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戒蘊品】:DN.1,DN.2,DN.3,DN.4,DN.5,DN.6,DN.7,DN.8,DN.9,DN.10,DN.11,DN.12,和 DN.13;
【第二大品】:DN.14,DN.15,DN.16,DN.17,DN.18,DN.19,DN.20,DN.21,DN.22,和 DN.23;
【第三波梨品】:DN.24,DN.25,DN.26,DN.27,DN.28,DN.29,DN.30,DN.31,DN.32,DN.33,和 DN.34。
《大念處經》(DN.22)
DN.22.1-DN.22.22
DN.22.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俱盧國(Kuru)迦摩沙達磨(Kammassadhamma)城俱盧國人中。在那裡,世尊對比丘們說道:「比丘們!」 – 「大德!」 比丘們回答道。世尊接著說道:
「比丘們!這是單向直接之道,使眾生清凈,超越憂傷和哀慟,息滅痛苦和悲傷,獲得正道(the right path),實現涅槃,這就是四念處。
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住於在身當中觀察思考此身(the body),熱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他住於在諸受當中觀察思考諸受(feelings),熱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他住於在心當中觀察思考心(mind),熱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他住於在諸精神對象(mind-objects; 諸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精神對象,熱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
【注1】:清楚地理解,clearly being aware, clearly comprehending,即正知。正知,英文還有full awareness,遍覺知。覺知,awareness。
【注2】:具念(mindful) ,充滿正念。
【注3】:《中部》里有《諸念處經》(MN.1.10)。
DN.22.2
【注】:身體呼吸法。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住於在身當中觀察思考此身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去往山林、一棵樹下或一間空屋的比丘,坐下;交疊盤腿,挺直身體,並在他的面前建立起念後,他一直具念地吸氣,一直具念地呼氣。當吸氣綿長時,他了知:「我吸氣綿長。」 或當呼氣綿長時,他了知:「我呼氣綿長。」 當吸氣為短時,他了知:「我吸氣為短。」 或當呼氣為短時,他了知:「我呼氣為短。」 他如是修習:「我要體驗全身而吸氣。」 他如是修習:「我要體驗全身而呼氣。」 他如是修習:「我要使身體上的諸行寧靜而吸氣。」 他如是修習:「我要使身體上的諸行寧靜而呼氣。」 比丘們!正如一位嫻熟的絞車匠或絞車匠的學徒,當作一個長轉時,他了知:「我作一個長轉。」 或當作一個短轉時,他了知:「我作一個短轉。」 同樣地,比丘們!當一位比丘吸氣綿長時,他了知:「我吸氣綿長。」 或當呼氣綿長時,他了知:「我呼氣綿長。」 當吸氣為短時,他了知:「我吸氣為短。」 或當呼氣為短時,他了知:「我呼氣為短。」 他如是修習:「我要體驗呼吸的全身而吸氣。」 他如是修習:「我要體驗呼吸的全身而呼氣。」 他如是修習:「我要使身體上的諸行寧靜而吸氣。」 他如是修習:「我要使身體上的諸行寧靜而呼氣。」 通過這種方式,或內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內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注】:了知,know / understand。
DN.22.3
【注】:身體日常覺知法:貫穿行住坐卧、衣食住行等中,內在、外在或內在和外在地,連續地觀察思考身體生起和消散的種種因素。
再者,比丘們!當一位比丘行走時,他了知:「我在行走」;當站立時,他了知:「我在站立」; 當坐著時,他了知:「我在坐著」; 當躺下時,他了知:「我在躺下」;或者無論他的身體如何放置時,他相應地了知。
通過這種方式,或內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內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DN.22.4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在前進和後退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在前視和後視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正知)而行為的人;在肢體曲伸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在穿著衣袍、拿他的外袍和缽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在食、飲、食用食物和品嘗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在大小便動作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在行走、站立、坐著、睡著、醒來、交談、沉默不語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通過這種方式,或內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內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注】:完全覺知,就是正知(full awareness),清楚覺知(clearly being aware)。
DN.22.5
