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禅世界版】5

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 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经篇: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 和 MN.2.91-100

第三  后五十经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 和 MN.3.141-152


礼敬世尊、阿罗汉和遍正觉者

《中部》【南传尼柯耶禅世界现代汉语版】5

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第五品  诸双小品

MN.1.41-50


MN.1.41  娑罗村的众婆罗门经(Saleyyaka Sutta)

MN.1.41.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与大比丘僧团一起在拘萨罗分阶段游行,最终抵达名叫娑罗的拘萨罗婆罗门村子。

MN.1.41.2 娑罗村的众婆罗门屋主听说:“从释迦族出家的释迦人之子沙门乔达摩,已经与大比丘僧团一起在拘萨罗分阶段游行,来到了娑罗村。现在有一份关于乔达摩大师的良好报告已经四处传播而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位世尊是一个阿罗汉(arahant)、遍正觉者(perfectly enlightened)、明与行具足者(accomplished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善逝(the Fortunate One)、世间解(the Knower of the world)、无上调御者(unsurpassed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天人师(teacher of devas and humans)、佛陀(the Enlightened One)和世尊(the Blessed One)。他亲自以自己的证智(his own direct knowledge)证悟(realized)后,为包括众天神、众魔罗、众梵天的此世间,和包括它的众沙门、众婆罗门和众天人的这一代宣说法。他教导的法在开首、中间和结尾都是美善的,涵义和言辞正确;他揭示了一种圆满和清净的(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精神生活(梵行)。” 现在见到这样的阿罗汉真是太好了。”

MN.1.41.3 于是,那些娑罗村的众婆罗门屋主去见世尊。抵达后,一些人向世尊礼敬,在一旁坐下;一些人和世尊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一些向世尊合掌礼敬后,在一旁坐下;一些在世尊面前报上自己的名字和族姓后,在一旁坐下;而一些人沉默不语,在一旁坐下。

MN.1.41.4 当他们在一旁坐好时,那些娑罗村的众婆罗门屋主对世尊说道:“乔达摩大师!为什么在这里的一些众生,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诸恶状态中,在一个不幸的目的地(恶趣),在毁灭中,甚至在地狱中重现,其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呢?为什么在这里的一些众生,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善趣),甚至在一个天界中重现,其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呢?”

MN.1.41.5 “屋主们!由于不如法( conduct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的行为,由于不正当的行为,在这里的一些众生,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诸恶状态中,在一个不幸的目的地,在毁灭,甚至在地狱中重现。由于如法的行为,由于正当的行为,在这里的一些众生,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甚至在一个天界中重现。”

MN.1.41.6  “大德!我们不明白乔达摩大师所说的详细义理 – 他已经简要地说了,没有解释详细的义理。如果乔达摩大师能给我们教导法,使我们能够了解他所说的详细义理,那就好了!”

“那么,屋主们!你们要聆听和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是的,大师!”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41.7 “有三种不如法的身体行为(身行),不正当的行为。有四种不如法的言语行为(语行),不正当的行为。有三种不如法的心意行为(意行),不正当的行为。

MN.1.41.8 那么,屋主们!如何会有三种不如法的身体行为(身行),不正当的行为呢?在这里,某人杀害活着的众生;他杀气腾腾,双手沾满鲜血,大打出手,充满暴力,对活着的众生残酷无情。他未给予而取;他以偷窃的方式攫取村子里或山林中别人的财富和财产。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他与受到其母亲、父亲、父母、兄弟、姊妹、亲族、种性或法律保护的,或有一个丈夫的,或受到惩罚保护的,或甚至与戴过花环已订婚的那些女子发生性关系。那就是如何会有三种不如法的身体行为(身行),不正当的行为的。

【注1】:不如法,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不按照正法。

【注2】:直译作“母护、父护、兄弟护、姊妹护、族护、种性护、法护、有丈夫、有惩罚护、乃至戴过花(已有婚约)的”。英译较简。这是佛陀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的举例。

MN.1.41.9 那么,屋主们!如何会有四种不如法的言语行为(语行),不正当的行为呢?在这里,某人言说虚假之言;当被传唤到一个法庭或一个会议,或到其亲属的面前,或到其行会,或到王室家族面前时,他作为一位证人如是被询问道:“那么,善男子!说出你所知道的” ,在不知道时,他说“我知道”, 或者在知道时,他说“我不知道”;在没有看见时,他说“我看见” ,或者在看见时,他说“我没看见”;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诸目的,或为了别人的诸目的,或为了某种琐碎的世间目的而说谎。他说话充满恶意;为了从那些人离间这些人,他在别处重复在这里听到的话,或者为了从这些人离间那些人,他对这些人重复他在别处听到的话;如是他是一个离间那些团结的人们的人,一个喜欢不和谐,在不和谐当中高兴,乐于不和谐的诸分裂的创造者。他说话严厉;他说出粗暴、刻薄、伤害他人和冒犯他人的言语,近乎愤怒,无益于定。他是一位流言蜚语者;他在错误的当口说话,说非事实之言,说无用之语,说与法和律相反的话;在错误的当口他说这些毫无价值、毫无道理、没有节制和无益的话。那就是如何会有四种不如法的言语行为(语行),不正当的行为的。

MN.1.41.10 那么,屋主们!如何会有三种不如法的心意行为(意行),不正当的行为呢?这里有人贪婪;他如是觊觎别人的财富和财产:“啊!但愿任何属于另一个人的都是我的。” 或者他有一颗充满恶意之心,有如是诸仇恨意图:“愿这些众生被杀害和屠杀,愿他们被斩断、被灭亡或被消灭!” 或者他有邪见,如是扭曲之远见:“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供物(There is nothing given, nothing offered, nothing sacrificed);没有诸善恶行为的果报或结果;没有此世间,没有其他世间;没有母亲,没有父亲,没有化生众生(no beings who are reborn spontaneously);在此世间没有良善和正直的通过证智亲自证悟实现并宣说此世间和另世间的沙门和婆罗门。”  那就是如何会有三种不如法的心意行为(意行),不正当的行为的。因此,屋主们!由于这样不如法的行为,由于这样不正当的行为,在这里的一些众生,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诸恶状态中,在一个不幸的目的地,在毁灭中,甚至在地狱中重现。

MN.1.41.11 屋主们! 有三种如法的身体行为(身行),正当的行为。有四种如法的言语行为(语行),正当的行为。有三种如法的心意行为(意行),正当的行为。

【注】:意行,有翻译作“心行”;也可作“精神上的行为”。

MN.1.41.12 那么,屋主们!如何会有三种如法的身体行为(身行),正当的行为呢?在这里,某人舍弃杀害活着的众生时,放弃杀害活着的众生;把棍棒和武器放在一旁时,他温和善良地住于对所有活着众生的怜悯同情。舍弃未给予而取时,他放弃了未给予而取;他不以偷窃的方式拿取在村子里或山林中别人的财富和财产。舍弃在感官享乐中的不端行为时,他放弃在感官享乐中的不端行为;他不与受到其母亲、父亲、父母、兄弟、姊妹、亲族、种性或法律保护的,或有一个丈夫的,或受到惩罚保护的,或甚至与戴过花环已订婚的那些的女子发生性关系。那就是如何会有三种如法的身体行为(身行),正当的行为的。

MN.1.41.13 那么,屋主们!如何会有四种如法的言语行为(语行),正当的行为呢?在这里,舍弃虚假之言时,某人放弃虚假之言;当被传唤到一个法庭或一个会议,或到他的亲属的面前,或到他的行会,或到王室家族面前时,他作为一位证人如是被询问道:“那么,善男子,说出你所知道的” ,在不知道时,他说“我不知道,” 或者在知道时,他说“我知道”;在没有看见时,他说“我没有看见” ,或者在看见时,他说“我看见”;他不会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诸目的,或为了别人的诸目的,或为了某种琐碎的世间目的而说谎。舍弃恶意之言时,他放弃恶意之言;他不在别处重复在这里听到的话来从那些人离间这些人,他也不对这些人重复他在别处听到的话来从这些人离间那些人;如是他是重新团结那些被离间之人的人,一个喜欢和谐,在和谐当中高兴,乐于和谐的诸友谊的推动者。舍弃严厉之语时,他放弃严厉之语;他说出温和、悦耳、可爱,入于人心、谦恭有礼、众人所愿和令众人愉快之语。舍弃流言蜚语时,他放弃流言蜚语;他在正确的当口说话,说事实之言,谈论好的事物,谈论法和律;在正确的当口他说这些值得记录、合理、适度和有益的话。那就是如何会有四种如法的言语行为(语行),正当的行为的。

MN.1.41.14 那么,屋主们!如何会有三种如法的心意行为(意行),正当的行为呢?这里有人不贪婪;他不会如是觊觎别人的财富和财产:“啊!但愿任何属于另一个人的都是我的。” 他的心没有恶意,如是没有诸仇恨意图:“愿这些众生摆脱敌意、折磨和焦虑!” 他有正见,如是没有扭曲之远见:“有布施,有供养,有供物(There is what is given and what is offered and what is sacrificed);有诸善恶行为的果报或结果;有此世间,有其他世间;有母亲,有父亲;有化生众生(beings who are reborn spontaneously);在此世间有良善和正直的通过证智亲自证悟实现并宣说此世间和另世间的沙门和婆罗门。”  那就是如何会有三种如法的心意行为(意行),正当的行为的。因此,屋主们!由于这样如法的行为,由于这样正当的行为,在这里的一些众生,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甚至在一个天界中重现。

MN.1.41.15 屋主们!如果一个遵守如法行为和正当行为的人如是希望:“啊!愿我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良好的众刹帝利(well-to-do nobles)的相伴中重现。”  那么,他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良好的众刹帝利的相伴中重现,是可能的。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遵守如法行为和正当行为。

MN.1.41.16 屋主们!如果一个遵守如法行为和正当行为的人如是希望:“啊!愿我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良好的众婆罗门的相伴中重现。”  那么,他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良好的众婆罗门的相伴中重现,是可能的。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遵守如法行为和正当行为。

MN.1.41.17 屋主们!如果一个遵守如法行为和正当行为的人如是希望:“啊!愿我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良好的众屋主的相伴中重现。”  那么,他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良好的众屋主的相伴中重现,是可能的。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遵守如法行为和正当行为。

MN.1.41.18-42 屋主们!如果一个遵守如法行为和正当行为的人要希望:“啊!愿我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我可能在四大天王天的诸天神(the gods of the heaven of the Four Great Kings)的相伴中……在三十三天的诸天神(the gods of the heaven of the Thirty-three)的相伴中……焰摩天诸天神(the Yama gods)……兜率天诸天神(the gods of the Tusita heaven)……化乐天诸天神(the gods who delight in creating)……他化自在天诸天神(the gods who wield power over others’ creations)……梵天的随从诸天神(the gods of Brahma’s retinue)……光天诸天神(the gods of Radiance)……少光天诸天神(the gods of Limited Radiance)…无量光天诸天神(the gods of Immeasurable Radiance)……光音天诸天神(he gods of Streaming Radiance)……净天诸天神(the gods of Glory)……少净天诸天神(the gods of Limited Glory)……无量净天诸天神(the gods of Immeasurable Glory)……遍净天诸天神(the gods of Refulgent Glory)……广果天诸天神(the gods of Great Fruit)……无烦天诸天神(the Aviha gods)……无热天诸天神(the Atappa gods)……善见天诸天神(the Sudassa gods)……善现天诸天神(the Sudassi gods)……阿迦腻吒天诸天神(the Akanittha gods)……虚空无边处诸天神(the gods of the base of infinite space)……识无边处诸天神(the gods of the bas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无所有处诸天神(the gods of the base of nothingness)…..非想非非想处诸天神(the gods of the bas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的相伴中重现!”  那么,他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在良好的非想非非想处诸天神的相伴中重现,这是可能的。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遵守如法行为和正当行为。

MN.1.41.43 屋主们!如果一个遵守如法行为和正当行为的人要希望:“啊!愿我通过证智亲自证悟实现,我可能在此时此地进入和住于以诸烦恼的摧毁的无烦恼的心解脱和慧解脱!” 并宣说此世间和另外世间以诸烦恼的摧毁,以证智自作证后,在此时此地进入后住于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  那么,通过证智亲自证悟实现,他将在此时此地进入和住于以诸烦恼的摧毁的无烦恼的心解脱和慧解脱,这是可能的。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遵守如法行为和正当行为。”

MN.1.41.44 当如是所说时,娑罗村的众婆罗门屋主对世尊说道:“太伟大了,乔达摩大师!太伟大了,乔达摩大师!犹如能拨乱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点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为那些有视力的人们高擎明灯以看见诸色一般,乔达摩尊师以种种法门来阐明正法。我们皈依乔达摩大师、法和比丘僧团。从今天起,请乔达摩大师作记我们为终生皈依他的优婆塞。”

第四十一娑罗村经终。


MN.1.42  毗兰若的众婆罗门(The Brahmins of Veranja)经(Veranjaka Sutta)

MN.1.42.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MN.1.42.2 当时,一些毗兰若的婆罗门屋主,正因某事务或别的事务访问舍卫城。

MN.1.42.3-44 【此经的文字与MN.1.41相同,除了前经用了“不如法行为,不正当行为” (MN.1.41.7-10)和”如法行为,正当行为”(MN.1.41.11-14)表述,而此经用了“一个不遵守如法行为者,一个不正当行为者”和”一个遵守如法行为者,一个正当行为者”;并在整个文字里用“毗兰若”替换“娑罗”。】

第四十二毗兰若的众婆罗门经终。


MN.1.43  众问与答大经(Mahavedalla Sutta)

MN.1.43.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尊者摩诃拘絺罗(the venerable Maha Kotthita)在夜晚时,从禅修中起来,去拜访尊者舍利弗。抵达后,与尊者舍利弗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摩诃拘絺罗对尊者舍利弗如是说道:

(慧)

MN.1.43.2 “学友!人们说“一个不明智的人,一个不明智的人”。人们说“一个不明智的人”是就什么而言的呢?”

