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經》第四卷

《增一阿含經》第四卷

悟慈法師

一子品第九

【五三】

概要:以一子一女子之喻,以誡比丘們。進而勸修善道,色慾與亂想之過失,而說觀不凈想。首先說明篤信的人教其獨生子成人,而說如在家的話,就如質多長者、象童子,假若出家的話,就應如舍利弗、目揵連,而教誡比丘要善念專心,求得果證,不可生染着。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猶如母人(為人之母),其心懷有篤信(篤信的在家的女信徒),她唯有一孩子,都恆作如是之念:要怎樣來教導此孩子,使他能夠成就為人呢?(欲使其子成龍。)。」

那個時候,諸比丘們白世尊說:「世尊!我們不能了解此義(世尊要訓示的道理是甚麼?都不能清楚)。世尊乃是諸法之本,如來所陳述的。我們沒有不承受的。唯願世尊您,給諸比丘們說此深法,我們聽後,必定會奉行!」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諦聽!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中之義,我當會為你們分別內中的含義!」諸比丘們回答說:「如是,世尊!」那時,諸比丘們就聽從佛陀,而受佛教言。

世尊垂告說:「猶如一位優婆斯(女信徒),其心懷着篤信,而對於其子作如是的教訓說:『你今在俗家的話,就應當效法如質多長者那樣(住於舍衛城外的優婆塞,為說法第一的信徒),也應該像象童子那樣(以四攝法攝受大眾,有八未曾有法)。所以的緣故就是說:這就是其限,這就是其量(為在家弟子的量秤、尺度,也就是準則)。世尊受證給他的在家弟子,就是所謂質多長者,以及象童子等人!』如果童子有意欲剃除鬚髮,欲着三法衣(大衣、上衣、內衣)去出家學道的話,就應當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揵連(神通第一)等比丘那樣。所以的緣故就是,此是其限,此是其量(這就是出家弟子的準繩)所謂舍利弗、目揵連等比丘,乃為好學正法,不作邪業,不興起非法的人。假如你們生此染着之想的話(邪業非法),便當會墜墮於三惡趣當中。應善念而專心,如不得者能得,不獲者能獲,未得證的,現在當受證。所以的緣故就是,諸比丘們!因為信施之重(指受人的供養的重量),實在不可以消(很難消受),會令人不得至於道的!因此之故,諸比丘們!不可以生染着之心,如果已生起的話,就應把它消滅。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四】

大意:本經敘述有如篤信的女信徒之教訓其獨生女之成人那樣:如果在俗家的話,就應如拘讎多羅(度勝,為多聞第一)、難陀母(難陀之母優多羅,禪定第一),假如出家的話,就當如讖摩(大慧中之第一)、優缽花色(蓮華色,能行善行,威德第一),故訓示比丘們應善念專心,應求果證,莫生染着。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篤信的優婆斯(女信徒),她唯有一女,她應當要如何的教訓其女,使其能夠有所成就呢?」那時,諸比丘們白世尊說:「世尊!我們不能了解此義。世尊是諸法的根本,如來所陳述的,沒有不承受的。唯願世尊與諸比丘們說此深法,我們聽後,定會依教奉行!」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諦聽!諦聽!聽後要善思念其中之義,我當會為你們分別其義的。」諸比丘們回答說:「如是!」那時,諸比丘們就從佛承受其教訓。

世尊垂呂他們說:「猶如那位篤信的優婆斯(清信女)之教訓其獨生女所說的:『妳今如在俗家的話,就應當如拘讎多羅優婆斯(多聞第一的女信徒),以及如難陀之母等人那樣(難陀之母,禪定第一)。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此是其限,此是其量(優婆夷的準繩)。世尊受證的在家女弟子,就是所謂拘讎多羅優婆斯、難陀之母等人是。』如果女子,其意乃欲剃除鬚髮,着三法衣,出家去學道的話,就應當要如讖摩比丘尼(大慧中之第一)、優缽花色比丘尼(能行善行,威德第一)。所以的緣故就是:這就是其量,這就是其限(比丘尼的準繩)。所謂讖摩比丘尼、優缽華色比丘尼,乃為好學正法,不作邪業,不興起非法的人。假若你生此染着之想的話,便當會墜墮於三惡趣之中。應該要善念而專心,不得果的話,就得果。不獲法的,就應獲法,未得證的,現在當受證!所以的緣故就是:諸比丘們!信施之重,實不可以消(受人的信施,是非常的重,不容易消化的),會使人不得至道之理的。因此之故,諸比丘們!不可以生染着之想,已生的話,就當應消滅。像如是,諸比丘們!應當作如是之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五】

