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大宝法王6

【1】【2】【3】【4】【5】【6】


法王噶瑪巴2016年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 (6)

時間:2016年8月18日上午
地點:印度德里古拉岡凱悅酒店

karmapa HS 20160818

鍛煉自己的心,做個勇敢的菩薩

大家早安!今天是我們《心經》課程最後一天,這次課程可以看到來自各地的學員們,就和第一天和大家提到,本來沒有計畫這麼多人參加,因為安排上相對比較不容易,希望少些人,但後來報名踴躍,大家對此法很有興趣,因此首先開放到五百人,後來又開放超過七百人,我也盡力給予教學,今天將要圓滿。

昨天早上我們談到「空性四門」,只講解到「中觀宗」對空性的看法與解釋,並未解釋「唯識宗」及「他空見」的「如來藏」等看法,有人建議應該還是要講,對大家比較有幫助,因此今天會簡略解釋如來藏和唯識宗的解釋。

講解進入經文之後,有些朋友反映希望能皈依, 因此會簡略給予皈依儀式,因為這次時間非常緊湊,無法單獨給予皈依戒,因此會在課程後進行,最後會給予藏文版《心經》的口傳。

■三大宗派,都是為除不同煩惱

昨天我們講到「空性四門」,空性四門是屬於般若經,不僅是般若心經,而是般若系經典的精髓。而般若系的經典,是所有大乘佛教思想的根本,因此,大乘佛教主要的三個宗派,也就是中觀派、唯識派、和如來藏學派等三派,針對《心經》中「色即是空」等四句空門,也就是空性與事物的關係,都各自提出它們的解釋。

雖然見地上有這三個宗派,但是它們都是大乘佛教的法教,很難說誰優誰劣,無法分別,不同的說法之所以出現,都是為了消除我們不同的煩惱。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中觀派的看法

昨天我們已經談過中觀派的理論。中觀派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上都是不真實的,所以如幻,就如同水中倒映的月亮一樣,雖然顯現出月亮,但是卻是虛幻的,顯現而不真實,空性和事物,是一體的兩面──這就是中觀派的思想。

唯識派的看法

唯識派針對「色即是空」這四個句子則主張,指一切的事物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我們給它們加上了大量錯誤的概念,這些概念是在本質上就不合理、不存在的,而事物本身則是持續在運行,沒什麼問題的。這就好比我們不小心把繩子看成一條蛇,看到的那條蛇根本就不存在,但是繩子仍然是繩子,沒什麼問題。

唯識派的說法,是在中觀派之後提出的,因為許多人在聽了中觀思想之後,誤以為所有的事物都是「空」,所以是不存在的,因此唯識派來告訴我們:「我們的問題,在於我們都有太多的誤會、誤解,因此看不到事物本身;但並不代表說,事物本身不存在。」就跟我們昨天強調的那樣。

如來藏學派的看法

如來藏學派的看法則認為,真正的空性,是佛的智慧跟這智慧的對境,才是真實的空性或實相的存在。但是我們由於完全不了解對境,因此開始投射出種種幻象,而這些幻象,自始至終就不存在,完全是幻覺,就好比有黃疸病的人,將白海螺看成黃海螺一樣。

如來藏學派的說法,與唯識派的主張,最大的差異是:

一,唯識派:認為我們直接經驗到的事物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我們 給它們加上的概念,這概念是最大的錯誤。
二,如來藏學派:認為我們看到的這些事物,都是幻象,是從我們一開始就搞錯了真理,這樣子的根本無明當中,所投射出來的當然只是幻象,這是這兩個宗派看法上的差異。

如來藏學派,在藏地稱為「他空宗」,大手印跟密教的思想也比較接近這樣的宗派,認為無二的智慧是圓滿的,它的境界、淨土和功德,也都是圓滿的,但是我們由於根本無明,而帶來了二元的投射,並帶來這些錯誤的幻象。

