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部》卷12【禅世界版】4

SN.12.1-10SN.12.11-20SN.12.21-30SN.12.31-40SN.12.41-50SN.12.51-60SN.12.61-70SN.12.71-81,和SN.12.82-93

第二篇 因缘篇

《相应部》卷12【禅世界版】4

第一章 因缘相应 (相应十二)
第四品  黑齿刹帝利 (The Kalara Khattiya)

SN.12.31-40

SN.12.31  来存在的事物(what has come to be)经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在那里,世尊对尊者舍利弗说道:“舍利弗!在《彼岸道品.阿耆多问》(The Questions of Ajita)中说到:

【注】:Ajita,又译作阿逸多,阿夷多。

“那些已理解正法者,

以及这里各种各样的有学:

问及他们的行为方式,

慎重地,亲爱的先生!请你告诉我。”

舍利弗!简要宣说的这一问题的义理,应该怎样详细地了知呢?”

当这样说时,尊者舍利弗沉默不语。

第二次,世尊对尊者舍利弗说道:……。

第二次,尊者舍利弗沉默不语。

第三次,世尊对尊者舍利弗说道:“舍利弗!在《彼岸道品.阿耆多问》中说到:

“那些已理解正法者,

以及这里各种各样的有学:

问及他们的行为方式,

慎重地,亲爱的先生!请你告诉我。”

【注】:“那些已理解正法者”是阿罗汉们;有学是七类人,是那些在四道和较低三果者。

舍利弗!简要宣说的这一问题的义理,应该怎样详细地了知呢?”

第三次,尊者舍利弗沉默不语。

“舍利弗!你看见“这来存在(This has come to be)”吗?舍利弗!你看见“这来存在”吗?”

【注】:“这来存在(This has come to be)”,可译作“这已生起”

“大德!一个人以正慧如实看见“这来存在”。以正慧已如实看见“这来存在”,他为了对来存在的事物(what has come to be)的厌离(revulsion)、褪去(fading away)和息灭( cessation)而努力实践(practicing)。

他以正慧如实看见:“随着五蕴作为营养物而产生来存在的事物的集起”。他以正慧已如实看见:“随着五蕴作为营养物而产生来存在的事物的集起”后,他为了对通过营养物来存在的事物的集起(its origination through nutriment)的厌离(revulsion)、褪去(fading away)和息灭( cessation)而努力实践(practicing)。

他以正慧如实看见:“随着那营养物的息灭,来存在的事物(what has come to be)便会屈从于息灭(cessation)”。他以正慧已如实看见:“随着那营养物的息灭,来存在的事物(what has come to be)便会息灭”后,他为了对屈从于息灭的来存在的事物的厌离(revulsion)、褪去(fading away)和息灭( cessation)而努力实践(practicing)。大德!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人是一位有学(学人)。

【注】:用“有”和“食”替换“来存在的事物”和“五蕴作为营养物”应该是不确的。

那么,大德!一个人怎样已理解了正法呢?大德!一个人以正慧如实看见“这来存在”;在以正慧如实看见“这来存在”后,通过对来存在的事物(what has come to be)的厌离(revulsion)、褪去(fading away)和息灭( cessation),由无所执取(by nonclinging)而得到解脱(liberated)。他以正慧如实看见:“随着五蕴作为营养物而产生来存在的事物的集起”。他以正慧已如实看见:“随着五蕴作为营养物而产生来存在的事物的集起”后,通过对来存在的事物(what has come to be)的厌离(revulsion)、褪去(fading away)和息灭( cessation),由无所执取(by nonclinging)而得到解脱(liberated)。大德!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人已理解了正法。

大德!当在《彼岸道品.阿耆多问》(The Questions of Ajita)中说到:

“那些已理解正法者,

以及这里各种各样的有学:

问及他们的行为方式,

慎重地,亲爱的先生!请你告诉我。”

通过这种方式我详细地了知这一简要宣说的问题的义理。”

“舍利弗!很好!很好!舍利弗!