大意:本經敘述沒有一法比心還要捷疾的,因此,應常降伏其心意,使它能趣於善道。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並不看見過有一種法,會比心還要快疾的,實在是沒有譬可以拿來為喻的。有如獼猴之舍一枝,而再取另一枝那樣,其心不能專定下來。心也是如是,前想、後想,都有所不同的,以方便法,也不可能摸則(不能探知),心之迴轉,真是很快疾的。因此之故,諸比丘們!凡夫的人,乃不能觀察心意的。也於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要降伏你的心意,使它能趣於善道,也應該要作如是之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六】

大意:本經和上經同樣,說明無不曾看見過有一種法比心還要捷疾的。故應常常降伏其心意,得趣於善道。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並不看見過有一種法,比心還要捷疾的,實在無譬可以為喻,有如獼猴之舍一枝而再取一枝那樣,其心乃不專定。心也是如是,前想、後想,所念的都不同。因此之故,諸比丘們!要知道!凡夫的人實不能觀察心意所由的。因此之故,應常常降伏心意,使其得趣於善道。由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七】

大意:本經敘述心如穢行,就會入於地獄,因此之故,應當降伏其心,不可生穢行。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常常的觀見一人(人們)的心中所念之事,此人乃如屈伸手臂之頃,就墮入於泥黎之中(地獄)。所以的緣故就是:由於起噁心之故,心裡生有疾病,就會墜墮於地獄之中。」

那時,世尊便說偈頌而說:

猶如有一人心懷瞋恚想今告諸比丘廣演其義趣
今正是其時設有命終者假令入地獄由心穢行故

(猶如有一個人,其心懷着瞋恚之想那樣。現在要告訴諸比丘們!要廣演其義趣給你們聽!現在正是其時候了:倘若有命終的人,假如會墮入於地獄的話,那就是由於心內的穢行之故!〔內心起惡念就會墮落。所謂心的動念,就是意業,如次經所說的:善心就會上升,即惡念就會直墜!〕)。

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要降伏其心,不可生穢行。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八】

大意:本經敘述其心如起善行的話,就得上生於天上。因此,應當發清凈的意念,不可生起穢行。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常恆觀見一人的心中所念的事,而如屈伸其手臂之頃,就得往生於天上。所以的緣故就是:由於善心之故。既生善心,便得生於天上。」

那時,世尊便說偈頌而說:

設復有一人而生善妙心今告諸比丘廣演其義趣
今正是其時設有命終者便得生天上由心善行故

(假如又有一人,已生起善妙的心。現在要告訴諸比丘們,要廣演其義趣,現在正是其時候了:倘若有命終的人的話,便會得生於天上,乃由於其心之善行〔善念善業〕之故。)

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要發起清凈之意,不可生穢行。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五九】

大意:本經敘述不見有一種法會眩惑人,有如女色那樣的會使人不得至於永寂的境界。都縛着於牢獄,迴轉於五道(輪迴六道),經歷劫數。因此,當除諸色,不可起想着。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在於此大眾當中,並不看見過有一種法(其它之色相)為最勝最妙的,會眩惑世人,使人不能至於永寂的境界,都被縛着於牢獄,沒有解脫的一天。那就是所謂男子看見女人的色相後,便會生起想着,其意會甚為愛敬,使人不能至於永寂,而被縛着於牢獄,沒有解脫的一天。由於其意不得舍離,周旋往來於今世後世,都迴轉於五道,動歷劫數(經過好多劫)。」(其它任何之色,都不如此一女色之會佔據男人之心)。

