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禪世界版】5

第一  根本五十經篇: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 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經篇: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 和 MN.2.91-100

第三  後五十經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 和 MN.3.141-152


禮敬世尊、阿羅漢和遍正覺者

《中部》【南傳尼柯耶禪世界現代漢語版】5

第一  根本五十經篇
第五品  諸雙小品

MN.1.41-50


MN.1.41  娑羅村的眾婆羅門經(Saleyyaka Sutta)

MN.1.41.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與大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分階段遊行,最終抵達名叫娑羅的拘薩羅婆羅門村子。

MN.1.41.2 娑羅村的眾婆羅門屋主聽說:“從釋迦族出家的釋迦人之子沙門喬達摩,已經與大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分階段遊行,來到了娑羅村。現在有一份關於喬達摩大師的良好報告已經四處傳播而達到了這樣的程度:“那位世尊是一個阿羅漢(arahant)、遍正覺者(perfectly enlightened)、明與行具足者(accomplished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善逝(the Fortunate One)、世間解(the Knower of the world)、無上調御者(unsurpassed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天人師(teacher of devas and humans)、佛陀(the Enlightened One)和世尊(the Blessed One)。他親自以自己的證智(his own direct knowledge)證悟(realized)後,為包括眾天神、眾魔羅、眾梵天的此世間,和包括它的眾沙門、眾婆羅門和眾天人的這一代宣說法。他教導的法在開首、中間和結尾都是美善的,涵義和言辭正確;他揭示了一種圓滿和清凈的(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精神生活(梵行)。” 現在見到這樣的阿羅漢真是太好了。”

MN.1.41.3 於是,那些娑羅村的眾婆羅門屋主去見世尊。抵達後,一些人向世尊禮敬,在一旁坐下;一些人和世尊相互致意。致意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一些向世尊合掌禮敬後,在一旁坐下;一些在世尊面前報上自己的名字和族姓後,在一旁坐下;而一些人沉默不語,在一旁坐下。

MN.1.41.4 當他們在一旁坐好時,那些娑羅村的眾婆羅門屋主對世尊說道:“喬達摩大師!為什麼在這裡的一些眾生,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諸惡狀態中,在一個不幸的目的地(惡趣),在毀滅中,甚至在地獄中重現,其原因和條件是什麼呢?為什麼在這裡的一些眾生,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一個快樂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一個天界中重現,其原因和條件是什麼呢?”

MN.1.41.5 “屋主們!由於不如法( conduct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的行為,由於不正當的行為,在這裡的一些眾生,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諸惡狀態中,在一個不幸的目的地,在毀滅,甚至在地獄中重現。由於如法的行為,由於正當的行為,在這裡的一些眾生,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一個快樂的目的地,甚至在一個天界中重現。”

MN.1.41.6  “大德!我們不明白喬達摩大師所說的詳細義理 – 他已經簡要地說了,沒有解釋詳細的義理。如果喬達摩大師能給我們教導法,使我們能夠了解他所說的詳細義理,那就好了!”

“那麼,屋主們!你們要聆聽和密切注意我要說的!”

“是的,大師!” 他們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41.7 “有三種不如法的身體行為(身行),不正當的行為。有四種不如法的言語行為(語行),不正當的行為。有三種不如法的心意行為(意行),不正當的行為。

MN.1.41.8 那麼,屋主們!如何會有三種不如法的身體行為(身行),不正當的行為呢?在這裡,某人殺害活着的眾生;他殺氣騰騰,雙手沾滿鮮血,大打出手,充滿暴力,對活着的眾生殘酷無情。他未給予而取;他以偷竊的方式攫取村子裡或山林中別人的財富和財產。他在諸感官享樂中行為不端;他與受到其母親、父親、父母、兄弟、姊妹、親族、種性或法律保護的,或有一個丈夫的,或受到懲罰保護的,或甚至與戴過花環已訂婚的那些女子發生性關係。那就是如何會有三種不如法的身體行為(身行),不正當的行為的。

【注1】:不如法,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不按照正法。

【注2】:直譯作“母護、父護、兄弟護、姊妹護、族護、種性護、法護、有丈夫、有懲罰護、乃至戴過花(已有婚約)的”。英譯較簡。這是佛陀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的舉例。

MN.1.41.9 那麼,屋主們!如何會有四種不如法的言語行為(語行),不正當的行為呢?在這裡,某人言說虛假之言;當被傳喚到一個法庭或一個會議,或到其親屬的面前,或到其行會,或到王室家族面前時,他作為一位證人如是被詢問道:“那麼,善男子!說出你所知道的” ,在不知道時,他說“我知道”, 或者在知道時,他說“我不知道”;在沒有看見時,他說“我看見” ,或者在看見時,他說“我沒看見”;在完全清醒的情況下,為了自己的諸目的,或為了別人的諸目的,或為了某種瑣碎的世間目的而說謊。他說話充滿惡意;為了從那些人離間這些人,他在別處重複在這裡聽到的話,或者為了從這些人離間那些人,他對這些人重複他在別處聽到的話;如是他是一個離間那些團結的人們的人,一個喜歡不和諧,在不和諧當中高興,樂於不和諧的諸分裂的創造者。他說話嚴厲;他說出粗暴、刻薄、傷害他人和冒犯他人的言語,近乎憤怒,無益於定。他是一位流言蜚語者;他在錯誤的當口說話,說非事實之言,說無用之語,說與法和律相反的話;在錯誤的當口他說這些毫無價值、毫無道理、沒有節制和無益的話。那就是如何會有四種不如法的言語行為(語行),不正當的行為的。

MN.1.41.10 那麼,屋主們!如何會有三種不如法的心意行為(意行),不正當的行為呢?這裡有人貪婪;他如是覬覦別人的財富和財產:“啊!但願任何屬於另一個人的都是我的。” 或者他有一顆充滿惡意之心,有如是諸仇恨意圖:“願這些眾生被殺害和屠殺,願他們被斬斷、被滅亡或被消滅!” 或者他有邪見,如是扭曲之遠見:“沒有布施,沒有供養,沒有供物(There is nothing given, nothing offered, nothing sacrificed);沒有諸善惡行為的果報或結果;沒有此世間,沒有其他世間;沒有母親,沒有父親,沒有化生眾生(no beings who are reborn spontaneously);在此世間沒有良善和正直的通過證智親自證悟實現並宣說此世間和另世間的沙門和婆羅門。”  那就是如何會有三種不如法的心意行為(意行),不正當的行為的。因此,屋主們!由於這樣不如法的行為,由於這樣不正當的行為,在這裡的一些眾生,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諸惡狀態中,在一個不幸的目的地,在毀滅中,甚至在地獄中重現。

MN.1.41.11 屋主們! 有三種如法的身體行為(身行),正當的行為。有四種如法的言語行為(語行),正當的行為。有三種如法的心意行為(意行),正當的行為。

【注】:意行,有翻譯作“心行”;也可作“精神上的行為”。

MN.1.41.12 那麼,屋主們!如何會有三種如法的身體行為(身行),正當的行為呢?在這裡,某人捨棄殺害活着的眾生時,放棄殺害活着的眾生;把棍棒和武器放在一旁時,他溫和善良地住於對所有活着眾生的憐憫同情。捨棄未給予而取時,他放棄了未給予而取;他不以偷竊的方式拿取在村子裡或山林中別人的財富和財產。捨棄在感官享樂中的不端行為時,他放棄在感官享樂中的不端行為;他不與受到其母親、父親、父母、兄弟、姊妹、親族、種性或法律保護的,或有一個丈夫的,或受到懲罰保護的,或甚至與戴過花環已訂婚的那些的女子發生性關係。那就是如何會有三種如法的身體行為(身行),正當的行為的。

MN.1.41.13 那麼,屋主們!如何會有四種如法的言語行為(語行),正當的行為呢?在這裡,捨棄虛假之言時,某人放棄虛假之言;當被傳喚到一個法庭或一個會議,或到他的親屬的面前,或到他的行會,或到王室家族面前時,他作為一位證人如是被詢問道:“那麼,善男子,說出你所知道的” ,在不知道時,他說“我不知道,” 或者在知道時,他說“我知道”;在沒有看見時,他說“我沒有看見” ,或者在看見時,他說“我看見”;他不會在完全清醒的情況下,為了自己的諸目的,或為了別人的諸目的,或為了某種瑣碎的世間目的而說謊。捨棄惡意之言時,他放棄惡意之言;他不在別處重複在這裡聽到的話來從那些人離間這些人,他也不對這些人重複他在別處聽到的話來從這些人離間那些人;如是他是重新團結那些被離間之人的人,一個喜歡和諧,在和諧當中高興,樂於和諧的諸友誼的推動者。捨棄嚴厲之語時,他放棄嚴厲之語;他說出溫和、悅耳、可愛,入於人心、謙恭有禮、眾人所願和令眾人愉快之語。捨棄流言蜚語時,他放棄流言蜚語;他在正確的當口說話,說事實之言,談論好的事物,談論法和律;在正確的當口他說這些值得記錄、合理、適度和有益的話。那就是如何會有四種如法的言語行為(語行),正當的行為的。

MN.1.41.14 那麼,屋主們!如何會有三種如法的心意行為(意行),正當的行為呢?這裡有人不貪婪;他不會如是覬覦別人的財富和財產:“啊!但願任何屬於另一個人的都是我的。” 他的心沒有惡意,如是沒有諸仇恨意圖:“願這些眾生擺脫敵意、折磨和焦慮!” 他有正見,如是沒有扭曲之遠見:“有布施,有供養,有供物(There is what is given and what is offered and what is sacrificed);有諸善惡行為的果報或結果;有此世間,有其他世間;有母親,有父親;有化生眾生(beings who are reborn spontaneously);在此世間有良善和正直的通過證智親自證悟實現並宣說此世間和另世間的沙門和婆羅門。”  那就是如何會有三種如法的心意行為(意行),正當的行為的。因此,屋主們!由於這樣如法的行為,由於這樣正當的行為,在這裡的一些眾生,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一個快樂的目的地,甚至在一個天界中重現。

MN.1.41.15 屋主們!如果一個遵守如法行為和正當行為的人如是希望:“啊!願我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良好的眾剎帝利(well-to-do nobles)的相伴中重現。”  那麼,他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良好的眾剎帝利的相伴中重現,是可能的。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遵守如法行為和正當行為。

MN.1.41.16 屋主們!如果一個遵守如法行為和正當行為的人如是希望:“啊!願我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良好的眾婆羅門的相伴中重現。”  那麼,他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良好的眾婆羅門的相伴中重現,是可能的。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遵守如法行為和正當行為。

MN.1.41.17 屋主們!如果一個遵守如法行為和正當行為的人如是希望:“啊!願我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良好的眾屋主的相伴中重現。”  那麼,他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良好的眾屋主的相伴中重現,是可能的。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遵守如法行為和正當行為。

MN.1.41.18-42 屋主們!如果一個遵守如法行為和正當行為的人要希望:“啊!願我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我可能在四大天王天的諸天神(the gods of the heaven of the Four Great Kings)的相伴中……在三十三天的諸天神(the gods of the heaven of the Thirty-three)的相伴中……焰摩天諸天神(the Yama gods)……兜率天諸天神(the gods of the Tusita heaven)……化樂天諸天神(the gods who delight in creating)……他化自在天諸天神(the gods who wield power over others’ creations)……梵天的隨從諸天神(the gods of Brahma’s retinue)……光天諸天神(the gods of Radiance)……少光天諸天神(the gods of Limited Radiance)…無量光天諸天神(the gods of Immeasurable Radiance)……光音天諸天神(he gods of Streaming Radiance)……凈天諸天神(the gods of Glory)……少凈天諸天神(the gods of Limited Glory)……無量凈天諸天神(the gods of Immeasurable Glory)……遍凈天諸天神(the gods of Refulgent Glory)……廣果天諸天神(the gods of Great Fruit)……無煩天諸天神(the Aviha gods)……無熱天諸天神(the Atappa gods)……善見天諸天神(the Sudassa gods)……善現天諸天神(the Sudassi gods)……阿迦膩吒天諸天神(the Akanittha gods)……虛空無邊處諸天神(the gods of the base of infinite space)……識無邊處諸天神(the gods of the bas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無所有處諸天神(the gods of the base of nothingness)…..非想非非想處諸天神(the gods of the bas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的相伴中重現!”  那麼,他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在良好的非想非非想處諸天神的相伴中重現,這是可能的。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遵守如法行為和正當行為。

MN.1.41.43 屋主們!如果一個遵守如法行為和正當行為的人要希望:“啊!願我通過證智親自證悟實現,我可能在此時此地進入和住於以諸煩惱的摧毀的無煩惱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並宣說此世間和另外世間以諸煩惱的摧毀,以證智自作證後,在此時此地進入後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  那麼,通過證智親自證悟實現,他將在此時此地進入和住於以諸煩惱的摧毀的無煩惱的心解脫和慧解脫,這是可能的。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他遵守如法行為和正當行為。”

MN.1.41.44 當如是所說時,娑羅村的眾婆羅門屋主對世尊說道:“太偉大了,喬達摩大師!太偉大了,喬達摩大師!猶如能撥亂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點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為那些有視力的人們高擎明燈以看見諸色一般,喬達摩尊師以種種法門來闡明正法。我們皈依喬達摩大師、法和比丘僧團。從今天起,請喬達摩大師作記我們為終生皈依他的優婆塞。”

第四十一娑羅村經終。


MN.1.42  毗蘭若的眾婆羅門(The Brahmins of Veranja)經(Veranjaka Sutta)

MN.1.42.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MN.1.42.2 當時,一些毗蘭若的婆羅門屋主,正因某事務或別的事務訪問舍衛城。

MN.1.42.3-44 【此經的文字與MN.1.41相同,除了前經用了“不如法行為,不正當行為” (MN.1.41.7-10)和”如法行為,正當行為”(MN.1.41.11-14)表述,而此經用了“一個不遵守如法行為者,一個不正當行為者”和”一個遵守如法行為者,一個正當行為者”;並在整個文字里用“毗蘭若”替換“娑羅”。】

第四十二毗蘭若的眾婆羅門經終。


MN.1.43  眾問與答大經(Mahavedalla Sutta)

MN.1.43.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那時,尊者摩訶拘絺羅(the venerable Maha Kotthita)在夜晚時,從禪修中起來,去拜訪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相互致意。致意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摩訶拘絺羅對尊者舍利弗如是說道:

(慧)

MN.1.43.2 “學友!人們說“一個不明智的人,一個不明智的人”。人們說“一個不明智的人”是就什麼而言的呢?”

