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禪世界版】


菩提比丘《中部》簡介  ;《中部》閱讀地圖

第一  根本五十經篇: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 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經篇: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 和 MN.2.91-100

第三  後五十經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 和  MN.3.141-152


禮敬世尊、阿羅漢和遍正覺者

《中部》【禪世界現代漢語完全版

三篇、一百五十二經

禪世界 譯

《中部》【南傳尼柯耶禪世界現代漢語版】,參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南傳大藏經的古漢語版, 庄春江大德據巴利文的現代漢語翻譯,和尊者菩提比丘據巴利文的英文翻譯,由禪世界翻譯組成文(2017.4-目前)。禪世界版的宗旨:在忠實於南傳尼柯耶的文句和含義的前提下,用流暢的現代漢語為同修提供一個便於閱讀和理解的當代版本,讓更多的人獲益於佛陀的真切教誨。【南傳尼柯耶禪世界現代漢語版】最終將出版電子書,並由禪世界不斷修訂完善,在禪世界網站上供自由獲取。歡迎批評和建議

《中部》分為“三篇”、“一百五十二經”。每個“篇”有若干“品”;每“品”,有一些“經”。經號格式為MN.m.n(m-“篇”號;n-在《中部》中的總“經”號;MN為“中部”縮寫)。

《中部》【禪世界現代漢語完全版】PDF電子書下載

菩提比丘《中部》簡介  ;《中部》閱讀地圖

《中部》各經內容介紹

版本:1.0版: 2019.09.30-MG。1.1版: 2021.09.11-MG。1.2版: 2022.03.06-RM。


第一  根本五十經篇
第一 根本品

MN.1.1-10


MN.1.1 一切事物的根本(The Root of All Things)經

MN.1.1.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郁伽羅(善高貴; Ukkattha)幸福林(幸運林; the Subhaga Grove)一棵王家沙羅樹(Sala)下。 在那裡,世尊對比丘們說道:“比丘們!”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1.2  “比丘們!我將給你們教導對根本方法(法門)的闡述。你們要仔細聆聽並注意我要說的。” – “是的,大德!” 比丘們回答道。世尊說道:

MN.1.1.3  “比丘們!在這裡,一個未受教導的凡夫,他不重視聖者們,對他們的法不熟練和未經受訓練;他不重視善人們,對他們的法不熟練和未經受訓練,他察覺感知(perceives)地為地。他已經察覺感知地為地之後,他設想(conceives)他自己是地,設想他自己在地當中,設想他自己與地分離,設想地是“我的”,他因地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注】:設想,構想。菩提比丘註:“巴利文動詞 ‘設想’(conceives) (manatti;詞根man – to think),在巴利諸經中經常用來表示扭曲思維(distortional thinking),即歸因於其對象的特徵和並非來自對象本身而是來自其人自己的諸想象的一種重要性的思想。” CW註:根據庄博蕙博士的建議添加此注。禪世界認識到:針對經文,更多的註解將幫助學人更好理解經文的原意。

MN.1.1.4  他察覺感知水為水。在察覺感知水為水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水,設想他自己在水當中,設想他自己與水分離,設想水是“我的”,他因水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5  他察覺感知火為火。在察覺感知火為火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火,設想他自己在火當中,設想他自己與火分離,設想火是“我的”,他因火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6  他察覺感知風(air)為風。在察覺感知風為風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風,設想他自己在風當中,設想他自己與風分離,設想風是“我的”,他因風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7  他察覺感知眾生為眾生。在察覺感知眾生為眾生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眾生,設想他自己在眾生當中,設想他自己與眾生分離,設想眾生是“我的”,他因眾生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8  他察覺感知諸天為諸天。在察覺感知諸天為諸天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諸天,設想他自己在諸天中,設想他自己與諸天分離,設想諸天是“我的”,他因諸天而快樂。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注】:諸天,諸天神。

MN.1.1.9  他察覺感知生主神(Pajapati)為生主神。在察覺感知生主神為生主神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生主神,設想他自己在生主神當中,設想他自己與生主神分離,設想生主神是“我的”,他因生主神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10  他察覺感知梵天(Brahma)為梵天。在察覺感知梵天為梵天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梵天,設想他自己在梵天當中,設想他自己與梵天分離,設想梵天是“我的”,他因梵天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11  他察覺感知光音諸天(the gods of Streaming Radiance)為光音諸天。在察覺感知光音諸天為光音諸天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光音諸天,設想他自己在光音諸天當中,設想他自己與光音諸天分離,設想光音諸天是“我的”,他因光音諸天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12  他察覺感知遍凈諸天(the gods of Refulgent Glory)為遍凈諸天。在察覺感知遍凈諸天為遍凈諸天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遍凈諸天,設想他自己在遍凈諸天當中,設想他自己與遍凈諸天分離,設想遍凈諸天是“我的”,他因遍凈諸天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注】:天,此處指眾天神。傳統的譯法,稱眾天神為天,眾人為人,沒有數量概念。

MN.1.1.13 他察覺感知廣果諸天(the gods of Great Fruit)為廣果諸天。在察覺感知廣果諸天為廣果諸天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廣果諸天,設想他自己在廣果諸天當中,設想他自己與廣果諸天分離,設想廣果諸天是“我的”,他因廣果諸天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14 他察覺感知征服天(the Overlord)為征服天。在察覺感知征服天為征服天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征服天,設想他自己在征服天當中,設想他自己與征服天分離,設想征服天是“我的”,他因征服天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15 他察覺感知虛空無邊處(the base of infinite space)為虛空無邊處。在察覺感知虛空無邊處為虛空無邊處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虛空無邊處,設想他自己在虛空無邊處當中,設想他自己與虛空無邊處分離,設想虛空無邊處是“我的”,他因虛空無邊處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注】:無邊的,即無限的。

MN.1.1.16  他察覺感知識無邊處(the bas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為識無邊處。在察覺感知識無邊處為識無邊處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識無邊處,設想他自己在識無邊處當中,設想他自己與識無邊處分離,設想識無邊處是“我的”,他因識無邊處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17  他察覺感知無所有處(the base of nothingness)為無所有處。他察覺感知無所有處為無所有處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無所有處,設想他自己在無所有處當中,設想他自己與無所有處分離,設想無所有處是“我的”,他因無所有處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18  他察覺感知非想非非想處(the bas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perception)為非想非非想處。在察覺感知非想非非想處為非想非非想處之後,他設想他自己是非想非非想處,設想他自己在非想非非想處當中,設想他自己與非想非非想處分離,設想非想非非想處是“我的”,他因非想非非想處而歡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19  他察覺感知所見的(seen)為所見的。在察覺感知所見的為所見的後,他設想他自己是所見的,設想他自己在所見當中,設想他自己與所見的分離,設想“所見的是我的”,歡喜於所見的。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20  他察覺感知所聞的(heard)為所聞的。在察覺感知所聞的為所聞的後,他設想他自己是所聞的,設想他自己在所聞的當中,設想他自己與所聞的分離,設想所聞的是“我的”,歡喜於所聞的。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21  他察覺感知所感知的(sensed)為所感知的。在察覺感知所感知的為所感知的後,他設想他自己是所感知的,設想他自己在所感知的當中,設想他自己與感知的分離,設想所感知的是“我的”,歡喜於所感覺的。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22 他察覺感知所認識(cognized)的為所認識的。在察覺感知所認識的為所認識的後,他設想他自己是所認識的,設想他自己在所認識當中,設想他自己與所認識的分離,設想“所認識的是我的”,歡喜於所認識的。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23  他察覺感知個體性(unity)為個體性。在察覺感知個體性為個體性後,他設想他自己是個體性,設想他自己在個體性當中,設想他自己與個體性分離,設想個體性是“我的”,歡喜於個體性。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24  他察覺感知多樣性(diversity)為多樣性。在察覺感知多樣性為多樣性後,他設想他自己是多樣性,設想他自己在多樣性之中,設想他自己與多樣性分離,設想多樣性是“我的”,歡喜於多樣性。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25  他察覺感知一切為一切。在察覺感知一切為一切後,他設想他自己是一切,設想他自己在一切當中,設想他自己與一切分離,設想一切是“我的”,歡喜於一切。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MN.1.1.26  他察覺感知涅槃為涅槃。在察覺感知涅槃為涅槃後,他設想他自己是涅槃,設想他自己在涅槃當中,設想他自己與涅槃分離,設想涅槃是“我的”,歡喜於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沒有完全了知它。

有學弟子(THE DISCIPLE IN HIGHER TRAINING)

MN.1.1.27  比丘們!一位心意尚未成就、住於精勤尋求無上離軛安穩的有學比丘,他智證(directly known)地為地。智證地為地後,他不應該設想他自己是地,不應該設想他自己在地當中,不應該設想他自己與地分離,不應該設想地是“我的”,不應該歡喜於地。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必須完全了知它。”

MN.1.1.28-49  水……火……風……有生命類……諸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諸天……遍凈諸天……廣果諸天……征服天……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見的……所聞的……所感知的……所認識的……個體性……多樣性……一切……

MN.1.1.50  他智證涅槃為涅槃。智證涅槃為涅槃後,他不應該設想他自己是涅槃,不應該設想他自己在涅槃當中,不應該設想他自己與涅槃分離,不應該設想“涅槃是我的”,不應該歡喜於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必須完全了知它。

阿羅漢(THE ARAHANT – I )

MN.1.1.51  比丘們!一位煩惱已盡(taints destroyed)、梵行已歷(has lived the holy life)、該辦已辦(done what had to be done)、負擔已卸(laid down the burden)、真實的目標已達成(reached the true goal)、有的束縛已得到摧毀(destroyed the fetters of being)、以究竟智解脫(completely liberated through final knowledge)的阿羅漢比丘,他智證地為地。智證地為地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地,不設想他自己在地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地分離、不設想地是“我的”,不歡喜於地。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已完全了知它。

MN.1.1.52-74  水……火……風……有生命類……諸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諸天……遍凈諸天……廣果諸天……征服天……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見的……所聞的……所感知的……所認識的……個體性……多樣性……一切……他智證涅槃為涅槃。智證涅槃為涅槃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設想他自己在涅槃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涅槃分離,不設想涅槃是“我的”,不歡喜於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已完全了知它。

阿羅漢(THE ARAHANT – II)

MN.1.1.75  比丘們!一位煩惱已盡(taints destroyed)、梵行已歷(has lived the holy life)、該辦已辦(done what had to be done)、負擔已卸(laid down the burden)、真實的目標已達成(reached the true goal)、有的束縛已得到摧毀(destroyed the fetters of being)、以究竟智解脫(completely liberated through final knowledge)的阿羅漢比丘,他也智證地為地。智證地為地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地,不設想他自己在地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地分離、不設想地是“我的”,不歡喜於地。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通過對貪慾(貪;lust)的摧毀而息滅了貪慾。

MN.1.1.76-98  水……火……風……有生命類……諸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諸天……遍凈諸天……廣果諸天……征服天……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見的……所聞的……所感知的……所認識的……個體性……多樣性……一切……他也智證涅槃為涅槃。智證涅槃為涅槃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設想他自己在涅槃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涅槃分離,不設想涅槃是“我的”,不歡喜於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通過對貪慾的摧毀而息滅了貪慾。

阿羅漢(THE ARAHANT – III)

MN.1.1.99  比丘們!一位煩惱已盡(taints destroyed)、梵行已歷(has lived the holy life)、該辦已辦(done what had to be done)、負擔已卸(laid down the burden)、真實的目標已達成(reached the true goal)、有的束縛已得到摧毀(destroyed the fetters of being)、以究竟智解脫(completely liberated through final knowledge)的阿羅漢比丘,他智證地為地。智證地為地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地,不設想他自己在地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地分離,不設想地是“我的”,不歡喜於地。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通過對嗔恨(嗔;hate)的摧毀而息滅了嗔恨。

MN.1.1.100-122  水……火……風……有生命類……諸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諸天……遍凈諸天……廣果諸天……征服天……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見的……所聞的……所感知的……所認識的……個體性……多樣性……一切……他也智證涅槃為涅槃。智證涅槃為涅槃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設想他自己在涅槃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涅槃分離,不設想涅槃是“我的”,不歡喜於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通過對嗔恨的摧毀而息滅了嗔恨。

阿羅漢(THE ARAHANT – IV)

MN.1.1.123  比丘們!一位煩惱已盡(taints destroyed)、梵行已歷(has lived the holy life)、該辦已辦(done what had to be done)、負擔已卸(laid down the burden)、真實的目標已達成(reached the true goal)、有的束縛已得到摧毀(destroyed the fetters of being)、以究竟智解脫(completely liberated through final knowledge)的阿羅漢比丘,他智證地為地。智證地為地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地,不設想他自己在地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地分離,不設想地是“我的”,不歡喜於地。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通過對妄想痴迷(痴;delusion)的摧毀而息滅了妄想痴迷。

