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会:以凡夫心度圣贤智

以凡夫心度圣贤智

山海会

2018.07.15

佛法虽的确是讲「一切法无我」,但并不代表所有人一旦修了佛法,立马就能「立地成佛」,而充分通晓这个教说的内涵。

这个现象很正常,也是发生在绝大多数修行人身上的事实。所以修行人无须以为自己已在修学佛法,就该一切都以众生或他人为第一考量。而事实上这种顾虑,反而会使不少人的修学无法进步。因为那会是在要求自己做一件其实做不到的事。就算是勉强做了,也会在心裡积累一种不悦或不满足。这样反而不符合佛法的修行原则。因所谓如实观的修行,就是如实地瞭解与接受自己。不去勉强自己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也不去勉强他人。这样才是瞭解了佛陀所说缘起法的修行。

所以对修行人来说,了解而接受自己尚有某个程度的自私,是很重要的。能这样才是如实观,也才是原始佛法的修行精神。而所谓的直心是道场,也包括了这种认知。否则所谓的修行,其实是在某种由心所生的幻想与梦境裡。这不是否定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也不是对菩萨道欠缺仰慕之心,而是佛法修行人必须对自己的身心随时保持如实的觉知,也就是诚实地了知并接受自己是何等状况。不能自欺。这话听起来很普通,无甚新意,但却如实表达了如实观的修行精神。

西方心理学注重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self esteem ),也以为自尊与自信是构成一个人健康的心理与人格的重要部分。事实上这没有违反四圣谛修行的主题,也就是修行人应透过修行而了解自己。而这其中包含了自我肯定、自尊与自信,而同时也包含了不自欺、不自大与不自卑。

佛法裡虽确实有「一切法无我」,但这完全不代表修行人应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若以为佛法的无我教说存在着这类「潜在的危险」,这种看法虽也有其正面的意义,即提醒修行人不要误以为佛陀是在教人否定或轻贱自我,但同时我也要提醒做如是说的人:「佛陀所说的缘起虽不複杂,但委实甚深。而无我说是缘起法的一个面向。」以为「一切法无我」意味着佛教反对或轻贱人的自尊与自信,是对佛说缘起法与无我论的误解。而这个误解之所以会产生,是因没有如实了解与修行佛陀所说的四圣谛造成的。

常听说某某人很发心,因为他能「做到无我」。但事实上这一类的陈述,正是未能了解无我的表现。因为无我不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而是一种佛陀所发现的道理,是应被修行人了解与体证的。无私可以做得到,虽然并不容易。但无我,却是不能的。因为它只是佛陀所发现,正如万有引力是牛顿所发现的一样。若因佛说「一切法无我」,就以为佛法否定人对自己的肯定,或生命存在的意义,纯粹只是人的想像(speculation) 而已。而想像并不是佛法的修行。关于这一点,佛陀已经在原始教典裡讲得很明白了。

佛陀住世的时候,每年有约三个月的结夏安居。安居的最后一日,被称为「僧自恣日」,也就是由出家人自己当众发露自己的过失。我常在想,当时的那些出家人难道就不会觉得不好意思?难道他们都不会顾及自己作为比丘僧的面子?还是他们个个都已经彻悟无生,完全了解了无我的真义,所以才越过了面子这一关?事实上应是一点也不。因为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比丘都已得无生法忍。他们只是一群真正有直心的修行人———在自己了解的范围之内,看到了自己身、语、意上的过失而发露忏悔。没有把面子放在第一位而已!

无论比丘还是居士,身为凡夫并不是问题,当然也不是过失。但凡夫修行佛法挺重要的,应是要能如实觉知自己是凡夫。可以讨论甚至辩论佛陀所说的法义,但不可论断自己尚未了知的事。这就是凡夫的智慧。一般来说,现代不少的知识分子,包括不少大学教授在内,在尝试了解佛法时所面临最大的瓶颈,就是容易只是用「理性思维」去推测如来所说义。其结果自然会是不少的误解与曲解。这在佛教裡,被称作「以凡夫心度圣贤智」(忖度之义)。因为佛陀的智慧不是由理性思维中生,而是由修行,也就是由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实践中生。这话也许不大中听,但确是实情。

至于人为什么会「以凡夫心度圣贤智」呢?我想我也是凡夫,应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故还不大能完全确定。但也许⋯也都和我人的一些面子有关吧?


关于人的面子

2018.07.15

凡夫知道自己是凡夫吗?其实这是个很有趣也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就好像有精神疾病的人,不大知道自己有精神病,如果不是经过医师的诊断。同样地,佛法裡所谓的凡夫,其实也不会知道自己是凡夫,如果不是因有贤圣透过各种「管道」,如阅读经论或亲近善知识,来告诉他有所谓贤圣这回事。而贤圣的存在,也就是自己是凡夫的事实,对不少修行人来说,是颇为令人恼(annoying) 的。因为会感觉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地位,受到了某种否定与侵犯。

这种感觉很正常。而且事实是凡夫并没有不正常,因世上大多数的人皆为凡夫。而是贤圣才「不正常」。但凡夫之所以会感觉恼,主要当然也是因为凡夫的面子。大凡是人,都好面子,只是程度有别。所好的地方,也许会有所不同。但会好面子是一定的。此凡夫之所以为凡夫也!

但修行佛法,必须要了知世间有所谓贤圣与凡夫这回事,正如也需要知道世上有因有果一样。修行法念处的觉观到了最后,虽会遇到要能「等观凡圣」这一关,但这绝不代表世上没有凡圣这回事。凡夫要能如实觉知自己凡夫的位置,其人佛法的修行才算开始。这也才是如实观的实际应用。人间佛教的修行,当然是应以这个觉知为起点的。

但要如何解决面子问题呢?这个问题,应是很实际的。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分享本期的几篇「关于人的面子」的文章。大家一起笑笑。也一起修行。


首发于般若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