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1至经4。包括《一切漏经》。

礼敬那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
《中部》【南传尼柯耶禅世界现代汉语版】
三篇、一百五十二经

禅世界 译

【南传尼柯耶禅世界现代汉语版】,参考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的南传大藏经的古汉语版, 庄春江大德据巴利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和尊者菩提比丘据巴利文的英文翻译,由禅世界翻译小组成文(2017.4-目前)。禅世界版的宗旨:在忠实于南传尼柯耶的文句和含义的前提下,用流畅的现代汉语为同修提供一个便于阅读和理解的当代版本,让更多的同修获益于佛陀的真切教诲。【南传尼柯耶禅世界现代汉语版】最终将通过Amazon.com出版电子书,并由禅世界不断修订完善,在禅世界网站上供同修自由获取。

《中部》分为“三篇”、“一百五十二经”。每个“篇”有若干“品”;每“品”,有一些“经”。经号格式为MN.m.n(m-“篇”号;n-在《中部》中的总“经”号;MN为“中部”缩写)。


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第一 一切事物的根本品

MN.1.1-10

MN.1.1 根本法门(The Root of All Things)经

MN.1.1.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郁伽罗(Ukkattha)幸福林(Subhaga Grove)的一棵王家沙罗树(sala)下。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1.2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根本法门的论述。你们要仔细聆听和注意思惟我要说的话。” “是的,大德!”比丘们回答道。世尊说道:

MN.1.1.3  “比丘们!这里,一个未受教导的凡夫,他不重视圣者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不重视善人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认知(perceives)地为地。他已经认知地为地之后,他设想(conceives)他自己是地,设想他自己在地当中,设想他自己与地分离,设想地是“我的”,他因地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4  他认知水为水。认知水为水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水,设想他自己在水当中,设想他自己与水分离,设想水是“我的”,他因水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5  他认知火为火。认知火为火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火,设想他自己在火当中,设想他自己与火分离,设想火是“我的”,他因火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6  他认知风(air)为风。认知风为风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风,设想他自己在风当中,设想他自己与风分离,设想风是“我的”,他因风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7  他认知众生为众生。认知众生为众生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众生,设想他自己在众生当中,设想他自己与众生分离,设想众生是“我的”,他因众生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8  他认知诸天为诸天。认知诸天为诸天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诸天,设想他自己在诸天中,设想他自己与诸天分离,设想诸天是“我的”,他因诸天而快乐。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9  他认知生主神(Pajapati)为生主神。生主神为生主神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生主神,设想他自己在生主神当中,设想他自己与生主神分离,设想生主神是“我的”,他因生主神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10  他认知梵天(Brahma)为梵天。认知梵天为梵天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梵天,设想他自己在梵天当中,设想他自己与梵天分离,设想梵天是“我的”,他因梵天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11  他认知光音天(the gods of Streaming Radiance)为光音天。认知光音天为光音天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光音天,设想他自己在光音天当中,设想他自己与光音天分离,设想光音天是“我的”,他因光音天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12  他认知遍净天(the gods of Refulgent Glory)为遍净天。认知遍净天为遍净天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遍净天,设想他自己在遍净天当中,设想他自己与遍净天分离,设想遍净天是“我的”,他因遍净天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13 他认知广果天(the gods of Great Fruit)为广果天。认知广果天为广果天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广果天,设想他自己在广果天当中,设想他自己与广果天分离,设想广果天是“我的”,他因广果天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14 他认知征服天(the Overlord)为征服天。认知征服天为征服天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征服天,设想他自己在征服天当中,设想他自己与征服天分离,设想征服天是“我的”,他因征服天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15 他认知虚空无边处(the base of infinite space)为虚空无边处。认知虚空无边处为虚空无边处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虚空无边处,设想他自己在虚空无边处当中,设想他自己与虚空无边处分离,设想虚空无边处是“我的”,他因虚空无边处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16  他认知识无边处(the bas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为识无边处。认知识无边处为识无边处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识无边处,设想他自己在识无边处当中,设想他自己与识无边处分离,设想识无边处是“我的”,他因识无边处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17  他认知无所有处(the base of nothingness)为无所有处。他认知无所有处为无所有处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无所有处,设想他自己在无所有处当中,设想他自己与无所有处分离,设想无所有处是“我的”,他因无所有处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18  他认知非想非非想处(the bas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perception)为非想非非想处。认知非想非非想处为非想非非想处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非想非非想处,设想他自己在非想非非想处当中,设想他自己与非想非非想处分离,设想非想非非想处是“我的”,他因非想非非想处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19  他认知所见的(seen)为所见的。在认知所见的为所见的后,他设想他自己是所见的、设想他自己在所见当中、设想他自己与所见的分离、设想“所见的是我的”而欢喜所见的。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20  他认知所闻的(heard)为所闻的。觉知认知的为所闻的后,他设想他自己是所闻的、设想他自己在所闻的当中、设想他自己与所闻的分离、设想所闻的是“我的”而欢喜所闻的。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21  他认知所感知的(sensed)为所感知的。认知所感知的为所感知的后,他设想他自己是所感知的、设想他自己在所感知的当中、这项他自己与感知的分离、设想所感知的是“我的”而欢喜所感觉的。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22 他认知所识知(cognized)的为所识知的。认知所识知的为所识知的后,他设想他自己是所识知的、设想他自己在所识知当中、设想他自己与所识知的分离、设想“所识知的是我的”而欢喜所识知的。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23  他认知个体性(unity)为个体性。认知个体性为个体性后,他设想他自己是个体性、设想他自己在个体性当中思惟、设想他自己与个体性分离、设想个体性是“我的”而欢喜个体性。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24  他认知多样性(diversity)为多样性。认知多样性为多样性后,他设想他自己是多样性、设想他自己在多样性之中、设想他自己与多样性分离、设想多样性是“我的”而欢喜多样性。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25  他认知一切为一切。认知一切为一切后,他设想他自己是一切、设想他自己在一切当中、设想他自己与一切分离、设想一切是“我的”而欢喜一切。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MN.1.1.26  他认知涅槃为涅槃。认知涅槃为涅槃后,他设想他自己是涅槃、设想他自己在涅槃当中、设想他自己与涅槃分离、设想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有学弟子(THE DISCIPLE IN HIGHER TRAINING)