“學友!“一個人沒有明智地了知,一個人沒有明智地了知”;那就是為什麼人們說“一個不明智的人”。那麼,一個人沒有明智地了知什麼呢?一個人沒有明智地了知:“這是痛苦。” 一個人沒有明智地了知:“這是痛苦的集起。” 一個人沒有明智地了知:“這是痛苦的息滅。” 一個人沒有明智地了知:“這是導向痛苦息滅之道。” 學友!那就是為什麼人們說“一個不明智的人”。”

說著“很好!學友!”時,尊者摩訶拘絺羅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和高興。於是,他問了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

MN.1.43.3 “學友!人們說“一個明智的人,一個明智的人”。人們說“一個明智的人”是就什麼而言的呢?”

“學友!“一個人明智地了知,一個人明智地了知”;那就是為什麼人們說“一個明智的人”。學友!那麼,一個人明智地了知什麼呢?一個人明智地了知:“這是痛苦。” 一個人明智地了知:“這是痛苦的集起。” 一個人明智地了知:“這是痛苦的息滅。” 一個人明智地了知:“這是導向痛息滅之道。” 學友!那就是為什麼人們說“一個明智的人”。”

(識)

MN.1.43.4 “學友!人們說“識,識”。“識”是就什麼而言的呢?”

“學友!“它認知,它認知”;那就是為什麼人們說“識”。它認知什麼呢?它認知:“這是快樂的”;它認知:“這是痛苦的”;它認知:“這是既不快樂的也不痛苦的”。學友!“它認知,它認知”;那就是那就是為什麼人們說“識”。

MN.1.43.5 “學友!慧(明智)和識 – 這些狀態是相結合的或分離的呢?那麼,為了描述它們之間的區別而相互分開這些狀態是可能的嗎?”

“學友!慧(明智)和識 – 這些狀態是相結合的,不是分離的。為了描述它們之間的區別而相互分開這些狀態是不可能的。”

MN.1.43.6 ”學友!相結合的而不是分離的慧(明智)和識的這些狀態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

“學友!相結合的而不是分離的慧(明智)和識的這些狀態之間的區別,就是這個:慧(明智)是要得到修習開發的,而識是要得到完全了知的。”

(受)

MN.1.43.7 “學友!人們說“受,受”。“受”是就什麼而言的呢?”

“學友!“它感受,它感受”;那就是為什麼人們說“受”。它感受什麼呢?它感受快樂;它感受痛苦;它感受既非痛苦也非快樂。“它感受,它感受”;那就是為什麼人們說“受”。”

(感知(想))

MN.1.43.8 “學友!人們說“感知(想),感知(想)” 。“感知(想)”是就什麼而言的呢?”

“學友!“它感知,它感知”;那就是為什麼人們說“感知”。它感知什麼呢?它感知藍色,它感知黃色,感知紅色,並且它感知白色。“它感知,它感知”;那就是為什麼人們說“感知”。

MN.1.43.9 學友!受、感知(想)和識 – 這些狀態是相結合的或分離的嗎?並且為了描述它們之間的區別而相互分開這些狀態是可能的嗎?”

“學友!受、感知(想)和識 – 這些狀態是相結合的,非分離的,並且為了描述它們之間的區別而相互分開這些狀態是不可能的。對於一個人所感受的事物,他感知;並且對於一個人感知的事物,他認知。那就是為什麼這些狀態是相結合的,非分離的,並且為了描述它們之間的區別而相互分開這些狀態是不可能的。”

(心單獨可知的)

MN.1.43.10  “學友!五根所釋放的清凈心-識(purified mind-consciousness)可以知道什麼呢?”

“學友!通過從五根所釋放的清凈心-識,可以如是知道虛空無邊處(the base of infinite space):”虛空是無邊的”;可以如是知道識無邊處(the bas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識是無邊的”;可以如是知道無所有處(the base of nothingness):”無所有”。”

MN.1.43.11 “學友!一個人以什麼了知一個可以被知道的狀態呢?”

“學友!一個人以慧眼(the eye of wisdom)了知一個可以被知道的狀態。”

MN.1.43.12 “學友!慧的目的是什麼呢?”

“學友!慧的目的是證智(direct knowledge);它的目的是遍知(完全了知; full understanding);它的目的是捨棄。”

(正見)

MN.1.43.13  “學友!正見的生起有多少個條件呢?”

“學友!正見的生起有兩個條件,另一個人的聲音和明智的關注。這些就是正見的生起的兩個條件。”

MN.1.43.14   “學友!當它為了它的果報有心解脫,為了它的果報和利益有心解脫時,當它為了它的果報有慧解脫,為了它的果報和利益有慧解脫時,正見要得到多少種因素的協助呢?”

“學友!當它為了它的果報有心解脫,為了它的果報和利益有心解脫時,當它為了它的果報有慧解脫,為了它的果報和利益有慧解脫時,正見要得到五種因素協助。學友!在這裡,正見由戒德、修學、討論、寧靜(止; serenity)和洞察力(觀; insight)所協助。由五種因素所協助的正見為了它的果報有心解脫,為了它的果報和利益有心解脫;它為了它的果報有慧解脫,為了它的果報和利益有慧解脫。”

(存在(有))

MN.1.43.15 “學友!有多少種有呢?”

“學友!有這三種有:感官領域(欲)有、精細物質性有和非物質性有(sense-sphere being, fine-material being, and immaterial being)。”

MN.1.43.16 “學友!未來有的重生是如何得到產生的呢?”

“學友!未來有的重生在一部分由無明所蓋和由渴愛所束縛的眾生當中通過歡喜這個和那個而得到產生。”

MN.1.43.17 “學友!未來有的重生是如何不會得到產生的呢?”

“學友!隨着無明的褪去、隨着明(true knowledge)的生起和隨着渴愛的息滅,未來有的重生是不會得到產生的。”

(第一禪(THE FIRST JHANA))

MN.1.43.18 “學友!什麼是第一禪呢?”

“學友!在這裡,一位比丘從諸感官享樂隱退遠離,從不善諸狀態隱退遠離,進入後並住於第一禪,它由所應用和持續的思想(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 尋和伺)相伴,充滿由隱退遠離而生出的狂喜和快樂。這稱為第一禪。”

MN.1.43.19  “學友!第一禪有多少種因素(支)呢?”

“學友!初禪有五種因素。學友!在這裡,當一位比丘已經進入第一禪時,會有所應用的思想(尋)、持續的思想(伺)、狂喜、快樂和心的統一性發生。”

MN.1.43.20 “學友!在第一禪當中有多少種因素要捨棄並且有多少種因素要擁有呢?”

“學友!在第一禪當中有五種因素得到捨棄並且有五種因素得到擁有。在這裡,當一位比丘已經進入第一禪時,他捨棄感官慾望、惡意、懶惰和遲鈍、掉舉和後悔以及懷疑,而有所應用的思想(尋)、持續的思想(伺)、狂喜、快樂和心的統一性發生。那就是在第一禪當中五種因素如何得到捨棄並且五種因素如何得到擁有的。

(五根(THE FIVE FACULTIES))

MN.1.43.21  “學友!這五根各有一個單獨的領域,一個單獨的境地,並且不會經歷彼此的領域和境地,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那麼這五種根,每種根有一個單獨的領域,一個單獨的境地,並且不會經歷彼此的領域和境地,那麼什麼是它們憑藉的事物,什麼事物經歷它們的諸領域和諸境遇?”

“學友!這五根各有一個單獨的領域,一個單獨的境地,並且不會經歷彼此的領域和境地,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那麼這五種根當中,每種根有一個單獨的領域,一個單獨的境地,並且不會經歷彼此的領域和境地,心是它們憑藉的事物,並且心經歷它們的諸領域和諸境地。”

MN.1.43.22 “學友!至於這五根 – 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 – 這五根依賴於什麼而立呢?”

“學友!至於這五根 – 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 – 這五根依賴於活力(vitality)而立。”

“學友!活力依賴於什麼而立呢?”

“學友!活力依賴於暖熱(heat)而立。”

“學友!暖熱依賴於什麼而立呢?”

“學友!暖熱依賴於活力而立。”

“學友!如今,我們了知尊者舍利弗已經說道:“活力依賴於暖熱而立”;並且現在我們了知他說道:“暖熱依賴於活力而立。” 應該如何來看待這些陳述的含義呢?”

“學友!因為在這裡一些賢智者通過一種譬喻的方式了知一個陳述的含義,因此在那種情形中,我要給你們作一個譬喻。正如當一盞油燈燃燒時,它的光芒依賴於它的火焰而被看見,並且它的火焰依賴於它的光芒而被看見;同樣地,活力依賴於暖熱而立,暖熱依賴於活力而立。”

(活力諸行(VITAL FORMATIONS))

MN.1.43.23 “學友!活力諸行是受的諸狀態呢,或者活力諸行是一種事物而受的諸狀態是另一種事物呢?”

“學友!活力諸行不是受的諸狀態。如果活力諸行是受的諸狀態,那麼當一位比丘已經進入想和受的息滅時,就不會看見他從它當中起來。因為活力諸行是一種事物而受的諸狀態是另一種事物,當一位比丘已經進入想和受的息滅時,就可以看見他從它當中起來。”

MN.1.43.24 “學友!當這個身體失去多少種狀態時,它於是被捨棄和遺棄,象一段木頭留下來無知無覺地躺着呢?”

“學友!當這個身當這個身體失去三種狀態,即活力、暖熱和識時,它於是被捨棄和遺棄,象一段木頭留下來無知無覺地躺着。”

MN.1.43.25 “學友!一個過完他的時間的死者與一位已經進入想和受的息滅的比丘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

“學友!在一個過完他的時間的死者的情形中,他身體上的諸行(諸身行)已經息滅和平息,他的言語上的諸行(諸語行)已經息滅和平息,他的精神上的諸行(諸意行)已經息滅和平息,他的活力耗盡,他的暖熱已經消散,他的諸根完全破裂。而在一位已經進入想和受的息滅的比丘的情形中,他身體上的諸行已經息滅和平息,他的言語上的諸行已經息滅和平息,他的精神上的諸行已經息滅和平息,可是他的活力沒有耗盡,他的暖熱還沒有消散,他的諸根完變得異常地清澈。這就是一個過完他的時間的死者與一位已經進入想和受的息滅的比丘之間的差別。”

(心解脫(DELIVERANCE OF MIND))

MN.1.43.26 “學友!為了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心解脫的成就,有多少種條件呢?”

“學友!為了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心解脫的成就,有四種條件:在這裡,隨着快樂了痛苦的捨棄,以及喜樂和悲傷的之前消失,一位比丘進入和住於第四禪,它既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只有由於平靜的念的清凈化。這些就是為了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心解脫的成就的四種條件。”

MN.1.43.27 “學友!為了心解脫的無相性的成就,有多少種條件呢?”

“學友!為了心解脫的無相性的成就,有兩種條件:對所有諸相的不注意和對無相界的注意(non-attention to all signs and attention to the signless element)。這些是為了心解脫的無相性的成就的兩種條件。”

MN.1.43.28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多少種條件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三種條件:對所有諸相的不注意和對無相界的注意,和它的持續的的先前確定。這些是為了無相性心解脫的持續的三種條件。”

MN.1.43.29 “學友!為了從無相心解脫起來(emergence from the signless deliverance of mind),有多少種條件呢?”

“學友!為了從無相心解脫起來,有兩種條件:對所有諸相的不注意和對無相界的注意。這些是為了從無相心解脫起來的兩種條件。”

MN.1.43.30 “學友!無量心解脫、通過無所有的心解脫、通過空性的心解脫和無相心解脫:這些狀態在含義上不同呢,或是在名稱上不同呢,或者它們在含義上是一種東西而在名稱上不同呢?”

