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35.1-12,SN.35.13-22,SN.35.23-42,SN.35.43-62,SN.35.63-73,SN.35.74-83,SN.35.84-93,SN.35.94-103,SN.35.104-113,SN.35.114-123,SN.35.124-133,SN.35.134-145,SN.35.146-155,SN.35.156-227,和SN.35.228-248。
第四篇 六處品
《相應部》卷35【禪世界版】8
六處相應(相應三十五)
第十品 六品(The Sixes)
SN.35.94-103
SN.35.94 未馴服(調御;調伏),未守衛(Untamed, Unguarded)經
在舍衛城。「比丘們!這些六觸處(six bases for contact) – 如果不得到馴服(調御)、不得到守衛(unguarded)、不得到保護、不得到制約(unrestrained) – 就會是痛苦的帶來者。是哪六個呢?
比丘們!眼,作為一種觸處 – 如果不得到馴服、不得到守衛、不得到保護、不得到制約 – 就會是痛苦的帶來者。
耳,作為一種觸處…..意,作為一種觸處 – 如果不得到馴服、不得到守衛、不得到保護、不得到制約 – 就會是痛苦的帶來者。
比丘們!這些六種觸處 – 如果善加馴服、守衛、保護、制約 – 就是快樂的帶來者。是哪六個呢?
比丘們!眼,作為一種觸處 – 如果善加馴服、守衛、保護、制約 – 就是快樂的帶來者。
耳,作為一種觸處…..意,作為一種觸處 – 如果善加馴服、守衛、保護、制約 – 就會是快樂的帶來者。
比丘們!這些六種觸處 – 如果善加馴服、守衛、保護、制約 – 就是快樂的帶來者。”
這就是世尊所說。說過後,善逝和大師又進一步如是說道:
「啊,比丘們!只是六觸處,
一個沒有得到制約的人在六觸處遇到痛苦。
那些懂得如何制約它們的人
以信念為他們的伴侶而無漏(不墮落)地安住(dwell uncorrupted)。
–
已經看見了令心歡喜的諸色
和已經看見那些沒有令心歡喜的諸色,
消除對令人歡喜的諸色的貪慾之道(Dispel the path)
不要通過思考「另一事物使我不快」而弄髒此心。
–
已經聽見了令人愉快的和刺耳的諸聲音,
不要被令人愉快的聲音迷住。
消除對刺耳的的諸聲音的憎惡之行(Dispel the course)
不要通過思考「這一事物使我不快」而弄髒此心。
–
已經聞到了芳香的和令人愉快的氣味,
並已經聞到了一種令人厭惡的惡臭(a putrid stench)。
消除對惡臭的厭惡
並且不會屈服於對可愛的事物的慾望。
–
已經享受了一種甜美的味道,
並且有時也嘗到了苦澀的東西,
不要貪婪地享受甜美的味道,
不要對苦澀的東西感到厭惡。
–
當受到令人愉快的觸所接觸時不要着迷,
當被痛苦接觸時不要戰慄。
平等地看待令人愉快的和痛苦的東西,
不被任何事物牽涉或排斥。
–
當擁有激增知覺的(proliferated perception)普通民眾在構想和擴散時,
他們就忙碌不堪(engaged)。
已經消除了系縛於居家生活的每一種心意狀態(mind-state;法),
一個人在放棄之道上旅行(the road of renunciation)。
–
當此心在六中如是培育,
如果被接觸,一個人的心在任何地方都不會煩擾(flutters anywhere) 。
啊,比丘們!已經征服了貪慾與瞋恨,
就去往超越生死的遠處的彼岸。”
SN.35.95 摩倫迦子(Malunkyaputta)經
那時,尊者摩倫迦子去見世尊……對他說道:
「大德!如果世尊簡要地為我教導法,以便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居(dwell alone)、隱退(withdrawn)、精勤(diligent)、熱忱(ardent)和堅決,那就好了!」
「摩倫迦子!在這裡,當一位象你這樣的比丘,年事已高,衰老,長年勞累(burdened with years),漸漸老去(advanced in life),已到生命最後階段,向我尋求一個簡要的教誡時,我應該對年輕的比丘們說什麼呢?”
「大德!儘管我年事已高,衰老,長年勞累(burdened with years),漸漸老去(advanced in life),已到生命最後階段,還是請世尊給我簡要地教導法,請善逝給我簡要地教導法。也許我能了知世尊宣說的義理,也許我能成為世尊的宣說的繼承人。”
「摩倫迦子!你怎麼想呢?對那些你還沒有看見和在以前從未看見,那些你不看見和不去想也許會被看見的,由眼所認知的諸色,你有任何慾望、貪慾或感情嗎?”