MN.1.1.124-146  水……火……風……有生命類……諸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諸天……遍凈諸天……廣果諸天……征服天……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見的……所聞的……所感知的……所認識的……個體性……多樣性……一切……他智證涅槃為涅槃。智證涅槃為涅槃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設想他自己在涅槃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涅槃分離,不設想涅槃是“我的”,不歡喜於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通過對妄想痴迷的摧毀而息滅了妄想痴迷。

如來(THE TATHAGATA – I )

MN.1.1.147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和遍正覺者(the Tathagata, accomplished and fully enlightened),他也智證(directly knows)地為地。智證地為地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地,不設想他自己在地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地分離,不設想地是“我的”,不歡喜於地。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已完全究竟了知它(has fully understood it to the end)。

MN.1.1.148-170 水……火……風……有生命類……諸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諸天……遍凈諸天……廣果諸天……征服天……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見的……所聞的……所感知的……所認識的……個體性……多樣性……一切……他也智證涅槃為涅槃。智證涅槃為涅槃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設想他自己在涅槃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涅槃分離、不設想涅槃是“我的”,不歡喜於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因為他已完全究竟了知它。

如來(THE TATHAGATA – II )

MN.1.1.171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和遍正覺者(the Tathagata, accomplished and fully enlightened),他也智證(directly knows)地為地。智證地為地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地,不設想他自己在地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地分離,不設想地是“我的”,不歡喜於地。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了知歡喜是痛苦的根,並且以有為條件而有出生,而且任何來有的東西,就有老死。比丘們!因此,通過渴愛的徹底摧毀(complete destruction)、褪盡(fading away)、息滅(cessation)、放棄(giving up)和捨棄(relinquishing),我說,如來已覺證至無上遍正覺(has awakened to supreme full enlightenment,)。”

MN.1.1.172-194  水……火……風……有生命類……諸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諸天……遍凈諸天……廣果諸天……征服天……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見的……所聞的……所感知的……所認識的……個體性……多樣性……一切……他智證涅槃為涅槃。智證涅槃為涅槃後,他不設想他自己是涅槃,不設想他自己在涅槃當中,不設想他自己與涅槃分離,不設想涅槃是“我的”,不歡喜於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了知歡喜是痛苦的根,並且以有為條件而有出生,而且任何來有的東西,就有老死。比丘們!因此,通過渴愛的徹底摧毀(complete destruction)、褪盡(fading away)、息滅(cessation)、放棄(giving up)和捨棄(relinquishing),我說,如來已覺證至無上遍正覺(has awakened to supreme full enlightenment)。”

世尊如是所說。可是那些比丘“不歡喜”世尊所說。

【注】:在這裡,因為世尊說歡喜是痛苦之根”,比丘們因此遵循世尊所說不歡喜”

第一一切事物的根本經終。


MN.1.2  一切煩惱(一切漏;All the Taints)經

【注】:諸煩惱,taints,諸漏。漏,有液體流動特性。菩提比丘又作influxes,內流(見《小部》之《經集》KN.5.3)。該經的古代漢語版本又見庄博蕙博士的《一切漏經注-巴漢校譯與導論》

MN.1.2.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世尊對比丘們如是說道:“比丘們!”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2.2  “比丘們!我將給你們教導關於制約一切煩惱的方法。你們要仔細聆聽並注意我要說的。” –  “是的,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2.3  “比丘們!我說諸煩惱的息滅,是對一個知道和看見(knows and sees)的人,而不是對一個不知道和沒有看見的人而言的。那麼,誰知道和看見什麼呢?明智的注意和不明智的注意(Wise attention and unwise attention)。當一個人不明智(unwisely)地注意時,還未生起的諸煩惱會生起,並且已經生起的諸煩惱會增長。比丘們!當一個人明智地注意時,還未生起的諸煩惱不會生起, 而且已經生起的諸煩惱被捨棄。

【注】:注意,英譯作attend to / attention。“明智地”,又作“如理地”。諸煩惱,又作“諸漏”。

MN.1.2.4  比丘們!有些煩惱應該通過看見來捨棄(there are taints that should be abandoned by seeing)。有些煩惱應該通過制約來捨棄。有些煩惱應該通過受用(by using)來捨棄。有些煩惱應該通過忍耐來捨棄。有些煩惱應該通過迴避來捨棄。有些煩惱應該通過去除來捨棄。有些煩惱應該通過修習來捨棄。

通過看見來捨棄的諸煩惱(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SEEING)

MN.1.2.5  比丘們!什麼煩惱應該通過看見來捨棄呢?比丘們!在這裡,此世間的一個未受教導的凡夫,不重視聖者們(has no regard for noble ones),對他們的法不熟練和未經受訓練;不重視善人們,對他們的法不熟練和未經受訓練;不知道什麼事物適於注意和什麼事物不適於注意。正因為如此,他對那些不適於注意的事物去注意,而對那些適於注意的事物不去注意。

MN.1.2.6  什麼是那些不適於注意而他去注意的事物呢?它們就是當他對之注意時,那些使還未生起的感官慾望的諸煩惱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感官慾望的諸煩惱增長,還未生起的有之煩惱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有之煩惱增長,還未生起的無明的煩惱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無明的煩惱增長的事物。這些就是不適於注意而他去注意的事物。那麼,什麼是那些適於注意而他不去注意的事物呢?它們就是當他對之注意時,那些使還未生起的感官慾望的煩惱不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感官慾望的煩惱被捨棄,還未生起的有之煩惱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有之煩惱被捨棄,還未生起的無明的煩惱不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無明的煩惱被捨棄。這些就是適於注意而他不去注意的事物。通過對不適於注意的事物而去注意,和對適於注意的事物不去注意,還未生起的諸煩惱會在他當中生起,而已經生起的煩惱會增長。

MN.1.2.7  他是這樣不明智地注意的:“我在過去存在嗎?我在過去不存在嗎?我在過去是什麼呢?我在過去的情形如何呢?我在過去曾經是什麼,後來又變成什麼呢?我在未來存在嗎?我在未來不存在嗎?我在未來會是什麼呢?我在未來的情形將如何呢?我在未來會是什麼,以後又變成什麼呢?” 或者,他向內對現在這樣疑惑道:“我存在嗎?我不存在嗎?我是什麼呢?我的情形如何呢?此存在從何處而來,它將去往何處呢?”

MN.1.2.8  當他通過這種方式不明智地注意時,六種(邪)見(views)中的某個邪見就會生起。“有我的自我”、“沒有我的自我”、“我以自我察覺感知自我”、“我以自我察覺感知非自我”或者“我以非自我察覺感知自我”的邪見在他當中真實地生起和建立;或者他有某種這樣的邪見:“它是這個說話和感受的我的自我,並且在這裡和那裡體驗諸善行和惡行的果報;而這個我的自我是常的、永恆的(everlasting),不朽的(eternal)、不屈從於變化的(not subject to change),並且,它將永久地持續(endure as long as eternity)。”  比丘們!這種投機之見是諸見的叢林、諸見的荒野、諸見的歪曲(contortion)、諸見的動搖和諸見的束縛。被諸見的束縛所纏結,未受教導的凡夫就不能從出生、老死、悲傷(sorrow)、哀慟(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惱(displeasure)和絕望(despair)中解脫;我說“他不能從痛苦中解脫。”

【注】:見(view),又作“觀點”。解脫,又作“解放”。

MN.1.2.9  比丘們!一位善加教導的聖弟子重視聖者們,對他們的法熟練和經受了訓練;他重視善人們,對他們的法熟練和經受了訓練。他知道什麼事物適於注意,什麼事物不適於注意。正因為如此,他不對那些不適於注意的事物去注意,而是對那些適於注意的事物去注意。

【注】:善加教導,又作多聞。

MN.1.2.10  什麼是那些不適於注意並且他不去注意的事物呢?它們就是當他對之注意時,那些使還未生起的感官慾望的諸煩惱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感官慾望的諸煩惱增長,還未生起的有之煩惱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有之煩惱增長,還未生起的無明的煩惱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無明的煩惱增長的事物。這些就是不適於注意而他不去注意的事物。那麼,什麼是那些適於注意而他去注意的事物呢?它們就是當他對之注意時,那些使還未生起的感官慾望的煩惱不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感官慾望的煩惱被捨棄,還未生起的有之煩惱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有之煩惱被捨棄,還未生起的無明的煩惱不在他當中生起,已經生起的無明的煩惱被捨棄。這些就是適於注意而他去注意的事物。通過對不適於注意的事物而不去注意,和對適於注意的事物去注意,還未生起的諸煩惱不會在他當中生起,而已經生起的煩惱會捨棄。

MN.1.2.11  他明智地注意“這是痛苦”;他明智地注意“這是痛苦的集起”;他明智地注意“這是痛苦的息滅”;他明智地注意“這是導致痛苦息滅之道”。當他通過這種方式明智地注意時,三結在他當中被捨棄:即個性(有身)見(personality view)、懷疑(doubt)和戒禁取(adherence to rules and observances)。這些被之為應該通過看見而捨棄的諸煩惱。

【注】:三結又稱為三結斷。

通過制約而捨棄的諸煩惱(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RESTRAINING)

MN.1.2.12  比丘們!什麼諸煩惱應該通過制約而捨棄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明智地省察(reflecting wisely)而住於制約眼根。比丘們!諸煩惱、苦惱和熱惱(taints, vexation, and fever)可能在一個住於眼根而不加制約的人當中生起,而在一個住於眼根制約的人當中沒有諸煩惱、苦惱和熱惱(taints, vexation, and fever)。他明智地省察(reflecting wisely)而住於制約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他明智地省察(reflecting wisely)而住於制約意根。諸煩惱、苦惱和熱惱(taints, vexation, and fever)可能在一個住於意根不加制約的人當中生起,而在一個住於意根制約的人當中沒有諸煩惱、苦惱和熱惱(taints, vexation, and fever)。比丘們!這些被稱之為應該通過制約而捨棄的諸煩惱。

【注】:制約,也作保護不受影響。

通過受用而捨棄的諸煩惱(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USING)

MN.1.2.13  比丘們!什麼諸煩惱應該通過受用而捨棄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明智地省察而受用衣服:只為防禦寒冷暑熱,抵擋虻、蚊、風、太陽和諸爬行的東西(蛇)的接觸,只為諸私部的遮蔽。

MN.1.2.14  他明智地省察而受用施食:既不是為了享樂,不是為了陶醉,不是為了好身材,也不是為了吸引力,而只是為了此身的存續和維持(endurance and continuance of this body),為了結束不適(ending discomfort),為了助益梵行(assisting the holy life),而想到:“如是我必須終止舊的諸受(old feelings)而不會引發新的諸受,並且我會健康、無咎和舒適地生活。

【注】:梵行,有時指超越的精神生活(spiritual life),或者就是精神生活。

MN.1.2.15  他明智地省察而受用休息之處,只是為了防禦寒冷暑熱,抵擋虻、蚊、風、太陽和諸爬行的東西的接觸,只為了解除季候性的危險,為了享受休息(獨坐禪修)而受用。

MN.1.2.16  他明智地省察而受用醫藥資具,只是為了防止已經生起的折磨人的感受和獲取良好健康的利益。

MN.1.2.17  諸煩惱、苦惱和熱惱(taints, vexation, and fever)可能在一個不如是受用醫藥資具的人當中生起,而一個如是受用醫藥資具的人不會有煩惱、苦惱或熱惱。在一個不如是受用醫藥資具的人當中,將會生起煩惱、苦惱和熱惱。而在一個如是受用醫藥資具的人當中,將不會生起煩惱、苦惱或熱惱。這些就稱之為應該通過受用而捨棄的諸煩惱。

通過忍耐而捨棄的諸煩惱(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ENDURING)

MN.1.2.18  比丘們!什麼諸煩惱應該通過忍耐來捨棄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明智地省察而忍耐寒、熱、飢、渴,與虻、蚊、風、太陽(the sun)和諸爬行的東西的接觸;他忍耐辱罵、誹謗的言語,忍耐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不愉快的、不合意和性命攸關的身體感受。在一個不忍耐這些事物的人當中,將會生起煩惱、苦惱和熱惱。而在一個忍耐這些事物的人當中,不會有煩惱、苦惱或熱惱。這些就稱之為應該通過忍耐而捨棄的諸煩惱。

通過迴避而捨棄的諸煩惱(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AVOIDING)

MN.1.2.19  比丘們!什麼諸煩惱應該通過迴避來捨棄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明智地省察而避開一頭狂象,避開一匹狂馬, 避開一頭狂牛,避開一條狂犬,一條蛇,一節殘株,一叢荊棘,一個坑洞,一截斷崖,一個糞坑和一個污水坑。明智地省察時,他避免坐於不適當的座位,去不適當的旅行地遊行,或交往不適當的惡友,因為如果他如此行止,則同梵行的賢智者們會懷疑他的惡行。他明智地省察而避開那個不適當座位、那個不適當旅行地或那個惡友。在一個不迴避這些事物的人當中,將會生起煩惱、苦惱和熱惱。而在一個迴避這些事物的人當中,不會有煩惱、苦惱或熱惱。這些就稱之為應該通過迴避而捨棄的諸煩惱。

