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會:以凡夫心度聖賢智

以凡夫心度聖賢智

山海會

2018.07.15

佛法雖的確是講「一切法無我」,但並不代表所有人一旦修了佛法,立馬就能「立地成佛」,而充分通曉這個教說的內涵。

這個現象很正常,也是發生在絕大多數修行人身上的事實。所以修行人無須以為自己已在修學佛法,就該一切都以眾生或他人為第一考量。而事實上這種顧慮,反而會使不少人的修學無法進步。因為那會是在要求自己做一件其實做不到的事。就算是勉強做了,也會在心裡積累一種不悅或不滿足。這樣反而不符合佛法的修行原則。因所謂如實觀的修行,就是如實地瞭解與接受自己。不去勉強自己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也不去勉強他人。這樣才是瞭解了佛陀所說緣起法的修行。

所以對修行人來說,了解而接受自己尚有某個程度的自私,是很重要的。能這樣才是如實觀,也才是原始佛法的修行精神。而所謂的直心是道場,也包括了這種認知。否則所謂的修行,其實是在某種由心所生的幻想與夢境裡。這不是否定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也不是對菩薩道欠缺仰慕之心,而是佛法修行人必須對自己的身心隨時保持如實的覺知,也就是誠實地了知並接受自己是何等狀況。不能自欺。這話聽起來很普通,無甚新意,但卻如實表達了如實觀的修行精神。

西方心理學注重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self esteem ),也以為自尊與自信是構成一個人健康的心理與人格的重要部分。事實上這沒有違反四聖諦修行的主題,也就是修行人應透過修行而了解自己。而這其中包含了自我肯定、自尊與自信,而同時也包含了不自欺、不自大與不自卑。

佛法裡雖確實有「一切法無我」,但這完全不代表修行人應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人若以為佛法的無我教說存在着這類「潛在的危險」,這種看法雖也有其正面的意義,即提醒修行人不要誤以為佛陀是在教人否定或輕賤自我,但同時我也要提醒做如是說的人:「佛陀所說的緣起雖不複雜,但委實甚深。而無我說是緣起法的一個面向。」以為「一切法無我」意味着佛教反對或輕賤人的自尊與自信,是對佛說緣起法與無我論的誤解。而這個誤解之所以會產生,是因沒有如實了解與修行佛陀所說的四聖諦造成的。

常聽說某某人很發心,因為他能「做到無我」。但事實上這一類的陳述,正是未能了解無我的表現。因為無我不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而是一種佛陀所發現的道理,是應被修行人了解與體證的。無私可以做得到,雖然並不容易。但無我,卻是不能的。因為它只是佛陀所發現,正如萬有引力是牛頓所發現的一樣。若因佛說「一切法無我」,就以為佛法否定人對自己的肯定,或生命存在的意義,純粹只是人的想像(speculation) 而已。而想像並不是佛法的修行。關於這一點,佛陀已經在原始教典裡講得很明白了。

佛陀住世的時候,每年有約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安居的最後一日,被稱為「僧自恣日」,也就是由出家人自己當眾發露自己的過失。我常在想,當時的那些出家人難道就不會覺得不好意思?難道他們都不會顧及自己作為比丘僧的面子?還是他們個個都已經徹悟無生,完全了解了無我的真義,所以才越過了面子這一關?事實上應是一點也不。因為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比丘都已得無生法忍。他們只是一群真正有直心的修行人———在自己了解的範圍之內,看到了自己身、語、意上的過失而發露懺悔。沒有把面子放在第一位而已!

無論比丘還是居士,身為凡夫並不是問題,當然也不是過失。但凡夫修行佛法挺重要的,應是要能如實覺知自己是凡夫。可以討論甚至辯論佛陀所說的法義,但不可論斷自己尚未了知的事。這就是凡夫的智慧。一般來說,現代不少的知識分子,包括不少大學教授在內,在嘗試了解佛法時所面臨最大的瓶頸,就是容易只是用「理性思維」去推測如來所說義。其結果自然會是不少的誤解與曲解。這在佛教裡,被稱作「以凡夫心度聖賢智」(忖度之義)。因為佛陀的智慧不是由理性思維中生,而是由修行,也就是由解脫道與菩薩道的實踐中生。這話也許不大中聽,但確是實情。

至於人為什麼會「以凡夫心度聖賢智」呢?我想我也是凡夫,應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故還不大能完全確定。但也許⋯也都和我人的一些面子有關吧?


關於人的面子

2018.07.15

凡夫知道自己是凡夫嗎?其實這是個很有趣也值得深思的問題。這就好像有精神疾病的人,不大知道自己有精神病,如果不是經過醫師的診斷。同樣地,佛法裡所謂的凡夫,其實也不會知道自己是凡夫,如果不是因有賢聖透過各種「管道」,如閱讀經論或親近善知識,來告訴他有所謂賢聖這回事。而賢聖的存在,也就是自己是凡夫的事實,對不少修行人來說,是頗為令人惱(annoying) 的。因為會感覺自己作為一個「正常人」的地位,受到了某種否定與侵犯。

這種感覺很正常。而且事實是凡夫並沒有不正常,因世上大多數的人皆為凡夫。而是賢聖才「不正常」。但凡夫之所以會感覺惱,主要當然也是因為凡夫的面子。大凡是人,都好面子,只是程度有別。所好的地方,也許會有所不同。但會好面子是一定的。此凡夫之所以為凡夫也!

但修行佛法,必須要了知世間有所謂賢聖與凡夫這回事,正如也需要知道世上有因有果一樣。修行法念處的覺觀到了最後,雖會遇到要能「等觀凡聖」這一關,但這絕不代表世上沒有凡聖這回事。凡夫要能如實覺知自己凡夫的位置,其人佛法的修行才算開始。這也才是如實觀的實際應用。人間佛教的修行,當然是應以這個覺知為起點的。

但要如何解決面子問題呢?這個問題,應是很實際的。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分享本期的幾篇「關於人的面子」的文章。大家一起笑笑。也一起修行。


首發於般若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