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现代汉语)

返回《小部》

DhP.1.1(1)-6.14(89)DhP.7.1(90)-13.12(178)DhP.14.1(179)-19.17(272)DhP.20.1(273)-26.41(423)


礼敬世尊、阿罗汉和遍正觉者

《小部》KN.2  法句经 【禅世界现代汉语完全版】

 禅世界 译

南传上座部巴利文《法句经》的汉语翻译有多种版本,印顺导师在了参法师于1953年翻译的南传《法句经》的序中有很详细的版本描述。了参法师用多言古代汉语整齐格式翻译此经。敬法法师于2015年发行了《法句经》巴汉对照新版(第二版)。【禅世界版】参考了参法师版、敬法法师版和多种英译版本(如尊者那难陀版、尊者佛护版),重新翻译成现代汉语,得以成文四卷。请同修审阅、批评和指正。参见维基百科关于《法句经》的介绍

【注】:DhP.1.1(1)-26.41(423) (DhP.m.n(o):m-品数;n-该品中的颂号;o-在法句经中的颂号)

《小部》KN.2  法句经 【禅世界现代汉语完全版】PDF EPUB电子书下载

法句经(梵语:धर्मपद Dharmapada;印度俗语、巴利语:धम्मपद Dhammapada),又译为昙钵经、昙钵偈,为佛教重要典籍;是佛陀所说偈颂的合集,也是传播广泛,相当知名的佛教经典。根据传统说法,这些是佛陀在不同场合中所说的偈颂,其内容涉及有关佛教戒律和修行的清净生活,为教导佛法戒、定、慧的言说,后来再经由佛教僧侣编定而成。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的《小部》保有 Dhammapada 的早期版本,计有26品423颂,由了参法师在1953年时译成中文。汉文大藏经收有支谦等人所译出的《法句经》以及天息灾译出的《法集要颂经》。支谦本混编了维祇难以及竺将炎分别所出的偈颂,计有39品758颂。天息灾本则是译自说一切有部譬喻师法救所编辑的33品梵语 Dharmapada(称为《自说品》)。另外还有穿插譬喻故事的《法句譬喻经》以及《出曜经》两个版本。


南传《法句经》(现代汉语) 卷一
第一  双品 – 第六 智者品

DhP.1.1(1)-6.14(89)


第一  双品

DhP.1.1(1)  一切精神状态(all mental states)以心(Mind)为先导,以心为主宰,并由心造作产生。若某人通过不清净的心,说话或造作,从此痛苦跟随着他,犹如车轮跟随(拉车的)牛之足。

【注】:诸法,即所有的精神性状态(所有的精神性境界; all mental states)。

DhP.1.2(2) 诸法以心为先导,以心为主宰,并由心造作产生。若某人以清净化的心,说话或造作,从此幸福跟随着他,如影随形不会分离。

DhP.1.3(3)  “他辱骂我,他殴打我,他击败我,他掠夺我。” 那些心里怀有这些想法的人,他们的怨恨不会平息。

DhP.1.4(4)  “他辱骂我,他殴打我,他击败我,他掠夺我。” 那些心里不怀有这些想法的人,他们的怨恨会得到平息。

DhP.1.5(5)  在此世间的确如此,从来怨恨不会平息怨恨,唯有没有怨恨才能平息怨恨,这是永恆的法则。

DhP.1.6(6)  但是其他(诤论的)人不明白:“在此处有一天我们终将(在诤论中)死亡。” 而那些知道这一点的人,因此将平息他们的种种诤论。

DhP.1.7(7) 一个人见色身以为清净而追求诸享乐(pleasures),不收摄克制诸根,在饮食上不知适度,懈怠而放荡,魔王(Mara)会战胜他,犹如狂风吹倒一棵脆弱的树。

