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達

簡介

黃國達,台灣苗栗人,一九四九年出生,台大機械工程學系畢業。自年輕時即研習佛學,以科學訓練的背景從事佛法的探索,對印順導師的思想尤為相契。個人修持則以中觀為核心,融合四念處及現代心理學,將佛法運用於生活中。

曾任工程師,佛教青年會雜誌主編,文教基金會佛學班講師和張老師專線,觀音線,慈心院的心理恣商輔導企劃培訓員。並在台大和政大等各大專院校佛學社及新竹聯合工業研究所、慧日講堂、慕欽講堂、佛教衛星電視學會、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佛法度假營、莊嚴寺、大覺寺、維鬘文教協會、文殊出版社、慧舫文物流通處和妙雲華雨讀書會等地授課。

現任國際網路現量現觀禪修班和佛法與生活網路互動研習班講師。研究經論包括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六祖壇經、圓覺經、楞嚴經、文殊般若經、維摩詰經、解深密經、大智度論、大乘三系比較分析、大小品般若經、華嚴經、乘起信論、阿含經、勝鬘夫人經等和禪門著作如證道歌、信心銘、傳心法要及頓悟入道要門論以及印順導師妙雲集等。指導法門包含四念處禪修法門、中觀禪修法門(五蘊觀照法和現量現觀禪修法)和曹洞宗默照禪修法門。

書籍著作有「喜悅自在的生活」、「中觀與生活文集」、「自在森林」、和「中觀禪修與空的創造性」。並連續八年在美國「正覺之音」雜誌發表每期兩篇文章如空性的體驗,空的創造性,中道的智慧等。同時以辜隱的筆名撰寫「佛法與生活的對話」專欄。

三十餘年來,隨緣講說佛法,分享學佛,禪修心得,契而不舍。


著作


四念處的修行方法

黃國達

「四念處」又稱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傳漢譯的「念處經」及南傳巴利文第二十二經均有敘述。四念處的要義為如實觀,即「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但是在後期佛教,四念處被窄化為「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在解脫煩惱的力道和效果上,減弱很多,其中的原因很微妙,有許多值得探究之處,如何經由四念處的修持而滅除煩惱,藉此文略作介紹。

四念處的精神在如實的觀照,什麼是「如實」,就是「照它實際的面貌來認知」,這當中不是經由預設結論來認知,或停留在抽象概念套公式上,這有什麼差別呢?如實的觀照是緊緊地貼近於具體的身、受、心、法的當下,不需要透過任何的媒介和解釋的純然體驗,唯有這樣,才可以當下看見真相,也才會真正放下內心的執取,有效地解除苦惱和不安。

身念處的修行就是如實地觀照身體的組成和運作狀態,身體是由各種物質所組成的,以各種蛋白質結合成生命的形式,從解剖學可以得知身體有五臟、六腑、四肢、五官、血液、內分泌、神經等,仔細地觀察身體,我們可以看清它的真相,只是一具精密的「生化機器」而已,和任何其他東西一樣,有生起也有毀壞的時候,它的美和丑、健康或疾病也都不是自己可以自由控制的,如果我們過分依恃它、濫用它,都會讓我們驕傲、自卑或傷心、害怕。

其次觀察身體的運作,觀察呼吸的全部過程,對於行住坐卧各種動作了了分明,例如你在洗碗時,對於手拿碗、拿清潔劑、擠清潔劑、塗抹、開水龍頭、沖水等整個動作了了分明,這樣就是在身念處。然後任何的感覺:冷、熱、痛、癢、酸、麻的生起、持續和消失了了分明,但不捲入其中。能這樣如實了知身體的狀態,就可以很踏實地活在當下,不再妄念紛飛,感受到少分的寧靜和安詳,真是受用無窮,可說是很好的修行下手處。如果修其他的法門不得力,不妨回到佛陀的最初教法上,很可能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法喜。

