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部》【禪世界版】KN.5經集4

KN.5.1KN.5.2KN.5.3KN.5.4 KN.5.5


《小部》【禪世界版】KN.5《經集》4
第四品  八頌品 (KN.5.4)

KN.5.4.1-KN.5.4.16 (共十六章)

Snp.4.766-Snp.4.975


KN.5.4.1 第一章 諸感官享樂(Sensual Pleasures)經

Snp.4.766

當一個凡夫渴求諸感官享樂時,

如果那會成功,

那麼獲得了所渴求的東西後,

他肯定心裡興高采烈。

Snp.4.767 

可是當充滿感官慾望(sensual desire),

一個人被慾望(desire)所激發時,

如果那些感官享樂衰退,

那麼他備受折磨,猶如利箭穿身。

Snp.4.768 

一個避開諸感官享樂的人,

就象用足避開了一條蛇的頭一般

他充滿正念,

克服了對此世間的依着(attachment)。

Snp.4.769 

田野(fields)、土地(land)或金子(bullion),

牛群和馬匹,奴隸們和僕人們,

女人們,親屬們 – 當一個人貪婪地

渴望各種感官享樂時,

Snp.4.770 

甚至脆弱的事物會壓倒他;

諸阻礙會粉碎他。

然後痛苦在他當中進入,

如同水湧入一條破船。

Snp.4.771 

因此,經常充滿正念,一個人

應該避開諸感官享樂。

捨棄了它們後,一個人可以渡過洪流,

就象通過救出船來,其人可以抵達彼岸一樣。


KN.5.4.2 第二章 關於洞窟八頌經

Snp.4.772 

藏身洞窟當中,厚厚地被掩蓋着,

沉浸於困惑而居,

象這樣一個人遠非隱退遠離(seclusion),

因為在這世間,諸感官享樂

不容易被捨棄。

Snp.4.773

基於慾望,系縛於存在(existence)的享受(enjoyment),

他們很難擺脫,因為通過其他人

不會有解脫釋放(release)。

也關注未來或過去,

他們渴望這些或更早的諸感官享樂。

Snp.4.774

那些貪婪於諸感官享樂、傾情於它們的人,

會困惑,吝嗇,住於不義(settled in unrighteous)。

當他們生逢痛苦時,他們悲嘆道:

“在此處逝去後,我們將會是什麼呢?”

Snp.4.775 

因此一個人應該就在此處(right here)修學:

在此世間一個人可能知道的任何不義,

其人不能由於它而作不義之行(act righteously),

因為明智者說人生短暫。

Snp.4.776 

我在此世間里看見這些人都戰戰兢兢,

沉迷於對存在(有; existence)諸狀態的渴愛(craving);

下等的(inferior)人們在死亡口中仍咿咿呀呀,

而不能擺脫對存在的各種狀態的渴愛。

Snp.4.777

看着這些人對被當作“我的”(“mine”)諸事物戰戰兢兢,

猶如魚兒在水很少的乾涸溪流中一樣。

看到這種情形後,一個人也不應該把任何東西當作“我的”,

不要形成對存在的諸狀態的依着。

Snp.4.778

已經除去對兩端(two ends)的慾望(desire),

已經完全了知觸(contact),沒有貪婪,

不做任何因之而責備自己的事,

明智者不會受到所見或所聞的染污(tainted)。

Snp.4.779 

完全了知了感知(perception; 想),

一個人就可以渡過洪流。

不受諸擁有物(possessions)染污的牟尼,認真經心地過活,

不渴求此世間或另一世間。


KN.5.4.3 第三章 關於有敵意的八頌經

Snp.4.780 

有些人以充滿敵意的諸心意(minds)而言談,

而一些人以追求真理的諸心意而言談。

牟尼不參與一個已發生的爭執,

因此牟尼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貧瘠荒蕪(barrenness)。

Snp.4.781

如果一個人受慾望(desire)支配,根深蒂固於一種偏好(a preference)之中,

那麼他怎麼可能超越自己的見(觀點)呢?

把自己的見當作完美的,

一個人就如他所了知的而言談。

Snp.4.782

當一個人沒有被詢問便向

其他人宣告自己的良好品行和諸守持(good behavior and observances)時,

精明的人說他是一個本性粗鄙的人,

因為他自行決定來宣告他自己。

Snp.4.783 

可是當一位平靜(peaceful)的比丘,內向冷靜息滅的人,

不通過說”我是這樣”來標榜自己良好的品行時,

精明的人說他是一個本性高尚的人,

他在此世間的任何地方都沒有諸膨脹(swellings)。

Snp.4.784 

已經形成了不清凈的諸教導(impure teachings),

並將它們放在一起並促進它們的一個人,

變得依附於他看見的為其自身的利益,

和依附於有賴不穩定事物的那種平靜。

Snp.4.785 

對諸見(views)的諸依着是不容易被克服的,

已經在諸見中決定後,一個人緊緊抓住一種見(view; 觀點)。

因此,在那些依着的諸處中(among those bases of attachment),

一個人拒絕而接受一種教導(rejects and takes up a teaching)。

Snp.4.786 

得到凈化的一個人對各種存在狀態

在此世間的任何地方不形成見(view)。

已經捨棄虛偽和狂妄我慢(hypocrisy and conceit),

當沒有參與時,一個得到了凈化的人通過什麼會誤入歧途呢?

Snp.4.787 

一個參與的人會捲入關於諸教導的眾爭執里;

可是一個人怎麼可能為了什麼東西與一個不參與的人發生爭執呢?

他不接受或拒絕任何東西;

他就在這裡擺脫了所有見(all views)。


KN.5.4.4 第四章 關於清靜的八頌經

Snp.4.788

“我看見清靜的(the pure)之人,無上的健康;

一個人通過所見到的獲得完全的清凈(purity)。”

如是證知(Directly knowing thus),已經知道“它是無上的”,

“我觀察思考清靜的(the pure)”,他依靠那種智(knowledge)。

Snp.4.789

如果一個人通過所見的能獲得清凈,

或者通過智(knowledge; 知識)來捨棄痛苦,

那麼有諸獲取物(acquisitions)的人便可通過另一種方式得到凈化;

這種見表明他是如是斷言的人。

Snp.4.790

一位婆羅門不通過另一種方式、

不通過所見到的和所聽到的,

不通過良善的行為和諸守持,以及察覺到的來說清凈。

不受到福德和不受到邪惡的染污,他已經拋棄

被佔有的而在此處不產生任何東西。

Snp.4.791

已經捨棄原先的,依着於另一種,

一時衝動,他們沒有越過維繫(cross the tie).