MN.1.1.27  比丘们!一位心意未成就、住于精勤寻求无上离轭安稳的有学比丘,他智证(directly known)地为地。智证地为地后,他不应该设想他自己是地、不应该设想他自己在地当中、不应该设想他自己与地分离、不应该设想地是“我的”而不欢喜地。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会智证它。”

MN.1.1.28-49  水……火……风……有生命类……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征服天……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的……所闻的……所感知的……所识知的……个体性……多样性……一切……

MN.1.1.50  他智证涅槃为涅槃。智证涅槃为涅槃后,他不应该设想他自己是涅槃、不应该设想他自己在涅槃当中、不应该设想他自己与涅槃分离、不应该设想“涅槃是我的”而不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会智证它。

阿罗汉(THE ARAHANT – I )

MN.1.1.51  比丘们!一位烦恼已尽(taints destroyed)、梵行已历(has lived the holy life)、该办已办(done what had to be done)、负担已卸(laid down the burden)、真实的目标已达成(reached the true goal)、有的束缚已摧毁(destroyed the fetters of being)、以究竟智解脱(completely liberated through final knowledge)的阿罗汉比丘,他智证地为地。智证地为地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地、不设想他自己在地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地分离、不设想地是“我的”而欢喜地。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已智证(完全了知)它。

MN.1.1.52-74  水……火……风……有生命类……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征服天……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的……所闻的……所感知的……所识知的……个体性……多样性……一切……他智证涅槃为涅槃。智证涅槃为涅槃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设想他自己在涅槃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涅槃分离、不设想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已智证(完全了知)它。

阿罗汉(THE ARAHANT – II)

MN.1.1.75  比丘们!一位烦恼已尽(taints destroyed)、梵行已历(has lived the holy life)、该办已办(done what had to be done)、负担已卸(laid down the burden)、真实的目标已达成(reached the true goal)、有的束缚已摧毁(destroyed the fetters of being)、以究竟智解脱(completely liberated through final knowledge)的阿罗汉比丘,他智证地为地。智证地为地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地、不设想他自己在地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地分离、不设想地是“我的”而欢喜地,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已智证(完全了知)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通过对贪欲(贪;lust)的摧毁而灭尽了贪欲。

MN.1.1.76-98  水……火……风……有生命类……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征服天……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的……所闻的……所感知的……所识知的……个体性……多样性……一切……他智证涅槃为涅槃。智证涅槃为涅槃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设想他自己在涅槃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涅槃分离、不设想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通过对贪欲的摧毁而灭尽了贪欲。

阿罗汉(THE ARAHANT – III)

MN.1.1.99  比丘们!一位烦恼已尽(taints destroyed)、梵行已历(has lived the holy life)、该办已办(done what had to be done)、负担已卸(laid down the burden)、真实的目标已达成(reached the true goal)、有的束缚已摧毁(destroyed the fetters of being)、以究竟智解脱(completely liberated through final knowledge)的阿罗汉比丘,他智证地为地。智证地为地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地、不设想他自己在地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地分离、不设想地是“我的”而欢喜地,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已智证(完全了知)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通过对嗔恨(嗔;hate)的摧毁而灭尽了嗔恨。

MN.1.1.100-122  水……火……风……有生命类……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征服天……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的……所闻的……所感知的……所识知的……个体性……多样性……一切……他智证涅槃为涅槃。智证涅槃为涅槃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设想他自己在涅槃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涅槃分离、不设想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通过对嗔恨的摧毁而灭尽了嗔恨。

阿罗汉(THE ARAHANT – IV)

MN.1.1.123  比丘们!一位烦恼已尽(taints destroyed)、梵行已历(has lived the holy life)、该办已办(done what had to be done)、负担已卸(laid down the burden)、真实的目标已达成(reached the true goal)、有的束缚已摧毁(destroyed the fetters of being)、以究竟智解脱(completely liberated through final knowledge)的阿罗汉比丘,他智证地为地。智证地为地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地、不设想他自己在地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地分离、不设想地是“我的”而欢喜地,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已智证(完全了知)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通过对妄想痴迷(痴;delusion)的摧毁而灭尽了妄想痴迷。

MN.1.1.124-146  水……火……风……有生命类……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征服天……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的……所闻的……所感知的……所识知的……个体性……多样性……一切……他智证涅槃为涅槃。智证涅槃为涅槃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设想他自己在涅槃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涅槃分离、不设想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通过对妄想痴迷的摧毁而灭尽了妄想痴迷。

如来(THE TATHAGATA – I )

MN.1.1.147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the Tathagata, accomplished and fully enlightened),他智证(directly knows)地为地。智证地为地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地、不设想他自己在地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地分离、不设想地是“我的”而欢喜地,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已智证(完全了知)它。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已完全究竟了知它(has fully understood it to the end)。

MN.1.1.148-170 水……火……风……有生命类……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征服天……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的……所闻的……所感知的……所识知的……个体性……多样性……一切……他智证涅槃为涅槃。智证涅槃为涅槃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设想他自己在涅槃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涅槃分离、不设想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因为他已完全究竟了知它。

如来(THE TATHAGATA – II )

