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卷48【禪世界版】2

SN.48.1-20SN.48.21-40SN.48.41-60SN.48.61-177


禮敬那世尊、阿羅漢和遍正覺者

第五篇  大品

《相應部》卷48【禪世界版】2

根相應(相應四十八)

第三品 – 第四品

SN.48.21-40


第三品  六根(THE SIX FACULTIES)品

SN.48.21-30

SN.48.21  再生(Renewed Existence)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是哪五種呢?信念根……慧根。

比丘們!只要我不如實地證知(directly know)在這五根情況下的集起和逝去,滿足、危險和出離(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我沒有在包括眾天神、眾魔羅、眾梵天的此世間,和包括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天子和眾人的這一代宣稱我覺醒至無上遍正覺。 可是當我對這所有的如實地證知(directly know)時,我在包括眾天神、眾魔羅、眾梵天的此世間,和包括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天子和眾人的這一代宣稱我覺醒至無上遍正覺。

在我當中生起智與眼力(The knowledge and vision):“我的心解脫毫不動搖;這是我最後一次出生;現在沒有再生。””


SN.48.22  生命根(The Life Faculty)經

“比丘們!有這三根。是哪三種呢?女性根、男性根和生命根(The femininity faculty, the masculinity faculty, the life faculty)。比丘們!這些是三根。”


SN.48.23  究竟智(The Faculty of Final Knowledge)根經

“比丘們!有這三根。是哪三種呢?“我將知道還未究竟知道之根、究竟智(final knowledge)之根、賦有究竟智(final knowledge)的人之根。比丘們!這些是三根。”


SN.48.24  一播種者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是哪五種呢?信念根……、慧根。比丘們!這些是五根。

比丘們!已完成和已實踐這五根者是一位阿羅漢。如果它們比那較脆弱,則其人是一位中般涅槃的成就者;如果依然較脆弱,則其人是一位生般涅槃的成就者;如果依然較脆弱,則其人是一位無行般涅槃的成就者;如果依然較脆弱,則其人是一位有行般涅槃的成就者;如果依然較脆弱,則其人必定上流,去向阿迦膩吒界;如果依然較脆弱,則其人是一位一還者;如果依然較脆弱,則其人是一位入流者;如果依然較脆弱,則其人是一位法隨者;如果依然較脆弱,則其人是一個信念隨者。


SN.48.25  簡單版經

“比丘們!有這些六根。是哪六種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和意根。這些是六根。”


SN.48.26  入流者經

“比丘們!有這些六根。是哪六種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和意根。這些是六根。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如實了知這些六根的集起和逝去,滿足、危險和出離(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時,那麼他就稱為一位不再註定去下界、命運決定、以正覺為他的目的地的入流者聖弟子。”


SN.48.27  阿羅漢經

“比丘們!有這些六根。是哪六種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和意根。

比丘們!當已經實了知在這六根情況下的滿足、危險和出離(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一位比丘通過不執取而解脫,那麼他就成為一位阿羅漢比丘,他的諸煩惱已經被摧毀,他已歷梵行,該辦已辦,已放下重負,抵達他自己的目標,徹底毀壞存在的諸束縛,通過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而獲得完全解脫。”


SN.48.28  佛陀(Buddha)經

“比丘們!有這六根。是哪六種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和意根。

只要我不如實地證知(directly know)在這六根情況下的集起和逝去,滿足、危險和出離(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我沒有在包括眾天神、眾魔羅、眾梵天的此世間,和包括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天子和眾人的這一代宣稱我覺醒至無上遍正覺。 可是當我對這所有的如實地證知(directly know)時,我在包括眾天神、眾魔羅、眾梵天的此世間,和包括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天子和眾人的這一代宣稱我覺醒至無上遍正覺。

在我當中生起智與眼力(The knowledge and vision):“我的心解脫毫不動搖;這是我最後一次出生;現在沒有再生。””


SN.48.29  眾沙門和眾婆羅門經 (1)

“比丘們!有這六根。是哪六種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和意根。

那些不如實了知在這六根情況下的滿足、危險和出離(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的眾沙門或眾婆羅門: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這些尊者沒有親自以證智(direct knowledge)實現它,在這當生中沒有進入並住於沙門義的目標或婆羅門義的目標(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可是,比丘們!那些如實了知在這六根情況下的滿足、危險和出離(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的眾沙門和眾婆羅門: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中的沙門和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這些尊者親自以證智(direct knowledge)實現它,在這當生中進入並住於沙門義的目標或婆羅門義的目標(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SN.48.30  眾沙門和眾婆羅門經 (2)