他們抓住並放手,象一隻猴子

抓住一根樹枝並放手那樣。

Snp.4.792

已經親自行持諸守持,

一個人為想(perception; 感知)所依着,起起伏伏。

可是已經用智(knowledge)實現了正法(the Dharma),

智慧廣大的明智者,

不會起起伏伏。

Snp.4.793

遠離一切現象,

遠離所看到、所聽到的和所察覺到的無論什麼東西 –

在此世間此處的任何人怎麼會將他分類,

那位光明正大公開行事的先知(seer)呢?

Snp.4.794

他們不建立,他們沒有諸偏好,

他們不斷言:“這是終極的清凈(ultimate purity)。”

已經鬆開了被系住緊抓的結(knot),

他們不對此世間的任何東西形成諸慾望。

Snp.4.795

對一位已經超越了邊界的、

已經知道和看見的婆羅門,沒有什麼被緊緊地抓住。

不興奮於貪慾(no excited by lust),或依着於冷漠(attached to dispassion),

他不抓住此處的任何東西作為至高無上之物(as supreme)。


KN.5.4.5 第五章 關於至高無上的八頌經

Snp.4.796 

在諸見中把己見定為至高無上,

無論一個人尊崇任何此世間里最好的,

相比之下他說其他的都是“低等的”:

因此他沒有超越諸爭執。

Snp.4.797

一個人在所見的、所聞的和所察覺到的,

或在良善行為或諸守持中

看見對自己的無論任何利益,

已經單獨抓住了那種利益,

他把其它一切視為低等的。

Snp.4.798

當一個人依着(is attached)和將其他看作低等的時,

精明的人當作一個結而說到那個。

因此一位比丘不要依着於所見的、

所聞的和所察覺到的,或良善行為,或諸守持。

Snp.4.799

一個人也不要通過智(knowledge; 知識),或良善行為,或諸守持

而在此世間建立任何見。

一個人不應該將自己作為“等同的”,

或把自己想成“下等的”或“上等的”。

Snp.4.800

已經捨棄了所得到的而不執取時,

一個人甚至不產生對智(知識)的依賴。

在那些分裂的人當中不站邊,

一個人就根本不會依賴任何見。

Snp.4.801

對於在此處任一端,

對於此處或他處的存在的各種狀態沒有期望的一個人,

在眾教導中抉擇後,

根本不會有任何住處被攫取。

Snp.4.802

對於在此處所看見的、所聞的或察覺到的

他甚至不會形成一個細微的概念。

在此世間此處的任何人怎麼會將他分類,

那位不執取於任何見的婆羅門呢?

Snp.4.803

他們不建立,他們沒有諸偏好;

他們甚至不接受諸教導。

一位婆羅門不由良善行為和諸守持所引導;

此公義之人(the impartial one),超越了而不會倒退。


KN.5.4.6 第六章 年事已高(old age)經

Snp.4.804

唉,此生短暫;

一個人甚至活不到百歲。

即使一個人長壽,

他終將因年事已高而死。

Snp.4.805

們總是對被當作“我的”的諸事物悲傷,

因為沒有任何恆常的諸擁有物。

已經看到那有分離,

一個人不應該過在家生活。

Snp.4.806 

無論一個人如是設想什麼“這是我的”,

那個東西在他死時會被捨棄。

已經了知這一點,我的追隨者!

一位明智者不應該傾向於將諸事物當作“我的”。

Snp.4.807

正如覺醒時,一個人看不見

在夢中相遇的任何東西,

同樣地一個人也看不見

一個死亡的和逝去的心愛之人。

Snp.4.808

儘管那些人被看到和聽到,

並且以如此這般一個名字為人所知,

可是當一個人已經逝去,

唯有他的名字單獨留下。

Snp.4.809

那些貪婪於個人財產的人

逃不過悲傷、哀慟和悲慘,

因此,牟尼們,安穩的先知們,

已經捨棄諸擁有物而遊行。

Snp.4.810

當一位比丘隱居,

訴諸一個隱退遠離的座處(secluded),

人們說他不在

一個固定居所顯現自己是適當的。

Snp.4.811

牟尼不依賴於任何東西,

他不把任何東西當作愉快的,不把任何東西當作令人不快的,

悲傷和悲慘沾不上他,

猶如水沾不上一片樹葉一般。

Snp.4.812

猶如一顆水珠沾不上一片荷葉,

或者水沾不上一朵蓮花一般,

同樣地,牟尼在所見的、所聞的或察覺到的事物中

不執取於任何東西。

Snp.4.813

得到凈化的一個人因而不構想

所見的、所聞的或所察覺到的諸事物。

他不希望通過另一種方式清凈化(purification),

因為他變得既不激動也不冷漠。


KN.5.4.7 第七章 提舍彌勒經

Snp.4.814

 (尊者提舍彌勒(The Venerable Tissa Metteyya)說道:)

“親愛的先生,對於一個沉緬於性交(sexual intercourse)的人,

請你講述苦惱(distress),

聽了你的教導後,我們將在隱退遠離中修學。”

Snp.4.815 

(世尊說道:)

“彌勒!當一個人沉湎於性交時,

甚至教導都會被遺忘,

他錯誤地修行實踐:

在他當中這是粗鄙的。

Snp.4.816 

在之前獨處

而後來訴諸性交的一個人,

就象一輛誤入歧途的車子,

在此世間他被他們稱為一位低等的凡夫。

Snp.4.817 

無論之前他享用了什麼榮耀和讚美(glory and acclaim),

這些都喪失殆盡。

已經就看到了這一點,

一個人應該修學

以捨棄性交。

Snp.4.818 

受到其諸想法壓抑的人,

他象一個可憐的傢伙那樣沉思

已經聽到其他人的訓斥,

象這樣一個人顏面盡失。

Snp.4.819

當受到別人話語非難時(reproached)時,

他就準備諸防衛武器。

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叢林,

他深陷於妄語(false speech)之中。

Snp.4.820

當堅定獨處(living alone)時,

他作為一位明智者為人所知,

可是當他參與性交時,

就象一個獃子,他受到折磨而悲傷。

Snp.4.821 

在此之前和之後

已經知道這種危險,

一位牟尼應該堅定獨處;

他不應該訴諸性交。

Snp.4.822

 一個人應該只在隱退遠離中修學;

這在聖者們中最為至高無上。

一個人不應該自以為最優秀:

那樣他的確接近涅槃。

Snp.4.823 

當牟尼住於空性(lives void),

對諸感官享樂漠不關心,

系縛於諸感官享樂的人們嫉妒他

如同一個渡過洪水的人。


KN.5.4.8  第八章 波修羅 (Pasura) 經

Snp.4.824

人們總是宣說,“這是清凈的,”

他們說在其他教導中沒有清凈。

在宣說任何他們所依賴的東西很優秀時,

很多人根深蒂固於相分離的種種真理。

Snp.4.825 

他們渴望辯論(desiring debate),已經投身在在集會裡,

他們成雙成對地指責對方是個傻瓜。

那些具有不同信念的人堅持自己的觀點,

渴望褒獎,宣稱自己精明。

Snp.4.826 

熱切於在會眾中講話,

渴望稱頌讚揚,他變得惴惴不安。

如果他的主張被排斥,他感覺受到羞辱。

沮喪於責備,他挑剔對手。

Snp.4.827 

如果他們看到他的主張有缺陷

並且裁判們認為該被駁回,

這個失敗者哀慟和悲傷,

他呻吟道:“他超過了我。”

Snp.4.828 

這些爭執已經在眾沙門中出現;

對於它們,他興高采烈和沮喪不堪。

已經看見這一點後,他應該停止種種爭論,

因為除了讚美和收益,沒有其他好處。

Snp.4.829 

可是如果他在那裡得到表揚,

在會眾當中宣告了他的教義,

已經如願以償達到目的時,

他為此激動顫慄,自我膨脹而趾高氣揚,

Snp.4.830

儘管他的虛榮是苦難困擾的理由,

他還未狂妄我慢和自高自大而言。

已經看到這一點,一個人也不應該爭論;

因為精明善巧之人說,這不能帶來清凈。

Snp.4.831 

正如一位國王所供養的英雄

吶喊着,渴望與對手較量,

修羅啊,朝他的方向衝去;

可是在過去已經沒有爭鬥的餘地。

【注】:那群可能導致一場爭鬥的染污甚至在過去都不存在;因為在菩提樹下已經被捨棄。sura,意為“英雄”;在這裡應該是Pasura(波修羅)的簡寫。

Snp.4.832 

當他們抓住一個見而爭論,

並斷言“這就真理”時,

告訴他們:“當出現一個辯論時,

在這裡你沒有對手。”

Snp.4.833 

可是在那些不以其他諸見來反對一個見

的遠處而居之人中間,

波修羅!從那些在這裡不抓住任何作為至高無上的東西的人處

你將獲得什麼呢?

Snp.4.834

可是你此時陷入沉思,

在心裡籌劃各種臆測之見。

你已經對抗一位潔凈的人:

確實,你將無法成功。

【注】:對抗一位擺脫了各種染污的佛陀,不可能在比賽里成功。


KN.5.4.9 第九章 摩根提耶(Magandiya)經

Snp.4.835 

“已經見了渴愛(Tanha)、厭棄(Arati)和貪慾(Raga),

我對性交沒有任何慾望,

那麼我為什麼要渴望充滿污穢(尿糞)的這個呢?

我甚至不想用腳碰她一下。” 

【注】:魔羅 (Mara) 三個女兒:渴愛(Tanha; craving)、不滿(Arati; discontent)和貪慾(Raga; lusting)。

Snp.4.836 

“如果你連這樣一個

為眾多男人的統治者們所渴望的女寶都不要,

那你要宣稱什麼樣的

見(view)、舉止(behavior)、諸持守(observances)、生活方式(lifestyle)、存在(existence)和重生(rebirth)呢?”

Snp.4.837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 

已經在諸教誡當中作了決定,

對一種被抓牢的見,

一個人就不會想到“我宣稱這個”。

可是看到諸見而不緊抓任何一種,

調查研究時,我看見內在平靜。”

Snp.4.838 

(摩根提耶說道:) “牟尼!你確實沒有緊握

那些已經形成的諸意見論斷而言。

那麼對於那所謂“內在平靜”的東西,

明智者是如何宣告的呢?”

Snp.4.839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

我說到清凈,不是通過見,不是通過修學(learning),不是通過知識(智; knowledge),

也不是通過良善舉止(good behavior)和諸持守(observances);

可是也不是沒有見,不是沒有修學,不是沒有知識(智),

不是沒有良善舉止,也不是沒有諸持守 – 不是以那種方式。

然而已經放棄讓渡了這些東西,不緊握它們中的任何一個,

平靜(peaceful)而非依賴(not dependent),

一個人不會渴望存在(existence)。”

Snp.4.840

(摩根提耶說道:) “如果清凈確實不是通過見,不是通過修學(learning),不是通過知識(智; knowledge),

也不是通過良善舉止(good behavior)和諸持守(observances);

可是也不是沒有見,不是沒有修學,不是沒有知識(智),

不是沒有良善舉止,也不是沒有諸持守 – 不是以那種方式,

那麼我認為這是一種十足地令人困惑的教誡;

有些人靠見而依於清凈(fall back on the purity)。”

Snp.4.841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 依賴於一種見而反覆詢問時,

你已經困惑不已於緊握的諸事物。

可是對這一點你一無所獲;

因此你認為它十足地令人困惑。

Snp.4.842

一個認為自己是等同的、高等的或低等的人,

可能會因此而參與諸爭論。

不在這三種區別當中搖擺時,

他不會認為“等同的、高等的”。

Snp.4.843 

那個婆羅門為何不斷言“它是真的”,

或者他同誰爭論“它是假的”呢?