“學友!無量心解脫(deliverance of mind)、通過無所有的心解脫(the deliverance of mind through nothingness,)、通過空性的心解脫(the deliverance of mind through voidness)和無相心解脫(the signless deliverance of mind):有一種這些狀態在含義上不同和在名稱上不同的方式,並且有一種它們在含義上是一種東西而在名稱上不同的方式。

MN.1.43.31 學友!一種這些狀態在含義上不同和在名稱上不同的方式是什麼呢?在這裡,一位比丘以慈愛滲透的一顆心(with a mind imbued with loving-kindness)蔓延一方後而住,象這樣蔓延第二方,象這樣蔓延第三方,象這樣蔓延第四方,象這樣蔓延上、下、橫向和各處,對一切如同對自己,以慈愛、廣大、高尚、無量、無怨恨、無惡意滲透的一顆心蔓延整個此世間而住。他以憐憫滲透的一顆心蔓延一方後而住而住,象這樣蔓延第二方,象這樣蔓延第三方,象這樣蔓延第四方,象這樣蔓延上、下、橫向和各處,對一切如同對自己,以憐憫、廣大、高尚、無量、無怨恨、無惡意滲透的一顆心蔓延整個此世間而住。他以利他的快樂(altruistic joy)滲透的一顆心蔓延一方後而住,象這樣蔓延第二方,象這樣蔓延第三方,象這樣蔓延第四方,象這樣蔓延上、下、橫向和各處,對一切如同對自己,以利他的快樂、廣大、高尚、無量、無怨恨、無惡意滲透的一顆心蔓延整個此世間而住。他以平靜滲透的一顆心蔓延一方後而住,象這樣蔓延第二方,象這樣蔓延第三方,象這樣蔓延第四方,象這樣蔓延上、下、橫向和各處,對一切如同對自己,以平靜、廣大、高尚、無量、無怨恨、無惡意滲透的一顆心蔓延整個此世間而住。這就稱為無量心解脫。

MN.1.43.32 那麼,學友!什麼是通過無所有的心解脫呢?在這裡,隨着對識無邊處的完全超越,覺知“無所有”,一位比丘進入和住於無所有處。這被稱為通過無所有的心解脫。

MN.1.43.33 那麼,學友!什麼是通過空性的心解脫呢?在這裡,去往山林,或一棵樹下,或一間空屋,如是反思:“這是空無一種自我或屬於一種自我的事物的。” 學友!這被稱為通過空性的心解脫。

MN.1.43.34 學友!什麼是無相心解脫呢?在這裡,不注意於所有諸相,一位比丘進入和住於心的無相定中。這就稱為無相心解脫。

學友!這就是這些狀態在含義上不同和在名稱上不同的方式。

MN.1.43.35 那麼,學友!一種這些狀態在含義上是一種東西而在名稱上不同的方式是什麼呢?

學友!貪慾(lust)是衡量的製造者,嗔恨是衡量的製造者,妄想痴迷是衡量的製造者。在一位諸煩惱已被毀壞的比丘當中,這些得到捨棄,在根部切斷,就象一截棕櫚樹樁,在根部被切斷所做的,使得它們不再屈從於未來的生起。在所有各種無量心解脫中,不可動搖的心解脫被宣告最為殊勝。由於不可動搖的心解脫是空無貪慾的,是空無瞋恨的,是空無妄想痴迷的。

MN.1.43.36 學友!貪慾是一種某事物,瞋恨是一種某事物,妄想痴迷是一種某事物。在一位諸煩惱已被毀壞的比丘當中,這些得到捨棄,在根部切斷,就象一截棕櫚樹樁,在根部被切斷所做的,使得它們不再屈從於未來的生起。在所有各種通過無所有的心解脫中,不可動搖的心解脫被宣告最為殊勝。由於不可動搖的心解脫是空無貪慾的,是空無瞋恨的,是空無妄想痴迷的。

MN.1.43.37 學友!貪慾是諸相的一位製造者,瞋恨是諸相的一位製造者,妄想痴迷是諸相的一位製造者。在一位諸煩惱已被毀壞的比丘當中,這些得到捨棄,在根部切斷,就象一截棕櫚樹樁,在根部被切斷所做的,使得它們不再屈從於未來的生起。在所有各種無相心解脫中,不可動搖的心解脫被宣告最為殊勝。由於不可動搖的心解脫是空無貪慾的,是空無瞋恨的,是空無妄想痴迷的。這就是這些狀態在含義上是一種東西而在名稱上不同的方式。”

這就是尊者舍利弗所說。尊者摩訶拘絺羅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滿意和歡喜。

第四十三眾問與答大經終。


MN.1.44  眾問與答小經

MN.1.44.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竹園栗鼠庇護所。那時,毗舍迦(Visakha)優婆塞去見法施(Dhammadinna)比丘尼,並且向她禮敬後,他在一旁坐下並且向她問道:

MN.1.44.2 “聖尼!人們說“個性(personality),個性”。聖尼!世尊稱什麼為個性呢?”

“毗舍迦學友!這些五取蘊(five aggregates affected by clinging)被世尊稱為個性;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和識取蘊。這些五取蘊被世尊稱為個性。”

說著“很好!聖尼!”時,毗舍迦優婆塞對法施比丘尼所說歡喜和高興。於是他問她一個更深入的問題:

MN.1.44.3 “聖尼!人們說“個性的集起,個性的集起”。世尊稱什麼為個性的集起呢?”

“毗舍迦學友!它就是帶來重生、由歡喜和貪慾相伴和喜歡這個那個的渴愛;即對諸感官享樂的渴愛、對存在(有; being)的渴愛、對無有(non-being)的渴愛。這被世尊稱為個性的集起。”

MN.1.44.4 “聖尼!人們說“個性的息滅,個性的息滅”。世尊稱什麼為個性的息滅呢?”

“毗舍迦學友!它就是那同一種渴愛的無餘褪去和息滅,捨棄,放棄讓渡,放手和拒絕。世尊稱這為個性的息滅。”

MN.1.44.5 “聖尼!人們說“導向個性的息滅之道,導向個性的息滅之道”。世尊稱什麼為導向個性的息滅之道呢?”

“毗舍迦學友!它就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right view, right intention, right speech, right action, right livelihood, right effort, right mindfulness, and right concentration)。”

MN.1.44.6 “聖尼!那種執取與這些五取蘊相同,或執取是除了五取蘊之外某種事物呢?”

“毗舍迦學友!那種執取既不是與這些五取蘊相同的,也不是除了五取蘊之外某種事物。它就是關於正在那裡執取的五取蘊的慾望和貪慾。”

(個性見(有身見))

MN.1.44.7 “聖尼!個性見如何而有呢?”

“毗舍迦學友!在這裡,一個未受到教導的凡夫,他不重視聖者們,對他們的法不熟練和未經受訓練;他不重視善人們,對他們的法不熟練和未經受訓練,認為物質性色是自我(regards material form as self),或自我擁有物質性色(or self as possessed of material form),或物質性色在自我當中(material form as in self),或自我在物質性色當中( self as in material form)。他認為受……想……諸行……識是自我(regards consciousness as self),或自我擁有識(or self as possessed of consciousness),或識在自我當中(consciousness as in self),或自我在識當中( self as in consciousness)。這就是個性見如何而有的。”

MN.1.44.8 “聖尼!個性見如何沒有呢?”

“毗舍迦學友!在這裡,一個很好地受到教導的聖弟子,他重視聖者們,對他們的法熟練和經受訓練;他重視善人們,對他們的法熟練和經受訓練,不認為物質性色是自我(regards material form as self),或自我擁有物質性色(or self as possessed of material form),或物質性色在自我當中(material form as in self),或自我在物質性色當中( self as in material form)。他不認為受……想……諸行……識是自我(regards consciousness as self),或自我擁有識(or self as possessed of consciousness),或識在自我當中(consciousness as in self),或自我在識當中( self as in consciousness)。這就是個性見如何沒有的。”

(八聖道)

MN.1.44.9 “聖尼!八聖道是什麼呢?”

“毗舍迦學友!它就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注】:八聖道,即八正道。有翻譯作“八支聖道”,是不妥的;八聖道是有八個方面/重的聖道;而佛陀說的聖道只有一個。

MN.1.44.10 “聖尼!八聖道是有條件的呢,或是無條件的呢?”

“毗舍迦學友!八聖道是有條件的。”

MN.1.44.11 “聖尼!三蘊被八聖道所包含呢,或者八聖道被三蘊所包含呢?”

“毗舍迦學友!三蘊沒有被八聖道所包含,而八聖道被三蘊所包含。正語、正業和正命 – 這些狀態包含於戒德蘊當中( in the aggregate of virtue);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 這些狀態包含於定蘊當中(in the aggregate of concentration);正見和正志 – 這些狀態包含于慧蘊當中(in the aggregate of wisdom)。”

【注】:這裡的八正道的三蘊分類。

(定)

MN.1.44.12 “聖尼!什麼是定呢?什麼是定處(he basis of concentration)呢?什麼是定的裝備(the equipment of concentration)呢?什麼是定的修習(the development of concentration)呢?”

“毗舍迦學友!心的統一性(Unification of mind)是定;四念處(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是定處;四正勤(the four right kinds of striving)是定的裝備;重複、修習和這些同樣狀態的培育,在這裡,就是定的修習。”

(諸行(FORMATIONS))

MN.1.44.13 “聖尼!有多少種行呢?”

“毗舍迦學友!有這些三種行:身體上的行(身行)、言語上的行(語行)和心意上的行(意行)。”

MN.1.44.14 “可是,聖尼!什麼是身行呢?什麼是語行呢?什麼是意行呢?”

“毗舍迦學友!入息和出息(In-breathing and out-breathing)是身行;所應用的思想和所持續的思想(尋與伺; applied thought and sustained thought)是語行;感知(想)與受(feeling)是意行。”

MN.1.44.15 “可是,聖尼!為何入息和出息是身行呢?為何所應用的思想和所持續的思想(尋與伺)是語行呢?為何感知(想)與受(feeling)是意行呢?”

“毗舍迦學友!入息和出息是身體上的,這些是與身體關係密切的諸狀態;那就是為什麼入息和出息是身行。首先一個人應用思想和持續思想,隨後他迸發出言語;那就是為什麼所應用的思想和所持續的思想是語行。感知和受是精神性的,這些是與心關係密切的諸狀態;那就是為什麼感知與受是意行。”

(息滅的成就(THE ATTAINMENT OF CESSATION))

MN.1.44.16 “聖尼!怎樣有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呢?”

“毗舍迦學友!當一位比丘在成就感知和受的息滅時,他不會想道:“我將成就感知和受的息滅“, 或“我在成就感知和受的息滅”,或“我已經成就了感知和受的息”,而是他的心之前已經通過將他導向那個狀態的方式得到修習。”

MN.1.44.17 “聖尼!當一位比丘正在成就感知和受的息滅時,哪種諸狀態 – 身行、語行或意行 – 首先在他當中息滅呢?”

“毗舍迦學友!當一位比丘正在成就感知和受的息滅時,首先語行息滅,接着身行息滅,然後意行息滅。”

MN.1.44.18 “聖尼!如何從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中起來呢?”

“毗舍迦學友!當一位比丘正在從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中起來時,他不會想道:“我將從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中起來”,或“我正在從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中起來”,或“我已經從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中起來”,是他的心之前已經通過將他導向那個狀態的方式得到修習。”

MN.1.44.19 “聖尼!當一位比丘正在從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中起來時,哪一種諸狀態 – 身行、語行或意行 – 首先在他當中生起呢?”

“毗舍迦學友!當一位比丘正在從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中起來時,首先意行生起,接着身行生起,然後語行生起。”

MN.1.44.20 “聖尼!當一位比丘已經從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中起來時,有多少種觸會接觸他呢?”

“毗舍迦學友!當一位比丘已經從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中起來時,三種觸會接觸他:虛空觸(voidness contact)、無相觸(signless contact)和無欲(願)觸(desireless contact.)。”

MN.1.44.21 “聖尼!當一位比丘已經從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中起來時,他的心傾向於什麼呢?他的心歸向於什麼呢?他的心趨向於什麼呢?”

“毗舍迦學友!當一位比丘已經從感知和受的息滅的成就中起來時,他的心傾向於獨處遠離,他的心歸向於獨處遠離,他的心趨向於獨處遠離。”

(受(FEELING))

MN.1.44.22 “聖尼!有多少種受呢?”

“毗舍迦學友!有三種受:快樂的受、痛苦的受和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樂受。”

MN.1.44.23 “可是,聖尼!什麼是快樂的受呢?什麼是痛苦的受呢?什麼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呢?”

(受(FEELING))

“毗舍迦學友!任何在身體上或精神上感受快樂的和寬慰的就是快樂的受。任何在身體上或精神上感受痛苦的和受傷害的就是痛苦的受。任何在身體上或精神上感受既不是寬慰的也不是受傷害的就是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

MN.1.44.24 “聖尼!關於快樂的受,什麼是快樂的和什麼是痛苦的呢?關於痛苦的受,什麼是快樂的和什麼是痛苦的呢?關於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什麼是快樂的和什麼是痛苦的呢?”

“毗舍迦學友!快樂的受,當它持續時,是快樂的;當它變化時,是痛苦的。痛苦的受,當它持續時,是痛苦的;當它變化時,是快樂的。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當有對它的認識(智)時,是快樂的;當沒有對它的認識(智)時,是痛苦的。”

(諸潛在趨勢(UNDERLYING TENDENCIES))

MN.1.44.25 “聖尼!什麼潛在的趨勢成為快樂的受的基礎呢?什麼潛在的趨勢成為痛苦的受的基礎呢?什麼潛在的趨勢成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的基礎呢?”