MN.1.1.171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the Tathagata, accomplished and fully enlightened),他智证(directly knows)地为地。智证地为地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地、不设想他自己在地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地分离、不设想地是“我的”而欢喜地。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了知欢喜是痛苦的根,并且以有为条件而有出生,而且任何来有的东西,就有老死。比丘们!因此,通过渴爱的全部摧毁(complete destruction)、褪尽(fading away)、息灭(cessation)、放弃(giving up)和舍弃(relinquishing),我说,如来已觉证至无上遍正觉(has awakened to supreme full enlightenment,)。”

MN.1.1.172-194  水……火……风……有生命类……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征服天……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的……所闻的……所感知的……所识知的……个体性……多样性……一切……他智证涅槃为涅槃。智证涅槃为涅槃后,他不设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设想他自己在涅槃当中、不设想他自己与涅槃分离、不设想涅槃是“我的”而欢喜涅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了知欢喜是痛苦的根,并且以有为条件而有出生,而且任何来有的东西,就有老死。比丘们!因此,通过渴爱的全部摧毁(complete destruction)、褪尽(fading away)、息灭(cessation)、放弃(giving up)和舍弃(relinquishing),我说,如来已觉证至无上遍正觉(has awakened to supreme full enlightenment,)。”

世尊如是所说,那些比丘“不欢喜”世尊所说。

【注】:在这里,因为世尊说“欢喜是痛苦的根”,比丘们因此遵循世尊所说“不欢喜”。

第一根本法门经终。


MN.1.2  一切烦恼(一切漏;All the Taints)经

MN.1.2.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2.2  “比丘们!我将为你们教导一个克制一切烦恼的法门。你们要仔细聆听和注意思惟我所说的。”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2.3  “比丘们!我说诸烦恼的灭尽,是对一个知道和看见(knows and sees)的人,而不是一个不知道和不看见的人来说的。谁知道和看见什么呢?明智的作意(注意;如理作意)和不明智的作意(不如理作意)(Wise attention and unwise attention)。当一个人不如理作意时,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会生起,并且已经生起的诸烦恼会增加。比丘们!当一个人如理作意时,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不会生起, 而且已经生起的诸烦恼被舍弃。

【注】:作意,注意,英译作attend to / attention。

MN.1.2.4  比丘们!有些烦恼应该通过看见来舍弃(there are taints that should be abandoned by seeing)。有些烦恼应该通过克制来舍弃。有些烦恼应该通过受用(by using)来舍弃。有些烦恼应该通过忍耐来舍弃。有些烦恼应该由回避来舍弃。有些烦恼应该由去除来舍弃。有些烦恼应该由修习来舍弃。

通过看见来舍弃的诸烦恼(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SEEING)

MN.1.2.5  比丘们!什么烦恼应该通过看见来舍弃呢?比丘们!在这里,此世间的一个未受教导的凡夫,不重视圣者们(has no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不娴熟和未经受训练;不重视乎善人们,对他们的法不娴熟和未经受训练;不知道什么事物适于作意和什么事物不适于作意。因为就是如此,他对那些不适于作意的事物去作意,而对那些适于作意的事物不去作意。

MN.1.2.6  什么是那些不适于作意而他去作意的的事物呢?它们是那些当他对之作意时,使未生起的感官欲望的诸烦恼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感官欲望的诸烦恼增长,还未生起的有之烦恼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有之烦恼增长,还未生起的无明的烦恼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无明的烦恼增长的事物。这些那些不适于作意而他去作意的事物。那么,什么是那些适于作意而他不去作意的的事物呢?它们是那些当他对之作意时,使还未生起的感官欲望的烦恼不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感官欲望的烦恼被舍弃,还未生起的有之烦恼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有之烦恼被舍弃,还未生起的无明的烦恼不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无明的烦恼被舍弃。这些那些适于作意而他不去作意的事物。通过对不适于作意的事物而去作意,和对适于作意的事物不去作意,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会在他当中生起,而已生起的烦恼会增长。

MN.1.2.7  他是这样不如理作意的:“我在过去存在吗?我在过去不存在吗?我在过去是什么呢?我在过去的情形如何呢?我在过去曾经是什么,后来又变成什么呢?我在未来存在吗?我在未来不存在吗?我在未来会是什么呢?我在未来的情形将如何呢?我在未来会是什么,以后又变成什么呢?” 或者,他向内对现在这样疑惑:“我存在吗?我不存在吗?我是什么呢?我的情形如何呢?此存在从何处而来,它将去往何处呢?”

MN.1.2.8  当他通过这种方式不如理作意时,六种(邪)见(views)中的某个邪见就会生起。“有我的自我”、“没有我的自我”、“我以自我认知自我”、“我以自我认知非自我”或者“我以非自我认知自我”的邪见在他当中真实地生起和建立;或者他有某种这样的邪见:“它是这个说话和感受的我的自我,并且在这里和那里体验诸善行和恶行的果报;而这个我的自我是常的、永恒的(everlasting),不朽的(eternal)、不屈从于变化的(not subject to change),并且,它将永久地持续(endure as long as eternity)。”  比丘们!这种臆测之见是诸见的丛林、诸见的荒野、诸见的歪曲(contortion)、诸见的动摇和诸见的束缚。被诸见的束缚所缠结,未受教导的凡夫就不能从出生、老死、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中解放;我说“他不能从痛苦中解脱。”

MN.1.2.9  比丘们!一位善加教导的圣弟子重视圣者们,对他们的的法娴熟和经受了训练;他重视善人们,对他们的法娴熟和经受了训练,他知道什么事物适于作意,什么事物不适于作意。因为就是如此,他不对那些不适于作意的事物去作意,而是对那些适于作意的事物去作意。