【注】:身體不凈掃描法:從腳底向上,從頭皮往下,把皮膚所包裹的這同一身體作為充滿許多種不純凈的東西來檢查,內在、外在或內在和外在地,一輪接一輪地觀察思考身體生起和消散的種種因素。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從腳底向上,從頭皮往下,把皮膚所包裹的這同一身體作為充滿許多種不純凈的東西來檢查:「在此身當中有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胸膜、脾臟、肺臟、大腸、小腸、胃容物、糞便、膽汁、痰液、膿液、血液、汗液、脂肪、眼淚、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液、尿液(head-hairs, body-hairs, nails, teeth, skin, flesh, sinews, bones, bone-marrow, kidneys, heart, liver, diaphragm, spleen, lungs, large intestines, small intestines, contents of the stomach, feces, bile, phlegm, pus, blood, sweat, fat, tears, grease, spittle, snot, oil of the joints, and urine)。」 比丘們!正如兩端有開口的袋子放滿許多種穀物,例如山米、紅米、豆子、豌豆、粟米和白米(such as hill rice, red rice, beans, peas, millet, and white rice),一個有眼力的人打開它,並如是檢視它:「這是山米,這是紅米,這是豆子,這是豌豆,這是粟米,這是白米。」 同樣地,比丘們!從腳底向上,從頭皮往下,把皮膚所包裹的這同一身體作為充滿許多種不純凈的東西來檢查:「在此身當中有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胸膜、脾臟、肺臟、大腸、小腸、胃容物、糞便、膽汁、痰液、膿液、血液、汗液、脂肪、眼淚、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液、尿液。」 通過這種方式,或內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內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DN.22.6
【注】:身體四界掃描法:掃描整個身體的地、水、火、風的性質,內在、外在或內在和外在地,一輪接一輪地觀察思考身體生起和消散的種種因素。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把此同一個身體,無論如何放置和處置它,作為如是包含諸界的東西來檢查:「在此身體中有地界、水界、火界和風界。」 比丘們!正如一個嫻熟的屠夫或他的學徒,宰殺一頭牛後,會坐在十字路口,把整頭牛切成小塊;同樣地,一位比丘把此同一個身體,無論它如何放置和處置,作為如是包含諸界的東西來檢查:「在此身體中有地界、水界、火界和風界。」 通過這種方式,或內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內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DN.22.7
【注】:屍體觀想法:觀想屍體的變化,內在、外在或內在和外在地,一輪接一輪地觀察思考身體生起和消散的種種因素。
再者,比丘們!假設一位比丘看見被遺棄在墓地的一具屍體:已死了一天、兩天或三天,腫脹、青瘀、潰爛,他於是聯想到此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也有同樣的特性,它將成為那樣,它不會免於那種命運。」 通過這種方式,或內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內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DN.22.8
再者,比丘們!假設一位比丘看見被遺棄在墓地的屍體:被烏鴉們、鷹們、鷲們、狗們、豺們和各種生出的昆蟲吞食,他於是聯想到此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也有同樣的特性,它將成為那樣,它不會免於那種命運。」 通過這種方式,或內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內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DN.22.9
再者,比丘們!假設一位比丘看見被遺棄在墓地的屍體:骸骨有血肉、連著筋,……骸骨無肉、沾滿污血、連著筋,……骸骨無血肉、連著筋,……骸骨胡亂相連,散亂四處:手骨、腳骨、腳踝骨、小腿骨、大腿骨、腰骨、肋骨、脊椎骨、肩骨、頸骨、顎骨、齒骨和頭蓋骨,這裡一塊,那裡一塊 – 他於是聯想到此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也有同樣的特性,它將成為那樣,它不會免於那種命運。」 通過這種方式,或內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內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DN.22.10
再者,比丘們!假設一位比丘看見被遺棄在墓地的屍體:白骨蒼白似貝殼之色……骨骼堆積一年之久,……骨骼爛成粉末,他於是聯想到此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也有同樣的特性,它將成為那樣,它不會免於那種命運。」 通過這種方式,或內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內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當中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DN.22.11
【注】:感受覺知法:掃描感受的狀態,內在、外在或內在和外在地,連續觀察思考身體和精神上的快樂、痛苦或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感受狀態的生起和消散。
比丘們!一位比丘怎樣住於在諸受當中觀察思考諸受呢?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感受快樂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快樂的受。」 當他感受痛苦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痛苦的受。」 當他感受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受。」 當感受身體上的快樂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上的快樂的受。」 當感受精神上的快樂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精神上的快樂的受。」 當感受身體上的痛苦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上的痛苦的受。」 當感受精神上的痛苦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精神上的痛苦的受。」 當感受身體上的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上的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受。」 當感受精神上的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精神上的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受。」 象這樣,或內在地,或外在地,或內在地和外在地住於在諸受里當中觀察思考諸受,或住於在諸受當中觀察思考集起(集),或住於在諸受當中觀察思考消散(滅),或住於在諸受當中觀察思考集起與消散。他或僅限於由於智識與憶念的範疇而現起「有諸受」的念。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一位比丘如此住於在諸受當中觀察思考諸受。