“毗舍迦學友!對貪慾(lust)的潛在的趨勢成為快樂的受的基礎;對厭惡(aversion)的潛在的趨勢成為痛苦的受的基礎;而對無明(ignorance)的潛在的趨勢成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的基礎。”

MN.1.44.26 “聖尼!對貪慾(lust)的潛在的趨勢成為所有的快樂的受的基礎嗎?對厭惡(aversion)的潛在的趨勢成為所有的痛苦的受的基礎嗎?而對無明(ignorance)的潛在的趨勢成為所有的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的基礎嗎?”

“毗舍迦學友!對貪慾(lust)的潛在的趨勢並不成為所有的快樂的受的基礎;對厭惡(aversion)的潛在的趨勢成並不為所有的痛苦的受的基礎;對無明(ignorance)的潛在的趨勢並不成為所有的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的基礎。”

MN.1.44.27 “聖尼!關於快樂的受,應該捨棄什麼呢?關於痛苦的受,應該捨棄什麼呢?關於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應該捨棄什麼呢?”

“毗舍迦學友!關於快樂的受,應該捨棄對貪慾(lust)的潛在的趨勢;關於痛苦的受,應該捨棄對厭惡(aversion)的潛在的趨勢;關於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應該捨棄對無明(ignorance)的潛在的趨勢。”

MN.1.44.28 “聖尼!關於所有快樂的受,應該捨棄對貪慾(lust)的潛在的趨勢嗎?關於所有痛苦的受,應該捨棄對厭惡(aversion)的潛在的趨勢嗎?關於所有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應該捨棄對無明(ignorance)的潛在的趨勢嗎?”

“毗舍迦學友!關於所有快樂的受,並不一定要捨棄對貪慾(lust)的潛在的趨勢;關於所有痛苦的受,並不一定要捨棄對厭惡(aversion)的潛在的趨勢;關於所有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並不一定要捨棄對無明(ignorance)的潛在的趨勢。

毗舍迦學友!在這裡,完全隱退遠離於諸感官享樂,隱退遠離於諸不善狀態,一位比丘進入和住於第一禪,它由所應用和持續的尋和伺(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相伴,充滿由隱退遠離而生出的狂喜和快樂。因此,他捨棄了貪慾,並且對貪慾的潛在趨勢並沒有成為那個的基礎。

在這裡,一位比丘如是考慮:“什麼時候我也要進入並住於聖者們現在進入和住於之處呢?” 在一個如是產生對無上解脫的渴望的人當中,憂傷隨着那個渴望作為條件而生起。由於那個,他捨棄厭惡,並且對於厭惡的潛在趨勢不會成為那個的基礎。

在這裡, 隨着快樂和痛苦的捨棄,隨着喜悅和悲傷的之前的逝去,一位比丘進入和住於第四禪,它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並包含由平靜的念的清凈化。由於那個,他捨棄了無明,並且對於無明的潛在趨勢並沒有成為那個的基礎。

(諸對應事物(COUNTERPARTS))

MN.1.44.29 “聖尼!什麼是快樂的受的對應事物呢?”

“毗舍迦學友!痛苦的受是快樂的受的對應事物。”

“什麼是痛苦的受的對應事物呢?”

“毗舍迦學友!快樂的受是痛苦的受的對應事物。”

“什麼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的對應事物呢?”

“毗舍迦學友!無明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樂的受的對應事物。”

“什麼是無明的對應物呢?”

“毗舍迦學友!明(True knowledge)是無明的對應事物。”

“什麼是明的對應事物呢?”

“毗舍迦學友!解脫(Deliverance)是明的對應事物。”

“什麼是解脫的對應事物呢?”

“毗舍迦學友!涅槃(Nibbana)是解脫的對應事物。”

“什麼是涅槃的對應事物呢?”

“毗舍迦學友!你已經把詢問之線推進得太遠;你無法把握諸詢問的限度。毗舍迦學友!因為梵行合併在涅槃當中,在涅槃當中發展至高潮,在涅槃當中終結。如果你願意,毗舍迦學友!請你去見世尊並就這個義理向世尊詢問。當世尊向你解釋它時,你應該憶持它。”

(結論(CONCLUSION))

MN.1.44.30 那時,毗舍迦優婆塞對法施比丘尼所說感到高興和歡欣鼓舞,起座,並在向法施比丘尼禮敬後,作右繞,然後他去見世尊。在向世尊禮敬後,他在一旁坐下,並將他與法施比丘尼間的整個交談告訴了世尊。當他說完後,世尊告訴他道:

MN.1.44.31 “毗舍迦!法施比丘尼很明智,法施比丘尼有大智慧。如果你向我詢問這個的義理,我也會用與法施比丘尼所解釋的相同的方式來向你解說它。它的義理如此,因此你應該憶持它。”

那就是世尊所說。毗舍迦優婆塞對世尊所說滿意和歡喜。

第四十四眾問與答小經終。


MN.1.45 受持眾事物的諸方式小經

MN.1.45.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世尊對比丘們說道:“比丘們!” – “大德!”  他們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45.2 “比丘們!有四種受持事物的方式。是哪四種呢?比丘們!有一種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它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有一種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它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有一種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它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有一種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它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

MN.1.45.3 比丘們!什麼是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呢?比丘們!有某些比丘和婆羅門,他們的教義和觀點(view; 見)是這個:“在諸感官享樂當中沒有任何損害。” 他們對諸感官享樂狼吞虎咽,並且他們以將頭髮束成頂髻女遊行者們使自己歡娛。他們如是說道:“這些良善的沙門和婆羅門,當他們說到捨棄諸感官享樂和描述主感官享樂的遍智時,他們看見什麼未來恐懼呢?這位女遊行者的嬌嫩、溫柔和毛茸茸的手臂之觸令人愉快!” 如是他們對諸感官享樂狼吞虎咽,並且這樣完成後,隨着身體的破裂,他們死後在一個貧窮的狀態,在一個不快樂的目的地,在毀滅甚至在地獄中重現。在那裡,他們感受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諸受。他們如是說道:“那些良善的沙門和婆羅門,當他們說到捨棄諸感官享樂和描述諸感官享樂的遍知時,這就是他們看見的未來恐懼。因為它是由於諸感官享樂,緣於諸感官享樂,因此我們現在感受到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諸受。”

MN.1.45.4 比丘們!假設在熱季的最後一個月(in the last month of the hot season),一枚葛藤莢(a maluva-creeper pod)爆裂開來,並且一粒葛藤種子會落在一棵沙羅樹下。那時,住在那棵沙羅樹中的天神會變得恐懼、不安和害怕;可是天神的朋友和同伴們,親族和親屬們 – 花園神們、園林神們、樹神們和居住在眾藥草、草地與林王樹中的諸神 – 聚在一起並如是使他安心道:“不用怕,先生!不用怕。或許一隻孔雀會吞了那粒葛藤種子,或者一匹野獸會吃了它,或者一場林火會燒了它,或者樵夫們會帶走它,或者白蟻們會吃掉它,或者它可能不能繁育。”  可是沒有孔雀吞了那粒葛藤種子,沒有野獸吃了它,沒有林火燒了它,沒有樵夫們帶走它,沒有白蟻們吃掉它,並且其實它能夠繁育。於是,它被一團雨雲落下的雨濕潤,那粒種子在適當的時候發芽,葛藤的嬌嫩、溫柔和毛茸茸的藤蔓將自己纏繞在那棵沙羅樹周圍。那時,住在那棵沙羅樹中的天神想道:“我的朋友和同伴們,親族和親屬們 – 花園神們、園林神們、樹神們和居住在眾藥草、草地與林王樹中的諸神 -當他們聚在一起並使我安心時,他們在那粒葛藤種子看見了什麼未來恐懼呢?這條葛藤的嬌嫩、溫柔和毛茸茸的藤蔓之觸令人愉快!” 於是葛藤圍繞這沙羅樹,在它上面蓋上一層遮篷,掛下一條完全遮住它的帘子,並且劈開了沙羅數的眾主幹。住在沙羅樹中的天神於是意識到:“這就是他們在那粒葛藤種子中看到的未來恐懼。由於那粒葛藤種子,我現在感受到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諸受。”

同樣地,比丘們!有某些比丘和婆羅門,他們的教義和觀點(view; 見)是這個:“在諸感官享樂當中沒有任何損害。” 他們對諸感官享樂狼吞虎咽,並且他們以將頭髮束成頂髻女遊行者們使自己歡娛。他們如是說道:“這些良善的沙門和婆羅門,當他們說到捨棄諸感官享樂和描述主感官享樂的遍知時,他們看見什麼未來恐懼呢?這位女遊行者的嬌嫩、溫柔和毛茸茸的手臂之觸令人愉快!” 如是他們對諸感官享樂狼吞虎咽,並且這樣完成後,隨着身體的破裂,他們死後在一個貧窮的狀態,在一個不快樂的目的地,在毀滅甚至在地獄中重現。在那裡,他們感受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諸受。他們如是說道:“那些良善的沙門和婆羅門,當他們說到捨棄諸感官享樂和描述諸感官享樂的遍智時,這就是他們看見的未來恐懼。因為它是由於諸感官享樂,緣於諸感官享樂,因此我們現在感受到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諸受。” 這就稱作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

MN.1.45.5 那麼,什麼是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呢?在這裡,某人赤裸而行,拒絕諸慣例,舔他的雙手,受邀不來,受邀不停止(以下與MN.1.12.45相同);他不接受帶來的事物或者特製的食物,或一頓食事供養;他不接受從一個罐子,從一隻缽,橫過一個門檻,橫過一根棍子,橫過一個杵,從正在吃的兩人,從一個孕婦,從一個餵乳的女子,從一個與一個男子一起躺的女子,從食物被廣告來分配處,從一條狗等待處,和從眾蒼蠅嗡嗡處取食;他不接受魚或肉食;他不飲烈性酒,果酒,或發酵之釀。他保持在一家吃一口;他保持在兩家吃了兩口;……;他保持在七家吃七口。他每天以一小碟食物維生,二小碟維生,……七小碟維生;他一天吃一餐,兩天吃一餐,……七天吃一餐,象這樣直到半個月吃一餐;他致力於定期吃食物。他吃綠色植物、粟米、野稻米、獸皮薄皮、苔蘚、米糠、米渣沫、芝麻粉、草或牛糞。他靠山林根與果實們維生;他以落下的果實們為食。他穿麻布、麻的混織物、裹屍布、垃圾布、樹皮、羚羊皮、羚羊皮條、庫薩草纖維、樹皮纖維、木片纖維、頭髮織物、獸毛織物和貓頭鷹羽毛;他是一個拔掉頭髮和鬍鬚的人,追求拔掉頭髮和鬍鬚的實踐。他是一個連續站立者,拒絕諸座位。他是一個連續蹲下的人,致力於維持蹲位。他是一個使用尖刺墊的人;他讓一個尖刺墊作為他的床。他住於追求包括夜晚每天水浴三次的實踐。如是通過如此多種方式,他住於追求折磨和苦修身體的實踐。隨着身體的破裂,他死後在一個貧窮的狀態,在一個不快樂的目的地,在毀滅甚至在地獄中重現。這就稱作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

MN.1.45.6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呢?比丘們!在這裡,某人天生就有強烈的貪慾(lust),並且他不斷地經歷貪慾所產生的痛苦和憂傷(pain and grief);他天生就有強烈的嗔恨(hate),並且他不斷地經歷嗔恨所產生的痛苦和憂傷(pain and grief);他天生就有強烈的妄想痴迷(delusion),並且他不斷地經歷妄想痴迷所產生的痛苦和憂傷(pain and grief)。可是在痛苦和憂傷中,以淚洗面,他過着圓滿完美和純潔清凈的梵行。隨着身體的破裂,他死後在一個快樂的目的地,甚至在天界中重現。這就稱作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

MN.1.45.7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呢?比丘們!在這裡,某人天生就有沒有強烈的貪慾(lust),並且他沒有不斷地經歷貪慾所產生的痛苦和憂傷(pain and grief);他天生就沒有強烈的嗔恨(hate),並且他沒有不斷地經歷嗔恨所產生的痛苦和憂傷(pain and grief);他天生就沒有強烈的妄想痴迷(delusion),並且他沒有不斷地經歷妄想痴迷所產生的痛苦和憂傷(pain and grief)。他完全從諸感官享樂隱退遠離,從諸不善狀態隱退遠離,他進入和住於第一禪,它由所應用和持續的思想相伴,帶着由隱退遠離所生出的狂喜和快樂。隨着所應用的和持續的思想的沉寂,一位比丘進入和住於第二禪……隨着快樂和狂喜的褪去……他進入和住於第三禪……隨着快樂和痛苦的捨棄,他進入和住於第四禪……隨着身體的破裂,他死後在一個快樂的目的地,甚至在天界中重現。這就稱作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比丘們!這些就是四種受持眾事物的方式。”

世尊如是所說。比丘們對世尊所說滿意和歡喜。

第四十五受持眾事物的諸方式小經終。


MN.1.46  受持眾事物的諸方式大經

MN.1.46.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世尊對比丘們說道:“比丘們!” – “大德!”  他們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46.2 “比丘們!大部分眾生都有這種願望、慾望和渴望:“如果只有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會減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會增加,就好了!”  然而儘管眾生們有這種願望、慾望和渴望,可是對他們來說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在增加,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在減少。那麼,比丘們!你們認為那樣的原因是什麼呢?”

“大德!我們的眾教誡根植於世尊,由世尊引導,以世尊為依歸(recourse or resort)。如果世尊能闡明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世尊的教導後,比丘們將會憶持它。”

“那麼,你們要聆聽,並且仔細地注意我要說的!”

