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 出家與在家—心無罣礙

出家與在家—心無罣礙

苟嘉陵
2017.09.16

記得上次在佛青會吳會長家,和一位領導佛學院的法師聊到出家的問題,並詢問他對出家的看法。他笑著回答出家固然很好,但在家佛友如果要選擇出家,應得到家人的認可與諒解。最好不要造成家人的不安或反彈、反感。否則自己雖然是身出家了,但總難免還是會「心有罣礙」。更何況在家人如果好好修行,也可以達到很高的境界,並不是絕對要出家才可以。我當時就回答很認同法師的看法,但因佛陀本人就是沒有得到家人認可的例子,也就可能造成修行人在這方面的考慮不夠周全。法師就答以佛陀應是特例。一方面是因這已是三大阿僧祇劫的因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佛陀當時的環境裡,並不存在自由選擇的條件。而這個情況,在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命裡並不存在。

今天是自由開放的社會。大多數人其實都有可學法的機會,而且有很多的選擇。大多數的修行人,也都曾跟隨過不只一位的老師學法。而且因今天的資訊特別發達,各種經典與論典在網路上都找得到。所以雖說現在是「末法時代」,但學習佛法的條件其實並不缺乏。

既然如此,修行人在現代學習佛法,到底是不是需要出家呢?出家在無上佛道的三大阿僧祇劫歷程裡,到底是不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呢?這些問題對很多修行人而言,我想都是實際存在的。本月的般若廣場既然探討出家的意義,就讓我這個在家人不揣淺陋地略抒己見。一方面就教於諸善知識,另一方面也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在當初表達過對出家看法的三十年後,是否有任何修正的地方。

我想我仍然肯定也讚嘆出家的功德,但也要強調修學佛法並不一定要出家。而且以菩薩道的立場來看,菩薩因為要能與眾生「同事」,所以現「在家相」反而是入煩惱大海的善巧方便。因為世間大部分的眾生都不是出家人,而有各種各樣紅塵裡的煩惱。菩薩如果不能「入煩惱大海」,就不會深切了知當代眾生的苦與苦因,也就不能「得一切智寶」。在這種情形下,所謂的菩薩道會成為只是重經論的「學院派」,而很難把佛法實際地用於現實生活之中,幫到眾生。

所以我們所熟知的大菩薩像,除了地藏王菩薩以外,大都是現在家相。就是因為菩薩道的修行,是講究「與眾生同在」。而這個同在不只是身體在同一個地方,而且是要能在心靈上了解當代眾生的苦悶,以及何以苦悶。能深刻地了解到,就是菩薩道的四諦,才能覺知到如何的「施設」在當代如法而且合適。也就是要有智慧,才能掌握「時代的中道」。也因為菩薩道講究方便善巧地親近眾生,大部分的菩薩會與眾生有同樣的形象與身份,也有同樣的情感關係與兩性生活。這不是因為大乘佛法把出家與在家做了「高下之見」的分別,而只是菩薩道以大悲為上首,故一切相的建立,皆是以讓眾生感到親切為首要考量。菩薩是寧可多一點煩惱,也要和眾生「在一起」。這就是四攝法裡的「同事」的真義。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的小孩向我表示要出家,只要他還沒有自己的「家累」,我會向他祝福與恭喜。出家一定能讓他在菩提道上有所精進,也一定能利益許多眾生,當然是可喜可賀。但我也一定會清楚明白地向他們表明,老爸我是絕不會出家,而出家也不是大乘菩薩道的必經之途或常行道。作為父親的我今生沒有出家,雖的確是受了一些苦惱。但若沒有這些苦惱,哪裡會有他們?又哪裡會有他們今世的出家?

但無論出家不出家,只要他們今生能因和我的因緣而聽聞過四諦法,哪怕只是短暫地歷經耳根,一切的苦就都是值得的了。因這個聞法因緣,會在盡未來際無盡的流轉裡成為道種。他們會因此而遇到許多老師,也就會在菩提道上成長茁壯。也許他們在未來很多世中,都會出家。我如有幸作為家長,就都會給他們相同的歡喜、讚嘆與祝福。

但同時,我也希望他們終久能在無上佛道上心得自在,了無罣礙。

 

Posted in 未分類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