“学友!“一个人没有明智地了知,一个人没有明智地了知”;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说“一个不明智的人”。那么,一个人没有明智地了知什么呢?一个人没有明智地了知:“这是痛苦。” 一个人没有明智地了知:“这是痛苦的集起。” 一个人没有明智地了知:“这是痛苦的息灭。” 一个人没有明智地了知:“这是导向痛苦息灭之道。” 学友!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说“一个不明智的人”。”

说着“很好!学友!”时,尊者摩诃拘絺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欢喜和高兴。于是,他问了尊者舍利弗一个更深入的问题:

MN.1.43.3 “学友!人们说“一个明智的人,一个明智的人”。人们说“一个明智的人”是就什么而言的呢?”

“学友!“一个人明智地了知,一个人明智地了知”;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说“一个明智的人”。学友!那么,一个人明智地了知什么呢?一个人明智地了知:“这是痛苦。” 一个人明智地了知:“这是痛苦的集起。” 一个人明智地了知:“这是痛苦的息灭。” 一个人明智地了知:“这是导向痛息灭之道。” 学友!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说“一个明智的人”。”

(识)

MN.1.43.4 “学友!人们说“识,识”。“识”是就什么而言的呢?”

“学友!“它认知,它认知”;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说“识”。它认知什么呢?它认知:“这是快乐的”;它认知:“这是痛苦的”;它认知:“这是既不快乐的也不痛苦的”。学友!“它认知,它认知”;那就是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说“识”。

MN.1.43.5 “学友!慧(明智)和识 – 这些状态是相结合的或分离的呢?那么,为了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相互分开这些状态是可能的吗?”

“学友!慧(明智)和识 – 这些状态是相结合的,不是分离的。为了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相互分开这些状态是不可能的。”

MN.1.43.6 ”学友!相结合的而不是分离的慧(明智)和识的这些状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学友!相结合的而不是分离的慧(明智)和识的这些状态之间的区别,就是这个:慧(明智)是要得到修习开发的,而识是要得到完全了知的。”

(受)

MN.1.43.7 “学友!人们说“受,受”。“受”是就什么而言的呢?”

“学友!“它感受,它感受”;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说“受”。它感受什么呢?它感受快乐;它感受痛苦;它感受既非痛苦也非快乐。“它感受,它感受”;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说“受”。”

(感知(想))

MN.1.43.8 “学友!人们说“感知(想),感知(想)” 。“感知(想)”是就什么而言的呢?”

“学友!“它感知,它感知”;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感知”。它感知什么呢?它感知蓝色,它感知黄色,感知红色,并且它感知白色。“它感知,它感知”;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感知”。

MN.1.43.9 学友!受、感知(想)和识 – 这些状态是相结合的或分离的吗?并且为了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相互分开这些状态是可能的吗?”

“学友!受、感知(想)和识 – 这些状态是相结合的,非分离的,并且为了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相互分开这些状态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人所感受的事物,他感知;并且对于一个人感知的事物,他认知。那就是为什么这些状态是相结合的,非分离的,并且为了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相互分开这些状态是不可能的。”

(心单独可知的)

MN.1.43.10  “学友!五根所释放的清净心-识(purified mind-consciousness)可以知道什么呢?”

“学友!通过从五根所释放的清净心-识,可以如是知道虚空无边处(the base of infinite space):”虚空是无边的”;可以如是知道识无边处(the bas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识是无边的”;可以如是知道无所有处(the base of nothingness):”无所有”。”

MN.1.43.11 “学友!一个人以什么了知一个可以被知道的状态呢?”

“学友!一个人以慧眼(the eye of wisdom)了知一个可以被知道的状态。”

MN.1.43.12 “学友!慧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友!慧的目的是证智(direct knowledge);它的目的是遍知(完全了知; full understanding);它的目的是舍弃。”

(正见)

MN.1.43.13  “学友!正见的生起有多少个条件呢?”

“学友!正见的生起有两个条件,另一个人的声音和明智的关注。这些就是正见的生起的两个条件。”

MN.1.43.14   “学友!当它为了它的果报有心解脱,为了它的果报和利益有心解脱时,当它为了它的果报有慧解脱,为了它的果报和利益有慧解脱时,正见要得到多少种因素的协助呢?”

“学友!当它为了它的果报有心解脱,为了它的果报和利益有心解脱时,当它为了它的果报有慧解脱,为了它的果报和利益有慧解脱时,正见要得到五种因素协助。学友!在这里,正见由戒德、修学、讨论、宁静(止; serenity)和洞察力(观; insight)所协助。由五种因素所协助的正见为了它的果报有心解脱,为了它的果报和利益有心解脱;它为了它的果报有慧解脱,为了它的果报和利益有慧解脱。”

(存在(有))

MN.1.43.15 “学友!有多少种有呢?”

“学友!有这三种有:感官领域(欲)有、精细物质性有和非物质性有(sense-sphere being, fine-material being, and immaterial being)。”

MN.1.43.16 “学友!未来有的重生是如何得到产生的呢?”

“学友!未来有的重生在一部分由无明所盖和由渴爱所束缚的众生当中通过欢喜这个和那个而得到产生。”

MN.1.43.17 “学友!未来有的重生是如何不会得到产生的呢?”

“学友!随着无明的褪去、随着明(true knowledge)的生起和随着渴爱的息灭,未来有的重生是不会得到产生的。”

(第一禅(THE FIRST JHANA))

MN.1.43.18 “学友!什么是第一禅呢?”

“学友!在这里,一位比丘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从不善诸状态隐退远离,进入后并住于第一禅,它由所应用和持续的思想(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 寻和伺)相伴,充满由隐退远离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这称为第一禅。”

MN.1.43.19  “学友!第一禅有多少种因素(支)呢?”

“学友!初禅有五种因素。学友!在这里,当一位比丘已经进入第一禅时,会有所应用的思想(寻)、持续的思想(伺)、狂喜、快乐和心的统一性发生。”

MN.1.43.20 “学友!在第一禅当中有多少种因素要舍弃并且有多少种因素要拥有呢?”

“学友!在第一禅当中有五种因素得到舍弃并且有五种因素得到拥有。在这里,当一位比丘已经进入第一禅时,他舍弃感官欲望、恶意、懒惰和迟钝、掉举和后悔以及怀疑,而有所应用的思想(寻)、持续的思想(伺)、狂喜、快乐和心的统一性发生。那就是在第一禅当中五种因素如何得到舍弃并且五种因素如何得到拥有的。

(五根(THE FIVE FACULTIES))

MN.1.43.21  “学友!这五根各有一个单独的领域,一个单独的境地,并且不会经历彼此的领域和境地,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那么这五种根,每种根有一个单独的领域,一个单独的境地,并且不会经历彼此的领域和境地,那么什么是它们凭借的事物,什么事物经历它们的诸领域和诸境遇?”

“学友!这五根各有一个单独的领域,一个单独的境地,并且不会经历彼此的领域和境地,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那么这五种根当中,每种根有一个单独的领域,一个单独的境地,并且不会经历彼此的领域和境地,心是它们凭借的事物,并且心经历它们的诸领域和诸境地。”

MN.1.43.22 “学友!至于这五根 – 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 – 这五根依赖于什么而立呢?”

“学友!至于这五根 – 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 – 这五根依赖于活力(vitality)而立。”

“学友!活力依赖于什么而立呢?”

“学友!活力依赖于暖热(heat)而立。”

“学友!暖热依赖于什么而立呢?”

“学友!暖热依赖于活力而立。”

“学友!如今,我们了知尊者舍利弗已经说道:“活力依赖于暖热而立”;并且现在我们了知他说道:“暖热依赖于活力而立。” 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些陈述的含义呢?”

“学友!因为在这里一些贤智者通过一种譬喻的方式了知一个陈述的含义,因此在那种情形中,我要给你们作一个譬喻。正如当一盏油灯燃烧时,它的光芒依赖于它的火焰而被看见,并且它的火焰依赖于它的光芒而被看见;同样地,活力依赖于暖热而立,暖热依赖于活力而立。”

(活力诸行(VITAL FORMATIONS))

MN.1.43.23 “学友!活力诸行是受的诸状态呢,或者活力诸行是一种事物而受的诸状态是另一种事物呢?”

“学友!活力诸行不是受的诸状态。如果活力诸行是受的诸状态,那么当一位比丘已经进入想和受的息灭时,就不会看见他从它当中起来。因为活力诸行是一种事物而受的诸状态是另一种事物,当一位比丘已经进入想和受的息灭时,就可以看见他从它当中起来。”

MN.1.43.24 “学友!当这个身体失去多少种状态时,它于是被舍弃和遗弃,象一段木头留下来无知无觉地躺着呢?”

“学友!当这个身当这个身体失去三种状态,即活力、暖热和识时,它于是被舍弃和遗弃,象一段木头留下来无知无觉地躺着。”

MN.1.43.25 “学友!一个过完他的时间的死者与一位已经进入想和受的息灭的比丘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

“学友!在一个过完他的时间的死者的情形中,他身体上的诸行(诸身行)已经息灭和平息,他的言语上的诸行(诸语行)已经息灭和平息,他的精神上的诸行(诸意行)已经息灭和平息,他的活力耗尽,他的暖热已经消散,他的诸根完全破裂。而在一位已经进入想和受的息灭的比丘的情形中,他身体上的诸行已经息灭和平息,他的言语上的诸行已经息灭和平息,他的精神上的诸行已经息灭和平息,可是他的活力没有耗尽,他的暖热还没有消散,他的诸根完变得异常地清澈。这就是一个过完他的时间的死者与一位已经进入想和受的息灭的比丘之间的差别。”

(心解脱(DELIVERANCE OF MIND))

MN.1.43.26 “学友!为了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心解脱的成就,有多少种条件呢?”

“学友!为了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心解脱的成就,有四种条件:在这里,随着快乐了痛苦的舍弃,以及喜乐和悲伤的之前消失,一位比丘进入和住于第四禅,它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只有由于平静的念的清净化。这些就是为了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心解脱的成就的四种条件。”

MN.1.43.27 “学友!为了心解脱的无相性的成就,有多少种条件呢?”

“学友!为了心解脱的无相性的成就,有两种条件:对所有诸相的不注意和对无相界的注意(non-attention to all signs and attention to the signless element)。这些是为了心解脱的无相性的成就的两种条件。”

MN.1.43.28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持续,有多少种条件呢?”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持续,有三种条件:对所有诸相的不注意和对无相界的注意,和它的持续的的先前确定。这些是为了无相性心解脱的持续的三种条件。”

MN.1.43.29 “学友!为了从无相心解脱起来(emergence from the signless deliverance of mind),有多少种条件呢?”

“学友!为了从无相心解脱起来,有两种条件:对所有诸相的不注意和对无相界的注意。这些是为了从无相心解脱起来的两种条件。”

MN.1.43.30 “学友!无量心解脱、通过无所有的心解脱、通过空性的心解脱和无相心解脱:这些状态在含义上不同呢,或是在名称上不同呢,或者它们在含义上是一种东西而在名称上不同呢?”

