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現代漢語)

返回《小部》

DhP.1.1(1)-6.14(89)DhP.7.1(90)-13.12(178)DhP.14.1(179)-19.17(272)DhP.20.1(273)-26.41(423)


禮敬世尊、阿羅漢和遍正覺者

《小部》KN.2  法句經 【禪世界現代漢語完全版】

 禪世界 譯

南傳上座部巴利文《法句經》的漢語翻譯有多種版本,印順導師在了參法師於1953年翻譯的南傳《法句經》的序中有很詳細的版本描述。了參法師用多言古代漢語整齊格式翻譯此經。敬法法師於2015年發行了《法句經》巴漢對照新版(第二版)。【禪世界版】參考了參法師版、敬法法師版和多種英譯版本(如尊者那難陀版、尊者佛護版),重新翻譯成現代漢語,得以成文四卷。請同修審閱、批評和指正。參見維基百科關於《法句經》的介紹

【注】:DhP.1.1(1)-26.41(423) (DhP.m.n(o):m-品數;n-該品中的頌號;o-在法句經中的頌號)

《小部》KN.2  法句經 【禪世界現代漢語完全版】PDF電子書下載

法句經(梵語:धर्मपद Dharmapada;印度俗語、巴利語:धम्मपद Dhammapada),又譯為曇缽經、曇缽偈,為佛教重要典籍;是佛陀所說偈頌的合集,也是傳播廣泛,相當知名的佛教經典。根據傳統說法,這些是佛陀在不同場合中所說的偈頌,其內容涉及有關佛教戒律和修行的清凈生活,為教導佛法戒、定、慧的言說,後來再經由佛教僧侶編定而成。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的《小部》保有 Dhammapada 的早期版本,計有26品423頌,由了參法師在1953年時譯成中文。漢文大藏經收有支謙等人所譯出的《法句經》以及天息災譯出的《法集要頌經》。支謙本混編了維祇難以及竺將炎分別所出的偈頌,計有39品758頌。天息災本則是譯自說一切有部譬喻師法救所編輯的33品梵語 Dharmapada(稱為《自說品》)。另外還有穿插譬喻故事的《法句譬喻經》以及《出曜經》兩個版本。


南傳《法句經》(現代漢語) 卷一
第一  雙品 – 第六 智者品

DhP.1.1(1)-6.14(89)


第一  雙品

DhP.1.1(1)  一切精神狀態(all mental states)以心(Mind)為先導,以心為主宰,並由心造作產生。若某人通過不清凈的心,說話或造作,從此痛苦跟隨著他,猶如車輪跟隨(拉車的)牛之足。

【注】:諸法,即所有的精神性狀態(所有的精神性境界; all mental states)。

DhP.1.2(2) 諸法以心為先導,以心為主宰,並由心造作產生。若某人以清凈化的心,說話或造作,從此幸福跟隨著他,如影隨形不會分離。

DhP.1.3(3)  「他辱罵我,他毆打我,他擊敗我,他掠奪我。」 那些心裡懷有這些想法的人,他們的怨恨不會平息。

DhP.1.4(4)  「他辱罵我,他毆打我,他擊敗我,他掠奪我。」 那些心裡不懷有這些想法的人,他們的怨恨會得到平息。

DhP.1.5(5)  在此世間的確如此,從來怨恨不會平息怨恨,唯有沒有怨恨才能平息怨恨,這是永恆的法則。

DhP.1.6(6)  但是其他(諍論的)人不明白:「在此處有一天我們終將(在諍論中)死亡。」 而那些知道這一點的人,因此將平息他們的種種諍論。

DhP.1.7(7) 一個人見色身以為清凈而追求諸享樂(pleasures),不收攝克制諸根,在飲食上不知適度,懈怠而放蕩,魔王(Mara)會戰勝他,猶如狂風吹倒一棵脆弱的樹。