“是的,大德!”  他們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46.3 “比丘們!在這裡,一個未受到教導的凡夫,他不重視聖者們,對他們的法不熟練和未經受訓練;他不重視善人們,對他們的法不熟練和未經受訓練,不知道什麼諸事物應該得到培養和什麼諸事物不應該得到培養,他不知道什麼諸事物應該得到遵循和什麼諸事物不應該得到遵循。不知道這一點時,他培養不應該得到培養的諸事物而沒有培養應該得到培養的諸事物,遵循不應該得到遵循的諸事物而沒有遵循應該得到遵循的諸事物

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對他來說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在增加,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在減少。那是為什麼呢?那就是對於沒有看見的人所發生的。

MN.1.46.4 一位受到很好地教導的聖弟子,他重視聖者們,對他們的法熟練和經受訓練;他重視善人們,對他們的法熟練和經受訓練,知道什麼諸事物應該得到培養和什麼諸事物不應該得到培養,他知道什麼諸事物應該得到遵循和什麼諸事物不應該得到遵循。知道這一點時,他培養應該得到培養的諸事物而沒有培養不應該得到培養的諸事物,遵循應該得到遵循的諸事物而沒有遵循不應該得到遵循的諸事物

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對他來說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在減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在增加。那是為什麼呢?那就是對於看見的人所發生的。

MN.1.46.5 比丘們!有四種受持事物的方式。是哪四種呢?比丘們!有一種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它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有一種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它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有一種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它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有一種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它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

(無明的人(THE IGNORANT PERSON))

MN.1.46.6.(1) 那麼,比丘們!一個無明的人,不知道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不如實地如是了知:“這個受持眾事物的方式現在是痛苦的並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 不知道它,不如實地了知它時,無明的人培養它並且不避開它;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對他來說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在增加,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在減少。那是為什麼呢?那就是對於沒有看見的人所發生的。

MN.1.46.7.(2) 那麼,比丘們!一個無明的人,不知道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不如實地如是了知:“這個受持眾事物的方式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 不知道它,不如實地了知它時,無明的人培養它並且不避開它;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對他來說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在增加,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在減少。那是為什麼呢?那就是對於沒有看見的人所發生的。

MN.1.46.8.(3) 那麼,比丘們!一個無明的人,不知道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不如實地如是了知:“這個受持眾事物的方式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 不知道它,不如實地了知它時,無明的人沒有培養它而是避開它;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對他來說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在減少,而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在增加。那是為什麼呢?那就是對於沒有看見的人所發生的。

MN.1.46.9.(4) 那麼,比丘們!一個無明的人,不知道現在是快樂的並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不如實地如是了知:“這個受持眾事物的方式現在是快樂的並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 不知道它,不如實地了知它時,無明的人沒有培養它而是避開它;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對他來說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在減少,而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在增加。那是為什麼呢?那就是對於沒有看見的人所發生的。

(明智的人(THE WISE PERSON))

MN.1.46.10.(1) 那麼,比丘們!一個明智的人,知道現在是痛苦的並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如實地如是了知:“這個受持眾事物的方式現在是痛苦的並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 知道它,如實地了知它時,明智的人不培養它並避開它;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對他來說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在減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在增加。那是為什麼呢?那就是對於看見的人所發生的。

MN.1.46.11.(2) 那麼,比丘們!一個明智的人,知道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如實地如是了知:“這個受持眾事物的方式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 知道它,如實地了知它時,明智的人不培養它並避開它;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對他來說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在減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在增加。那是為什麼呢?那就是對於看見的人所發生的。

MN.1.46.12.(3) 那麼,比丘們!一個明智的人,知道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如實地如是了知:“這個受持眾事物的方式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 知道它,如實地了知它時,明智的人不避開它而是培養它;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對他來說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在減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在增加。那是為什麼呢?那就是對於看見的人所發生的。

MN.1.46.13.(4) 那麼,比丘們!一個明智的人,知道現在是快樂的並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如實地如是了知:“這個受持眾事物的方式現在是快樂的並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 知道它,如實地了知它時,明智的人不避開它而是培養它;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對他來說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眾事物在減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眾事物在增加。那是為什麼呢?那就是對於看見的人所發生的。

(四種方式(THE FOUR WAYS))

MN.1.46.14.(1) 比丘們!什麼是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呢?比丘們!在這裡,在痛苦和憂傷(pain and grief)中的某人殺死活着的眾生們,並且他體驗以眾生的殺害為條件的痛苦和憂傷。在痛苦和憂傷中他未予而取……在諸感官享樂中自己行為不端……言說謊言(speaks falsehood)……惡意地言說(speaks maliciously)……粗暴地言說(speaks harshly)……散布流言蜚語…..是貪婪的……有一顆充滿惡意的心(has a mind of ill will)……持有邪見,並且他體驗以邪見作為條件的痛苦和憂傷。隨着身體的破裂,他死後在一個貧窮的狀態,在一個不快樂的目的地,在毀滅甚至在地獄中重現。這就稱作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

MN.1.46.15.(2) 比丘們!比丘們!什麼是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呢?比丘們!在這裡,在快樂和喜悅(pleasure and joy)中的某人殺死活着的眾生們,並且他體驗以眾生的殺害為條件的快樂和喜悅。在快樂和喜悅中他未予而取……在諸感官享樂中自己行為不端……言說謊言(speaks falsehood)……惡意地言說(speaks maliciously)……粗暴地言說(speaks harshly)……散布流言蜚語已…..是貪婪的……有一顆充滿惡意的心(has a mind of ill will)……持有邪見,並且他體驗以邪見作為條件的快樂和喜悅隨着身體的破裂,他死後在一個貧窮的狀態,在一個不快樂的目的地,在毀滅甚至在地獄中重現。這就稱作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

MN.1.46.16.(3) 比丘們!什麼是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呢?比丘們!在這裡,在痛苦和憂傷(pain and grief)中的某人棄絕殺死活着的眾生們(abstains from killing living),並且他體驗以眾生的殺害為條件的痛苦和憂傷。在痛苦和憂傷中他棄絕未予而取……棄絕在諸感官享樂中自己行為不端……棄絕言說謊言(speaks falsehood)……棄絕惡意地言說(speaks maliciously)……棄絕粗暴地言說(speaks harshly)……棄絕散布流言蜚語已…..他不是貪婪的……他沒有一顆充滿惡意的心(has a mind of ill will)……他持有正見,並且他體驗以正見作為條件的快樂和喜悅隨着身體的破裂,他死後在一個快樂的目的地,甚至在天界中重現。這就稱作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

MN.1.46.17.(4) 比丘們!什麼是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呢?比丘們!在這裡,在快樂和喜悅中的某人棄絕殺死活着的眾生們(abstains from killing living),並且他體驗以棄絕眾生的殺害為條件的快樂和喜悅。在快樂和喜悅中他棄絕未予而取……棄絕在諸感官享樂中自己行為不端……棄絕言說謊言(speaks falsehood)……棄絕惡意地言說(speaks maliciously)……棄絕粗暴地言說(speaks harshly)……棄絕散布流言蜚語已…..他不是貪婪的……他沒有一顆充滿惡意的心(has a mind of ill will)……他持有正見,並且他體驗以正見作為條件的快樂和喜悅隨着身體的破裂,他死後在一個快樂的目的地,甚至在天界中重現。這就稱作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

(諸譬喻(THE SIMILES))

MN.1.46.18.(1) 比丘們!假設有一條混合了毒藥的苦瓜(a bitter gourd mixed with poison),有一位想活命而不想死去,想要快樂而迴避痛苦的男子過來,並且他們告訴他道:“善男子!這條苦瓜混合了毒藥。如果你願意,請喝吧;當你喝它時,它的色香味(顏色、氣味和味道)與你不相合,並且你喝了它後,你將會遭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於是他毫不思索地喝了它而沒有放棄讓渡它。當他喝它時,它的色香味與他不相合,並且他喝了它後,他遭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我說,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與那個類似。

MN.1.46.19.(2) 假設有具備很好色香味的一青銅杯飲料,可是它混合了毒藥,有一位想活命而不想死去,想要快樂而迴避痛苦的男子過來,並且他們告訴他道:“善男子!這一青銅杯飲料,具備很好的色香味,可是它混合了毒藥。如果你願意,請喝吧;當你喝它時,它的色香味與你相合,並且你喝了它後,你將會遭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於是他毫不思索地喝了它而沒有放棄讓渡它。當他喝它時,它的色香味與他相合,並且他喝了它後,他遭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我說,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與那個類似。

MN.1.46.20.(3) 假設有混合了種種藥品的發酵過的尿液,一位患有黃疸的男子過來,並且他們告訴他道:“善男子!這發酵過的尿液混合了種種藥品。如果你願意,請喝吧;當你喝它時,它的色香味與你不相合,可是你喝了它後,你將會痊癒而安。” 於是他思索後地喝了它並沒有放棄讓渡它。當他喝它時,它的色香味與他不相合,可是他喝了它後,他痊癒而安。我說,現在是痛苦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與那個類似。

MN.1.46.21.(4) 假設有混在一起的凝乳、蜂蜜、酥油和糖蜜(curd, honey, ghee, and molasses),一位患有痢疾的男子過來,並且他們告訴他道:“善男子!這是混在一起的凝乳、蜂蜜、酥油和糖蜜。如果你願意,請喝吧;當你喝它時,它的色香味與你相合,並且你喝了它後,你將會痊癒而安。” 於是他思索後地喝了它並沒有放棄讓渡它。當他喝它時,它的色香味與他相合,並且他喝了它後,他痊癒而安。我說,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與那個類似。

MN.1.46.22 正如在秋季,雨季的最後一個月,當天空晴朗無雲時,太陽升至大地的上空,以其閃耀、聚射和光芒驅散空中的所有黑暗,同樣地,現在是快樂的而在未來作為快樂而成熟的受持眾事物的方式,以其閃耀、聚射和光芒驅散無論是普通的眾沙門和婆羅門的任何其他教義。”

世尊如是所說。比丘們對世尊所說滿意和歡喜。

第四十六受持眾事物的諸方式大經終。


MN.1.47  詢問者(The Inquirer)經

MN.1.47.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世尊對比丘們說道:“比丘們!” – “大德!”  他們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47.2 “比丘們!作為一個詢問者的一位比丘,不知道如何衡量另一個人的心時,要了解一位如來是否是遍正覺的,他應該對如來作調查研究。”

MN.1.47.3 “大德!我們的眾教誡根植於世尊,由世尊引導,以世尊為依歸(recourse or resort)。如果世尊能闡明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世尊的教導後,比丘們將會憶持它。” – “那麼,你們要聆聽,並且仔細地注意我要說的!” – “是的,大德!”  他們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47.4 “比丘們!作為一個詢問者的一位比丘,不知道如何衡量另一個人的心時,要了解一位如來是否是遍正覺的,他應該根據兩種諸狀態來對如來作調查研究,如是通過眼和通過耳能認知的諸狀態:“在如來當中有否發現任何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污穢的諸狀態呢?” 當他調查研究如來時,他才知道:“在如來當中沒有發現任何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污穢的諸狀態。”

MN.1.47.5 當他才知道這個時,他如是進一步調查研究如來:“在如來當中有否發現任何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混雜的諸狀態呢?” 當他調查研究如來時,他才知道:“在如來當中沒有發現任何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混雜的諸狀態。”  

MN.1.47.6 當他才知道這個時,他如是進一步調查研究如來:“在如來當中有否發現任何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清潔的諸狀態呢?” 當他調查研究如來時,他才知道:“在如來當中發現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清潔的諸狀態。”  

MN.1.47.7 當他才知道這個時,他如是進一步調查研究如來:“這位大德已經成就了這個善狀態很久了還是他僅僅最近才成就它呢?” 當他調查研究如來時,他才知道:“這位大德已經成就了這個善狀態很久了,而不是最近才成就它。”  

MN.1.47.8 當他才知道這個時,他如是進一步調查研究如來:“這位大德已經獲得了名望和成就了聲譽,以致在他當中發現與名望和聲譽相應的諸危險過患嗎?” 因為,比丘們!只要一位比丘還沒有獲得名望和聲譽,不會在他當中發現與名望和聲譽相應的諸危險過患;可是當他已經獲得了名望和成就了聲譽時,會在他當中發現那些與名望和聲譽相應的諸危險過患。當他調查研究如來時,他才知道:“這位大德已經獲得了名望和成就了聲譽,可是沒有在他當中發現與名望和聲譽相應的諸危險過患。”  

MN.1.47.9  當他才知道這個時,他如是進一步調查研究如來:“這位大德是否沒有恐懼而剋制,不受恐懼的束縛,而且因為他通過貪慾的摧毀而無貪慾,他避免在諸感官享樂中放任嗎?” 當他調查研究如來時,他才知道:“這位大德沒有恐懼而剋制,不受恐懼的束縛,而且因為他通過貪慾的摧毀而無貪慾,他避免在諸感官享樂中放任。”  

MN.1.47.10 那麼,比丘們!如果其他人會如是問那位比丘道:“大德的諸理由是什麼呢?他說到“這位大德沒有恐懼而剋制,不受恐懼的束縛,而且因為他通過貪慾的摧毀而無貪慾,他避免在諸感官享樂中放任”的證據是什麼呢?” – 正確地回答時,那位比丘會如是回答道:“無論那位大德是住於僧團之中還是獨居,在那裡有些人表現很好,有些人表現不佳,而有些人在教導一群人時,在這裡有些人被看到關注諸物質性事物,而有些人不被諸物質性事物所染污時,那位大德仍然不會因為那個而鄙視任何人。而且我已經從世尊自己的雙唇聽到和學到這一點:“我沒有恐懼而剋制,不受恐懼的束縛,而且因為我通過貪慾的摧毀而無貪慾,我避免在諸感官享樂中放任。”