“学友!无量心解脱(deliverance of mind)、通过无所有的心解脱(the deliverance of mind through nothingness,)、通过空性的心解脱(the deliverance of mind through voidness)和无相心解脱(the signless deliverance of mind):有一种这些状态在含义上不同和在名称上不同的方式,并且有一种它们在含义上是一种东西而在名称上不同的方式。

MN.1.43.31 学友!一种这些状态在含义上不同和在名称上不同的方式是什么呢?在这里,一位比丘以慈爱渗透的一颗心(with a mind imbued with loving-kindness)蔓延一方后而住,象这样蔓延第二方,象这样蔓延第三方,象这样蔓延第四方,象这样蔓延上、下、横向和各处,对一切如同对自己,以慈爱、广大、高尚、无量、无怨恨、无恶意渗透的一颗心蔓延整个此世间而住。他以怜悯渗透的一颗心蔓延一方后而住而住,象这样蔓延第二方,象这样蔓延第三方,象这样蔓延第四方,象这样蔓延上、下、横向和各处,对一切如同对自己,以怜悯、广大、高尚、无量、无怨恨、无恶意渗透的一颗心蔓延整个此世间而住。他以利他的快乐(altruistic joy)渗透的一颗心蔓延一方后而住,象这样蔓延第二方,象这样蔓延第三方,象这样蔓延第四方,象这样蔓延上、下、横向和各处,对一切如同对自己,以利他的快乐、广大、高尚、无量、无怨恨、无恶意渗透的一颗心蔓延整个此世间而住。他以平静渗透的一颗心蔓延一方后而住,象这样蔓延第二方,象这样蔓延第三方,象这样蔓延第四方,象这样蔓延上、下、横向和各处,对一切如同对自己,以平静、广大、高尚、无量、无怨恨、无恶意渗透的一颗心蔓延整个此世间而住。这就称为无量心解脱。

MN.1.43.32 那么,学友!什么是通过无所有的心解脱呢?在这里,随着对识无边处的完全超越,觉知“无所有”,一位比丘进入和住于无所有处。这被称为通过无所有的心解脱。

MN.1.43.33 那么,学友!什么是通过空性的心解脱呢?在这里,去往山林,或一棵树下,或一间空屋,如是反思:“这是空无一种自我或属于一种自我的事物的。” 学友!这被称为通过空性的心解脱。

MN.1.43.34 学友!什么是无相心解脱呢?在这里,不注意于所有诸相,一位比丘进入和住于心的无相定中。这就称为无相心解脱。

学友!这就是这些状态在含义上不同和在名称上不同的方式。

MN.1.43.35 那么,学友!一种这些状态在含义上是一种东西而在名称上不同的方式是什么呢?

学友!贪欲(lust)是衡量的制造者,嗔恨是衡量的制造者,妄想痴迷是衡量的制造者。在一位诸烦恼已被毁坏的比丘当中,这些得到舍弃,在根部切断,就象一截棕榈树桩,在根部被切断所做的,使得它们不再屈从于未来的生起。在所有各种无量心解脱中,不可动摇的心解脱被宣告最为殊胜。由于不可动摇的心解脱是空无贪欲的,是空无瞋恨的,是空无妄想痴迷的。

MN.1.43.36 学友!贪欲是一种某事物,瞋恨是一种某事物,妄想痴迷是一种某事物。在一位诸烦恼已被毁坏的比丘当中,这些得到舍弃,在根部切断,就象一截棕榈树桩,在根部被切断所做的,使得它们不再屈从于未来的生起。在所有各种通过无所有的心解脱中,不可动摇的心解脱被宣告最为殊胜。由于不可动摇的心解脱是空无贪欲的,是空无瞋恨的,是空无妄想痴迷的。

MN.1.43.37 学友!贪欲是诸相的一位制造者,瞋恨是诸相的一位制造者,妄想痴迷是诸相的一位制造者。在一位诸烦恼已被毁坏的比丘当中,这些得到舍弃,在根部切断,就象一截棕榈树桩,在根部被切断所做的,使得它们不再屈从于未来的生起。在所有各种无相心解脱中,不可动摇的心解脱被宣告最为殊胜。由于不可动摇的心解脱是空无贪欲的,是空无瞋恨的,是空无妄想痴迷的。这就是这些状态在含义上是一种东西而在名称上不同的方式。”

这就是尊者舍利弗所说。尊者摩诃拘絺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四十三众问与答大经终。


MN.1.44  众问与答小经

MN.1.44.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竹园栗鼠庇护所。那时,毗舍迦(Visakha)优婆塞去见法施(Dhammadinna)比丘尼,并且向她礼敬后,他在一旁坐下并且向她问道:

MN.1.44.2 “圣尼!人们说“个性(personality),个性”。圣尼!世尊称什么为个性呢?”

“毗舍迦学友!这些五取蕴(five aggregates affected by clinging)被世尊称为个性;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和识取蕴。这些五取蕴被世尊称为个性。”

说着“很好!圣尼!”时,毗舍迦优婆塞对法施比丘尼所说欢喜和高兴。于是他问她一个更深入的问题:

MN.1.44.3 “圣尼!人们说“个性的集起,个性的集起”。世尊称什么为个性的集起呢?”

“毗舍迦学友!它就是带来重生、由欢喜和贪欲相伴和喜欢这个那个的渴爱;即对诸感官享乐的渴爱、对存在(有; being)的渴爱、对无有(non-being)的渴爱。这被世尊称为个性的集起。”

MN.1.44.4 “圣尼!人们说“个性的息灭,个性的息灭”。世尊称什么为个性的息灭呢?”

“毗舍迦学友!它就是那同一种渴爱的无余褪去和息灭,舍弃,放弃让渡,放手和拒绝。世尊称这为个性的息灭。”

MN.1.44.5 “圣尼!人们说“导向个性的息灭之道,导向个性的息灭之道”。世尊称什么为导向个性的息灭之道呢?”

“毗舍迦学友!它就是这八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right view, right intention, right speech, right action, right livelihood, right effort, right mindfulness, and right concentration)。”

MN.1.44.6 “圣尼!那种执取与这些五取蕴相同,或执取是除了五取蕴之外某种事物呢?”

“毗舍迦学友!那种执取既不是与这些五取蕴相同的,也不是除了五取蕴之外某种事物。它就是关于正在那里执取的五取蕴的欲望和贪欲。”

(个性见(有身见))

MN.1.44.7 “圣尼!个性见如何而有呢?”

“毗舍迦学友!在这里,一个未受到教导的凡夫,他不重视圣者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不重视善人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认为物质性色是自我(regards material form as self),或自我拥有物质性色(or self as possessed of material form),或物质性色在自我当中(material form as in self),或自我在物质性色当中( self as in material form)。他认为受……想……诸行……识是自我(regards consciousness as self),或自我拥有识(or self as possessed of consciousness),或识在自我当中(consciousness as in self),或自我在识当中( self as in consciousness)。这就是个性见如何而有的。”

MN.1.44.8 “圣尼!个性见如何没有呢?”

“毗舍迦学友!在这里,一个很好地受到教导的圣弟子,他重视圣者们,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他重视善人们,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不认为物质性色是自我(regards material form as self),或自我拥有物质性色(or self as possessed of material form),或物质性色在自我当中(material form as in self),或自我在物质性色当中( self as in material form)。他不认为受……想……诸行……识是自我(regards consciousness as self),或自我拥有识(or self as possessed of consciousness),或识在自我当中(consciousness as in self),或自我在识当中( self as in consciousness)。这就是个性见如何没有的。”

(八圣道)

MN.1.44.9 “圣尼!八圣道是什么呢?”

“毗舍迦学友!它就是这八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注】:八圣道,即八正道。有翻译作“八支圣道”,是不妥的;八圣道是有八个方面/重的圣道;而佛陀说的圣道只有一个。

MN.1.44.10 “圣尼!八圣道是有条件的呢,或是无条件的呢?”

“毗舍迦学友!八圣道是有条件的。”

MN.1.44.11 “圣尼!三蕴被八圣道所包含呢,或者八圣道被三蕴所包含呢?”

“毗舍迦学友!三蕴没有被八圣道所包含,而八圣道被三蕴所包含。正语、正业和正命 – 这些状态包含于戒德蕴当中( in the aggregate of virtue);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 这些状态包含于定蕴当中(in the aggregate of concentration);正见和正志 – 这些状态包含于慧蕴当中(in the aggregate of wisdom)。”

【注】:这里的八正道的三蕴分类。

(定)

MN.1.44.12 “圣尼!什么是定呢?什么是定处(he basis of concentration)呢?什么是定的装备(the equipment of concentration)呢?什么是定的修习(the development of concentration)呢?”

“毗舍迦学友!心的统一性(Unification of mind)是定;四念处(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是定处;四正勤(the four right kinds of striving)是定的装备;重复、修习和这些同样状态的培育,在这里,就是定的修习。”

(诸行(FORMATIONS))

MN.1.44.13 “圣尼!有多少种行呢?”

“毗舍迦学友!有这些三种行:身体上的行(身行)、言语上的行(语行)和心意上的行(意行)。”

MN.1.44.14 “可是,圣尼!什么是身行呢?什么是语行呢?什么是意行呢?”

“毗舍迦学友!入息和出息(In-breathing and out-breathing)是身行;所应用的思想和所持续的思想(寻与伺; applied thought and sustained thought)是语行;感知(想)与受(feeling)是意行。”

MN.1.44.15 “可是,圣尼!为何入息和出息是身行呢?为何所应用的思想和所持续的思想(寻与伺)是语行呢?为何感知(想)与受(feeling)是意行呢?”

“毗舍迦学友!入息和出息是身体上的,这些是与身体关系密切的诸状态;那就是为什么入息和出息是身行。首先一个人应用思想和持续思想,随后他迸发出言语;那就是为什么所应用的思想和所持续的思想是语行。感知和受是精神性的,这些是与心关系密切的诸状态;那就是为什么感知与受是意行。”

(息灭的成就(THE ATTAINMENT OF CESSATION))

MN.1.44.16 “圣尼!怎样有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呢?”

“毗舍迦学友!当一位比丘在成就感知和受的息灭时,他不会想道:“我将成就感知和受的息灭“, 或“我在成就感知和受的息灭”,或“我已经成就了感知和受的息”,而是他的心之前已经通过将他导向那个状态的方式得到修习。”

MN.1.44.17 “圣尼!当一位比丘正在成就感知和受的息灭时,哪种诸状态 – 身行、语行或意行 – 首先在他当中息灭呢?”

“毗舍迦学友!当一位比丘正在成就感知和受的息灭时,首先语行息灭,接着身行息灭,然后意行息灭。”

MN.1.44.18 “圣尼!如何从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中起来呢?”

“毗舍迦学友!当一位比丘正在从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中起来时,他不会想道:“我将从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中起来”,或“我正在从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中起来”,或“我已经从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中起来”,是他的心之前已经通过将他导向那个状态的方式得到修习。”

MN.1.44.19 “圣尼!当一位比丘正在从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中起来时,哪一种诸状态 – 身行、语行或意行 – 首先在他当中生起呢?”

“毗舍迦学友!当一位比丘正在从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中起来时,首先意行生起,接着身行生起,然后语行生起。”

MN.1.44.20 “圣尼!当一位比丘已经从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中起来时,有多少种触会接触他呢?”

“毗舍迦学友!当一位比丘已经从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中起来时,三种触会接触他:虚空触(voidness contact)、无相触(signless contact)和无欲(愿)触(desireless contact.)。”

MN.1.44.21 “圣尼!当一位比丘已经从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中起来时,他的心倾向于什么呢?他的心归向于什么呢?他的心趋向于什么呢?”

“毗舍迦学友!当一位比丘已经从感知和受的息灭的成就中起来时,他的心倾向于独处远离,他的心归向于独处远离,他的心趋向于独处远离。”

(受(FEELING))

MN.1.44.22 “圣尼!有多少种受呢?”

“毗舍迦学友!有三种受:快乐的受、痛苦的受和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乐受。”

MN.1.44.23 “可是,圣尼!什么是快乐的受呢?什么是痛苦的受呢?什么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呢?”

(受(FEELING))

“毗舍迦学友!任何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受快乐的和宽慰的就是快乐的受。任何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受痛苦的和受伤害的就是痛苦的受。任何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受既不是宽慰的也不是受伤害的就是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

MN.1.44.24 “圣尼!关于快乐的受,什么是快乐的和什么是痛苦的呢?关于痛苦的受,什么是快乐的和什么是痛苦的呢?关于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什么是快乐的和什么是痛苦的呢?”

“毗舍迦学友!快乐的受,当它持续时,是快乐的;当它变化时,是痛苦的。痛苦的受,当它持续时,是痛苦的;当它变化时,是快乐的。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当有对它的认识(智)时,是快乐的;当没有对它的认识(智)时,是痛苦的。”

(诸潜在趋势(UNDERLYING TENDENCIES))

MN.1.44.25 “圣尼!什么潜在的趋势成为快乐的受的基础呢?什么潜在的趋势成为痛苦的受的基础呢?什么潜在的趋势成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的基础呢?”