一个人以正慧如实看见“这来存在”。以正慧已如实看见“这来存在”,他为了对来存在的事物(what has come to be)的厌离(revulsion)、褪去(fading away)和息灭( cessation)而努力实践(practicing)。

他以正慧如实看见:“随着五蕴作为营养物而产生来存在的事物的集起”。他以正慧已如实看见:“随着五蕴作为营养物而产生来存在的事物的集起”后,他为了对通过营养物来存在的事物的集起(its origination through nutriment)的厌离(revulsion)、褪去(fading away)和息灭( cessation)而努力实践(practicing)。

他以正慧如实看见:“随着那营养物的息灭,来存在的事物(what has come to be)便会屈从于息灭(cessation)”。他以正慧已如实看见:“随着那营养物的息灭,来存在的事物(what has come to be)便会息灭”后,他为了对屈从于息灭的来存在的事物的厌离(revulsion)、褪去(fading away)和息灭( cessation)而努力实践(practicing)。大德!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人是一位有学(学人)。

【注】:用“有”和“食”替换“来存在的事物”和“五蕴作为营养物”应该是不确的。

那么,大德!一个人怎样已理解了正法呢?大德!一个人以正慧如实看见“这来存在”;在以正慧如实看见“这来存在”后,通过对来存在的事物(what has come to be)的厌离(revulsion)、褪去(fading away)和息灭( cessation),由无所执取(by nonclinging)而得到解脱(liberated)。他以正慧如实看见:“随着五蕴作为营养物而产生来存在的事物的集起”。他以正慧已如实看见:“随着五蕴作为营养物而产生来存在的事物的集起”后,通过对来存在的事物(what has come to be)的厌离(revulsion)、褪去(fading away)和息灭( cessation),由无所执取(by nonclinging)而得到解脱(liberated)。大德!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人已理解了正法。

舍利弗!通过这种方式这一简要宣说的问题的义理应该得到详细地了知。”


SN.12.32  黑齿(迦逻罗)(The Kalara)经

在舍卫城。

(1)

那时,刹帝利黑齿(Kalara the Khattiya)比丘去见尊者舍利弗。抵达后,与尊者舍利弗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刹帝利黑齿比丘对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舍利弗学友!摩利亚帕辜那(Moliyaphagguna)比丘放弃了修学而返回低俗的出生活。”

“那么那位尊者确实在这里的法和律中没有找到安慰(find solace) 。”

“既然这样,舍利弗尊者在这里的法和律中获得了安慰吗?”

“学友!我对此没有困惑(perplexity)。”

“可是,学友!就将来而论呢?”

“学友!我对此没有怀疑。”

那时,刹帝利黑齿比丘起座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礼敬,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刹帝利黑齿比丘对世尊如是说道: “大德!尊者舍利弗已经宣称得到如是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立,该办已办,此生之态不再。””

于是世尊对另一位比丘如是说道:“来吧!比丘!以我的名义对舍利弗说: “舍利弗学友!大师召唤你。””

“是的,大德!”那位比丘回答后,就去见尊者舍利弗。抵达后,对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舍利弗学友!大师召唤你。”

“是的,学友!” 尊者舍利弗回答后,就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礼敬,接着在一旁坐下。

(2)

在一旁坐好后,世尊对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是真的吗?舍利弗!听说你已宣称得到如是究竟智:“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立,该办已办,此生之态不再。””

“大德!我没有用那些言辞宣说此事。”

“舍利弗!一个人无论以什么形式来宣称得到究竟智,都要明白所宣称的内容。”

“大德!我不是如是说了“我没有说出那些言辞”吗?”

“舍利弗!如果他们要问你:“舍利弗学友!你怎样已经了知,你怎样已经看见,你如是宣称得到究竟智:“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立,该办已办,此生之态不再”呢?”  舍利弗!如果你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呢?”

“大德!如果他们要问你:“舍利弗学友!你怎样已经了知,你怎样已经看见,你如是宣称得到究竟智:“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立,该办已办,此生之态不再。” 大德!如果我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会如是回答:“学友!随着出生起之源的摧毁,我已了知:“当因缘(the cause)得到摧毁,其效也就得到摧毁。” 已了知这一点后,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立,该办已办,此生之态不再。” 大德!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会如是回答。”

“那么,舍利弗!如果他们要问你:“那么,舍利弗学友!什么是出生的来源,什么是它的集起,从什么它得以出生和产生(born and produced)呢?” 舍利弗!如果你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呢?”