當對他來說沒有“等同的”或“高等的”時,

他與誰進行辯論呢?

Snp.4.844

已經離家而居無定所地遊行,

牟尼在村子裡不會與任何人親密。

空無諸感官享樂,沒有諸偏愛(preferences),

他不會與人爭論。”

Snp.4.845

當他在此世間里超脫而遊行時,

這位大龍不會抓住和宣稱它們。

正如一株有莖刺的蓮花

不為水和泥所污染,

同樣地,牟尼,平靜、無所貪婪的倡導者,

不為諸感官享樂和此世間所污染。

Snp.4.846

一位吠陀大師不會因為

一種見或一種意見而變得狂妄我慢,

因為他不認同它們。

不為行為(業; kamma)或者所聞(what is heard)所引導;

他不為任何居處所吸引。

Snp.4.847

對於超脫了感知(想; perception)的人來說,沒有諸束縛;

對於通過智慧解脫的人來說,沒有諸妄想痴迷。

而那些已經緊握諸感知(perceptions)和諸見(views)的人,

在此世間遊行,產生摩擦。”


KN.5.4.10 第十章 破裂之前經

Snp.4.848

“被稱為是“平靜的”人,

他如何看見,他如何舉止呢?

啊,喬達摩!被我問到時,

描述這至高無上之人吧。”

Snp.4.849

(世尊說道:) “在身體破裂之前,就缺乏渴愛(devoid of craving),

不依賴過去,

不在中間推算估計,

因為他沒有諸偏愛(preferences)。

Snp.4.850

他沒有憤怒,不恐懼,

不吹噓,不後悔,

反思而言,沒有掉舉不安(not restless)而機智,

他真正是一位言語受到控制的牟尼。

Snp.4.851

他不依着於未來;

他不悲傷於過去。

作為一位在諸觸當中隱退遠離的先知,

他不會在諸見當中被引入歧途。

Snp.4.852

隱退,不處心積慮,

沒有渴望(longing),不鄙吝(miserly),

禮貌多禮,不在道德上排斥,

不企圖誹謗。

Snp.4.853

不被諸享受所橫掃,

並且不為自大所膨脹;

溫文爾雅,天賦具有獨創性,

不輕信,不增長冷靜離欲(not growing dispassionate)。

【注】:不增長冷靜離欲,因為他已經通過貪慾(lust)的摧毀而冷靜離欲。

Snp.4.854 

他不為獲得而修學,

不為缺乏獲得而生氣。

(通過敵意的缺位)沒有敵意,他不因為渴愛

而去渴望諸味道(tastes)。

Snp.4.855 

鎮靜(equanimous),永遠充滿正念,

在此世間他不設想自己是

等同的、高等的或低等的:

對他而言沒有諸膨脹。

Snp.4.856 

他沒有諸依賴 –

已經知道正法,他獨立不羈。

在他當中找不到

對存在或非存在的渴愛。

Snp.4.857 

我稱他是“平靜的”

其人對諸感官享樂漠不關心,

在他當中找不到諸糾結(knots);

他已經跨越了依着。

Snp.4.858 

他沒有兒子們(sons)和牛群,

他也不擁有田野或土地。

在他當中找不到

所得或所棄之物。

Snp.4.859 

世俗之人以及眾沙門和婆羅門

他們可能用來談論他的東西,

並非他所推崇;

因此他不會為言語所動。

Snp.4.860 

沒有貪婪(greed),不鄙吝(miserly),

牟尼不說自己

在眾高等者、等同者或低等者當中。

(因為他)沒有精神上的構造建立(mental construction),

他不進入諸精神建構(enter upon mental constructs)。

【注】:有兩種諸精神建構(mental constructs):由於渴愛的諸精神建構(mental constructs due to craving)和由於諸見的諸精神建構(mental constructs due to views)。 當由於渴愛的諸精神建構被捨棄和由於諸見的諸精神建構被放棄讓渡時,他不再通過渴愛的方式或諸見的方式構造任何東西。

Snp.4.861

一個在此世間不將任何東西作為他自己東西的人,

不為缺位的東西而悲傷的人,

不陷入萬物:

他才真正地被稱為是”平靜的”。


KN.5.4.11 第十一章 諸爭吵和諸糾紛(quarrels and disputes)經

Snp.4.862

 “諸爭吵和諸糾紛出現於何處呢?

哀慟、悲傷和和悲慘發生在哪裡呢?

隨着誹謗,狂妄和傲慢出現於何處呢?

請你告訴我這個吧。”

Snp.4.863 

“爭吵和糾紛出自賞心悅目的事物,

哀慟、悲傷和悲慘

隨着誹謗,狂妄我慢和傲慢也是如此。

爭吵和糾紛與悲慘想連,

當出現糾紛時,誹謗便產生。”

Snp.4.864 

“在此世間賞心悅目的事物源自什麼呢?

而那些在此世間擴散的貪婪的眾狀態(states of greed)源自什麼呢?

一個人對於未來而有的

渴望和實現(longing and fulfillment)源自什麼呢?”

Snp.4.865 

“在此世間賞心悅目的事物源自慾望(desire),

而那些在此世間擴散的貪婪的眾狀態也是如此。

從這個會發起一個人對於未來

而有的渴望和實現。”

Snp.4.866

 “在此世間慾望源自什麼呢?

而諸判斷(judgments)也出現於什麼呢?

憤怒(angle)、妄語(false speech)和困惑(perplexity),

還有此沙門(The Ascetic)已經提到的那些事物源自什麼呢?”

Snp.4.867  

“基於在此世間他們所說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事物

而慾望發起。

已經看見諸色的消失和將臨,

一個人在此世間形成一個判斷。

Snp.4.868

 憤怒(angle)、妄語(虛假言論; false speech)和困惑(perplexity):

這些事物當存在二重性時而出現。

一個困惑之人應該在知識(knowledge;智)之路上修學;

已經知道時,此沙門陳述這些事物。”

Snp.4.869 

“愉快或不愉快的事物源自什麼呢?