「沒有,大德!”
「那些你還沒有聽見和在以前從未聽見,那些你不聽見和不去想也許會被聽見的,由耳所認知的諸聲音,你有任何慾望、貪慾或感情嗎?”
「沒有,大德!”
「那些你還沒有聞到和在以前從未聞到,那些你不聞到和不去想也許會被聞到的,由鼻所認知的諸氣味,你有任何慾望、貪慾或感情嗎?”
「沒有,大德!”
「那些你還沒有嘗到和在以前從未嘗到,那些你不嘗到和不去想也許會被嘗到的,由舌所認知的諸味道,你有任何慾望、貪慾或感情嗎?”
「沒有,大德!”
「那些你還沒有觸到和在以前從未觸到,那些你不觸到和不去想也許會被觸到的,由身所認知的諸所觸物,你有任何慾望、貪慾或感情嗎?”
「沒有,大德!”
「那些你還沒有認知到和在以前從未認知到,那些你認知到和不去想也許會被認知到的,由意所認知的諸精神現象(法),你有任何慾望、貪慾或感情嗎?”
「沒有,大德!”
「摩倫迦子!在這裡,對你所看見、所聽見、所感覺和所能認知的諸事物:在所看見的事物中將只有所看見的事物;在所聽見的事物中將只有所聽見的事物;在所感覺的事物中將只有所感覺的事物;在所認知的事物中將只有所認知的事物。
摩倫迦子!對你所看見、所聽見、所感覺和所能認知的諸事物:在所看見的事物中將只有所看見的事物;在所聽見的事物中將只有所聽見的事物;在所感覺的事物中將只有所感覺的事物;在所認知的事物中將只有所認知的事物,那麼,摩倫迦子!你不會「被那」如何。摩倫迦子!當你不「被那」如何時,你將不「在那裡」。摩倫迦子!當你不「在那裡」時,你將不在這裡,也不超越,也不在這兩者之間。者本身就是這就是痛苦的結束。”
「大德!我詳細地了知世尊簡要所宣說的義理:
以念混亂而看見一種色後,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時,
一個人以迷醉之心體驗它,
並且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許多感受在其中繁榮成長,
從可見之色生起,
由於貪婪和煩惱(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個人的心受到困擾。
對於一個如是累積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還很遙遠。
–
以念混亂而聽見一種聲音後,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時,
一個人以迷醉之心體驗它,
並且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許多感受在其中繁榮成長,
從可聽見的聲音生起,
由於貪婪和煩惱(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個人的心受到困擾。
對於一個如是累積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還很遙遠。
–
以念混亂而聞到一種氣味後,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時,
一個人以迷醉之心體驗它,
並且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許多感受在其中繁榮成長,
從可聞到的氣味生起,
由於貪婪和煩惱(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個人的心受到困擾。
對於一個如是累積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還很遙遠。
–
以念混亂而嘗到一種味道後,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時,
一個人以迷醉之心體驗它,
並且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許多感受在其中繁榮成長,
從可嘗到的味道生起,
由於貪婪和煩惱(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個人的心受到困擾。
對於一個如是累積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還很遙遠。
–
以念混亂而感覺到一種觸後,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時,
一個人以迷醉之心體驗它,
並且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許多感受在其中繁榮成長,
從可感覺到的觸生起,
由於貪婪和煩惱(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個人的心受到困擾。
對於一個如是累積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還很遙遠。
–
以念混亂而知道一種對象後,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時,
一個人以迷醉之心體驗它,
並且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許多感受在其中繁榮成長,
從可知道的對象生起,
同時由於貪婪和煩惱(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個人的心受到困擾。
對於一個如是累積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還很遙遠。
—
當正念堅定時,一個人看見一種色,
他沒有被對諸色的貪慾所感染;
一個人以冷靜離欲之心來體驗它,
並且不會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甚至在其人看見色時,
一個人通過這種方式充滿正念地過活,
而且當其人感到一種受時,
痛苦得到耗盡,而不會累積。
對於一個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近在眼前。
當正念堅定時,一個人聽見一種色,
他沒有被對諸聲音的貪慾所感染;
一個人以冷靜離欲之心來體驗它,
並且不會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甚至在其人聽見色時,
一個人通過這種方式充滿正念地過活,
而且當其人感到一種受時,
