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部》卷36【禅世界版】

SN.36.1-10SN.36.11-20SN.36.21-31


第三篇 诸蕴品

《相应部》卷36【禅世界版】

第二章   受相应(相应三十六)

SN.36.1-31


第一品  有偈品

SN.36.1-10

SN.36.1  定(Concentration)经

“比丘们!有这三种受。是哪三种呢?快乐的受、痛苦的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Pleasant feeling, painful feeling, neither-painful-nor-pleasant feeling)。这些是三种受。

得定、正知和充满正念的佛弟子,

了知诸受

与诸受的集起,

以及它们在何处息灭,

与导向它们的息灭之道。

随着诸受的息灭

一位比丘不再饥肠辘辘而完全寂灭(涅槃)。”


SN.36.2  乐(愉快)经

“比丘们!有这三种受。是哪三种呢?快乐的受、痛苦的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Pleasant feeling, painful feeling, neither-painful-nor-pleasant feeling)。这些是三种受。

无论它是令人快乐的还是令人不快的

或是既不令人不快也不令人快乐的,

内在的和外在的两者,

无论有何种受:

已经了知,“这是痛苦的、

易败坏的和易瓦解的。”

在反复接触它们后,看见它们的衰落,

如是其人对它们失去激情。”


SN.36.3  舍弃(Abandonment)经

“比丘们!有这三种受。是哪三种呢?快乐的受、痛苦的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Pleasant feeling, painful feeling, neither-painful-nor-pleasant feeling)。

比丘们!对快乐的受的贪欲的基本趋势(underlying tendency)应该被舍弃。对痛苦的受的厌恶的基本趋势应该被舍弃,对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的无明的基本趋势应该被舍弃。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已经舍弃了对快乐的受的贪欲的基本趋势,对痛苦的受的厌恶的基本趋势,对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的无明的基本趋势时,他就称为一位没有基本趋势的比丘,一位具正见者。他切断了渴爱,断绝了诸束缚,并且通过突破狂妄我慢,他结束了痛苦。”

当一个人体验愉快时,

如果他不了知受,

对一个看不见从它出离的人,

贪欲的趋势就会呈现。

当一个人体验痛苦时,

如果他不了知受,

对一个看不见从它出离的人,

厌恶的趋势就会呈现。

关于那平静的受,

广慧者已经教导,

不苦不乐:

如果一个人甚至在这当中寻求欢喜,

其人仍然未从痛苦解脱。

可是一位热忱的比丘

不忽视清楚的正知,

那贤智的男子就完全了知

作为一个整体的诸受。

在完全了知(遍知)诸受后,

他在此当生中没有烦恼,

在正法当中屹立,随着身体的破裂

明智者无法为人估量。”


SN.36.4  无底深渊(The Bottomless Abyss)经

“比丘们!当未受教导的凡夫宣称,“在大海中有一个无底的深渊,”  他是在宣称不存在和不真实的某事物。“无底的深渊”,比丘们!只不过是对于痛苦的身体上的诸受的一个名称。

当未受教导的凡夫被一种痛苦的身体上的受接触时,他悲伤、哀痛、哀恸(sorrows, grieves, and laments);他哭泣、捶胸和心烦意乱(weeps and beats his breast and becomes distraught)。这就称为一位还未从无底深渊中升起和还没有获得一个立足之处的未受教导的凡夫。”

可是,当已受教导的圣弟子被一种痛苦的身体上的受接触时,他不悲伤、哀痛、哀恸(sorrows, grieves, and laments);他不哭泣、捶胸和心烦意乱(weeps and beats his breast and becomes distraught)。这就称为一位已从无底深渊中升起和已获得一个立足之处的已受教导的圣弟子。”

一个不能忍受

已生起的痛苦的诸受,

使其生命衰竭的身体上的诸受的人,

当它们接触他时,他战慄不已,

一个无力的懦夫

大声地哭泣和哀嚎:

他既未从无底深渊中升起

也没有获得一个立足之处。

可是一个能忍受它们 –

已生起的痛苦的诸受,

使其生命衰竭的身体上的诸受 –

当它们接触他时,他不会战慄:

他已从从无底深渊中升起

并且已获得一个立足之处。


SN.36.5  应该被看到(Should Be Seen)经

“比丘们!有这三种受。是哪三种呢?快乐的受、痛苦的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Pleasant feeling, painful feeling, neither-painful-nor-pleasant feeling)。比丘们!快乐的受应该被看作是苦的;痛苦的受应该被看作一只箭;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应该被看作是无常的。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已经把快乐的受应看作是苦的、把痛苦的受看作一只箭;把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看作是无常的时,他就称为一位正确看见的比丘。他切断了渴爱,断绝了诸束缚,并且通过突破狂妄我慢,他结束了痛苦。

已把愉快的看作痛苦的

并且把痛苦的看作一只箭,

已把平静的受,

既不是痛苦的,也不是痛苦的,看作无常的:

他是一位正确看见的比丘,

其人已完全了知诸受。

完全了知诸受后,

他在此当生中没有烦恼。

在正法当中屹立,随着身体的破裂

明智者无法估量。”


SN.36.6  箭(The Dart)经

“比丘们!未受教导的凡夫感受到一种快乐的受,一种痛苦的受,和一种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也感受到一种快乐的受,一种痛苦的受,和一种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在那里,比丘们!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与未受教导的凡夫之间有什么区别、不同和差异呢?”