這些不存在的東西什麼時候不會來存在呢?

至於諸色的消失和將臨的事情,

請告訴我它源自什麼呢?”

Snp.4.870

 “愉快或不愉快的事物源自觸(contact);

當觸不存在時,這些不會來存在。

至於諸色的消失和將臨的事情,

我告訴你它源自這個。”

Snp.4.871

“在此世間觸源自什麼呢?

諸執着(possessions)又產生於什麼呢?

當什麼不存在時,不會有任何可能被當作“我的”呢?

當什麼已經消失時,諸觸不會接觸一個人呢?”

Snp.4.872

 “諸觸依賴於名和色(name and form);

諸執着產生於慾望。

當慾望不存在時,不會有任何東西被當作“我的”

當色已經消失時,諸觸不會接觸一個人。”

Snp.4.873 

“一個人必須如何成就而使得色消失呢?

快樂與痛苦如何也消失呢?

請告訴我這個,它們如何消失。

我們想知道那個 – 我的想法如此。”

Snp.4.874

 “通過一般感知(perception; 想)而不知覺(percipient),

通過被干擾的感知(disturbed perception; 想)而不知覺(percipient),

沒有與感知(perception; 想)一起的,

對已經消失的東西不知覺:

對於已經如此成就的人,色消失,

由於因增值擴散而產生的諸概念是基於感知(perception; 想)的。”

【注】:他表明甚至對於一個如此修行的人,這些因為源於它們的渴愛和諸見的諸感知(想)和諸增值擴散還沒有被捨棄。

Snp.4.875 

“我們詢問的任何東西,你都給我們作了解釋。

我們要詢問別的問題:請告訴我們這個。

在此刻,這裡的一些明智者說

這是精神的最根本的清凈(the foremost purity of spirit)呢,

還是他們說到它而與此不同呢?

Snp.4.876 

“在此刻,這裡的一些明智者說

這是精神的最根本的清凈。

可是他們當中一些人,宣稱也是嫻熟善巧的,

說到無餘存留的一種成就(speak of an attainment without residual remaining)。

Snp.4.877

“已經知道這些是“依賴的”(dependent),

已經知道諸依賴性(dependencies),這位牟尼,

探究者(the  investigator),

已經知道,得到解脫時,不會參與諸糾紛;

此明智者不會來到存在的諸狀態(the states of the existence)。”


KN.5.4.12 第十二章 部署小經(小集積經)(The smaller discourse on deployment)

Snp.4.878

“每一個住於己見(觀點)的人,

爭論着,這個精明的人作出各色各樣的論斷(diverse assertions):

“知道這點的一個人已經了知法;

而拒絕這一點,此人不是圓滿的(consummate)。”

Snp.4.879

已經這樣爭論着,他們發生爭執

並說道:“對方是個傻瓜,不精明。”

這些斷言當中哪一個是真實的(truthful)呢?

因為他們都自稱精明。”

【注】:什麼是起源(緣起;origin)呢?這一點也源自大集會(the Great Gathering)。在那裡,一些神祗想道:“所有這些理論家說道:“我們是傑出的。” 然而是只有那些住於己見的人是傑出的,還是那些也接受某種別的見的人是傑出的呢?為了用已經解釋過的方式給他們澄清這件事,這裡佛陀讓一個心意所作的佛陀來質疑他。下面的法談就是佛陀的回應。

Snp.4.880

“如果不肯定對手教義的一個人

因此是一個傻瓜、一個畜牲,智慧不足,

那麼所有人都是傻瓜,智慧完全不足:

因為所有這些人都住於己見。

Snp.4.881

 “可是如果通過他們自己的見而得到凈化,

智慧清凈,精明,聰慧,

那麼他們當中沒有任何人不完美於智慧(defective in wisdom),

因為他們採取了類似的諸見。

Snp.4.882 

我不說“這是正確的”,

因為成雙成對的傻瓜們互相之間才這樣說。

他們都把己見當作真的;

因此他們認為對手是個傻瓜。

Snp.4.883

一些人說是這是“真實的和正確的”東西,

而其他人說是“空洞的和錯誤的”。

已經這樣爭論,他們發生爭執。

為何眾沙門不能齊聲而言呢?”

Snp.4.884

 “真實的確有一種,沒有第二種;

了知這點的一個人不會爭論。

這些人宣告他們自己各色各樣的真實;

因此眾沙門不能齊聲而言。“

Snp.4.885

“可是那些自稱精明的鼓吹者,

他們為何斷言各色各樣的真實呢?

那些真實確實是很多的和各色各樣的,

還是它們隨着一根推理論證之線呢?”

Snp.4.886

 “眾真實確實不是很多的和各色各樣的,

除了被錯誤地感知察覺為此世間里諸恆常事物。

可是已經形成了關於諸見的推理論證,

他們斷言二分的“真實的”和錯“誤的”。

Snp.4.887

 所見、所聞、良善舉止和諸持守,

依賴這些而感覺到的人,他表現出蔑視。

基於一種判斷,嘲笑着,

他說道:”對手是個傻瓜,不精明。”

Snp.4.888

他認為對手是個傻瓜時,

依據同樣的立場他將自己描述為“精明的”。

自己同意,自稱精明,

他也就用同樣的方式蔑視別人(the other)。

Snp.4.889 

因極端主義者之見而膨脹,

因狂妄我慢而陶醉,認為自己完美時,

自己同意自己,他已經精神上為自己灌頂,

因為他用如此一個方式採取那種見。

Snp.4.890 

如果一個人由於對手的言辭而智慧不足,

那麼對手也類似地智慧不足。

可是如果他自己是一位知識(智; knowledge)精通者,一個明智者,

那麼在眾沙門中便沒有傻瓜。

Snp.4.891

 那些斷定與此不同的

一種教誡是不完美的人

已經無法達到清凈:

外道們這樣用分開的諸方式言語,

因為他們依着於己見。

【注】:那是因為外道們用分開的諸方式言語,說“那些斷定與此不同的一種教誡是不完美的人已經無法達到清凈”。他們為什麼用這樣一種方式說呢?因為他們依着於己見。

Snp.4.892

他們斷言“只有這個是清凈”;

他們說在其他教誡里沒有清凈。

這樣,分開地頑固不化,外道們也

堅定地在那裡斷言他們自己的方式。

Snp.4.893 

堅定地斷言他自己的方式時,

一個人在這裡認為什麼樣的對手是個傻瓜呢?