【注】:“见色身以为清净”,而追求诸乐趣。“魔王”,即诸感官贪欲。

DhP.1.8(8) 一个人住于观察思考诸不清净性,善于收摄克制诸根,在饮食上适度,具足信念而且精进,魔王从来不会战胜他,犹如狂风不能吹动一座岩山。

DhP.1.9(9) 一个人还未除去污染,却身上穿着袈裟, 缺乏自制和诚实,他不配所穿着的袈裟。

DhP.1.10(10) 而一个人已经除去污染 ,善于守持戒德,具足自制和诚实,他的确配所穿着的袈裟。

DhP.1.11(11) 把非本质真实的误解为本质真实的,把本质真实的误解为非本质真实的,那些如此持有错误思想的人,他们永远不能抵达本质真实。

DhP.1.12(12) 知道本质真实的为本质真实的,知道非本质真实的为非本质真实的,那些如此持有正确思想的人,确实抵达本质真实。

DhP.1.13(13) 就象雨可以渗透覆盖得不好的屋子一般,贪欲可渗透尚未得到修习的心。

DhP.1.14(14) 就象雨无法渗透覆盖得很好的屋子一般,贪欲无法渗透得到很好修习的心。

DhP.1.15(15) 现世中他在此处悲哀,死后他在别处悲哀,造作恶业的人在两处都会悲哀。当他回想自己不清净的诸行为时,他悲哀而且苦恼。

DhP.1.16(16) 现世中他在此处高兴,死后他在别处高兴,行善修福的人在两处都会高兴。当他回想自己清净的诸行为时,他高兴而且欢腾。

DhP.1.17(17)  现世中他在此处受苦,死后他在别处受苦,造作恶业的人在两处都会受苦。他如是想到“我已造作恶业”而受苦。此外,他已经生往恶趣(可悲的状态),他依然受更多苦。

DhP.1.18(18)  现世中他在此处喜悦,死后他在别处喜悦,行善修福者在两处都会喜悦。他想到“我已行善修福”而喜悦。此外,他已经生往善趣(至乐的状态),他依然更多地喜悦。

DhP.1.19(19)  尽管他诵读了很多经典,放逸者却不相应地去实行。犹如放牧者数别人的牛一般,他无法分享到梵行的诸果报。

DhP.1.20(20)  尽管他诵读了很少经典,但依照教导(the Teaching)去实行,舍弃了贪、瞋、痴,具备正慧(true wisdom;正知)和净解脱心(emancipated mind),在现世和任何来世不执取于任何事物,他就能分享到梵行的诸果报。

双品第一终。


第二  不放逸品

DhP.2.1(21) 经心不放逸(Heedfulness)是不死之道,懈怠放逸是死亡之道。经心不放逸的人们不死,而那些懈怠放逸者犹如已死之人。

DhP.2.2(22) 已清楚了知这种差别,意向于经心不放逸的明智者在经心不放逸中欢喜,在清净圣人们的境界里获得喜悦。

DhP.2.3(23) 那些禅修者持之以恆、坚定地精进努力。那些明智者们独自体证了那毫无束缚的无上涅槃。

DhP.2.4(24)  对于活力精进、具足正念、行为清净、谨慎行事、自我约束、如法生活和经心不放逸者,他的荣耀日益增长。

DhP.2.5(25)  通过持续勤奋、热切认真、严守戒律和自我约束,就让明智者为自己建立一个岛洲,使得洪水无法淹没。

DhP.2.6(26)  愚痴者沉溺于懈怠放逸,而明智者保持经心不放逸,犹如守护最为巨大的财富。

DhP.2.7(27)  不要让位于懈怠放逸,不要沉溺于诸感官享乐,只有禅修而经心不放逸的人,肯定获得充裕的快乐。

DhP.2.8(28) 当一个明智者通过经心不放逸,而去除懈怠放逸,无忧地登上了智慧的殿堂之时,这位无忧无虑的圣人观察悲伤和愚痴之众,犹如一个在山顶上的人者观察平地上的人们那样。

DhP.2.9(29) 在懈怠放逸的众人中他经心不放逸,在昏睡的众人中他却保持警醒,这个明智者犹如快马迅速前行,把脆弱者远远地抛在身后。

DhP.2.10(30) 摩伽(Indra)通过经心不放逸,得以成为诸天之主。 要称赞经心不放逸,而斥责懈怠放逸。

DhP.2.11(31)  欢喜于经心不放逸的比丘,害怕懈怠放逸。他犹如烈火般前行,烧尽一切或大或小的束缚。

DhP.2.12(32)  欢喜于经心不放逸的比丘,害怕懈怠放逸。他绝不会堕落,而是已接近涅槃。

不放逸品第二终。


第三  心品

DhP.3.1(33)  摇摆、晃动的心,难以得到守护和约束,明智者把心调正,犹如制箭匠人矫正箭一般。

DhP.3.2(34)  就象一条从水里拖出并掷于干地上的鱼(想逃离)而悸动和颤抖一般,一个人要舍弃魔王的领地(the realm of Mara),此心也会甚至这样颤动。

DhP.3.3(35) 难以调御、永远快速善变和随其所欲的心,对它的调御的确美妙。一颗得到调御的心带来快乐。

DhP.3.4(36) 难以捉摸、极为细微和随随其所欲的心,要守护它,明智者啊!一颗得到守护的心带来快乐。

DhP.3.5(37) 心(The mind)远去、独行、无有形体(without form)、住于心的洞穴。那些调御此心的人,会从魔王(Mara)的诸束缚中获得解脱。

【注】:Ven. Duddharakkhita 佛护尊者注:心为识之座(Heart is the seat of consciousness)。因此有安息于心的洞穴的意(mind)之类比。