“大德!如果他们要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如是回答:“学友!有是出生的来源,有是它的集起,从有它得以出生和产生(born and produced)” 大德!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会如是回答。”

“可是,舍利弗!如果他们要问你:“可是,舍利弗学友!什么是有的来源,什么是它的集起,从什么它得以出生和产生(born and produced)呢?” 舍利弗!如果你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呢?”

“大德!如果他们要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如是回答:“学友!取是有的来源,取是它的集起,从有它得以出生和产生(born and produced)” 大德!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会如是回答。”

“可是,舍利弗!如果他们要问你:“可是,舍利弗学友!什么是取的来源,……。”

“可是,舍利弗!如果他们要问你:“可是,舍利弗学友!什么是渴爱的来源,什么是它的集起,从什么它得以出生和产生(born and produced)呢?” 舍利弗!如果你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呢?”

“大德!如果他们要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如是回答:“学友!受是渴爱的来源,受是它的集起,从有它得以出生和产生(born and produced)” 大德!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会如是回答。”

“可是,舍利弗!如果他们要问你:“可是,舍利弗学友!你怎样已经了知,你怎样已经看见,对受不会生起欢喜呢?”  舍利弗!如果你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呢?”

“大德!如果他们要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如是回答:“学友!有这有三种受。是哪三种呢?快乐的受、痛苦的受、既不痛苦的也不快乐的受。学友!这三种受都是无常的;凡是无常的都是痛苦的。当过去了知这一点,我就对受不会生起欢喜。” 大德!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会如是回答。”

“舍利弗!很好!很好!舍利弗!这是另一种简要解释同一法义的方法:“任何感受到的都是在痛苦的范畴之中”  可是,舍利弗!如果他们要问你:“舍利弗学友!你通过什么样的释放(deliverance),如是宣称得到究竟智:“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立,该办已办,此生之态不再” 呢?” 舍利弗!如果你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呢?”

“大德!如果他们要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如是回答:“学友!通过我内在的释放,通过对一切执取的摧毁,我用这种方式充满正念地安住:诸烦恼 (taints)在我之中不会流动,而且我不会鄙视(despise)自己。” 大德!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会如是回答。”

“舍利弗!很好!很好!舍利弗!这是另一种简要解释同一法义的方法:“我对此沙门(the Ascetic)说到的各种烦恼没有困惑;我毫不怀疑我已经舍弃了它们。””

这就是世尊所说。说过后,此崇高者(the Sublime One)就起座进入他的住所。

(3)

那时,世尊离去后不久,舍利弗尊者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学友们!在世尊问我第一个问题时,因为我之前没有考虑,所以反应较为迟钝。学友们!可是在世尊认可我第一个解答后,那时我如是想道:“如果世尊整个白天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我义理,我应该能以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那些义理。如果世尊整个夜晚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我义理,我应该能以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那些义理。如果世尊整天整夜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我义理,我应该能以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那些义理。如果世尊在两天两夜……。如果世尊在三天三夜……。如果世尊在四天四夜……。如果世尊在五天五夜……。如果世尊在六天六夜……。如果世尊在七天七夜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我义理,我应该能以言辞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那些义理。”

(4)

那时,刹帝利黑齿比丘起座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礼敬,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刹帝利黑齿比丘对世尊如是说道:

“大德!尊者舍利弗刚才作狮子吼说道:“学友们!在世尊问我第一个问题时,因为我之前没有考虑,所以反应较为迟钝。学友们!可是在世尊认可我第一个解答后,那时我如是想道:“如果世尊整个白天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我义理,我应该能以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那些义理。如果世尊整个夜晚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我义理,我应该能以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那些义理。如果世尊整天整夜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我义理,我应该能以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那些义理。如果世尊在两天两夜……。如果世尊在三天三夜……。如果世尊在四天四夜……。如果世尊在五天五夜……。如果世尊在六天六夜……。如果世尊在七天七夜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我义理,我应该能以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那些义理。”””