通過把他的對手叫作一個品格不清凈的傻瓜,

他自己只會引起衝突。

Snp.4.894

基於一種判斷,把自己當作衡量,

他在此世間進入更深入的諸爭執。

已經捨棄一切判斷,

一個人在此世間不會引發衝突。”


KN.5.4.13 第十三章 部署大經 (大集積經)

Snp.4.895

 “那些住於諸見,

爭執着,說“只有這個是真實”:

他們所有人只獲得責備呢,

還是有些人在那裡贏得讚揚呢?”

Snp.4.896

 “這種讚揚微不足道,對於平靜來說是不夠的;

我說兩種諸爭執的果報。

已經看見這個,一個人也應該不去爭執

看見作為安穩的無爭階段。

Snp.4.897

無論有什麼共同的諸意見,

一個明智者不會參與它們其中。

當他對所見和所聞默許時,

為何一個沒有參與的人變得參與其中呢? 

Snp.4.898 

那些將良善之行當作至高無上的人

說起通過自製(self-control)的清凈。

已經採取一種持守,他們住於它,

想着:“我們就在這裡修學,然後會有清凈。”

自稱是精明的,他們被引回到存在(有)。

Snp.4.899 

“如果他離棄良善舉止和諸持守,

因為他在行為方面失敗,他顫慄不已。

他在這裡渴望和憧憬清凈,

就象在旅程里失去了他的商隊的人。

Snp.4.900 

可是已經捨棄了一切良善舉止和諸持守,

以及這些受到責備或無咎的行為時,

不憧憬清凈或不清凈兩者之一,

一個人應該脫離而活,不抓住平靜。

Snp.4.901

 “依靠苦行或者謹慎,

或者所見、所聞或所感知,

繼續前行時,他們宣告清凈,

而沒有除去對存在的種種狀態(various states of existence)的渴愛。”

Snp.4.902 

“對於一個憧憬的人,也有對

精神上形成的諸事物的渴望和顫慄。

可是對於在這裡沒有逝去或重生的人

他為何會顫慄,他會渴望什麼呢?”

Snp.4.903

“在這裡某些人說教誡是至高無上的,

而其他人說同樣的教誡是低等的。

當他們都自稱是精明的時候,

他們的哪一種斷言會是正確的呢?”

Snp.4.904

“他們說自己的教誡是完備的,

而說另外的人的教誡是低等的。

已經如是爭吵,他們繼續爭論,

因為她們每個人都說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

Snp.4.905

當被另一個人貶損時,如果一個人是低等的,

那麼沒有人在諸教誡當中會是傑出的。

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說另一個人的教誡是低等的,

同時堅定地提倡他們自己的教誡。

Snp.4.906 

並且他們對自己的教誡

如同他們讚揚自己的諸方式一般加以尊敬。

所有他們的斷言會是真實的,

因為對他們而言,清凈完全只是他們的。

Snp.4.907

 對於一位婆羅門,沒有其他人的引導

在諸教誡當中沒有挑選,沒有緊緊地抓住,

因此他已經克服了諸爭執,

因為他不把另一種教誡看作是至高無上的。

Snp.4.908

說著”我知道,我看見,它只是象這個一般,”

有些人在這裡通過一種見而退回至清凈。

如果一個人已經看見,這對他有什麼好處呢?

已經走得太遠,他們通過另一個來斷言清凈。

Snp.4.909

看見時,一個人將看見名色(name-and-form);

已經看見時,只是他將知道的這些。

倘若如此,就讓他看見很多或很少,

善巧嫻熟者們說清凈不是用那種方式贏得。

Snp.4.910

 一個教條主義者不容易被規範(disciplined),

其人偏愛一種定見(a formulated view),

宣稱在他所依賴的當中發現好的東西時,

作為一個清凈的倡導者,他在那裡以那種方式看見諸事物。

Snp.4.911 

已經理解時,一位“婆羅門

不會獲取諸精神建構(mental constructs),

他不是諸見的追隨者(追隨諸見),也不是知識的親屬(親近知識),

已經知道共同的諸意見時,

其他人抓住時而他保持寧靜(equanimity)。

Snp.4.912

已經在此世間這裡鬆開了諸結(knots),

牟尼在出現的諸糾紛中不選邊站隊。

他在不安焦慮的人當中平靜,鎮定,

其他人抓住時而不掌握。

Snp.4.913 

已經捨棄了過去的諸流(influxes),不產生新的時,

他不隨心所欲(go along with desire),他也不是一個教條主義者。

這個明智者從投機諸見得到釋放,

不被此世間所染污。

Snp.4.914

他遠離一切現象(all phenomena),

遠離所見、所聞或所感知。

隨着他的重擔卸下和釋放,

牟尼沒有精神上的營造,

不停下來,不憧憬。” – 

世尊如是說道。


KN.5.4.14 第十四章 快速地

Snp.4.915

 “太陽的親屬(kinsman of the Sun)!偉大的仙人(great rishi)!

我要請問隱退遠離(seclusion)和平靜之境(the state of peace)。

一位已經看見的比丘如何成就涅槃

而不執取於此世間的任何東西呢?”