DN.22.12
【注】:心覺知法:掃描心的狀態,內在、外在或內在和外在地,連續觀察思考心的貪嗔痴/非貪嗔痴、集中/散亂、廣大/非廣大、有上/無上、得定/非得定、解脫/非解脫等狀態的生起和消散。
比丘們!一位比丘怎樣住於在心當中觀察思考此心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了知「有貪慾的心」為有貪慾的心,了知「離貪慾的心」為離貪慾的心;了知「有嗔恨的心」為有嗔恨的心,了知「離嗔恨的心」為離嗔恨的心;了知「有妄想痴迷的心」為有妄想痴迷的心,了知「離妄想痴迷的心」為離妄想痴迷的心;了知「集中的心」為集中的心,了知「散亂的心」為散亂的心;了知「廣大的心」為廣大的心,了知「不廣大的心」為不廣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為有上的心,了知「無上的心」為無上的心;了知「得定的心」為得定的心,了知「未得定的心」為未得定的心;了知「已解脫的心」為已解脫的心」,了知「未解脫的心」為未解脫的心」。象這樣,或內在地,或外在地,或內在地和外在地住於在心裡當中觀察思考心,或住於在心當中觀察思考集起(集),或住於在心當中觀察思考消散(滅),或住於在心當中觀察思考集起與消散。他或僅限於由於智識與憶念的範疇而現起「有心」的念。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一位比丘如此住於在心當中觀察思考此心。
DN.22.13
【注】:禪世界註:法念處修行之道,佛陀說針對五蓋(DN.22.13)、五取蘊(DN.22.14)、內外六處(DN.22.15)、七覺支(DN.22.16)和四聖諦(DN.22.17-20)等「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因為是在諸現象中,而諸現象包括自己、他人、四周社會和自然環境乃至此世間,因此法念處是涵蓋範圍廣大的念處。面對諸對象,佛陀要我們針對五蓋、五取蘊、內外六處、七覺支和四聖諦,時時觀察和思考,獲得對諸法的覺知。見禪世界WIKI的法念處辭條。
【注】:現象五蓋覺知法:內在、外在或內在和外在地,針對自己的貪慾、嗔恨、懶惰和遲鈍、掉舉和後悔、懷疑等的生起和捨棄的過程,連續觀察思考種種現象的狀態的生起和消散。
比丘們!一位比丘怎樣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針對五蓋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然而,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針對五蓋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呢?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有自己的貪慾時,他了知:「我有自己的貪慾。」 當沒有自己的貪慾時,他了知:「我沒有自己的貪慾。」 在他未生起的貪慾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貪慾被捨棄時而了知。他已捨棄的貪慾在未來不生起而了知。當有自己的嗔恨時,他了知:「我有自己的嗔恨。」 當他沒有自己的嗔恨時,他了知:「我沒有自己的嗔恨。」 在他未生起的嗔恨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嗔恨被捨棄時而了知。他已捨棄的嗔恨在未來不生起而了知。當他有自己的懶惰和遲鈍時,他了知:「我有自己的懶惰和遲鈍。」 當沒有自己的懶惰和遲鈍時,他了知:「我沒有自己的懶惰和遲鈍。」 在他未生起的懶惰和遲鈍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懶惰和遲鈍被捨棄時而了知。他已捨棄的懶惰和遲鈍在未來不生起而了知。當有自己的掉舉和後悔時,他了知:「我有自己的掉舉和後悔。」 當沒有自己的掉舉和後悔時,他了知:「我沒有自己的掉舉和後悔。」 在他未生起的掉舉和後悔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掉舉和後悔捨棄時而了知。他已捨棄的掉舉和後悔在未來不生起而了知。當有自己的懷疑時,他了知:「我有自己的懷疑。」 當沒有自己的懷疑時,他了知:「我沒有自己的懷疑。」 在他未生起的懷疑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懷疑捨棄時而了知。他已捨棄的懷疑在未來不生起而了知。象這樣,或內在地,或外在地,或內在地和外在地住於在諸現象(法)里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集起(集),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消散(滅),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集起與消散。他或僅限於由於智識與憶念的範疇而現起「有諸現象(法)」的念。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一位比丘如此針對五蓋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
DN.22.14
【注】:現象五取蘊覺知法:內在、外在或內在和外在地,針對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的集起和息滅,連續觀察思考種種現象的狀態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針對五取蘊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然而,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針對五取蘊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了知:「象這樣是色,象這樣是色的集起,象這樣是色的息滅;象這樣是受,象這樣是受的集起,象這樣是受的息滅;象這樣是想,象這樣是想的集起,象這樣是想的息滅;象這樣是諸行,象這樣是諸行的集起,象這樣是諸行的息滅;象這樣是識,象這樣是識的集起,象這樣是識的息滅。」 象這樣,或內在地,或外在地,或內在地和外在地住於在諸現象(法)里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集起(集),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消散(滅),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集起與消散。他或僅限於由於智識與憶念的範疇而現起「有諸現象(法)」的念。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一位比丘如此針對五取蘊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