“比丘们!舍利弗已完全透彻了解正法界(that element of the Dhamma)。因为已彻底透彻了解正法界,即使我整个白天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舍利弗义理,舍利弗应该也能整个白天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那些义理;如果我整个夜晚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舍利弗义理,舍利弗应该也能整个夜晚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那些义理;如果我整天整夜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舍利弗义理,舍利弗应该也能整天整夜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我那些义理;如果我在两天两夜……;如果我在三天三夜……;如果我在四天四夜……;如果我在五天五夜……;如果我在六天六夜……;如果我在七天七夜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问舍利弗义理,舍利弗应该也能在七天七夜以各种文句和各种方式回答我那些义理。”


SN.12.33  诸智例(Cases of Knowledge)经 (1)

在舍卫城。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四十四种智例。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道。 世尊如是说道:

“比丘们!什么是四十四种智例呢?老死智、老死的集起智、老死的息灭智、老死息灭之道智,出生智、出生的集起智、出生的息灭智、出生息灭之道智,有智、有的集起智、有的息灭智、有的息灭之道智,取智、取的集起智、取的息灭智、取息灭之道智,渴爱智、渴爱的集起智、渴爱的息灭智、渴爱息灭之道智,受智、受的集起智、受的息灭智、受息灭之道智,触智……六处智……名色智……识智……诸行智、诸行的集起智、诸行的息灭智、诸行息灭之道智。比丘们!这些被称为四十四种智例。

比丘们!什么是老死呢?在各种类别的众生中,不同众生的年老、衰老、牙齿破碎、头发灰白、皮肤起皱、寿命衰减和诸根退化:这就称为衰老。在各种类别的众生中,不同众生的逝世(passing away)、毁灭(perishing)、诸蕴的破裂(breakup of the aggregates)、残骸的倒下:这就称为死亡。比丘们!这样,这老与这死,合在一起就称为老死。出生的集起带来老死的集起,出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是息灭老死的途径。

比丘们!当一位圣弟子了知什么是老死,了知什么是老死的集起,了知什么是老死的息灭,了知什么是老死息灭之道时,他会有这法智(his knowledge of the principle)。通过已见、已知、已即时获得、已彻底了解(fathomed)此法(the principle),他如是在过去与未来上运用此方法:“过去所有的沙门或婆罗门直接知道老死,知道老死的集起,知道老死的息灭,知道老死息灭之道,他们直接知道它,与现在我知道的方式相同。未来所有的沙门或婆罗门知道老死,将知道老死的集起,知道老死的息灭,知道老死息灭之道。他们将直接知道它,与现在我知道的方式相同。”  这是他的蕴含智(his knowledge of entailment)。

【注】:菩提比丘注:这里法智(his knowledge of the principle)或(the Dhamma)是四圣谛(the Four Noble Truths)或道智(path knowledge)。蕴含智(his knowledge of entailment),在这里是指基于对条件性的洞察而有的扩展到过去或未来的推理(an inference extended to past or future, based on the immediate discernment  of the conventionality operative between any given pair of factors)。

比丘们!当一位圣弟子计划和清理了这两种智-法智(the principle)与蕴含智(knowledge of entailment),他就可以称为一位具有正见(view)、具有正眼(vision)、已达真实正法(arrived at this true Dhamma)、见真实正法、具备有学智(a trainee’s knowledge)、具备有学明(a trainee’s true knowledge)、进入法流(the stream of the Dhamma)、具洞察智慧(with penetrative wisdom)、在通向无死之门前坚定不移(stands squarely before the door to the Deathless)的圣弟子。

比丘们!什么是出生?……。

比丘们!什么是有?……。

比丘们!什么是取?……。

比丘们!什么是渴爱?……。

比丘们!什么是受?……。

比丘们!什么是触?……。

比丘们!什么是六处?……。

比丘们!什么是名色?……。

比丘们!什么是识?……。

比丘们!什么是诸行?有这三种行:身行、语行和心行。比丘们!这些被称为诸行。

以无明的集起而有诸行的集起,以无明灭而有诸行灭;八正道 –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是息灭诸行的途径。