MN.1.2.10  什么是那些不适于作意并且他不去作意的的事物呢?它们是那些当他对之作意时,使未生起的感官欲望的诸烦恼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感官欲望的诸烦恼增长,还未生起的有之烦恼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有之烦恼增长,还未生起的无明的烦恼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无明的烦恼增长的事物。这些那些不适于作意而他不去作意的事物。那么,什么是那些适于作意而他去作意的的事物呢?它们是那些当他对之作意时,使还未生起的感官欲望的烦恼不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感官欲望的烦恼被舍弃,还未生起的有之烦恼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有之烦恼被舍弃,还未生起的无明的烦恼不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无明的烦恼被舍弃。这些那些适于作意而他去作意的事物。通过对不适于作意的事物而不去作意,和对适于作意的事物去作意,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不会在他当中生起,而已生起的烦恼会舍弃。

MN.1.2.11  他如理作意:“这是苦”;他如理作意“这是苦集”;他如理作意“这是苦灭”;他如理作意“这是导致苦灭之道”。当他通过这种方式如理作意时,三结在他当中被舍弃:即是个性(有身)见(personality view)、疑(doubt)和戒禁取(adherence to rules and observances)。这些被之为应该通过看见而舍弃的诸烦恼。

【注】:三结又称为三结断。

通过克制而舍弃的诸烦恼(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RESTRAINING)

MN.1.2.12  比丘们!什么诸烦恼应该通过克制而舍弃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比丘如理省察(reflecting wisely)而住于克制眼根。比丘们!诸烦恼、忧慼和热恼(taints, vexation, and fever)可能在一个住于眼根不加克制的人当中生起,而在一个住于眼根克制的人当中没有诸烦恼、忧慼和热恼(taints, vexation, and fever)。他如理省察(reflecting wisely)而住于克制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他如理省察(reflecting wisely)而住于克制意根。诸烦恼、忧慼和热恼(taints, vexation, and fever)可能在一个住于意根不加克制的人当中生起,而在一个住于意根克制的人当中没有诸烦恼、忧慼和热恼(taints, vexation, and fever)。比丘们!这些被称之为应该通过克制而舍弃的诸烦恼。

【注】:克制,也作保护不受影响。

通过受用而舍弃的诸烦恼(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USING)

MN.1.2.13  比丘们!什么诸烦恼应该通过受用而舍弃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比丘如理省察而受用衣服:只为防御寒冷暑热,抵挡虻、蚊、风、太阳和爬行的东西(蛇)的接触,只为诸私部的遮蔽。

MN.1.2.14  他如理省察而受用施食:既不是为了享乐,不是为了陶醉,不是为了好身材,也不是为了吸引力,而只是为了此身的存续和维持(endurance and continuance of this body),为了结束不适(ending discomfort),为了助益梵行(assisting the holy life),而想到:“如是我必须终止旧的诸受(old feelings)而不会引发新的诸受,并且我会健康、无咎和舒适地生活。

MN.1.2.15  他如理省察而受用休息之处,只是为了防御寒冷暑热,抵挡虻、蚊、风、太阳和爬行的东西的接触,只为了驱除季候的危险,为了享受休息(独坐禅修)而受用。

MN.1.2.16  他如理省察而受用医药资具,只是为了防止已生起的折磨人的感受和获取良好健康的利益。

MN.1.2.17  诸烦恼、忧慼和热恼(taints, vexation, and fever)可能在一个不如是受用医药资具的人当中生起,而一个如是受用医药资具的人不会有烦恼、忧慼或热恼。在一个不如是受用医药资具的人当中,将会生起烦恼、忧慼和热恼。而在一个如是受用医药资具的人当中,将不会生起烦恼、苦恼或热恼。这些就称之为应该通过受用而舍弃的诸烦恼。

通过忍耐而舍离的诸烦恼(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ENDURING)

MN.1.2.18  比丘们!什么诸烦恼应该通过忍耐来舍弃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比丘如理省察而忍耐寒、热、饥、渴,与虻、蚊、风、太阳(the sun)和爬行的东西的接触;他忍耐辱骂、诽谤的言语,忍耐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不愉快的、不合意、性命攸关的身体感受。在一个不忍耐这些事物的人当中,将会生起烦恼、忧慼和热恼。而在一个忍耐这些事物的人当中,不会有烦恼、忧慼或热恼。这些就称之为应该通过忍耐而舍弃的诸烦恼。

通过回避而舍弃的诸烦恼(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AVOIDING)

MN.1.2.19  比丘们!什么诸烦恼应该通过回避来舍弃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比丘如理省察而避开一头狂象,避开一匹狂马, 避开一头狂牛,避开一条狂犬,一条蛇,一节残株,一丛荆棘,一个坑洞,一截断崖,一个粪坑和一个污水坑。如理省察时,他避免坐于不适当的座位,去不适当的旅行地游行,或交往不适当的恶友,因为如果他如此行止,则同梵行的贤智者们会怀疑他的恶行。他如理省察而避开那不适当座位、那不适当旅行地或那恶友。在一个不回避这些事物的人当中,将会生起烦恼、忧慼和热恼。而在一个回避这些事物的人当中,不会有烦恼、忧慼或热恼。这些就称之为应该通过回避而舍弃的诸烦恼。

通过除去而舍弃的诸烦恼(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REMOVING)

MN.1.2.20  比丘们!什么诸烦恼应该通过除去来舍弃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比丘如理省察而不容忍已生起的感官欲望的想法;他舍弃它,除去它,远离它,和终结它。他不容忍一个已生起的恶意的想法……一个已生起的残忍想法……他不容忍已生起的诸恶不善法;他舍弃它们,除去它们,远离它们,和终结它们。

