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1.1-10,SN.1.11-20,SN.1.21-30,SN.1.31-40,SN.1.41-50,SN.1.51-60,SN.1.61-70,和SN.1.71-81。
《相應部》卷1【禪世界版】4
第一章 諸天相應 (相應一)
第四品 沙睹羅巴主(THE SATULLAPA HOST)品
SN.1.31-40
SN.1.31 與善人們為伴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當時夜已深沉,眾多絕美的沙睹羅巴主天神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祇樹園,去拜見世尊。已經到了,他們向世尊禮敬,在一旁站立。
然後有位天神,站立一旁時,在世尊面前唱誦此偈:
78 “應該只與善人們相交,
一個人應該培養與善人們的親密感。
已經學習了善人們的正法,
一個人變得更好而永遠不會更糟。”
接着,五位別的天神輪流對世尊唱誦他們的偈頌:
79 “應該只與善人們相交,
一個人應該培養與善人們的親密感。
已經學習了善人們的正法,
就能獲得智慧,而不是從另一人那裡獲取。”
–
80 “應該只與善人們相交,
一個人應該培養與善人們的親密感。
已經學習了善人們的正法
一個人就不會在悲傷中悲傷。”
–
81 “應該只與善人們相交,
一個人應該培養與善人們的親密感。
已經學習了善人們的正法,
一個人就在他的關係們中閃耀。”
–
82 “應該只與善人們相交,
一個人應該培養與善人們的親密感。
已經學習了善人們的正法,
眾生就向著一個善的目的地行進。”
–
83 “應該只與善人們相交,
一個人應該培養與善人們的親密感。
已經學習了善人們的正法,
眾生就會舒適地受持。”
接着另一位天神對世尊說道:“世尊,你認為哪一位說得好呢?”
(世尊:)
“你們通過一種方式都說得很好。但是你們也聽我說道:
84 應該只與善人們相交,
一個人應該培養與善人們的親密感。
已經學習了善人們的正法,
一個人就從一切痛苦中得到釋放。”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興高采烈的天神向世尊禮敬,然後右繞,就在那裡消失。
SN.1.32 慳貪吝嗇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當時夜已深沉,眾多絕美的沙睹羅巴眾天神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祇樹園,去拜見世尊。已經到了,向世尊禮敬,在一旁站立。
然後有位天神,站立一旁時,在世尊面前唱誦此偈:
85 “通過慳貪吝嗇與放逸,
一個布施就沒有得到施予。
一個知道的人,希冀福德時,
應該確切地施予一個布施。”
接着另一位天神對世尊唱誦這些偈頌:
86 “當不施予時,慳貪吝嗇者所害怕的,
恰是那不施予者得到的危險。
慳貪者所害怕的饑渴,
會在此世間和來世折磨那個愚者。”
–
87 “因此,已經除去了慳貪吝嗇,
污點的征服者應該施予一個布施。
諸福德之行是
過活的眾生在另一個世界生起時的供養。”
接着另一位天神對世尊唱誦這些偈頌:
88 “他們在死者中並未死去,
就象在道路上同行的旅人,
儘管他們擁有很少而仍然會提供:
這是一個古老的準則。”
–
89 “有些人儘管擁有很少但仍然會提供,
其他人極為富裕卻不喜歡給予。
從擁有的很少中拿出來的一項布施,
其價值千倍於極為富裕者的一項布施。”
接着另一位天神對世尊唱誦這些偈頌:
90 “善者們布施難施之施,
行難行之行,
而不善者們不去模仿善者們:
善者們的法很難追隨。”
–
91 “因此善者們和不善者們,
他們死後命運完全不同:
不善者們墮入地獄,
而善者們去往天界。”
接着另一位天神對世尊說道:“世尊!哪一位天神說得好?”
(世尊:)
“你們通過一個方式都說得很好。但是請也聽我說道:
92 “如果一個人修行法,
儘管只是以撿拾過活,
如果一個人在贍養妻子的同時,
還從他所擁有的很少中拿出來布施,
那些供奉一千的人們的百千布施,
與象他那樣的人的布施相比,
不值十六分之一。”
接着另一位天神對世尊唱誦一偈:
93 “為什麼他們的供奉,又大又多,
不及正直者的布施的價值呢?