那時,世尊便說偈而說:

梵音柔軟聲如來說難見或復有時見繫念在目前
亦莫與女人往來與言語恆羅伺捕人不得至無為

(梵音柔軟的聲音,如來說為很難得以看見。或者又有其時會得看見,而繫念在於眼前。也不可和女人相互往來,不可與她互相談說言語。因為都永恆的會有羅伺捕人〔獄卒常尋伺人,如看見着於女色而執迷不醒的話,就會捕人入於地獄〕,使人不得至於無為寂靜的境地。)

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要除去諸色(着於女人的色相等),不可以起想着。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六O】

大意:本經敘述並不看見過有一種法能眩惑人,如男色之會使人不至於永寂的境界,都被縛着於牢獄,迴轉於五道,動歷劫數。因此,應當除去諸色,不可以想着。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在於此大眾當中,並不看見過有一種法(其它之法),為最勝最妙的,會眩惑世人,使人不能至於永寂的境界,都被縛着於牢獄,沒有解脫的一天。那就是所謂女人看見男子之色相後,便會生起想着,其意會甚為愛敬,使人不能得至於永寂的境界,而被縛着於牢獄,沒有解脫的一天。由於其意不舍離,而周旋往來於今世後世,都迴轉於五道,動歷劫數(經歷久劫的期間)。」(其它之色,都不如男色之會佔據女人之心)。

那時,世尊便說偈而說:

若生顛倒想興念恩愛心除念意染着便無此諸穢

(如果生起顛倒之想,興念恩愛之心的話,就應除去此念頭,除去此染着之意念,這樣的話,便沒有此諸穢惡之事。)

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除去諸色,不可起想着之念。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六一】

大意:本經敘述如果作亂想的話,五蓋便會生起。已起的話,就會增多。因此之故,不可作亂想,應當常恆於專意。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在於此大眾當中,並不看見過有一種法(其它之法),比如此一法能使未生欲想(貪念)的,便生起欲想,已起欲想的,便能增益。無瞋恚之想的,便起瞋恚,已起瞋恚之想的,便能增多。無睡眠之想,便起睡眠之想,已生起睡眠之想,便會增多。無調戲(掉舉)之想的,便起調戲之想,已生起調戲之想,便會增多。無疑想的,便會生起疑想,已生起疑想的,便會增多。也當觀察惡露(身上不凈之物之顯露)不清凈之想(觀身不凈)。假如作亂想的話,則沒有欲想,便也會有欲想;已有欲想的,便會增多。瞋恚、睡眠也是一樣的道理。而本無疑想的,便會起疑想,疑想已起的話,便會增多。因此之故,諸比丘們!不可生起亂想,應當常常的專心一意!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貪慾、瞋恚、睡眠〔惛沉、懶惰欲眠〕、調戲〔掉舉,心之躁動憂惱,不定心〕、疑〔猶豫不決〕,此五為能蓋覆真心,故為五蓋)。

【六二】

大意:本經敘述應當常常專心一意的觀不清凈之想,這樣,就五蓋不會生,如已生時,也會因此而告滅。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在於此法當中,不見一法(其它的一法,如此一法)能使未有欲想的,便使其不生起欲想;已生起欲想的,便能消滅它。未生瞋恚之想,便使其不生起,已生起瞋恚之想的話,便能消滅它。未生起睡眠之想,便能使其不生;已生起睡眠之想的話,便能消滅它。未生調戲(掉舉)之想時,便使其不生;已生調戲之想的話,便能消滅它。未生疑想之時,便使其不生,已生疑想的話,便能消滅它。也應當觀察惡露不凈,如已觀察為惡露不凈的話,則未生的欲想便不會生,已生的欲想便能消滅它。未生的瞋恚便不會生,已生的瞋恚便能消滅它。乃至於疑,則未生的疑想便不會生,已生的疑想便能消滅它。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常常專心一意的觀察不凈之想。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結偈如下:)