MN.1.47.11 比丘們!應該就那一點如是進一步詢問如來:“在如來當中有否發現任何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污穢的諸狀態呢?” 如來會如是回答道:“在如來當中沒有發現任何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污穢的諸狀態。”

MN.1.47.12 如果被問道,“在如來當中有否發現任何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混雜的諸狀態呢?” 如來會如是回答道:“在如來當中沒有發現任何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混雜的諸狀態。”

MN.1.47.13 如果被問道,“在如來當中有否發現任何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清潔的諸狀態呢?” 如來會如是回答道:“在如來當中發現能通過眼或通過耳認知的清潔的諸狀態。它們是我的方式和領域,可是我沒有以它們為認同。”

【注】:“我沒有以那清凈的戒德為認同,我無欲無求,對他沒有渴愛。”

MN.1.47.14 比丘們!一位門徒為了聽聞正法,應該親近那位如是而言的大師(the Teacher)。大師以正法(the Dhamma)的越來越高的水平,以正法越來越殊勝的水平,以正法的黑暗與明亮的諸對應事物來給他教導正法。當大師用這種方式給一位比丘教導正法時,通過在這裡正法當中的某一種教誡的證智(direct knowledge),比丘得出關於諸教誡的一個結論。他如是對大師具有信心:“世尊是遍正覺的,正法由世尊很好地宣告,並且僧團正在修習實踐良善之道。”

MN.1.47.15 那麼,如果其他人會如是詢問那位比丘:“大德的諸理由是什麼呢?他說“這位大德沒有恐懼而剋制,不受恐懼的束縛,而且因為他通過貪慾的摧毀而無貪慾,他避免在諸感官享樂中放任”的證據是什麼呢?” – 正確地回答時,那位比丘會如是回答道:“學友們!在這裡,我為了聽聞正法親近了世尊。世尊以正法(the Dhamma)的越來越高的水平,以正法越來越殊勝的水平,以正法的黑暗與明亮的諸對應事物來給我教導正法。當世尊用這種方式給我教導正法時,通過在這裡的正法當中的某一種教誡的證智,我得出關於諸教誡的一個結論。我如是對大師具有信心:“世尊是遍正覺的,正法由世尊很好地宣告,並且僧團正在修習實踐良善之道。””

MN.1.47.16 比丘們!當任何一個人對如來的信念得到了種植,根深蒂固,並通過這些理由、術語和言辭來得到建立時,他的信念就稱作是由諸理由所支持的,在眼力遠見上根深蒂固,堅定不移;它不是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十天或者此世間的任何人可戰勝的。比丘們!那就是如何有一個如法的(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對如來的調查研究,並且那就是如來如何如法地得到調查研究的。”

世尊如是所說。比丘們對世尊所說滿意和歡喜。

第四十七詢問者(The Inquirer)經終。


MN.1.48  眾拘睒彌人經

MN.1.48.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城瞿師羅園(Kosambi in Ghosita’s Park)。

MN.1.48.2 當時,拘睒彌的比丘們發生爭論和爭吵,陷入糾紛,彼此以言語匕首互相刺傷。他們既不能信服彼此,也不能被其他人信服;他們既不能彼此說服,也不能被其他人說服。

MN.1.48.3 於是某一位比丘去見世尊,向他禮敬後,在一旁坐下,並告訴他正在發生的事情。

MN.1.48.4 世尊對某一位比丘說道:“來吧!比丘!你以我的名義告訴那些比丘,說大師在召喚他們。” – “是的,大德!”  那位比丘回答道,去見那些比丘,並告訴他們道:“大師召喚諸位尊者。” – “是的,學友!” 那些比丘回答道,去見世尊,向他禮敬後,在一旁坐下。世尊於是問他們道:“是真的嗎?你們發生爭論和爭吵,陷入糾紛,彼此以言語匕首互相刺傷。你們既不能信服彼此,也不能被其他人信服;你們既不能說服彼此,也不能被其他人說服嗎?”

“是的,大德!”

MN.1.48.5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呢?當你們發生爭論和爭吵,陷入糾紛,彼此以言語匕首互相刺傷時,當時你們是否在公開場合和私下裡對你們的同梵行者們保持了通過身、語和意的諸慈愛之行呢?”

“沒有,大德!”

“比丘們!因此,當你們發生爭論和爭吵,陷入糾紛,彼此以言語匕首互相刺傷時,當時你們在公開場合和私下裡沒有對你們的同梵行者們保持了通過身、語和意的諸慈愛之行。被誤導的男子們!你們可能知道什麼,你們看見什麼, 使得你們發生爭論和爭吵,陷入糾紛,彼此以言語匕首互相刺傷呢?使得你們在公開場合和私下裡沒有對你們的同梵行者們保持了通過身、語和意的諸慈愛之行呢?被誤導的男子們!那將導致你們長久的損害和痛苦。”

MN.1.48.6 接着,世尊對比丘們如是說道:“比丘們!有六種會產生愛和尊重(love and respect),有助於樂於助人、無諍、和諧與團結的令人難忘的品質。是哪六種呢?

在這裡,一位比丘在公開場合和私下裡對他的同梵行者們保持慈愛的諸身行(bodily acts of loving-kindness)。這是一種會產生愛和尊重,有助於樂於助人、無諍、和諧與團結的令人難忘的品質。

再者,一位比丘在公開場合和私下裡對他的同梵行者們保持慈愛的諸語行(verbal acts of loving-kindness)。這是一種會產生愛和尊重,有助於樂於助人、無諍、和諧與團結的令人難忘的品質。

再者,一位比丘在公開場合和私下裡對他的同梵行者們保持慈愛的諸意行(mental acts of loving-kindness)。這是一種會產生愛和尊重,有助於樂於助人、無諍、和諧與團結的令人難忘的品質。

再者,一位比丘受用與他的有戒德的同梵行者們相同的諸事物,他毫無保留地與他們分享一種如法的和已經通過如法的方式獲得的事物的利益,包括甚至他缽里的東西。這是一種會產生愛和尊重,有助於樂於助人、無諍、和諧與團結的令人難忘的品質。

再者,一位比丘住於在公共場合和私下裡與他的同梵行者們相同地擁有那些沒有破壞、未被破壞、沒有瘢痕、未被污染、解脫的、被明智者所稱讚的、不被誤解的和有助於定的諸戒德。這也是一種會產生愛和尊重,有助於樂於助人、無諍、和諧與團結的令人難忘的品質。

再者,一位比丘住於在公共場合和私下裡與他的同梵行者們相同地擁有那種高尚的和解放的(noble and emancipating),並引導根據它修習的一個人至痛苦的完全摧毀的那個觀點(view; 見)。這也是一種會產生愛和尊重,有助於樂於助人、無諍、和諧與團結的令人難忘的品質。

這些就是六種會產生愛和尊重,有助於樂於助人、無諍、和諧與團結的令人難忘的品質。

MN.1.48.7 在這些令人難忘的品質中,這種高尚的和解放的,並引導根據它修習的一個人至痛苦的完全摧毀的的觀點(view; 見),是最為殊勝的、最全面的和最具決定性的。正如一個尖塔建築最為殊勝的、最全面的和最具決定性的部分就是尖塔自身,同樣地,在這些令人難忘的品質中,這種高尚的和解放的,並引導根據它修習的一個人至痛苦的完全摧毀的觀點(view; 見),是最為殊勝的、最全面的和最具決定性的。

MN.1.48.8 那麼,這種高尚的和解放的觀點(見)如何引導根據它修習的一個人至痛苦的完全摧毀的呢?

在這裡,一位比丘已經去往山林,或一棵樹下,或一間空屋,如是考慮:“在我當中是否有任何還未捨棄的固執,可能會如此困擾我的心,以致我不能如實地知道或者看見的諸事物呢?” 如果一位比丘被感官貪慾所迷惑,那麼他的心被迷惑。如果一位比丘被惡意所迷惑,那麼他的心被迷惑。 如果一位比丘被懶惰遲鈍所迷惑,那麼他的心被迷惑。如果一位比丘被掉舉和後悔所迷惑,那麼他的心被迷惑。 如果一位比丘被懷疑所迷惑,那麼他的心被迷惑。 如果一位比丘專心於對這個世間的猜測,那麼他的心被迷惑。 如果一位比丘專心於對其他世間的猜測,那麼他的心被迷惑。 如果一位比丘發生爭論和爭吵,陷入糾紛,以言語匕首刺傷他人,那麼他的心被迷惑。他如是了知:“在我當中沒有任何還未捨棄的固執,可能會如此困擾我的心,以致我不能如實地知道或者看見諸事物。我的心對於覺悟至諸真相是很和藹的。” 這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間的和非凡夫們所共有的第一智( the first knowledge)。”

MN.1.48.9 再者,一位聖弟子如是思考:“當我追求、修習和培養這種觀點(見)時,我會獲得內在的寧靜(serenity; 止),我個人會獲得寂靜(stillness)嗎?”

他如是了知:“當我追求、修習和培養這種觀點(見)時,我獲得內在的寧靜(serenity; 止),我個人獲得寂靜(stillness) 。” 這就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間的和非凡夫們所共有第二智(the second knowledge)。

MN.1.48.10 再者,一位聖弟子如是思考:“在佛陀的組織之外有沒有任何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擁有我所擁有的如此一種觀點呢?“

他如是了知:“在佛陀的組織之外有沒有任何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擁有我所擁有的如此一種觀點 。” 這就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間的和非凡夫們所共有第三智(the third knowledge)。

MN.1.48.11 再者,一位聖弟子如是思考:“我是否擁有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品質呢?” 什麼是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品質呢?這是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品質:儘管他會犯某種過錯,並已經奠定對它的一種復原辦法,然而他仍然立刻向大師或他的明智的同梵行者們供認、揭露和透露它,並且在這樣做了之後,他為了未來而進行克制。就象一個面朝下躺着的幼小和柔弱的嬰孩,當他把他的雙手或雙腳放在燃着的碳上會立刻收回一樣,同樣地,那就是一個擁有正見之人的品質。“

他如是了知:“我擁有一個有正見之人的品質 。” 這就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間的和非凡夫們所共有第四智(the fourth knowledge)。

MN.1.48.12 再者,一位聖弟子如是思考:“我是否擁有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品質呢?” 什麼是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品質呢?這是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品質:儘管他可能會活躍於各種為了他的同梵行者們的各種事務中,可是他熱衷於在更高的戒德中的修習,在更高的心中的修習,和在更高智慧中的修習。就象有一個小牛仔的一頭母牛,她一邊吃草,一邊照看她的牛仔,同樣地,那就是一個擁有正見之人的品質.

他如是了知:“我擁有一個有正見之人的品質 。” 這就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間的和非凡夫們所共有第五智(the fifth knowledge)。

MN.1.48.13 再者,一位聖弟子如是思考:“我是否擁有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品質呢?” 什麼是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品質呢?這是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品質:當如來所宣告的法和律在得到教導時,他聽從它,給予它注意,全心全意地從事它,用熱切的耳朵聽聞正法。

他如是了知:“我擁有一個有正見之人的品質 。” 這就是他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間的和非凡夫們所共有第六智(the sixth knowledge)。

MN.1.48.14 再者,一位聖弟子如是思考:“我是否擁有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力量呢?” 什麼是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力量呢?這是一個具備正見之人的力量:當如來所宣告的法和律在得到教導時,他在義理中獲得靈感,在正法中獲得靈感,並且獲得與正法相應的喜悅。

他如是了知:“我擁有一個有正見之人的力量 。” 這就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間的和非凡夫們所共有第七智(the seventh knowledge)。

MN.1.48.15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擁有七種因素時,他很好地尋求了為了入流果報的實現的品質。當一位聖弟子如是擁有七種因素時,他擁有入流果報。”

這就是世尊所說。比丘們對世尊所說滿意和歡喜。

第四十八眾拘睒彌人經終。


MN.1.49  一位梵天的邀請經

MN.1.49.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他對比丘們說道:“比丘們!” – “大德!”  他們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49.2 “比丘們!有一次,我住在郁伽羅(善高貴; Ukkattha)的幸福林(幸運林; the Subhaga Grove)的一棵王家沙羅(sala)樹下。當時,梵天巴迦(Baka the Brahma)已經如是生起了一個邪惡之見:“這是永久的,這是恆久的,這是永恆的,這是全部的,這是不屈從於逝去的;因為這個既不出生也不衰老,也不死亡,也不逝去,也不重現,並且沒有任何東西能超越這個而出離。”

MN.1.49.3 我用我的心知道在梵天巴迦心中的念頭,因此正如強壯的男子能伸直彎曲的手臂,或彎曲伸直的手臂那樣,我快速地從郁伽羅(善高貴; Ukkattha)的幸福林(幸運林; the Subhaga Grove)的一棵王家沙羅(sala)樹下消失,而出現在那梵天世界中。梵天巴迦看見我遠遠走來,說道:“來吧!好先生!歡迎!好先生!自從你找到機會來這裡已經過了很久。那麼,好先生!這是永久的(permanent,常),這是恆久的(everlasting),這是永恆的(eternal),這是全部的,這是不屈從於逝去的;因為這個既不出生也不衰老,也不死亡,也不逝去,也不重現,並且沒有任何東西能超越這個而出離。”