“毗舍迦学友!对贪欲(lust)的潜在的趋势成为快乐的受的基础;对厌恶(aversion)的潜在的趋势成为痛苦的受的基础;而对无明(ignorance)的潜在的趋势成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的基础。”

MN.1.44.26 “圣尼!对贪欲(lust)的潜在的趋势成为所有的快乐的受的基础吗?对厌恶(aversion)的潜在的趋势成为所有的痛苦的受的基础吗?而对无明(ignorance)的潜在的趋势成为所有的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的基础吗?”

“毗舍迦学友!对贪欲(lust)的潜在的趋势并不成为所有的快乐的受的基础;对厌恶(aversion)的潜在的趋势成并不为所有的痛苦的受的基础;对无明(ignorance)的潜在的趋势并不成为所有的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的基础。”

MN.1.44.27 “圣尼!关于快乐的受,应该舍弃什么呢?关于痛苦的受,应该舍弃什么呢?关于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应该舍弃什么呢?”

“毗舍迦学友!关于快乐的受,应该舍弃对贪欲(lust)的潜在的趋势;关于痛苦的受,应该舍弃对厌恶(aversion)的潜在的趋势;关于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应该舍弃对无明(ignorance)的潜在的趋势。”

MN.1.44.28 “圣尼!关于所有快乐的受,应该舍弃对贪欲(lust)的潜在的趋势吗?关于所有痛苦的受,应该舍弃对厌恶(aversion)的潜在的趋势吗?关于所有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应该舍弃对无明(ignorance)的潜在的趋势吗?”

“毗舍迦学友!关于所有快乐的受,并不一定要舍弃对贪欲(lust)的潜在的趋势;关于所有痛苦的受,并不一定要舍弃对厌恶(aversion)的潜在的趋势;关于所有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并不一定要舍弃对无明(ignorance)的潜在的趋势。

毗舍迦学友!在这里,完全隐退远离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于诸不善状态,一位比丘进入和住于第一禅,它由所应用和持续的寻和伺(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相伴,充满由隐退远离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因此,他舍弃了贪欲,并且对贪欲的潜在趋势并没有成为那个的基础。

在这里,一位比丘如是考虑:“什么时候我也要进入并住于圣者们现在进入和住于之处呢?” 在一个如是产生对无上解脱的渴望的人当中,忧伤随着那个渴望作为条件而生起。由于那个,他舍弃厌恶,并且对于厌恶的潜在趋势不会成为那个的基础。

在这里, 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随着喜悦和悲伤的之前的逝去,一位比丘进入和住于第四禅,它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并包含由平静的念的清净化。由于那个,他舍弃了无明,并且对于无明的潜在趋势并没有成为那个的基础。

(诸对应事物(COUNTERPARTS))

MN.1.44.29 “圣尼!什么是快乐的受的对应事物呢?”

“毗舍迦学友!痛苦的受是快乐的受的对应事物。”

“什么是痛苦的受的对应事物呢?”

“毗舍迦学友!快乐的受是痛苦的受的对应事物。”

“什么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的对应事物呢?”

“毗舍迦学友!无明为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快乐的受的对应事物。”

“什么是无明的对应物呢?”

“毗舍迦学友!明(True knowledge)是无明的对应事物。”

“什么是明的对应事物呢?”

“毗舍迦学友!解脱(Deliverance)是明的对应事物。”

“什么是解脱的对应事物呢?”

“毗舍迦学友!涅槃(Nibbana)是解脱的对应事物。”

“什么是涅槃的对应事物呢?”

“毗舍迦学友!你已经把询问之线推进得太远;你无法把握诸询问的限度。毗舍迦学友!因为梵行合并在涅槃当中,在涅槃当中发展至高潮,在涅槃当中终结。如果你愿意,毗舍迦学友!请你去见世尊并就这个义理向世尊询问。当世尊向你解释它时,你应该忆持它。”

(结论(CONCLUSION))

MN.1.44.30 那时,毗舍迦优婆塞对法施比丘尼所说感到高兴和欢欣鼓舞,起座,并在向法施比丘尼礼敬后,作右绕,然后他去见世尊。在向世尊礼敬后,他在一旁坐下,并将他与法施比丘尼间的整个交谈告诉了世尊。当他说完后,世尊告诉他道:

MN.1.44.31 “毗舍迦!法施比丘尼很明智,法施比丘尼有大智慧。如果你向我询问这个的义理,我也会用与法施比丘尼所解释的相同的方式来向你解说它。它的义理如此,因此你应该忆持它。”

那就是世尊所说。毗舍迦优婆塞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四十四众问与答小经终。


MN.1.45 受持众事物的诸方式小经

MN.1.45.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45.2 “比丘们!有四种受持事物的方式。是哪四种呢?比丘们!有一种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它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有一种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它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有一种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它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有一种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它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

MN.1.45.3 比丘们!什么是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呢?比丘们!有某些比丘和婆罗门,他们的教义和观点(view; 见)是这个:“在诸感官享乐当中没有任何损害。” 他们对诸感官享乐狼吞虎咽,并且他们以将头发束成顶髻女游行者们使自己欢娱。他们如是说道:“这些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当他们说到舍弃诸感官享乐和描述主感官享乐的遍智时,他们看见什么未来恐惧呢?这位女游行者的娇嫩、温柔和毛茸茸的手臂之触令人愉快!” 如是他们对诸感官享乐狼吞虎咽,并且这样完成后,随着身体的破裂,他们死后在一个贫穷的状态,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在毁灭甚至在地狱中重现。在那里,他们感受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他们如是说道:“那些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当他们说到舍弃诸感官享乐和描述诸感官享乐的遍知时,这就是他们看见的未来恐惧。因为它是由于诸感官享乐,缘于诸感官享乐,因此我们现在感受到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

MN.1.45.4 比丘们!假设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in the last month of the hot season),一枚葛藤荚(a maluva-creeper pod)爆裂开来,并且一粒葛藤种子会落在一棵沙罗树下。那时,住在那棵沙罗树中的天神会变得恐惧、不安和害怕;可是天神的朋友和同伴们,亲族和亲属们 – 花园神们、园林神们、树神们和居住在众药草、草地与林王树中的诸神 – 聚在一起并如是使他安心道:“不用怕,先生!不用怕。或许一只孔雀会吞了那粒葛藤种子,或者一匹野兽会吃了它,或者一场林火会烧了它,或者樵夫们会带走它,或者白蚁们会吃掉它,或者它可能不能繁育。”  可是没有孔雀吞了那粒葛藤种子,没有野兽吃了它,没有林火烧了它,没有樵夫们带走它,没有白蚁们吃掉它,并且其实它能够繁育。于是,它被一团雨云落下的雨湿润,那粒种子在适当的时候发芽,葛藤的娇嫩、温柔和毛茸茸的藤蔓将自己缠绕在那棵沙罗树周围。那时,住在那棵沙罗树中的天神想道:“我的朋友和同伴们,亲族和亲属们 – 花园神们、园林神们、树神们和居住在众药草、草地与林王树中的诸神 -当他们聚在一起并使我安心时,他们在那粒葛藤种子看见了什么未来恐惧呢?这条葛藤的娇嫩、温柔和毛茸茸的藤蔓之触令人愉快!” 于是葛藤围绕这沙罗树,在它上面盖上一层遮篷,挂下一条完全遮住它的帘子,并且劈开了沙罗数的众主干。住在沙罗树中的天神于是意识到:“这就是他们在那粒葛藤种子中看到的未来恐惧。由于那粒葛藤种子,我现在感受到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

同样地,比丘们!有某些比丘和婆罗门,他们的教义和观点(view; 见)是这个:“在诸感官享乐当中没有任何损害。” 他们对诸感官享乐狼吞虎咽,并且他们以将头发束成顶髻女游行者们使自己欢娱。他们如是说道:“这些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当他们说到舍弃诸感官享乐和描述主感官享乐的遍知时,他们看见什么未来恐惧呢?这位女游行者的娇嫩、温柔和毛茸茸的手臂之触令人愉快!” 如是他们对诸感官享乐狼吞虎咽,并且这样完成后,随着身体的破裂,他们死后在一个贫穷的状态,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在毁灭甚至在地狱中重现。在那里,他们感受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他们如是说道:“那些良善的沙门和婆罗门,当他们说到舍弃诸感官享乐和描述诸感官享乐的遍智时,这就是他们看见的未来恐惧。因为它是由于诸感官享乐,缘于诸感官享乐,因此我们现在感受到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 这就称作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

MN.1.45.5 那么,什么是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呢?在这里,某人赤裸而行,拒绝诸惯例,舔他的双手,受邀不来,受邀不停止(以下与MN.1.12.45相同);他不接受带来的事物或者特制的食物,或一顿食事供养;他不接受从一个罐子,从一只钵,横过一个门槛,横过一根棍子,横过一个杵,从正在吃的两人,从一个孕妇,从一个喂乳的女子,从一个与一个男子一起躺的女子,从食物被广告来分配处,从一条狗等待处,和从众苍蝇嗡嗡处取食;他不接受鱼或肉食;他不饮烈性酒,果酒,或发酵之酿。他保持在一家吃一口;他保持在两家吃了两口;……;他保持在七家吃七口。他每天以一小碟食物维生,二小碟维生,……七小碟维生;他一天吃一餐,两天吃一餐,……七天吃一餐,象这样直到半个月吃一餐;他致力于定期吃食物。他吃绿色植物、粟米、野稻米、兽皮薄皮、苔藓、米糠、米渣沫、芝麻粉、草或牛粪。他靠山林根与果实们维生;他以落下的果实们为食。他穿麻布、麻的混织物、裹尸布、垃圾布、树皮、羚羊皮、羚羊皮条、库萨草纤维、树皮纤维、木片纤维、头发织物、兽毛织物和猫头鹰羽毛;他是一个拔掉头发和胡须的人,追求拔掉头发和胡须的实践。他是一个连续站立者,拒绝诸座位。他是一个连续蹲下的人,致力于维持蹲位。他是一个使用尖刺垫的人;他让一个尖刺垫作为他的床。他住于追求包括夜晚每天水浴三次的实践。如是通过如此多种方式,他住于追求折磨和苦修身体的实践。随着身体的破裂,他死后在一个贫穷的状态,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在毁灭甚至在地狱中重现。这就称作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

MN.1.45.6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呢?比丘们!在这里,某人天生就有强烈的贪欲(lust),并且他不断地经历贪欲所产生的痛苦和忧伤(pain and grief);他天生就有强烈的嗔恨(hate),并且他不断地经历嗔恨所产生的痛苦和忧伤(pain and grief);他天生就有强烈的妄想痴迷(delusion),并且他不断地经历妄想痴迷所产生的痛苦和忧伤(pain and grief)。可是在痛苦和忧伤中,以泪洗面,他过着圆满完美和纯洁清净的梵行。随着身体的破裂,他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甚至在天界中重现。这就称作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

MN.1.45.7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呢?比丘们!在这里,某人天生就有没有强烈的贪欲(lust),并且他没有不断地经历贪欲所产生的痛苦和忧伤(pain and grief);他天生就没有强烈的嗔恨(hate),并且他没有不断地经历嗔恨所产生的痛苦和忧伤(pain and grief);他天生就没有强烈的妄想痴迷(delusion),并且他没有不断地经历妄想痴迷所产生的痛苦和忧伤(pain and grief)。他完全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他进入和住于第一禅,它由所应用和持续的思想相伴,带着由隐退远离所生出的狂喜和快乐。随着所应用的和持续的思想的沉寂,一位比丘进入和住于第二禅……随着快乐和狂喜的褪去……他进入和住于第三禅……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他进入和住于第四禅……随着身体的破裂,他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甚至在天界中重现。这就称作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比丘们!这些就是四种受持众事物的方式。”

世尊如是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四十五受持众事物的诸方式小经终。


MN.1.46  受持众事物的诸方式大经

MN.1.46.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46.2 “比丘们!大部分众生都有这种愿望、欲望和渴望:“如果只有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会减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会增加,就好了!”  然而尽管众生们有这种愿望、欲望和渴望,可是对他们来说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在增加,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在减少。那么,比丘们!你们认为那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德!我们的众教诫根植于世尊,由世尊引导,以世尊为依归(recourse or resort)。如果世尊能阐明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导后,比丘们将会忆持它。”

“那么,你们要聆听,并且仔细地注意我要说的!”