在一个不除去这些想法的人当中,将会生起烦恼、忧慼和热恼。而在一个除去这些想法的人当中,不会有烦恼、忧慼或热恼。这些就称之为应该通过除去而舍弃的诸烦恼。

通过修习而舍弃的诸烦恼(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DEVELOPING)

MN.1.2.21  比丘们!什么诸烦恼应该通过修习来舍弃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个比丘如理省察而修习正念觉支,通过隐退远离、冷静离欲和息灭来支持,在让渡(回向)中娴熟(ripens in relinquishment)。他如理省察而修习法觉支(the investigation-of-states enlightenment factor)………修习精进觉支……修习喜觉支……修习轻安(宁静)觉支……修习定觉支……他如理省察而修习舍(平静)觉支,通过隐退远离、冷静离欲和息灭来支持,在让渡(回向)中娴熟(ripens in relinquishment)。在一个不修习这些觉支的人当中,将会生起烦恼、忧慼和热恼。而在一个修习这些觉支的人当中,不会有烦恼、忧慼或热恼。这些就称之为应该通过修习而舍弃的诸烦恼。

结论(CONCLUSION)

MN.1.2.22  比丘们!对一个比丘来说,当应该通过看见来舍弃的诸烦恼已经通过看见被舍弃时,当应该通过克制来舍弃的诸烦恼已经通过克制被舍弃时,当应该通过受用来舍弃的诸烦恼已经通过受用舍弃时,当应该通过忍耐来舍弃的诸烦恼已经通过忍耐舍弃时,当应该通过回避来舍弃的诸烦恼已经通过回避舍弃时,当应该通过除去来舍弃的诸烦恼已经通过除去舍弃时,当应该通过修习来舍弃的诸烦恼已经通过修习舍弃时, 那么,他就成为一位住于通过一切烦恼的克制来克制的比丘。他断除渴爱(severed craving),解开缠结(flung off the fetters),以狂妄轻慢的完全洞穿(with the complete penetration of conceit)而得到痛苦的终止。””

这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十分满意和欢喜。

第二一切烦恼经终。


MN.1.3 法的继承人们(法嗣;Heirs in Dhamma)

MN.1.3.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尊师!”  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3.2  “比丘们!要成为我的法(the Dhamma)的继承人,而不是物质事物(material things)的继承人。我出于对你们的怜悯而想道:“我的弟子们必须如何才能成为我的法(the Dhamma)的继承人,而不是物质事物(material things)的继承人呢?” 比丘们!如果你们成为我的物质事物的而不是法的继承人,你们会受到如是指责:“大师的弟子们是物质事物的的继承人,而不是法的继承人。”  我也会受到如是指责:“大师的弟子们是物质事物的继承人,而不是法的继承人。”

如果你们是我的法的继承人,而不是物质的的继承人,你因此们不会受到指责,(因为人们会说):“大师的弟子们作为法的继承人而不是物质事物的继承人生活。” 我因此也不会受到指责,(因为人们会说):“大师的弟子们是法的继承人而不是物质事物的继承人生活。”  因此,比丘们!要成为我的法(the Dhamma)的继承人,而不是物质事物(material things)的继承人。我出于对你们的怜悯而想道:“我的弟子们必须如何才能成为我的法(the Dhamma)的继承人,而不是物质事物(material things)的继承人呢?”

MN.1.3.3 比丘们!现在,设想我已吃了食物,不需要更多食物,吃饱了,吃完了,已经吃了我所需要的,而还有剩余食物会扔掉。接着来了两位饥饿和衰弱的比丘,我就告诉他们:“比丘们!我已吃了食物,不需要更多食物,吃饱了,吃完了,已经吃了我所需要的,而还有剩余食物会扔掉。如果你们想吃就吃吧。如果你们不吃,我也将把它丢弃到植被稀疏处,或扔进无生命物的水中。” 接着,第一位比丘想道:“世尊已吃了食物,不需要更多食物,吃饱了,吃完了,已经吃了我所需要的,而还有剩余食物会扔掉。如果我们不吃,世尊也将把它丢弃到植被稀疏处,或扔进无生命物的水中。可是世尊说过:“比丘们!你们要成为我的法的继承人,不要成为物质事物的继承人。”  现在,这施食是一种物质事物。设想我不吃这施食,而以饥饿和虚弱度过此一昼夜。”  他于是不吃那施食,而以饥饿和虚弱身度过那一昼夜。而第二位比丘想道:“世尊已吃了食物,不需要更多食物,吃饱了,吃完了,已经吃了我所需要的,而还有剩余食物会扔掉。如果我们不吃,世尊也将把它丢弃到植被稀疏处,或扔进无生命物的水中。设想我吃这施食,既不饥饿也不虚弱地度过此一昼夜。” 于是他吃那施食,既不饥饿也不虚弱第度过此一昼夜。比丘们!尽管那位比丘吃那施食,既不饥饿也不虚弱地度过此一昼夜,而第一位比丘更值得我尊敬与赞赏。这是为什么呢?比丘们!因为那将导致那位比丘长久的少欲(his fewness of wishes)、知足(contentment)、抹消(effacement)、易养(easy support)和精进的激发(arousal of energy)。因此,比丘们!要成为我的法的继承人,而不是物质事物的继承人。我出于对你们的怜悯而想道:“我的弟子们必须如何才能成为我的法(the Dhamma)的继承人,而不是物质事物(material things)的继承人呢?””

MN.1.3.4 这就是世尊所说。说完后,庄严者(the Sublime One)就起座进入他的住处。在他离开后不久,尊者舍利弗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学友们!” – “学友!” 那些比丘回答道。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

MN.1.3.5 “学友们!通过什么途径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不修学隐退远离呢?而通过什么途径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修学隐退远离呢?”

