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道論Visuddhimagga-2

序論第一說戒品第二說頭陀支品第三說取業處品第四說地遍品第五說余遍品第六說不凈業處品第七說六隨念品第八說隨念業處品第九說梵住品第十說無色品第十一說定品第十二說神變品第十三說神通品第十四說蘊品第十五說處界品第十六說根諦品第十七說慧地品第十八說見清凈品第十九說度疑清凈品第二十說道非道智見清凈品第二十一說行道智見清凈品第二十二說智見清凈品第二十三說修慧功德品


《清凈道論》2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VISUDDHIMAGGA)


1 第一部 戒(Virtue; Sila; 戒德)

1.1 第一篇 戒德的清凈(Purification of Virtue)

1.1.1 第一章 戒德的描述


第一說戒品
II 戒(Virtue)

VM.1.1.1.16 甚至當清凈道以這種方式在戒、定和慧的諸標題下得到展示,每一個包含了各種特質時,還只是得到極其簡要的展示。並且因為這樣不足以幫助一切眾生,為了詳細地展示它,有下面首先涉及戒的一組問題:

一、什麼是戒呢?

二、在什麼意義上它是戒呢?

三、什麼它的是特徵、功能、表現和近因(its characteristic, function,manifestation, and proximate cause)呢?

四、什麼是戒的諸功德(benefits)呢?

五、有多少種戒呢?

六、什麼是戒的雜染污穢呢?

七、什麼是戒的凈化呢?

VM.1.1.1.17 這裡是諸回答:

(i) 什麼是戒呢?它就是在一個戒除殺害活着的眾生等等的人或在一個履行諸責任的實踐的人當中呈現的思(意志)所開始的諸狀態(法)。《無礙解道》(the Patusambhida)說到這個:“什麼是戒(戒德)呢?有作為思的戒(virtue as volition),作為識附隨物的戒(virtue as consciousness-concomitant),作為約束的戒(virtue as restraint),作為無罪愆的戒(virtue as non-transgression)” (Ps. i,44)。

在這裡,在一個戒除殺害活着的眾生等等的人或在一個履行諸責任的實踐的人當中呈現的思(意志),就是作為思的戒(思戒)。在一個戒除殺害活着的眾生等等的人當中呈現的節制(the abstinence),就是作為識附隨物的戒(心所戒)。再者,在一個放棄殺害活着的眾生等等的人當中呈現的十道行為業(the ten courses action (kamma)伴隨頭七種的七種思,就是作為思的戒(思戒)。在以“捨棄貪婪時,他以心無貪婪而住(dwells with mind free from covetousness)”(D.i,71)開始的方式所陳述的包含無貪婪的、無惡意的和正見的三種存留的狀態(法),就是作為識附隨物的戒(心所戒)。

VM.1.1.1.18 為約束的戒(律儀戒),在這裡應該作為通過五種方式的約束來受到了知:通過團體諸規則(Patimokkha; 波羅提木叉)的約束(別解脫律儀),通過念的約束(念律儀),通過智的約束(智律儀),通過耐心的約束(忍律儀),和通過活力精進的約束(精進律儀)。在這裡,這就是通過波羅提木叉的約束:"他具足,圓滿具足波羅提木叉的約束"(Vbh.246);這就是通過念的約束:"他守衛眼根, 進入眼根的約束”(D.I,70)。這就是通過智的約束:

““阿耆多!在此世間流動的眾潮流”,世尊說道,

通過具念(mindfulness)來阻止;

我宣告眾潮流的約束,

通過慧(understanding)它們被阻擋。””(Sn.1035);

並且在這裡,這個(智律儀)與諸必備條件的使用合併在一起。可是,被稱為通過耐心的約束(忍律儀),就是以“他是忍受寒冷和暑熱的人”開始的方式所給予的那個約束。並且,被稱為通過活力精進的約束,就是以“他不容當其出現時對諸感官慾望的一個念頭”(M.i,11))開始的方式所給予的那個約束;生計的凈化在這裡與這個約束合併在一起。因此,這五重約束(five-fold; 律儀),和在害怕從所遇到罪過的任何機會而來的邪惡的善男子們當中的戒除,都應該了知為作為約束的戒(戒德;律儀戒)。