【注】:「見色身以為清凈」,而追求諸樂趣。「魔王」,即諸感官貪慾。

DhP.1.8(8) 一個人住於觀察思考諸不清凈性,善於收攝克制諸根,在飲食上適度,具足信念而且精進,魔王從來不會戰勝他,猶如狂風不能吹動一座岩山。

DhP.1.9(9) 一個人還未除去污染,卻身上穿著袈裟, 缺乏自製和誠實,他不配所穿著的袈裟。

DhP.1.10(10) 而一個人已經除去污染 ,善於守持戒德,具足自製和誠實,他的確配所穿著的袈裟。

DhP.1.11(11) 把非本質真實的誤解為本質真實的,把本質真實的誤解為非本質真實的,那些如此持有錯誤思想的人,他們永遠不能抵達本質真實。

DhP.1.12(12) 知道本質真實的為本質真實的,知道非本質真實的為非本質真實的,那些如此持有正確思想的人,確實抵達本質真實。

DhP.1.13(13) 就像雨可以滲透覆蓋得不好的屋子一般,貪慾可滲透尚未得到修習的心。

DhP.1.14(14) 就像雨無法滲透覆蓋得很好的屋子一般,貪慾無法滲透得到很好修習的心。

DhP.1.15(15) 現世中他在此處悲哀,死後他在別處悲哀,造作惡業的人在兩處都會悲哀。當他回想自己不清凈的諸行為時,他悲哀而且苦惱。

DhP.1.16(16) 現世中他在此處高興,死後他在別處高興,行善修福的人在兩處都會高興。當他回想自己清凈的諸行為時,他高興而且歡騰。

DhP.1.17(17)  現世中他在此處受苦,死後他在別處受苦,造作惡業的人在兩處都會受苦。他如是想到「我已造作惡業」而受苦。此外,他已經生往惡趣(可悲的狀態),他依然受更多苦。

DhP.1.18(18)  現世中他在此處喜悅,死後他在別處喜悅,行善修福者在兩處都會喜悅。他想到「我已行善修福」而喜悅。此外,他已經生往善趣(至樂的狀態),他依然更多地喜悅。

DhP.1.19(19)  儘管他誦讀了很多經典,放逸者卻不相應地去實行。猶如放牧者數別人的牛一般,他無法分享到梵行的諸果報。

DhP.1.20(20)  儘管他誦讀了很少經典,但依照教導(the Teaching)去實行,捨棄了貪、瞋、痴,具備正慧(true wisdom;正知)和凈解脫心(emancipated mind),在現世和任何來世不執取於任何事物,他就能分享到梵行的諸果報。

雙品第一終。


第二  不放逸品

DhP.2.1(21) 經心不放逸(Heedfulness)是不死之道,懈怠放逸是死亡之道。經心不放逸的人們不死,而那些懈怠放逸者猶如已死之人。

DhP.2.2(22) 已清楚了知這種差別,意向於經心不放逸的明智者在經心不放逸中歡喜,在清凈聖人們的境界里獲得喜悅。

DhP.2.3(23) 那些禪修者持之以恆、堅定地精進努力。那些明智者們獨自體證了那毫無束縛的無上涅槃。

DhP.2.4(24)  對於活力精進、具足正念、行為清凈、謹慎行事、自我約束、如法生活和經心不放逸者,他的榮耀日益增長。

DhP.2.5(25)  通過持續勤奮、熱切認真、嚴守戒律和自我約束,就讓明智者為自己建立一個島洲,使得洪水無法淹沒。

DhP.2.6(26)  愚痴者沉溺於懈怠放逸,而明智者保持經心不放逸,猶如守護最為巨大的財富。

DhP.2.7(27)  不要讓位於懈怠放逸,不要沉溺於諸感官享樂,只有禪修而經心不放逸的人,肯定獲得充裕的快樂。

DhP.2.8(28) 當一個明智者通過經心不放逸,而去除懈怠放逸,無憂地登上了智慧的殿堂之時,這位無憂無慮的聖人觀察悲傷和愚痴之眾,猶如一個在山頂上的人者觀察平地上的人們那樣。