■能改變自心,才是偉大的法

我們剛剛說過,這些宗派的差別,只是為了消除不同眾生的不同執著而存在的,沒有好壞的對立,很難說孰高孰低,不要管高低,只要好好學這些教義,來解決我們的困惑,這才是重點。

不然很多人會說,中觀是最好的,比起中觀,唯識是不太究竟的。但中觀好不好,要看自己,如果中觀思想貫徹到自心當中,讓自己受到啟發,並因此改變的話,那中觀是好的;如果並未改變自心,那些名氣很大的法,不論是大手印或大圓滿,都是沒有用的。要了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以前有一位藏地實修大師說:「法是大圓滿沒有用,人是大圓滿才有用!」這是非常重要的訣竅,應當銘記在心。

■連修行特殊基礎,也不能執著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無得亦無不得。

我們昨天講到修行的「一般的基礎」和「特別的基礎」,其中「一般基礎」昨天講完了,今天要接著講的「特別的基礎」是指「十二緣起、四諦、修行功德」這三者。

十二緣起,又可以分成「順十二緣起」和「逆十二緣起」:

一,十二緣起

(一) 順十二緣起:這是在解釋我們在輪迴中受苦,生老病死的整個起因和過程。

在「說一切有部」的戒律經典當中,記載了一段有關十二緣起和輪迴的故事。故事中說,佛陀當時化現出一個畫師,這位畫師繪製了一張描述六道輪迴的圖,在圖的中央,畫有象徵貪、嗔、癡的雞、蛇和豬,最外圈畫上了象徵善業和惡業的黑白兩條道路,並且也畫出了十二緣起運作的方式。至今藏傳佛教的許多寺院牆上,都會畫上這幅,由鬼王咬著的一個大輪迴的圖片。

圖畫當中,十二緣起有各自象徵的圖案:

1.無明:被比喻為失明而且拄著柺杖的老婦人
2.行:被比喻為製作陶器的工人
3.識:被比喻為爬在樹頂的猴子
4.名色:被比喻為一艘有著船夫的船、或是有人居住的帳篷
5.六入:被比喻為帶有六個窗戶的空屋子
6.觸:被比喻為接吻的人
7.受:被比喻為被箭射入眼睛的人
8.愛:被比喻為手握酒瓶,狂飲不止的酒鬼
9.取:被比喻為樹上摘取水果的猴子
10.有:被比喻為孕婦
11.生:被比喻為正在分娩的婦女
12.老死:被比喻為背負著死屍的老人
簡單來說,十二緣起是在說明眾生輪迴的狀況,我們基於無明,也就是錯誤的認知,而導致了許多行為,也就是十二緣起中的第二個「行」。接著,因為這樣的行為,讓我們不由自主的一再地在輪迴中轉世,並且讓我們有了心理與身體,也就是「識」和「名色」。

有了心理和身體之後,我們開始與物質世界接「觸」,在這樣接觸的過程當中,我們產生種種的感「受」,進而生起種種的「愛」執,使得我們有了「生老病死」種種的痛苦。

(二)逆十二緣起:這是我們不希望再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依序逆向的往回去,一一推翻,一路推翻到最初的「無明」,這樣,就能徹底從輪迴當中解脫出來。

二,四聖諦

四諦是佛陀初轉法輪、第一次說法時候的主要內容,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所謂的「四諦」,是指「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其中的「苦諦、集諦」,是在講解輪迴的起因和結果,「滅諦、道諦」則是在講解涅槃的起因和結果。

我們剛剛提到,十二緣起有分成「順」、「逆」兩種,「順十二緣起」是在詳細分析「苦諦和集諦」,而「逆十二緣起」則是在細緻闡述「道諦跟滅諦」。

三,修行功德

修行功德就是經文中所說「無智亦無得」的「智」、「得」和「不得」,因為修行的菩薩會漸漸增長自己的智慧,自己得到覺悟,並消除相對的煩惱,所以依序會產生「智」、「得」、「不得」,這些就是修行所產生的功德,所以是「修行功德」。

相對於修行的「一般基礎」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都是和眾生有著密切關係的一般基礎,也就是屬於輪迴;「十二緣起、四諦、修行功德」這些特殊基礎,是修行者才會接觸到的,屬於涅槃,追求解脫的行者往往也會對它們產生強烈的執著,所以我們應該要認識到,這樣的十二緣起跟四諦,都是空性的。意思就是說,不僅不能對輪迴產生執著,對於涅槃也不能執著。

■修道菩薩,應該修什麼?