“大德!我们的诸教诫根植于世尊,由世尊引导,以世尊为皈依。大德!如果世尊能厘清这宣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导后,比丘们将会忆持。”

“那么,比丘们!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好的,大德!” 比丘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比丘们!当未受教导的凡夫被一种痛苦的受接触时,他悲伤、哀痛、哀恸(sorrows, grieves, and laments);他哭泣、捶胸和心烦意乱(weeps and beats his breast and becomes distraught)。他感受两种受:一种身体上的受与一种精神上的受。设想他们要用一只箭射穿一个男子, 而且他们之后会马上用第二只箭射穿他,使得男子会感受到两只箭引起的受。同样地,当未受教导的凡夫被一种痛苦的受接触时,他悲伤、哀痛、哀恸(sorrows, grieves, and laments);他哭泣、捶胸和心烦意乱(weeps and beats his breast and becomes distraught)。他感受两种受:一种身体上的受与一种精神上的受。

当被同样的痛苦的受接触时,他对它藏匿厌恶。当他对痛苦的受藏匿厌恶时,对于痛苦的受的厌恶的潜在趋势就潜伏下来。当被痛苦的受接触时,他在感官享乐中寻求欢喜。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未受教导的凡夫不知道任何从痛苦的受的出离而(只知寻求)感官快乐。当他寻求在感官享乐当中的欢喜时,对于令人快乐的受的贪欲的潜在趋势就潜伏下来。他不如实了知集起和逝去,满足,危险,和碰到这些受时的出离。当他不了知这些事物时,对于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的无明的潜在趋势就潜伏下来。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愉快的受时,他感到系缚于它。如果他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受,他感到系缚于它。如果他感受到一种不苦不乐的受,他感到系缚于它。比丘们!这就称为一位未受教导的凡夫,他系缚于出生、衰老和死亡;他系缚于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我说他系缚于痛苦。

比丘们!当已受教导的圣弟子被一种痛苦的受接触时,他不悲伤、哀痛、哀恸(sorrows, grieves, and laments);他不哭泣、捶胸和心烦意乱(weeps and beats his breast and becomes distraught)。他感受到一种受 – 一种身体上的受,不是一种精神上的受。设想他们要用一只箭射穿一个男子,但是他们之后不会马上用第二只箭射穿他,使得男子会感受到只有一只箭引起的受。同样地,当已受教导的圣弟子被一种痛苦的受接触时,他不悲伤、哀痛、哀恸(sorrows, grieves, and laments);他不哭泣、捶胸和心烦意乱(weeps and beats his breast and becomes distraught)。他感受到一种受 – 一种身体上的受,不是一种精神上的受。

当被同样的痛苦的受接触时,他不对它藏匿厌恶。当他对痛苦的受不藏匿厌恶时,对于痛苦的受的厌恶的潜在趋势就不会潜伏下来。当被痛苦的受接触时,他不在感官享乐中寻求欢喜。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了知从痛苦的受的出离而不是感官快乐。因为他不寻求在感官享乐当中的欢喜,对于令人快乐的受的贪欲的就不会潜伏下来。他如实地了知集起和逝去,满足,危险,和碰到这些受时的出离。因为他了知这些事物,对于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的无明的潜在趋势就不会潜伏下来。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愉快的受时,他感到不系缚于它。如果他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受,他感到不系缚于它。如果他感受到一种不苦不乐的受,他感到不系缚于它。比丘们!这就称为一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他不系缚于出生、衰老和死亡;他不系缚于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我说他不系缚于痛苦。

比丘们!这就是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与未受教导的凡夫之间的区别、不同和差异。

贤智者学习,不会感受

令人快乐的和痛苦的精神上的受。

这是贤智者和凡夫之间

的巨大差别。

因为理解了正法的有学者

他看清此世间和来世,

诸合意的事物不会激发他的心,

对不合意的事物他没有厌恶。

- 

对他来说吸引和排至不再存在;

两者都已经被消灭,已经终止。

已经了知无尘垢,无忧伤的状态,

存在的超越者正确地了知。”