作為無罪過的戒德是已經受持的戒德的諸戒條的通過身或語的無罪過。

這首先是對”什麼是(戒)戒德?”問題的回答。現在,至於餘下的 – 

VM.1.1.1.19 (ii) 在什麼意義上它是戒(戒德)呢?在構成(in the sense of composing )的意義上它是戒德。什麼是構成呢?它或者是一種意味着由於戒德性的身行為業的非不一致性的協調(coordinating);或者是意味着因其作為合意的諸狀態(profitable states)之處的一種基礎狀態(a state of basis (adhara))的一種堅持維護(an upholding; upadharana)。因為那些通曉詞源(etymology)的人所承認的只是這兩種義理。而其他人在這裡評論以“戒德的義理是頭(siras)的義理,戒德的義理是清涼(cool)”的義理。

VM.1.1.1.20 那麼,它的特徵、功能、表現和近因(最接近的緣由)(characteristic, function, manifestation, and proximate cause; 相、味、現起和足處)是什麼呢?在這裡,

【注】:characteristic, function, manifestation, and proximate cause,葉譯作相、味、現起和足處。

“它的特徵是構成

甚至當用各種方式得到分析時,

就象能見度(visibility)有可見數據(of visible data)

甚至當用各種方式得到分析時。”

正如甚至當在藍色、黃色等等的各種種類眾中得到分析時,可見性(visibleness)是可見數據處(of the visible-data base)的特徵,因為甚至當被分析進這些種類中時,它沒有超出可見性,同樣地,甚至當被分析進思(volition)的各種種類等等中時,上面這種所描述的作為身行為業的協調和作為合意的諸狀態處的相同構成,就是戒德的特徵,因為甚至當被分析進這些種類中時,它沒有超出協調和處的狀態(the state of coordination and foundation),

VM.1.1.1.21 一方面,它的特徵(相)是這樣的,另一方面,

它的功能(味)有雙重意義(sense):

停止不端行為的行為業(Action of stopping misconduct),

在有戒德人們當中(in virtuous)

作為無咎性品質的成就(Achievement as the quality of blamelessness)。

因此,被稱為戒德的事物,應該以在行為業的意義上作為它的功能性質的停止不端行為的功能性質,和在成就的意義上作為它的功能性質的一種無咎功能性質而得到了知。因為在這些特徵標題(headings of characteristic)下,它就是行為業(action; kicca),或者它就是被稱為功能性質(function; rasa)的成就(achievement)。

VM.1.1.1.22

那麼戒德,那些知道的人這樣說,

其自己將作為清凈度(purity)而展示;

並且對於其近因(its proximate cause)

他們也告知良心和羞恥這一對事物。

這種戒德作為得到陳述的諸種清凈度而如是顯現:“身清凈度(bodily purity)、語清凈度(verbal purity),意清凈度(mental purity)”;它作為一種清凈的狀態得到顯現和來被理解。可是那些知道的人將良心和羞恥稱為是它的近因;它的靠近的緣由,就是義理。因為當良心和羞恥存在時,戒德出現和持續;當它們不存在時,它既不出現也不持續。