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
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槃。

這個句子,是在講解行者在修道上的修行方式,就像我們早上說的,修道菩薩所修行的,就是持續去培養見道菩薩的智慧,因此昨天早上有提到,他們兩者之間所觀察的空性是一樣的,所以這邊說「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就能漸漸地「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槃。」

那他們是怎麼修行的呢?由於見道菩薩已經看到一切法的空性,所以修道菩薩的根本智慧,不會再體悟到更多的東西了,這就是所謂的「無所得」,因此,他的根本智慧也不會再有任何錯誤的經驗了,換句話來說,不會再有任何的誤會,這就是這些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或是依止般若波羅蜜多的方式,依此最後就能達到「究竟涅槃」。

「心無障礙」這句中的「障礙」 影響我們內心、阻礙我們內心、讓我們產生種種誤解的障礙,這種障礙稱為「所知障」,修道菩薩開始漸漸斷除這樣的所知障,所以說是「心無障礙」。

同時,修道菩薩跟一般凡夫、或者是聲聞與緣覺是不一樣的,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甚深的空性,對這樣的道理沒有任何的恐懼,所以說「無有恐怖」,完全可以接受,聲聞眾及緣覺眾很難接受。

他們也能自然而然的連根拔除最細微的顛倒,所以說「超過顛倒」,而達到最終的「究竟涅槃」。

■無學道佛果,為何稱正等正覺?

三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這句話是在解釋無學道,也就是佛果的境界。

龍樹菩薩的弟子提婆菩薩曾經說過, 能夠到達解脫的門,僅有一扇,就是般若波羅蜜多,這也是它殊勝的所在。三世的一切諸佛不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經由這樣的智慧,而成就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佛果。

這邊的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我們一再提到的「證悟空性的智慧」,一切諸佛,都是透過這樣的智慧,來證悟無上正等菩提的,沒有一尊佛例外,沒有一尊佛是不修此智慧而成佛的,因此這邊說「三世」意思是說,無論任何人在什麼時間成佛,都必須要依靠這種智慧。

「無上正等菩提」,也有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

「覺悟」這個詞的翻譯非常貼切,因為它帶有「醒來」的意思,我們現在就像在一場夢中,一場因為誤解而產生種種形像、影像的夢境,而當我們成佛的時候,就是徹底的從這場夢中清醒過來,這是圓測大師的說法。

這邊說的「正覺」,是指「佛的覺悟」,為什麼要特別強調「正覺」呢?因為聲聞、緣覺他們都能覺悟,但僅有佛陀具備「正覺」,這裡的「正」是智慧圓滿,通達空性的意思。

由於這種「覺悟」是佛的覺悟,自然再無其他覺悟能夠勝過他,因此稱之為「無上」。意思是說,沒有任何其他結果、目標,會比佛果更加殊勝的了。而「正」是指毫無顛倒,是指他不但知道事物的深妙真理,而且是廣大、遍在的知道所有事物的真理,這樣的覺悟,是只有佛陀才具備的。因此,在成就圓滿菩提,也就是圓滿覺悟之後,修行者也就證悟了法身真如的本質,通澈一切諸法的真理,所以稱之為「正等正覺」。

總之,佛的圓滿覺悟,這種最究竟、透徹一切事物真理的覺悟,都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才能得到的。

