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會:就應講真話

就應講真話

山海會

事實上佛法的修行,並不主張追求任何人生的終極價值或意義。不但不主張,而且會提醒修行人追求任何的終極價值,都有可能會成為執著而形成「苦因」。這一點都不是虛無主義或玩世不恭的思想,而是佛陀所說四諦法義的精神。當一個人已經在追求任何的終極意義,這個追求本身就會是苦。而這個苦不會因「追求到了」任何的終極價值而得到苦的消散。只有當修行人因為修習覺知,而見到自己心裡有這種追尋,並且看清了它的性質與相貌,才可能因看清而放下。也才能因放下而體驗到苦的消散,也就是四諦法義裡所講的「苦滅」。

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會這麼多年來堅主佛法的現代化。因為事實是當今佛教的修行裡存在著太多對終極價值的追尋,而且幾乎是存在於修行方法的一切處。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修行解脫道的目的是「除苦」,而除苦是一件很實際的事,也沒有離開人的經驗範圍,而且是和人的生命密切相關的。佛法發展演變到後來,所謂的「解脫」變成了某種終極價值,成了人們透過「勤勉的修行過程」而可得到的東西。這和原始的四諦法義在根本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因為四諦法義原本的意思,是說任何對「絕對價值」的追尋都會是苦因,而修行人應對其覺知 、照見並放下。但當修行人把「解脫」視為實有,也把所有的果位視為實有,而把它們當成要努力達成的目標時,修行的基本心態已經和原始立於緣起法的四諦法義有頗大的差距了。

不少人以為阿羅漢是修行解脫道的極果,也就是能「了生脫死」而「不再輪迴」的的人,於是就以此為目標而努力地修行不懈。這個目標雖並沒有什麼不對,因為就連佛陀在解脫的證量上,也就是一位阿羅漢。但問題就是發生在「如何」修行上。根據原始佛教對八正道裡正見的解釋,是對四諦與緣起法如實的了解。而對四諦與緣起有如實了解的人,不會再去對八正道裡的任何一樣興起「終極價值」的迷思,而以為這裡面任何一樣有實質性的意義。換句話說,修行人只要以為把八正道裡的任何一樣修行到「極致」就是解脫,都是沒有在正見上如實地瞭解緣起與四諦。因為解脫根本就不是一樣實有的東西而可以「得到」,正如涅槃也不是一樣「有自性的存在」一樣。

人可以嚮往阿羅漢與佛的境界。那是見賢思齊,並沒有錯。但如以為把戒、定、慧裡的任何一樣「修到極致」就能解脫,只能算是自己心裡的一套小九九,也是「以凡夫心度聖賢智」。修行人當勤修戒定慧是沒錯,但在起心動念處不能有一念以為它們就是解脫,或是把它們通通「加起來」就是解脫。因為解脫不是一樣實有而可獲得的東西。是當人徹底看清自己生命裡一切的苦與苦因,而能放下,並不再受其綑綁束縛,我們才把這種生命狀態給予一個名字———解脫、阿羅漢。

所以阿羅漢不會以為自己已經解脫,或者已經了生脫死。是我們凡夫才會如此以為。我一向不去討論阿羅漢如何,因為那不是我的修行天地裡可以被觀察覺知到的事。但我會提醒大家:懷著「解脫」的目的去修行,想要「成為」阿羅漢或佛陀,或希望了生脫死不再輪迴,已經是在基本心態上不符四諦法義。而這裡面自然會有苦,當然也有苦因。修行人需要看見自己懷揣著這種修行目的,才能見到因這個目的而升起的執著。這就是我常說的:「人對任何事物的執著,都必須先看見,然後才能放下。」如果沒有看見自己心裡懷揣著這些目的,是不可能看見因這些目的而起的執著的。

我的意思完全不是否定輪迴、涅槃或阿羅漢果,而是我深知「起心動念」在一切修行上的重要。所謂的「發心不正,果招紆曲」,講的正是這起心動念。當人懷著所有的這些「修行目的」而修行(無論是佈施、持戒或禪定),卻對這件事實沒有如實了知與照見,是和所謂解脫的生命狀態無緣的。

我自己雖然只是個修行路上的小學生,但這些都是我知道的事。既然知道,就應講真話。而這也只是菩薩道上一個修行者的本份。


首發自般若廣場。

Posted in 未分類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