二斯及二心一墮一生天男女想受樂二欲想在後

(1.2.二法為優婆斯,以及3.4.二法之心,5.一法為墮,6.一法為生天,7.8.男女之想之受樂之法,9.10.二法欲想乃在於最後。)

護心品第十

概要:本品敘述不放逸,而明布施的意義,也勸人信仰,以及心念善本,同時也教人念佛。

【六三】

大意:本經敘述應學無放逸行,應常守護其心,恆自謹慎,這樣,則三漏不會生,已生的定會使其消滅。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當要修行一法,應當要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之後,便能得到神通,諸行便會寂靜,而得沙門果,而至於泥洹界(涅槃,寂靜,解脫生死)。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謂無放逸行是。甚麼叫做無放逸行呢?所謂護心是。怎樣護心呢?於是(是這樣的),比丘們!應該常守護心之有漏(三有漏:1.欲有漏,2.有有漏,3.無明有漏。也就是對於生存的慾望,是通指欲、色、無色之三界)、有漏法(一切有煩惱之法,乃能障礙涅槃之法)。當他守護那些心之有漏、有漏之法時,則對於有漏之法便得悅豫,也會有信樂(守護不起有漏等法,而堅信正法,安樂於正法),而安住不移易,永恆的專一其心,自力勸勉!

像如是的,比丘們!他既沒有放逸之行,而恆自謹慎的話,則未生的欲漏便不會生,已生的欲漏便會使其消滅。未生的有漏便不會生,已生的有漏便能使其消滅,未生的無明漏便不會生,已生的無明漏便能使其消滅。比丘們!在於無放逸之行,閑靜於一處,常恆的自己覺知而自遊戲於其境內的話,則欲漏心便能得到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也同樣的便能得到解脫。已得解脫的話,便得解脫之智,所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再受後有之身,而能如實而知道其境界。」

那時,世尊便說如下之偈而說:

無憍甘露跡放逸是死徑無慢則不死慢者即是死

(學道的人如沒有憍傲的話,就是向於甘露不死之路邁進的,假如放逸的話,那就是死路一條!沒有我慢的話,就是不死之道,有我慢的話,就是向著死路行進的了(甘露喻涅槃寂靜,死則喻為生死輪迴)。

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常念而修行無放逸之行。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六四】

大意:本經敘述應當修學對於善法(八正道)沒有放逸之行。無放逸行就不會有觸嬈,不會有害,不會惱害一切眾生。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當要修行一法,應當要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後,便能得到神通,諸行會寂靜,而得證沙門果,而至於泥洹處(涅槃寂靜的境界)。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謂無放逸行於諸善法是。甚麼叫做無放逸行呢?所謂不會觸嬈一切眾生,不會傷害一切眾生,不會惱亂一切眾生,就是叫做無放逸行。

它為甚麼叫做善法呢?所謂賢聖的八道品(八種正道):1.等見(正見,正確的見解),2.等方便(正精進,真實而用功努力學道),3.等語(正語,正直的言語),4.等行(正行、正業,正當的行為),5.等命(正命,合理的生活),6.等治(正思惟,正真的思想),7.等念(正念,正確的思念),8.等定(正定,真正的禪定),這就是所謂善法。」

那時,世尊便說偈而說:

施一切眾生不如法施人雖施眾生福一人法施勝

(布施給與一切眾生,不如以法布施與人。雖然布施給與一切眾生會有福報,然而給與一人的法施〔以法布施〕,乃為勝過給與一切眾生而得福報的人。)

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要修行善法。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六五】

大意:本經敘述觀察施主的布施,乃能成就戒律、聞法、禪定、智慧。當比丘的不可將其恩惠忽視。應對施主起慈心,應說身口意清凈之行,使施主的功德不唐捐,同時也說施主布施的果報。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當如何的觀察檀越施主呢?」(檀那為布施,布施能超越三界,故檀越則是施主)那時,諸比丘們白世尊說:「世尊乃為諸法之王,唯願世尊垂示諸比丘,而演說此中之義。弟子們聞後,當會奉持!」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為你們分別講說其中之義。」大眾回答說:「如是!世尊!」那時,諸比丘們就從佛而受佛的教示。