■生起菩提心,才算進入資糧道

這裡我們談到了五道,很多人會覺得自己修行已經到達何種程度,是不是已經在資糧道、加行道或修道上?我覺得沒有這麼容易,我們也不能想太美,因為我們說入道初學者初學者一開始,要學習聞思,並修持皈依、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智慧,當我們內心生起了菩提心的時候,就開始步入資糧道。按照大乘之道而言,在此階段,修行者秉持菩提心來吸收並思考空性,這就是資糧道。

此處說的菩提心生起的意思是「修心」,這「心」指得是菩提心,先鍛鍊,才能生起菩提心,剛開始要很努力的生起菩提心,最後達到一種程度之後,就會很自然而然的油然而起菩提心,那時才是入了資糧道。還未產生這種自然而然的覺受之時,生起不造作的菩提心之前,不能稱為入道。

昨天也提到,修菩提心並非易事,如果很簡單,菩薩就不會被稱為勇者,菩薩就是所謂佛教中的英雄,為什麼其他聲聞緣覺不是英雄?因為他們不具備這樣巨大的勇氣。菩薩很勇敢,他們可以犧牲自己,因此,為了要生起菩提心,大家必須勤加練習,去磨練自己、鍛鍊自己的心,才能生起如是勇氣。

以上,是觀自在菩薩回答舍利子尊者的第一個部分,也就是針對鈍根器的聽眾們,所宣說的答案。

■正宗分總說:最小最完整的經典

我們現在講的這部《心經》,被稱為所有《般若經》的精髓,這有很多原因,從架構上來看,「正宗分」裡面,先強調了大乘菩薩最重視的問題,也就是如何修行。就像我們昨天所說的,這是從修行的「道」上來提問的。接著,觀自在菩薩先以「四空門」,也就是「色即是空」等等這四個句子,解釋大乘的思想,也就是般若的思想。

接著,再用「甚深八義」來講解如何去理解、修持這種空性,再將這樣的空性思想,放大到「一般基礎」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及「特殊基礎」的「十二緣起、四諦、修行功德」等等的一切事物上。

最後,強調所有一切諸佛,都是透過這樣的空性思想和智慧,才能成就佛果的。

這樣一部經典,雖然很短,但是卻完整的貫穿了大乘佛教的根、道、果,更將菩薩修行的五道次第,連接得非常清楚,並且還有完整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真的是一部非常難得的經典。

■陀羅尼:給利根弟子的答案

接下來,是講解第二個部分,是針對那些利根器的聽眾所說的答案,

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密咒者,
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諸苦之咒,真實無倒。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祕密咒。

心咒,就是對利根器學生所說的答案。這些利根眾生們,光是聽到這短短的咒語,就能理解整個般若智慧的根、道、果。

接下來的這段經文,是一段咒語。一般來說,很多人都會把咒語歸類為密教,把經文歸類為顯教,但其實,所謂的「秘密」,是指它的意涵過於深妙,一般人無法理解,因此才變成「秘密」。

咒語的梵文,稱為「མན་ཏྲ། 」(mandra),「མན」(man)是意識的意思,而「ཏྲ」(dra)是「救護」的意思:由於一切諸佛都是經由般若波羅蜜多而成佛的,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咒,就是「救護自心」的意思。

通常我們所謂的咒語,有幾種不同,有一些是世間的咒語,是用來完成一些短暫的目標,滿足一些特定的需求,就像是許多不同的原始信仰或宗教,都有念誦咒語的傳統,他們用咒語來除病、消災,或是祈請降雨等等。

陀羅尼,凝聚整部經的心要

另外一種咒語,是所謂的「陀羅尼」,也就是「心要」、「總持」的意思。這種咒語,也就是「陀羅尼」,一般都會放在整部經典的最後,當中凝聚了這部經典的精髓、精華,所以稱為「心要」或是「總持」。

