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部》卷35【禅世界版】8

SN.35.1-12SN.35.13-22SN.35.23-42SN.35.43-62SN.35.63-73SN.35.74-83SN.35.84-93SN.35.94-103SN.35.104-113SN.35.114-123SN.35.124-133SN.35.134-145SN.35.146-155SN.35.156-227,和SN.35.228-248


第四篇  六处品

《相应部》卷35【禅世界版】8

六处相应(相应三十五)
第十品  六品(The Sixes)

SN.35.94-103

SN.35.94  未驯服(调御;调伏),未守卫(Untamed, Unguarded)经

在舍卫城。“比丘们!这些六触处(six bases for contact) – 如果不得到驯服(调御)、不得到守卫(unguarded)、不得到保护、不得到制约(unrestrained) – 就会是痛苦的带来者。是哪六个呢?

比丘们!眼,作为一种触处 – 如果不得到驯服、不得到守卫、不得到保护、不得到制约 – 就会是痛苦的带来者。

耳,作为一种触处…..意,作为一种触处 – 如果不得到驯服、不得到守卫、不得到保护、不得到制约 – 就会是痛苦的带来者。

比丘们!这些六种触处 – 如果善加驯服、守卫、保护、制约 – 就是快乐的带来者。是哪六个呢?

比丘们!眼,作为一种触处 – 如果善加驯服、守卫、保护、制约 – 就是快乐的带来者。

耳,作为一种触处…..意,作为一种触处 – 如果善加驯服、守卫、保护、制约 – 就会是快乐的带来者。

比丘们!这些六种触处 – 如果善加驯服、守卫、保护、制约 – 就是快乐的带来者。

这就是世尊所说。说过后,善逝和大师又进一步如是说道:

“啊,比丘们!只是六触处,

一个没有得到制约的人在六触处遇到痛苦。

那些懂得如何制约它们的人

以信念为他们的伴侣而无漏(不堕落)地安住(dwell uncorrupted)。

已经看见了令心欢喜的诸色

和已经看见那些没有令心欢喜的诸色,

消除对令人欢喜的诸色的贪欲之道(Dispel the path)

不要通过思考“另一事物使我不快”而弄脏此心。

已经听见了令人愉快的和刺耳的诸声音,

不要被令人愉快的声音迷住。

消除对刺耳的的诸声音的憎恶之行(Dispel the course)

不要通过思考“这一事物使我不快”而弄脏此心。

已经闻到了芳香的和令人愉快的气味,

并已经闻到了一种令人厌恶的恶臭(a putrid stench)。

消除对恶臭的厌恶

并且不会屈服于对可爱的事物的欲望。

已经享受了一种甜美的味道,

并且有时也尝到了苦涩的东西,

不要贪婪地享受甜美的味道,

不要对苦涩的东西感到厌恶。

当受到令人愉快的触所接触时不要着迷,

当被痛苦接触时不要战栗。

平等地看待令人愉快的和痛苦的东西,

不被任何事物牵涉或排斥。

当拥有激增知觉的(proliferated perception)普通民众在构想和扩散时,

他们就忙碌不堪(engaged)。

已经消除了系缚于居家生活的每一种心意状态(mind-state;法),

一个人在放弃之道上旅行(the road of renunciation)。

当此心在六中如是培育,

如果被接触,一个人的心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烦扰(flutters anywhere) 。

啊,比丘们!已经征服了贪欲与瞋恨,

就去往超越生死的远处的彼岸。”


SN.35.95  摩伦迦子(Malunkyaputta)经

那时,尊者摩伦迦子去见世尊……对他说道:

“大德!如果世尊简要地为我教导法,以便我听闻世尊的法后,能住于独居(dwell alone)、隐退(withdrawn)、精勤(diligent)、热忱(ardent)和坚决,那就好了!”

“摩伦迦子!在这里,当一位象你这样的比丘,年事已高,衰老,长年劳累(burdened with years),渐渐老去(advanced in life),已到生命最后阶段,向我寻求一个简要的教诫时,我应该对年轻的比丘们说什么呢?”

“大德!尽管我年事已高,衰老,长年劳累(burdened with years),渐渐老去(advanced in life),已到生命最后阶段,还是请世尊给我简要地教导法,请善逝给我简要地教导法。也许我能了知世尊宣说的义理,也许我能成为世尊的宣说的继承人。”

“摩伦迦子!你怎么想呢?对那些你还没有看见和在以前从未看见,那些你不看见和不去想也许会被看见的,由眼所认知的诸色,你有任何欲望、贪欲或感情吗?”