DN.22.15
【注】:現象內外六處覺知法:內在、外在或內在和外在地,針對內外六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和緣於這兩者而生起的結縛的生起和捨棄,連續觀察思考種種現象的狀態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針對內外六處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然而,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針對內外六處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呢?在這裡,一位比丘了知眼,了知諸色,了知緣於這兩者而生起的結縛,在他未生起的結縛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結縛捨棄時而了知。他已捨棄的結縛未來不生起而了知。了知耳,了知諸聲音,了知緣於這兩者生起的結縛……;了知鼻,了知諸氣味,了知緣於這兩者生起的結縛……;了知舌,了知諸味道,了知緣於這兩者生起的結縛……;了知身,了知諸所觸物,了知緣於這兩者生起的結縛……;了知意,了知諸精神對象(法),了知緣於這兩者生起的結縛,在他未生起的結縛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結縛捨棄時而了知。他已捨棄的結縛在未來不生起而了知。象這樣,或內在地,或外在地,或內在地和外在地住於在諸現象(法)里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集起(集),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消散(滅),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集起與消散。他或僅限於由於智識與憶念的範疇而現起「有諸現象(法)」的念。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一位比丘如此針對內外六處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
DN.22.16
【注】:現象七覺支覺知法:內在、外在或內在和外在地,針對七覺支的生起和圓滿,連續觀察思考種種現象的狀態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針對七覺支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然而,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針對七覺支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呢?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自己有念覺支時,他了知:「我有自己的念覺支。」 當自己沒有念覺支時,他了知:「我沒有自己的念覺支。」 在他未生起的念覺支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念覺支圓滿修習時而了知;當自己有擇法覺支時,他了知:「我有自己的擇法覺支。」 當自己沒有擇法覺支時,他了知:「我沒有自己的擇法覺支。」 在他未生起的擇法覺支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擇法覺支圓滿修習時而了知;當自己有活力精進覺支時,他了知:「我有自己的活力精進覺支。」 當自己沒有活力精進覺支時,了知:「我沒有自己的活力精進覺支。」 在他未生起的活力精進覺支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活力精進覺支圓滿修習時而了知;當自己有狂喜覺支(喜覺支)時,了知:「我有自己的狂喜覺支(喜覺支)。」 當自己沒有狂喜覺支(喜覺支)時,了知:「我沒有自己的狂喜覺支(喜覺支)。」 在他未生起的狂喜覺支(喜覺支)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狂喜覺支(喜覺支)圓滿修習時而了知;當自己有寧靜(止息;輕安)覺支時,了知:「我有自己的寧靜覺支。」 當自己沒有寧靜覺支時,了知:「我沒有自己的寧靜覺支。」 在他未生起的寧靜覺支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寧靜覺支圓滿修習時而了知;當自己有定覺支時,他了知:「我有自己的定覺支。」 當自己沒有定覺支時,了知:「我沒有自己的定覺支。」 在他未生起的定覺支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定覺支圓滿修習時而了知;當自己有舍(平靜)覺支時,他了知:「我有自己的平靜(舍覺支)。」 當自己沒有平靜(舍覺支)時,他了知:「我沒有自己的平靜(舍覺支)。」 在他未生起的平靜(舍覺支)生起時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平靜(舍覺支)圓滿修習時而了知。象這樣,或內在地,或外在地,或內在地和外在地住於在諸現象(法)里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集起(集),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消散(滅),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集起與消散。他或僅限於由於智識與憶念的範疇而現起「有諸現象(法)」的念。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一位比丘如此針對七覺支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
DN.22.17
【注】:現象四聖諦覺知法:內在、外在或內在和外在地,針對四聖諦,連續觀察思考種種現象的狀態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針對四聖諦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然而,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針對四聖諦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呢?在這裡,一位比丘如實了知:「這是痛苦。」 他如實了知:「這是痛苦的集起。」 他如實了知:「這是痛苦的息滅。」 他如實了知:「這是痛苦息滅之道。」
DN.22.18
比丘們!什麼是痛苦聖諦呢?出生是痛苦,衰老也是痛苦,生病也是痛苦,死亡也是痛苦,悲傷、哀慟、痛苦、苦惱和絕望也是痛苦,怨憎會也是痛苦,愛別離也是痛苦,求不得也是痛苦,總之,五取蘊是痛苦。
比丘們!什麼是出生呢?在所有眾生中關於每一種眾生類的產生、出生、入胎、生起、再生、諸蘊顯現和獲得諸處,比丘們!這被稱為出生。