“那些不如實不了知眼根、不了知眼根的集起、不了知眼根的息滅、不了知導向眼根的息滅之道;不了知耳根……不了知鼻根……不了知舌根……不了知身根……不了知意根、不了知意根的集起、不了知意根的息滅、不了知導向意根的息滅之道的眾沙門或眾婆羅門: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這些尊者沒有親自以證智(direct knowledge)實現它,在這當生中沒有進入並住於沙門義的目標或婆羅門義的目標(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可是,比丘們!那些如實了知眼根、了知眼根的集起、了知眼根的息滅、了知導向眼根的息滅之道;了知耳根……了知鼻根……了知舌根……了知身根……了知意根、了知意根的集起、了知意根的息滅、了知導向意根的息滅之道的眾沙門和眾婆羅門: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中的沙門和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這些尊者親自以證智(direct knowledge)實現它,在這當生中進入並住於沙門義的目標或婆羅門義的目標(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第三品六根品終。


第四品  快樂(pleasure)

SN.48.31-40

SN.48.31  簡單版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是哪五種呢?快樂(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悅根、悲傷根和平靜根。這些是五根。”


SN.48.32  入流者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是哪五種呢?快樂(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悅根、悲傷根和平靜根。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如實了知在這五根情況下的集起和逝去,滿足、危險和出離(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時,他就被稱為一位不再束縛於下界、命運決定和以正覺為目的地的入流者聖弟子。”


SN.48.33  阿羅漢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是哪五種呢?快樂(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悅根、悲傷根和平靜根。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如實了知這五根情況下的集起和逝去,滿足、危險和出離(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他通過不執取而獲得解脫時,那麼他就稱為一位阿羅漢比丘,他的諸煩惱已經被摧毀,他已歷梵行,該辦已辦,已放下重負,抵達他自己的目標,徹底毀壞存在的諸束縛,通過究竟智(final knowledge)而獲得完全解脫。”


SN.48.34  眾沙門和眾婆羅門經 (1)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是哪五種呢?快樂(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悅根、悲傷根和平靜根。

那些不如實了知在這六根情況下的滿足、危險和出離(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的眾沙門或眾婆羅門: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這些尊者沒有親自以證智(direct knowledge)實現它,在這當生中沒有進入並住於沙門義的目標或婆羅門義的目標(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可是,比丘們!那些如實了知在這六根情況下的滿足、危險和出離(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的眾沙門和眾婆羅門: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中的沙門和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這些尊者親自以證智(direct knowledge)實現它,在這當生中進入並住於沙門義的目標或婆羅門義的目標(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SN.48.35  眾沙門和眾婆羅門經 (2)

“那些不如實了知快樂根、不了知快樂根的集起、不了知快樂根的息滅、不了知導向快樂根的息滅之道;不了知痛苦根……不了知喜悅根……不了知悲傷根……不了知平靜根、不了知平靜根的集起、不了知平靜根的息滅、不了知導向平靜根的息滅之道的眾沙門或眾婆羅門: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這些尊者沒有親自以證智(direct knowledge)實現它,在這當生中沒有進入並住於沙門義的目標或婆羅門義的目標(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可是,比丘們!那些如實了知快樂根、了知快樂根的集起、了知快樂根的息滅、了知導向快樂根的息滅之道;了知痛苦根……了知喜悅根……了知悲傷根……了知平靜根、了知平靜根的集起、了知平靜根的息滅、了知導向平靜根的息滅之道的眾沙門和眾婆羅門: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中的沙門和婆羅門中的婆羅門,而且,這些尊者親自以證智(direct knowledge)實現它,在這當生中進入並住於沙門義的目標或婆羅門義的目標(the goal of asceticism or the goal of brahminhood)。”


SN.48.36 分析經 (1)

“比丘們!有這五根。是哪五種呢?快樂(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悅根、悲傷根和平靜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快樂(pleasure)根呢?無論有什麼身體上的快樂,身體上的安適,身觸所生的快樂的和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快樂(pleasure)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痛苦根呢?無論有什麼身體上的痛苦,身體上的不安適,身觸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痛苦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喜悅根呢?無論有什麼精神上的快樂,精神上的安適,意觸所生的快樂的和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喜悅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悲傷根呢?無論有什麼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的不安適,意觸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悲傷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平靜根呢?無論有什麼身體上或精神上的既不快樂也不痛苦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平靜根。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


SN.48.37 分析經 (2)