為什麼那些供奉一千的人們的百千布施,
與象他那樣的人的布施相比,
不值十六分之一呢?”
接着世尊用一偈頌回答那位天神:
94 “由於在他們的不義得到安頓時,
殺人放火,招致悲傷,
他們的布施 – 令人傷心,充滿暴力,
因而不及正直者的布施的價值。
所以那些供奉一千的人們的百千布施,
與象他那樣的人的布施相比,
不值十六分之一。”
SN.1.33 良善經
在舍衛城。當時夜已深沉,眾多絕美的沙睹羅巴眾天神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祇樹園,去拜見世尊。已經到了,向世尊禮敬,在一旁站立。
然後有位天神,站立一旁時,對世尊唱誦歡喜偈:
“親愛的先生!布施為善!”
–
95 “通過慳貪吝嗇與放逸,
一個布施就沒有施予。
一個知道的人,希冀福德,
應該確切地施予一個布施。”
接着有位天神,對世尊唱誦歡喜偈:
“親愛的先生!布施為善!
並且進一步地:
甚至當所有的很少時,布施為善。
–
96 有些人儘管擁有很少但仍然布施,
其他人極為富裕卻不喜歡給予。
從擁有的很少中拿出來一個布施,
其價值千倍於極為富裕的人們的布施。”
接着有位天神,對世尊唱誦歡喜偈:
“親愛的先生!布施為善!
甚至當幾乎沒有什麼時,布施為善。
並且進一步地:
當布施和信念一起施予,布施為善。
–
97 他們說:布施和戰爭相似:
一些良善的人戰勝眾多的人。
如果一個有信念的人布施甚至很少,
一個人因此在來另一個世間變得快樂。”
接着有位天神,對世尊唱誦歡喜偈:
“親愛的先生!布施為善!
甚至當幾乎沒有什麼時,布施為善。
並且進一步地:
一個正義的所得的布施也為善。
–
98 當一個人施予一個正義地所得的布施,
靠努力和活力精勤而獲得的,
已超越夜摩的衛多羅尼河(Yama’s Vetaranı River)後,
那個凡夫抵達諸天界。”
接着有位天神,對世尊唱誦歡喜偈:
“親愛的先生!布施為善!
甚至當幾乎沒有什麼時,布施為善。
當和信念一起施予時,布施為善;
一個正義的所得的布施也為善。
並且進一步地:
無分別地布施也為善。”
–
99 “對於此世間值得供養的那些人,
有分別地布施得到善逝的稱讚。
布施給他們的會結出碩果,
猶如種子播撒於肥沃的良田。”
接着有位天神,對世尊唱誦歡喜偈:
“親愛的先生!布施為善!
甚至當幾乎沒有什麼時,布施為善。
當和信念一起施予時,布施為善;
一個正義的所得的布施為善。
無分別地布施也為善。
並且進一步地:
對過活的眾生的剋制也為善。”
–
100 一個不傷害過活的眾生的人,
因害怕其他人的責難而不作惡。
他們稱讚膽怯的人,而不是勇敢的人,
因為出於恐懼,善者們不會作惡。”
接着另一位天神對世尊說道:“世尊!哪一位天神說得好?”
(世尊:) “你們通過一種方式都說得很好。但是請也聽我說道:
101 “的確布施得到很多方式的讚揚,
但是正法之道卻超越布施。
因為在過去和甚至很久以前,
良善和有智慧的人們成就涅槃。”
【注】:善逝,菩提比丘英譯作“the Fortunate One”。“衛多羅尼河”,庄春江大德另譯為“灰河”。
SN.1.34 無有(There Are No)經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當時夜已深沉,眾多絕美的沙睹羅巴眾天神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祇樹園,去拜見世尊。已經到了,向世尊禮敬,在一旁站立。
然後有位天神,站立一旁時,對世尊唱誦此偈:
102 “在人們當中,
沒有永恆的諸感官享樂;
在這裡只有合意的諸事物。
當一個人系縛於這些東西,
在它們當中漫不經心地放逸,
從死神的領域,
他不能達到“不再回來”的境地。”
(另一位天神:)
“痛苦從慾望所生,苦惱從慾望所生。通過慾望的去除,痛苦得到除去;通過痛苦的去除,苦惱得到除去。”
(世尊:)
103 “在此世間中諸美好的事物,並不是理智的諸快樂:
男子的好色是貪慾的意圖。
美好的諸事物如實地在此世間呈現,
可是智者除去了對它們的慾望。”
–
104 “一個人應該捨棄憤怒,放棄狂妄輕慢,
超越所有的束縛。
一無所有的人不受痛苦的折磨,
他沒有執着於名色。”
–
105 “他放棄名稱計較,沒有狂妄輕慢;
他在此處切斷了對名色的渴愛。
儘管諸天和眾人到處尋找他,
在此處和他處,天界和一切處,
他們找不到一個其諸結被切斷,
已無煩惱和渴望的人。”
(尊者摩加拉奢:)
106 “如果諸天和人們還沒有看見
一個在此處或別處如此解脫的人,
他在人當中無與倫比,住於為眾人的利益,
禮敬他的他們會得到讚揚嗎?”
