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35.1-12,SN.35.13-22,SN.35.23-42,SN.35.43-62,SN.35.63-73,SN.35.74-83,SN.35.84-93,SN.35.94-103,SN.35.104-113,SN.35.114-123,SN.35.124-133,SN.35.134-145,SN.35.146-155,SN.35.156-227,和SN.35.228-248。
第四篇 六處品
《相應部》卷35【禪世界版】13
六處相應(相應三十五)
第十五品 新與舊(New and Old)品
SN.35.146-155
SN.35.146 業(Kamma)經
「比丘們!我將給你們教導新業與舊業、業的息滅以及導致業滅之道。你們要諦聽!你們要密切注意!我要說了。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舊業呢?眼是舊業,應該看作由意志(volition; 思)所產生和塑造(generated and fashioned),能被感受的某種事物。耳是舊業……意是舊業,應該看作由意志(volition; 思)所產生和塑造(generated and fashioned),能被感受的某種事物。這就稱為舊業。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新業呢?比丘們!凡是一個人現在由身、語或意所造作的行為(action)。這就稱為新業。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業的息滅呢?當一個人通過身體行為、言語行為和精神行為(bodily action, verbal action, and mental action; 身業、語業和意業)的息滅而達到解脫時,這就稱為業的息滅。
【注】:在不引起混淆的地方,業(kamma)和行為(action)可以互換。在佛陀的時代,有些沙門派別,不用業來稱呼行為。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導致業滅之道呢? 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right view)、正思惟(intention; 志)、正語(right speech)、正業(right action)、正命(right livelihood)、正精進(right effort)、正念(right mindfulness)、正定(right concentration)。
比丘們!如是我教導了舊業,我教導了新業,我教導了業的息滅,我教導了導致業滅之道。比丘們!任何一個出於憐憫的慈悲的老師為他的弟子們應該做的,希冀他們的福利,我已經為你們做了。比丘們!這些是樹下,這些是空屋。比丘們!你們要修習禪定,不要放逸,以免以後懊悔。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SN.35.147 適於證悟涅槃(Suitable for Attaining Nibbana)經 (1)
「比丘們!我將給你們教導適於證悟涅槃之道。你們要諦聽!你們要密切注意!我要說了。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適於證悟涅槃之道呢?
在這裡,一位比丘看見眼為無常的,他看見諸色為無常的,他看見眼識為無常的,他看見眼觸為無常的,他看見任何以眼觸為條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樂的或是痛苦的,還是既不是快樂的也不是痛苦的,都為無常的。
他看見耳……他看見意為無常的,他看見諸精神現象(法)為無常的,他看見意識為無常的,他看見意觸為無常的,他看見任何以意觸為條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樂的或是痛苦的,還是既不是快樂的也不是痛苦的,都為無常的。
比丘們!這就是適於證悟涅槃之道。”
SN.35.148 適於證悟涅槃(Suitable for Attaining Nibbana)經 (2)
「比丘們!我將給你們教導適於證悟涅槃之道。你們要諦聽!你們要密切注意!我要說了。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適於證悟涅槃之道呢?
在這裡,一位比丘看見眼為痛苦的,他看見諸色為痛苦的,他看見眼識為痛苦的,他看見眼觸為痛苦的,他看見任何以眼觸為條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樂的或是痛苦的,還是既不是快樂的也不是痛苦的,都為痛苦的。
他看見耳……他看見意為痛苦的,他看見諸精神現象(法)為痛苦的,他看見意識為痛苦的,他看見意觸為痛苦的,他看見任何以意觸為條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樂的或是痛苦的,還是既不是快樂的也不是痛苦的,都為無常的。
比丘們!這就是適於證悟涅槃之道。”
SN.35.149 適於證悟涅槃(Suitable for Attaining Nibbana)經 (3)
「比丘們!我將給你們教導適於證悟涅槃之道。你們要諦聽!你們要密切注意!我要說了。
那麼,比丘們!什麼是適於證悟涅槃之道呢?