DhP.3.6(38)  对于心不安定、不了知正法和信念在晃动的人来说,其智慧不会圆满。

DhP.3.7(39)  对于心无贪欲、迷惑,已超越善恶,保持警醒的人来说,其没有恐怖。

DhP.3.8(40) 了知此身体脆弱如陶罐,已安住心固若城池,一个人就能以智慧作为武器攻击魔,就能保护征服的领地而不执着。

DhP.3.9(41)  唉!的确在不久之后,此身体将躺在地上,被抛弃,且无心识知觉,犹如无用的木头。

DhP.3.10(42)  不论仇敌对仇敌,或者怨家对怨家做出什么(伤害),一颗错误导向的心,却甚至会做出比那更大的(恶行)。

DhP.3.11(43)  对于母亲、父亲,或任何亲戚所不能做到的(善行),一颗正确导向的心,却甚至会做出比那更好的(福德善行)。

心品第三终。


第四 花品

DhP4.1(44)  谁能探究地界(this earth)、阎魔界(Yama’s world)与天人界(this sphere of mean and gods)?谁能如巧匠采花一般,将得到谆谆教导的法句(智慧之道)臻于圆满?

【注】:地界指自己、自身;阎魔界包含四道;这里天界包含六天和人界。法句:Dharma-verse。

DhP4.2(45)  圣弟子探究地界、阎魔界与天界。 圣弟子如巧匠采花一般,将得到谆谆教导的法句(智慧之道)臻于圆满

DhP4.3(46) 了知此身犹如泡沫,觉知它如海市蜃楼般的本质,已切断魔王的以花作为尖端的诸贪欲之箭,一个人应该永远不为死神所见。

DhP4.4(47)  只采摘诸享乐之花的人,其心散乱,死神把他带走,犹如一道强大的洪流冲走沉睡的村庄。

DhP4.5(48)  只采摘诸享乐之花的人,其心散乱,无法满足于诸感官欲望(insatiate in sense desires),终被死神所降伏支配。

DhP4.6(49) 犹如蜜蜂采蜜后离花而去,不损伤花色与花香,智者(圣人)应如是行走托钵于村庄。

DhP4.7(50)  一个人不应该观察别人的过失和别人已做或未做的事情;一个人应该省察自己已做和未做的事情。

DhP4.8(51)  某人不相应去履行的动听之词,犹如色彩斑斓却无花香的美丽的花朵一般,只是无果之言。

DhP4.9(52)  某人的确相应去履行的动听之词,犹如色彩斑斓且花香馥郁的美丽的花朵一般,确是有果之言。

DhP4.10(53)  犹如可从花簇堆中制作许多花环一般,已出生的凡夫应该做许多善事。

DhP4.11(54) 花香不能逆风吹送,檀香木、多伽罗或茉莉(sandal, tagara, or jasmine)都是如此。而具足真理之人的德香逆风吹送,遍及四方。

DhP4.12(55)  檀香木、多伽罗、蓝莲花(blue lotus)及茉莉的花香,在这些花香当中,戒德之香位居无上。

DhP4.13(56)  多伽罗与檀香木,香味轻微;具足戒德者的香味最为殊胜,甚至飘至天界。

DhP4.14(57)  对于那些具足真正戒德、住于不放逸和正智解脱的人们,魔王找不到他们的所行之道。

DhP4.15(58)  犹如在扔于大道沟渠的垃圾堆里,也能开出莲花,香洁而悦意。

DhP4.16(59)  在盲目无知的芸芸凡夫中,遍正觉者的圣弟子闪耀智慧的光芒。

花品第四终。


第五  愚人品

DhP.5.1(60)  对失眠之人来说夜晚过长; 对疲惫之人来说一由旬(a yojana)距离过远;对不了知正法的愚人们来说,其轮回(Samara)极其漫长。

DhP.5.2(61)  假如一个游行者(Wander)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与自己类似的同伴,就应该坚定地单独游行,而绝不与一个愚人为伴。

DhP.5.3(62)  愚人常为此忧虑:“我有儿子们,我有财富。” 他甚至都无法拥有他自己,还能在何处(拥有)儿子们和财富?

DhP.5.4(63)  了知自己的愚昧的愚人,至少在那个程度上是明智的。而一个自诩聪明的愚人,他的确该被称之为一个愚人。

DhP.5.5(64)   虽然尽其一生,一个愚人会亲近一个智者,但他不再能了知正法,犹如一只汤匙不知汤味。

DhP.5.6(65)  虽然只是片刻之间,一个聪明人亲近了一个智者,他就能迅速了知正法,犹如一只舌头能了知汤味。

DhP.5.7(66)   愚人们举止之间,好象他们是自己的仇敌一般,他们造作各种恶业,带来苦果。

DhP.5.8(67)   造作了会后悔的业,所作不善,一个人在面对果报(Vipaka)时,会泪流满面而悲泣。

DhP.5.9(68)   造作了不会后悔的业,所作良善,一个人在面对果报时,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DhP.5.10(69)   只要恶业还未成熟,愚人就会以为它如蜜般甜美。而当恶业成熟之时,他就得为它受苦。