這就是戒德的特徵、功能、表現和近因如何應該得到了知的。

VM.1.1.1.23 (iv) 戒德的諸利益(功德)是什麼呢?它的諸利益就是以無後悔(non-remorse)所領銜的幾種特殊品質的獲得。因為據說:“阿難!有裨益的,諸習慣(戒德)以無後悔作為它們的目標,和以無後悔作為它們的利益(功德)”(A.v, I)。又進一步說道:“屋主!對於在戒德圓滿化中具戒的人,有這五種利益(功德)。是哪五種呢?屋主!在這裡,一個具戒的擁有戒德的人,作為精勤不放逸的一種結果,會發大財;這是對於在戒德圓滿化中具戒的人的第一種利益。再者,屋主!一個具戒的擁有戒德的人,一個好名聲會傳到國外,這是對於在戒德圓滿化中具戒的人的第二種利益。再者,屋主!無論何時一個具戒的擁有戒德的人進入一個團體會眾,無論是眾剎帝、眾婆羅門、眾屋主或眾沙門,他這樣做而沒有畏懼或遲疑;這是對於在戒德圓滿化中具戒的人的第三種利益。再者,屋主!一個具戒的擁有戒德的人,臨命終時不會困惑(dies unconfused);這是對於在戒德圓滿化中具戒的人的第四種利益。再者,屋主!一個具戒的擁有戒德的人,身體破裂時,死後在一個善趣,在天界重現;這是對於在戒德圓滿化中具戒的人的第五種利益”(D.ii,86)。在以“如果一位比丘希望”願我為我的諸同梵行者所親愛、所喜愛、所尊重和所尊敬”,那麼就讓他圓滿諸戒德”而開始的段落中(M.i,33),還有很多始於親愛和所喜愛的和終於諸潰瘍(cankers)的摧毀(漏盡)的利益。這就是戒德如何以無後悔(non-remorse)所領銜的幾種特殊品質作為它的諸利益的。

VM.1.1.1.24 此外:

任何人敢於將戒帶來的諸利益

設置一個限度嗎?

沒有這種戒,善男子們(clansmen)

在這個(佛教)團體中找不到立足之處。

不是恆河(Ganges),不是耶牟那(夜摩那)河(Yamuna)、

不是薩羅浮(沙羅婆)河(Sarabhu),不是沙羅伐底河(Sarassathi),

或者流動的阿致羅筏底(阿羯羅伐底)河(Aciravati),

或者聖摩醯(摩西)河(River of Mahi),

能夠洗掉在此世間這裡

在呼吸的眾生的污垢;

因為只有戒的水可以

洗掉活着眾生的污垢。

沒有帶來有雨之雲的微風,

沒有黃色旃檀的香脂,

旁邊沒有項鏈或寶石,

或者明月照射的柔和光輝,

在這裡可以用來安撫和撫慰

這個世界上的男子們的熱惱;

然而,這個聖的,這個最高清涼的

善加守護的戒平息火焰。

在哪裡可以找到

象順風一樣容易的

逆風而來的香味

可以與戒香進行比較呢?

在哪裡可以找到另一種階梯

就象戒一樣,攀到天堂了呢?

或者在哪裡可以找到另一扇門

就象戒一樣,進入涅槃之城呢?

沒有任何飾有珠寶和珍珠

盡其所能閃耀的國王們

能象一位受到制約的

以戒鑲嵌所莊嚴的男子一般照耀。

戒完全摧毀

自責和類似的恐懼;

他們對具戒者們之義

以其名聲而總生歡喜。

從這個簡短的描寫,

可以知道戒如何帶來福報,

以及這個一切善品質之根

如何破壞每個過失之力。

(戒有幾種)

VM.1.1.1.25 (v) 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有多少種戒呢?