MN.1.49.4 當如是所說時,我告訴梵天巴迦道:“賢者梵天巴迦已經陷入無明;他已經陷入無明,在其中他把非永久的的說成永久的,把短暫的說成恆久的,把非永恆的說成永恆的,把非完全的說成完全的,把屈從於逝去的說成是非屈從於逝去的,把出生、衰老、死亡、逝去和重現的事物說成是既不出生也不衰老,也不死亡,也不逝去,也不重現的事物;並且當有超越這個的出離時,他說沒有超越這個的出離。”

MN.1.49.5 於是魔王波旬佔有了梵眾天的一位成員,並且他告訴我道:“比丘!比丘!不要不相信他,不要不相信他;因為這位梵天是大梵天(the Great Brahma)、霸主、不可征服者、無懈可擊的遠見者、通達者、主宰者、造物者、最高庇護者和那些現在存在並且會存在的人們的主人和父親。比丘!在你存在之前,此世間有眾沙門和婆羅門,他們通過對地的厭惡斥責地,通過對水的厭惡斥責水,通過對火的厭惡斥責火,通過對風的厭惡斥責風,通過對眾生的厭惡斥責眾生,通過對眾天神的厭惡斥責眾天神,通過對生主神的厭惡斥責生主神,通過對梵天的厭惡斥責梵天,並且身體破裂消解,當他們的生命被切斷時,他們在一個低級的身體中得到建立。比丘!在你存在之前,此世間也有眾沙門和婆羅門,他們通過對地的歡喜讚歎地,通過對水的歡喜讚歎水,通過對火的歡喜讚歎火,通過對風的歡喜讚歎風,通過對眾生的歡喜讚歎眾生,通過對眾天神的歡喜讚歎眾天神,通過對生主神的歡喜讚歎生主神,通過對梵天的歡喜讚歎梵天,並且身體破裂消解,當他們的生命被切斷時,他們在一個高級的身體中得到建立。比丘!因此我告訴你這個:好先生!你要確定只做如那位梵天所說的;千萬不要逾越梵天的話語。比丘!如果你逾越梵天的話語,那麼,就象一個企圖用一個棍子偏轉一道正在靠近的光束的人,或象一個當滑進深溝時手足抓不住地面的人那樣,比丘!它會降臨在你身上。好先生!你要確定只做如那位梵天所說的;千萬不要逾越梵天的話語。比丘!你難道沒有看見在這裡入座的梵眾天嗎?”  接着魔王波旬要求見證梵眾天。

MN.1.49.6 當如是所說是,我告訴魔王道:“我知道你,魔王!不要想道:“他不知道我。” 你是魔王波旬,並且梵天和梵眾天和梵眾天的眾成員已經都落入你的魔掌,他們已經都掉入你的威力之中。魔王!你想道:“這個人也已經落入我的魔掌,他也已經掉入我的威力之中”;可是我還沒有落入你的魔掌,魔王!我還沒有掉入你的威力之中。“

MN.1.49.7 當如是所說時,梵天巴迦對我如是說道:“好先生!我把永久的的說成永久的,把恆久的說成恆久的,把永恆的說成永恆的,把完全的說成完全的,把非屈從於逝去的說成是非屈從於逝去的,把既不出生也不衰老,也不死亡,也不逝去,也不重現的事物說成是既不出生也不衰老,也不死亡,也不逝去,也不重現的事物;並且當沒有超越這個的出離時,我說沒有超越這個的出離。比丘!在你存在之前,此世間有眾沙門和婆羅門,他們的沙門主義與你的整個生命一樣持續長久。他們知道,當有一個超越的出離時,就有一個超越的出離,並且當沒有超越的出離時,就沒有超越的出離。因此,比丘!我告訴你這個:你將發現超越的出離,並且最終你將只收穫疲勞和失望。如果你堅持地,你將在我的身邊,在我的領域之中,讓我按照我自己的意願行事和懲罰。如果你堅持水……火……風……眾生……諸天神……生主神……梵天,你將在我的身邊,在我的領域之中,讓我按照我自己的意願行事和懲罰。“

MN.1.49.8 “釋天!我也知道那個。如果我堅持地,我將在你的身邊,在你的領域之中,讓你按照你自己的意願行事和懲罰。如果我堅持水……火……風……眾生……諸天神……生主神……梵天,我將在你的身邊,在你的領域之中,讓你按照你自己的意願行事和懲罰。此外,我了知你的影響力和你的影響力如是延伸:“梵天巴迦有這麼大的威力,這麼大的力量,這麼大的影響力。””

“那麼,好先生!你了知我的影響力和影響力的延伸有多遠呢?”

MN.1.49.9

“遠至日月運行

閃耀和照亮四方,

你的主宰延伸

至一千個這樣的世間。

並且在那裡,你知道高級的和低級的

以及那些有貪慾和離貪慾的人。

象這樣的狀態與其它狀態,

便是眾生的來與去。

梵天!我如是了知你的影響力和影響力的延伸:“梵天巴迦有這麼大的威力,這麼大的力量,這麼大的影響力。”

MN.1.49.10 可是,梵天!有三種你既不知道也沒有看見,而我卻知道和看見的別的諸身。有名叫光音天身(the body called [the gods of] Streaming Radiance),你從那裡逝去而重現在這裡。由於你在這裡住了很久,你對那個的記憶已經失效,因此你不知道或沒有看見它,而我卻知道和看見它。因此,梵天!關於證智(直接的知識),我不僅僅與你處於相同的水平,我怎麼會知道得少一些呢?相反,我比你知道得更多。

梵天!有名叫遍凈天身( the body called [the gods of] Refulgent Glory)……有名叫廣果天身( the body called [the gods of] Great Fruit)。你不知道或看見它,而我卻知道和看見它。因此,梵天!關於證智(直接的知識),我不僅僅與你處於相同的水平,我怎麼會知道得少一些呢?相反,我比你知道得更多。

MN.1.49.11 梵天!已經證知(having directly known)了地為地,已經證知了那與地的地性不相稱事物,我沒有聲稱是地,我沒有聲稱在地當中,我沒有聲稱與地分離,我沒有聲稱地是“我的”,我沒有肯定地。因此,梵天!關於證智(直接的知識),我不僅僅與你處於相同的水平,我怎麼會知道得少一些呢?相反,我比你知道得更多。

MN.1.49.12-23 梵天!已經證知(having directly known)了水為水……火為火……風為風……眾生為眾生……眾天神為眾天神……生主神為生主神……梵天為梵天……光音天眾天神為光音天眾天神……遍凈天眾天神為遍凈天眾天神……廣果天眾天神為廣果天眾天神……霸主天眾天神為霸主天眾天神……一切為一切,已經證知了那與一切之一切性不相稱事物,我沒有聲稱是一切,我沒有聲稱在一切當中,我沒有聲稱與一切分離,我沒有聲稱一切是“我的”,我沒有肯定一切。因此,梵天!關於證智(直接的知識),我不僅僅與你處於相同的水平,我怎麼會知道得少一些呢?相反,我比你知道得更多。”

MN.1.49.24 “好先生!如果你聲稱證知與所有的所有性不相稱的那種事物,願你的聲稱不會最終變成徒勞和空虛的。”

MN.1.49.25

“不顯現的識,

也不與有限性相關,

不會聲稱關於一切而存在:

那與地的地性不相稱,那與水的水性不相稱……那與一切的一切性不相稱。

MN.1.49.26 “好先生!我將從你面前消失。”

“梵天!如果你能,就從我面前消失。”

然後,梵天巴迦說著:“我將從沙門喬達摩面前消失,我將從沙門喬達摩面前消失,” 卻不能消失。於是我說道:“梵天!我將從你面前消失。”

“好先生!如果你能,就從我面前消失。”

然後我施展如此一種超常能力的壯舉,使得梵天、梵眾天和梵眾天的成員們能聽見我的聲音而不能看見我。

我消失後,說了這一偈頌:

MN.1.49.27

“已經看見了存在的每種模式

並且在存在中尋求非存在,

我沒有確認任何存在的模式,

也沒有執取在存在當中的任何歡喜。”

MN.1.49.28 “那時,梵天、梵眾天和梵眾天的成員們驚奇和驚訝不已,說道:“先生們!實在不可思議啊!實在非同尋常啊!沙門喬達摩的如此巨大威力和巨大力量!我們從未看見過或者聽說過任何有象這位從釋迦族出家的沙門喬達摩沙門所擁有的如此巨大威力和巨大力量的沙門或婆羅門。先生們!儘管生活在歡喜存在、樂於存在和高興於存在的一代之中,他已經消滅了存在,連同它的諸根。”

MN.1.49.29 於是魔王波旬佔有了梵眾天的一位成員,並且他告訴我道:“好先生!如果那就是你知道的,如果那就是你已經發現的,不要引道你的在家弟子們或那些出家弟子們,不要給你的在家弟子們或那些出家弟子們教導法。不要在你的在家弟子們或那些出家弟子們中創造意願。比丘!在你存在之前,此世間有聲稱證悟和遍正覺的眾沙門和婆羅門,並且他們引道他們的在家弟子們或那些出家弟子們,他們給他們的在家弟子們或那些出家弟子們教導法,他們在他們的在家弟子們或那些出家弟子們中創造意願;並且在身體破裂消解,當他們的生命被切斷時,他們在一個低級的身體中得到建立。比丘!在你存在之前,此世間也有聲稱證悟和遍正覺的眾沙門和婆羅門,並且他們不引道他們的在家弟子們或那些出家弟子們,他們不給他們的在家弟子們或那些出家弟子們教導法,他們不在他們的在家弟子們或那些出家弟子們中創造意願;並且在身體破裂消解,當他們的生命被切斷時,他們在一個高級的身體中得到建立。因此,比丘!我告訴你這個:好先生!務必要住於不活躍,致力於此時此地一個良好的住處;最好不宣於世,好先生!不要告訴其他人。”

MN.1.49.30 當如是所說時,我告訴魔王波旬道:“魔王!我知道你。不要認為:“他不知道我。” 你是魔王波旬。你這樣說不是出於為了他們的福利的憐憫,你這樣說沒有為了他們的福利的憐憫。魔王!你如是想道:“沙門喬達摩給他們教導法的那些人將會逃離我的領域。” 魔王!你的那些聲稱證悟和遍正覺的沙門和婆羅門,沒有得到證悟和遍正覺。然而,聲稱證悟和遍正覺的我,的確得到證悟和遍正覺。

魔王!如果如來給弟子們教導法,他是如此,並且如果如來沒有給弟子們教導法,他還是如此。那是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已經捨棄了染污的、帶來存在更新的、招致麻煩的、在痛苦中成熟的和導致未來出生、衰老和死亡的諸煩惱;他已經在根部切斷了它們,使它們象諸棕櫚樹樁,已經除去,使得它們不再屈從於未來的生起。正如樹冠已被切斷的棕櫚樹,不能進一步成長一般,同樣地,如來已經捨棄了染污的、帶來存在更新的、招致麻煩的、在痛苦中成熟的和導致未來出生、衰老和死亡的諸煩惱;他已經在根部切斷了它們,使它們象諸棕櫚樹樁,已經除去,使得它們不再屈從於未來的生起。”

如是,因為魔羅不能回答,並且因為始於梵天的邀請,因此這個談話以“關於一位梵天的邀請”為標題。

第四十九一位梵天的邀請經終。


MN.1.50  對魔羅的斥責經

MN.1.50.1 如是我聞。有一次,尊者大目犍連住在婆伽國的鱷魚山(Bhagga country at Sumsumaragira)的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the Bhesakala Grove, the Deer Park)。

MN.1.50.2 當時,尊者大目犍連在露天處來回經行。並且魔王波旬到尊者大目犍連的腹部和進入腹腔。

那時,尊者大目犍連如是思考:“為何我的腹部會如此沉重呢?好象塞滿了豆子一般。” 於是他不再經行並進入他的住處,在布置好的座位上坐下。

MN.1.50.3 當他已經坐下後,他全神貫注地注意自己,並且看見魔王波旬已經到他的腹部和已經進入他的腹腔。當他看到這個時,他說:“出來,魔王!不要騷擾如來,不要騷擾如來的弟子,否則它會導致你長久的損害和痛苦。“

MN.1.50.4 那時魔羅想道:“這個沙門在說那個的時候,他不知道我,他沒有看見我。甚至他的老師不會這麼快看見我,所以這個弟子怎麼能知道我呢?”

MN.1.50.5 於是尊者大目犍連說道: “魔王!甚至我都這樣知道你。不要想道:“他不知道我。” 你是魔羅,魔王!你那時如是想道:“這個沙門在說那個的時候,他不知道我,他沒有看見我。甚至他的老師不會這麼快看見我,所以這個弟子怎麼能知道我呢?””