Snp.4.916 

世尊說道:

“通過反思(嚴肅思考; reflection),他應該停止“我是”的狂妄我慢,

即由於增值擴散的諸概念的整個根源。”

“無論內在地有什麼諸渴愛,

他應該一直為了除去它們而具念地(mindfully)修學。”

Snp.4.917

 無論一個人可能知道什麼,

是否是內在地或外在地,

其人不要因那個東西而頑固不化 ,

因為那不是善人們所說的息滅(quenching)。

Snp.4.918 

因為這個,一個人不應該認為自己較好,

也不應該認為自己低等或同等。

受到種種方式的影響,

一個人不應該堅持於對自己的定位。

Snp.4.919 

他應該取得內在的平靜;

一位比丘不應該通過另一種方式尋求平靜。

因為一個在自己當中處於平靜的人,

既無所得,所失甚少。

Snp.4.920 

正如在大海當中,

沒有波濤生起,而大海保持平穩,

同樣地,他也應該穩定,沒有衝動;

一位比丘在任何地方都不應該引發膨脹。

Snp.4.921 

“雙眼睜開的人宣告

他見證的正法和諸障礙的去除。

大德!說說修行實踐,

波羅提木叉(the Potimokkha)(律藏中的解脫戒),還有定(concentration)吧。”

Snp.4.922 

世尊說道:

“一個人雙眼不要焦急不安,

應該對村子流言蜚語充耳不聞。

一個人對諸味道不要垂涎,

並且不要將此世間的任何東西當作“我的”(mine)。

Snp.4.923 

當一位比丘被一種觸接觸時,

他不應該到處哀慟。

他不應該該渴望任何存在的狀態(any state of existence ),

他也不應該在諸恐懼條件當中顫抖。

Snp.4.924

已經獲得食物和飲料,

吃的東西或穿的衣物,

他不應該貯藏,

也不應該如果沒有得到它們而激動不已。

Snp.4.925

他應該是一位禪修者,而不是腳步不停的人;

他應該對後悔克制;他不應該粗枝大葉(heedless)。

一位比丘應該在沒有噪聲的諸住處的

諸座位和諸床榻當中安住。

Snp.4.926 

他不應該過於貪睡;

他應該致力於覺醒,熱忱。

他應該捨棄懶惰、虛偽、大笑、嬉戲(indolence, hypocrisy, laughing)、

性交和個人裝飾(sexual intercourse, and personal ornamentation)。

Snp.4.927 

他不應該採用諸阿闥婆咒語(Atharava spells)(巫術咒語),

或解釋諸夢、諸相和諸星相(or interpret dreams, signs, and constellations)。

我的信奉者不應該破譯動物們的諸鳴叫,

或者實施治癒或使女人們受孕。

Snp.4.928 

一位比丘不應該因受責備而發抖,

也不因該在受到稱讚時而興高采烈。

他應該驅除貪婪和悲慘,

和摒棄憤怒和謗語。

Snp.4.929 

一位比丘不應該參與買賣,

他不應該做招致批評之事。

他在村裡不應該形成親密關係;

他不應該對利益熏心的人們言說。

Snp.4.930 

一位比丘不應該自吹自擂,

並且不應該出言不遜。

他不應該在驕橫粗魯中修學,

他不應該給出挑釁性言談。

Snp.4.931 

他不應該被引入妄語,

也不應該故意做任何欺瞞之事。

因為他的生活方式,他的智慧,

或者他的良善之行和諸持守,

他不應該蔑視他人。

Snp.4.932

當從說閑言碎語的諸沙門那裡

聽到很多話而被激怒時,

他不應該嚴厲地回應,

因為良善之人不會報復。

Snp.4.933 

已經了知這正法之時,調查研究,

一位比丘應該一直具念修學。

已經了知作為平靜的息滅,

他不應該在喬達摩的教誡中粗枝大葉。

Snp.4.934 

因為他是一位自己不可被征服的征服者;

他作為一位見證者而不是通過傳聞(hearsay)看見了正法。

因此,他仔細經心於世尊的教誡,

總是崇敬它,一個人應該根據它而修學。”


KN.5.4.15 第十五章 執杖者經

Snp.4.935

“在已經拿起棍杖的人當中生起了恐懼:

看見互相爭鬥的人們。

我將告訴你們我的緊迫感,

我如何被一種緊迫感所攪動。

Snp.4.936

已經看到人群

象水很少的池中之魚一般顫慄時,

已經看見他們彼此充滿敵意時

我渾身充滿恐懼。

Snp.4.937 

此世間到處脆危;

四面八方都在動蕩之中。

我想為自己找個住處時,

卻找不到一個無人居處。

Snp.4.938 

已經看見最終充滿敵意的人,

不滿朝我湧來。

於是我在這裡看到箭矢,

很難看見卻貼近於心。

Snp.4.939 

當一個人被那箭矢射中

他四處亂竄。

可是已經拔出那箭矢時,

其人不再奔波,不會沉淪下去。

Snp.4.940 

在那裡諸修學被讀誦:

“無論在此世間有什麼束縛,

一個人不應該對它們有何覬覦。

已經完全洞穿諸感官享樂時,

一個人應該為了自己的涅槃而修學。

 

Snp.4.941 

一個人應該誠實,不要肆無忌憚,

沒有虛偽,不作分裂之辭。

一位牟尼,沒有憤怒,

應該橫越貪婪和悲慘的邪惡。

Snp.4.942

一個人應該消除嗜睡、懶惰和遲鈍獃滯(sleepiness, torpor, and dullness),

一個人不應該與粗枝大葉為伍。

一個有志於涅槃的人,

應該不在傲慢中固執堅持。

Snp.4.943 

一個人不應該被引入妄語(false speech);

一個人不應該對色(form)產生感情。

一個人應該完全地了知狂妄我慢,

並且一個人應該避免魯莽頑固(rashness)。

Snp.4.944 

一個人不應該喜愛舊事物;

一個人不應該對新事物形成喜好。

一個人不應該對正在消失的事物悲傷;

一個人不應該依着於一種吸引。

Snp.4.945 

我把貪婪稱為大洪流;

我把渴望叫作湍流,

基礎,不可抵擋的強迫,

感官貪慾(淫蕩)難以克服。

Snp.4.946

不偏離真理,一位牟尼,

一個婆羅門,立於高地。

已經放棄讓渡一切,

他確實被稱作是“平靜的”。

Snp.4.947 

真正地是一位知道者(a knower)、一位吠陀大師的一個人,

已經知道正時法,他獨立不羈。

在此世間里正直地生活,

他在此處不渴望任何東西。

Snp.4.948 

一個在此處已經橫越了

在此世間難以克服的系縛的諸感官享樂的人,

他切斷流(stream),沒有束縛,

不悲傷,也不希望。

Snp.4.949 

使屬於過去的東西乾涸;