【注】:熱惱,狂熱,fever。

通過除去而捨棄的諸煩惱(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REMOVING)

MN.1.2.20  比丘們!什麼諸煩惱應該通過除去來捨棄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明智地省察而不容忍已經生起的感官慾望的想法;他捨棄它,除去它,遠離它,和終結它。他不容忍一個已經生起的惡意想法……他不容忍一個已經生起的殘忍想法……他不容忍已經生起的諸不善狀態(法);他捨棄它們,除去它們,遠離它們,和終結它們。

在一個不除去這些想法的人當中,將會生起煩惱、苦惱和熱惱。而在一個除去這些想法的人當中,不會有煩惱、苦惱或熱惱。這些就稱之為應該通過除去而捨棄的諸煩惱。

通過修習而捨棄的諸煩惱(TAINTS TO BE ABANDONED BY DEVELOPING)

MN.1.2.21  比丘們!什麼諸煩惱應該通過修習來捨棄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明智地省察而修習念覺支,通過隱退遠離、冷靜離欲和息滅來支持,在放棄讓渡中成熟(ripens in relinquishment)。他明智地省察而修習擇法覺支(the investigation-of-states enlightenment factor)……修習精進覺支……修習喜覺支……修習輕安(寧靜)覺支……修習定覺支……他明智地省察而修習舍(平靜)覺支,通過隱退遠離、冷靜離欲和息滅來支持,在放棄讓渡中成熟(ripens in relinquishment)。在一個不修習這些覺支的人當中,將會生起煩惱、苦惱和熱惱。而在一個修習這些覺支的人當中,不會有煩惱、苦惱或熱惱。這些就稱之為應該通過修習而捨棄的諸煩惱。

結論(CONCLUSION)

MN.1.2.22  比丘們!對一位比丘而言,當應該通過看見來捨棄的諸煩惱已經通過看見被捨棄時,當應該通過制約來捨棄的諸煩惱已經通過制約被捨棄時,當應該通過受用來捨棄的諸煩惱已經通過受用捨棄時,當應該通過忍耐來捨棄的諸煩惱已經通過忍耐捨棄時,當應該通過迴避來捨棄的諸煩惱已經通過迴避捨棄時,當應該通過除去來捨棄的諸煩惱已經通過除去捨棄時,當應該通過修習來捨棄的諸煩惱已經通過修習捨棄時, 那麼,他就成為一位住於通過一切煩惱的制約來制約的比丘。他斷除渴愛(severed craving),解開諸束縛(flung off the fetters),以狂妄輕慢的完全洞徹(with the complete penetration of conceit)而終止痛苦。””

這就是世尊所說。比丘們對世尊所說十分滿意和歡喜。

第二一切煩惱經終。


MN.1.3 法的繼承人們(法嗣;Heirs in Dhamma)

MN.1.3.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世尊對比丘們說道:“比丘們!”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3.2  “比丘們!要成為我的法(the Dhamma)的繼承人,而不是物質性事物(material things)的繼承人。我出於對你們的憐憫而想道:“我的弟子們必須如何才能成為我的法(the Dhamma)的繼承人,而不是物質性事物(material things)的繼承人呢?” 比丘們!如果你們成為我的物質性事物的而不是法的繼承人,你們會受到如是指責:“大師的弟子們是物質性事物的繼承人,而不是法的繼承人。”  我也會受到如是指責:“大師的弟子們是物質性事物的繼承人,而不是法的繼承人。”

如果你們是我的法的繼承人,而不是物質的繼承人,你們因此不會受到指責,(因為人們會說):“大師的弟子們作為法的繼承人而不是物質性事物的繼承人生活。” 我因此也不會受到指責,(因為人們會說):“大師的弟子們是法的繼承人而不是物質性事物的繼承人生活。”  因此,比丘們!要成為我的法(the Dhamma)的繼承人,而不是物質性事物(material things)的繼承人。我出於對你們的憐憫而想道:“我的弟子們必須如何才能成為我的法(the Dhamma)的繼承人,而不是物質性事物(material things)的繼承人呢?”

MN.1.3.3 比丘們!現在,設想我已吃了食物,不需要更多食物,吃飽了,吃完了,已經吃了我所需要的,還有剩餘食物會扔掉。接着來了兩位飢餓和衰弱的比丘,我就告訴他們:“比丘們!我已吃了食物,不需要更多食物,吃飽了,吃完了,已經吃了我所需要的,還有剩餘食物會扔掉。如果你們想吃就吃吧。如果你們不吃,我也將把它丟棄到植被稀疏處,或扔進無生命物的水中。” 接着,第一位比丘想道:“世尊已吃了食物,不需要更多食物,吃飽了,吃完了,已經吃了他所需要的,還有剩餘食物會扔掉。如果我們不吃,世尊也將把它丟棄到植被稀疏處,或扔進無生命物的水中。可是世尊說過:“比丘們!你們要成為我的法的繼承人,不要成為物質性事物的繼承人。”  現在,這施食是一種物質性事物。設想我不吃這施食,而以飢餓和虛弱度過此一晝夜。”  他於是不吃那施食,以飢餓和虛弱之身度過那一晝夜。而第二位比丘想道:“世尊已吃了食物,不需要更多食物,吃飽了,吃完了,已經吃了他所需要的,還有剩餘食物會扔掉。如果我們不吃,世尊也會將把它丟棄到植被稀疏處,或扔進無生命物的水中。設想我吃這施食,既不飢餓也不虛弱地度過此一晝夜。” 於是他吃那施食,既不飢餓也不虛弱地度過此一晝夜。比丘們!儘管那位比丘吃那施食,既不飢餓也不虛弱地度過此一晝夜,而第一位比丘更值得我尊敬與讚賞。這是為什麼呢?比丘們!因為那將導致那位比丘長久的少欲(his fewness of wishes)、知足(contentment)、抹消(effacement)、易養(easy support)和精進的激發(arousal of energy)。因此,比丘們!要成為我的法的繼承人,而不是物質性事物的繼承人。我出於對你們的憐憫而想道:“我的弟子們必須如何才能成為我的法(the Dhamma)的繼承人,而不是物質性事物(material things)的繼承人呢?””

MN.1.3.4 這就是世尊所說。說完後,莊嚴者(the Sublime One)就起座進入他的住處。在他離開後不久,尊者舍利弗對比丘們如是說道:“比丘學友們!” – “學友!” 那些比丘回答道。尊者舍利弗如是說道:

MN.1.3.5 “學友們!大師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通過什麼途徑不修學隱退遠離呢?而大師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通過什麼途徑修學隱退遠離呢?”

“的確,學友!我們遠道而來,向尊者舍利弗學習這所說的義理。如果尊者舍利弗能解釋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在聽聞尊者舍利弗的教導後,比丘們將會憶持它。” – “既然這樣,學友們!你們要諦聽!你們要密切注意!我要說了。”

“是的,學友!” 那些比丘回答道。尊者舍利弗如是說道:

MN.1.3.6 “學友們!大師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通過什麼途徑不修學隱退遠離呢?在這裡,大師的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不修學隱退遠離;他們不捨棄那些大師告訴他們應該捨棄的東西;他們奢侈、散漫,是墮落的領袖們,輕視隱退遠離。

學友們!在這當中,上座比丘們因為三個理由應該受到責備。因為大師的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不修學隱退遠離:以這第一個理由上座比丘們應該受到責備。他們不捨棄那些大師告訴他們應該捨棄的東西:以這第二個理由上座比丘們應該受到責備。他們奢侈、散漫,是墮落的領袖們,輕視隱退遠離:以這第三個理由上座比丘們應該受到責備。學友們!上座比丘們以這三個理由應該受到責備。

在這當中,中座比丘們因為三個理由應該受到責備。因為大師的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不修學隱退遠離:以這第一個理由中座比丘們應該受到責備。他們不捨棄那些大師告訴他們應該捨棄的東西:以這第二個理由中座比丘們應該受到責備。他們奢侈、散漫,是墮落的領袖們,輕視隱退遠離:以這第三個理由中座比丘們應該受到責備。學友們!中座比丘們以這三個理由應該受到責備。

在這當中,新剃度比丘們因為三個理由應該受到責備。因為大師的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不修學隱退遠離:以這第一個理由新剃度比丘們應該受到責備。他們不捨棄那些大師告訴他們應該捨棄的東西:以這第二個理由新剃度比丘們應該受到責備。他們奢侈、散漫,是墮落的領袖們,輕視隱退遠離:以這第三個理由新剃度比丘們應該得到責備。學友們!新剃度比丘們以這三個理由應該受到責備。

通過這個途徑大師的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不修學隱退遠離。

MN.1.3.7 學友們!大師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通過什麼途徑修學隱退遠離呢?在這裡,大師的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修學隱退遠離;他們捨棄那些大師告訴他們應該捨棄的東西;他們不奢侈、散漫,他們強烈地避免墮落,他們是隱退遠離的領袖們。

學友們!在這當中,上座比丘們因為三個理由應該得到讚賞。因為大師的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修學隱退遠離:以這第一個理由上座比丘們應該得到讚賞。他們捨棄那些大師告訴他們應該捨棄的東西:以這第二個理由上座比丘們應該得到讚賞。他們不奢侈、散漫,他們強烈地避免墮落,他們是隱退遠離的領袖們:以這第三個理由上座比丘們應該得到讚賞。學友們!上座比丘們以這三個理由應該得到讚賞。

在這當中,中座比丘們因為三個理由應該得到讚賞。因為大師的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修學隱退遠離:以這第一個理由中座比丘們應該得到讚賞。他們捨棄那些大師告訴他們應該捨棄的東西:以這第二個理由中座比丘們應該得到讚賞。他們不奢侈、散漫,他們強烈地避免墮落,他們是隱退遠離的領袖們:以這第三個理由中座比丘們應該得到讚賞。學友們!中座比丘們以這三個理由應該得到讚賞。

在這當中,新剃度比丘們因為三個理由應該得到讚賞。因為大師的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修學隱退遠離:以這第一個理由新晉比丘們應該得到讚賞。他們捨棄那些大師告訴他們應該捨棄的東西:以這第二個理由新剃度比丘們應該得到讚賞。他們不奢侈、散漫,他們強烈地避免墮落,他們是隱退遠離的領袖們:以這第三個理由新剃度比丘們應該得到讚賞。學友們!新剃度比丘們以這三個理由應該得到讚賞。

通過這個途徑,大師的住於隱退遠離的弟子們修學隱退遠離。

MN.1.3.8  學友們!在這裡,邪惡(evil)是貪婪和憎恨(貪和嗔;greed and hate)。有一條捨棄貪婪和憎恨的中道(Middle Way),給出眼力遠見(giving Vision),給出智(giving knowledge),導向平靜(peace)和證智(direct knowledge )、正覺(enlightenment)和涅槃(Nibbana)。那麼,什麼是中道呢?它就是八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這個就是給出眼力遠見(giving Vision),給出智(giving knowledge),導向平靜(peace)、證智(direct knowledge )、正覺(enlightenment)和涅槃(Nibbana)的中道。

【注】:中道,即離開兩個極端之道,這裡點出就是八聖道,也稱八正道。正思惟(正志),又作正志(right intent)。

MN.1.3.9-15  在這裡,邪惡(evil)是憤怒和報復(anger and revenge)……輕蔑和一種專橫的態度(contempt and a domineering attitude)……嫉妒和貪婪(envy and avarice)……欺騙和詭詐(deceit and fraud)……固執和傲慢(obstinacy and presumption)……狂妄我慢和自大(conceit and arrogance)……虛榮浮華和無明疏忽(vanity and negligence)。有一條捨棄虛榮浮華和無名疏忽的中道(Middle Way),給出眼力遠見(giving Vision),給出智(giving knowledge),導向平靜(peace)、證智(direct knowledge )、正覺(enlightenment)和涅槃(Nibbana)。那麼,什麼是中道呢?它就是八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這個就是給出眼力遠見(giving Vision), 給出智(giving knowledge),導向平靜(peace)和證智(direct knowledge )、正覺(enlightenment)和涅槃(Nibbana)的中道。