“是的,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46.3 “比丘们!在这里,一个未受到教导的凡夫,他不重视圣者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不重视善人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不知道什么诸事物应该得到培养和什么诸事物不应该得到培养,他不知道什么诸事物应该得到遵循和什么诸事物不应该得到遵循。不知道这一点时,他培养不应该得到培养的诸事物而没有培养应该得到培养的诸事物,遵循不应该得到遵循的诸事物而没有遵循应该得到遵循的诸事物

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对他来说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在增加,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在减少。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对于没有看见的人所发生的。

MN.1.46.4 一位受到很好地教导的圣弟子,他重视圣者们,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他重视善人们,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知道什么诸事物应该得到培养和什么诸事物不应该得到培养,他知道什么诸事物应该得到遵循和什么诸事物不应该得到遵循。知道这一点时,他培养应该得到培养的诸事物而没有培养不应该得到培养的诸事物,遵循应该得到遵循的诸事物而没有遵循不应该得到遵循的诸事物

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对他来说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在减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在增加。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对于看见的人所发生的。

MN.1.46.5 比丘们!有四种受持事物的方式。是哪四种呢?比丘们!有一种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它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有一种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它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有一种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它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有一种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它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

(无明的人(THE IGNORANT PERSON))

MN.1.46.6.(1) 那么,比丘们!一个无明的人,不知道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不如实地如是了知:“这个受持众事物的方式现在是痛苦的并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 不知道它,不如实地了知它时,无明的人培养它并且不避开它;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对他来说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在增加,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在减少。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对于没有看见的人所发生的。

MN.1.46.7.(2) 那么,比丘们!一个无明的人,不知道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不如实地如是了知:“这个受持众事物的方式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 不知道它,不如实地了知它时,无明的人培养它并且不避开它;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对他来说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在增加,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在减少。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对于没有看见的人所发生的。

MN.1.46.8.(3) 那么,比丘们!一个无明的人,不知道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不如实地如是了知:“这个受持众事物的方式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 不知道它,不如实地了知它时,无明的人没有培养它而是避开它;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对他来说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在减少,而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在增加。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对于没有看见的人所发生的。

MN.1.46.9.(4) 那么,比丘们!一个无明的人,不知道现在是快乐的并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不如实地如是了知:“这个受持众事物的方式现在是快乐的并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 不知道它,不如实地了知它时,无明的人没有培养它而是避开它;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对他来说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在减少,而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在增加。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对于没有看见的人所发生的。

(明智的人(THE WISE PERSON))

MN.1.46.10.(1) 那么,比丘们!一个明智的人,知道现在是痛苦的并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如实地如是了知:“这个受持众事物的方式现在是痛苦的并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 知道它,如实地了知它时,明智的人不培养它并避开它;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对他来说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在减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在增加。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对于看见的人所发生的。

MN.1.46.11.(2) 那么,比丘们!一个明智的人,知道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如实地如是了知:“这个受持众事物的方式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 知道它,如实地了知它时,明智的人不培养它并避开它;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对他来说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在减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在增加。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对于看见的人所发生的。

MN.1.46.12.(3) 那么,比丘们!一个明智的人,知道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如实地如是了知:“这个受持众事物的方式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 知道它,如实地了知它时,明智的人不避开它而是培养它;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对他来说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在减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在增加。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对于看见的人所发生的。

MN.1.46.13.(4) 那么,比丘们!一个明智的人,知道现在是快乐的并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如实地如是了知:“这个受持众事物的方式现在是快乐的并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 知道它,如实地了知它时,明智的人不避开它而是培养它;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对他来说所不期望的、不希望的和不愉快的众事物在减少,而所期望的、希望的和愉快的众事物在增加。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对于看见的人所发生的。

(四种方式(THE FOUR WAYS))

MN.1.46.14.(1) 比丘们!什么是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呢?比丘们!在这里,在痛苦和忧伤(pain and grief)中的某人杀死活着的众生们,并且他体验以众生的杀害为条件的痛苦和忧伤。在痛苦和忧伤中他未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自己行为不端……言说谎言(speaks falsehood)……恶意地言说(speaks maliciously)……粗暴地言说(speaks harshly)……散布流言蜚语…..是贪婪的……有一颗充满恶意的心(has a mind of ill will)……持有邪见,并且他体验以邪见作为条件的痛苦和忧伤。随着身体的破裂,他死后在一个贫穷的状态,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在毁灭甚至在地狱中重现。这就称作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

MN.1.46.15.(2) 比丘们!比丘们!什么是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呢?比丘们!在这里,在快乐和喜悦(pleasure and joy)中的某人杀死活着的众生们,并且他体验以众生的杀害为条件的快乐和喜悦。在快乐和喜悦中他未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自己行为不端……言说谎言(speaks falsehood)……恶意地言说(speaks maliciously)……粗暴地言说(speaks harshly)……散布流言蜚语已…..是贪婪的……有一颗充满恶意的心(has a mind of ill will)……持有邪见,并且他体验以邪见作为条件的快乐和喜悦随着身体的破裂,他死后在一个贫穷的状态,在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在毁灭甚至在地狱中重现。这就称作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

MN.1.46.16.(3) 比丘们!什么是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呢?比丘们!在这里,在痛苦和忧伤(pain and grief)中的某人弃绝杀死活着的众生们(abstains from killing living),并且他体验以众生的杀害为条件的痛苦和忧伤。在痛苦和忧伤中他弃绝未予而取……弃绝在诸感官享乐中自己行为不端……弃绝言说谎言(speaks falsehood)……弃绝恶意地言说(speaks maliciously)……弃绝粗暴地言说(speaks harshly)……弃绝散布流言蜚语已…..他不是贪婪的……他没有一颗充满恶意的心(has a mind of ill will)……他持有正见,并且他体验以正见作为条件的快乐和喜悦随着身体的破裂,他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甚至在天界中重现。这就称作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

MN.1.46.17.(4) 比丘们!什么是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呢?比丘们!在这里,在快乐和喜悦中的某人弃绝杀死活着的众生们(abstains from killing living),并且他体验以弃绝众生的杀害为条件的快乐和喜悦。在快乐和喜悦中他弃绝未予而取……弃绝在诸感官享乐中自己行为不端……弃绝言说谎言(speaks falsehood)……弃绝恶意地言说(speaks maliciously)……弃绝粗暴地言说(speaks harshly)……弃绝散布流言蜚语已…..他不是贪婪的……他没有一颗充满恶意的心(has a mind of ill will)……他持有正见,并且他体验以正见作为条件的快乐和喜悦随着身体的破裂,他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甚至在天界中重现。这就称作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

(诸譬喻(THE SIMILES))

MN.1.46.18.(1) 比丘们!假设有一条混合了毒药的苦瓜(a bitter gourd mixed with poison),有一位想活命而不想死去,想要快乐而回避痛苦的男子过来,并且他们告诉他道:“善男子!这条苦瓜混合了毒药。如果你愿意,请喝吧;当你喝它时,它的色香味(颜色、气味和味道)与你不相合,并且你喝了它后,你将会遭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于是他毫不思索地喝了它而没有放弃让渡它。当他喝它时,它的色香味与他不相合,并且他喝了它后,他遭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我说,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与那个类似。

MN.1.46.19.(2) 假设有具备很好色香味的一青铜杯饮料,可是它混合了毒药,有一位想活命而不想死去,想要快乐而回避痛苦的男子过来,并且他们告诉他道:“善男子!这一青铜杯饮料,具备很好的色香味,可是它混合了毒药。如果你愿意,请喝吧;当你喝它时,它的色香味与你相合,并且你喝了它后,你将会遭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于是他毫不思索地喝了它而没有放弃让渡它。当他喝它时,它的色香味与他相合,并且他喝了它后,他遭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我说,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痛苦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与那个类似。

MN.1.46.20.(3) 假设有混合了种种药品的发酵过的尿液,一位患有黄疸的男子过来,并且他们告诉他道:“善男子!这发酵过的尿液混合了种种药品。如果你愿意,请喝吧;当你喝它时,它的色香味与你不相合,可是你喝了它后,你将会痊愈而安。” 于是他思索后地喝了它并没有放弃让渡它。当他喝它时,它的色香味与他不相合,可是他喝了它后,他痊愈而安。我说,现在是痛苦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与那个类似。

MN.1.46.21.(4) 假设有混在一起的凝乳、蜂蜜、酥油和糖蜜(curd, honey, ghee, and molasses),一位患有痢疾的男子过来,并且他们告诉他道:“善男子!这是混在一起的凝乳、蜂蜜、酥油和糖蜜。如果你愿意,请喝吧;当你喝它时,它的色香味与你相合,并且你喝了它后,你将会痊愈而安。” 于是他思索后地喝了它并没有放弃让渡它。当他喝它时,它的色香味与他相合,并且他喝了它后,他痊愈而安。我说,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与那个类似。

MN.1.46.22 正如在秋季,雨季的最后一个月,当天空晴朗无云时,太阳升至大地的上空,以其闪耀、聚射和光芒驱散空中的所有黑暗,同样地,现在是快乐的而在未来作为快乐而成熟的受持众事物的方式,以其闪耀、聚射和光芒驱散无论是普通的众沙门和婆罗门的任何其他教义。”

世尊如是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四十六受持众事物的诸方式大经终。


MN.1.47  询问者(The Inquirer)经

MN.1.47.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47.2 “比丘们!作为一个询问者的一位比丘,不知道如何衡量另一个人的心时,要了解一位如来是否是遍正觉的,他应该对如来作调查研究。”

MN.1.47.3 “大德!我们的众教诫根植于世尊,由世尊引导,以世尊为依归(recourse or resort)。如果世尊能阐明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导后,比丘们将会忆持它。” – “那么,你们要聆听,并且仔细地注意我要说的!” – “是的,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47.4 “比丘们!作为一个询问者的一位比丘,不知道如何衡量另一个人的心时,要了解一位如来是否是遍正觉的,他应该根据两种诸状态来对如来作调查研究,如是通过眼和通过耳能认知的诸状态:“在如来当中有否发现任何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污秽的诸状态呢?” 当他调查研究如来时,他才知道:“在如来当中没有发现任何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污秽的诸状态。”

MN.1.47.5 当他才知道这个时,他如是进一步调查研究如来:“在如来当中有否发现任何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混杂的诸状态呢?” 当他调查研究如来时,他才知道:“在如来当中没有发现任何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混杂的诸状态。”  

MN.1.47.6 当他才知道这个时,他如是进一步调查研究如来:“在如来当中有否发现任何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清洁的诸状态呢?” 当他调查研究如来时,他才知道:“在如来当中发现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清洁的诸状态。”  

MN.1.47.7 当他才知道这个时,他如是进一步调查研究如来:“这位大德已经成就了这个善状态很久了还是他仅仅最近才成就它呢?” 当他调查研究如来时,他才知道:“这位大德已经成就了这个善状态很久了,而不是最近才成就它。”  

MN.1.47.8 当他才知道这个时,他如是进一步调查研究如来:“这位大德已经获得了名望和成就了声誉,以致在他当中发现与名望和声誉相应的诸危险过患吗?” 因为,比丘们!只要一位比丘还没有获得名望和声誉,不会在他当中发现与名望和声誉相应的诸危险过患;可是当他已经获得了名望和成就了声誉时,会在他当中发现那些与名望和声誉相应的诸危险过患。当他调查研究如来时,他才知道:“这位大德已经获得了名望和成就了声誉,可是没有在他当中发现与名望和声誉相应的诸危险过患。”  

MN.1.47.9  当他才知道这个时,他如是进一步调查研究如来:“这位大德是否没有恐惧而克制,不受恐惧的束缚,而且因为他通过贪欲的摧毁而无贪欲,他避免在诸感官享乐中放任吗?” 当他调查研究如来时,他才知道:“这位大德没有恐惧而克制,不受恐惧的束缚,而且因为他通过贪欲的摧毁而无贪欲,他避免在诸感官享乐中放任。”  

MN.1.47.10 那么,比丘们!如果其他人会如是问那位比丘道:“大德的诸理由是什么呢?他说到“这位大德没有恐惧而克制,不受恐惧的束缚,而且因为他通过贪欲的摧毁而无贪欲,他避免在诸感官享乐中放任”的证据是什么呢?” – 正确地回答时,那位比丘会如是回答道:“无论那位大德是住于僧团之中还是独居,在那里有些人表现很好,有些人表现不佳,而有些人在教导一群人时,在这里有些人被看到关注诸物质性事物,而有些人不被诸物质性事物所染污时,那位大德仍然不会因为那个而鄙视任何人。而且我已经从世尊自己的双唇听到和学到这一点:“我没有恐惧而克制,不受恐惧的束缚,而且因为我通过贪欲的摧毁而无贪欲,我避免在诸感官享乐中放任。”

MN.1.47.11 比丘们!应该就那一点如是进一步询问如来:“在如来当中有否发现任何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污秽的诸状态呢?” 如来会如是回答道:“在如来当中没有发现任何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污秽的诸状态。”