  1. 首先所有這些戒由於其自身構成的特性而屬於一種。
  2. 有依保持(作持)和避免(止持)的兩種戒。
  3. 還有依善行(等正行)和清凈生活開始(初梵行)的兩種戒。
  4. 依節制戒除(離)和無節制戒除(不離)的兩種戒。
  5. 依依存(依止)的和無依存(無依止)的兩種戒。
  6. 依暫時的和終生的兩種戒。
  7. 依限制的和無限制的兩種戒。
  8. 依凡世的(世間的)和超凡世的出世間的兩種戒。
  9. 依低級的、中等的和高級的三種戒,
  10. 還有依我優先(我增上)、此世間優先(世間增上)和法優先(法增上)的三種戒。
  11. 依執取於、不執取於和使之鎮定的三種戒。
  12. 依清凈的、不清凈的和懷疑的三種戒。
  13. 依訓練者(學)、非訓練者(無學)和既非訓練者也非非訓練者(非學非無學)的三種戒。
  14. 依縮小(退分)、停滯(住分)、區別(勝分)和洞徹(抉擇分)的參與的四種戒。
  15. 還有依比丘的、比丘尼的、未完全接納的(未具足)、俗家人的(在家)四種戒。
  16. 依自然的、習慣(慣行)的、必要(法性)的、由於之前諸因的(前因戒)四種戒。
  17. 依波羅提木叉(Pátimokkha)制約(別解脫律儀)、諸感官根(根律儀)、生計清凈化(活命遍凈)、有關必需品(資具依止戒)的四種戒。
  18. 五種包含在有限制清凈里的戒,等等;因為在《無礙解道(Paþisambhidá)》里說過:“五種戒,即包含在有限制清凈里的戒(限制遍凈戒)、包含在無限制清凈里的(無限制遍凈戒)、包含在圓滿清凈里的(圓滿遍凈戒)、包含在無執取清凈里的(無執取遍凈戒)、包含在使之安息清凈里的(安息遍凈戒)。”
  19. 還有依捨棄(斷)、剋制(離)、意志(思)、制約(律儀)、非罪過(不犯)的五種戒。

VM.1.1.1.26 

1 在這裡,涉及屬於一種(一法)的小節里,其義理應為如前所述。

2 在涉及屬於兩種(二法)的小節里:實行世尊如是宣告的一種修學規程(學處):“此事應該做”,便是保持(keeping (cáritta); 作持)(戒);而不做他如是禁止的事:“此事不應該做”,便是避免(avoiding;止持)(戒)。在此語義是:他們在那當中保持(they keep (caranti);作持),他們象那些持戒者們前行,因此它是保持(作持);他們保存,他們保護,他們避免,因此它是避免(止持)。在此,保持(作持)由信念和活力精進(faith and energy)而實現;避免(止持)由信念和正念(faith and mindfulness)而成就。這就是保持(keeping (cáritta); 作持)和避免(avoiding;止持)兩種。

VM.1.1.1.27 

3 在第二種二元組戒(二法)里,善行(good behaviour; 等正行),是最好的行為種類。善行(等正行)本身就是等正行戒,或為了等正行而制定的就是等正行戒。這是將謀生之道記作第八戒之外的戒德的一個術語。它(初梵行)是包含於道之清凈生活(道梵行; the life of purity consisting in the path)的初始階段。這是將謀生之道記作第八戒的戒德的一個術語。因為它實際上在前面階段里也被清凈化,所以它是道的初始階段。因此說到“可是他的身業、他的語業和他的謀生之道早前已經得到清凈化” (MN.3.289)。或者被稱作“較少和細微”的諸學處(the training precepts) (DN.2.154)是等正行戒;而其餘的為初梵行戒。或者包含於雙律(the Double Code; 比丘和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 the bhikkhus’ and bhikkunis’ Patimokka)的為初梵行戒;並且在毗奈耶的犍度品里所包含的諸責任義務為等正行戒。通過等正行戒的圓滿而有初梵行戒的圓滿。因此也說到“這位比丘能得到包含於初梵行的境界而尚未得到包含於等正行的境界 – 這是不可能的” (AN.3.14-15)。這是等正行戒、初梵行戒兩種。

VM.1.1.1.28 

4 在第三種二元組(二法)里,作為完全戒除殺害活着的眾生等的戒除是戒除戒(virtue as abstinence);其他包含於(volition;意志)的諸種類戒,就是非戒除戒(virtue as non-abstinence)。因此,它就是戒除和非戒除兩種。

VM.1.1.1.29 

5 在第四種二元組(二法)里,有兩種依賴(dependence; 依止):通過渴愛的依賴“愛依止”)和通過諸[邪]見的依賴(“見依止”)。在這裡,由希望有一種幸運流變的人這樣“通過這種有戒德的舉止禮儀,我將變成一個偉大的神祗(a great deity)或某小些的神祗(some minor deity)”所產生的東西,是通過渴愛而依賴的。由這樣的邪見“清凈化是通過有戒德的舉止禮儀而實現的”所產生的東西,是通過邪見而依賴的。可是超凡戒德(出世間戒)與作為超凡戒德(出世間戒)的先決條件的俗世戒(世間戒),是獨立不依的(“不依止”)。因此這就是依賴和獨立(依止、不依止)兩種。