“的确,学友!我们远道而来,向尊者舍利弗学习这所说的义理。如果尊者舍利弗能解释这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在听闻尊者舍利弗的教导后,比丘们将会忆持它。”

“既然这样,学友们!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是的,学友!”那些比丘回答道。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

MN.1.3.6 “学友们!通过什么途径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不修学隐退远离呢?在这里,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不修学隐退远离;他们不舍弃那些大师告诉他们应该舍弃的东西;他们奢侈、散漫,是堕落的领袖们,轻视隐退远离。

学友们!在这当中,上座比丘们因为三个理由应该受到责备。因为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不修学隐退远离:以这第一个理由上座比丘们应该受到责备。他们不舍弃那些大师告诉他们应该舍弃的东西:以这第二个理由上座比丘们应该受到责备。他们奢侈、散漫,是堕落的领袖们,轻视隐退远离:以这第三个理由上座比丘们应该受到责备。学友们!上座比丘们以这三个理由应该受到责备。

在这当中,中座比丘们因为三个理由应该受到责备。因为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不修学隐退远离:以这第一个理由中座比丘们应该受到责备。他们不舍弃那些大师告诉他们应该舍弃的东西:以这第二个理由中座比丘们应该受到责备。他们奢侈、散漫,是堕落的领袖们,轻视隐退远离:以这第三个理由中座比丘们应该受到责备。学友们!中座比丘们以这三个理由应该受到责备。

在这当中,新晋比丘们因为三个理由应该受到责备。因为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不修学隐退远离:以这第一个理由新晋比丘们应该受到责备。他们不舍弃那些大师告诉他们应该舍弃的东西:以这第二个理由新晋比丘们应该受到责备。他们奢侈、散漫,是堕落的领袖们,轻视隐退远离:以这第三个理由新晋比丘们应该得到责备。学友们!新晋比丘们以这三个理由应该受到责备。

通过这个途径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不修学隐退远离。

MN.1.3.7 学友们!通过什么途径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修学隐退远离呢?在这里,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修学隐退远离;他们舍弃那些大师告诉他们应该舍弃的东西;他们不奢侈、散漫,他们强烈地避免堕落,他们是隐退远离的领袖们。

学友们!在这当中,上座比丘们因为三个理由应该得到赞赏。因为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修学隐退远离:以这第一个理由上座比丘们应该得到赞赏。他们舍弃那些大师告诉他们应该舍弃的东西:以这第二个理由上座比丘们应该得到赞赏。他们不奢侈、散漫,他们强烈地避免堕落,他们是隐退远离的领袖们:以这第三个理由上座比丘们应该得到赞赏。学友们!上座比丘们以这三个理由应该得到赞赏。

在这当中,中座比丘们因为三个理由应该得到赞赏。因为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修学隐退远离:以这第一个理由中座比丘们应该得到赞赏。他们舍弃那些大师告诉他们应该舍弃的东西:以这第二个理由中座比丘们应该得到赞赏。他们不奢侈、散漫,他们强烈地避免堕落,他们是隐退远离的领袖们:以这第三个理由中座比丘们应该得到赞赏。学友们!中座比丘们以这三个理由应该得到赞赏。

在这当中,新晋比丘们因为三个理由应该得到赞赏。因为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修学隐退远离:以这第一个理由新进比丘们应该得到赞赏。他们舍弃那些大师告诉他们应该舍弃的东西:以这第二个理由新晋比丘们应该得到赞赏。他们不奢侈、散漫,他们强烈地避免堕落,他们是隐退远离的领袖们:以这第三个理由新晋比丘们应该得到赞赏。学友们!新晋比丘们以这三个理由应该得到赞赏。

通过这个途径,大师的住于隐退远离的弟子们修学隐退远离。

MN.1.3.8  学友们!在这里,邪恶(evil)是贪婪和憎恨(贪和嗔;greed and hate)。有一条舍弃贪婪和憎恨的中道(Middle Way),生净眼(giving Vision),生真智(giving knowledge),导向平静(peace)和证智(direct knowledge )、正觉(enlightenment)和涅槃(Nibbana)。那么,什么是中道呢?它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个就是生净眼(giving Vision),生真智(giving knowledge),导向平静(peace)、证智(direct knowledge )、正觉(enlightenment)和涅槃(Nibbana)的中道。

MN.1.3.9-15  在这里,邪恶(evil)是愤怒和报复(anger and revenge)…….轻蔑和一种专横的态度(contempt and a domineering attitude)……嫉妒和贪婪(envy and avarice)……欺骗和诡诈(deceit and fraud)……固执和傲慢(obstinacy and presumption)…….狂妄我慢和自大(conceit and arrogance)…….虚荣浮华和无名疏忽(vanity and negligence) 。有一条舍弃虚荣浮华和无名疏忽的中道(Middle Way),生净眼(giving Vision),生真智(giving knowledge),导向平静(peace)、证智(direct knowledge )、正觉(enlightenment)和涅槃(Nibbana)。那么,什么是中道呢?它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个就是生净眼(giving Vision), 生真智(giving knowledge),导向平静(peace)和证智(direct knowledge )、正觉(enlightenment)和涅槃(Nibbana)的中道。

这就是尊者舍利弗所说。那些比丘们尊者舍利弗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三法的继承人们经终。


MN.1.4 害怕和恐惧(Fear and Dread)经

MN.1.4.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MN.1.4.2 当时,吒奴苏尼(Janussoni)婆罗门去见世尊。抵达后,与世尊相互致意。致敬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对世尊如是说道: “乔达摩先生!当善男子们出于对乔达摩尊师的信念,从在家生活出家,成为非家生活时,他们把乔达摩尊师当作他们的领袖、他们的帮助者和他们的向导吗?并且这些人以乔达摩尊师为榜样而行吗?”