比丘们!当一位圣弟子如是了知什么是诸行,如是了知什么是诸行的集起,如是了知什么是诸行的息灭,如是了知什么是诸行息灭之道,他会有这法智。通过已见、已知、已即时获得、已彻底了解(fathomed)此法(the principle),他如是在过去与未来上运用此方法:“过去所有的沙门或婆罗门直接知道诸行,知道诸行的集起,知道诸行的息灭,知道诸行息灭之道,他们直接知道它,与现在我知道的方式相同。未来所有的沙门或婆罗门知道诸行,将知道诸行的集起,知道诸行的息灭,知道诸行的息灭之道。他们将直接知道它,与现在我知道的方式相同。”  这是他的蕴含智(his knowledge of entailment)。

比丘们!当一位圣弟子计划和清理了这两种智-法智(the principle)与蕴含智(knowledge of entailment),他就可以称为一位具有正见(view)、具有正眼(vision)、已达真实正法(arrived at this true Dhamma)、见真实正法、具备有学智(a trainee’s knowledge)、具备有学明(a trainee’s true knowledge)、进入法流(the stream of the Dhamma)、具洞察智慧(with penetrative wisdom)、在通向无死之门前坚定不移(stands squarely before the door to the Deathless)的圣弟子。


SN.12.34  诸智例(Cases of Knowledge)经 (2)

在舍卫城。“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七十七种智例。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道。 世尊如是说道:

“比丘们!什么是七十七种智例呢? “以出生为条件而有老死”智;“没有出生便没有老死”智;“在过去也是以出生为条件而有老死”智;“在过去也是没有出生便没有老死”智;“在将来也是以出生为条件而有老死”智;“在将来也是没有生便没有老死”智;“有法住智(The knowledge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Dhamma)本身也会经历摧毁、消散、褪去和息灭”智。

  “以有为条件而有生”智……

  “以取为条件而有有”智……

  “以渴爱为条件而有取”智……

  “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智……

  “以触为条件而有受”智……

  “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智……

  “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智……

  “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智……

  “以诸行为条件而有识”智……

“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诸行”智;“没有无明便没有诸行”智;“在过去也是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诸行”智;“在过去也是没有无明便没有诸行”智;“在将来也是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诸行”智;“在将来也是没有无明便没有诸行”智;“有法住智(The knowledge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Dhamma)本身也会经历摧毁、消散、褪去和息灭”智。

比丘们!这些称为七十七种智例。”


SN.12.35  以无明为条件经 (1)

在舍卫城。“比丘们!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诸行;以诸行为条件而有识(consciousness);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name-and-form);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处(the six sense bases) ;以六处为条件而有触(contact);以触为条件而有受(feeling);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craving);以渴爱为条件而有取(cling);以取为条件而有有(existence);以有为条件而有生(birth);以出生为条件而有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生起(come to be)。这就是整个苦蕴的集起。”

当如是所说是,某位比丘对世尊如是说道:“大德!什么是老死呢?而谁有这个老死呢?”

“不是一个有效的问题。” 世尊回答道。“比丘!说什么是老死及谁有这个老死,或说老死是一件事情而谁有这个老死是另外一件事情,这两个说法其实意义都是相同的;只不过是词语不同而已。比丘!如果有“命(the soul and the body)就是身体”之见,则不会有梵行生活;如果有“命是一件事情而在身体是另外一件事情”之见,则不会有梵行生活。比丘!如来不转向这两个极端,而以中道来教导正法:“以出生为条件而有老死。”

  ……什么是出生呢?……

  ……什么是有呢?……

  ……什么是取呢?……

  ……什么是渴爱呢?……

  ……什么是受呢?……

  ……什么是触呢?……

  ……什么是六入呢?……

  ……什么是名色呢?……

  ……什么是识呢?……”

“大德,什么是诸行呢?而谁有这个诸行呢?”