“比丘們!有這五根。是哪五種呢?快樂(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悅根、悲傷根和平靜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快樂(pleasure)根呢?無論有什麼身體上的快樂,身體上的安適,身觸所生的快樂的和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快樂(pleasure)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痛苦根呢?無論有什麼身體上的痛苦,身體上的不安適,身觸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痛苦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喜悅根呢?無論有什麼精神上的快樂,精神上的安適,意觸所生的快樂的和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喜悅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悲傷根呢?無論有什麼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的不安適,意觸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悲傷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平靜根呢?無論有什麼身體上或精神上的既不快樂也不痛苦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平靜根。

比丘們!在那裡,快樂根與喜悅根應該被看作快樂的受。 痛苦根與悲傷根應該被看作痛苦的受。平靜根應該被看作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受。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


SN.48.38 分析經 (3)

“比丘們!有這五根。是哪五種呢?快樂(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悅根、悲傷根和平靜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快樂(pleasure)根呢?無論有什麼身體上的快樂,身體上的安適,身觸所生的快樂的和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快樂(pleasure)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痛苦根呢?無論有什麼身體上的痛苦,身體上的不安適,身觸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痛苦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喜悅根呢?無論有什麼精神上的快樂,精神上的安適,意觸所生的快樂的和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喜悅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悲傷根呢?無論有什麼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的不安適,意觸所生的痛苦的和不安適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悲傷根。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平靜根呢?無論有什麼身體上或精神上的既不快樂也不痛苦的感受比丘們!這就稱為平靜根。

比丘們!在那裡,快樂根與喜悅根應該被看作快樂的受。 痛苦根與悲傷根應該被看作痛苦的受。平靜根應該被看作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受。

如是,比丘們!根據呈示的方法,這五根,在有了五後,變成三;有了三後,變成五。”


SN.48.39  諸火棍的譬喻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是哪五種呢?快樂(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悅根、悲傷根和平靜根。

比丘們!依賴於被體驗為令人愉快的一種觸,快樂根生起。在一個快樂的狀態當中,一個人了知:“我在一個快樂的狀態之中。” 其人了知:“隨着被體驗為令人愉快的一種觸的息滅,相應的受 – 那依賴於被體驗為令人愉快的一種觸在他當中生起的快樂根 – 息滅和平息。”

依賴於被體驗為痛苦的一種觸,痛苦根生起。在一個痛苦的狀態當中,一個人了知:“我在一個痛苦的狀態之中。” 其人了知:“隨着被體驗為痛苦的一種觸的息滅,相應的受 – 那依賴於被體驗為痛苦的一種觸在他當中生起的痛苦根 – 息滅和平息。”

依賴於被體驗為喜悅的一種觸,喜悅根生起。在一個喜悅的狀態當中,一個人了知:“我在一個喜悅的狀態之中。” 其人了知:“隨着被體驗為喜悅的一種觸的息滅,相應的受 – 那依賴於被體驗為喜悅的一種觸在他當中生起的喜悅根 – 息滅和平息。”

依賴於被體驗為悲傷的一種觸,悲傷根生起。在一個悲傷的狀態當中,一個人了知:“我在一個悲傷的狀態之中。” 其人了知:“隨着被體驗為悲傷的一種觸的息滅,相應的受 – 那依賴於被體驗為悲傷的一種觸在他當中生起的悲傷根 – 息滅和平息。”

依賴於被體驗為平靜的一種觸,平靜根生起。在一個平靜的狀態當中,一個人了知:“我在一個平靜的狀態之中。” 其人了知:“隨着被體驗為平靜的一種觸的息滅,相應的受 – 那依賴於被體驗為平靜的一種觸在他當中生起的平靜根 – 息滅和平息。”

比丘們!正如兩根火棍的接觸和磨擦,生熱着火,可是當兩根火棍分開,擱在一邊,則生起的熱息滅和平息一般,同樣地,依賴於被體驗為令人愉快的一種觸……依賴於被體驗為痛苦的一種觸……依賴於被體驗為喜悅的一種觸……依賴於被體驗為悲傷的一種觸……依賴於被體驗為平靜的一種觸,平靜根生起。在一個平靜的狀態當中,一個人了知:“我在一個平靜的狀態之中。” 其人了知:“隨着被體驗為平靜的一種觸的息滅,相應的受 – 那依賴於被體驗為平靜的一種觸在他當中生起的平靜根 – 息滅和平息。”


SN.48.40 不規則順序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是哪五種呢?快樂(pleasure)根、痛苦根、喜悅根、悲傷根和平靜根。

(i. 痛苦根(The pain faculty))