痛苦得到耗盡,而不會累積。
對於一個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近在眼前。
–
當正念堅定時,一個人聞到一種氣味,
他沒有被對諸氣味的貪慾所感染;
一個人以冷靜離欲之心來體驗它,
並且不會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甚至在其人聞到氣味時,
一個人通過這種方式充滿正念地過活,
而且當其人感到一種受時,
痛苦得到耗盡,而不會累積。
對於一個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近在眼前。
–
當正念堅定時,一個人嘗到一種氣味,
他沒有被對諸味道的貪慾所感染;
一個人以冷靜離欲之心來體驗它,
並且不會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甚至在其人嘗到味道時,
一個人通過這種方式充滿正念地過活,
而且當其人感到一種受時,
痛苦得到耗盡,而不會累積。
對於一個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近在眼前。
–
當正念堅定時,一個人感覺到一種觸,
他沒有被對諸觸的貪慾所感染;
一個人以冷靜離欲之心來體驗它,
並且不會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甚至在其人感覺到觸時,
一個人通過這種方式充滿正念地過活,
而且當其人感到一種受時,
痛苦得到耗盡,而不會累積。
對於一個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近在眼前。
–
當正念堅定時,一個人知道一個對象,
他沒有被對諸對象的貪慾所感染;
一個人以冷靜離欲之心來體驗它,
並且不會保持緊緊地持有它。
–
甚至在其人知道對象時,
一個人通過這種方式充滿正念地過活,
而且當其人感到一種受時,
痛苦得到耗盡,而不會累積。
對於一個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說到涅槃近在眼前。
大德!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我詳細地了知世尊簡要所宣說的義理。”
「摩倫迦子!很好!很好!你詳細地了知我簡要所宣說的義理,很好!”
(佛陀重複摩倫迦子上面的諸偈。)
摩倫迦子!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應該詳細地了知我簡要所宣說的義理。”
於是,尊者摩倫迦子,對世尊所說歡喜和高興,起座向世尊禮敬後,接着右繞離開。 那時,當尊者摩倫迦子獨居、隱退、勤奮、熱忱和堅決,不久後通過以證智(with direct knowledge)親自實現它,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善男子們從在家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的梵行的無上目標。他直接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存在的狀態不再。” 而且那尊者摩倫迦子成為阿羅漢們中的一員。
SN.35.96 衰退(退失)經
「比丘們!我將就一個屈從於衰退(subject to decline)的人、一個不屈從於衰退(not subject to decline)的人和六精通處(six mastered bases;六勝處)來教導你們。你們要諦聽!你們要密切注意!我要說了。
那麼,比丘們!一個人是如何屈從於衰退的呢? 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用眼已經看見了一種色時,在他當中生起與諸束縛相應的諸邪惡不善法(狀態)、諸記憶和諸意向。如果比丘容忍它們,不捨棄它們,不驅離它們,不終止它們,不消滅它們,他應該如是理解這一點:「我正在從諸善法上衰退。因為世尊稱之為衰退。”
進一步,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用耳已經看見了一種聲音時……當一位比丘用意已經認知了一種精神現象(法)時,在他當中生起與諸束縛相應的諸邪惡不善法(狀態)、諸記憶和諸意向。如果比丘容忍它們,不捨棄它們,不驅離它們,不終止它們,不消滅它們,他應該如是理解這一點:「我正在從諸善法上衰退。因為世尊稱之為衰退。”
比丘們!通過這種方式,一個人屈從於衰退。
那麼,比丘們!一個人是如何不屈從於衰退的呢? 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用眼已經看見了一種色時,在他當中生起與諸束縛相應的諸邪惡不善法(狀態)、諸記憶和諸意向。如果比丘不容忍它們,捨棄它們,驅離它們,終止它們,消滅它們,他應該如是理解這一點:「我不在從諸善法上衰退。因為世尊稱之為不衰退。”
進一步,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用耳已經看見了一種聲音時……當一位比丘用意已經認知了一種精神現象(法)時,在他當中生起與諸束縛相應的諸邪惡不善法(狀態)、諸記憶和諸意向。如果比丘不容忍它們,捨棄它們,驅離它們,終止它們,消滅它們,他應該如是理解這一點:「我不在從諸善法上衰退。因為世尊稱之為不衰退。”
比丘們!通過這種方式,一個人不屈從於衰退。
那麼,比丘們!六精通處(六勝處)是什麼呢? 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用眼已經看見了一種色時,在他當中既不生起與諸束縛相應的諸邪惡不善法(狀態),也不生起任何記憶和意向。他應該如是理解這一點:「這種處已經精通。因為世尊已經稱之為一種精通處(勝處)。”
進一步,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用耳已經看見了一種聲音時……當一位比丘用意已經認知了一種精神現象(法)時,在他當中既不生起與諸束縛相應的諸邪惡不善法(狀態),也不生起任何記憶和意向。他應該如是理解這一點:「這種處已經精通。因為世尊已經稱之為一種精通處(勝處)。”
比丘們!這些就稱為六精通處(六勝處)。”
N.35.97 住於放逸(Dwelling Negligently)經
「比丘們!我將就一個住於放逸的人和一個不住於放逸的人來教導你們。你們要諦聽!你們要密切注意!我要說了。
那麼,比丘們!一個人如何住於放逸呢?