比丘們!什麼是衰老呢?在所有眾生中關於每一種眾生類的年老、衰老、牙齒破碎、頭髮灰白、皮膚起皺、壽命損失和諸根衰退,比丘們!這被稱為衰老。
比丘們!什麼是死亡呢?在所有眾生中關於每一種眾生類的過世、滅亡、破裂、消逝、死滅、衰亡、壽終、諸蘊破裂、屍體捨棄,命根斷絕,比丘們!這被稱為死亡。
比丘們!什麼是悲傷呢?比丘們!遭遇一些不幸、接觸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會有憂愁、悲傷、憂愁、內心的憂愁、內心的悲傷,比丘們!這被稱為悲傷。
比丘們!什麼是哀慟呢?比丘們!遭遇一些不幸、接觸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有悲嘆、悲泣、悲嘆著、悲泣著、悲嘆的情形、悲泣的情形,比丘們!這被稱為哀慟。
比丘們!什麼是痛苦呢?比丘們!身體的痛苦、身體的不適,身觸所生的痛苦與不適的感受,比丘們!這被稱為痛苦。
比丘們!什麼是苦惱呢?比丘們!遭遇一些不幸、接觸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心的苦惱、心的不適,意觸所生的苦惱與不適的感受,比丘們!這被稱為苦惱。
比丘們!什麼是絕望呢?比丘們!遭遇一些不幸、接觸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的悲傷、絕望、悲傷的情形、絕望的情形,比丘們!這被稱為絕望。
比丘們!什麼是怨憎會苦呢?在這裡,那些不喜好的、不想要的、不合意的諸色、諸聲音、諸氣味、諸味道、諸所觸物和諸精神對象(法),或那些是對他沒有利益、不利、不快樂和沒有脫離束縛安住,與那些一起會合、集合、結合、合一的,比丘們!這被稱為怨憎會苦。
比丘們!什麼是愛別離苦呢?在這裡,那些喜好的、想要的和合意的諸色、諸聲音、諸氣味、諸味道、諸所觸物和諸精神對象(法),或那些對他有利益、有利、安樂、離束縛安住的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朋友、同事、親族、血親的,與那些一起不會合、不集合、不結合、不合一,比丘們!這被稱為愛別離苦。
比丘們!什麼是求不得苦呢?比丘們!由屈從於出生的眾生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我們沒有屈從於出生的事物!願我們的出生不來!」 但是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這是求不得苦。比丘們!由屈從於衰老眾生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我們沒有屈從於衰老的事物!願我們的衰老不來!」 但是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這是求不得苦。比丘們!由屈從於疾病的眾生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我們沒有屈從於疾病!願我們的疾病不來!」 但是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這是求不得苦。比丘們!由屈從於死亡的眾生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我們沒有屈從於死亡!願我們的死亡不來!」 但是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這是求不得苦。比丘們!屈從於悲傷、哀慟、痛苦、苦惱和絕望的眾生生起這樣的欲求:「啊!願我們沒有屈從於悲傷、哀慟、痛苦、苦惱和絕望!願我們的悲傷、哀慟、痛苦、苦惱和絕望不來!」 但是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這是求不得苦。
比丘們!總之,什麼是五取蘊苦?即色取蘊苦、受取蘊苦、想取蘊苦、住行取蘊苦和識取蘊苦。比丘們!總之,這被稱為五取蘊苦。
比丘們!這被稱為痛苦聖諦。
DN.22.19
比丘們!什麼是痛苦的集起聖諦?凡是導致對重生的貪慾、伴隨喜悅和慾望的染著、到處歡喜的渴愛,即對慾望、存在(有)和無有(虛無)的渴愛。
比丘們!當這種渴愛當生起時,在哪裡生起呢?當安住時,在哪裡安住呢?任何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
在此世間當中有什麼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形色)呢?眼是在世間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耳是在此世間當中……鼻是在此世間當中……舌是在此世間當中……身是在此世間當中……意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諸色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所觸物(tangibles)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 mind-objects)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眼識是在此世間當中……耳識此是在世間中……鼻識是在此世間當中……舌識是此在世間中……身識是在此世間當中……意識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眼觸是在此世間當中……耳觸是在此世間當中……鼻觸是在此世間當中……舌觸是在此世間當中……身觸是在此世間當中……意觸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眼觸所生受是在此世間當中……耳觸所生受是在此世間當中……鼻觸所生受此是在世間中……舌觸所生受是在此世間當中……身觸所生受是在此世間當中……意觸所生受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諸色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所觸物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之感知(想)是在世間此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諸色之思(volition; 