特定的佛菩薩們也會有他們的「陀羅尼」,那樣的咒語則是掌握、凝聚了這位佛菩薩的所有願力、智慧和慈悲等等各種功德,所以也是「總持」。

《心經》的這個咒語,是屬於第二種咒語,是陀羅尼,當中凝聚了整部《心經》的思想精髓,這就是為什麼說,對於禪定力與智慧力強大的利根眾生,僅只是宣說這個咒語陀羅尼,就能讓他們體會到整個般若修行的關鍵。

這邊的經文說到,這個咒語是「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咒」,意義如下:

一,大明咒:「明」就是般若智慧,這個智慧的對境,也就是空性,是廣大遍於一切法的,所以這個智慧也是廣大的,因此稱為「大明」。
二,無上咒:沒有任何智慧,是超越證悟真理的般若智慧的,所以稱之為「無上」。
三,無等等咒:無比、無等的法,就是空性,而與它相等的,唯有佛果,所以稱為「無等等」。
四,能除一切苦咒:以上是這個咒語的特色、功德,那它的作用是什麼呢?這邊談到「能除一切苦」,就是說,般若智慧能夠消除我們暫時和究竟的一切痛苦,並且是從根本上斬斷這一切的痛苦。

這樣的一個咒語所代表的空性智慧和真理,是絲毫沒有欺誑的,所以是「真實無倒」。

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
峩帝 峩帝 波囉峩帝 波囉僧峩帝 菩提 莎訶

我覺得此處有個重點,有人覺得會念咒就了不起,這咒代表般若智慧,你若還不具般若智慧,光是念咒,僅有一些加持,心中一些啟發時,會有幫助,但光是口頭上喃喃的念,是沒有什麼幫助的。

我們昨天的兩堂課程,說明了觀自在菩薩對於舍利子提出的問題,分別根據五道的修行而給予的答覆,可以說,是針對鈍根眾生、也就是智慧沒有那麼高的眾生的答覆。而現在的這個咒語,則是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中,五道的修行方式,整體性地做一個回答,而這是屬於對利根眾生的答覆。

般若心咒的意義,大師接力說清楚

這個咒語,如果依照梵文來念,是ག་ཏེ།ག་ཏེ།པ་ར་ག་ཏེ།པ་ར་སཾ་ག་ཏེ།བྷོདྷི།སྭ་ཧཱ།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是由六個詞構成的咒語。

古代的譯師們,在翻譯經典的時候,有一些文詞是不會翻譯的,會保留他的原音,比如上次我們提到的「義多故不翻」,現在的這個咒語也是一樣。

從字面上來看,是這樣的:

一,「ག་ཏེ།」(Gate)是前往的意思
二,「པ་ར།」(Para)是彼岸,也就是波羅蜜多裡面的「波羅」兩個字
三,「སཾ」(Sam)是已經的意思
四,「བྷོ་དྷི།」(Bodi)是菩提,也就是覺悟
五,「སྭ་ཧཱ།」(Svaha)這個詞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是快速,有的說是圓滿。
所以整句咒語的意思,就是「前往!前往!前往彼岸!到達彼岸,快速覺悟吧!」

對於這個咒語的含義有很多種不同的解釋和說法,正是因為它的內涵太豐富,是整部經典的精華,所以裡面的義理也非常的「廣大」,而且他是在解釋甚深般若的道理,所以很「深奧」,但這次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夠簡略的做一個解釋。

過去有些藏地大師們,是這樣認為的:

一,「ག་ཏེ་ག་ཏེ།」是指「前往聲聞的覺悟」;
二,「པ་ར་ག་ཏེ།」是指「前往緣覺的覺悟」;
三,「པ་ར་སཾ་ག་ཏེ།」是指「到達大乘的覺悟」。

另外有些藏地大師則認為:

一,「ག་ཏེ་ག་ཏེ།」(Gate Gate)是在解釋「空解脫門」;
二,「པ་ར་ག་ཏེ།」(Paragate) 是在解釋「無相解脫門」;
三,「པ་ར་སཾ་ག་ཏེ།」(Parasamgare)則是在解釋「無願解脫門」。

