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会:就应讲真话

就应讲真话

山海会

事实上佛法的修行,并不主张追求任何人生的终极价值或意义。不但不主张,而且会提醒修行人追求任何的终极价值,都有可能会成为执着而形成「苦因」。这一点都不是虚无主义或玩世不恭的思想,而是佛陀所说四谛法义的精神。当一个人已经在追求任何的终极意义,这个追求本身就会是苦。而这个苦不会因「追求到了」任何的终极价值而得到苦的消散。只有当修行人因为修习觉知,而见到自己心裡有这种追寻,并且看清了它的性质与相貌,才可能因看清而放下。也才能因放下而体验到苦的消散,也就是四谛法义裡所讲的「苦灭」。

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会这么多年来坚主佛法的现代化。因为事实是当今佛教的修行裡存在着太多对终极价值的追寻,而且几乎是存在于修行方法的一切处。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修行解脱道的目的是「除苦」,而除苦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没有离开人的经验范围,而且是和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佛法发展演变到后来,所谓的「解脱」变成了某种终极价值,成了人们透过「勤勉的修行过程」而可得到的东西。这和原始的四谛法义在根本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四谛法义原本的意思,是说任何对「绝对价值」的追寻都会是苦因,而修行人应对其觉知 、照见并放下。但当修行人把「解脱」视为实有,也把所有的果位视为实有,而把它们当成要努力达成的目标时,修行的基本心态已经和原始立于缘起法的四谛法义有颇大的差距了。

不少人以为阿罗汉是修行解脱道的极果,也就是能「了生脱死」而「不再轮迴」的的人,于是就以此为目标而努力地修行不懈。这个目标虽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就连佛陀在解脱的证量上,也就是一位阿罗汉。但问题就是发生在「如何」修行上。根据原始佛教对八正道裡正见的解释,是对四谛与缘起法如实的了解。而对四谛与缘起有如实了解的人,不会再去对八正道裡的任何一样兴起「终极价值」的迷思,而以为这裡面任何一样有实质性的意义。换句话说,修行人只要以为把八正道裡的任何一样修行到「极致」就是解脱,都是没有在正见上如实地瞭解缘起与四谛。因为解脱根本就不是一样实有的东西而可以「得到」,正如涅槃也不是一样「有自性的存在」一样。

人可以嚮往阿罗汉与佛的境界。那是见贤思齐,并没有错。但如以为把戒、定、慧裡的任何一样「修到极致」就能解脱,只能算是自己心裡的一套小九九,也是「以凡夫心度圣贤智」。修行人当勤修戒定慧是没错,但在起心动念处不能有一念以为它们就是解脱,或是把它们通通「加起来」就是解脱。因为解脱不是一样实有而可获得的东西。是当人彻底看清自己生命裡一切的苦与苦因,而能放下,并不再受其綑绑束缚,我们才把这种生命状态给予一个名字———解脱、阿罗汉。

所以阿罗汉不会以为自己已经解脱,或者已经了生脱死。是我们凡夫才会如此以为。我一向不去讨论阿罗汉如何,因为那不是我的修行天地裡可以被观察觉知到的事。但我会提醒大家:怀着「解脱」的目的去修行,想要「成为」阿罗汉或佛陀,或希望了生脱死不再轮迴,已经是在基本心态上不符四谛法义。而这裡面自然会有苦,当然也有苦因。修行人需要看见自己怀揣着这种修行目的,才能见到因这个目的而升起的执着。这就是我常说的:「人对任何事物的执着,都必须先看见,然后才能放下。」如果没有看见自己心裡怀揣着这些目的,是不可能看见因这些目的而起的执着的。

我的意思完全不是否定轮迴、涅槃或阿罗汉果,而是我深知「起心动念」在一切修行上的重要。所谓的「发心不正,果招纡曲」,讲的正是这起心动念。当人怀着所有的这些「修行目的」而修行(无论是佈施、持戒或禅定),却对这件事实没有如实了知与照见,是和所谓解脱的生命状态无缘的。

我自己虽然只是个修行路上的小学生,但这些都是我知道的事。既然知道,就应讲真话。而这也只是菩萨道上一个修行者的本份。


首发自般若广场。

Posted in 未分类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