意志)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音之思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之思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之思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所觸物之思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之思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諸色之渴愛(craving)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音之渴愛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之渴愛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之渴愛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所觸物之渴愛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之渴愛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這種渴愛當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諸色之思想(尋; thinking)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音之思想(尋)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之思想(尋)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之思想(尋)是在世間中……諸所觸物之思想(尋)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之思想(尋)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諸色之檢查(伺; pondering; examining)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音之檢查(伺)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之檢查(伺)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之檢查(伺)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所觸物之檢查(伺)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之檢查(伺)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生起時,在這裡生起;當安住時,在這裡安住。
比丘們!這被稱為痛苦的集起聖諦。
【注1】:諸法,諸精神對象(mind-objects),諸精神現象(mental phenomenon),諸現象(phenomenon),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可互換。
【注2】:法心尊者歸納身受心法的專註培養、正知的獲得和正精進為正念的內容。《中部》之《大四十經》MN.3.117詳述了正見、正念、正精進和八正道其他方面的關係。
【注3】:某些此世間禪修方法里運用的「觀想」,與對五蘊色受想行識之一的「感知(想)」是接近的,而它們正是正念之法念處所要觀察思考而獲得正知(即完全覺知)的對象(mental objects)。如果以「觀想」幫助禪修,必須了知「觀想」的局限性,以及「觀想」是了知的對象。
DN.22.20
比丘們!什麼是痛苦的息滅聖諦?就是渴愛的徹底除去而渴愛息滅、捨棄、舍離、解脫和無著。
比丘們!這種渴愛當被除去時,在哪裡被除去呢?當被息滅時,在哪裡被息滅呢?任何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
什麼是在世間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呢?眼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當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耳是在此世間當中……鼻是在世間中……舌是在此世間當中……身是在此世間當中……意是在世間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這種渴愛當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諸色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所觸物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眼識是在此世間當中……耳識是在此世間當中……鼻識是在此世間當中……舌識是在此世間當中……身識是在此世間當中……意識是在此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眼觸是在此世間當中……耳觸是在此世間當中……鼻觸是在此世間當中……舌觸是在此世間當中……身觸是在此世間當中……意觸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眼觸所生受是在此世間當中……耳觸所生受是在此世間當中……鼻觸所生受是在此世間當中……舌觸所生受是在此世間當中……身觸所生受是在此世間當中……意觸所生受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諸色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所觸物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諸色之思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音之思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之思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之思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所觸物之思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之思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諸色之渴愛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音之渴愛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之渴愛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之渴愛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所觸物之渴愛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之渴愛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這種渴愛當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諸色之思想(尋)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音之思想(尋)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之思想(尋)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之思想(尋)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所觸物之思想(尋)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之思想(尋)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諸色之檢查(伺)是在此世間當中……諸聲音之檢查(伺)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氣味之檢查(伺)是在此世間當中……諸味道之檢查(伺)是在此世間當中……諸所觸物之檢查(伺)是在此世間當中……諸精神對象(法)之檢查(伺)是在此世間當中可愛的和令人喜悅的東西,當這種渴愛被捨棄時,在這裡被捨棄;當被息滅時,在這裡被息滅。