噶當派祖師仲敦巴大師是一位居士,頭髮很長,有一大寺院中有他的塑像,有一天,旅遊朝聖人去參拜時,管理佛像者、香燈師就介紹說,這尊是仲敦巴大師,旅遊者問說,「他是男的還是女的?」香燈師介紹說,她是女的!因為大師頭髮很長,因此被香燈師誤認為女性。因此男人不要留長頭髮。

仲敦巴大師認為:

一,「ག་ཏེ་ག་ཏེ།」(Gate Gate)是在解釋資糧道和加行道,
二,「པ་ར་ག་ཏེ།」(Paragate)是在解釋見道,
三,「པ་ར་སཾ་ག་ཏེ།」(Parasamgare)是在解釋修道,
四,「བྷོ་དྷི་སྭ་ཧཱ།」Bodhi Svaha是在解釋無學道,也就是佛果。

華嚴宗的圓測大師跟法藏大師認為:

一,「ག་ཏེ་ག་ཏེ།」(Gate Gate)代表著一種大乘精神,因為不只自己前往,而且帶領他人一起前往,所以說兩次「ག་ཏེ།」(Gate),第一個是自己前往,第二個代表帶領他人前往。
二,「པ་ར་ག་ཏེ།」(Paragate)是解釋我們所要前往的是彼岸,就如同船夫不會一個人轉來轉去,這樣沒有辦法賺錢,還是要帶一些人過去,這樣會利益比較多人。
三,「པ་ར་སཾ་ག་ཏེ།」(Parasamgate)是指到達彼岸。
四,「བྷོ་དྷི།」這樣的彼岸是什麼呢?就是「བྷོ་དྷི།」(Bodhi),也就是覺悟。
五,「སྭ་ཧཱ།」透過般若的修行,我們可以快速的到達覺悟,所以說:「སྭ་ཧཱ།」(Svaha)。

日本密教的始祖弘法大師則認為:

一,第一個「ག་ཏེ།」(Gate)是指聲聞乘的修行;
二,第二個「ག་ཏེ།」(Gate)是指緣覺的修行;
三,「པ་ར་ག་ཏེ།」是指大乘的修行(Paragate);
四,「པ་ར་སཾ་ག་ཏེ།」(Parasamgate)是指密教的修行:
五,「བྷོ་དྷི་སྭ་ཧཱ།」(Bodhi Svaha)是指這些修行能夠圓滿開悟。

秘密不秘密,該怎麼定義?

這邊會有一個問題,既然這個咒語是秘密咒,古時候的許多大師們都閉口不談,那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要宣說呢?咒語既然如此秘密,但是又被宣說,這樣不會有些矛盾嗎?

密咒的「密」有很多種意義,此處「秘密」的意思是說,諸佛菩薩們是不會有「要保密」的這種想法的,也就是說,顯教跟密教的差別,是在「人」,而不是在教義上:同樣的義理,有些人聽得懂、有些人聽不懂,而對這些聽不懂的人來說,這句話的義理就變成了「秘密」,而不是說佛菩薩想要保密,不想對其他人說,不是這樣的,佛菩薩一直等待著,想要說法。有時我覺得菩薩也有點可憐,佛菩薩一直在那邊等待眾生,想要利益眾生、想要說法,但我們卻把大門關上,佛菩薩就沒有辦法進來,可憐的等在外面。

信心的門一開,諸佛菩薩就會衝進來

因此,很多時候,很多人會問我說,我的善知識、我的上師會在哪裡?應該是東、南、西、北哪個地方,但很多人苦惱於找不到具德上師,或有緣善知識等,有點像是我要給他地址,姓名、地址、電話號碼為何,趕緊打過去。如果這麼容易的話,我就直接把阿彌陀佛的電話號碼給他。或許阿彌陀佛沒有電話,可能他的侍者大勢至菩薩,或觀音菩薩會有電話或維信,直接找他們。