世尊告訴他們說:「對於檀越施主應當要恭敬,要如子女之孝順其父母。要養有他,要侍奉他,要長益其五陰(新譯為五蘊,為構成身心的五種要素。所謂1.色(肉體)與2.受〔感受作用〕,3.想〔將一切外境浮於內心的作用〕,4.行〔意志作用〕,5.識〔意識總體〕等精神作用的集合假體。)在於閻浮利地(閻浮提,南贍部洲,指吾人所住的地方),應現種種之義。觀察檀越施主能成就人的戒律、聞法、三昧(禪定)、智慧的話,則諸比丘們乃有多所的饒益,對於三寶中,沒有所罣礙,能布施你們的衣被、飲食、床榻、卧具,以及病瘦時的醫藥。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要有慈心向於檀越施主之處,對於那些小恩都常恆的不忘,更何況那些大恩呢?恆常的以慈心去向於那些檀越,說身、口、意清凈之行,不可以稱量(不計較多小),也沒有限際(盡所能的力量)。應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使那些檀越(施主)所施之物,終究不會有所唐捐(不白費),使其獲大果報,成就其大福佑,而有大名稱。應使甘露法味流聞於世間。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作如是而學!」

那時,世尊便說偈而說:

施以成大財所願亦成就王及諸賊盜不能侵彼物
施以得王位紹繼轉輪處七寶具足成本施之所致
布施成天身首着雜寶冠與諸妓女游本施之果報
施得天帝釋天王威力盛千眼莊嚴形本施之果報
布施成佛道三十二相具轉無上*輪本施之果報

(布施能完成大財利,所願也能成就。國王以及諸賊盜,都不能侵奪他的財物。布施能得到王的果位,能紹繼轉輪聖王之處〔位置〕,會具足而成就七寶之事,本來就是其布施所致的〔布施能轉生為轉輪聖王,而七寶具足〕。布施也能成就而為天身,其首所戴的就是雜寶之冠,而天天都能和諸妓女〔天上的婇女〕遊樂,這都是本來〔宿世〕所布施的果報。布施也能得到天帝釋之身,能得帝釋天王的威力昌盛,具有了千眼的莊嚴的形貌,是本來所布施的果報。布施也能成就佛道,能具足三十二相,能轉無上的*輪,這都是本來〔宿世以來〕所行的布施的果報。)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六六】

大意:本經敘述一位施主,應當承事供養那些精進持戒的諸賢聖人。當比丘的,應當要除棄五盛陰之病,應求入於無畏的涅槃城中。又說阿那邠特長者(給孤獨長者)之廣作惠施。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當一位檀越施主的,應當要如何去承事供養那些精進持戒的諸位賢聖人呢?」那時,諸比丘們白世尊而說:「世尊是諸法之王,唯願世尊垂示給與諸比丘們,而演說此義。我們聽後,當會盡心去奉持!」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其中之義,我當會與你們分別解釋其義。」大眾回答說:「如是!世尊!」那時,諸比丘們就從佛而受佛的教示。

世尊告訴他們說:「當一位檀越施主的人,承事供養那些精進持戒的諸多聞的人,要如同對於迷路者指示其道路,對於那些缺乏糧食的人,布施食物給與他們,對於恐怖不安的人,使其沒有憂惱,對於驚畏的人,教他不再恐懼,對於那些無所皈的人,能作為其覆護,作盲者的眼目,為疾病的患者作為大醫王。猶如田家的農夫之修治田業那樣,常除其穢草的話,便能成就穀食的了。當比丘的,應當常常除棄其五盛陰之病(五陰,也就是吾人的身心,不可執染此身心,身心所起的一切煩惱,均為五陰之病),應該求入於無畏的泥洹之中(永恆安隱的涅槃)。像如是的,諸比丘們!當一位檀越施主之承事供養那些精進持戒的諸位多聞的賢聖者,就應當這樣的去布施!」