這就是尊者舍利弗所說。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滿意和歡喜。

第三法的繼承人們經終。


MN.1.4 害怕和恐懼(Fear and Dread)經

MN.1.4.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MN.1.4.2 當時,吒奴蘇尼(Janussoni)婆羅門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相互致意。致意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對世尊如是說道: “喬達摩先生!當善男子們出於對喬達摩大德的信念,從在家生活出家,成為非家生活時,他們把喬達摩大德當作他們的領袖、他們的幫助者和他們的嚮導嗎?並且這些人以喬達摩大德為榜樣而行嗎?” – “正是這樣,婆羅門!正是這樣!當善男子們出於對我的信念,從在家生活出家,成為非家生活時,他們把我當作他們的領袖、他們的幫助者和他們的嚮導。並且這些人以我為榜樣而行。” – “可是,喬達摩先生!那些在山林里的邊遠山野叢林住處是很忍受的,隱退遠離是難以實踐的,而且很難享受孤獨(solitude)。一個人會想,如果一位比丘沒有得定,山野叢林會奪走其心。” – “正是這樣,婆羅門!正是這樣!那些在山林里的邊遠山野叢林住處是很忍受的,隱退遠離是難以實踐的,而且很難享受孤獨(solitude)。一個人會想,如果一位比丘沒有得定,山野叢林會奪走其心。”

MN.1.4.3  婆羅門!當我獲得正覺以前,還是未成正覺的菩薩時,我也如是想道:“那些在山林里的邊遠山野叢林住處是很忍受的,隱退遠離是難以實踐的,而且很難享受孤獨(solitude)。一個人會想,如果一位比丘沒有得定,山野叢林會奪走其心。”

MN.1.4.4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身業未清凈的沙門或婆羅門受用于山林中的邊遠山野叢林棲息處,可是由於他們的未清凈的身業的缺陷,這些良善的沙門和婆羅門確實喚起了不善的害怕和恐懼。但是,身業未清凈化,我不受用于山林中的邊遠山野叢林棲息處。我在身業里已清凈化。我作為身業已清凈的聖者們中的一員,受用于山林中的邊遠山野叢林棲息處。”  當看見在自己當中身業已清凈化化時,我在林居中找到了巨大的安慰。

MN.1.4.5-7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語業未清凈的沙門或婆羅門……意業未清凈的……生活未清凈的沙門或婆羅門受用于山林中的邊遠山野叢林棲息處,可是由於他們的未清凈的生活的缺陷,這些良善的沙門和婆羅門確實喚起了不善的害怕和恐懼。但是,生活未清凈化,我不受用于山林中的邊遠山野叢林棲息處。我在生活里已清凈化。我作為生活已清凈的聖者們中的一員,受用于山林中的邊遠山野叢林棲息處。”  當看見在自己當中生活已清凈化化時,我在林居中找到了巨大的安慰。

MN.1.4.8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貪婪和充滿貪慾的沙門或婆羅門……我不貪婪……。

MN.1.4.9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有一顆惡意之心和諸嗔企圖的沙門或婆羅門……我有一顆慈愛之心……。

MN.1.4.10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被懶惰和遲鈍所戰勝的沙門或婆羅門……我沒有懶惰和遲鈍……。

MN.1.4.11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被一顆躁動和不平靜的心所戰勝的沙門或婆羅門……我有一顆平靜之心……。

MN.1.4.12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不確定和懷疑的沙門或婆羅門……我毫不懷疑……。

MN.1.4.13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自誇和輕視他人的沙門或婆羅門……我不自誇和輕視他人……。

MN.1.4.14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屈從於驚慌和恐怖(alarm and terror)的沙門或婆羅門……我毫不恐懼(trepidation)……。

MN.1.4.15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渴望獲取、榮譽和名聲的沙門或婆羅門……我有很少願望……。

MN.1.4.16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懶惰和缺乏精進的沙門或婆羅門……我很精進……。

MN.1.4.17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沒有正念和不完全察覺的沙門或婆羅門……我在正念中建立……。

MN.1.4.18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不得定和諸念散亂的沙門或婆羅門……我擁有定……。

MN.1.4.19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無論何時缺乏智慧的沙門或婆羅門,說傻話的人們,受用于山林中的邊遠山野叢林棲息處,可是由於他們缺乏智慧和說傻話的缺陷,這些良善的沙門和婆羅門確實喚起了不善的害怕和恐懼。但是,缺乏智慧和說傻話,我不受用于山林中的邊遠山野叢林棲息處。我擁有智慧。我作為擁有智慧的聖者們中的一員,受用于山林中的邊遠山野叢林棲息處。”  當看見在自己當中擁有智慧時,我在林居中找到了巨大的安慰。

MN.1.4.20   婆羅門!我那時如是想道:“在半月有第八、十四、十五日的特別的吉祥之夜。如果在這些夜晚,我會住在如此令人畏懼的(awe-inspiring)和使人驚駭的住處(horrifying abodes),如園林塔廟、森林塔廟和樹木塔廟嗎?或許我會碰見害怕和恐懼。”  婆羅門!之後,在半月第八、十四、十五日的特別的吉祥之夜,我住在如此令人畏懼的(awe-inspiring)和使人驚駭的住處(horrifying abodes),如園林塔廟、森林塔廟和樹木塔廟。當我住在那裡時,一頭野獸會到我這裡來,或一隻孔雀會弄掉一個樹枝,或風使樹葉沙沙作響。我想到:“如果是害怕和恐懼來了,現在會如何呢?” 我想到:“為何我總是住於期待害怕和恐懼呢?如果我平息害怕和恐懼,同時在它來時我保持現在的情形,會如何呢?”  

當我經行時(While I walked),害怕和恐懼就來了;我既不站着,不坐着,也不躺下,直到我平息調伏了那害怕和恐懼。當我站着時,害怕和恐懼就來了;我既不經行,不坐着,也不躺下,直到我平息調伏了那害怕和恐懼。當我坐着時,害怕和恐懼就來了;我既不經行,站着,也不躺下,直到我平息調伏了那害怕和恐懼。當我躺下時,害怕和恐懼就來了;我既不經行,不站着,也不坐着,直到我平息調伏了那害怕和恐懼。

MN.1.4.21  婆羅門!有些沙門和婆羅門,他們觀想晚上為白天和觀想白天為晚上,我說就他們的角色而言,這是一個在妄想痴迷當中的行持(this is an abiding in delusion)。可是我視晚上就是晚上,視白天就是白天。正確所說時,說到任何一個人:“一個不屈從於妄想痴迷的眾生,已經出生在此世間,為了許多眾生的福利和快樂,出於對此世間的憐憫,為了諸天和人的福祉、福利和快樂,”  那確實就是說到我,當這樣正確所說時。

MN.1.4.22  婆羅門!在我當中,激起了不懈的精進,而且建立了堅韌的正念(unremitting mindfulness),我的身體是平靜的和無煩惱的(untroubled),我的心專註得定和統一。

MN.1.4.23  完全地從諸感官享樂隱退遠離,從諸不善狀態(法)隱退遠離,我進入後住於初禪(第一禪),它由所應用和持續的思想和檢查(尋和伺)(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相伴,充滿由隱退遠離而生出的狂喜和快樂。

MN.1.4.24  隨着思想和檢查(尋與伺)的平息(stilling),我進入後住於第二禪,有自信和心的專一性(self-confidence and singleness of mind)而沒有尋和伺,充滿集中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樂。

MN.1.4.25  隨着狂喜和快樂的褪盡,我住於平靜,充滿正念和正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仍然以身體感受快樂,我進入後住於第三禪,由於它的緣故,聖弟子們宣說:“他有平靜,充滿正念,住於快樂。”

MN.1.4.26  隨着快樂和痛苦的捨棄,及之前喜悅與憂傷的消失,我進入後住於第四禪,它既沒有痛苦也沒有歡樂,由平靜而正念清凈。

MN.1.4.27  當我的專註入定的心是如此清凈的(purified)、明亮的、無污的(unblemished)、去除雜染的(rid of imperfection)、可塑造的(malleable)、適合使用的(wieldy)、穩定的(steady)和成就冷靜不動的(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時,我使心導向對過去世生命回憶的了解。我回憶我的許多過去世生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萬生、許多世界收縮之劫(壞劫)、許多世界擴張之劫(成劫)、許多世界收縮和擴張之劫(壞成劫):“在那裡我是這樣得到姓名,有這樣的氏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營養物,這樣的苦樂體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逝去,我在別處重現;並且在那裡又是這樣得到姓名,有這樣的氏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營養物,這樣的苦樂體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逝去,我重現在這裡。” 象這樣,從它們的各方面和細節(aspects and particulars)中,我回憶起我許多過去世的生命。

【注】:這裡的我的概念是一種世間說法,共當時的人理解,不是超越世間的說法。

MN.1.4.28  這就是我在初夜時分所證得的第一種明(true knlowdge)。無明被驅逐(was banished)而明生起,黑暗被驅逐而光明生起,如同在一個行持勤奮、熱忱和堅決的人當中所發生的那樣。

MN.1.4.29  當我的專註入定的心是如此清凈的(purified)、明亮的、無污的(unblemished)、去除雜染的(rid of imperfection)、可塑造的(malleable)、適合使用的(wieldy)、穩定的(steady)、成就冷靜不動的(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時,我使心導向對眾生逝去和重現(化身)的了解。我以清凈化和超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見眾生逝去和重現,低級的和高級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麗的和醜陋的(fair and ugly),幸運的和不幸的。我了知眾生如何如是根據他們的行為(依業)而流轉(how beings pass on according to their actions thus):“這些眾生諸人,在身、語和意當中行於惡行,是聖人們的斥責者,他們的諸見錯誤,在他們的行為中秉持錯誤之見(邪見),他們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重現於苦界,在一個惡趣當中,在毀滅當中(in perdition; 下界),甚至在地獄當中;或者這些眾生諸人,在身、語和意當中行於善行,不是聖人們的斥責者,他們的諸見正確,在他們的行為中秉持正見,他們隨着身體的破裂,死後重現於在一個善趣當中,甚至在一個天界當中。這樣,我以清凈化和超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見眾生逝去和重現,低級的和高級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麗的和醜陋的(fair and ugly),幸運的和不幸的。我了知眾生如何如是根據他們的行為(依業)而流轉。

MN.1.4.30  婆羅門!這是我在中夜時分證得的第二種明。無明被驅逐(was banished)而明生起,黑暗被驅逐而光明生起,如同在一個行持勤奮、熱忱和堅決的人當中所發生的那樣。

MN.1.4.31  當我的專註入定的心是如此清凈的(purified)、明亮的、無污的(unblemished)、去除雜染的(rid of imperfection)、可塑造的(malleable)、適合使用的(wieldy)、穩定的(steady)、成就冷靜不動的(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時,我使心導向諸煩惱的摧毀的了解。我如實證知(直接了知):“這是痛苦。”  我如實證知:“這是痛苦的集起。”  我如實證知:“這是痛苦的息滅。”  我如實證知:“這是導致痛苦息滅之道。”   我如實證知:“這些就是諸煩惱。”  我如實證知:“這是諸煩惱的集起。”  我如實證知:“這是諸煩惱的息滅。”  我如實證知:“這是導致諸煩惱息滅之道。”

MN.1.4.32  當我如是知道和看見時,我的心從感官慾望的煩惱中,從有的煩惱中,和從無明的煩惱中得到解脫。當它得到解脫時,而有”它得到解脫”之智。我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任何有的狀態不再出現(there is no more coming to any state of being)。”

MN.1.4.33  這是我在後夜時分得到第三種明。無明被驅逐(was banished)而明生起,黑暗被驅逐而光明生起,如同在一個行持勤奮、熱忱和堅決的人當中所發生的那樣。

MN.1.4.34  婆羅門!現在你可能會想道:“或許甚至今天喬達摩大師還未從貪慾、瞋恨和妄想痴迷中解脫,因而仍訴諸在山林中的山野叢林棲息處。”  可是,你們不應該這樣想。這是因為我看見了兩種利益,因而仍訴諸在山林中的山野叢林棲息處:我在此時此地親自看見了一種快樂的行持,並且我對未來諸世代的人們充滿憐憫。” – “

確實,因為喬達摩大師是一個成就者、一個遍正覺者(an Accomplished One, a Fully Enlightened One),他對未來諸世代的人們充滿憐憫。太偉大了,喬達摩大師!太偉大了,喬達摩大師!喬達摩大師已經用種種方式使法(the Dhamma)清楚可見,猶如他能撥亂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點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為那些有視力的人們高擎明燈以看見諸色一般。我皈依喬達摩大德、法和比丘僧團。請喬達摩大德作記我為一位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皈依。”

第四《害怕和恐懼經》終。


MN.1.5  沒有諸污點(Without Blemishes;無穢)經

MN.1.5.1  如是我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尊者舍利弗對比丘們如是說道:“比丘學友們!”  – “學友!” 那些比丘回答道。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道:

MN.1.5.2  “學友們!在此世間存在這四種人。是哪四種呢?學友們!在這裡,某人有一種污點,而對它如是不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有一個污點。” 在這裡,某人有一種污點,對它如是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有一個污點。”  在這裡,某人沒有污點,而對它如是不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沒有污點。” 在這裡,某人沒有污點,對它如是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沒有污點。”  

在這裡,有一個污點而對它如是不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有一個污點”的人,被稱為在有一個污點的兩個人當中的低級的人。 在這裡,有一個污點並對它如是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有一個污點”的人,被稱為在有一個污點的兩個人當中的高級的人。

在這裡,沒有污點而對它如是不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沒有污點”的人,被稱為在沒有污點的兩個人當中的低級的人。 在這裡,沒有污點並對它如是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沒有污點”的人,被稱為在沒有污點的兩個人當中的高級的人。

MN.1.5.3  當如是所說時,尊者大目犍連向尊者舍利弗問道:

“舍利弗學友!是什麼原因和理由,為什麼在有一個污點的兩個人當中,一個人被稱為低級的人,而另一個人被稱為高級的人呢?是什麼原因和理由,為什麼在沒有污點的兩個人當中,一個人被稱為低級的人,而另一個人被稱為高級的人呢?”