DhP.2.9(29) 在懈怠放逸的眾人中他經心不放逸,在昏睡的眾人中他卻保持警醒,這個明智者猶如快馬迅速前行,把脆弱者遠遠地拋在身後。

DhP.2.10(30) 摩伽(Indra)通過經心不放逸,得以成為諸天之主。 要稱讚經心不放逸,而斥責懈怠放逸。

DhP.2.11(31)  歡喜於經心不放逸的比丘,害怕懈怠放逸。他猶如烈火般前行,燒盡一切或大或小的束縛。

DhP.2.12(32)  歡喜於經心不放逸的比丘,害怕懈怠放逸。他絕不會墮落,而是已接近涅槃。

不放逸品第二終。


第三  心品

DhP.3.1(33)  搖擺、晃動的心,難以得到守護和約束,明智者把心調正,猶如制箭匠人矯正箭一般。

DhP.3.2(34)  就象一條從水裡拖出並擲於乾地上的魚(想逃離)而悸動和顫抖一般,一個人要捨棄魔王的領地(the realm of Mara),此心也會甚至這樣顫動。

DhP.3.3(35) 難以調御、永遠快速善變和隨其所欲的心,對它的調御的確美妙。一顆得到調御的心帶來快樂。

DhP.3.4(36) 難以捉摸、極為細微和隨隨其所欲的心,要守護它,明智者啊!一顆得到守護的心帶來快樂。

DhP.3.5(37) 心(The mind)遠去、獨行、無有形體(without form)、住於心的洞穴。那些調御此心的人,會從魔王(Mara)的諸束縛中獲得解脫。

【注】:Ven. Duddharakkhita 佛護尊者註:心為識之座(Heart is the seat of consciousness)。因此有安息於心的洞穴的意(mind)之類比。

DhP.3.6(38)  對於心不安定、不了知正法和信念在晃動的人來說,其智慧不會圓滿。

DhP.3.7(39)  對於心無貪慾、迷惑,已超越善惡,保持警醒的人來說,其沒有恐怖。

DhP.3.8(40) 了知此身體脆弱如陶罐,已安住心固若城池,一個人就能以智慧作為武器攻擊魔,就能保護征服的領地而不執著。

DhP.3.9(41)  唉!的確在不久之後,此身體將躺在地上,被拋棄,且無心識知覺,猶如無用的木頭。

DhP.3.10(42)  不論仇敵對仇敵,或者怨家對怨家做出什麼(傷害),一顆錯誤導向的心,卻甚至會做出比那更大的(惡行)。

DhP.3.11(43)  對於母親、父親,或任何親戚所不能做到的(善行),一顆正確導向的心,卻甚至會做出比那更好的(福德善行)。

心品第三終。


第四 花品

DhP4.1(44)  誰能探究地界(this earth)、閻魔界(Yama』s world)與天人界(this sphere of mean and gods)?誰能如巧匠採花一般,將得到諄諄教導的法句(智慧之道)臻於圓滿?