(世尊:“摩加拉奢!”)
107 “那些禮敬已經得到解脫的他的比丘們,
也值得讚揚。
但是已知道了正法和放棄了懷疑,
那些比丘甚至成為諸結縛的超越者。”
SN.1.35 挑剔者們經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當時夜已深沉,眾多絕美的沙睹羅巴眾天神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祇樹園,去拜見世尊。已經到了,在空中站立,(沒有禮敬世尊) 。
然後有位天神,站在空中,對世尊唱誦此偈:
108 “如果一個人表現的是一種方式,
而實際所行卻是另一種方式,
他享用的東西通過偷竊得到,
如同一個靠欺騙的賭徒的諸利。”
(另一個天神:)
109 “一個人應該言行一致;
不會去做的就不要說。
智者能清楚地辨別出,
不去修持其所鼓吹的東西的人。”
(世尊:)
110 “不是只通過言語,也不是只通過聆聽,
一個人就能在此修行的堅實的道路上前行。
通過這樣,智者們,禪修者們,
就能從魔羅的束縛中釋放。
–
111 的確智者們不會假裝,
因為他們了知此世間之道。
通過究竟智,智者們獲得平靜,
他們超越了對此世間的依戀附着。”
接着那些天神,從空中飛落到地上,以頭觸世尊的雙足俯身拜倒,並對世尊說道:“大德!我們犯了大罪過,如此蠢笨和生硬,以致我們以為能質問世尊。看在未來我們自製的份上,請世尊原諒我們如此的罪過。”
接着世尊報以微笑。然後那些發現更大程度錯誤的天神,飛升到空中。有位天神,站在空中,對世尊唱誦此偈:
112 “如果一個人不去原諒,
那些懺悔罪過者,
因心上的憤怒,忿恨的意圖,
一個人強烈地心存敵意。”
(世尊:)
113 “假如沒有罪過,
假如在這裡沒有走入歧途,
假如敵意得到平息,
那麼在這裡一個人就不會有錯誤。”
(一位天神:)
114 “對誰來說會沒有罪過呢?
對誰來說不會走入歧途呢?
誰不曾困惑呢?
誰是智者,保有正念呢?”