“没有,大德!”

“那些你还没有听见和在以前从未听见,那些你不听见和不去想也许会被听见的,由耳所认知的诸声音,你有任何欲望、贪欲或感情吗?”

“没有,大德!”

“那些你还没有闻到和在以前从未闻到,那些你不闻到和不去想也许会被闻到的,由鼻所认知的诸气味,你有任何欲望、贪欲或感情吗?”

“没有,大德!”

“那些你还没有尝到和在以前从未尝到,那些你不尝到和不去想也许会被尝到的,由舌所认知的诸味道,你有任何欲望、贪欲或感情吗?”

“没有,大德!”

“那些你还没有触到和在以前从未触到,那些你不触到和不去想也许会被触到的,由身所认知的诸所触物,你有任何欲望、贪欲或感情吗?”

“没有,大德!”

“那些你还没有认知到和在以前从未认知到,那些你认知到和不去想也许会被认知到的,由意所认知的诸精神现象(法),你有任何欲望、贪欲或感情吗?”

“没有,大德!”

“摩伦迦子!在这里,对你所看见、所听见、所感觉和所能认知的诸事物:在所看见的事物中将只有所看见的事物;在所听见的事物中将只有所听见的事物;在所感觉的事物中将只有所感觉的事物;在所认知的事物中将只有所认知的事物。

摩伦迦子!对你所看见、所听见、所感觉和所能认知的诸事物:在所看见的事物中将只有所看见的事物;在所听见的事物中将只有所听见的事物;在所感觉的事物中将只有所感觉的事物;在所认知的事物中将只有所认知的事物,那么,摩伦迦子!你不会“被那”如何。摩伦迦子!当你不“被那”如何时,你将不“在那里”。摩伦迦子!当你不“在那里”时,你将不在这里,也不超越,也不在这两者之间。者本身就是这就是痛苦的结束。”

“大德!我详细地了知世尊简要所宣说的义理:

以念混乱而看见一种色后,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时,

一个人以迷醉之心体验它,

并且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许多感受在其中繁荣成长,

从可见之色生起,

由于贪婪和烦恼(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个人的心受到困扰。

对于一个如是累积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还很遥远。

以念混乱而听见一种声音后,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时,

一个人以迷醉之心体验它,

并且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许多感受在其中繁荣成长,

从可听见的声音生起,

由于贪婪和烦恼(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个人的心受到困扰。

对于一个如是累积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还很遥远。

以念混乱而闻到一种气味后,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时,

一个人以迷醉之心体验它,

并且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许多感受在其中繁荣成长,

从可闻到的气味生起,

由于贪婪和烦恼(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个人的心受到困扰。

对于一个如是累积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还很遥远。

以念混乱而尝到一种味道后,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时,

一个人以迷醉之心体验它,

并且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许多感受在其中繁荣成长,

从可尝到的味道生起,

由于贪婪和烦恼(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个人的心受到困扰。

对于一个如是累积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还很遥远。

以念混乱而感觉到一种触后,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时,

一个人以迷醉之心体验它,

并且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许多感受在其中繁荣成长,

从可感觉到的触生起,

由于贪婪和烦恼(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个人的心受到困扰。

对于一个如是累积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还很遥远。

以念混乱而知道一种对象后,

在注意令人愉快的相时,

一个人以迷醉之心体验它,

并且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许多感受在其中繁荣成长,

从可知道的对象生起,

同时由于贪婪和烦恼(Covetousness and annoyance)

一个人的心受到困扰。

对于一个如是累积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还很遥远。

当正念坚定时,一个人看见一种色,

他没有被对诸色的贪欲所感染;

一个人以冷静离欲之心来体验它,

并且不会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甚至在其人看见色时,

一个人通过这种方式充满正念地过活,

而且当其人感到一种受时,

痛苦得到耗尽,而不会累积。

对于一个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近在眼前。

当正念坚定时,一个人听见一种色,

他没有被对诸声音的贪欲所感染;

一个人以冷静离欲之心来体验它,

并且不会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甚至在其人听见色时,

一个人通过这种方式充满正念地过活,

而且当其人感到一种受时,

痛苦得到耗尽,而不会累积。

对于一个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近在眼前。

当正念坚定时,一个人闻到一种气味,

他没有被对诸气味的贪欲所感染;