“不是一个有效的问题。” 世尊回答道。“比丘!说什么是诸行及谁有这个诸行,或说诸行是一件事情而谁有这个诸行是另外一件事情,这两个说法其实意义都是相同的;只不过是词语不同而已。比丘!如果有“命(the soul and the body)就是身体”之见,则不会有梵行生活;如果有 ‘命是一件事情而在身体是另外一件事情’ 之见,则不会有梵行生活。比丘!如来不转向这两个极端,而以中道来教导正法:“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诸行。”

可是,随着无明的无余褪去与息灭,也会有各种歪曲(contortions)、躁动(manoeuvres)和犹豫(vacillations)的性的无余褪去与息灭。- 所有“什么是老死及谁有这个老死”、 “老死是一件事情而谁有这个老死是另外一件事情” 、 “命就是身体” 、和 “命是一件事情而在身体是另外一件事情”之见的性向,这些性向被舍弃,被在根部切除,就象一个棕榈树桩(a palm stump),不会在将来生起那样。

可是,随着无明的无余褪去与息灭,也会有各种歪曲(contortions)、躁动(manoeuvres)和犹豫(vacillations)的性的无余褪去与息灭。- 所有“什么是出生及谁有这个出生 ”、“出生是一件事情而谁有这个出生是另外一件事情”、 “命就是身体” 、和 “命是一件事情而在身体是另外一件事情”之见的性向,这些性向被舍弃,被在根部切除,就象一个棕榈树桩(a palm stump),不会在将来生起那样。

可是,随着无明的无余褪去与息灭,也会有各种歪曲(contortions)、躁动(manoeuvres)和犹豫(vacillations)的性向的无余褪去与息灭。- 所有“什么是有及谁有这个有” 、 “有是一件事情而谁有这个有是另外一件事情”、 “命就是身体” 、和 “命是一件事情而在身体是另外一件事情”之见的性向,这些性向被舍弃,被在根部切除,就象一个棕榈树桩(a palm stump),不会在将来生起那样。

……取……渴爱……受……触……六入……名色……识……。

可是,随着无明的无余褪去与息灭,也会有各种歪曲(contortions)、躁动(manoeuvres)和犹豫(vacillations)的性向的无余褪去与息灭。- 所有 “什么是诸行及谁有这个诸行 ”、 “诸行是一件事情而谁有这个诸行是另外一件事情”、 “命就是身体” 、和 “命是一件事情而在身体是另外一件事情”之见的性向,这些性向被舍弃,在根部被切除,就象一截棕榈树桩(a palm stump),不会在将来生起那样。”


SN.12.36  以无明为条件(2)

在舍卫城。“比丘们!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诸行;以诸行为条件而有识(consciousness);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name-and-form);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处(the six sense bases) ;以六处为条件而有触(contact);以触为条件而有受(feeling);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craving);以渴爱为条件而有取(cling);以取为条件而有有(existence);以有为条件而有生(birth);以出生为条件而有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生起(come to be)。这就是整个苦蕴的集起。”

(本经剩余的内容与SN.12.35  以无明为条件(1)的内容一致,除了用“比丘们”替代“比丘”。)


SN.12.37  不属于你们的 经

在舍卫城。“比丘们!这个身体不是你们的,也不是其他人的。比丘们!这是旧业,应该被看作由思(volition)所产生和塑造(generated和fashioned),能被感受的东西。

在那里,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能如是对缘起正确地如理思维:“当这个存在时,则会有那个;当这个出生起时,则有那个生起。当这个不存在时,则没有那个;当这个息灭时,则那个息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以无明的无余褪去(the remainderless fading away)与息灭(cessation)而诸行息灭;以诸行息灭而识息灭;以识息灭而名色息灭;以名色息灭而六处息灭;以六处息灭而触息灭;以触息灭而受息灭;以受息灭而渴爱息灭;以渴爱息灭而取息灭;以取息灭而有息灭;以有息灭而生息灭;以生息灭而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息灭,这样就是整个苦蕴的息灭。”


SN.12.38 思(Volition;意志)经 (1)

在舍卫城。“比丘们!一个人所作的各种意向(what one intends)、计划(what one plans)、性向(A tendency towards),都会成为一个识的维护之处(a basis for the maintenance  pf consciousness)。当有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就有一个识的支持依止之处(a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consciousness)。当有识有依止之处与得到增长时,则有未来再生有(future renewed existence)的产生(production)。当有未来再生有(future renewed existence)的产生(production),则有未来的出生、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的出生起(come to be)。这就是整个苦蕴的集起。