VM.1.1.1.30

6 在第五種二元組(二法)里,決定於一個時間限後而受持的是臨時戒(時限戒; temporary virtue)。用同樣方式而盡其一生受持的為終身戒(Lifelong virtue)。因此這就是時限戒和終身戒)兩種。

VM.1.1.1.31 

7 在第六種二元組(二法)里,由利養、名譽、諸親戚、諸肢體或生命所限制的,名為“有限制(戒)”。與之相反的是“無限制(戒)”。正如在《無礙解道》(the Patisambhida)中說到“什麼是有限制戒?有利養限制戒,有名譽限制戒,有諸親戚限制戒,有諸肢體限制戒,有生命限制戒。什麼是利養限制戒呢?在這裡,某人以利養為因緣,以利養為條件,以利養為理由,違犯其受持的學處:這是利養限制戒 (Patis I 43)。余者依次類推可知。對於無限制戒也說到“什麼是非利養限制戒呢?在這裡,某人不以利養為因緣,不以利養為條件,不以利養為理由,甚至不生違犯其受持的學處之念,何況違犯呢?這是非利養限制戒 (Patis I 44),余者依次類推可知。因此這就是有限制戒和無限制戒兩種。

VM.1.1.1.32

8 在第七種二元組(二法)里,一切屈從於諸敗壞(有漏)之戒為俗世戒(“世間戒”);不屈從於諸敗壞(有漏)之戒為超凡戒(“出世間戒”)。在這裡,世間戒帶來在未來遷流變異里的增進,以及出離遷流變異(三有)的先決資糧(prerequisites for the escape from becoming),根據所謂“紀律(discipline; 毗奈耶)是為了約束(律儀; restraint)目的,約束是為了無後悔(non-remorse)的目的,無後悔(non-remorse)是為了愉悅(gladdening)的目的,愉悅是為了快樂(happiness)的目的,快樂是為了寧靜(tranquility; 輕安)的目的,寧靜是為了喜悅(bliss)的目的,喜悅是為了定(concentration)的目的,定是為了正知和眼力遠見(correct knowledge and vision)的目的,正知和眼力遠見是為了厭離(dispassion)的目的,厭離是為了貪婪褪盡(the fading away of greed;離貪)的目的,貪婪褪盡(離貪)是為了釋放解脫(deliverance)的目的,釋放解脫是為了釋放解脫知見(knowledge and vision of Liverance)的目的,釋放解脫知見(knowledge and vision of Liverance)是為了通過不執取而渴愛等的徹底滅絕(complete extinction of craving, etc.; 無取涅槃)的目的。言談(法談)有此目的,諮詢有此目的,支持有此目的,傾聽有此目的,也就是說,通過不執取的心解脫(the liberation of the mind through not clinging)” (Vin V 164)。出世間戒能帶來對遷流變異的出離,並為觀察智的水平(the plan of reviewing knowledge)。因此這就是世間戒、出世間戒兩種。

【注】:釋放解脫(deliverance),解脫(liberation)。

 

VM.1.1.1.32

9  在第一種三元組(三法)里,

 

 

 

 

 

 

 

 

 

 


序論第一說戒品第二說頭陀支品第三說取業處品第四說地遍品第五說余遍品第六說不凈業處品第七說六隨念品第八說隨念業處品第九說梵住品第十說無色品第十一說定品第十二說神變品第十三說神通品第十四說蘊品第十五說處界品第十六說根諦品第十七說慧地品第十八說見清凈品第十九說度疑清凈品第二十說道非道智見清凈品第二十一說行道智見清凈品第二十二說智見清凈品第二十三說修慧功德品


【禪世界出品】;【Chanworld.org】;【禪世界譯】;2019.05.11-2020.10.28-RM-MG

發表評論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