一个人以冷静离欲之心来体验它,

并且不会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甚至在其人闻到气味时,

一个人通过这种方式充满正念地过活,

而且当其人感到一种受时,

痛苦得到耗尽,而不会累积。

对于一个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近在眼前。

当正念坚定时,一个人尝到一种气味,

他没有被对诸味道的贪欲所感染;

一个人以冷静离欲之心来体验它,

并且不会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甚至在其人尝到味道时,

一个人通过这种方式充满正念地过活,

而且当其人感到一种受时,

痛苦得到耗尽,而不会累积。

对于一个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近在眼前。

当正念坚定时,一个人感觉到一种触,

他没有被对诸触的贪欲所感染;

一个人以冷静离欲之心来体验它,

并且不会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甚至在其人感觉到触时,

一个人通过这种方式充满正念地过活,

而且当其人感到一种受时,

痛苦得到耗尽,而不会累积。

对于一个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近在眼前。

当正念坚定时,一个人知道一个对象,

他没有被对诸对象的贪欲所感染;

一个人以冷静离欲之心来体验它,

并且不会保持紧紧地持有它。

甚至在其人知道对象时,

一个人通过这种方式充满正念地过活,

而且当其人感到一种受时,

痛苦得到耗尽,而不会累积。

对于一个如是拆除痛苦的人,

说到涅槃近在眼前。

大德!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详细地了知世尊简要所宣说的义理。”

“摩伦迦子!很好!很好!你详细地了知我简要所宣说的义理,很好!”

(佛陀重复摩伦迦子上面的诸偈。)

摩伦迦子!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应该详细地了知我简要所宣说的义理。”

于是,尊者摩伦迦子,对世尊所说欢喜和高兴,起座向世尊礼敬后,接着右绕离开。 那时,当尊者摩伦迦子独居、隐退、勤奋、热忱和坚决,不久后通过以证智(with direct knowledge)亲自实现它,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善男子们从在家正确地出家成为非家的梵行的无上目标。他直接证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存在的状态不。”  而且那尊者摩伦迦子成为阿罗汉们中的一员。


SN.35.96  衰退(退失)经

“比丘们!我将就一个屈从于衰退(subject to decline)的人、一个不屈从于衰退(not subject to decline)的人和六精通处(six mastered bases;六胜处)来教导你们。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屈从于衰退的呢?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用眼已经看见了一种色时,在他当中生起与诸束缚相应的诸邪恶不善法(状态)、诸记忆和诸意向。如果比丘容忍它们,不舍弃它们,不驱离它们,不终止它们,不消灭它们,他应该如是理解这一点:“我正在从诸善法上衰退。因为世尊称之为衰退。”

进一步,比丘们!当一位比丘用耳已经看见了一种声音时……当一位比丘用意已经认知了一种精神现象(法)时,在他当中生起与诸束缚相应的诸邪恶不善法(状态)、诸记忆和诸意向。如果比丘容忍它们,不舍弃它们,不驱离它们,不终止它们,不消灭它们,他应该如是理解这一点:“我正在从诸善法上衰退。因为世尊称之为衰退。”

比丘们!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人屈从于衰退。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是如何不屈从于衰退的呢?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用眼已经看见了一种色时,在他当中生起与诸束缚相应的诸邪恶不善法(状态)、诸记忆和诸意向。如果比丘不容忍它们,舍弃它们,驱离它们,终止它们,消灭它们,他应该如是理解这一点:“我不在从诸善法上衰退。因为世尊称之为不衰退。”

进一步,比丘们!当一位比丘用耳已经看见了一种声音时……当一位比丘用意已经认知了一种精神现象(法)时,在他当中生起与诸束缚相应的诸邪恶不善法(状态)、诸记忆和诸意向。如果比丘不容忍它们,舍弃它们,驱离它们,终止它们,消灭它们,他应该如是理解这一点:“我不在从诸善法上衰退。因为世尊称之为不衰退。”

比丘们!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人不屈从于衰退。

那么,比丘们!六精通处(六胜处)是什么呢?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用眼已经看见了一种色时,在他当中既不生起与诸束缚相应的诸邪恶不善法(状态),也不生起任何记忆和意向。他应该如是理解这一点:“这种处已经精通。因为世尊已经称之为一种精通处(胜处)。”

进一步,比丘们!当一位比丘用耳已经看见了一种声音时……当一位比丘用意已经认知了一种精神现象(法)时,在他当中既不生起与诸束缚相应的诸邪恶不善法(状态),也不生起任何记忆和意向。他应该如是理解这一点:“这种处已经精通。因为世尊已经称之为一种精通处(胜处)。”

比丘们!这些就称为六精通处(六胜处)。”


N.35.97  住于放逸(Dwelling Negligently)经

“比丘们!我将就一个住于放逸的人和一个不住于放逸的人来教导你们。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如何住于放逸呢?

