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简介


【释迦牟尼佛】(梵文: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释迦牟尼佛
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巴利语:Siddhā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被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世尊等;汉地民间从明朝开始还尊称他为佛祖,即“佛教之创祖”。在许多民间信仰中,被神化而视为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间信仰之庙宇也设有三宝殿供奉含有释迦牟尼佛之三宝佛及菩萨、护法、罗汉等;一般而言,佛教正信弟子,不会认为释迦牟尼佛是神,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道(天人),佛是已经脱离六道轮回的圆满智者。

【阿弥陀佛】(梵文:अमिताभAmitābha)(大乘佛教)阿弥陀佛

即无量光佛,另一名号为无量寿佛(梵文:अमितायूस्Amitāyus),又称为无量佛、无量清净佛、弥陀佛、甘露王如来等;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而净土宗则以专心信仰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在大乘佛教初期发展时,阿弥陀佛与东方妙喜国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密宗以其为五方佛之一,为莲花部主,主妙观察智。但因为净土宗的影响,在唐朝之后,阿弥陀佛成为汉传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后期的中国佛教徒,多以药师如来主消灾延寿、阿弥陀佛主往生事。

【药师佛】(梵文:भैषज्यगुरु,Bhaiṣajyaguru)(药师如来)(大乘佛教)药师佛

全名作: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佛,为佛教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是药师琉璃光佛的两大胁侍,日光遍照菩萨次补佛位,民间尊称药师琉璃光佛、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为东方三圣。以琉璃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彻以喻国土清静无染。东方另一佛国曰“妙喜世界”,其佛为阿閦佛(不动如来)。

【毗卢遮那佛】(梵文:वैरोचन,Vairocana,又作Maha-vairocana)(大乘佛教),又译为毗卢折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即释迦牟尼佛称号之一,bc_plzhnf.jpg依佛教不同派系,有不同见解,或认为是法身佛、报身佛或应化身佛。为五方佛之一,位居中央。毗卢遮那(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唐朝实叉那陀译《八十华严》采用此译名。但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出的《六十华严》,译为卢舍那。毗卢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4],释迦牟尼是他的名称之一。嘉祥吉藏大师在《华严游意》说明,卢舍那佛即是释迦牟尼[6]。印顺法师根据《华严经》的汉译本比较,也支持这个说法。原出自《华严经》,但因译音不同,造成后世各佛教宗派对它有不同的解释。华严宗认为毗卢遮那佛为报身佛,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认为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化身佛。密宗则认为毗卢遮那佛为至高的唯一法身佛,金刚界的根本。祂是密教最大本尊。因为译名不同,造成佛教内部不同学派,对“毗卢遮那佛”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华严宗据此认为:毗卢遮那与卢舍那分别为音译的全称和略称。“毗卢遮那”为报身佛,是《华严经》所说莲华藏世界(佛报身之净土)的教主。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法相宗与上述解释相同,但所尊称略有不同。法相宗以毗卢遮那佛为自性身,卢舍那佛为受用身、释迦牟尼佛为变化身。密宗视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摩诃毗卢遮那,梵文Mahāvairocana)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为密宗尊奉的主尊之一。《大日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在密教经典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中印度密宗大师善无畏于唐开元四年(716年)在洛邑大福先寺译成汉文。毗卢遮那佛的愤怒化身是不动明王,相传曾经降伏过大自在天,是佛门中伏魔的大力者。日本东密兴教大师认为阿弥陀佛即是大日如来的化身。明朝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也有相同的看法。认为五方佛、三十七佛皆为毗卢遮那佛所化身。在尼泊尔,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是尼瓦尔人地方神马琴德拉纳特。

【卢舍那佛】(梵文 Locana) (大乘佛教),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 “卢bc_lshn.jpg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汉译:大日如来)的简称,释迦牟尼佛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译为大日如来)。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佛也是。释迦牟尼佛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卢舍那佛:报身佛,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

【佛陀 十方三世一切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巴利语:Buddho),又称佛,佛教术语,意译为“觉者”,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 大乘佛教主张,一切众生归依佛、法、僧三宝后,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会成佛﹝除一阐提人﹞,所以成佛是透过累生累劫不断的精进修行菩萨五十二阶位,一一亲证了知三界一切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于妙觉菩萨位下生人间示现成佛,非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佛或最后身菩萨示现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脱于三界轮回的、对于宇宙生命的成因彻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觉悟的圣者,所以一切诸佛如来一定都是十号具足。原始佛教经典中,“佛陀”一词指历史上的释迦牟尼。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大乘佛教)又译为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白衣大士。汉语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低湿伐逻”,名号意为“观察世间音声觉悟有情”。为大乘佛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同时祂也是四大菩萨之一。观世音菩萨是东亚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在各种大乘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世音菩萨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极大。观世音菩萨是中国民间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湾民众常将之绘制于家堂神画“观音漆”上,与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佛教的经典上说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广大,世间众生无论遭遇何种灾难,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时寻声赴感,使之离苦得乐,故人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萨,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赞誉。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为观音菩萨道场。