MN.1.5.4  “學友!在這裡,當一個人有一個污點,而對它如是不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有一個污點” 時,可以預期他將不會激發熱誠、作出努力或鼓舞精進活力(instigate energy)去捨棄那個污點,並且他將帶着貪慾、嗔恨和妄想痴迷,帶着一個污點,和帶着污損之心而死去。設想一個覆蓋著髒東西和污點的青銅碟從一個店或一個鍛工場帶來,如果主人們既不使用也不清理它,而將它扔在一個落滿灰塵的角落。象這樣,青銅盤後來會更為污損和玷污嗎?”  –  “是的,學友!”  –  “同樣的,學友!當一個人有一個污點,而對它如是不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有一個污點” 時,可以預期他不會激發熱誠、作出努力或鼓舞精進活力(instigate energy),並且他將帶着貪慾、嗔恨和妄想痴迷,帶着一個污點,和帶着污損之心而死去。

MN.1.5.5  在這裡,當一個人有一個污點,對它如是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有一個污點” 時,可以預期他將激發熱誠、作出努力和鼓舞精進活力去捨棄那個污點,並且他將不帶着貪慾、嗔恨和妄想痴迷,不帶着污點,帶着不污損之心而死去。設想一個覆蓋著髒東西和污點的青銅碟從一個店或一個鍛工廠被帶來,如果主人們清理它,不將它扔在一個落滿灰塵的角落。象這樣,青銅盤後來會更乾淨和更明亮嗎?”  –  “是的,學友!”  –  “同樣的,學友!當一個人有一個污點,對它如是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有一個污點” 時,可以預期他將會激發熱誠、作出努力和鼓舞精進活力,並且他將不帶着貪慾、嗔恨和妄想痴迷,不帶着污點,和帶着不污損之心而死去。

MN.1.5.6  在這裡,在這裡,當一個人沒有污點,而對它如是不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沒有污點” 時,可以預期他將會注意美麗事物的相,通過這樣做,貪慾會感染他的心,他將帶着貪慾、嗔恨和妄想痴迷,帶着一個污點,和帶着污損之心而死去。設想一個乾淨和明亮的青銅碟從一個店或一個鍛工場帶來,如果主人們既不使用也不清理它,而將它扔在一個落滿灰塵的角落。象這樣,青銅盤後來會更為污損和玷污嗎?”  –  “是的,學友!”  –  “同樣的,學友!當一個人沒有污點,而對它如是不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沒有污點” 時,可以預期他將會注意美麗事物的相,通過這樣做,貪慾會感染他的心,他將帶着貪慾、嗔恨和妄想痴迷,帶着一個污點,和帶着污損之心而死去。

MN.1.5.7  在這裡,當一個人沒有污點,對它如是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沒有污點” 時,可以預期他將不會注意美麗事物的相,通過不這樣做,貪慾將不會感染他的心,他將沒有貪慾、嗔恨和妄想痴迷,沒有污點,和帶着沒有污損之心而死去。設想一個乾淨和明亮的青銅碟從一個店或一個鍛工廠被帶來,如果主人們使用它,清理它,而不將它扔在一個落滿灰塵的角落。象這樣,青銅盤後來會更為乾淨和明亮嗎?”  –  “是的,學友!”  –  “同樣的,學友!當一個人沒有污點,對它如是如實了知:“在我當中沒有污點” 時,可以預期他將不會注意美麗事物的相,通過不這樣做,貪慾將不會感染他的心,他將沒有貪慾、嗔恨和妄想痴迷,沒有污點,和帶着沒有污損之心而死去。

MN.1.5.8  這就是原因和理由,為什麼在有一個污點的兩個人當中,一個人被稱為低級的人,而另一個人被稱為高級的人。這就是原因和理由,為什麼在沒有污點的兩個人當中,一個人被稱為低級的人,而另一個人被稱為高級的人。”

MN.1.5.9  學友!人們說“污點,污點”。那麼,“污點”這個詞是用來指稱什麼的術語呢?  “污點”是用來指稱諸邪惡不善的願望的行境(the spheres of these evil unwholesome wishes)的術語。 

MN.1.5.10  在這裡,一位比丘可能會希望:“如果我犯了一個過失,願比丘們不知道我犯了一個過失。”  但是比丘們可能會知道那位比丘犯了一個過失。因此他如是憤怒和苦楚:“比丘們知道我犯了一個過失。” 憤怒和苦楚兩者都是一個污點。

MN.1.5.11 在這裡,一位比丘可能會希望:“我已經犯了一個過失。比丘們應該在私下裡勸告我,而不是在僧團當中。” 但是比丘們可能會在僧團當中而不是在私下裡勸告那位比丘。因此他如是憤怒和苦楚:“比丘們在僧團當中勸告我,在不是在私下裡。” 憤怒和苦楚兩者都是一個污點。

MN.1.5.12 在這裡,一位比丘可能會希望:“我已經犯了一個過失。一個與我同階的人應該勸告我,而不是一個與我不同階的人。” 可是一個與他不同階的人可能會勸告他,而不是對一個與他同階的人。因此他如是憤怒和苦楚:“一個與我不同階的人勸告我,而不是一個與我同階的人。” 憤怒和苦楚兩者都是一個污點。

MN.1.5.13  在這裡,一位比丘可能會希望:“啊!大師可能通過詢問我而不是另一個某比丘一系列問題給比丘們教導法。”  可是大師可能通過詢問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他一系列問題給比丘們教導法。因此他如是憤怒和苦楚:“大師通過詢問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我一系列問題給比丘們教導法。” 憤怒和苦楚兩者都是一個污點。

MN.1.5.14  在這裡,一位比丘可能會希望:“啊!比丘們可能進了村莊乞食,把我而不是另一個某比丘排在前面!”  但是比丘們可能進了村莊乞食,把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他排在前面。因此他如是憤怒和苦楚:“比丘們進了村莊乞食,把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我排在前面。” 憤怒和苦楚兩者都是一個污點。

MN.1.5.15  在這裡,一位比丘可能會希望:“啊!我而不是另一個某比丘,在食堂里可能會得到最好的座位、最好的飲水和最好的乞食!”  但是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他可能在食堂里得到最好的座位、最好的飲水和最好的乞食。因此他如是憤怒和苦楚:“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我在食堂里得到最好的座位、最好的飲水和最好的乞食。” 憤怒和苦楚兩者都是一個污點。

MN.1.5.16  在這裡,一位比丘可能會希望:“啊!我而不是另一個某比丘,在食堂里用完乞食後可能會給出祝福。”  但是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他可能在食堂里用完乞食後給出祝福。因此他如是憤怒和苦楚:“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我在食堂里用完乞食後給出祝福。” 憤怒和苦楚兩者都是一個污點。

MN.1.5.17-20  一位比丘可能會希望:“啊!我而不是另一個某比丘,可能會給比丘們教導法……可能會給比丘尼們教導法……可能會給優婆塞們教導法……可能會給優婆夷們教導法……可能會訪問修道院。”  但是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他,可能會給比丘們教導法……可能會給比丘尼們教導法……可能會給優婆塞們教導法……可能會給優婆夷們教導法……可能會訪問修道院。因此他如是憤怒和苦楚:“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我,給比丘們教導法……給比丘尼們教導法……給優婆塞們教導法……給優婆夷們教導法……訪問修道院。” 憤怒和苦楚兩者都是一個污點。

MN.1.5.21-24  一位比丘可能會希望:“啊!比丘們……比丘尼們……優婆塞們……優婆夷們……可能會尊敬(honor)、尊重(respect)、崇敬(revere)和崇奉(venerate)我而不是另一個某比丘。”  可是比丘們……比丘尼們……優婆塞們……優婆夷們……可能會尊敬(honor)、尊重(respect)、崇敬(revere)和崇奉(venerate)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他。因此他如是憤怒和苦楚:“比丘們……比丘尼們……優婆塞們……優婆夷們……尊敬(honor)、尊重(respect)、崇敬(revere)和崇奉(venerate)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我。” 憤怒和苦楚兩者都是一個污點。

MN.1.5.25-28  在這裡,一位比丘可能會希望:“啊!我而不是另一個某比丘,得到一件高級的衣袍……高級施食……一個休息處……高級醫藥用具。”  但是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他可能得到一件高級的衣袍……高級施食……一個休息處……高級醫藥用具。因此他如是憤怒和苦楚:“另一個某比丘而不是我得到一件高級的衣袍……高級施食……一個休息處……高級醫藥用具。”  憤怒和苦楚兩者都是一個污點。

學友! “污點”是用來指稱諸邪惡不善的願望的行境(the spheres of these evil unwholesome wishes)的術語。  

MN.1.5.29  如果看見和聽見在任何比丘當中諸邪惡不善的願望的行境沒有被捨棄,那麼即使他可能是一個林棲者、一個諸邊遠住處的常客、一個乞食者、一個從一個房屋到另一個房屋的尋求者、一個穿廢棄碎布者(a refuse-rag wearer;糞掃衣),一個穿粗布衣者(a wearer of rough robes)其同梵行者們不會尊敬(honor)、尊重(respect)、崇敬(revere)和崇奉(venerate)他。那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那位尊者當中能看見和聽見這些諸邪惡不善的願望的行境沒有被捨棄。

設想將一個乾淨和明亮的金屬缽從一個店子或一處鍛工場帶來;主人們把一條蛇、一隻狗或一個人的殘骸放進它裡面,然後用另一個缽蓋好,回到市場上;於是看見它的人們說道:“你到處帶着的象一件珍寶的東西是什麼呢?” 接着他們提起蓋子,打開它,看進去,而且一旦他們看見,他們就會激起如此的噁心、厭惡和作嘔(such loathing, repugnance, and disgust), 以致飢腸轆轆的人也不會想吃,更不要說那些飽食之人。

同樣的,如果看見和聽見在任何比丘當中諸邪惡不善的願望的行境沒有被捨棄,那麼即使他可能是一個林棲者、一個諸邊遠住處的常客、一個乞食者、一個從一個房屋到另一個房屋的尋求者、一個穿廢棄碎布者(a refuse-rag wearer),一個穿粗布衣者(a wearer of rough robes)其同梵行者們不會尊敬(honor)、尊重(respect)、崇敬(revere)和崇奉(venerate)他。那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那位尊者當中能看見和聽見這些諸邪惡不善的願望的行境沒有被捨棄。

MN.1.5.30  如果看見和聽見在任何比丘當中諸邪惡不善願望行境被捨棄,那麼即使他可能是一個林棲者、一個諸邊遠住處的常客、一個乞食者、一個從一個房屋到另一個房屋的尋求者、一個穿廢棄碎布者(a refuse-rag wearer),一個穿粗布衣者(a wearer of rough robes)其同梵行者們會尊敬(honor)、尊重(respect)、崇敬(revere)和崇奉(venerate)他。那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那位尊者當中能看見和聽見這些諸邪惡不善的願望的行境被捨棄。

設想將一個乾淨和明亮的金屬缽從一個店子或一處鍛造場帶來;主人們把煮好的米飯和不同的湯和調味醬放進去,然後用另一個缽蓋好,回到市場上;於是看見它的人們說道:“你到處帶着的象一件珍寶的東西是什麼呢?” 接着他們提起蓋子,打開它,看進去,而且一旦他們看見,他們就會激起如此的喜愛、胃口和食慾,以致那些飽食之人也想食用,更不要說那些飢腸轆轆之人了

同樣的,學友!如果看見和聽見在任何比丘當中諸邪惡不善的願望的行境沒有被捨棄,那麼即使他可能是一個林棲者、一個諸邊遠住處的常客、一個乞食者、一個從一個房屋到另一個房屋的尋求者、一個穿廢棄碎布者(a refuse-rag wearer),一個穿粗布衣袍者(a wearer of rough robes)其同梵行者們不會尊敬(honor)、尊重(respect)、崇敬(revere)和崇奉(venerate)他。那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那位尊者當中能看見和聽見這些諸邪惡不善的願望的行境被捨棄。”

MN.1.5.31  當如是所說時,尊者大目犍連對尊者舍利弗說道:

“舍利弗學友!我想到一個譬喻。”  – “目犍連學友!請你把它說出來。” – “舍利弗學友!有一次,我住在王舍城的山堡(the Hill Fort at Rajagaha)。那時,我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着缽與僧袍,為了托缽乞食進入王舍城。當時,車匠之子沙彌提(Samiti the Cartwright’s son)正在規劃輪緣,而一個前車匠之子邪命外道槃荼(the Ajlvaka Panduputta, son of a former Cartwright)正在一旁站立。

那時,邪命外道槃荼生起這樣一個想法:“啊!這位車匠之子沙彌提會在這輪緣上刨平掉這個彎曲、這個扭曲和這個缺陷,那麼,這個輪緣就沒有會諸彎曲、扭曲和缺陷,並且包含純粹的心木。”   正當這個想法在他心中來經過時,同樣地,車匠之子沙彌提在輪緣上刨平掉那個彎曲、那個扭曲和那個缺陷。於是前車匠之子邪命外道槃荼很高興,並且如是表達他的高興道:“他就象用心知道我的心一樣他刨平輪緣!”