(世尊:)
115 “如來、正覺者,
一切眾生的憐憫者:
對他來說沒有罪過,
對他來說不會有歧途;
他沒有困惑,
並且他是智者,保有正念。”
–
116 “如果一個人不原諒
那些懺悔罪過者,
因心上的憤怒,忿恨的意圖,
他強烈地心存敵意。
我不歡喜那種敵意,
如是我原諒你們的罪過。”
SN.1.36 信念經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當時夜已深沉,眾多絕美的沙睹羅巴眾天神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祇樹園,去拜見世尊。已經到了,向世尊禮敬,在一旁站立。
然後有位天神,站立一旁時,對世尊唱誦此偈:
117 “信念是一個人的夥伴;
假如信念的缺失不持續地發生,
他就會有名聲和名望,
他就能離開遺骸去往天界。”
接着另外一位天神對世尊唱誦此偈:
118 “一個人應該捨棄憤怒,放棄狂妄輕慢,
超越所有的束縛。
一無所有的人不受痛苦的折磨,
他不執着於名色。”
接着另外一位天神對世尊唱誦此偈:
119 “愚人們缺乏智慧,
他們致力於放逸。
智者守護其勤勉精進,
作為他的最大的財富。
–
120 請不要屈服於放逸,
不要親近諸感官享樂。
對於勤勉精進者來說,通過修習禪定,
獲得無上的快樂。
SN.1.37 集會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與全都是阿羅漢的五百位大比丘僧團 ,一起住在釋迦族人的迦毘羅衛城大林中。十個世界的大部分天神,為了覲見世尊和比丘僧團而集合在一起。 那時,四位凈居天的天神想道:“這位世尊與全部都是阿羅漢的五百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共住在釋迦族人的迦毘羅衛城大林中。來自十個世界的大部分天神,為了覲見世尊與比丘僧團而集合,讓我們去拜見世尊。抵達後,在世尊面前一一唱誦我們自己的偈頌。
接着,那些天神猶如強壯的男子能伸直彎曲的手臂,或彎曲伸直的手臂那樣,快速地在凈居天消失,重新出現在世尊面前。然後那些天神向世尊禮敬,在一旁站立。有位天神,站立一旁時,對世尊唱誦此偈:
121 “在叢林中的大集會中,
諸天族們已集合。
我們已來到這個正法的集會,
為了覲見無敵的僧團。”
接着另外一位天神,對世尊唱誦此偈:
122 “那裡的比丘們專註得定,
他們已經端正了他們自己的心。
就象手握韁繩的一位戰車御者,
智者們守護他們的諸根。”
接着另外一位天神,對世尊唱誦此偈:
123 “在穿越荒蕪,切斷橫閂,
在根除了因陀羅柱後,沒有被擾動,
他們以清凈無垢而前行,
年輕的諸龍們得到有眼力遠見者很好的調伏。”
接着另外一位天神,對世尊唱誦此偈:
124 “那些皈依佛者,
將不會前去悲慘之界(苦界)。
在捨棄了人身之後,
他們將充滿諸天眾。”
【注】:庄春江大德註:“因陀羅柱” (indakhīlo,另譯為“王柱”),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因陀羅柱”(an Indra’s pillar)。按:“因陀羅” (inda,梵語作Indra,另譯為“王”)即“釋提桓因”,“因陀羅柱”依PTS英巴辭典的解說,這是城門前的標竿、樁或圓柱(the post, stake or column),或屋子門前埋入地裡的大石頭(a large slab of stone)”;“有眼力遠見者”,菩提比丘英譯作”the One with Vision”,而庄春江大德和古漢語版譯作“有眼者”。
SN.1.38 岩石碎片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王舍城摩達屈支的鹿野苑。那時,世尊的腳被岩石碎片割傷。世尊甚感痛楚,身之所受,包括疼痛、折磨、急痛、刺痛、心痛和不合意等。但是世尊以正念清晰地了知,忍受了痛苦而沒有困苦不堪。接着世尊將他的罩袍疊成四折後,在右側作獅子卧的姿勢躺下,將一條腿疊在另一條腿上,充滿正念和正知。
當時夜已深沉,七百位絕美的沙睹羅巴眾天神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摩達屈支,去拜見世尊。已經到了,向世尊禮敬,在一旁站立。
然後有位天神,站立一旁時,對世尊唱誦歡喜偈:
“先生!沙門苦行者喬達摩確實是一條龍。當疼痛、折磨、急痛、刺痛、心痛和不合意等身體感受升起時,通過龍般的行止方式來忍受它們,他以正念清晰地了知,忍受了痛苦,而沒有困苦不堪。”
接着,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唱誦歡喜偈:
“先生!沙門苦行者喬達摩確實是一頭獅子。當疼痛、折磨、急痛、刺痛、心痛和不合意等身體感受升起時,通過獅子般的行止方式來忍受它們,他以正念清晰地了知,忍受了痛苦,而沒有困苦不堪。”
接着,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唱誦歡喜偈:
“先生!沙門苦行者喬達摩確實是一位高貴者。當疼痛、折磨、急痛、刺痛、心痛和不合意等身體感受升起時,通過他高貴的行止方式來忍受它們,他以正念清晰地了知,忍受了痛苦,而沒有困苦不堪。”
接着,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唱誦歡喜偈:
“先生!沙門苦行者喬達摩確實是一頭健牛。當疼痛、折磨、急痛、刺痛、心痛和不合意等身體感受升起時,通過他健牛般的行止方式來忍受它們,他以正念清晰地了知,忍受了痛苦,而沒有困苦不堪。”
接着,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唱誦歡喜偈:
“先生!沙門苦行者喬達摩確實是一個強負荷者。當疼痛、折磨、急痛、刺痛、心痛和不合意等身體感受升起時,通過他強負荷者般的行止方式來忍受它們,他以正念清晰地了知,忍受了痛苦,而沒有困苦不堪。”
接着,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唱誦歡喜偈:
“先生!沙門苦行者喬達摩確實是一個已調御者。當疼痛、折磨、急痛、刺痛、心痛和不合意等身體感受升起時,通過他已調御的行止方式來忍受它們,他以正念清晰地了知,忍受了痛苦,而沒有困苦不堪。”
接着,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唱誦歡喜偈:
“看吧!他的定已經善加修習,心已得到善解脫 – 不向前和向後彎曲,沒有障礙,經歷了強大壓制的考驗!對如此的一個如龍、如獅、高貴的、如健牛、如強負荷者和如已調御者的男子,如果認為能被侵犯,需要什麼才能遠離這樣的無見?”
【注】:“無見”,菩提比丘英譯作“lack of vision”。
125 “儘管婆羅門們學習了五吠陀,
修習諸苦行達一百年之久,
他們的心沒有得到正確的解脫:
那些根性下劣者不能抵達彼岸。”
–
126 “他們在渴愛中跌倒,被誓願與戒條系縛,
修習粗礪的苦行達一百年之久,
他們的心沒有得到正確的解脫:
那些根性下劣者不能抵達彼岸。”
–
127 “在這裡對喜歡狂妄輕慢的人來說沒有調御,
對不得定者來說也沒有聖人品位:
儘管獨居山林,漫不經心地放逸,
一個人不能超越死神的領域。”
–
128 “已經放棄狂妄輕慢而很好地專註得定,
具足善心,並在一切處得到解脫:
獨居山林,精勤努力,
一個人就能超越死神的領域。”
SN.1.39 雨神的女兒經 (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毘舍離的大林重閣講堂。
當時夜已深沉,絕美的雨神的女兒紅蓮,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大林,去拜見世尊。紅蓮抵達後,禮敬世尊,在一旁站立時,對世尊唱誦這些偈頌:
129 “我禮拜佛陀,眾生中的無上者,
住在毘舍離大林中。
我是紅蓮,
雨神的女兒,紅蓮。”
–
130 “先前我已經聽說,
法已經被“遠見者”(有眼者) 實現;
但是現在牟尼、善逝施教,
作為見證者我了知正法。”
–
131 “那些去閒蕩並批評聖法的無明者,
他們會墮入“恐怖呼喊地獄”,
長久地,
經歷痛苦。”
–
132 “但是在正法上,
那些擁有平靜和忍辱的人,
他們在捨棄人身之後,
將充滿諸天眾。”
SN.1.40 雨神的女兒經 (2)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毘舍離的大林重閣講堂。
當時夜已深沉,絕美的雨神的女兒小紅蓮,發放殊勝妙光,照亮整個大林,去拜見世尊。小紅蓮抵達後,禮敬世尊,在一旁站立時,對世尊唱誦這些偈頌:
133 “雨神的女兒紅蓮來過,
如同閃電的閃光般美麗。
禮敬佛陀和法,
她說了這些充滿義理的偈頌。
–
134 儘管法本如斯,
我可能會用許多方式分析它,
以我心中已知解它的程度,
我將簡述它的義理。
–
135 在整個此世間,
不應該以身、語和意作惡。
已經放棄諸感官快樂,
充滿正念和正知,
一個人不應該追求痛苦的和有害的道路。”
第四品沙睹羅巴主品終。
SN.1.1-10,SN.1.11-20,SN.1.21-30,SN.1.31-40,SN.1.41-50,SN.1.51-60,SN.1.61-70,和SN.1.71-81。
【Chanworld.org】2017.03.26-2018.09.28-1.2-MG
您必須登錄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