身念處熟習以後,可以加上受念處,包括對內心的苦、樂、舍三種受,推廣到各種情緒感受:歡喜、討厭、氣憤、擔心、恐懼、悲傷、鬱悶等情緒,當它生起時,不要排斥它,也不要陷入其中,要像第三者那樣,不帶批判、不加解釋地看著它,辨識它的種類、強度和停留時間,這就是受念處的修行方法。

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如果有人批評我或傷害我,馬上感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繃緊,身體進入戒備和攻擊狀態,這部份是身念處。察覺到自己正在生氣,不壓抑,也不捲入,似乎有一個冷靜的自己看著內在的一個不成熟的小孩被激怒了,發現了情緒失控,然後主控權由小孩回到大人,就恢復理智了,這就是在修習受念處。

能夠這樣了解自己的情緒的人,比較不會罹患心理疾病,因為減少自我壓抑,如果有輕微的心理疾病,也會有自然的改善作用,對於自我接納、承認自己的弱點、體諒他人等較健康的心態都會有增進的效果。若有能力修習心念處和法念處,就可以更進一步提升心靈的品質了!心念處的修行難度較高,不妨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修習。當情緒波動時,看看自己的念頭和想法,辨識它,看清楚它,但是請記住,不要認同它,或把它想成理所當然。例如:我很生氣,心裡很想罵他,被自己另一部份的清醒的心看到了,發覺煩惱心開始要造業了,於是讓這清醒的心做主,轉化念頭,知道生氣想罵人不是好的想法,也不能解決問題,試著找到無害而有效的回應方式,例如好好溝通,力求改進,這樣就是在修心念處。

透過不斷的自我觀照,發掘自己的妄想執著,然後轉化它,內心就會愈來愈善良、純凈。人的心理運作:經驗、想像、觀念、需求是很複雜的,例如我們很希望得到溫暖、肯定,有很多的理想、夢想、很多的見解和信念,可以說一個人的心就是一個世界,很難一一觀照,如果優先把最有問題的部份處理好,就算不錯,可以自我鼓勵了!

至於法念處可以說是佛法的核心,法的內容很廣泛包括五蘊、六根六塵、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七覺支等,扼要地觀照可以用三法印來修習,前面的身、受、心念處結合三法印就可以照見真相、解脫煩惱。當然,法念處也不是套公式,而是在當下細心體察,因而發現它的無常性、無我性和不生不滅的法性,如此而已。

就在生活之中,隨時、隨地、每一件事物的當下都可以修習,在日出日落、花開花謝、寒來暑往、生老病死中可以見到無常,身心和合中可以見到無我,而在根塵識相依互動中可以見到不生不滅。

無常性容易體會,無我和不生不滅則較難領悟,但是只要將心中的固定模式、框框去掉,自然可以見到真相,例如在吃飯時,可以觀照整個緣起的過程,食物由土中生長到成熟,到買回家,吃進嘴裡,吞到胃中消化,腸里吸收,成為養份進入血液,輸送到全身,成為身體的一部份,或成為熱量提供全身的正常運作,而不能消化吸收的就成為糞便排出。從植物到身體,每一種形式不斷地和合、分散、變化,其中沒有一個固定的實體,所以,每一種存在的形式都是整體的因緣中不可分割、無法孤立的現象,個別的形式只是一種變幻而已,真正說來,沒有任何一法生起,也沒有任何一法消失。每一個存在都沒有絲毫的固定性、單一性、獨存性和實在性,沒有一樣是例外的,這就是諸法空寂的本性。在呼吸時、散步時、情緒波動時、起心動念時都可以這樣觀照。久而久之,對三法印就能更完全地體認,這就是法念處的修習。

能夠鍥而不捨地修習四念處,就可以漸漸消除妄想執著,而由於不再有這些執迷、染著,我們就可以從種種煩憂、苦惱的火熱中脫身而出,成為一個自在而覺醒的人:智慧明朗,心地柔和,寧靜而浸潤在喜悅之中。


【Chanworld.org】2018.05.31-2018.10.07-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