“正是这样,婆罗门!正是这样!当善男子们出于对我的信念,从在家生活出家,成为非家生活时,他们把我当作他们的领袖、他们的帮助者和他们的向导。并且这些人以我为榜样而行。”

“可是,乔达摩先生!那些在山林里的边远的山野丛林住处是很忍受的,隐退远离是难以实践的,而且很难享受孤独(solitude)。一个人会想,如果一位比丘没有得定,山野丛林会夺走其心。”

“正是这样,婆罗门!正是这样!那些在山林里的边远的山野丛林住处是很忍受的,隐退远离是难以实践的,而且很难享受孤独(solitude)。一个人会想,如果一位比丘没有得定,山野丛林会夺走其心。”

MN.1.4.3  婆罗门!当我获得正觉以前,还是未成正觉的菩萨时,我也如是想道:“那些在山林里的边远的山野丛林住处是很忍受的,隐退远离是难以实践的,而且很难享受孤独(solitude)。一个人会想,如果一位比丘没有得定,山野丛林会夺走其心。”

MN.1.4.4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身业未清净化的隐士或婆罗门受用在山林中的边远的山野丛林栖息处,可是由于他们的未清净化的身业的缺陷,这些良善的隐士和婆罗门确实唤起了不善的害怕和恐惧。但是,身业未清净化,我不受用在山林中的边远的山野丛林栖息处。我在身业里已清净化。我作为身业已清净化的圣者们中的一员,受用在山林中的边远的山野丛林栖息处。”  当看见在自己当中身业已清净化时,我在林居中找到了巨大的安慰。

MN.1.4.5-7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语业未清净化的隐士或婆罗门……意业未清净化的……生活未清净化的隐士或婆罗门受用在山林中的边远的山野丛林栖息处,可是由于他们的未清净化的生活的缺陷,这些良善的隐士和婆罗门确实唤起了不善的害怕和恐惧。但是,生活未清净化,我不受用在山林中的边远的山野丛林栖息处。我在生活里已清净化。我作为生活已清净化的圣者们中的一员,受用在山林中的边远的山野丛林栖息处。”  当看见在自己当中生活已清净化时,我在林居中找到了巨大的安慰。

MN.1.4.8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贪婪和充满贪欲的隐士或婆罗门……我不贪婪……。

MN.1.4.9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有一颗恶意之心和诸嗔企图的隐士或婆罗门……我有一颗慈爱之心……。

MN.1.4.10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被懒惰和迟钝所战胜的隐士或婆罗门……我没有懒惰和迟钝……。

MN.1.4.11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被一颗躁动和不平静的心所战胜的隐士或婆罗门……我有一颗平静之心……。

MN.1.4.12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不确定和怀疑的隐士或婆罗门……我毫不怀疑……。

MN.1.4.13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自夸和轻视他人的的隐士或婆罗门……我不自夸和轻视他人……。

MN.1.4.14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屈从于惊慌和恐怖(alarm and terror)的隐士或婆罗门……我毫不恐惧(trepidation)……。

MN.1.4.15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渴望获取、荣誉和名声的隐士或婆罗门……我有很少愿望…..。

MN.1.4.16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懒惰和缺乏精进的隐士或婆罗门……我很精进……。

MN.1.4.17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没有正念和不完全察觉的隐士或婆罗门……我在正念中建立……。

MN.1.4.18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不得定和诸念散乱的隐士或婆罗门……我拥有定……。

MN.1.4.19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无论何时缺乏智慧的隐士或婆罗门,说傻话的人们,受用在山林中的边远的山野丛林栖息处,可是由于他们缺乏智慧和说傻话的缺陷,这些良善的隐士和婆罗门确实唤起了不善的害怕和恐惧。但是,缺乏智慧和说傻话,我不受用在山林中的边远的山野丛林栖息处。我拥有智慧。我作为拥有智慧的圣者们中的一员,受用在山林中的边远的山野丛林栖息处。”  当看见在自己当中拥有智慧时,我在林居中找到了巨大的安慰。

MN.1.4.20   婆罗门!我那时如是想到:“在半月有第八、十四、十五日的特别的吉祥之夜。如果在这些夜晚,我会住在如此令人畏惧的(awe-inspiring)和使人惊骇的住处(horrifying abodes),如园林塔庙、森林塔庙和树木塔庙吗?或许我会碰见害怕和恐惧。”  婆罗门!之后,在半月第八、十四、十五日的特别的吉祥之夜,我住在如此令人畏惧的(awe-inspiring)和使人惊骇的住处(horrifying abodes),如园林塔庙、森林塔庙和树木塔庙。当我住在那里时,一头野兽会到我这里来,或一只孔雀会弄掉一个树枝,或风使树叶沙沙作响。我想到:“如果是害怕和恐惧来了,现在会如何呢?” 我想到:“为何我总是住于期待害怕和恐惧呢?如果我平息害怕和恐惧,同时在它来时我保持现在的情形,会如何呢?”