MN.1.5.32 同樣的,學友!那些毫無信念,不是出於信念而是為了尋求一種謀生過活的人們,從在家生活出家進入無家生活,他們狡詐(fraudulent)、虛偽(deceitful)、奸詐(treacherous)、自大(haughty)、空洞(hollow)、自負 (personally vain)、惡口(rough-tongued)、言語散亂(loose-spoken)、不守諸根、飲食過度、不專修覺醒(undevoted to wakefulness)、不在乎沙門義(unconcerned with recluseship)、不推崇所學(not greatly respectful of training)、奢侈、粗心散漫,是墮落的領導們(leaders in backsliding),是忽視隱退獨居(neglectful of seclusion)、懈怠、缺乏活力、沒有正念、沒有完全正知、不專註得定、心意散亂、智慧全無和傻話連天的人。尊者舍利弗正好象以他的心知道我的心,以這法的講述來刨平他們的過失。

而那些出於信念,從在家生活出家進入無家生活的善男子,他們不狡詐(fraudulent)、虛偽(deceitful)、奸詐(treacherous)、自大(haughty)、空洞(hollow)、自負 (personally vain)、惡口(rough-tongued)、言語散亂(loose-spoken);他們嚴守諸根、飲食節制、專修覺醒(devoted to wakefulness)、在乎沙門義(concerned with recluseship)、推崇所學(greatly respectful of training)、不奢侈或粗心散漫,熱心於避免墮落,是隱退獨居的領導們,是精進而充滿活力、堅決、建立於在正念之中、完全正知、專註得定、心意統一、擁有智慧和不是傻話連天的人。這些善男子,聽聞尊者舍利弗的這法的講述後,好象通過言語與思想,喝進,它並食用它。他使同梵行者們從不善中擺脫出來,並將他們自己建立於善當中。””

MN.1.5.33  正如一個女子 – 或一個男子 – 年輕的,年青的,喜歡裝扮,洗了頭,得到一個扎着蓮花、茉莉花或玫瑰花的花環,用雙手拿着這個花環把它戴到頭上,同樣地,那些出於信念,從在家生活出家進入無家生活的善男子,他們不狡詐(fraudulent)、虛偽(deceitful)、奸詐(treacherous)、自大(haughty)、空洞(hollow)、自負 (personally vain)、惡口(rough-tongued)、言語散亂(loose-spoken);他們嚴守諸根、飲食節制、專修覺醒(devoted to wakefulness)、在乎沙門義(concerned with recluseship)、推崇所學(greatly respectful of training)、不奢侈或粗心散漫,熱心於避免墮落,是隱退獨居的領導者們,是精進而充滿活力、堅決、建立於在正念之中、完全正知、專註得定、心意統一、擁有智慧和不是傻話連天的人。這些善男子,聽聞尊者舍利弗的對這法的講述後,好像通過言語與思想,喝進它並食用它。他使同梵行者們從不善中擺脫出來,並將他們自己建立於善當中。””

如是,那兩位偉大的眾生在彼此的良善之語中感到很高興。

第五《沒有諸污點經》終。


MN.1.6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If a Bhikkhu Should Wish)經

MN.1.6.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世尊對比丘們說道:“比丘們!”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6.2  “比丘們!你們要住於具足戒德(possessed of virtue)、具足波羅提木叉(possessed of the Patimokkha),受波羅提木叉制約,在行為和方法上圓滿,並且在最微小的過失當中看見懼怕,通過受持修學諸戒律來修學(train by undertaking the training precepts)。

MN.1.6.3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對同梵行者們親愛和和藹可親,受到他們的尊重和尊敬,”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4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是一位衣袍、施食、住處和醫藥必需品的獲得者,”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5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那些其衣袍、施食、住處和醫藥必需品為我所用的人們的服務,給他們帶來巨大果報和利益,”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6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的已逝去和死去的親族們和親屬們在他們的心裡充滿信心地記住我,願那給他們帶來大果報和大利益,”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7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成為不滿和高興的征服者,並且願不滿和高興不會征服我;願我無論何時當不滿和高興時,我都能行持超越它們,”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8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是害怕和恐懼的征服者,願害怕和恐懼不會征服我;無論何時當害怕和恐懼生起時,我都行持超越它們(abide transcending fear and dread),”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9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是一位隨心所欲的、沒有困擾或困難的和獲得構成高等(殊勝)心的四種禪的獲得者,並在此時此地提供一個行持,”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10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以身體接觸,並且在那些平靜的和無形的(peaceful and immaterial)的解脫當中行持,超越諸色,”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11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隨着三種束縛(三結)的摧毀,成為一個入流者,不再屈從於恐懼(perdition),必定於救贖解脫(bound for deliverance),朝正覺前行(head for enlightenment),”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12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隨着三種束縛(三結)的摧毀以及貪慾、嗔恨和妄想痴迷的衰退,成為一位一還者(a once-returner),只回到此世間一次來終止痛苦,”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13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隨着五種較低束縛(五下分結)的摧毀,到期在諸清凈界處(the Pure Abodes)當中自然地再現(reappear spontaneously; 化身),並在那裡成就究竟涅槃(attain final Nibbana),不會再從彼世轉回。”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14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施展各種超常力量(super-normal power; 神通):有了一個後,願我能變成許多個;有了許多個後,願我變成一個;願我出現和消失;願我無礙地穿過一堵牆、一個密閉罩、一座山(go unhindered through a wall, through an enclosure, through a mountain),猶如穿過虛空(as though through space);願我在猶如水的大地中潛入和浮出(dive in and out of the earth as though it were water);願我在猶如大地的水上不會沉沒地行走;願我盤腿而坐,象一隻鳥兒在虛空中旅行;願我用手觸摸和輕撫如此強大和有力的日月;願我施展肉體上的精通自在(wield bodily mastery),甚至遠接梵天世界。”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15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以清凈的、超人的天耳界,聽見天與人(the divine and the human)二者的諸聲音,弗介遠近,”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16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已用我自己的心環繞他們後,了知其他眾生和其他人的心(understand the minds of other beings, of other persons, having encompassed them with my own mind)。願我了知一顆由貪慾影響的心作為由貪慾影響的心,並且了知不由貪慾影響的一顆心作為不由貪慾影響的心;願我了知由嗔恨影響的一顆心作為由嗔恨影響的心,並且了知不由嗔恨影響的一顆心作為不由嗔恨影響的心;願我了知由妄想痴迷影響的一顆心作為由妄想痴迷影響的心,並且了知不由妄想痴迷影響的一顆心作為不由妄想痴迷影響的心;願我了知一顆受制約的心作為受制約(contracted)的心,並且了知一顆散亂(distracted)的心作為散亂的心;願我了知一顆高尚的(exalted)心作為高尚的心,並且了知一顆不高尚心作為不高尚心;願我了知一顆超越的(surpassed)心作為超越的心,並且了知一顆不超越的心作為不超越的心;願我了知一顆集中得定的(concentrated)心作為集中得定的心,並且了知一顆不集中得定的心作為不集中得定的心;願我了知一顆解脫的(liberated)心作為解脫的心,願我了知一顆未解脫的(liberated)心作為未解脫的心,”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17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回憶起我的許多過去世生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萬生、許多世界收縮之劫(壞劫)、許多世界擴張之劫(成劫)、許多世界收縮和擴張之劫(壞成劫):“在那裡我是這樣得到姓名,有這樣的氏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營養物,這樣的苦樂體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逝去,我在別處重現;並且在那裡又是這樣得到姓名,有這樣的氏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營養物,這樣的苦樂體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逝去,我重現在這裡。” 象這樣,從它們的各方面和細節(aspects and particulars)中,我回憶起我許多過去世的生命。”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18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以清凈的、超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見眾生逝去和重現,低級的和高級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麗的和醜陋的(fair and ugly),幸運的和不幸的。願我了知眾生如何根據他們的行為(依業)而流轉(how beings pass on according to their actions thus):“這些眾生諸人,在身、語和意當中行於惡行,是聖人們的斥責者,他們的諸見錯誤,在他們的行為中秉持錯誤之見(邪見),他們隨着身體的分解,死後重現於苦界,在一個惡趣當中,在毀滅當中(in perdition; 下界),甚至在地獄當中;或者這些眾生諸人,在身、語和意當中行於善行,不是聖人們的斥責者,他們的諸見正確,在他們的行為中秉持正見,他們隨着身體的分解,死後重現於在一個善趣當中,甚至在一個天界當中,”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19  如果一位比丘期望:“願我親自以證智實現證悟,在此時此地進入後並行持隨着諸煩惱的摧毀而無染的心解脫和慧解脫(the deliverance of mind and deliverance by wisdom),”  就讓他履行諸戒律,致力於內在的心的平靜(internal serenity of mind; 止),不輕視禪修(meditation),擁有洞察(Insight;觀),住於諸空屋當中。

MN.1.6.20  關於這個而這樣說道:“比丘們!具足戒德(possessed of virtue)、具足波羅提木叉(possessed of the Patimokkha),受波羅提木叉制約,在行為和方法上圓滿,並且在最微小的過失當中看見懼怕,通過受持修學諸戒律來修學(train by undertaking the training precepts)。””

那就是世尊所說,比丘們對世尊所說感到滿意和歡喜。

第六如果一位比丘期望經終。


MN.1.7  布的譬喻(The Simile of the Cloth)經

MN.1.7.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世尊對比丘們如是說道:“比丘們!”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 世尊如是說道:

MN.1.7.2  “比丘們!設想一塊布被污損和弄髒了,並且一位染工把它浸入某種染色或其它藍色、黃色、紅色或粉紅色染色中;它會看起來染得糟糕和色澤不純。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塊布不純凈。同樣地,當心被污染時,可以預期一個悲慘的趣處(惡趣)。比丘們!設想一塊布純凈和明亮,並且一位染工把它浸入某種染色或其它藍色、黃色、紅色或粉紅色染色中;它會看起來染得漂亮和色澤純凈。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塊布純凈。同樣地,當心不被污染時,可以預期一個幸福的趣處(善趣)。

MN.1.7.3  比丘們!什麼是被污染的心的不圓滿性(imperfections)呢?貪婪和不正貪(Covetousness and unrighteous greed)是一種被污染的心的不圓滿性。惡意(ill will)……憤怒(anger)……報復(revenge)……輕蔑(contempt)……一種專橫的態度(a domineering attitude)……嫉妒(envy)……貪婪(avarice)……欺騙(deceit)……詭詐(fraud)……固執(obstinacy)……傲慢(presumption)……狂妄我慢(conceit)……自大(arrogance)……虛榮浮華(vanity)……無明疏忽(negligence)是一種被污染的心的不圓滿性。

MN.1.7.4  了知貪婪和不正貪是是一種被污染的心的不圓滿性,一位比丘捨棄它。了知惡意(ill will)……憤怒(anger)……報復(revenge)……輕蔑(contempt)……一種專橫的態度(a domineering attitude)……嫉妒(envy)……貪婪(avarice)……欺騙(deceit)……詭詐(fraud)……固執(obstinacy)……傲慢(presumption)……狂妄我慢(conceit)……自大(arrogance)……虛榮浮華(vanity)……無明疏忽(negligence)是一種被污染的心的不圓滿性,一位比丘捨棄它。

MN.1.7.5  當一位比丘已經了知貪婪和不正貪是一種被污染的心的不圓滿性,並已經捨棄了它時;當一位比丘已經了知惡意(ill will)……憤怒(anger)……報復(revenge)……輕蔑(contempt)……一種專橫的態度(a domineering attitude)……嫉妒(envy)……貪婪(avarice)……欺騙(deceit)……詭詐(fraud)……固執(obstinacy)……傲慢(presumption)……狂妄我慢(conceit)……自大(arrogance)……虛榮浮華(vanity)……無明疏忽(negligence)是一種被污染的心的不圓滿性,並已經捨棄了它時,他如是對佛獲得圓滿的信心:“世尊是一個阿羅漢(arahant)、遍正覺者(perfectly enlightened)、明與行具足者(accomplished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善逝(the Fortunate One)、世間解(the Knower of the world)、無上調御者(unsurpassed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天人師(teacher of devas and humans)、佛陀(the Enlightened One)和世尊(the Blessed One)。”