比丘们!如果一个人住于不约束(收摄)眼根,则其心就在也所认知的诸色当中被污染。如果心是污染的,则没有喜悦。当没有喜悦时,则没有狂喜。当没有狂喜时,则没有宁静。当没有宁静时,一个人则住于痛苦当中。一个痛苦的人的心不会专注得定。当心不专注得定时,则诸现象(法)不会显现明白。因为诸法不显现明白,其人就被认为是“一个住于放逸的人”。

如果一个人住于不约束(收摄)耳根……如果一个人住于不约束(收摄)意根,则其心就在意所认知的诸色当中被污染。如果心是污染的,则没有喜悦。当没有喜悦时,则没有狂喜。当没有狂喜时,则没有宁静。当没有宁静时,一个人则住于痛苦当中。一个痛苦的人的心不会专注得定。当心不专注得定时,则诸现象(法)不会显现明白。因为诸法不显现明白,其人就被认为是“一个住于放逸的人”。

那么,比丘们!一个人如何住于不放逸呢?

比丘们!如果一个人住于约束(收摄)眼根,则其心就不在也所认知的诸色当中被污染。如果心不是污染的,则就有喜悦。当有喜悦时,则就有狂喜。当有狂喜时,则就有宁静。当有宁静时,一个人则住于快乐当中。一个快乐的人的心会专注得定。当心专注得定时,则诸现象(法)会显现明白。因为诸法显现明白,其人就被认为是“一个住于不放逸的人”。

如果一个人住于约束(收摄)耳根……如果一个人住于约束(收摄)意根,则其心就不在意所认知的诸色当中被污染。如果心是不污染的,则就有喜悦。当有喜悦时,则就有狂喜。当有狂喜时,则就有宁静。当有宁静时,一个人则住于快乐当中。一个快乐的人的心会专注得定。当心专注得定时,则诸现象(法)会显现明白。因为诸法显现明白,其人就被认为是“一个住于不放逸的人”。


SN.35.98  约束经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约束和不约束。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那么,比丘们!如何有不约束呢?

比丘们!有合意的、可爱的(lovely)、令人愉快的(agreeable)、讨人喜欢的(pleasing)、感官迷人的(sensually enticing)和撩人的(tantalizing)眼能认知的诸色。如果一位比丘在它们当中寻求欢喜,欢迎它们,持续秉持它们,他应该如是理解这一点:“我正在从诸善法上衰退。因为世尊称之为衰退。”

有合意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讨人喜欢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耳能认知的诸声音……有合意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讨人喜欢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意能认知的诸精神现象(法)。如果一位比丘在它们当中寻求欢喜,欢迎它们,持续秉持它们,他应该如是理解这一点:“我正在从诸善法上衰退。因为世尊称之为衰退。”

象这样,比丘们!就是不约束。

那么,比丘们!如何有约束呢?

比丘们!有合意的(desirable)、可爱的(lovely)、令人愉快的(agreeable)、讨人喜欢的(pleasing)、感官迷人的(sensually enticing)和撩人的(tantalizing),眼能认知的诸色。如果一位比丘不在它们当中寻求欢喜,不欢迎它们,不持续秉持它们,他应该如是理解这一点:“我不在从诸善法上衰退。因为世尊称之为不衰退。”

有合意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讨人喜欢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耳能认知的诸声音……有合意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讨人喜欢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意能认知的诸精神现象(法)。如果一位比丘不在它们当中寻求欢喜,不欢迎它们,不持续秉持它们,他应该如是理解这一点:“我不在从诸善法上衰退。因为世尊称之为不衰退。”

象这样,比丘们!就是约束。


SN.35.99  定(Concentration)经

“比丘们!你们要修习。一位专注得定的比丘如实了知诸事物。

那么,他如实了知什么呢?他如实了知:“眼是无常的”。他如实了知:“诸色是无常的”。他如实了知:“眼识是无常的”。他如实了知:“眼触是无常的”。他如实了知:“任何以眼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是无常的”。 ……

他如实了知:“意是无常的”……诸法……意识……意触……任何以意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是无常的”。

