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为何「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为何「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苟嘉陵
1/15/2018

今年圣诞节,我请家人及小儿的女友共进晚餐。用餐之后,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耶稣及佛陀这些大菩萨诞生世间最主要的意义?为什么每年到了耶诞节,大家都要庆祝?为什么这是值得欢庆的日子呢?结果是我的家人们及小儿的女友都不大确定。我就对他们说了说老爸的看法,给他们参考。我说佛及基督诞生最主要的意义,是要他们每人都活得很开心,很快乐。这就是这些大菩萨们出生最主要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因他们的教导而是喜悦的人,也能自利利他地让更多的人做个喜悦的人,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就有意义。否则我们人类如自己都不能喜悦,就容易倾向甚至「乐于」相互折磨。这样就会使得这些大菩萨们的受生失去了意义。如耶稣的宝训是「爱你的邻人,如同爱你自己。」但一个人如果自己尚且不能做一个喜悦的人,就没有能力去真地爱他的邻人。所以庆祝耶诞与佛诞最好的方式,应是让喜悦在生命中升起,大家都有个快乐的人生。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了解我并不是在开玩笑,就接着说:「在这一方面,佛陀就有更直接的开示,也就是他所说的四圣谛。在四圣谛裡,他直接地说了修行的目的是苦灭,也就是喜悦的同义语。」

内子是基督徒,并没有表示是否完全同意我讲的话。但我的意思确是如此。所以大概也会常在不经意之间用「做个喜悦的人」,来鼓励她做为基督徒的修行。但在心灵的深处,我当然知道要人真地有喜悦的生命品质是知易行难,不是一蹴可局。也正因如此,佛陀讲了除苦的方法,也就是包含了四念处觉观方法的八正道。以佛陀的经验与观点来看,人是不可能只靠宗教情感而有喜悦的生命品质的。所以八正道裡有戒定慧,明白指出了修行除了要修心,还必须以正当如法的行为做基础。但整体修行的目的,是要修行人能离苦得乐,做个喜悦的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再三强调菩萨道必须要以解脱道做为基础。人如果离开了这个四谛法的修行导向,想要不走入歧途,一般来说是颇为困难的。

最主要的困难,是傲慢、偏见与执着,可以说是人的通性。不只是佛教徒如此,基督徒、回教徒也都一样。根据考证,基督教、回教与犹太教信徒所信奉的上帝,都是亚伯拉罕崇敬的上帝。换句话说,也就是同一个上帝。既然如此,何以今天的人类会有如此严重的宗教对立与冲突呢?若以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不是他们所信奉的上帝有什么本质上的问题,而是人类自己因「我执」与「法执」,相互轻视与凌虐。也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无明与傲慢,而造成国与国间只知自我扩张与凌夺的殖民主义式思维模式,也最终形成了今天恐怖主义滥杀无辜的斗争模式。但这一切归根结底,仍是人类没有真地了解了这些大菩萨们的宝训———未能做个喜悦的人享受人生,才会为了各种抽象的理由y观念而彼此轻视、霸凌。放眼观之,人类实在是还没有听见基督教裡所提到的「福音」———有福的信息。因为人类基本的行为模式,仍是在自我扩张与防御别人,也就是仍没有摆脱侵略性的习气。如用金刚经的话语来说,就是仍在坚固地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与寿者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会一直坚主佛法需要现代化,也必须大幅提升人类觉知的能力,帮助人类了解自己,见到自己的「我见执持」。

但今天的佛教徒是不是大都已经远离了「我见执持」,没有傲慢与执着,而能以喜悦的生命品质向人类展现这些大菩萨们所留下的「福音」了呢?我看仍是有相当距离的。

事实上我所了解的一般大乘学人的思想,大都把佛法视为「最高」或「最究竟」的教说。这种心态严格上说,和基督徒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唯一的真神,并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这种思想基本上是一种法慢,自以为高人一等。但一般的大乘学人对此,却并不自觉。不自觉的结果,是修行人必然会流露出矫慢的气质。用这种气质和众生相处,能使众生远离我慢吗?菩萨行者在世间行六度帮助众生,首重不轻慢于一切众生,也就是不能自以为高人一头。法华经裡「常不轻菩萨」的修行,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大乘经典所批评的修行心态,就是那种「以自为尊」的法慢。佛陀的意思,应是说菩萨行者只要有一念以为自己高于人、优于人的优越感,就是「高下之见」。已经是在黏着于四相的陷阱与牢笼裡了。

另外更有不少自认是「有修有证」的佛法修行人,虽并不见得是傲慢,但整个人满脑子都是开悟解脱见性成佛的思想,好像世间除了这些就没有其它事了。我常说这些人是「佛头佛脑,佛裡佛气」。这虽不是对他们的指责,但确实是批评。因为四谛的意思是要人在生命裡除苦,六度的意思则是要人在生活与人际关係裡得自在。并不是离开生命与生活,而另外有个东西叫涅槃。修行人如果对发生在自己生命与生活裡的事漠不关心,对世间的不平与不幸也视而不见,一天到晚满脑子的涅槃解脱,有何意义?用这种人格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有可能吗?是因为这些人,才会有禅门祖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这种人格不是傲慢,而是一种「醉」。也当然就是一种法执。而当修行人处在这种执着的醉梦心态之中,自然也就不可能会是个喜悦的人。

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以为今天的佛教需要现代化。也就是在现代恢复它原有、应有的精神。


首发于般若广场。

Posted in 未分类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