MN.1.47.12 如果被问道,“在如来当中有否发现任何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混杂的诸状态呢?” 如来会如是回答道:“在如来当中没有发现任何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混杂的诸状态。”

MN.1.47.13 如果被问道,“在如来当中有否发现任何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清洁的诸状态呢?” 如来会如是回答道:“在如来当中发现能通过眼或通过耳认知的清洁的诸状态。它们是我的方式和领域,可是我没有以它们为认同。”

【注】:“我没有以那清净的戒德为认同,我无欲无求,对他没有渴爱。”

MN.1.47.14 比丘们!一位门徒为了听闻正法,应该亲近那位如是而言的大师(the Teacher)。大师以正法(the Dhamma)的越来越高的水平,以正法越来越殊胜的水平,以正法的黑暗与明亮的诸对应事物来给他教导正法。当大师用这种方式给一位比丘教导正法时,通过在这里正法当中的某一种教诫的证智(direct knowledge),比丘得出关于诸教诫的一个结论。他如是对大师具有信心:“世尊是遍正觉的,正法由世尊很好地宣告,并且僧团正在修习实践良善之道。”

MN.1.47.15 那么,如果其他人会如是询问那位比丘:“大德的诸理由是什么呢?他说“这位大德没有恐惧而克制,不受恐惧的束缚,而且因为他通过贪欲的摧毁而无贪欲,他避免在诸感官享乐中放任”的证据是什么呢?” – 正确地回答时,那位比丘会如是回答道:“学友们!在这里,我为了听闻正法亲近了世尊。世尊以正法(the Dhamma)的越来越高的水平,以正法越来越殊胜的水平,以正法的黑暗与明亮的诸对应事物来给我教导正法。当世尊用这种方式给我教导正法时,通过在这里的正法当中的某一种教诫的证智,我得出关于诸教诫的一个结论。我如是对大师具有信心:“世尊是遍正觉的,正法由世尊很好地宣告,并且僧团正在修习实践良善之道。””

MN.1.47.16 比丘们!当任何一个人对如来的信念得到了种植,根深蒂固,并通过这些理由、术语和言辞来得到建立时,他的信念就称作是由诸理由所支持的,在眼力远见上根深蒂固,坚定不移;它不是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十天或者此世间的任何人可战胜的。比丘们!那就是如何有一个如法的(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对如来的调查研究,并且那就是如来如何如法地得到调查研究的。”

世尊如是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四十七询问者(The Inquirer)经终。


MN.1.48  众拘睒弥人经

MN.1.48.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弥城瞿师罗园(Kosambi in Ghosita’s Park)。

MN.1.48.2 当时,拘睒弥的比丘们发生争论和争吵,陷入纠纷,彼此以言语匕首互相刺伤。他们既不能信服彼此,也不能被其他人信服;他们既不能彼此说服,也不能被其他人说服。

MN.1.48.3 于是某一位比丘去见世尊,向他礼敬后,在一旁坐下,并告诉他正在发生的事情。

MN.1.48.4 世尊对某一位比丘说道:“来吧!比丘!你以我的名义告诉那些比丘,说大师在召唤他们。” – “是的,大德!”  那位比丘回答道,去见那些比丘,并告诉他们道:“大师召唤诸位尊者。” – “是的,学友!” 那些比丘回答道,去见世尊,向他礼敬后,在一旁坐下。世尊于是问他们道:“是真的吗?你们发生争论和争吵,陷入纠纷,彼此以言语匕首互相刺伤。你们既不能信服彼此,也不能被其他人信服;你们既不能说服彼此,也不能被其他人说服吗?”

“是的,大德!”

MN.1.48.5 “比丘们!你们怎么想呢?当你们发生争论和争吵,陷入纠纷,彼此以言语匕首互相刺伤时,当时你们是否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对你们的同梵行者们保持了通过身、语和意的诸慈爱之行呢?”

“没有,大德!”

“比丘们!因此,当你们发生争论和争吵,陷入纠纷,彼此以言语匕首互相刺伤时,当时你们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没有对你们的同梵行者们保持了通过身、语和意的诸慈爱之行。被误导的男子们!你们可能知道什么,你们看见什么, 使得你们发生争论和争吵,陷入纠纷,彼此以言语匕首互相刺伤呢?使得你们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没有对你们的同梵行者们保持了通过身、语和意的诸慈爱之行呢?被误导的男子们!那将导致你们长久的损害和痛苦。”

MN.1.48.6 接着,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有六种会产生爱和尊重(love and respect),有助于乐于助人、无诤、和谐与团结的令人难忘的品质。是哪六种呢?

在这里,一位比丘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对他的同梵行者们保持慈爱的诸身行(bodily acts of loving-kindness)。这是一种会产生爱和尊重,有助于乐于助人、无诤、和谐与团结的令人难忘的品质。

再者,一位比丘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对他的同梵行者们保持慈爱的诸语行(verbal acts of loving-kindness)。这是一种会产生爱和尊重,有助于乐于助人、无诤、和谐与团结的令人难忘的品质。

再者,一位比丘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对他的同梵行者们保持慈爱的诸意行(mental acts of loving-kindness)。这是一种会产生爱和尊重,有助于乐于助人、无诤、和谐与团结的令人难忘的品质。

再者,一位比丘受用与他的有戒德的同梵行者们相同的诸事物,他毫无保留地与他们分享一种如法的和已经通过如法的方式获得的事物的利益,包括甚至他钵里的东西。这是一种会产生爱和尊重,有助于乐于助人、无诤、和谐与团结的令人难忘的品质。

再者,一位比丘住于在公共场合和私下里与他的同梵行者们相同地拥有那些没有破坏、未被破坏、没有瘢痕、未被污染、解脱的、被明智者所称赞的、不被误解的和有助于定的诸戒德。这也是一种会产生爱和尊重,有助于乐于助人、无诤、和谐与团结的令人难忘的品质。

再者,一位比丘住于在公共场合和私下里与他的同梵行者们相同地拥有那种高尚的和解放的(noble and emancipating),并引导根据它修习的一个人至痛苦的完全摧毁的那个观点(view; 见)。这也是一种会产生爱和尊重,有助于乐于助人、无诤、和谐与团结的令人难忘的品质。

这些就是六种会产生爱和尊重,有助于乐于助人、无诤、和谐与团结的令人难忘的品质。

MN.1.48.7 在这些令人难忘的品质中,这种高尚的和解放的,并引导根据它修习的一个人至痛苦的完全摧毁的的观点(view; 见),是最为殊胜的、最全面的和最具决定性的。正如一个尖塔建筑最为殊胜的、最全面的和最具决定性的部分就是尖塔自身,同样地,在这些令人难忘的品质中,这种高尚的和解放的,并引导根据它修习的一个人至痛苦的完全摧毁的观点(view; 见),是最为殊胜的、最全面的和最具决定性的。

MN.1.48.8 那么,这种高尚的和解放的观点(见)如何引导根据它修习的一个人至痛苦的完全摧毁的呢?

在这里,一位比丘已经去往山林,或一棵树下,或一间空屋,如是考虑:“在我当中是否有任何还未舍弃的固执,可能会如此困扰我的心,以致我不能如实地知道或者看见的诸事物呢?” 如果一位比丘被感官贪欲所迷惑,那么他的心被迷惑。如果一位比丘被恶意所迷惑,那么他的心被迷惑。 如果一位比丘被懒惰迟钝所迷惑,那么他的心被迷惑。如果一位比丘被掉举和后悔所迷惑,那么他的心被迷惑。 如果一位比丘被怀疑所迷惑,那么他的心被迷惑。 如果一位比丘专心于对这个世间的猜测,那么他的心被迷惑。 如果一位比丘专心于对其他世间的猜测,那么他的心被迷惑。 如果一位比丘发生争论和争吵,陷入纠纷,以言语匕首刺伤他人,那么他的心被迷惑。他如是了知:“在我当中没有任何还未舍弃的固执,可能会如此困扰我的心,以致我不能如实地知道或者看见诸事物。我的心对于觉悟至诸真相是很和蔼的。” 这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间的和非凡夫们所共有的第一智( the first knowledge)。”

MN.1.48.9 再者,一位圣弟子如是思考:“当我追求、修习和培养这种观点(见)时,我会获得内在的宁静(serenity; 止),我个人会获得寂静(stillness)吗?”

他如是了知:“当我追求、修习和培养这种观点(见)时,我获得内在的宁静(serenity; 止),我个人获得寂静(stillness) 。” 这就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间的和非凡夫们所共有第二智(the second knowledge)。

MN.1.48.10 再者,一位圣弟子如是思考:“在佛陀的组织之外有没有任何其他沙门或婆罗门拥有我所拥有的如此一种观点呢?“

他如是了知:“在佛陀的组织之外有没有任何其他沙门或婆罗门拥有我所拥有的如此一种观点 。” 这就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间的和非凡夫们所共有第三智(the third knowledge)。

MN.1.48.11 再者,一位圣弟子如是思考:“我是否拥有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品质呢?” 什么是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品质呢?这是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品质:尽管他会犯某种过错,并已经奠定对它的一种复原办法,然而他仍然立刻向大师或他的明智的同梵行者们供认、揭露和透露它,并且在这样做了之后,他为了未来而进行克制。就象一个面朝下躺着的幼小和柔弱的婴孩,当他把他的双手或双脚放在燃着的碳上会立刻收回一样,同样地,那就是一个拥有正见之人的品质。“

他如是了知:“我拥有一个有正见之人的品质 。” 这就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间的和非凡夫们所共有第四智(the fourth knowledge)。

MN.1.48.12 再者,一位圣弟子如是思考:“我是否拥有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品质呢?” 什么是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品质呢?这是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品质:尽管他可能会活跃于各种为了他的同梵行者们的各种事务中,可是他热衷于在更高的戒德中的修习,在更高的心中的修习,和在更高智慧中的修习。就象有一个小牛仔的一头母牛,她一边吃草,一边照看她的牛仔,同样地,那就是一个拥有正见之人的品质.

他如是了知:“我拥有一个有正见之人的品质 。” 这就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间的和非凡夫们所共有第五智(the fifth knowledge)。

MN.1.48.13 再者,一位圣弟子如是思考:“我是否拥有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品质呢?” 什么是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品质呢?这是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品质:当如来所宣告的法和律在得到教导时,他听从它,给予它注意,全心全意地从事它,用热切的耳朵听闻正法。

他如是了知:“我拥有一个有正见之人的品质 。” 这就是他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间的和非凡夫们所共有第六智(the sixth knowledge)。

MN.1.48.14 再者,一位圣弟子如是思考:“我是否拥有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力量呢?” 什么是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力量呢?这是一个具备正见之人的力量:当如来所宣告的法和律在得到教导时,他在义理中获得灵感,在正法中获得灵感,并且获得与正法相应的喜悦。

他如是了知:“我拥有一个有正见之人的力量 。” 这就是他所成就的高尚的、超越世间的和非凡夫们所共有第七智(the seventh knowledge)。

MN.1.48.15 当一位圣弟子如是拥有七种因素时,他很好地寻求了为了入流果报的实现的品质。当一位圣弟子如是拥有七种因素时,他拥有入流果报。”

这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四十八众拘睒弥人经终。


MN.1.49  一位梵天的邀请经

MN.1.49.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他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49.2 “比丘们!有一次,我住在郁伽罗(善高贵; Ukkattha)的幸福林(幸运林; the Subhaga Grove)的一棵王家沙罗(sala)树下。当时,梵天巴迦(Baka the Brahma)已经如是生起了一个邪恶之见:“这是永久的,这是恒久的,这是永恒的,这是全部的,这是不屈从于逝去的;因为这个既不出生也不衰老,也不死亡,也不逝去,也不重现,并且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这个而出离。”

MN.1.49.3 我用我的心知道在梵天巴迦心中的念头,因此正如强壮的男子能伸直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伸直的手臂那样,我快速地从郁伽罗(善高贵; Ukkattha)的幸福林(幸运林; the Subhaga Grove)的一棵王家沙罗(sala)树下消失,而出现在那梵天世界中。梵天巴迦看见我远远走来,说道:“来吧!好先生!欢迎!好先生!自从你找到机会来这里已经过了很久。那么,好先生!这是永久的(permanent,常),这是恒久的(everlasting),这是永恒的(eternal),这是全部的,这是不屈从于逝去的;因为这个既不出生也不衰老,也不死亡,也不逝去,也不重现,并且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这个而出离。”

MN.1.49.4 当如是所说时,我告诉梵天巴迦道:“贤者梵天巴迦已经陷入无明;他已经陷入无明,在其中他把非永久的的说成永久的,把短暂的说成恒久的,把非永恒的说成永恒的,把非完全的说成完全的,把屈从于逝去的说成是非屈从于逝去的,把出生、衰老、死亡、逝去和重现的事物说成是既不出生也不衰老,也不死亡,也不逝去,也不重现的事物;并且当有超越这个的出离时,他说没有超越这个的出离。”