【注】:地界指自己、自身;閻魔界包含四道;這裡天界包含六天和人界。法句:Dharma-verse。

DhP4.2(45)  聖弟子探究地界、閻魔界與天界。 聖弟子如巧匠採花一般,將得到諄諄教導的法句(智慧之道)臻於圓滿

DhP4.3(46) 了知此身猶如泡沫,覺知它如海市蜃樓般的本質,已切斷魔王的以花作為尖端的諸貪慾之箭,一個人應該永遠不為死神所見。

DhP4.4(47)  只採摘諸享樂之花的人,其心散亂,死神把他帶走,猶如一道強大的洪流沖走沉睡的村莊。

DhP4.5(48)  只採摘諸享樂之花的人,其心散亂,無法滿足於諸感官慾望(insatiate in sense desires),終被死神所降伏支配。

DhP4.6(49) 猶如蜜蜂采蜜後離花而去,不損傷花色與花香,智者(聖人)應如是行走托缽於村莊。

DhP4.7(50)  一個人不應該觀察別人的過失和別人已做或未做的事情;一個人應該省察自己已做和未做的事情。

DhP4.8(51)  某人不相應去履行的動聽之詞,猶如色彩斑斕卻無花香的美麗的花朵一般,只是無果之言。

DhP4.9(52)  某人的確相應去履行的動聽之詞,猶如色彩斑斕且花香馥郁的美麗的花朵一般,確是有果之言。

DhP4.10(53)  猶如可從花簇堆中製作許多花環一般,已出生的凡夫應該做許多善事。

DhP4.11(54) 花香不能逆風吹送,檀香木、多伽羅或茉莉(sandal, tagara, or jasmine)都是如此。而具足真理之人的德香逆風吹送,遍及四方。

DhP4.12(55)  檀香木、多伽羅、藍蓮花(blue lotus)及茉莉的花香,在這些花香當中,戒德之香位居無上。

DhP4.13(56)  多伽羅與檀香木,香味輕微;具足戒德者的香味最為殊勝,甚至飄至天界。

DhP4.14(57)  對於那些具足真正戒德、住於不放逸和正智解脫的人們,魔王找不到他們的所行之道。

DhP4.15(58)  猶如在扔於大道溝渠的垃圾堆里,也能開出蓮花,香潔而悅意。

DhP4.16(59)  在盲目無知的芸芸凡夫中,遍正覺者的聖弟子閃耀智慧的光芒。

花品第四終。


第五  愚人品

DhP.5.1(60)  對失眠之人來說夜晚過長; 對疲憊之人來說一由旬(a yojana)距離過遠;對不了知正法的愚人們來說,其輪迴(Samara)極其漫長。

DhP.5.2(61)  假如一個遊行者(Wander)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與自己類似的同伴,就應該堅定地單獨遊行,而絕不與一個愚人為伴。

DhP.5.3(62)  愚人常為此憂慮:「我有兒子們,我有財富。」 他甚至都無法擁有他自己,還能在何處(擁有)兒子們和財富?

DhP.5.4(63)  了知自己的愚昧的愚人,至少在那個程度上是明智的。而一個自詡聰明的愚人,他的確該被稱之為一個愚人。

DhP.5.5(64)   雖然盡其一生,一個愚人會親近一個智者,但他不再能了知正法,猶如一隻湯匙不知湯味。

DhP.5.6(65)  雖然只是片刻之間,一個聰明人親近了一個智者,他就能迅速了知正法,猶如一隻舌頭能了知湯味。

DhP.5.7(66)   愚人們舉止之間,好象他們是自己的仇敵一般,他們造作各種惡業,帶來苦果。

DhP.5.8(67)   造作了會後悔的業,所作不善,一個人在面對果報(Vipaka)時,會淚流滿面而悲泣。

DhP.5.9(68)   造作了不會後悔的業,所作良善,一個人在面對果報時,會感到快樂和幸福。

DhP.5.10(69)   只要惡業還未成熟,愚人就會以為它如蜜般甜美。而當惡業成熟之時,他就得為它受苦。

DhP.5.11(70)  愚人月復一月以古沙草(kusa)葉尖攝取(很少)食物,卻不值實現正法者(Sankhata-Dhammanam)們的十六份之一。

【注】:了參法師註:「思法者(Sankhata-Dhammanam)是深入正法的人。依註解說:是覺悟四諦(苦、集、滅、道)的人。」 古沙草,又稱香茅草,窄而尖。

DhP.5.12(71)   一個惡業造作之後,的確不會立即結出果實,就像牛奶不會馬上凝結一樣。但是它依然跟隨著那愚人,猶如灰燼覆蓋的火還在燃燒。

【注】:牛奶變酸即凝結。

DhP.5.13(72)  一個愚人獲得知識,反而使其受到損害,因為它砍去他的頭(中的智慧),並摧毀他固有的良善,

DhP.5.14(73)  (一個愚人)尋求不值得的非份之想,要在比丘們中獲得尊重,要在寺院里掌權,以及眾屋主的供奉。

DhP.5.15(74)   「願居士和出家眾,都認為因我而成就。無論任何大小之事,讓他們跟隨我聽我的指示。」 這些就是愚人的野心;其貪慾與我慢如是(持續地)增長。