当我经行时(While I walked),害怕和恐惧就来了;我既不站着,不坐着,也不躺下,直到我平息了调伏那害怕和恐惧。当我站着时,害怕和恐惧就来了;我既不经行,不坐着,也不躺下,直到我平息了调伏那害怕和恐惧。当我坐着时,害怕和恐惧就来了;我既不经行,站着,也不躺下,直到我平息了调伏那害怕和恐惧。当我躺下时,害怕和恐惧就来了;我既不经行,不站着,也不坐着,直到我平息了调伏那害怕和恐惧。

MN.1.4.21  婆罗门!有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观想晚上为白天和观想白天为晚上,我说就他们的角色而言,这是一个在妄想迷惑当中的行持(this is an abiding in delusion)。可是我视晚上就是晚上,视白天就是白天。正确所说时,说到任何一个人:“一个不屈从于妄想迷惑的众生,已经出生在此世间,为了许多众生的福利和幸福,出于对此世间的怜悯,为了诸天和人的福祉、福利和幸福,”  那确实就是说到我,当这样正确所说时。

MN.1.4.2  婆罗门!在我当中,激起了不懈的精进,而且建立了坚韧的正念(unremitting mindfulness),我的身体是平静的和无烦恼的(untroubled),我的心专注得定和统一。

MN.1.4.23  完全地从诸感官欲乐隐退远离,从诸不善法隐退远离,我进入后住于第一禅,它由所应用和持续的寻和伺(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相伴,充满由隐退远离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

MN.1.4.24  随着寻与伺的平息(stilling),我进入后住于第二禅,有自信和心的专一性(self-confidence and singleness of mind)而没有寻和伺,充满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

MN.1.4.25  随着狂喜和快乐的的褪尽,我住于平静,充满正念和正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仍然以身体感受快乐,我进入后住于第三禅,由于它的缘故,圣弟子们宣说:“他有平静,充满正念,住于快乐。”

MN.1.4.26  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及之前喜悦与忧伤的消失,我进入后住于第四禅,它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由平静而正念清净。

MN.1.4.27  当我的专注入定的心是如此清净的(purified)、明亮的、无污的(unblemished)、去除杂染的(rid of imperfection)、可塑造(malleable)、适合使用的(wieldy)、稳定的(steady)和成就冷静不动的(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时,我使心导向过去世生命的回忆的了解。我回忆我的许多过去世生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许多世界收缩之劫(坏劫)、许多世界扩张之劫(成劫)、许多世界收缩和扩张之劫(坏成劫):“在那里我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我在别处重现;并且在那里又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我重现在这里。” 象这样,从它们的各方面和细节(aspects and particulars)中,我回忆起我许多过去世的生命。

MN.1.4.28  这就是我在初夜时分所证得的第一种明。无明被驱逐(was banished)而明生起,黑暗被驱逐而光明生起,如同在一个行持勤奋、热忱和坚决的人当中所发生的那样。

MN.1.4.29  当我的专注入定的心是如此清净的(purified)、明亮的、无污的(unblemished)、去除杂染的(rid of imperfection)、可塑造(malleable)、适合使用的(wieldy)、稳定的(steady)、成就冷静不动的(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时,我使心导向众生逝去和重现的了解。我以清净和超越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下劣的和胜妙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丽的和丑陋的(fair and ugly),幸运的和不幸的。我了知众生如何如是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而流转(how beings pass on according to their actions thus):“这些众生诸人,在身、语和意当中行于恶行,是圣人们的斥责者,他们的诸见错误,在他们的行为中秉持错误之见(邪见),他们随着身体的分解,死后重现于苦界,在一个恶趣当中,在毁灭当中(in perdition; 下界),甚至在地狱当中;或者这些众生诸人,在身、语和意当中行于善行,不是圣人们的斥责者,他们的诸见正确,在他们的行为中秉持正见,他们随着身体的分解,死后重现于在一个善趣当中,甚至在一个天界当中。这样,我以清净和超越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下劣的和胜妙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丽的和丑陋的(fair and ugly),幸运的和不幸的。我了知众生如何如是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而流转。

MN.1.4.30  婆罗门!这是我在中夜时分证得的第二种明。无明被驱逐(was banished)而明生起,黑暗被驱逐而光明生起,如同在一个行持勤奋、热忱和坚决的人当中所发生的那样。

MN.1.4.31  当我的专注入定的心是如此清净的(purified)、明亮的、无污的(unblemished)、去除杂染的(rid of imperfection)、可塑造(malleable)、适合使用的(wieldy)、稳定的(steady)、成就冷静不动的(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时,我使心导向诸烦恼的摧毁的了解。我如实证知(直接了知):“这是苦。”  我如实证知:“这是痛苦的集起。”  我如实证知:“这是痛苦的息灭。”  我如实证知:“这是导致痛苦息灭之道。”   我如实证知:“这些是诸烦恼。”  我如实证知:“这是诸烦恼的集起。”  我如实证知:“这是诸烦恼的息灭。”  我如实证知:“这是导致诸烦恼息灭之道。”

MN.1.4.32  当我如是知道和看见时,我的心从感官欲望的烦恼中,从有的烦恼中,和从无明的烦恼中解脱。当它解脱时,而有”它得到解脱”之智。我证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出现(there is no more coming to any state of being)。”

MN.1.4.33  这是我在后夜时分得到第三种明。无明被驱逐(was banished)而明生起,黑暗被驱逐而光明生起,如同在一个行持勤奋、热忱和坚决的人当中所发生的那样。

MN.1.4.34  婆罗门!现在,你可能会想到:“或许甚至今天乔达摩大师还未从贪欲、瞋恨和妄想迷惑(痴)中解脱,因而仍诉诸在山林中的山野丛林栖息处。”  可是,你们不应该这样想。这是因为我看见了两个利益,因而仍诉诸在山林中的山野丛林栖息处:我在此时此地亲自看见了一种快乐的行持,并且我对未来诸世代的人们充满怜悯。”

“确实,因为乔达摩大师是一个成就者、一个遍正觉者(an Accomplished One, a Fully Enlightened One),他对未来诸世代的人们充满怜悯。太伟大了,乔达摩大师!太伟大了,乔达摩大师!乔达摩大师已经用种种方式使法(the Dhamma)清楚可见,犹如他能拨乱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点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为那些有视力的人们高擎明灯以看见诸色一般。我归依乔达摩尊师、法和比丘僧团。请乔达摩尊师作记得我为一位优婆塞,从今天起终生归依他。”

第四害怕和恐惧经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