MN.1.49.5 于是魔王波旬占有了梵众天的一位成员,并且他告诉我道:“比丘!比丘!不要不相信他,不要不相信他;因为这位梵天是大梵天(the Great Brahma)、霸主、不可征服者、无懈可击的远见者、通达者、主宰者、造物者、最高庇护者和那些现在存在并且会存在的人们的主人和父亲。比丘!在你存在之前,此世间有众沙门和婆罗门,他们通过对地的厌恶斥责地,通过对水的厌恶斥责水,通过对火的厌恶斥责火,通过对风的厌恶斥责风,通过对众生的厌恶斥责众生,通过对众天神的厌恶斥责众天神,通过对生主神的厌恶斥责生主神,通过对梵天的厌恶斥责梵天,并且身体破裂消解,当他们的生命被切断时,他们在一个低级的身体中得到建立。比丘!在你存在之前,此世间也有众沙门和婆罗门,他们通过对地的欢喜赞叹地,通过对水的欢喜赞叹水,通过对火的欢喜赞叹火,通过对风的欢喜赞叹风,通过对众生的欢喜赞叹众生,通过对众天神的欢喜赞叹众天神,通过对生主神的欢喜赞叹生主神,通过对梵天的欢喜赞叹梵天,并且身体破裂消解,当他们的生命被切断时,他们在一个高级的身体中得到建立。比丘!因此我告诉你这个:好先生!你要确定只做如那位梵天所说的;千万不要逾越梵天的话语。比丘!如果你逾越梵天的话语,那么,就象一个企图用一个棍子偏转一道正在靠近的光束的人,或象一个当滑进深沟时手足抓不住地面的人那样,比丘!它会降临在你身上。好先生!你要确定只做如那位梵天所说的;千万不要逾越梵天的话语。比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这里入座的梵众天吗?”  接着魔王波旬要求见证梵众天。

MN.1.49.6 当如是所说是,我告诉魔王道:“我知道你,魔王!不要想道:“他不知道我。” 你是魔王波旬,并且梵天和梵众天和梵众天的众成员已经都落入你的魔掌,他们已经都掉入你的威力之中。魔王!你想道:“这个人也已经落入我的魔掌,他也已经掉入我的威力之中”;可是我还没有落入你的魔掌,魔王!我还没有掉入你的威力之中。“

MN.1.49.7 当如是所说时,梵天巴迦对我如是说道:“好先生!我把永久的的说成永久的,把恒久的说成恒久的,把永恒的说成永恒的,把完全的说成完全的,把非屈从于逝去的说成是非屈从于逝去的,把既不出生也不衰老,也不死亡,也不逝去,也不重现的事物说成是既不出生也不衰老,也不死亡,也不逝去,也不重现的事物;并且当没有超越这个的出离时,我说没有超越这个的出离。比丘!在你存在之前,此世间有众沙门和婆罗门,他们的沙门主义与你的整个生命一样持续长久。他们知道,当有一个超越的出离时,就有一个超越的出离,并且当没有超越的出离时,就没有超越的出离。因此,比丘!我告诉你这个:你将发现超越的出离,并且最终你将只收获疲劳和失望。如果你坚持地,你将在我的身边,在我的领域之中,让我按照我自己的意愿行事和惩罚。如果你坚持水……火……风……众生……诸天神……生主神……梵天,你将在我的身边,在我的领域之中,让我按照我自己的意愿行事和惩罚。“

MN.1.49.8 “释天!我也知道那个。如果我坚持地,我将在你的身边,在你的领域之中,让你按照你自己的意愿行事和惩罚。如果我坚持水……火……风……众生……诸天神……生主神……梵天,我将在你的身边,在你的领域之中,让你按照你自己的意愿行事和惩罚。此外,我了知你的影响力和你的影响力如是延伸:“梵天巴迦有这么大的威力,这么大的力量,这么大的影响力。””

“那么,好先生!你了知我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的延伸有多远呢?”

MN.1.49.9

“远至日月运行

闪耀和照亮四方,

你的主宰延伸

至一千个这样的世间。

并且在那里,你知道高级的和低级的

以及那些有贪欲和离贪欲的人。

象这样的状态与其它状态,

便是众生的来与去。

梵天!我如是了知你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的延伸:“梵天巴迦有这么大的威力,这么大的力量,这么大的影响力。”

MN.1.49.10 可是,梵天!有三种你既不知道也没有看见,而我却知道和看见的别的诸身。有名叫光音天身(the body called [the gods of] Streaming Radiance),你从那里逝去而重现在这里。由于你在这里住了很久,你对那个的记忆已经失效,因此你不知道或没有看见它,而我却知道和看见它。因此,梵天!关于证智(直接的知识),我不仅仅与你处于相同的水平,我怎么会知道得少一些呢?相反,我比你知道得更多。

梵天!有名叫遍净天身( the body called [the gods of] Refulgent Glory)……有名叫广果天身( the body called [the gods of] Great Fruit)。你不知道或看见它,而我却知道和看见它。因此,梵天!关于证智(直接的知识),我不仅仅与你处于相同的水平,我怎么会知道得少一些呢?相反,我比你知道得更多。

MN.1.49.11 梵天!已经证知(having directly known)了地为地,已经证知了那与地的地性不相称事物,我没有声称是地,我没有声称在地当中,我没有声称与地分离,我没有声称地是“我的”,我没有肯定地。因此,梵天!关于证智(直接的知识),我不仅仅与你处于相同的水平,我怎么会知道得少一些呢?相反,我比你知道得更多。

MN.1.49.12-23 梵天!已经证知(having directly known)了水为水……火为火……风为风……众生为众生……众天神为众天神……生主神为生主神……梵天为梵天……光音天众天神为光音天众天神……遍净天众天神为遍净天众天神……广果天众天神为广果天众天神……霸主天众天神为霸主天众天神……一切为一切,已经证知了那与一切之一切性不相称事物,我没有声称是一切,我没有声称在一切当中,我没有声称与一切分离,我没有声称一切是“我的”,我没有肯定一切。因此,梵天!关于证智(直接的知识),我不仅仅与你处于相同的水平,我怎么会知道得少一些呢?相反,我比你知道得更多。”

MN.1.49.24 “好先生!如果你声称证知与所有的所有性不相称的那种事物,愿你的声称不会最终变成徒劳和空虚的。”

MN.1.49.25

“不显现的识,

也不与有限性相关,

不会声称关于一切而存在:

那与地的地性不相称,那与水的水性不相称……那与一切的一切性不相称。

MN.1.49.26 “好先生!我将从你面前消失。”

“梵天!如果你能,就从我面前消失。”

然后,梵天巴迦说着:“我将从沙门乔达摩面前消失,我将从沙门乔达摩面前消失,” 却不能消失。于是我说道:“梵天!我将从你面前消失。”

“好先生!如果你能,就从我面前消失。”

然后我施展如此一种超常能力的壮举,使得梵天、梵众天和梵众天的成员们能听见我的声音而不能看见我。

我消失后,说了这一偈颂:

MN.1.49.27

“已经看见了存在的每种模式

并且在存在中寻求非存在,

我没有确认任何存在的模式,

也没有执取在存在当中的任何欢喜。”

MN.1.49.28 “那时,梵天、梵众天和梵众天的成员们惊奇和惊讶不已,说道:“先生们!实在不可思议啊!实在非同寻常啊!沙门乔达摩的如此巨大威力和巨大力量!我们从未看见过或者听说过任何有象这位从释迦族出家的沙门乔达摩沙门所拥有的如此巨大威力和巨大力量的沙门或婆罗门。先生们!尽管生活在欢喜存在、乐于存在和高兴于存在的一代之中,他已经消灭了存在,连同它的诸根。”

MN.1.49.29 于是魔王波旬占有了梵众天的一位成员,并且他告诉我道:“好先生!如果那就是你知道的,如果那就是你已经发现的,不要引道你的在家弟子们或那些出家弟子们,不要给你的在家弟子们或那些出家弟子们教导法。不要在你的在家弟子们或那些出家弟子们中创造意愿。比丘!在你存在之前,此世间有声称证悟和遍正觉的众沙门和婆罗门,并且他们引道他们的在家弟子们或那些出家弟子们,他们给他们的在家弟子们或那些出家弟子们教导法,他们在他们的在家弟子们或那些出家弟子们中创造意愿;并且在身体破裂消解,当他们的生命被切断时,他们在一个低级的身体中得到建立。比丘!在你存在之前,此世间也有声称证悟和遍正觉的众沙门和婆罗门,并且他们不引道他们的在家弟子们或那些出家弟子们,他们不给他们的在家弟子们或那些出家弟子们教导法,他们不在他们的在家弟子们或那些出家弟子们中创造意愿;并且在身体破裂消解,当他们的生命被切断时,他们在一个高级的身体中得到建立。因此,比丘!我告诉你这个:好先生!务必要住于不活跃,致力于此时此地一个良好的住处;最好不宣于世,好先生!不要告诉其他人。”

MN.1.49.30 当如是所说时,我告诉魔王波旬道:“魔王!我知道你。不要认为:“他不知道我。” 你是魔王波旬。你这样说不是出于为了他们的福利的怜悯,你这样说没有为了他们的福利的怜悯。魔王!你如是想道:“沙门乔达摩给他们教导法的那些人将会逃离我的领域。” 魔王!你的那些声称证悟和遍正觉的沙门和婆罗门,没有得到证悟和遍正觉。然而,声称证悟和遍正觉的我,的确得到证悟和遍正觉。

魔王!如果如来给弟子们教导法,他是如此,并且如果如来没有给弟子们教导法,他还是如此。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已经舍弃了染污的、带来存在更新的、招致麻烦的、在痛苦中成熟的和导致未来出生、衰老和死亡的诸烦恼;他已经在根部切断了它们,使它们象诸棕榈树桩,已经除去,使得它们不再屈从于未来的生起。正如树冠已被切断的棕榈树,不能进一步成长一般,同样地,如来已经舍弃了染污的、带来存在更新的、招致麻烦的、在痛苦中成熟的和导致未来出生、衰老和死亡的诸烦恼;他已经在根部切断了它们,使它们象诸棕榈树桩,已经除去,使得它们不再屈从于未来的生起。”

如是,因为魔罗不能回答,并且因为始于梵天的邀请,因此这个谈话以“关于一位梵天的邀请”为标题。

第四十九一位梵天的邀请经终。


MN.1.50  对魔罗的斥责经

MN.1.50.1 如是我闻。有一次,尊者大目犍连住在婆伽国的鳄鱼山(Bhagga country at Sumsumaragira)的毕沙迦逻园的鹿野苑(the Bhesakala Grove, the Deer Park)。

MN.1.50.2 当时,尊者大目犍连在露天处来回经行。并且魔王波旬到尊者大目犍连的腹部和进入腹腔。

那时,尊者大目犍连如是思考:“为何我的腹部会如此沉重呢?好象塞满了豆子一般。” 于是他不再经行并进入他的住处,在布置好的座位上坐下。

MN.1.50.3 当他已经坐下后,他全神贯注地注意自己,并且看见魔王波旬已经到他的腹部和已经进入他的腹腔。当他看到这个时,他说:“出来,魔王!不要骚扰如来,不要骚扰如来的弟子,否则它会导致你长久的损害和痛苦。“

MN.1.50.4 那时魔罗想道:“这个沙门在说那个的时候,他不知道我,他没有看见我。甚至他的老师不会这么快看见我,所以这个弟子怎么能知道我呢?”

MN.1.50.5 于是尊者大目犍连说道: “魔王!甚至我都这样知道你。不要想道:“他不知道我。” 你是魔罗,魔王!你那时如是想道:“这个沙门在说那个的时候,他不知道我,他没有看见我。甚至他的老师不会这么快看见我,所以这个弟子怎么能知道我呢?””