MN.1.7.6  他對法獲得圓滿的信心:“法是由世尊善加闡述的(well expounded by the Blessed One)、直接可見的、立即的(immediate)、吸引人來見的(inviting one to come and see)、適用的(applicable)和智者個人所體驗的。

MN.1.7.7  他對僧團獲得圓滿的信心:“世尊的僧團的弟子們實踐善道(the good way),實踐直道(the straight way),實踐真道(the true way),實踐適道(the proper way);即四雙之人,八輩之士(the four pairs of persons, the eight types of individuals) – 這個世尊弟子們的僧團是值得諸供養,值得款待,值得諸布施,值得虔誠的尊稱的,是此世間的無上福田(worthy of gifts, worthy of hospitality, worthy of offerings, worthy of reverential salutation, the unsurpassed field of merit for the world)。”

MN.1.7.8  當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放棄、驅散、釋放、捨棄和讓渡心的不圓滿性時,他如是考慮:“我對佛陀擁有圓滿的信心,”  而且他對義理獲得靈感,對法獲得靈感,獲得與法相應的愉快。當他愉快時,在他當中生出狂喜(rapture);在一個狂喜的人當中,身體變得寧靜;一個身體寧靜的人感受到快樂;在一個感受到快樂的人當中,心則集中得定。

MN.1.7.9  他如是考慮:“我對法擁有圓滿的信心,”  而且他對義理獲得靈感,對法獲得靈感,獲得與法相應的愉快。當他愉快時,在他當中生出狂喜(rapture);在一個狂喜的人當中,身體變得寧靜;一個身體寧靜的人感受到快樂;在一個感受到快樂的人當中,心則集中得定。

MN.1.7.10  他如是考慮:“我對僧團擁有圓滿的信心,”  而且他對義理獲得靈感,對法獲得靈感,獲得與法相應的愉快。當他愉快時,在他當中生出狂喜(rapture);在一個狂喜的人當中,身體變得寧靜;一個身體寧靜的人感受到快樂;在一個感受到快樂的人當中,心則集中得定。

MN.1.7.11  他如是考慮:“在某種程度上我已經放棄、驅散、釋放、捨棄和讓渡心的不圓滿性,”  而且他對義理獲得靈感,對法獲得靈感,獲得與法相應的愉快。當他愉快時,在他當中生出狂喜(rapture);在一個狂喜的人當中,身體變得寧靜;一個身體寧靜的人感受到快樂;在一個感受到快樂的人當中,心則集中得定。

MN.1.7.12  比丘們!如果一位有如此戒德、如此一個得定狀態和如此的慧的比丘,食用包含精選山米和各種調味醬和咖哩的施食,甚至那對他而言也不是障礙。正如一塊被污損和弄髒的布,在清水的幫助下會變得純凈和明亮,或者正如黃金在鍛冶爐的幫助下變得純凈和明亮一般,同樣地,如果一位有如此戒德、如此一個得定狀態和如此的慧的比丘,食用包含精選山米和各種調味醬和咖哩的施食,甚至那對他而言也不是障礙。

MN.1.7.13  他行持用慈愛(loving-kindness)充盈之心遍布一方,象這樣遍布第二方,象這樣遍布第三方,象這樣遍布第四方;象這樣遍布上、下、橫向和各處,並對一切遍布如同對自己一樣,他行持用慈愛(loving-kindness)、豐富(abundant)、高尚(exalted)、無量的(immeasurable)、無憎恨和無惡意的充盈之心遍布一切包圍的此世間。

MN.1.7.14-16  他行持用憐憫(compassion)充盈之心……用感激的快樂(appreciative joy;利他的快樂)充盈之心……用平靜(equanimity)充盈之心遍布一方,象這樣遍布第二方,象這樣遍布第三方,象這樣遍布第四方;象這樣遍布上、下、橫向和各處,並對一切遍布如同對自己一樣,他行持用平靜(equanimity)、豐富(abundant)、高尚(exalted)、無量的(immeasurable)、無憎恨和無惡意的充盈之心遍布此一切包圍的此世間。

MN.1.7.17  他如是了知:“有這個,有低級的,有高級的,有從這整個感知(想)領域的一種出離的超越。”

MN.1.7.18  當他如是知(知道)和如是見(看見)時,他的心從感官慾望的煩惱染污、從有(being)的煩惱染污和從無明的煩惱染污解脫。當解脫時,而有”它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有(存在)的任何狀態不再。” 比丘們!這位比就稱為以內在的沐浴已沐浴的比丘。”

當時,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brahmin Sundarika Bharadvaja)坐在離世尊不遠處。那時,他對世尊說道: “可是,喬達摩大德去婆睺迦(Bahuka)河沐浴嗎?” – “

婆羅門!為何去婆睺迦河呢?婆睺迦河能做什麼呢?”

“喬達摩大德!因為婆睺迦河被很多人認為能給予解脫,因為婆睺迦河被很多人認為能給予福德,並且很多人在婆睺迦河裡洗掉了他們的惡行(惡業)。”

於是,世尊以偈頌對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說道:

婆睺迦河阿提迦(Adhikakka)渡口

伽耶(Gaya)池和孫陀利迦(Sundarika)河

波耶迦(Payaga)渡口和舍羅舍提(SarassatI)河,

還有婆睺摩提河

一個人可能在那裡永遠沐浴

但是不會凈化黑暗的諸行為(業)。

孫陀利迦河能發生什麼呢?

波耶迦(Payaga)渡口呢?婆睺迦河呢?

它們不能凈化一個邪惡造作者,

其人已完成了無情和殘忍的行為。

一個內心純凈的人永遠有

春季大齋(The Feast of Spring),布薩聖日(the Holy Day),

其人行止公平,內心純凈

把他的戒德帶向圓滿。

婆羅門!就在這裡,你應該沐浴,

使你自己成為所有眾生的庇護,

並且如果你不說妄語,

也不傷害有生命眾生,

也不未予而取,

有什麼必要去伽耶(Gaya)池呢?

因為任何水井都是你的伽耶(Gaya)池。”

當如是所說時,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對世尊如是說道:“太偉大了,喬達摩大德!太偉大了,喬達摩大德!猶如能撥亂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點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為那些有眼力的人們高擎明燈以看見諸色一般。同樣地,喬達摩大德以種種方法來闡明正法。我皈依喬達摩大德、法和比丘僧團。我要在世尊座下出家,我要受具足戒。”

於是,孫陀利迦婆羅墮婆羅門在世尊座下出家,得受具足戒。並且受具足戒後不久,尊者婆羅墮獨居、隱退、勤奮、熱忱和堅決,不久後以證智(with direct knowledge)親自實現它,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善男子們從在家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的梵行的無上目標。他直接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歷,該辦已辦,存在的狀態不。” 而且尊者婆羅墮成為阿羅漢們中的一員。

第七布的譬喻經終。


MN.1.8  抹消(Effacement)經

MN.1.8.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MN.1.8.2  那時,尊者大純陀(Maha Cunda)在傍晚時,從獨處禪修(mediation)中起來,去見世尊。向世尊禮敬後,在一旁坐下,對他說道:

MN.1.8.3  “大德!在此世間中生起與“一個我”或者“此世間”的諸教義有關的不同的諸見。那麼,在一位只注意其禪定修行的開始的比丘當中,對那些見的捨棄和放棄讓渡(the abandoning and relinquishing of those views)會產生嗎?” – “純陀!至於在此世間中生起的與“一個我”或者“此世間”的諸教義有關的那些不同的諸見:如果與那些諸見生起、以那些諸見為基礎、那些諸見被運用而相關的對象,如實地用適當的慧被如是看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自我,” 那麼,對那些諸見的捨棄和放棄讓渡(the abandoning and relinquishing of those views)就會產生。

(八種成就)

MN.1.8.4  純陀!在這裡,某位比丘從諸感官享樂、不善諸狀態隱退遠離,進入後並住於第一禪,它由所應用和持續的思想(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 尋和伺)相伴,充滿由隱退遠離而生出的狂喜和快樂 – 這是可能的。他可能如是想道:“我正住於抹消。”  但是這些在聖者之律中不被稱為“抹消”:這些在聖者之律中被稱為“此時此地令人愉快的諸住處”(pleasant abidings here and now)。

MN.1.8.5  純陀!在這裡, 隨着所應用和持續的思想(尋與伺)的平息(stilling),某位比丘進入後並住於第二禪,有自信與心的專一性(self-confidence and singleness of mind;一境性),而沒有所應用和持續的思想(尋和伺),充滿集中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樂 – 這是可能的。他可能如是想道:“我正住於抹消。”  但是這些在聖者之律中不被稱為“抹消”:這些在聖者之律中被稱為“此時此地令人愉快的諸住處”(pleasant abidings here and now)。

MN.1.8.6  純陀!在這裡, 隨着狂喜和快樂的褪盡,某位比丘住於平靜,充滿正念和正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仍然以身體感受快樂,我進入後住於第三禪,由於它的緣故,聖人們宣說:“他有平靜,充滿正念,住於快樂。” – 這是可能的。 他可能如是想道:“我正住於抹消。”  但是這些在聖者之律中不被稱為“抹消”:這些在聖者之律中被稱為“此時此地令人愉快的諸住處”(pleasant abidings here and now)。

MN.1.8.7  純陀!在這裡, 隨着快樂和痛苦的捨棄,及之前喜悅與憂傷的消失,我進入後住於第四禪,它既沒有痛苦也沒有歡樂,由平靜而正念清凈 – 這是可能的。 他可能如是想道:“我正住於抹消。”  但是這些在聖者之律中不被稱為“抹消”:這些在聖者之律中被稱為“此時此地令人愉快的諸住處”(pleasant abidings here and now)。

MN.1.8.8  純陀!在這裡, 隨着諸色的諸感知(想)的徹底超越(with the complete surmounting of perceptions of forms),隨着感覺的衝擊影響(sensory impingement)的逝去,隨着對多樣性差異的諸感知(想)的漠不關心,覺知到“虛空是無邊的”,某位比丘進入和住於虛空無邊處 – 這是可能的。 他可能如是想道:“我正住於抹消。”  但是這些在聖者之律中不被稱為“抹消”:這些在聖者之律中被稱為“此時此地令人愉快的諸住處”(pleasant abidings here and now)。

MN.1.8.9  純陀!在這裡,通過徹底超越虛空無邊處,覺知到“識是無邊的,”  某位比丘進入後和住於識無邊處 – 這是可能的。 他可能如是想道:“我正住於抹消。”  但是這些在聖者之律中不被稱為“抹消”:這些在聖者之律中被稱為“此時此地令人愉快的諸住處”(pleasant abidings here and now)。

MN.1.8.10  純陀!在這裡,通過徹底超越識無邊處,覺知到“沒有任何東西,”  某位比丘進入後和住於無所有處 – 這是可能的。 他可能如是想道:“我正住於抹消。”  但是這些在聖者之律中不被稱為“抹消”:這些在聖者之律中被稱為“此時此地令人愉快的諸住處”(pleasant abidings here and now)。

MN.1.8.11  純陀!在這裡,通過徹底超越無有處,某位比丘進入後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 這是可能的。 他可能如是想道:“我正住於抹消。”  但是這些在聖者之律中不被稱為“抹消”:這些在聖者之律中被稱為“此時此地令人愉快的諸住處”(pleasant abidings here and now)。

MN.1.8.12  那麼,純陀!在這裡,你應該修習抹消:

(1) “其他人們將是殘忍的;我們在這裡將是不殘忍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2) “其他人們將殺害活着的眾生(殺生);我們在這裡將放棄殺害活着的眾生”: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3) “其他人們將取未予與(偷盜);我們在這裡將不取未予與”: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4) “其他人們將是不獨身(非梵行)的;我們在這裡將是不獨身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5) “其他人們將妄語;我們在這裡將放棄妄語”: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6) “其他人們將惡口惡言(兩舌);我們在這裡將放棄惡口惡言”: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7) “其他人們將粗口粗語(惡口);我們在這裡將放棄粗口粗語”: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8) “其他人們將流言蜚語(綺語);我們在這裡將放棄流言蜚語”: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9) “其他人們將是貪婪(貪欲)的;我們在這裡將是不貪婪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10) “其他人們將有惡意(瞋恨心);我們在這裡將沒有惡意”: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11) “其他人們將充滿邪見;我們在這裡將充滿正見”: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12) “其他人們將充滿邪意圖(邪思惟);我們在這裡將充滿正意圖(正思惟(正志))”: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13) “其他人們將充滿邪語;我們在這裡將充滿正語”: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14) “其他人們將充滿邪行(邪業);我們在這裡將充滿正行(正業)”: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15) “其他人們將是邪命的(of wrong livelihood);我們在這裡將是正命的(of right livelihood)。”: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16) “其他人們將是邪精進的;我們在這裡將是正精進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17) “其他人們將是邪念的;我們在這裡將是正念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18) “其他人們將是邪定;我們在這裡將是正定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19) “其他人們將是邪智的(of wrong knowledge);我們在這裡將是正智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20) “其他人們將是邪解脫的(wrong deliverance);我們在這裡將是正解脫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21) “其他人們將被懶惰遲鈍戰勝;我們在這裡將沒有懶惰遲鈍”: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22) “其他人們將是焦躁不安的(restless; 掉舉);我們在這裡將不是焦躁不安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23) “其他人們將是懷疑者;我們在這裡將超於疑惑。