SN.36.7  病房经 (1)

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离的大林重阁讲堂。那时,世尊在傍晚时,从隐退独坐中起来,前往病房,他在设置好的座位上坐下,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比丘们!一位比丘应该充满正念和正知地等待他的时候的到来。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诫。

那么,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有正念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住于在身当中注视思考此身,热忱、有正知、有正念,能抛弃对此世间的贪婪和不满。他住于在诸受当中注视思考诸受……在心当中注视思考心……在诸现象当中注视思考诸现象。通过这种方式,一位比丘有正念。

那么,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锻炼正知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在前进和后退时行于正知;当在前视、和旁视时行于正知;在四肢曲伸时行于正知;在穿袍和拿着外袍和钵时行于正知;在食、饮、嚼食和品尝时行于正知;在大小便时行于正知;在走路、站立、坐下、睡去、醒来、言语和沉默时行于正知。通过这种方式,一位比丘锻炼正知。

一位比丘应该充满正念和正知地等待他的时候的到来。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诫。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如是而住,充满正念和正知、勤奋、热忱和坚决时,如果在他当中生起了一种令人快乐的受,他如是了知:“在我当中生起了一种令人快乐的受。现在那是有依赖的,不是独立无依的。依赖于什么呢?依赖于此身。可是此身是无常的,有条件的,由依赖而生起。因此当令人快乐的受依赖一个无常的,有条件的,由依赖而生起的身而已经生起时,它怎么会是常的呢?” 他住于注视思考在身当中和在令人快乐的受当中的无常性,他住于注视思考消失,注视思考逝去,注视思考息灭,注视思考让渡(relinquishment)。当他如是所住时,对于此身和令人快乐的受的贪欲的潜在趋势就被他舍弃了。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如是所住,充满正念和正知、勤奋、热忱和坚决时,如果在他当中生起了一种令人痛苦的受,他如是了知:“在我当中生起了一种令人痛苦的受。现在那是有依赖的,不是独立无依的。依赖于什么呢?只是依赖于此身。可是此身是无常的,有条件的,由依赖而生起。因此当令人痛苦的受依赖一个无常的,有条件的,由依赖而生起的身而已经生起时,它怎么会是常的呢?” 他住于注视思考在身当中和在令人快乐的受当中的无常性,他住于注视思考消失,注视思考逝去,注视思考息灭,注视思考让渡(relinquishment)。当他如是所住时,对于此身和令人痛苦的受的厌恶的潜在趋势就被他舍弃了。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如是所住,充满正念和正知、勤奋、热忱和坚决时,如果在他当中生起了一种不苦不乐的受,他如是了知:“在我当中生起了一种不苦不乐的受。现在那是有依赖的,不是独立无依的。依赖于什么呢?只是依赖于此身。可是此身是无常的,有条件的,由依赖而生起。因此当不苦不乐的受依赖一个无常的,有条件的,由依赖而生起的身而已经生起时,它怎么会是常的呢?” 他住于注视思考在身当中和在不苦不乐的受当中的无常性,他住于注视思考消失,注视思考逝去,注视思考息灭,注视思考让渡(relinquishment)。当他如是所住时,对于此身和不苦不乐的受的无明的潜在趋势就被他舍弃了。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令人快乐的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 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依附的。”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喜爱的。”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依附的。”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喜爱的。”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 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依附的。”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喜爱的。”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令人快乐的受,他感到它是分离的;如果他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受,他感到它是分离的;如果他感受到一种不苦不乐的受,他感到它是分离的。

当他感受到随着身体终止的一种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随着身体终止的一种受。” 当他感受到随着生命终止的一种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随着生命终止的一种受。” 他了知:“随着身体的破裂,随着生命的枯竭,所有被感受的、自己没有喜爱的,都将在这里成为清凉。”

比丘们!正如一盏油灯依赖于灯油和灯芯而燃烧,随着灯油和灯芯的耗尽,它会因燃料的缺乏而熄灭一样,同样的比丘们!当他感受到随着身体终止的一种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随着身体终止的一种受。” 当他感受到随着生命终止的一种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随着生命终止的一种受。” 他了知:“随着身体的破裂,随着生命的枯竭,所有被感受的、自己没有喜爱的,都将在这里成为清凉。”


SN.36.8  病房经 (2)

有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离的大林重阁讲堂。那时,世尊在傍晚时,从隐退独坐中起来,去前病房,他在设置好的座位上坐下,对比丘们如是说道:

“比丘们!一位比丘应该充满正念和正知地等待他的时候的到来。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诫。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如是所住,充满正念、正知,勤奋、热忱和坚决时,如果在他当中生起了一种令人快乐的受,他如是了知:“在我当中生起了一种令人快乐的受。现在那是有依赖的,不是独立无依的。 依赖于什么呢?只是依赖于此触。可是此触是无常的,有条件的,由依赖而生起。因此当令人快乐的受依赖一个无常的,有条件的,依赖而生起的触而已经生起时,它怎么会是常的呢?” 他住于注视思考在触当中和在令人快乐的受当中的无常性,他住于注视思考消失,注视思考逝去,注视思考息灭,注视思考让渡(relinquishment)。当他如是所住时,对于此触和令人快乐的受的无明的潜在趋势就被他舍弃了。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如是所住,充满正念、正知,勤奋、热忱和坚决时,如果在他当中生起了一种痛苦的受,他如是了知:“在我当中生起了一种痛苦的受。现在那是有依赖的,不是独立无依的。依赖于什么呢?只是依赖于此触。可是此触是无常的,有条件的,由依赖而生起。因此当痛苦的受依赖一个无常的,有条件的,依赖而生起的触而已经生起时,它怎么会是常的呢?” 他住于注视思考在触当中和在痛苦的受当中的无常性,他住于注视思考消失,注视思考逝去,注视思考息灭,注视思考让渡(relinquishment)。当他如是所住时,对于此触和痛苦的受的无明的潜在趋势就被他舍弃了。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如是所住,充满正念、正知,勤奋、热忱和坚决时,如果在他当中生起了一种不苦不乐的受,他如是了知:“在我当中生起了一种不苦不乐的受的受。现在那是有依赖的,不是独立无依的。依赖于什么呢?只是依赖于此触。可是此触是无常的,有条件的,由依赖而生起。因此当不苦不乐的受的受依赖一个无常的,有条件的,依赖而生起的触而已经生起时,它怎么会是常的呢?” 他住于注视思考在触当中和在不苦不乐的受的受当中的无常性,他住于注视思考消失,注视思考逝去,注视思考息灭,注视思考让渡(relinquishment)。当他如是所住时,对于此触和不苦不乐的受的受的无明的潜在趋势就被他舍弃了。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令人快乐的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 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依附的。”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喜爱的。”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依附的。”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喜爱的。”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 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依附的。”他了知:“它是自己没有喜爱的。”

如果他感受到一种令人快乐的受,他感到它是分离的;如果他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受,他感到它是分离的;如果他感受到一种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他感到它是分离的。

当他感受到随着身体终止的一种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随着身体终止的一种受。” 当他感受到随着生命终止的一种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随着生命终止的一种受。” 他了知:“随着身体的破裂,随着生命的枯竭,所有被感受的、自己没有喜爱的,都将在这里成为清凉。”

比丘们!正如一盏油灯依赖灯油和灯芯燃烧,随着灯油和灯芯的耗尽,它会因燃料的缺乏而熄灭一样,同样的比丘们!感受到随着身体终止的一种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随着身体终止的一种受。” 当他感受到随着生命终止的一种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到随着生命终止的一种受。” 他了知:“随着身体的破裂,随着生命的枯竭,所有被感受的、自己没有喜爱的,都将在这里成为清凉。”


SN.36.9  无常的(Impermanent)经

“ 比丘们!这些三种是无常的、有条件的、由依赖而生起缘所生的,屈从于摧毁、屈从于消失、屈从于褪尽和屈从于息灭。是哪三种呢?快乐的受、痛苦的受和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 这些三种是无常的、有条件的、由依赖而生起缘所生的,屈从于摧毁、屈从于消失、屈从于褪尽和屈从于息灭。”


SN.36.10  根植于触(Rooted in Contact)经

“比丘们!这三种受生于触,根植于触,以触作为他们的来源和条件。是哪三种呢?快乐的受、痛苦的受和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

比丘们!依赖于体验为令人快乐的触,一种令人快乐的受生起。随着体验为令人快乐的触的息灭,相应的受-依赖于体验为令人快乐的触而生起的令人快乐的受,息灭和平息。

依赖于体验为痛苦的触,一种痛苦的受生起。随着体验为痛苦的触的息灭,相应的受-依赖于体验为痛苦的触而生起的痛苦的受,息灭和平息。

依赖于体验为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触,一种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生起。随着体验为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触的息灭,相应的受-依赖于体验为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触而生起的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息灭和平息。

比丘们!正如两块引火柴的结合和磨擦,能产生热和引发火,而当那两块引火柴分离和放在一边时,产生的热息灭和平息;同样的,这些三种受生于触,根植于触,以触作为他们的来源和条件。依赖于适当的诸触,相应的诸受生起;随着适当的诸触的息灭,相应的诸受息灭。”

第一品 有偈品终。


SN.36.1-10SN.36.11-20SN.36.21-31


返回《相应部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Chanworld.org】2018.03.01-2018.12.01-1.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