MN.1.50.6 接着,魔王想道:“這個沙門在說那個的時候,他知道我,他看見我。” 於是他從尊者大目犍連的嘴裡出來靠着門杠而立。

MN.1.50.7 尊者大目犍連看到魔王波旬站在那裡,就說道:“魔王!我仍然看見你。不要想“他沒有看見我。” 魔王!你靠着門杠而立。

MN.1.50.8 魔王!它發生過一次,我曾經是一位名叫度細(敗德者; DusI)的魔羅,並且我有一個叫卡麗(Kali)的姐妹。你是她的兒子,所以你曾是我的外甥。

MN.1.50.9 當時,獲得了證悟和遍正覺的拘留孫世尊( the Blessed One Kakusandha),已經出現於世間。獲得了證悟和遍正覺的拘留孫世尊有一對吉祥的首席弟子叫毘樓(Vidhura; 無可比擬者)和薩尼(Sanjlva; 復活者)。在獲得了證悟和遍正覺的拘留孫世尊的所有弟子中,在正法教導上,沒有人可以比得上尊者毘樓。那就是為什麼尊者毘樓有“毘樓”的稱謂。可是已經前往山林、一棵樹下或一間空屋的尊者薩尼,毫無困難地進入感知(想; perception)和受(feeling)的息滅。

MN.1.50.10 魔王!它發生過一次,尊者薩尼已經在一棵樹下坐好並進入感知(想; perception)和受(feeling)的息滅。一些路過的放牛人、牧人和犁耕者看見尊者薩尼已經在一棵樹下坐好並進入感知(想; perception)和受(feeling)的息滅,並且他們想道:“實在不可思議啊,先生們!實在非同尋常啊。這位沙門坐在那裡死了。讓我們火化他吧。” 於是放牛人、牧人和犁耕者們,收集草木和牛糞,堆積在尊者薩尼身上起來,他們放起了火,然後離開。

MN.1.50.11 於是,魔王!當夜晚過去,尊者薩尼從成就中起來。他抖了抖他的衣袍,然後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着他的缽和外袍,為了托缽乞食進入村子。那些路過的放牛人、牧人和犁耕者看見尊者薩尼托缽乞食而行,他們想道:“實在不可思議啊,先生們!實在非同尋常啊。這位沙門坐在那裡着死了,已經又活過來了!” 那就是為什麼尊者薩尼有“薩尼”的稱謂。

MN.1.50.12 魔王!於是魔羅度細如是想道:“有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可是我不知道他們的來或他們的去。那麼讓我佔有眾婆羅門屋主,告訴他們:“來吧!虐待、辱罵、責備和騷擾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們;然後也許當他們受到你們的虐待、辱罵、責備和騷擾時,在他們的心當中將會發生某種變化,因而魔羅度細可能找到一個機會。”

【注】:佔有,擁有,通俗的說法是附體。

MN.1.50.13  魔王!於是魔羅度細佔有眾婆羅門屋主,告訴他們道:“來吧!虐待、辱罵、責備和騷擾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們;然後也許當他們受到你們的虐待、辱罵、責備和騷擾時,在他們的心當中將會發生某種變化,因而魔羅度細可能找到一個機會。” 接着,當魔羅度細已經佔有眾婆羅門屋主時,他們如是虐待、辱罵、責備和騷擾那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們:“這些禿頭沙門,這些親族之腳(低種姓)的黝黑骯髒的後代,宣稱:“我們是禪修者,我們是禪修者。” ”  並且垂着肩,低着頭,都恍惚蹣跚,他們沉思、預謀、過慮和誤慮。正如在一根樹枝上等待老鼠的的一隻貓頭鷹,沉思、預謀、過慮和誤慮,或者正如在河堤上等待魚的一隻豺狼,沉思、預謀、過慮和誤慮,或者正如靠近一根門柱、一個垃圾桶或一條下水道的一隻正在等待老鼠的貓、沉思、預謀和誤慮,或者正如一頭已經卸載的驢子,靠近一根門柱、一個垃圾桶或一條下水道而站立,沉思、預謀、過慮和誤慮,同樣地,這些禿頭沙門,這些親族之腳的黝黑骯髒的後代,宣稱:“我們是禪修者,我們是禪修者。” 並且垂着肩,低着頭,都步履蹣跚,他們沉思、預謀、過慮和誤慮。那麼,魔王!當時,那些人中的大多數,當他們死去時,他們身體破裂消解,死後在一個貧窮的狀態,在一個不幸的目的地,在滅亡,甚至在地獄重現。

【注】:四個動詞,沉思(meditate)、預謀(premeditate)、過慮(out-meditate)和誤慮(mismeditate);有人翻譯作“沉思、納悶、守候、守望”,不知有何根據。菩提比丘註:“Jhayanti pajjhayanti nijjhayanti apajjhayanti. Though the verbs individually do not have an established pejorative sense, the string is obviously intended as a denigration. At MN 108.26 the four verbs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meditation of one whose mind is obsessed by the five hindrances.” – 表明一個被五蓋所困擾的人的禪修情況。雖然每個動詞沒有確定的貶義,可是這四個動詞連用顯然有詆毀的傾向性。用於那幾種動詞時,不是禪修,而是一個沉迷於五蓋的人沉思的狀態。

MN.1.50.14 那時,已經證悟和遍正覺的拘留孫世尊( the Blessed One Kakusandha)對比丘們如是說道:“比丘們!魔羅度細已經佔有了眾婆羅門屋主,告訴他們道:“來吧!虐待、辱罵、責備和騷擾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們;然後也許當他們受到你們的虐待、辱罵、責備和騷擾時,在他們的心當中將會發生某種變化,因而魔羅度細可能找到一個機會。”

MN.1.50.15  這樣,惡魔!當那些比丘已經如是得到拘留孫世尊的教導和指導,獲得證悟和遍正覺,然後去往山林、一顆樹下或一間空屋時,他們以慈愛滲透的一顆心(with a mind imbued with loving-kindness)蔓延一方後而住,象這樣蔓延第二方,象這樣蔓延第三方,象這樣蔓延第四方,象這樣蔓延上、下、橫向和各處,對一切如同對自己,以慈愛、廣大、高尚、無量、無怨恨、無惡意滲透的一顆心蔓延整個此世間而住。他們以憐憫滲透的一顆心蔓延一方後而住而住,象這樣蔓延第二方,象這樣蔓延第三方,象這樣蔓延第四方,象這樣蔓延上、下、橫向和各處,對一切如同對自己,以憐憫、廣大、高尚、無量、無怨恨、無惡意滲透的一顆心蔓延整個此世間而住。他們以利他的快樂(altruistic joy)滲透的一顆心蔓延一方後而住,象這樣蔓延第二方,象這樣蔓延第三方,象這樣蔓延第四方,象這樣蔓延上、下、橫向和各處,對一切如同對自己,以利他的快樂、廣大、高尚、無量、無怨恨、無惡意滲透的一顆心蔓延整個此世間而住。他們以平靜滲透的一顆心蔓延一方後而住,象這樣蔓延第二方,象這樣蔓延第三方,象這樣蔓延第四方,象這樣蔓延上、下、橫向和各處,對一切如同對自己,以平靜、廣大、高尚、無量、無怨恨、無惡意滲透的一顆心蔓延整個此世間而住。

MN.1.50.16 那時,惡魔!魔羅度細如是想道:“儘管我做我要做的,可是我仍然不知道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的來或去。讓我現在佔有眾婆羅門屋主吧,告訴他們道:“來吧!現在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honor, respect, revere, and venerate)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然後也許當他們受到你們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時,在他們的心當中將會發生某種變化,因而魔羅度細可能找到一個機會。”

MN.1.50.17 於是,惡魔! 魔羅度細佔有眾婆羅門屋主,告訴他們道:“來吧!現在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honor, respect, revere, and venerate)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然後也許當他們受到你們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時,在他們的心當中將會發生某種變化,因而魔羅度細可能找到一個機會。” 接着當魔羅度細已經佔有眾婆羅門屋主時,他們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們。那麼,惡魔!當時,那些眾人中的大多數,當他們死去時,身體破裂消解,死後在一個快樂的目的地,甚至在天界重現。

MN.1.50.18 於是,魔王!已經證悟和遍正覺的拘留孫世尊,對那些比丘如是說道:“比丘們!魔羅度細已經佔有眾婆羅門屋主,告訴他們道:“來吧!現在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honor, respect, revere, and venerate)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然後也許當他們受到你們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時,在他們的心當中將會發生某種變化,因而魔羅度細可能找到一個機會。” 來吧!比丘們!你們要住於在身當中觀察思考不凈(contemplating foulness in the body),在營養物當中察覺感知厭惡(perceiving repulsiveness in nutriment),對世間一切察覺感知幻滅(perceiving disenchantment with all the world),在一切行中觀察思考無常(contemplating impermanence in all formations)。”

MN.1.50.19 這樣,惡魔!當那些比丘已經如是得到拘留孫世尊的教導和指導,獲得證悟和遍正覺,然後去往山林、一顆樹下或一間空屋時,他們住於在身當中觀察思考不凈(contemplating foulness in the body),在營養物當中察覺感知厭惡(perceiving repulsiveness in nutriment),對世間一切察覺感知幻滅(perceiving disenchantment with all the world),在一切行中觀察思考無常(contemplating impermanence in all formations)。

MN.1.50.20 於是,當早晨的時候,已經獲得證悟和遍正覺的拘留孫世尊穿好衣袍,拿着他的缽和外袍,與他的侍者尊者毘樓( the venerable Vidhura)進村托缽乞食.

MN.1.50.21 那時,魔羅度細佔有了某一個男孩,並撿起一塊石頭,用它擊中尊者毘樓的頭並打破了他的頭。被打破的頭鮮血直流,尊者毘樓緊隨在已經證悟和遍正覺的拘留孫世尊之後。於是已經證悟和遍正覺的拘留孫世尊,轉過頭來,以象視看着他道:“這位魔羅度細不知節制。” 並且隨着那種注視,惡魔!魔羅度細從那個位置跌下並在大地獄中重現。

MN.1.50.22 那麼,惡魔!大地獄有三個名字:六觸處地獄、樁柱刺穿地獄和親受地獄。接着,惡魔!地獄的眾獄卒過來,並說道:“好先生!當樁與樁在你的心裡會合時,那你就將知道:“我已經在地獄裡在被煎烤了一千年。”

MN.1.50.23 惡魔!我在那個大地獄中被煎烤了好幾年、好幾百年和好幾千年。我在那個大地獄的附屬地獄中被煎烤了一萬年,體驗着稱為從發展成熟中出來的的感受。惡魔!我的身體同為人形,可是我的頭卻是魚頭那樣的形色。

MN.1.50.24

什麼地獄可以

與拘留孫婆羅門和弟子毘樓的攻擊者

魔羅度細被煎烤的地獄

很好地相比呢?

眾多的鋼樁,甚至有一百個,

每一個都各自受到痛苦;

這些地獄可以

與拘留孫婆羅門和弟子毘樓的攻擊者

度細被煎烤的地獄

很好地相比:

由於攻擊這樣一位比丘,

一位證知這個事實的

正覺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25

在大海中間,

有眾多劫住恆久的大廈,

藍寶石般閃亮,閃閃發光 

具有清亮的半透明光澤

彩虹般的大海精靈們在那裡跳舞,

帶着眾多錯綜複雜的節奏:

由於攻擊這樣一位比丘,

一位證知這個事實的

正覺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26

當被正覺者親自告誡時,

我是那個用其腳趾

搖動鹿母講堂的人,

而那個團體(The Order)在一旁關註:

由於攻擊這樣一位比丘,

一位證知這個事實的

正覺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27

我是那個堅定地運用

眾超常強力之力的人。

用腳指搖動最勝殿(Vejayanta Palace)的一切

來激勵眾天神:

由於攻擊這樣一位比丘,

一位證知這個事實的

正覺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28

我是在那座宮殿里

向天帝釋提出這個問題的人:

“道友!那麼,你知道由於渴愛的完全毀滅的解脫嗎?”

於是天帝釋如實回答我所提出的問題:

由於攻擊這樣一位比丘,

一位證知這個事實的

正覺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29  

我是在天界的善法堂( Sudhamma Hall)里

想到要向梵天提出這個問題的人:

“道友!在你當中是否還有

你從前所接受的邪見被發現呢?

天界的光輝在划過時能被你清楚地看見嗎?“

於是梵天如實和依次地回答我的問題:

先生!在我當中從前所持的邪見不再被發現;

一切天界的光輝在划過時

我現在清楚地看見;

我拒絕我先前

”它是常的和永恆的“的聲稱”:

由於攻擊這樣一位比丘,

一位證知這個事實的

正覺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30

我是通過解脫

已經觸過大須彌山頂,

訪問過印度和弗婆毘提訶

以及所有大地上眾地區的人:

由於攻擊這樣一位比丘,

一位證知這個事實的

正覺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31

從來沒有發現有一種

企圖”讓我燒傷愚人“的火,

可是一個攻擊火的愚人

通過他自己的造作燒傷他自己。

啊,魔羅!是你:

由於攻擊如來,

象一個玩火的愚人,

你只會單單燒傷你自己。

由於攻擊如來,

你產生了很大的過失。

惡魔!你想象你的惡意不會成熟嗎?

如是造作,你儲存了

長久持續的邪惡,啊,終結者!

魔羅!離開正覺者!

不要再對比丘們玩你的各種把戲。”

象這樣,比丘在貝沙卡拉林

懲罰了魔羅。

於是那位陰沉的夜叉

就在那裡和那時消失。”

第五十對魔羅的斥責經終。


MN.1.41-50終。第五雙小品終。


第一  根本五十經篇: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 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經篇: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 和 MN.2.91-100

第三  後五十經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 和 MN.3.141-152


【Chanworld.org】2018.05.08-2021.03.13-MG-RM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禪世界版的內容採用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