那個時候,阿那邠持(須達多,給孤獨)長者,也集在於那些大眾當中。當時的長者阿那邠持白世尊說:「如是!世尊!如是!如來!一切的施主,以及受施的人,都如吉祥瓶那樣。諸位受施的人,都如毗沙王那樣,勸化他人實行布施,乃如親父母,受施的人,是後世的良佑,一切的施主,以及受施者,都如居士!」(在家學佛的人,除了國王、大臣、婆羅門之外的人,虔信佛教,而未出家的人,均為居士)。

世尊告訴他說:「如是!長者!如你所說的。」阿那邠持長者白世尊說:「自今已後,我的家門決定不安守衛,也不拒逆比丘、比丘尼、優婆寒、優婆斯,以及諸位行路而缺乏糧食的人。」當時,阿那邠持長者也仰白世尊說:「唯願世尊,以及比丘眾,都接受弟子的邀請!」那時,世尊乃默然而接受長者的邀請。

那時,長者看見世尊默然而受請後,就禮佛,就環繞佛陀三匝,然後回皈其所在地。回到住處後,就在那個夜間,具辦甘饌種種的飲食物,也廣敷坐具。翌日就自往而白佛說:「時間到了,餐具都已辦完,唯願世尊您,適時降臨照顧!」

那個時候,世尊就引率諸比丘眾,大眾都着衣(穿大衣)持缽,往詣於舍衛城,到達長者之家。到達後,就各自就座,諸比丘僧,也各隨其次第而坐。那時,長者看見佛陀和比丘眾都坐定後,就自己親手去斟酌,而行種種的飲食。種種的飲食都行過後,即各收其缽而坐。長者乃更取一卑下之座,在於如來的前面,正欲聽聞佛法。

那時,長者白世尊說:「善哉!如來!請聽諸比丘們隨所須要之物,如三衣、缽盂(應量器,托缽用之食器)、針筒、尼師壇(坐具,坐卧時,敷在地上等處之布)、衣裘、法澡罐(洗手足等所用之器),以及其餘的沙門應用的一切雜物,都可盡聽弟子之家,自由去取用。」那時,世尊就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如果須要衣裳、缽器,以及尼師壇、法澡罐,以及沙門所須用的一切雜物,都均聽許你們在這裡自由去取用。然而不可以足成疑難,不可以因之而起想着之心(物品為維持肉身生活之須,不可以起貪着心,而增加疑難煩惱才好)。」

那時,世尊就對長者阿那邠持講說微妙之法。將微妙之法講說完了後,便從其座站起,然後離開其處。當於那時(佛陀離開了之後的那個時候),阿那邠持長者又在於四城門之處,舉行廣大的布施,第五處就是在於市中(鬧市處),第六處就是在於自己的家庭廣處,舉行布施大會,須要食物的就與其食,須要湯漿的就與湯漿,須要車乘的,須要妓樂的,或者香熏、瓔珞(真珠項鏈)等物,都均給與他們。

那時,世尊聽說長者阿那邠持在於四城門中,廣作惠施,又在於大市之處布施那些貧乏的人,在家內也同樣的布施算不盡的財物。當時的世尊,就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的弟子當中,第一的優婆塞,好喜於布施(布施第一的清信男),就是所謂須達長者(阿那邠持、給孤獨長者)是。」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六七】

大意:本經敘述應當要用平等心去廣行布施,須達多長者,乃為能以菩薩的平等心,專精一意的去普施,能念眾生之類,乃由食而得以生存的道理。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阿那邠持長者(給孤獨長者)便往至世尊之處,到達後,以頭面禮拜世尊的雙足(接足之禮),然後,退在於一邊而坐。世尊就告訴他說:「云何呢?(是否這樣嗎?)長者!貴家(賢者你!)恆常布施給貧乏的人嗎?」長者回答說:「如是!世尊!我仍然常常布施給與那些貧乏的人。在於四城門之處,舉行廣大的布施,又在於家中給與他人所須要的財物。世尊!我有時曾作如是之念:並欲布施給與野獸、飛鳥、豬、狗之屬類的眾生。我也曾經作如是之念:這些人應該給與他,這些人不應給與他。也曾作如是之念:這些人應該給與多一些,這些人應給與少一些。我也常常有如是之念:一切眾生都由於食而得以活其生命。有食物便能生存,沒有食物就會死亡。」

