活,以及发现市井生活当中真切平凡的内容。我们在慨叹人们能自己发现很多佛教修行道理的同时,也能看到一些人在没有深切体悟时宣扬“做我自己”,“只要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所谓放飞自我的口号和实践,甚至美其名曰“一切本空”而不能觉知所存在的大量我执。在当今的世俗社会里,谈到修行,青灯古卷和面壁枯坐,不再是人们对修行者的传统的刻板印象,相反那些出入香车宝马、日用奢侈挥霍和道场富丽堂皇的所谓修行人,成了芸芸大众眼中的成功者。修行蜕变为商业牟利活动和精神洗脑的方式正在神州大地上方兴未艾。

这些所谓的修行人,包括挂着佛教组织头衔而追逐世俗权力和名闻利养的人,他们快乐吗?人们也许会用庄子的狡黠说你不是他们,怎知他们是否快乐。这就碰到了修行与快乐关系的问题。佛陀说四谛,而苦谛中的苦,除了痛苦性,还包含无常性和无我性的含义。在未了知佛陀所揭示的这一种种现象(万法)的本性时,大多数人的确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痛苦。那么,了知这种本性后,人们就一定快乐了吗?一方面,从实相之理上说,痛苦和快乐相反相成,本性皆空。所谓“追求快乐”,并无所谓快乐可以去追求。修行的目标是涅槃,那也不是什么神秘不可捉摸的东西,用通常的话来说就是平静安乐(peace)。另一方面,从事相上说,持守苛刻苦行和追求感官享乐是修行的两个极端。历史上沙门主义教派中的一味苦行派(如裸形和持畜生戒)和秘密大乘佛教后期所融合的鼓吹神秘怛特罗贪欲欢乐的性力派,都是与佛学觉悟无关而制造人生痛苦和放纵爱欲的不如法实践,也许给修行人带来不可言传和不可描述的“快乐”,但它们不是佛教的正信方法。而中道的修行方式和道风,可以用三法印来筛选,即观察思考这种作风是否助长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对诸行的认知,是否增强了诸法是我的还是无我的觉知,是否导向涅槃寂静的目标还是徒增无明烦恼。佛学的理与事,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种修行是否是正道,以及我们普通人所欢喜的快乐是否是有益于世俗生活和佛学修行。

在佛学修行过程中,我们是需要适当的快乐的;在获得一定的觉知后,我们也会产生喜悦和快乐。对于前者,佛陀在早期经典如《一切烦恼经》(《中部》第二经)中,把对衣、食、住、行和医药用品的适当享受和受用作为舍弃众烦恼的七种方法之一。他甚至劝说尊者大迦叶享用舒适的生活条件而不需要继续对老病之躯苛刻地对待。佛陀的教导传递了极为宝贵的信息。在这里,我们想到网络流行词语“小确幸”(即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合适的小确幸,比如穿着得体有品质,吃得健康有滋味,住在一个舒适和卫生的地方,有合适的交通工具,能欣赏文化艺术以陶冶心性,有足够的医药必需品等等,可以作为营养物滋养和维持我们身心的健康。在世俗社会中的普通修行人,当体验到世俗生活的美好一面,才可心安地走修行中道。而且有适当的小确幸,是很好的世俗安慰,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修行的信心。慢慢地,我们不是仅仅通过概念思辨和说教而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我平息,而是让平和变成了自己经常性的切实体验,一种如实修行最为宝贵和真实的体证。小确幸所反映的是一种在事相上享受生活而获得快乐的平实修行精神。即使是在佛教界对待每日一食的敏感问题上,广钦老和尚和慧律法师强调修行人能保持色身健康的现实态度,察看这个身体是否能安乐地支持修行而不是困扰于一天吃几顿饭的问题。有大德说过“身安而道隆”,也是我们对待修行中受用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的态度 – 只要小确幸给我们带来身心上的喜悦快乐,有助于支持我们的佛学修行环境和修行本身,而不会助长而是协助我们的贪嗔痴,它们就是理所当然的修学营养物,是值得学人放心去获得和享受的。在关于小确幸的讨论中,有一位大陆的同修说道:“那些成功而积极的体验可不断强化人的自信、乐观和向上的态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并获得成长和发展。于佛学研修而言,我认为同理地,对小确幸的感知和积累是令我们自在和喜悦的强化剂,可助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更充沛的精力去修行。” 我们深有同感,通过修习四念处,当我们获得一定的觉知之后,也会自然产生身心快乐,包括佛陀在经典里描述的禅修之人达致第一禅和第二禅的境界时的狂喜和快乐。一个有良性循环过程的正信修行模式,也能成为一个在世俗社会中的榜样 – 告诉人们什么是佛学的引人入胜的现实功用,什么是真正值得重视的人生快乐,什么是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价值,以及什么是佛学修行的真谛。

最后,有同修认为“唯有喜悦平和的人才能时时感到小确幸。小确幸的感受是感恩之心而来,知足常乐也是难得的修行。” 我们赞叹和随喜这种对修行和快乐的平实认知,唯其平实,而有大用。


同时发于般若广场。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