比丘们!一个人不作各种意向(what one intends)、计划(what one plans),但是他还有对某种事物的性向(A tendency towards),这会成为一个识的维护之处(a basis for the maintenance  pf consciousness)。当有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就有一个识的支持依止之处(a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consciousness);当有识有依止之处与得到增长时,则有未来再生有(future renewed existence)的产生(production)。当有未来再生有(future renewed existence)的产生(production),则有未来的出生、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的出生起(come to be)。这就是整个苦蕴的集起。

可是,比丘们!当一个人不作意向,一个人不作计划,并且一个人对任何事物没有性向(A tendency towards)的时候,便不会造成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当没有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就没有一个识的支持依止之处(a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consciousness);当没有识有依止之处与得到增长时,则没有未来再生有(future renewed existence)的产生(production)。当没有未来再生有(future renewed existence)的产生(production),则未来的出生、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息灭。这就是整个苦蕴的息灭。”


SN.12.39 思 (2)

在舍卫城。“比丘们!一个人所作的各种意向(what one intends)、计划(what one plans)、性向(a tendency towards),都会成为一个识的维护之处(a basis for the maintenance  pf consciousness)。当有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就有一个识的支持依止之处(a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consciousness)。当有识有依止之处与得到增长时,则有名色的血脉(the descent of name-and-form)。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处;以六处为条件而有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渴爱……取……有……出生……;以出生为条件,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生起(come to be)。这就是整个苦蕴的集起。

比丘们!一个人不作各种意向(what one intends)、计划(what one plans),但是他还有对某种事物的性向(a tendency towards),这会成为一个识的维护之处(a basis for the maintenance  pf consciousness)。当有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就有一个识的支持依止之处(a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consciousness);当有识有依止之处与得到增长时,则有名色的血脉(the descent of name-and-form)。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处;以六处为条件而有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渴爱……取……有……出生……;以出生为条件,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生起(come to be)。这就是整个苦蕴的集起。

可是,比丘们!当一个人不作意向,一个人不作计划,并且一个人对任何事物没有性向(A tendency towards)的时候,便不会造成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当没有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就没有一个识的支持依止之处(a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consciousness);当没有识依止之处与没有得到增长时,则没有有名色的血脉(the descent of name-and-form)。以名色灭而六处灭,……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被息灭,这就是这整个苦蕴的息灭。”


SN.12.40 思 (3)

在舍卫城。“比丘们!一个人所作的各种意向(what one intends)、计划(what one plans)、性向(a tendency towards),都会成为一个识的维护之处(a basis for the maintenance  pf consciousness)。当有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就有一个识的支持依止之处(a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consciousness)。当有识有依止之处与得到增长时,则有倾向性(inclination)。当有倾向性时,则有来和去(coming and going);当有来和去时,则有去世和重生(passing away and being reborn);当有去世和重生时,则有未来的出生(birth)、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生起(come to be)。这就是整个苦蕴的集起。

比丘们!一个人不作各种意向(what one intends)、计划(what one plans),但是他还有对某种事物的性向(a tendency towards),这会成为一个识的维护之处(a basis for the maintenance  pf consciousness)。当有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就有一个识的支持依止之处(a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consciousness);当有识有依止之处与得到增长时,则有倾向性(性向;inclination)。当有倾向性时,则有来和去(coming and going);当有来和去时,则有去世和重生(passing away and being reborn);当有去世和重生时,则有未来的出生(birth)、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生起(come to be)。这就是整个苦蕴的集起。

可是,比丘们!当一个人不作意向,一个人不作计划,并且一个人对任何事物没有性向(A tendency towards)的时候,便不会造成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当没有一个识的维护之处,就没有一个识的支持依止之处(a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consciousness);当没有识依止之处与没有得到增长时,则没有倾向性(inclination)。当没有倾向性时,则没有来和去(coming and going);当没有来和去时,则没有去世和重生(passing away and being reborn);当没有去世和重生时,则未来的出生(birth)、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息灭。这就是整个苦蕴的息灭。

第四品刹帝利黑齿终。


SN.12.1-10SN.12.11-20SN.12.21-30SN.12.31-40SN.12.41-50SN.12.51-60SN.12.61-70SN.12.71-81,和SN.12.82-93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Chanworld.org】2017.08.15-2018.12.12-1.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