在這裡,一位比丘看見眼為無我的,他看見諸色為無我的,他看見眼識為無我的,他看見眼觸為無我的,他看見任何以眼觸為條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樂的或是痛苦的,還是既不是快樂的也不是痛苦的,都為無我的。
他看見耳……他看見意為無我的,他看見諸精神現象(法)為無我的,他看見意識為無我的,他看見意觸為無我的,他看見任何以意觸為條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樂的或是痛苦的,還是既不是快樂的也不是痛苦的,都為無我的。
比丘們!這就是適於證悟涅槃之道。”
SN.35.150 適於證悟涅槃(Suitable for Attaining Nibbana)經 (4)
「比丘們!我將給你們教導適於證悟涅槃之道。你們要諦聽!你們要密切注意!我要說了。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呢?眼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是無常的,大德!」 「 無常的是痛苦還是快樂?」 「是痛苦,大德! 」 「無常的、痛苦的和屈從於變化的適合如是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自我」嗎?」 「不,大德!」
「比丘們!當如是看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對眼,對諸色,對眼識,對眼觸,對所有以眼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體驗厭離。對耳……對意,對諸法,對意識,對意觸厭離,對任何以意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體驗厭離。當體驗厭離時,他冷靜離欲,通過冷靜離欲,他的心獲得解脫。當解脫時,而有」它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存在的狀態不再。」
比丘們!這就是適於證悟涅槃之道。”
SN.35.151 一個學生(A Student)經
「比丘們!生活在梵行當中是沒有學生們和沒有一個老師的。一位有學生們和一個老師的比丘,他住於在痛苦而不是舒適當中。一位沒有學生們和沒有一個老師的比丘,他快樂地住於在舒適當中。
那麼,比丘們!一位有學生們和一個老師的比丘,他如何住於在痛苦而不是舒適當中的呢?
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用眼睛看見了一種色時,在他當中就會生起邪惡不善諸狀態(evil unwholesome states)、諸記憶(memories)和與諸束縛相應的諸意圖(intentions connected with the fetters)。它們住於在他當中。由於那些邪惡不善諸狀態(諸法)住於在他當中,他就稱為「一個有學生們的人」。它們攻擊他。由於邪惡不善諸狀態而攻擊他,他就稱為「一個有一位老師的人”。
再者,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用耳聽見一種聲音時……當一位比丘用意認知一種精神現象(cognized a mental phenomenon)時,在他當中就會生起邪惡不善諸狀態(evil unwholesome states)、諸記憶(memories)和與諸束縛相應的諸意圖(intentions connected with the fetters)。它們住於在他當中。由於那些邪惡不善諸狀態(諸法)住於在他當中,他就稱為「一個有學生們的人」。它們攻擊他。由於邪惡不善諸狀態而攻擊他,他就稱為「一個有一位老師的人”。
通過這一種方式。一位有學生們和一個老師的比丘,他住於在痛苦而不是舒適當中。
那麼,比丘們!一位沒有學生們和沒有一個老師的比丘,他如何快樂地住於在舒適當中呢?
比丘們!在這裡,當一位比丘用眼睛看見了一種色時,在他當中不生起邪惡不善諸狀態(evil unwholesome states)、諸記憶(memories)和與諸束縛相應的諸意圖(intentions connected with the fetters)。它們不住於在他當中。由於那些邪惡不善諸狀態(諸法)不住於在他當中,他就稱為「一個沒有學生們的人」。它們不攻擊他。由於邪惡不善諸狀態不攻擊他,他就稱為「一個沒有老師的人”。
再者,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用耳聽見一種聲音時……當一位比丘用意認知一種精神現象(cognized a mental phenomenon)時,在他當中不生起邪惡不善諸狀態(evil unwholesome states)、諸記憶(memories)和與諸束縛相應的諸意圖(intentions connected with the fetters)。它們不住於在他當中。由於那些邪惡不善諸狀態(諸法)不住於他當中,他就稱為「一個沒有學生們的人」。它們不攻擊他。由於邪惡不善諸狀態不攻擊他,他就稱為「一個沒有老師的人”。
通過這一種方式,一位沒有學生們和沒有一個老師的比丘,他快樂地住於在舒適當中。
比丘們!生活在這個梵行之中是沒有學生們和沒有一個老師的。一位有學生們和一個老師的比丘,他住於在痛苦而不是舒適當中。一位沒有學生們和沒有一個老師的比丘,他快樂地住於在舒適當中。」
SN.35.152 梵行為了什麼目的呢?(For What Purpose the Holy Life?)經
「比丘們!如果其他外道遊行者們問你們:「道友們!為了什麼目的而在沙門喬達摩座下修持梵行呢?”