世尊聽後告訴他說:「善哉!善哉!長者!你乃用菩薩的心腸,專精一意的廣行惠施。這些眾生確實是由於食物才能得以濟存,如沒有食物便會喪命。長者!你當會獲大的果報,會得大的名稱。有大果報的聲譽會響徹於十方,會得甘露法味。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菩薩之處(菩薩家,當一位菩薩的聖者),乃永恆的以平等心去惠施於一切,都專精一意的念眾生類乃由於食物而得以生存,有食便能濟活,無食便會喪命。這就是所謂:長者!乃以菩薩的心腸所安處(據菩薩心)而廣行惠施!」

那時,世尊便說偈而說:

盡當普惠施終無吝悔心必當遇良友得濟到彼岸

(都應該普度而實行惠施給與人,終究都沒有吝惜反悔之心。這樣去做,必定會得逢遇良友,會得濟度而到於彼岸〔由布施而能到達涅槃的彼岸〕。)

因此之故,長者!應當以平等意(平等心)而廣行惠施。像如是的,長者!應作如是而學!」

那時,長者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六八】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審知眾生的根源所趣,以及布施的果報。然而眾生乃不能以平等施,而自墮落,都懷有慳嫉的心,纏住其心意。如果能夠平等惠施的話,就必獲其福佑。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我今天審察而知道眾生的根原所趣,也知道布施的果報。最後一摶之餘(最後的一段食的殘餘之食,也就是分施給人),自己不自食,才惠施給與他人。那個時候,當然會不生起憎嫉之心,如毛髮之許(半點也不生憎恨嫉忌之心)。因為此眾生乃不知布施的果報。如我乃均予以知悉。布施的果報,乃以平等之報,絕對不會有異心。因此之故,知道眾生乃不能以平等心去布施,而自墮落,都常有慳嫉之心,纏裹其心意。」

那時,世尊曾說偈而說:

眾生不自覺如來之言教常當普惠施專向真人所
志性以清凈所獲福倍多等共分其福後得大果報
所施今善哉心向廣福田於此人間逝必生於天上
已到彼善處快樂自娛樂吉祥甚歡悅一切無乏短
以天威德業玉女為營從平等之施報故獲此福佑

(眾生都不能自覺如來的言教。應該要常常普行惠施,要專向於真人之處〔學如來之平等普施,不起二種心〕。其志性要以清凈〔內心以清凈為願求〕,這樣的話,則所獲的福報會有事半功倍之多,以平等而共分其福報的話,則接着而會獲得大果報。)

(所布施的行,現在為善哉!心裡乃向於廣大的福田,在於此人間逝世之後,必定會生於天上。已到達那個善處之後,則能以快樂而自娛樂。一切都為吉祥,都為非常的歡悅,一切都不會有所乏短的。由於這,乃是以天威的德業,故有很多的玉女會為其營從。平等心的布施的果報之故,才能獲得這種福佑的。)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六九】

大意:本經敘述不可畏福報,當畏無福報。造福是受樂之應,非常可以愛敬的。沒有福乃為苦惱的本原,不可以稱記的。造幅的人,都常求聖賢之道,而盡除苦惱,後無憂苦之事。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不可畏懼福報之事,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這乃是受樂之所應有之事,乃非常令人可愛敬的。所以會名叫有福,就是有此大報。你們應該畏懼無福,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這乃名叫苦惱的原本之故的。為愁憂苦惱,而不可以稱記;令人不可愛樂,這就名叫無福。比丘們!往昔之時,我曾經自念七年的時間去行慈心,嗣後則再經過七劫之久,不曾來過此世間(修行慈心七年,就能有此功德果報)。不但如此,其後又經過七劫的期中,生在於光音天(極光凈天,色界二禪天之第三天,此天絕言語音聲,語時則口出凈光,故名光音天)。又經過七劫之久,生在於空梵天處,而為大梵天,已沒有匹等的人,而統領百千的世界。三十六反(三十六次)為天帝釋之形,無數世(算不盡的世代次數)為轉輪王(七寶具足,最理想的聖王)。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該要造作而沒有倦怠。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這乃叫做受樂之應,令人甚可以愛敬之事,就名叫做福。你們應該畏懼無福,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這乃是苦惱的原本,為愁憂苦惱不可以稱記的,這名叫做無福。」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快哉福報所願者得速至滅盡到無為處
正使億數天魔波旬亦不能嬈為福業者
彼恆自求賢聖之道便盡除苦後無有愛