其實我覺得,問題在哪裡?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因為我們求法的心不正確、不純粹,因此,我們不然就是找不到上師,或找到的是不行的、不具德的上師,找了一堆有問題的上師,他們也不能算是上師,是有問題的。

但我們要知道,佛菩薩一直關注眾生,如同剛剛所說,他們就在我們門外等待著,但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自己緊閉大門,因此無法和他們接觸,如果我們「信心」的門一打開,我覺得他們會衝進來。當然,佛菩薩也不會爭奪弟子,但我覺得他們仍會衝進來。

因此,求法的心要正確,不能太複雜,不能太奇怪。

這句咒語也是這樣,光是聽到這個咒語,就能了解佛的含義的人,應該也是很少的吧!因為義理很難被理解,因此說這是秘密的。密教也是如此,不是菩薩要保密、不是說佛菩薩不願意講,而是他們聽不懂,不能理解,沒辦法,或者他們不僅不能理解,還會誤會,因此乾脆就不要傳、不要宣說,但不是說佛要保密,會想把一個法留給自己,不會有這樣的情形。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這是觀自在菩薩答案的結語,完整將利根和鈍根眾生的修行方式,完整的做了一個總結。

接下來是第七和第八部分,都是屬於流通分。

七,順說(流通分)

接下來,是這部經典的第七個部分,也就是「順說分」,也就是「流通分」:

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

「順說」有兩個部分:

一,佛陀印可觀音菩薩所說:「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這一段,是說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支持觀自在菩薩的說法,並且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如是!如是!你這樣說是對的!菩薩修學五道的方式,就是像善男子觀自在菩薩你所說的一樣,你說的很正確!菩薩們也應該像你所說的一樣去修學。」這裡就是對「般若法」的順說,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支持觀自在菩薩的說法。

二,一切如來隨喜觀音菩薩所說:「一切如來應當隨喜」,意思是,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其他的一切如來,也都會支持觀音菩薩的說法的。

八,隨喜

最後是第八個部分,也就是最後一個部分「隨喜」: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由於這整部經典,其實都是透過佛的加持力而宣說的,所以在「薄伽梵說是語已」之後,以舍利子和觀自在菩薩為首的一切與會大眾,他們共通的問題都得到了解答,這時候他們就非常歡喜地接受,信受奉行。

以上我們《心經》就已經講完了!(眾鼓掌)

其實應該在上密院時,就要準備這部課程,但在上密院時事情很多,沒有時間準備,因此每次都準備到最後一刻,每次都這樣。這次雖然準備比較倉促,但很多人幫助之下,很圓滿,藉此感謝所有幫助我的高手,四大高手,現在不僅有四大高手,又多一位,共五大高手。

今天下午有茶會,我要說一些話,因此自己的一些感想和想法留到下午說,這堂課到此結束。

接下來是皈依,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我,「皈依」和「皈依戒」這兩者有所不同,皈依戒是一種對自己的誓言,有誓言,因此要遵守一些戒律,若只是皈依,也無法說什麼戒條,為何要有戒條?因為自己發了一個誓,要維持自己的發願、發誓,為了維持承諾,因此要遠離一些逆緣,因此,或者你要接受一些順緣,因此才需要遵守戒條。

有些人心中沒有準備好,一想到戒條,心裡就「哇」一聲,但大家要知道,先是誓言,才是戒條,而不是先有戒條,才有誓言。現在請大家和我們一起念,不是念很長的、很正宗的那種皈依文,很多時候當很多人向我求受皈依,而我沒有時間、沒有辦法念那麼長的皈依文時,就念這種簡軌的皈依文。大家如果能跪就跪著,不能跪著也沒有關係。

我從今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次)

要覺得自己已經得到皈依戒了。

接下來口傳藏文版的《心經》。(法王《心經》開示圓滿)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