【文殊菩萨】(梵文:मञ्जुश्री Mañjuśrī)(大乘佛教)文殊菩萨

又称文殊师利菩萨、曼殊室利菩萨,亦称妙吉祥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śrī,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五台县,为文殊菩萨道场。

【普贤菩萨】(梵文:समन्तभद्र Samantabhadra)(大乘佛教)普贤菩萨

曾译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许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化身,密教是由金刚萨埵所开创。另一说金刚萨埵为大势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所示现。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认为,普贤菩萨是普贤王佛的报身。峨嵋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峨眉山市,为普贤菩萨道场。

【地藏菩萨】(梵文:क्षितिगर्भ Kṣitigarbha)(大乘佛教)地藏菩萨

或称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2],曾音译为“乞叉底蘗婆”[3]。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4],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5],即在于‘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1]。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青阳县,为地藏菩萨道场。

【大势至菩萨】(梵音名号 Mahāsthāmaprāpta)(大乘佛教)又译得大势菩萨、遍吉祥菩萨、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圣诞:农历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真言:唵-散-髯髯-娑婆诃(ōng sǎn ránrán súo pó hē)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途,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据《观无量寿经》,祂恒念阿弥陀佛,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无上力量、威势自在,接引众生往生净土。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八大菩萨之一,因以念佛修行证果,被净土宗奉为法界初祖,是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齐名的大菩萨。大势至菩萨的造像,手持之法器多是以莲花为主,亦多是头戴天冠,而天冠中有宝瓶。若以三尊的形式表现佛陀时,必有一生补处菩萨随侍左右,且组合是一定的。阿弥陀佛其左右胁侍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位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其形象据《观无量寿经》载,身放紫金色光,法相与装饰皆同于观音菩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大势至菩萨头上的宝冠有定瓶为标志,而观音菩萨头上的宝冠则以一小化佛为标志。作为阿弥陀来迎时的随侍,观音菩萨手拿金莲台,大势至菩萨则合掌。大势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左辅弼,合称“西方三圣”。

【弥勒菩萨】(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 (大乘佛教),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或弥勒佛。在大乘佛教中称他现为等觉菩萨,也有称为妙觉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大乘经典中又常称为阿逸多菩萨。他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以《瑜伽师地论》为代表,而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弥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见婆罗门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为慈爱。中国唐朝时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在佛教史上,弥勒的记载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结集后、第二次结集前就已经出现,比如在汉译《阿含经》中可见于说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经》,和法藏部的《长阿含经》。“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这是各个佛教部派皆认可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具体细节上则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在南传佛教《小部·经集》的“彼岸道品”(波罗延品)中,帝须弥勒(Tissa-metteyya)与阿耆多(Ajita,又译为阿逸多)是佛陀的两位弟子。《中阿含经》记载佛陀授记他们两位,一位成佛,一位成为转轮圣王。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据说弥勒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鸠摩罗什(344–413)翻译的《法华经》说弥勒初名“求名”,经佛陀教化,后“当做佛,号名曰弥勒”。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萨道,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八大菩萨】 大乘佛教著名的八位大菩萨,关于八大菩萨依据各经典的不同,有多种说法。一般说法是: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虚空藏、金刚手、除盖障等大菩萨。或有加入大势至、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等大菩萨。

【菩萨,即菩提萨埵】(巴利语:बोधिसत्त bodhisatta;梵文:बोधिसत्त्व bodhisattva)之略称,过去曾译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Bodhi(菩提)意为“觉悟”,satto或sattva意为“有情”,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觉悟的有情众生。南传菩萨道认为,菩萨是在佛法失传之后,在未来成佛、重新开启正法之教的修行者。菩萨的主要修行内容就是十波罗密。此外,上座部佛教所定义的菩萨也包括了一切发愿在未来成为佛陀圣弟子的修行者,即声闻菩萨。北传大乘佛教认为(根据《华严经》等经典),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直到圆满成佛,总共有五十二个阶位,即菩萨五十二位。菩萨是佛的胁侍,每位佛有两位等觉菩萨作为胁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两位胁侍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现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为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娑婆三圣);华严世界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华严三圣);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的胁侍为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东方三圣)。佛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解脱于苦难、轮回之中。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如观世音菩萨过去佛号正法明如来,他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倒驾慈航重入世间教化救度。


【注】:文字和图像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