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住於精進不放逸、熱忱和堅決時,在他當中生起痛苦根。他如是了知:“我這痛苦根已生起。那有一個基礎,一個來源,一個因果關係的形成和一個條件。不可能它生起而沒有一個基礎,沒有一個來源,沒有一個因果關係的形成,沒有一個條件。” 他了知痛苦根、了知痛苦根的集起、了知痛苦根的息滅和了知已生起的痛苦根無餘息滅之處。

那麼,已生起的痛苦根在哪裡無餘息滅呢?比丘們!在這裡,已從諸感官快樂隱退遠離,已從諸不善狀態隱退遠離,一位比丘進入和住於第一禪,由思想和檢查相伴,有生於隱退遠離的狂喜和快樂。並且在這裡,已生起的痛苦根無餘息滅。

比丘們!這就稱為一位已經了知痛苦根的息滅的比丘。他相應地指導他的心。

(ii. 悲傷根(The displeasure faculty))

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住於精進不放逸、熱忱和堅決時,在他當中生起悲傷根。他如是了知:“我這悲傷根已生起。那有一個基礎,一個來源,一個因果關係的形成和一個條件。不可能它生起而沒有一個基礎,沒有一個來源,沒有一個因果關係的形成,沒有一個條件。” 他了知悲傷根、了知悲傷根的集起、了知悲傷根的息滅和了知已生起的悲傷根無餘息滅之處。

那麼,已生起的悲傷根在哪裡無餘息滅呢?隨着思想和檢查的平息,一位比丘進入和住於第二禪,有內在的信心和心的統一,沒有思想和檢查,而有生於定的狂喜和快樂。並且在這裡,已生起的悲傷根無餘息滅。

比丘們!這就稱為一位已經了知悲傷根的息滅的比丘。他相應地指導他的心。

(iii. 快樂根(The pleasure faculty))

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住於精進不放逸、熱忱和堅決時,在他當中生起快樂根。他如是了知:“我這快樂根已生起。那有一個基礎,一個來源,一個因果關係的形成和一個條件。不可能它生起而沒有一個基礎,沒有一個來源,沒有一個因果關係的形成,沒有一個條件。” 他了知快樂根、了知快樂根的集起、了知快樂根的息滅和了知已生起的快樂根無餘息滅之處。

那麼,已生起的快樂根在哪裡無餘息滅呢?隨着快樂和狂喜的平息,一位比丘住於平靜、具念和清楚理解,體驗身體的快樂;他進入和住於聖者們宣稱的第三禪:“他是平靜的、具念的,他快樂地居住。” 並且在這裡,已生起的快樂根無餘息滅。

比丘們!這就稱為一位已經了知快樂根的息滅的比丘。他相應地指導他的心。

(iv. 喜悅根(The joy faculty))

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住於精進不放逸、熱忱和堅決時,在他當中生起喜悅根。他如是了知:“我這喜悅根已生起。那有一個基礎,一個來源,一個因果關係的形成和一個條件。不可能它生起而沒有一個基礎,沒有一個來源,沒有一個因果關係的形成,沒有一個條件。” 他了知喜悅根、了知快喜悅根的集起、了知喜悅根的息滅和了知已生起的喜悅根無餘息滅之處。

那麼,已生起的喜悅根在哪裡無餘息滅呢?隨着快樂和痛苦的捨棄,隨着先前喜悅和悲傷的逝去,一位比進入和住於第四禪,它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並包含由平靜的具念的清凈化。並且在這裡,已生起的喜悅根無餘息滅。

比丘們!這就稱為一位已經了知喜悅根的息滅的比丘。他相應地指導他的心。

(v. 平靜根(The equanimity faculty))

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住於精進不放逸、熱忱和堅決時,在他當中生起喜悅根。他如是了知:“我這平靜根已生起。那有一個基礎,一個來源,一個因果關係的形成和一個條件。不可能它生起而沒有一個基礎,沒有一個來源,沒有一個因果關係的形成,沒有一個條件。” 他了知平靜根、了知平靜根的集起、了知平靜根的息滅和了知已生起的平靜根無餘息滅之處。

那麼,已生起的平靜根在哪裡無餘息滅呢?比丘們!在這裡,已經完全超越了非感知非非感知處(非想非非想處),一位比進入和住感知(想)和受的息滅。並且在這裡,已生起的平靜根無餘息滅。

比丘們!這就稱為一位已經了知平靜根的息滅的比丘。他相應地指導他的心。”

第四品快樂根品終。


SN.48.1-20SN.48.21-40SN.48.41-60SN.48.61-177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Chanworld.org】2018.03.28-2021.02.23-1.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