比丘們!這被稱為痛苦的息滅聖諦。
DN.22.21
比丘們!什麼是導向痛苦息滅之道聖諦呢?這就是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比丘們!什麼是正見呢?比丘們!痛苦之智,痛苦的集起之智,痛苦的息滅之智,導向痛苦息滅之道之智,比丘們!這被稱為正見。
比丘們!什麼是正志呢?從諸感官享樂隱退遠離的意向、無惡意的意向、無損害的意向,比丘們!這被稱為正志。
比丘們!什麼是正語呢?戒絕妄語、戒絕離間語、戒絕粗惡語、戒絕雜穢語,比丘們!這被稱為正語。
比丘們!什麼是正業呢?戒絕殺生、戒絕未給予而取、戒絕邪淫,比丘們!這被稱為正業。
比丘們!什麼是正命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聖弟子捨棄邪命後,以正命生活,比丘們!這被稱為正命。
比丘們!什麼是正精進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為了還未生起的諸邪惡不善諸精神對象(法)之不生起而產生慾望、努力、精進、發心和精勤;為了已生起的諸邪惡不善法的捨棄而產生慾望、努力、精進、發心和精勤;為了還未生起的諸善狀態的生起而產生慾望、努力、精進、發心和精勤;為了已生起的諸善狀態的存續、不滅、增長、擴大、圓滿修習而產生慾望、努力、精進、發心和精勤,比丘們!這被稱為正精進。
比丘們!什麼是正念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住於在身當中觀察思考身,熱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住於在受當中觀察思考受,熱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住於在心當中觀察思考心,熱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住於在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法,熱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比丘們!這被稱為正念。
比丘們!什麼是正定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從諸感官享樂隱退遠離,從諸不善狀態隱退遠離後,進入後住於有思想和檢查,由隱退遠離而產生狂喜和快樂的第一禪;以思想和檢查(尋與伺)的平息,有內在的信心和心的一致性(統一),進入後住於沒有思想和檢查,集中得定而產生狂喜和快樂的第二禪;以狂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快樂,進入後住於聖人們所宣稱:「他是平靜的,具念的,他快樂地居住」的第三禪;以快樂的捨棄與痛苦的捨棄,及以之前喜悅與憂傷的息滅,進入後住於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由平靜的念的清凈化的第四禪,比丘們!這被稱為正定。
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痛苦的息滅之道聖諦。
象這樣,或內在地,或外在地,或內在地和外在地住於在諸現象(法)里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集起(集),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消散(滅),或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集起與消散。他或僅限於由於智識與憶念的範疇而現起「有諸現象(法)」的念。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一位比丘針對四聖諦如是住於在諸現象(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現象(法)。
DN.22.22
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處上這樣修習七年,應該可以預期二果其中之一果:當生起完全智,或當存在有餘依時,為不還者狀態。
比丘們!不必說七年,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處上這樣修習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比丘們!不必說一年,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處上這樣修習七個月,應該可以預期二果其中之一果:當生起完全智,或當存在有餘依時,為不還者狀態。比丘們!不必說七個月,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處上如此修習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比丘們!不必說半個月,比丘們!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處上如此修習七天,對他來說,應該可以預期二果其中之一果:當生起完全智,或當存在有餘依時,為不還者狀態。
當如是所說:「比丘們!這是單向直接之道,使眾生清凈,超越憂傷和哀慟,息滅痛苦和悲傷,獲得正道(the right path),實現涅槃,這就是四念處」時,緣於此而宣稱。」
世尊如是所說。那些興高采烈的比丘們,對世尊的教導十分歡喜。
《大念處經》終。
【第一戒蘊品】:DN.1,DN.2,DN.3,DN.4,DN.5,DN.6,DN.7,DN.8,DN.9,DN.10,DN.11,DN.12,和 DN.13;
【第二大品】:DN.14,DN.15,DN.16,DN.17,DN.18,DN.19,DN.20,DN.21,DN.22,和 DN.23;
【第三波梨品】:DN.24,DN.25,DN.26,DN.27,DN.28,DN.29,DN.30,DN.31,DN.32,DN.33,和 DN.34。
【Chanworld.org】2017.08.23-2019.02.12-2021.12.19-MG-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