DhP.5.16(75)  (一條)是導向世俗利養之道,而另一(條)則是導向涅槃之道。一位身為佛弟子的比丘,如是明了此中差別,不要喜悅忘形於世俗利養,而應該致力於修習分離(develop detachment)。

愚人品第五終。


第六 智者品

DhP.6.1(76)   如果一個人看見一個聰明人能辨識即使顯現為財富的過失,並加以斥責,那麼一個人應該與此智者結交。與這些智者們結交只會更好而不會更糟。

DhP.6.2(77)   應該讓他訓誡與指導,防止他人犯過錯。對賢善者們他確實尊敬,而對惡人們他卻不和藹可親。

DhP.6.3(78)   不應與惡友結交,不應親近卑劣之人。應該與善友結交,應該親近高尚之人(noble men)。

【注】:高尚之人,了參法師譯為「高尚士」;注為「無身、語、意之惡而從事於濟度一切眾生者。」

DhP.6.4(79)   在正法中找到法喜的人,以明凈之心愉快過活;智者總是喜歡聖者們宣教的正法。

DhP.6.5(80)  灌溉者們調節水流。制箭師們矯正箭矢。木匠們定型木材。智者們調御自己。

【注】:調御自己,了參法師注為「克制自己的五根(眼、耳、鼻、舌、身)。

DhP.6.6(81)  猶如一塊岩石不受狂風而動搖一樣,智者們也不因褒貶而動搖。

DhP.6.7(82)  猶如一個湖泊,深邃、清澈和寂靜一樣,智者們在聽聞諸教誡後,也變得清凈(purified)。

DhP.6.8(83)  真實正直之人放棄對一切的依著(attachment)。有戒徳者不會渴望諸欲樂而抱怨。當他們受到快樂或痛苦的接觸時,智者們不會顯現出得意洋洋或沮喪憂愁。

DhP.6.9(84)  一個人不因該為自己或他人的利益而作惡,不為渴愛眾兒子、財富與王國而作惡,不應為自己的利益,也不為別人的利益(而作惡),一個人不應該以不公正的手段來求得自己的成功。這樣的人的確是具有戒德、具有慧以及如法的人。

DhP.6.10(85)  很少有人到達彼岸。那些其餘的人,只是隨此岸徘徊。

【注】:彼岸,了參法師注為「離生死之涅槃。」 此岸,注為「生死界。」

DhP.6.11(86) 然而那些依圓滿宣說之法身體力行的人,他們將超越極難渡越的死界到達彼岸。

DhP.6.12(87) 已經捨棄惡法(暗道),就讓此智者培育善法(明道)。已經從在家來到無家,就讓他渴望難以享受的脫離喜悅。

DhP.6.13(88) 在放棄諸感官欲樂之後,就讓此智者離開心的不凈而凈化自己

DhP.6.14(89) 其心已在諸覺支中(the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抵達完全卓越的人們,毫不攀緣,他們正快樂於一切執著的捨棄。他們棄絕佔有,慶幸不執取於諸事物,諸垢已除,諸漏已盡,智慧燦爛,在此生中證得了涅槃。

【注】:諸覺支,了參法師注為「是七菩提分或名七覺支。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

智者品第六終。

卷一終。


DhP.1.1(1)-6.14(89)DhP.7.1(90)-13.12(178)DhP.14.1(179)-19.17(272)DhP.20.1(273)-26.41(423)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Chanworld.org】2017.08.25-2017.11.08-2022.06.26-MG-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