比丘們!如果一個人住於不約束(收攝)眼根,則其心就在也所認知的諸色當中被污染。如果心是污染的,則沒有喜悅。當沒有喜悅時,則沒有狂喜。當沒有狂喜時,則沒有寧靜。當沒有寧靜時,一個人則住於痛苦當中。一個痛苦的人的心不會專註得定。當心不專註得定時,則諸現象(法)不會顯現明白。因為諸法不顯現明白,其人就被認為是「一個住於放逸的人」。
如果一個人住於不約束(收攝)耳根……如果一個人住於不約束(收攝)意根,則其心就在意所認知的諸色當中被污染。如果心是污染的,則沒有喜悅。當沒有喜悅時,則沒有狂喜。當沒有狂喜時,則沒有寧靜。當沒有寧靜時,一個人則住於痛苦當中。一個痛苦的人的心不會專註得定。當心不專註得定時,則諸現象(法)不會顯現明白。因為諸法不顯現明白,其人就被認為是「一個住於放逸的人」。
那麼,比丘們!一個人如何住於不放逸呢?
比丘們!如果一個人住於約束(收攝)眼根,則其心就不在也所認知的諸色當中被污染。如果心不是污染的,則就有喜悅。當有喜悅時,則就有狂喜。當有狂喜時,則就有寧靜。當有寧靜時,一個人則住於快樂當中。一個快樂的人的心會專註得定。當心專註得定時,則諸現象(法)會顯現明白。因為諸法顯現明白,其人就被認為是「一個住於不放逸的人」。
如果一個人住於約束(收攝)耳根……如果一個人住於約束(收攝)意根,則其心就不在意所認知的諸色當中被污染。如果心是不污染的,則就有喜悅。當有喜悅時,則就有狂喜。當有狂喜時,則就有寧靜。當有寧靜時,一個人則住於快樂當中。一個快樂的人的心會專註得定。當心專註得定時,則諸現象(法)會顯現明白。因為諸法顯現明白,其人就被認為是「一個住於不放逸的人」。
SN.35.98 約束經
「比丘們!我將給你們教導約束和不約束。你們要諦聽!你們要密切注意!我要說了。
那麼,比丘們!如何有不約束呢?
比丘們!有合意的、可愛的(lovely)、令人愉快的(agreeable)、討人喜歡的(pleasing)、感官迷人的(sensually enticing)和撩人的(tantalizing)眼能認知的諸色。如果一位比丘在它們當中尋求歡喜,歡迎它們,持續秉持它們,他應該如是理解這一點:「我正在從諸善法上衰退。因為世尊稱之為衰退。”
有合意的、可愛的、令人愉快的、討人喜歡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耳能認知的諸聲音……有合意的、可愛的、令人愉快的、討人喜歡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意能認知的諸精神現象(法)。如果一位比丘在它們當中尋求歡喜,歡迎它們,持續秉持它們,他應該如是理解這一點:「我正在從諸善法上衰退。因為世尊稱之為衰退。”
象這樣,比丘們!就是不約束。
那麼,比丘們!如何有約束呢?