MN.1.50.6 接着,魔王想道:“这个沙门在说那个的时候,他知道我,他看见我。” 于是他从尊者大目犍连的嘴里出来靠着门杠而立。

MN.1.50.7 尊者大目犍连看到魔王波旬站在那里,就说道:“魔王!我仍然看见你。不要想“他没有看见我。” 魔王!你靠着门杠而立。

MN.1.50.8 魔王!它发生过一次,我曾经是一位名叫度细(败德者; DusI)的魔罗,并且我有一个叫卡丽(Kali)的姐妹。你是她的儿子,所以你曾是我的外甥。

MN.1.50.9 当时,获得了证悟和遍正觉的拘留孙世尊( the Blessed One Kakusandha),已经出现于世间。获得了证悟和遍正觉的拘留孙世尊有一对吉祥的首席弟子叫毘楼(Vidhura; 无可比拟者)和萨尼(Sanjlva; 复活者)。在获得了证悟和遍正觉的拘留孙世尊的所有弟子中,在正法教导上,没有人可以比得上尊者毘楼。那就是为什么尊者毘楼有“毘楼”的称谓。可是已经前往山林、一棵树下或一间空屋的尊者萨尼,毫无困难地进入感知(想; perception)和受(feeling)的息灭。

MN.1.50.10 魔王!它发生过一次,尊者萨尼已经在一棵树下坐好并进入感知(想; perception)和受(feeling)的息灭。一些路过的放牛人、牧人和犁耕者看见尊者萨尼已经在一棵树下坐好并进入感知(想; perception)和受(feeling)的息灭,并且他们想道:“实在不可思议啊,先生们!实在非同寻常啊。这位沙门坐在那里死了。让我们火化他吧。” 于是放牛人、牧人和犁耕者们,收集草木和牛粪,堆积在尊者萨尼身上起来,他们放起了火,然后离开。

MN.1.50.11 于是,魔王!当夜晚过去,尊者萨尼从成就中起来。他抖了抖他的衣袍,然后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着他的钵和外袍,为了托钵乞食进入村子。那些路过的放牛人、牧人和犁耕者看见尊者萨尼托钵乞食而行,他们想道:“实在不可思议啊,先生们!实在非同寻常啊。这位沙门坐在那里着死了,已经又活过来了!” 那就是为什么尊者萨尼有“萨尼”的称谓。

MN.1.50.12 魔王!于是魔罗度细如是想道:“有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可是我不知道他们的来或他们的去。那么让我占有众婆罗门屋主,告诉他们:“来吧!虐待、辱骂、责备和骚扰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们;然后也许当他们受到你们的虐待、辱骂、责备和骚扰时,在他们的心当中将会发生某种变化,因而魔罗度细可能找到一个机会。”

【注】:占有,拥有,通俗的说法是附体。

MN.1.50.13  魔王!于是魔罗度细占有众婆罗门屋主,告诉他们道:“来吧!虐待、辱骂、责备和骚扰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们;然后也许当他们受到你们的虐待、辱骂、责备和骚扰时,在他们的心当中将会发生某种变化,因而魔罗度细可能找到一个机会。” 接着,当魔罗度细已经占有众婆罗门屋主时,他们如是虐待、辱骂、责备和骚扰那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们:“这些秃头沙门,这些亲族之脚(低种姓)的黝黑肮脏的后代,宣称:“我们是禅修者,我们是禅修者。” ”  并且垂着肩,低着头,都恍惚蹒跚,他们沉思、预谋、过虑和误虑。正如在一根树枝上等待老鼠的的一只猫头鹰,沉思、预谋、过虑和误虑,或者正如在河堤上等待鱼的一只豺狼,沉思、预谋、过虑和误虑,或者正如靠近一根门柱、一个垃圾桶或一条下水道的一只正在等待老鼠的猫、沉思、预谋和误虑,或者正如一头已经卸载的驴子,靠近一根门柱、一个垃圾桶或一条下水道而站立,沉思、预谋、过虑和误虑,同样地,这些秃头沙门,这些亲族之脚的黝黑肮脏的后代,宣称:“我们是禅修者,我们是禅修者。” 并且垂着肩,低着头,都步履蹒跚,他们沉思、预谋、过虑和误虑。那么,魔王!当时,那些人中的大多数,当他们死去时,他们身体破裂消解,死后在一个贫穷的状态,在一个不幸的目的地,在灭亡,甚至在地狱重现。

【注】:四个动词,沉思(meditate)、预谋(premeditate)、过虑(out-meditate)和误虑(mismeditate);有人翻译作“沉思、纳闷、守候、守望”,不知有何根据。菩提比丘注:“Jhayanti pajjhayanti nijjhayanti apajjhayanti. Though the verbs individually do not have an established pejorative sense, the string is obviously intended as a denigration. At MN 108.26 the four verbs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meditation of one whose mind is obsessed by the five hindrances.” – 表明一个被五盖所困扰的人的禅修情况。虽然每个动词没有确定的贬义,可是这四个动词连用显然有诋毁的倾向性。用于那几种动词时,不是禅修,而是一个沉迷于五盖的人沉思的状态。

MN.1.50.14 那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拘留孙世尊( the Blessed One Kakusandha)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魔罗度细已经占有了众婆罗门屋主,告诉他们道:“来吧!虐待、辱骂、责备和骚扰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们;然后也许当他们受到你们的虐待、辱骂、责备和骚扰时,在他们的心当中将会发生某种变化,因而魔罗度细可能找到一个机会。”

MN.1.50.15  这样,恶魔!当那些比丘已经如是得到拘留孙世尊的教导和指导,获得证悟和遍正觉,然后去往山林、一颗树下或一间空屋时,他们以慈爱渗透的一颗心(with a mind imbued with loving-kindness)蔓延一方后而住,象这样蔓延第二方,象这样蔓延第三方,象这样蔓延第四方,象这样蔓延上、下、横向和各处,对一切如同对自己,以慈爱、广大、高尚、无量、无怨恨、无恶意渗透的一颗心蔓延整个此世间而住。他们以怜悯渗透的一颗心蔓延一方后而住而住,象这样蔓延第二方,象这样蔓延第三方,象这样蔓延第四方,象这样蔓延上、下、横向和各处,对一切如同对自己,以怜悯、广大、高尚、无量、无怨恨、无恶意渗透的一颗心蔓延整个此世间而住。他们以利他的快乐(altruistic joy)渗透的一颗心蔓延一方后而住,象这样蔓延第二方,象这样蔓延第三方,象这样蔓延第四方,象这样蔓延上、下、横向和各处,对一切如同对自己,以利他的快乐、广大、高尚、无量、无怨恨、无恶意渗透的一颗心蔓延整个此世间而住。他们以平静渗透的一颗心蔓延一方后而住,象这样蔓延第二方,象这样蔓延第三方,象这样蔓延第四方,象这样蔓延上、下、横向和各处,对一切如同对自己,以平静、广大、高尚、无量、无怨恨、无恶意渗透的一颗心蔓延整个此世间而住。

MN.1.50.16 那时,恶魔!魔罗度细如是想道:“尽管我做我要做的,可是我仍然不知道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的来或去。让我现在占有众婆罗门屋主吧,告诉他们道:“来吧!现在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honor, respect, revere, and venerate)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然后也许当他们受到你们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时,在他们的心当中将会发生某种变化,因而魔罗度细可能找到一个机会。”

MN.1.50.17 于是,恶魔! 魔罗度细占有众婆罗门屋主,告诉他们道:“来吧!现在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honor, respect, revere, and venerate)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然后也许当他们受到你们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时,在他们的心当中将会发生某种变化,因而魔罗度细可能找到一个机会。” 接着当魔罗度细已经占有众婆罗门屋主时,他们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们。那么,恶魔!当时,那些众人中的大多数,当他们死去时,身体破裂消解,死后在一个快乐的目的地,甚至在天界重现。

MN.1.50.18 于是,魔王!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拘留孙世尊,对那些比丘如是说道:“比丘们!魔罗度细已经占有众婆罗门屋主,告诉他们道:“来吧!现在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honor, respect, revere, and venerate)这些品格良善的有戒德的比丘;然后也许当他们受到你们尊敬、尊重、崇敬和尊崇时,在他们的心当中将会发生某种变化,因而魔罗度细可能找到一个机会。” 来吧!比丘们!你们要住于在身当中观察思考不净(contemplating foulness in the body),在营养物当中察觉感知厌恶(perceiving repulsiveness in nutriment),对世间一切察觉感知幻灭(perceiving disenchantment with all the world),在一切行中观察思考无常(contemplating impermanence in all formations)。”

MN.1.50.19 这样,恶魔!当那些比丘已经如是得到拘留孙世尊的教导和指导,获得证悟和遍正觉,然后去往山林、一颗树下或一间空屋时,他们住于在身当中观察思考不净(contemplating foulness in the body),在营养物当中察觉感知厌恶(perceiving repulsiveness in nutriment),对世间一切察觉感知幻灭(perceiving disenchantment with all the world),在一切行中观察思考无常(contemplating impermanence in all formations)。

MN.1.50.20 于是,当早晨的时候,已经获得证悟和遍正觉的拘留孙世尊穿好衣袍,拿着他的钵和外袍,与他的侍者尊者毘楼( the venerable Vidhura)进村托钵乞食.

MN.1.50.21 那时,魔罗度细占有了某一个男孩,并捡起一块石头,用它击中尊者毘楼的头并打破了他的头。被打破的头鲜血直流,尊者毘楼紧随在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拘留孙世尊之后。于是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拘留孙世尊,转过头来,以象视看着他道:“这位魔罗度细不知节制。” 并且随着那种注视,恶魔!魔罗度细从那个位置跌下并在大地狱中重现。

MN.1.50.22 那么,恶魔!大地狱有三个名字:六触处地狱、桩柱刺穿地狱和亲受地狱。接着,恶魔!地狱的众狱卒过来,并说道:“好先生!当桩与桩在你的心里会合时,那你就将知道:“我已经在地狱里在被煎烤了一千年。”

MN.1.50.23 恶魔!我在那个大地狱中被煎烤了好几年、好几百年和好几千年。我在那个大地狱的附属地狱中被煎烤了一万年,体验着称为从发展成熟中出来的的感受。恶魔!我的身体同为人形,可是我的头却是鱼头那样的形色。

MN.1.50.24

什么地狱可以

与拘留孙婆罗门和弟子毘楼的攻击者

魔罗度细被煎烤的地狱

很好地相比呢?

众多的钢桩,甚至有一百个,

每一个都各自受到痛苦;

这些地狱可以

与拘留孙婆罗门和弟子毘楼的攻击者

度细被煎烤的地狱

很好地相比:

由于攻击这样一位比丘,

一位证知这个事实的

正觉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25

在大海中间,

有众多劫住恒久的大厦,

蓝宝石般闪亮,闪闪发光 

具有清亮的半透明光泽

彩虹般的大海精灵们在那里跳舞,

带着众多错综复杂的节奏:

由于攻击这样一位比丘,

一位证知这个事实的

正觉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26

当被正觉者亲自告诫时,

我是那个用其脚趾

摇动鹿母讲堂的人,

而那个团体(The Order)在一旁关注:

由于攻击这样一位比丘,

一位证知这个事实的

正觉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27

我是那个坚定地运用

众超常强力之力的人。

用脚指摇动最胜殿(Vejayanta Palace)的一切

来激励众天神:

由于攻击这样一位比丘,

一位证知这个事实的

正觉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28

我是在那座宫殿里

向天帝释提出这个问题的人:

“道友!那么,你知道由于渴爱的完全毁灭的解脱吗?”

于是天帝释如实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

由于攻击这样一位比丘,

一位证知这个事实的

正觉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29  

我是在天界的善法堂( Sudhamma Hall)里

想到要向梵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

“道友!在你当中是否还有

你从前所接受的邪见被发现呢?

天界的光辉在划过时能被你清楚地看见吗?“

于是梵天如实和依次地回答我的问题:

先生!在我当中从前所持的邪见不再被发现;

一切天界的光辉在划过时

我现在清楚地看见;

我拒绝我先前

”它是常的和永恒的“的声称”:

由于攻击这样一位比丘,

一位证知这个事实的

正觉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30

我是通过解脱

已经触过大须弥山顶,

访问过印度和弗婆毘提诃

以及所有大地上众地区的人:

由于攻击这样一位比丘,

一位证知这个事实的

正觉者的弟子,

黑暗者!你要遭受大量的痛苦。

MN.1.50.31

从来没有发现有一种

企图”让我烧伤愚人“的火,

可是一个攻击火的愚人

通过他自己的造作烧伤他自己。

啊,魔罗!是你:

由于攻击如来,

象一个玩火的愚人,

你只会单单烧伤你自己。

由于攻击如来,

你产生了很大的过失。

恶魔!你想象你的恶意不会成熟吗?

如是造作,你储存了

长久持续的邪恶,啊,终结者!

魔罗!离开正觉者!

不要再对比丘们玩你的各种把戏。”

象这样,比丘在贝沙卡拉林

惩罚了魔罗。

于是那位阴沉的夜叉

就在那里和那时消失。”

第五十对魔罗的斥责经终。


MN.1.41-50终。第五双小品终。


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 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经篇: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 和 MN.2.91-100

第三  后五十经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 和 MN.3.141-152


【Chanworld.org】2018.05.08-2021.03.13-MG-RM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禅世界版的内容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