比丘們!當如是被問起時,你們應該如是回答那些外道遊行者們:「道友們!正是為了痛苦的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而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
比丘們!接著,如果那些遊行者問你們:「道友們!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而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的痛苦是什麼呢?」 – 當如是被問起時, 你們應該如是回答那些外道遊行者們:
道友們!眼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這個。諸色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這個。眼識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這個。眼觸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這個。任何以眼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這個。耳是痛苦的……意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這個。諸精神現象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這個。意識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這個。意觸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這個。任何以意觸為條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這個。
比丘們!當如是被問起時, 你們應該通過如是方式回答那些外道遊行者們。”
SN.35.153 有一個法門嗎(Is There a Method)?經
「比丘們!除了信仰(faith),除了個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除了口述傳統(oral tradition),除了合乎邏輯的沉思(reasoned reflection),除了從沉思後對一個見的接受(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有沒有一個展示的法門,通過它,一位比丘能如是宣稱證智(final knowledge):「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存在的狀態不再」 呢?” 」
「我們的諸教誡根植於世尊,由世尊引導,以世尊為依歸(recourse)。大德!如果世尊能闡明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世尊的教導後,比丘們將會憶持。」
「那麼,比丘們!你們要諦聽!你們要密切注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道。 世尊如是說道:
「比丘們!除了信仰(faith),除了個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除了口述傳統(oral tradition),除了合乎邏輯的沉思(reasoned reflection),除了從沉思後對一個見的接受(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有一個展示的法門,通過它,一位比丘能如是宣稱證智(final knowledge):「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存在的狀態不再。」 那麼,那個展示的法門是什麼呢?在這裡,已經用眼看見一種色後,如果有內在的貪慾、嗔恨和妄想迷惑,一位比丘了知:「有內在的貪慾、嗔恨和妄想迷惑”;或者,如果沒有內在的貪慾、嗔恨和妄想迷惑,他了知:「沒有內在的貪慾、嗔恨和妄想迷惑。” 因為是這樣,有通過信仰(faith)、個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口述傳統(oral tradition)、合乎邏輯的沉思(reasoned reflection)和從沉思後對一個見的接受(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來了知的這些事物嗎?”
「沒有,大德!”
「比丘們!這些事物(法)不能用慧來看見它們後而了知嗎?”
「能的,大德!”
「比丘們!這就是展示的法門,通過它通過它,一位比丘能如是宣稱證智(final knowledge):「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存在的狀態不再。」
再者,比丘們!已經用耳見一種聲音後……已經用意認知一種精神現象(法)後,如果有內在的貪慾、嗔恨和妄想迷惑,一位比丘了知:「有內在的貪慾、嗔恨和妄想迷惑”;或者,如果沒有內在的貪慾、嗔恨和妄想迷惑,他了知:「沒有內在的貪慾、嗔恨和妄想迷惑。” 因為是這樣,有通過信仰(faith)、個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口述傳統(oral tradition)、合乎邏輯的沉思(reasoned reflection)和從沉思後對一個見的接受(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來了知的這些事物嗎?”
「沒有,大德!”
「比丘們!這些事物(法)不能用慧來看見它們後而了知嗎?”
「能的,大德!”
「比丘們!這就是展示的法門,通過它通過它,一位比丘能如是宣稱證智(final knowledge):「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存在的狀態不再。」」
SN.35.154 諸根具備(Equipped with Faculties)經
那時,某一位比丘去見世尊……對他說道:「大德!人們說「具備諸根,具備諸根。” 大德!通過什麼方式,一個人具備諸根呢?”
「比丘!如果當一個人在眼根里住于思考生滅(contemplating rise and fall)時,其人對眼根體驗厭離(experiences revulsion);如果當一個人在耳根里住于思考生滅(contemplating rise and fall)時,其人對耳根體驗厭離(experiences revulsion);……當一個人在意根里住于思考生滅(contemplating rise and fall)時,其人對意根體驗厭離(experiences revulsion)。當體驗厭離時,他冷靜離欲,通過冷靜離欲,他的心獲得解脫。當解脫時,而有”它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存在的狀態不再。」」
SN.35.155 一個說法者(A Speaker on the Dhamma)經
那時,某一位比丘去見世尊……對他說道:「大德!人們說「一個說法者,一個說法者。” 大德!通過什麼方式,一個人是一個說法者呢?”
「比丘!如果一個人是為了對眼厭離的目的,為了它的褪盡和息滅而教導法,其人可稱為一個說法者比丘。如果一個人是為了對眼厭離的目的,為了它的褪盡和息滅而修習法,其人可稱為一個修法者比丘。如果通過對眼厭離,通過它的褪盡和息滅,以無執取而解脫,其人可稱為一個在當生證得涅槃的比丘。
比丘!如果一個人是為了對耳厭離的目的……是為了對意厭離的目的,為了它的褪盡和息滅而教導法,其人可稱為一個說法者比丘。如果一個人是為了對意厭離的目的,為了它的褪盡和息滅而修習法,其人可稱為一個修法者比丘。如果通過對意厭離,通過它的褪盡和息滅,以無執取而解脫,其人可稱為一個在當生證得涅槃的比丘。”
第十五品新與舊(New and Old)品終。
SN.35.1-12,SN.35.13-22,SN.35.23-42,SN.35.43-62,SN.35.63-73,SN.35.74-83,SN.35.84-93,SN.35.94-103,SN.35.104-113,SN.35.114-123,SN.35.124-133,SN.35.134-145,SN.35.146-155,SN.35.156-227,和SN.35.228-248。
【Chanworld.org】2017.10.22-2018.12.12-1.2-MG
您必須登錄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