比丘們!有合意的(desirable)、可愛的(lovely)、令人愉快的(agreeable)、討人喜歡的(pleasing)、感官迷人的(sensually enticing)和撩人的(tantalizing),眼能認知的諸色。如果一位比丘不在它們當中尋求歡喜,不歡迎它們,不持續秉持它們,他應該如是理解這一點:「我不在從諸善法上衰退。因為世尊稱之為不衰退。”
有合意的、可愛的、令人愉快的、討人喜歡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耳能認知的諸聲音……有合意的、可愛的、令人愉快的、討人喜歡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意能認知的諸精神現象(法)。如果一位比丘不在它們當中尋求歡喜,不歡迎它們,不持續秉持它們,他應該如是理解這一點:「我不在從諸善法上衰退。因為世尊稱之為不衰退。”
象這樣,比丘們!就是約束。
SN.35.99 定(Concentration)經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一位專註得定的比丘如實了知諸事物。
那麼,他如實了知什麼呢?他如實了知:「眼是無常的”。他如實了知:「諸色是無常的”。他如實了知:「眼識是無常的”。他如實了知:「眼觸是無常的”。他如實了知:「任何以眼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是無常的”。 ……
他如實了知:「意是無常的”……諸法……意識……意觸……任何以意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是無常的”。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一位專註得定的比丘如實了知諸事物。”
SN.35.100 隱退遠離(Seclusion)經
「比丘們!你們要在隱退遠離當中努力(make an exertion in seclusion)。一位隱退遠離的比丘如實了知諸事物。
那麼,他如實了知什麼呢?他如實了知:「眼是無常的”。他如實了知:「諸色是無常的”。他如實了知:「眼識是無常的”。他如實了知:「眼觸是無常的”。他如實了知:「任何以眼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是無常的”。 ……
他如實了知:「意是無常的”……諸法……意識……意觸……任何以意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是無常的”。
比丘們!你們要在隱退遠離當中努力(make an exertion in seclusion)。一位隱退遠離的比丘如實了知諸事物。”
SN.35.101 不是你們的經 (1)
「比丘們!無論什麼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那麼,比丘們!不是你們的是什麼呢?比丘們!眼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諸色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們!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們,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眼識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眼觸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任何以眼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舍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
耳不是你們的……意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諸精神現象(法)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們!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們,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意識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意觸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任何以意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舍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
比丘們!設想在這個祇樹林中,人們會拿走草、木棍、枝條或樹葉,或燒掉它們,或按照他們的願望處置它們。你們會想:「人們拿走我們,或燒掉我們,或按照他們的願望處置我們” 嗎?”
「不會,大德!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為那不是我們的,也不屬於我們。”
「同樣的,比丘們!眼不是你們的……任何以意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舍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
SN.35.102 不是你們的經 (2)
「比丘們!無論什麼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那麼,比丘們!不是你們的是什麼呢?比丘們!眼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諸色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們!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們,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眼識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眼觸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任何以眼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舍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
耳不是你們的……意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諸精神現象(法)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們!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們,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意識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意觸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任何以意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不是你們的:要捨棄它!舍當你們已經捨棄了它,那就將導致你們的福利和快樂。”
SN.35.103 優陀羅(Uddaka)經
「比丘們!優陀羅羅摩子曾說過這樣的話:
「這確實是一位明智者 –
這確實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
這確實是他已經所切除的
以前未切除的腫瘤之根。」
比丘們!儘管優陀羅羅摩子自身不是一位明智者,他宣稱:「我是一位明智者。” 儘管優陀羅羅摩子自身不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他宣稱:「我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 儘管優陀羅羅摩子自身沒有切除腫瘤之根 ,他宣稱:「我已經切除了腫瘤之根 。” 但是在這裡,比丘們!一位正確所說的比丘可能會說:
「這確實是一位明智者 –
這確實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
這確實是他已經所切除的
以前未切除的腫瘤之根。」
比丘們!一個人如何是一位明智者呢?比丘們!當一位比丘如實了知六觸處(the six bases for contact)的集起、逝去、滿足、危險和出離時,比丘們!這樣的一位比丘是一位明智者。
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呢?比丘們!當已經如實知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滿足、危險和出離後時,一位比丘以不執取而解脫,這樣的一位比丘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切除以前未能切除的腫瘤之根?比丘們!「腫瘤”:這是由四大組成,源自母親和父親,靠米粥長大,屈從於無常、消磨、壓迫、破裂和消失(consisting of the four great elements, originating from mother and father, built up out of rice and gruel, subject to impermanence, to rubbing and pressing, to breaking apart and dispersal)的此身的名稱。比丘們!「腫瘤之根”:這是對渴愛的名稱。當一位比丘捨棄了渴愛,切斷了根,如同一個棕櫚樹樁,除去以後不會生起一般,在這種情形中的比丘已經切除了以前未切除的腫瘤之根。
比丘們!儘管優陀羅羅摩子自身不是一位明智者,他宣稱:「我是一位明智者。” 儘管優陀羅羅摩子自身不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他宣稱:「我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 儘管優陀羅羅摩子自身沒有切除腫瘤之根 ,他宣稱:「我已經切除了腫瘤之根 。”但是在這裡,比丘們!一位正確所說的比丘可能會說:
「這確實是一位明智者 –
這確實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
這確實是他已經所切除的
以前未切除的腫瘤之根。」 」
第十品六品終。
SN.35.1-12,SN.35.13-22,SN.35.23-42,SN.35.43-62,SN.35.63-73,SN.35.74-83,SN.35.84-93,SN.35.94-103,SN.35.104-113,SN.35.114-123,SN.35.124-133,SN.35.134-145,SN.35.146-155,SN.35.156-227,和SN.35.228-248。
【Chanworld.org】2017.10.22-2018.12.22-1.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