(快哉!福報!有此福報的話,則所願求的都能得到,能速至於滅盡有為,而到達於無為之處。)

(假如有億數之多的天魔波旬〔惡者,障道者〕,也不能嬈擾那些為福業的人。因為他乃常恆的自求賢聖之道,因此,便能盡除一切苦惱,沒有後憂之事。)

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為福而不可厭倦。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O】

大意:本經敘述功德輻業乃能降伏魔怨,而致於成就佛道,因此,應該為蝠莫倦: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人能夠承順於一法,不離開於一法的話,則天魔波旬也不能得到其便,也不能來觸嬈其人。到底甚麼為之一法呢(那一法呢)?所謂功德福業是。所以的緣故就是:我曾經自憶從前在於菩提道樹之下,和諸菩薩集在於一處,那個時候,弊魔波旬曾經帶領兵將數千萬億,有種種的形貌,如獸頭人身,不可以算數得出之多,也有天、龍、鬼神、阿須倫(阿修羅、非天)、迦留羅(迦樓羅、金翅鳥)、摩休勒(摩睺羅迦,大腹行),都來雲集在那個地方。

這時,魔王波旬對我說:『沙門!你快投在地上吧!』然而佛乃以福德的大力,降伏這些魔怨,所有的塵垢都消滅,而沒有諸穢濁,便成就無上的正真之道。諸比丘們!應當觀察此義!凡是一位比丘能具足功德的話,則弊魔波旬絕不能得其便,不能壞毀此人的功德的。」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有福快樂無福者苦今世後世為福受樂

(有福德的人,會很快樂,無福德的人,乃會苦惱,在於現在世,以及後世,造福德的人,都會受着安樂!)

因此之故,諸位比丘們!應造福德,不可倦怠!)」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一】

大意:本經敘述如果其心沒有篤信的話,就不能壞敗惡趣,其心如行持篤信的話,就能得趣於善處。如恆專其心念的話,就得至於泥洹。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比丘,都在修行一法的話,便不能壞敗其將墮落的惡趣。另一法為趣於善道,還有一法就是趣於泥洹(涅槃寂靜)。修行那一種法,就不能壤敗其惡趣呢?所謂其心沒有篤信,這就是叫做修此一法的話,就不能壞敗惡趣。修行那一種法,就能趣於善處呢?所謂心行篤信,就是叫做修此一法的話,就能得趣於善處的。修行那一種法的話,就能得至於泥洹呢?所謂恆專心念,就叫做修行此法的話,就能得至於泥洹(涅槃寂靜)的。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該要專精心意,而念諸善本!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二】

大意:本經敘述如果佛陀出現於世間的話,眾生之類便會增壽,顏色會因之而光潤,氣力會因之而熾盛,會快樂無極,音聲會和雅,因此之故,應當專精一心,而念佛!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一人出現於世間的話,則這裡的眾生之類,便會因之而增壽益算,其顏色會光潤,氣力會很熾盛,會快樂無極(得無窮盡的安樂),音聲都和雅(不再為雜穢之語)。是那一種人呢?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是。這就是所謂一人出現於世間的話,則這裡的眾生類便會增壽益算,顏色會光潤,氣力會熾盛,會快樂無極,而音聲和雅。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該常恆的專精一心而念佛。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結頌如下:)

無慢二念檀二施慳無厭施福魔波旬惡趣及一人

(1.無慢,2.3.二念檀,4.5.二布施,6.慳無厭,7.施福,8.魔波旬,9.惡趣,10.一人。)

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完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