比丘们!你们要修习定。一位专注得定的比丘如实了知诸事物。”


SN.35.100   隐退远离(Seclusion)经

“比丘们!你们要在隐退远离当中努力(make an exertion in seclusion)。一位隐退远离的比丘如实了知诸事物。

那么,他如实了知什么呢?他如实了知:“眼是无常的”。他如实了知:“诸色是无常的”。他如实了知:“眼识是无常的”。他如实了知:“眼触是无常的”。他如实了知:“任何以眼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是无常的”。 ……

他如实了知:“意是无常的”……诸法……意识……意触……任何以意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是无常的”。

比丘们!你们要在隐退远离当中努力(make an exertion in seclusion)。一位隐退远离的比丘如实了知诸事物。”


SN.35.101  不是你们的经 (1)

“比丘们!无论什么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那么,比丘们!不是你们的是什么呢?比丘们!眼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诸色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们!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们,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眼识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眼触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任何以眼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舍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

耳不是你们的……意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诸精神现象(法)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们!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们,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意识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意触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任何以意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舍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

比丘们!设想在这个祇树林中,人们会拿走草、木棍、枝条或树叶,或烧掉它们,或按照他们的愿望处置它们。你们会想:“人们拿走我们,或烧掉我们,或按照他们的愿望处置我们” 吗?”

“不会,大德!是什么原因呢?大德!因为那不是我们的,也不属于我们。”

“同样的,比丘们!眼不是你们的……任何以意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舍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


SN.35.102  不是你们的经 (2)

“比丘们!无论什么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那么,比丘们!不是你们的是什么呢?比丘们!眼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诸色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们!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们,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眼识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眼触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任何以眼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舍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

耳不是你们的……意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诸精神现象(法)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们!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们,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意识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意触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任何以意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不是你们的:要舍弃它!舍当你们已经舍弃了它,那就将导致你们的福利和快乐。”


SN.35.103  优陀罗(Uddaka)经

“比丘们!优陀罗罗摩子曾说过这样的话:

“这确实是一位明智者 –

这确实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

这确实是他已经所切除的

以前未切除的肿瘤之根。”

比丘们!尽管优陀罗罗摩子自身不是一位明智者,他宣称:“我是一位明智者。”   尽管优陀罗罗摩子自身不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他宣称:“我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  尽管优陀罗罗摩子自身没有切除肿瘤之根 ,他宣称:“我已经切除了肿瘤之根 。” 但是在这里,比丘们!一位正确所说的比丘可能会说:

“这确实是一位明智者 –

这确实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

这确实是他已经所切除的

以前未切除的肿瘤之根。”

比丘们!一个人如何是一位明智者呢?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如实了知六触处(the six bases for contact)的集起、逝去、满足、危险和出离时,比丘们!这样的一位比丘是一位明智者。

那么,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呢?比丘们!当已经如实知六触处的集起、灭没、满足、危险和出离后时,一位比丘以不执取而解脱,这样的一位比丘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那么,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切除以前未能切除的肿瘤之根?比丘们!“肿瘤”:这是由四大组成,源自母亲和父亲,靠米粥长大,屈从于无常、消磨、压迫、破裂和消失(consisting of the four great elements, originating from mother and father, built up out of rice and gruel, subject to impermanence, to rubbing and pressing, to breaking apart and dispersal)的此身的名称。比丘们!“肿瘤之根”:这是对渴爱的名称。当一位比丘舍弃了渴爱,切断了根,如同一个棕榈树桩,除去以后不会生起一般,在这种情形中的比丘已经切除了以前未切除的肿瘤之根。

比丘们!尽管优陀罗罗摩子自身不是一位明智者,他宣称:“我是一位明智者。”   尽管优陀罗罗摩子自身不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他宣称:“我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  尽管优陀罗罗摩子自身没有切除肿瘤之根 ,他宣称:“我已经切除了肿瘤之根 。”但是在这里,比丘们!一位正确所说的比丘可能会说:

“这确实是一位明智者 –

这确实是一位普遍的征服者 –

这确实是他已经所切除的

以前未切除的肿瘤之根。” ”

第十品六品终。


SN.35.1-12SN.35.13-22SN.35.23-42SN.35.43-62SN.35.63-73SN.35.74-83SN.35.84-93SN.35.94-103SN.35.104-113SN.35.114-123SN.35.124-133SN.35.134-145SN.35.146-155SN.35.156-227,和SN.35.228-248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Chanworld.org】2017.10.22-2018.12.22-1.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