DhP.5.11(70)  愚人月复一月以古沙草(kusa)叶尖摄取(很少)食物,却不值实现正法者(Sankhata-Dhammanam)们的十六份之一。

【注】:了参法师注:“思法者(Sankhata-Dhammanam)是深入正法的人。依注解说:是觉悟四谛(苦、集、灭、道)的人。” 古沙草,又称香茅草,窄而尖。

DhP.5.12(71)   一个恶业造作之后,的确不会立即结出果实,就像牛奶不会马上凝结一样。但是它依然跟随着那愚人,犹如灰烬覆盖的火还在燃烧。

【注】:牛奶变酸即凝结。

DhP.5.13(72)  一个愚人获得知识,反而使其受到损害,因为它砍去他的头(中的智慧),并摧毁他固有的良善,

DhP.5.14(73)  (一个愚人)寻求不值得的非份之想,要在比丘们中获得尊重,要在寺院里掌权,以及众屋主的供奉。

DhP.5.15(74)   “愿居士和出家众,都认为因我而成就。无论任何大小之事,让他们跟随我听我的指示。” 这些就是愚人的野心;其贪欲与我慢如是(持续地)增长。

DhP.5.16(75)  (一条)是导向世俗利养之道,而另一(条)则是导向涅槃之道。一位身为佛弟子的比丘,如是明了此中差别,不要喜悦忘形于世俗利养,而应该致力于修习分离(develop detachment)。

愚人品第五终。


第六 智者品

DhP.6.1(76)   如果一个人看见一个聪明人能辨识即使显现为财富的过失,并加以斥责,那么一个人应该与此智者结交。与这些智者们结交只会更好而不会更糟。

DhP.6.2(77)   应该让他训诫与指导,防止他人犯过错。对贤善者们他确实尊敬,而对恶人们他却不和蔼可亲。

DhP.6.3(78)   不应与恶友结交,不应亲近卑劣之人。应该与善友结交,应该亲近高尚之人(noble men)。

【注】:高尚之人,了参法师译为“高尚士”;注为“无身、语、意之恶而从事于济度一切众生者。”

DhP.6.4(79)   在正法中找到法喜的人,以明净之心愉快过活;智者总是喜欢圣者们宣教的正法。

DhP.6.5(80)  灌溉者们调节水流。制箭师们矫正箭矢。木匠们定型木材。智者们调御自己。

【注】:调御自己,了参法师注为“克制自己的五根(眼、耳、鼻、舌、身)。

DhP.6.6(81)  犹如一块岩石不受狂风而动摇一样,智者们也不因褒贬而动摇。

DhP.6.7(82)  犹如一个湖泊,深邃、清澈和寂静一样,智者们在听闻诸教诫后,也变得清净(purified)。

DhP.6.8(83)  真实正直之人放弃对一切的依着(attachment)。有戒徳者不会渴望诸欲乐而抱怨。当他们受到快乐或痛苦的接触时,智者们不会显现出得意洋洋或沮丧忧愁。

DhP.6.9(84)  一个人不因该为自己或他人的利益而作恶,不为渴爱众儿子、财富与王国而作恶,不应为自己的利益,也不为别人的利益(而作恶),一个人不应该以不公正的手段来求得自己的成功。这样的人的确是具有戒德、具有慧以及如法的人。

DhP.6.10(85)  很少有人到达彼岸。那些其余的人,只是随此岸徘徊。

【注】:彼岸,了参法师注为“离生死之涅槃。” 此岸,注为“生死界。”

DhP.6.11(86) 然而那些依圆满宣说之法身体力行的人,他们将超越极难渡越的死界到达彼岸。

DhP.6.12(87) 已经舍弃恶法(暗道),就让此智者培育善法(明道)。已经从在家来到无家,就让他渴望难以享受的脱离喜悦。

DhP.6.13(88) 在放弃诸感官欲乐之后,就让此智者离开心的不净而净化自己

DhP.6.14(89) 其心已在诸觉支中(the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抵达完全卓越的人们,毫不攀缘,他们正快乐于一切执着的舍弃。他们弃绝占有,庆幸不执取于诸事物,诸垢已除,诸漏已尽,智慧灿烂,在此生中证得了涅槃。

【注】:诸觉支,了参法师注为“是七菩提分或名七觉支。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智者品第六终。

卷一终。


DhP.1.1(1)-6.14(89)DhP.7.1(90)-13.12(178)DhP.14.1(179)-19.17(272)DhP.20.1(273)-26.41(423)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Chanworld.org】2017.08.25-2017.11.08-2022.06.26-MG-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