之後沒有任何東西。

如果你不居中抓取(do not grasp in the middle),

你將平靜地生活。

Snp.4.950 

不把在此處名色中的任何事物

稱為“我的”的一個人,

不憂傷於此世間不存在的東西,

他真正地不在此世間里遭受痛苦(does not lose out in the world)。

Snp.4.951 

不把任何東西當作“這是我的”

或“這屬於其他人”的一個人,

沒有發現任何東西被當作“我的”時,

不會悲傷而想着:“它是我的。”

Snp.4.952 

不悲酸苦楚,不貪婪,

沒有衝動,到處一樣 –

當被問及一個不動搖的人時,

我稱那個為利益。

Snp.4.953 

對於沒有衝動而了知的一個人,

沒有絲毫激活而動。

棄絕煽動(abstaining from instigation),

他到處看見安穩(he sees security everywhere)。

Snp.4.954

牟尼在諸等同者、諸低等者或諸高等者中間

不說起自己。

平靜,沒有悲慘,

他無所獲取,也無所排拒” –

世尊如是所說。


KN.5.4.16 第十六章 舍利弗經

Snp.4.955-956

尊者舍利弗說道:

“我過去從未看見

也從未在任何人那裡聽說過 –

言辭如此可愛的一位老師,

一群人的領袖,

來自兜率天(Tusita),

在與其諸天神一起的此世間

作為有眼力者(遠見眼力者; the One with Vision)而被看見。

已經驅除了一切黑暗,

獨處,他取得了喜悅。

Snp.4.957

“代表在這裡被束縛的很多人,

向佛陀,無依着的,公正的,

而不是一個處心積慮的策劃者,一個團體的領導者

我來需要提出一個問題,

Snp.4.958

當一位比丘隱居

和訴諸一個獨居之座,

在一棵樹下、一塊墓地、

或在諸山洞中的一個座位,

Snp.4.959

對於種種不同的住處

有多少令人恐懼的事物,

而一位比丘不應該在一個噪聲很少的住處

因為它們而顫慄呢?

Snp.4.960

去往未曾去過之處的一個人

會在此世間遭遇到多少障礙,

而在一位在一個邊遠的住處生活的比丘

必須克服它們呢?

Snp.4.961

他應該採納什麼樣的諸言語方式呢?

在此處他應當依賴於什麼訴諸決策呢?

一位堅定的比丘的

良善舉止和諸持守應該是什麼呢?

Snp.4.962 

已經學所當學

和合而居,明智,充滿正念,

他就象一位銀匠去除銀子的缺陷一般

而應當除去他自己的諸染污嗎?”

Snp.4.963 

世尊說道:

“作為一個已了知的人,

我將根據正法告訴你, 舍利弗!

對於一個厭離者(one who is repulsed)感到舒適的東西,

如果希望正覺(enlightenment),

他訴諸一個獨居之處(a solitary lodging)。

Snp.4.964

一個明智者,一個充滿正念的行為規矩的比丘,

不應該畏懼五種可危之物(five perils):

諸虻和其他諸蠅、爬動的諸蛇

與人們的諸相遇,四足動物們,

Snp.4.965 

他也不應當害怕其他教義的追隨者們,

甚至當他看見他們所造成的很多恐懼之時。

一個尋求良善事物的人者應當征服

他所遇到的任何其他障礙。

Snp.4.966 

遭受疾病和飢餓折磨,

他應該忍受寒冷和酷熱。

一個出家而無家之人,通過許多方式被這些所影響,

應當保持堅定,精進努力。

Snp.4.967 

他不應該偷盜或妄語(speak falsely),

他應該用慈愛瀰漫弱者和強者(suffuse the frail and firm with the)。

如果他辨認出心的諸瑕疵缺陷,

他應當把它當作魔羅(the Dark One)的一位同夥加以驅逐。

Snp.4.968 

他不應該受到憤怒和驕傲自大的控制,

而應當根除它們。

然後,承受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事物,

他也應當征服它們。

Snp.4.969 

優先考慮智慧,對良善事物欣喜(rejoicing in the good),

他應當抑制那些障礙。

他應該消除對諸偏僻住處的不滿;

他應當消除哀慟的四種因素。

Snp.4.970 

“我將吃什麼呢?我將在何處進食呢?

唉,我睡得很糟!我將在何處睡呢?”:

修學的一個人,沒有居處而漫遊,

應該去除這些哀慟的想法。

Snp.4.971 

已經及時得到一頓飯和衣物,

他應當在此處知道為了滿足的適度。

在這些事情上要保持警惕,

在村子裡保持克制而漫遊時,

甚至當受到挑釁時,他不應當言語嚴厲。

Snp.4.972 

他的雙眼應該下視,

他不應該雙足焦躁不安;

以禪那(jhana)為目標,他應該清醒。

內向地專註得定(inwardly concentrated),基於安定(equanimity),

他應當切斷後悔和對思想的傾向(inclination to thought)。

Snp.4.973 

如果受到言辭的斥責,一個充滿正念的人應該歡迎它們;

他應該向著同袍僧侶們衝破一顆荒蕪之心。

他應該言說善語,而不過分;

他不應當企圖言說人們可能責備之語。

Snp.4.974 

更進一步,此世間里有五塵(five kind of dust),

為了除去它們,一個充滿正念的人應該修學。

一個人應該消除對諸色、諸聲音、

諸味道、諸氣味和諸所觸物的貪慾(lust for forms, sounds, tastes, odors, and tactile objects)。

Snp.4.975

一位充滿正念,很好得到心解脫的比丘

應該除去對這些事物的慾望(desire for these things)。

在適當的時候正確地研究正法,

心意統一,他應當摧毀黑暗。”

世尊如是所說。


第四品八頌品終。


KN.5.1KN.5.2KN.5.3KN.5.4 KN.5.5


【Chanworld.org】2017.08.08-2020.07.10-CB

發表評論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