(24) “其他人們將是憤怒的;我們在這裡將不憤怒”: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25) “其他人們將是敵意報復的;我們在這裡將是不敵意報復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26) “其他人們將是輕蔑的;我們在這裡將不會輕蔑”: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27) “其他人們將是專橫的;我們在這裡將不是專橫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28) “其他人們將是嫉妒的;我們在這裡將不是嫉妒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29) “其他人們將是貪婪的;我們在這裡將不是貪婪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30) “其他人們將是奸詐的;我們在這裡將不是奸詐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31) “其他人們將是欺騙的;我們在這裡將是不欺騙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32) “其他人們將是頑固的;我們在這裡將是不頑固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33) “其他人們將是自大的;我們在這裡將不是自大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34) “其他人們將難以被告誡;我們在這裡將容易被告誡”: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35) “其他人們將有諸惡友;我們在這裡將有諸善友”: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36) “其他人們將是疏忽放逸的;我們在這裡將精勤不放逸”: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37) “其他人們將沒有信念;我們在這裡將充滿信念”: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38) “其他人們將是無慚的(shameless);我們在這裡將是有慚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39) “其他人們將是無愧的(no fear of wrongdoing);我們在這裡將是有愧的”: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40) “其他人們將是不學少聽聞的(of little learning);我們在這裡將是廣學博聞”: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41) “其他人們將是懈怠的;我們在這裡將充滿活力精進”: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42) “其他人們將是非正念的;我們在這裡將在正念當中建立”: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43) “其他人們將是缺乏慧的;我們在這裡將擁有慧”: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44) “其他人們將着於他們自己的諸見(adhere to their own views),堅持地緊握它們,難以放棄讓渡它們;我們在這裡將不會着於我們自己的諸見或者堅持地緊它們握,而將很容易地放棄讓渡它們”:你應該如是修習抹消。

(心的傾向性)

MN.1.8.13  純陀!我說甚至心對諸善法的傾向性就有很大益處,還要對於符合此心的狀態(state of mind)的身和語的諸行為該說什麼呢?純陀!因此:

(1)心應該如是傾向:“其他人們將是殘忍的;我們在這裡將是不殘忍的。”

(2)心應該如是傾向:“其他人們將殺害活着的眾生(殺生);我們在這裡將放棄殺生。”

(3-43)心應該如是傾向:……

(44)心應該如是傾向:“其他人們將着於他們自己的諸見(adhere to their own views),堅持地緊握它們,難以放棄讓渡它們;我們在這裡將不會着於我們自己的諸見或者堅持地緊握,而將很容易地放棄讓渡它們。”

(避免(AVOIDANCE))

MN.1.8.14  純陀!設想有一條不平坦的道路和要避開它的另一條平坦的道路;並且設想有一塊不平坦的淺灘和要避開它的另一塊平坦的淺灘。同樣地:

(1) 一個慣於殘忍的人有避開它的非殘忍。

(2) 一個慣於殺害活着的眾生(殺生)的人有避開它從殺害活着的眾生的放棄。

(3) 一個慣於取未予與(偷盜)的人有避開它從不取未予與的放棄。

(4) 一個慣於不獨身(非梵行)的人有避開它的獨身。

(5) 一個慣於妄語的人有避開它的從妄語的放棄。

(6) 一個慣於惡口惡言(兩舌)的人有避開它的從惡口惡言的放棄。

(7) 一個慣於粗口粗語(惡口)的人有避開它的從粗口粗語的放棄。

(8) 一個慣於流言蜚語(綺語)的人有避開它的從流言蜚語的放棄。

(9) 一個慣於是貪婪(貪欲)的人有避開它的不貪婪。

(10) 一個慣於有惡意(瞋恨心)的人有避開它的非惡意。

(11) 一個慣於邪見的人有避開它的正見。

(12) 一個慣於邪意圖(邪思惟)的人有避開它的正意圖(正思惟(正志))。

(13) 一個慣於邪語的人有避開它的正語。

(14) 一個慣於邪行(邪業)的人有避開它的正行(正業)。

(15) 一個慣於邪命的(wrong livelihood)人有避開它的正命(right livelihood)。

(16) 一個慣於邪精進的人有避開它的正精進。。

(17) 一個慣於邪念的人有避開它的正念。

(18) 一個慣於邪定人有避開它的正定。

(19) 一個慣於邪智的(wrong knowledge)人有避開它的正智。

(20) 一個慣邪解脫的(wrong deliverance)人有避開它的正解脫。

(21) 一個慣於懶惰遲鈍的人有避開它的從懶惰遲鈍的自由。

(22) 一個慣於焦躁不安的(restless; 掉舉)人有避開它的非焦躁不安。

(23) 一個慣於懷疑的人有避開它的超越疑惑的狀態。

(24) 一個慣於憤怒的人有避開它的不憤怒。

(25) 一個慣於敵意報復的人有避開它的非敵意報復。

(26) 一個慣於輕蔑的人有避開它的非輕蔑。

(27) 一個慣於專橫態度的人有避開它的不專橫。

(28) 一個慣於嫉妒的人有避開它的不嫉妒。

(29) 一個慣於貪婪的人有避開它的不貪婪。

(30) 一個慣於奸詐的人有避開它的不奸詐。

(31) 一個慣於欺騙的人有避開它的不欺騙。

(32) 一個慣於頑固的人有避開它的不頑固。

(33) 一個慣於自大的人有避開它的不自大。

(34) 一個慣於難以被告誡的人有避開它的容易被告誡。

(35) 一個慣於有諸惡友的人有避開它的尋找諸善友。

(36) 一個慣於疏忽放逸的人有避開它的精勤不放逸。

(37) 一個慣於沒有信念的人有避開它的充滿信念。

(38) 一個慣於無慚的(shameless)人有避開它的有慚。

(39) 一個慣於無愧的(no fear of wrongdoing)人有避開它的有愧。

(40) 一個慣於不學少聽聞的(of little learning)人有避開它的廣學博聞。

(41) 一個慣於懈怠的人有避開它的活力精進。

(42) 一個慣於非正念的人有避開它的正念的建立。

(43) 一個慣於缺乏慧的人有避開它的慧的獲得。

(44) 一個慣於着於自己的諸見(adhere to their own views),堅持地緊握它們,難以放棄讓渡它們的人有避開它的不着於他自己的諸見或者不堅持地緊握它們,而很容易地放棄讓渡它們。

(導向增上之道(THE WAY LEADING UPWARDS))

MN.1.8.15  純陀!正如所有不善狀態導向墮落並且所有善狀態導向增上一般,同樣地:

(1) 一個慣於殘忍的人有讓他導向增上的非殘忍。

(2) 一個慣於殺生的人有讓他導向增上的對殺生的放棄。

(3-43) 一個慣於……有讓他導向增上的……

(44) 一個慣於着於自己的諸見(adhere to their own views),堅持地緊握它們,難以放棄讓渡它們的人有讓他導向增上的對他自己的諸見的不着,對它們不堅持地緊握,對它們很容易地放棄讓渡。

(息滅之道(THE WAY OF EXTINGUISHING))

MN.1.8.16  純陀!一個自己正陷入泥漿的人要拖出另一個正陷入泥漿的人是不可能的;那個自己不在陷入泥漿的人要把另一個正在陷入泥漿的人要拖出來是可能的。那個自己未被馴服(調伏),散漫無紀律的,內心諸煩惱未息滅的,要調伏另一個人,訓練制約他,幫助息滅他的內心諸煩惱,這是不可能的;那個調伏了自我,守紀律的,息滅了內心諸煩惱的人,要調伏另一個人,訓練制約他,幫助息滅他的內心諸煩惱,這是可能的。同樣地:

(1) 一個慣於殘忍的人有息滅它的非殘忍。

(2) 一個慣於殺生的人有息滅它的從殺生的放棄。

(3-43) 一個慣於……有息滅它的……

(44) 一個慣於着於自己的諸見(adhere to their own views),堅持地緊握它們,難以放棄讓渡它們的人有息滅它的對他自己的諸見的不着,對它們不堅持地緊握,對它們很容易地放棄讓渡。

(結論)

MN.1.8.17  象這樣,純陀!我已經教導了抹消之道,我已經教導了傾向心之道,我已經教導了避免之道,我已經教導了導向增上之道,而且我已經教導了息滅之道。

MN.1.8.18   純陀,一個為其弟子們尋求福利和憐憫他們的老師,出於憐憫為弟子們所應該做的,我已經為你做了。有這些樹的根,這些空屋。 修習禪定吧,純陀!不要拖延,否則你以後將後悔。這是我們對你的教誡。”

第八抹消經終。


MN.1.9  正見(Right View)經

MN.1.9.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裡,尊者舍利弗對比丘們如是說道:“比丘學友們!”  – “學友!” 那些比丘回答道。

MN.1.9.2  “學友們!人們說“有正見的一個人、有正見的一個人,” 學友們!通過什麼方式,一位聖弟子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呢?” – “的確,學友!我們會從遠處來向尊者舍利弗學習這一陳述的義理。如果尊者舍利弗能解釋這一陳述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尊者舍利弗的教說後,比丘們將會憶持。” – “既然這樣,學友們!你們要諦聽!你們要密切注意!我要說了。”

“是的,學友!” 那些比丘回答道。

(善和不善(THE WHOLESOME AND THE UNWHOLESOME))

MN.1.9.3  “學友們!當聖弟子了知不善和不善之根;了知善和善之根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並已達到這正法。

MN.1.9.4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不善和不善之根呢?什麼是善和善之根呢?殺生是不善,未予而取是不善,邪淫是不善,妄語是不善;惡言惡語是不善,粗口粗語是不善,流言蜚語是不善;貪婪是不善,惡意是不善,邪見是不善。學友們!這就稱為不善。

MN.1.9.5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不善之根呢?貪婪是不善之根,瞋恨是不善之根,妄想痴迷是不善之根。學友們!這就稱為不善之根。

MN.1.9.6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善呢?放棄殺生是善,放棄未予而取是善,放棄邪淫是善,放棄妄語是善,放棄惡口惡語是善,放棄粗口粗語粗是善,放棄流言蜚語是善;不貪婪是善,無惡意是善,正見是善。學友們!這就稱為善。

MN.1.9.7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善之根呢?無貪婪是善之根,無瞋恨是善根之,無妄想痴迷是善之根。學友們!這就稱為善之根。

MN.1.9.8  當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不善和不善之根,善和善之根時,他捨棄對一切貪煩惱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

(營養物(NUTRIMENT))

MN.1.9.9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10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營養物,營養物的集起,營養物的息滅,和導向營養物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11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營養物?什麼是營養物的集起?什麼是營養物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營養物的息滅之道呢?為了已經生成的眾生的保持和對尋求一個新的存在的支持,有四種營養物。是哪四種呢?第一種是或粗或細的可食營養物,第二種是觸營養物,第三種是意思(精神意志;mental volition)營養物,第四種是識營養物。隨着渴愛的生起而有營養物的生起。隨着渴愛的息滅而又營養物的息滅。導向營養物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12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營養物,營養物的集起,營養物的息滅,和導向營養物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MN.1.9.13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14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痛苦,痛苦的集起,痛苦的息滅,和導向痛苦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15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痛苦呢?什麼是痛苦的集起呢?什麼是痛苦的息滅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痛苦息滅之道呢?出生(生)是痛苦;衰老(老)是苦;得病(病)是痛苦;死亡(死)是痛苦;悲傷(sorrow)、哀慟(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惱(displeasure)和絕望(despair)是痛苦;得不到想要的是痛苦(求不得苦),與不愛的結合是痛苦(怨憎會苦),與所愛的別離是痛苦(愛別離苦);總之,五取蘊(the five aggregates affected by clinging)是痛苦。這就稱為痛苦。

MN.1.9.16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痛苦的集起呢?它就是帶來重生,又與歡喜和貪慾相伴(accompanied by delight and lust),對各種事物的歡喜的渴愛(craving);即對感官享樂的渴愛、對有(being)的渴愛和對非有(non-being)的渴愛。這就稱為痛苦的集起。

【注】:痛苦的集起(起源)就是渴愛。

MN.1.9.17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痛苦的息滅呢?它就是對那同樣的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息滅、捨棄、放棄讓渡、放手、拒絕,這就稱為痛苦的息滅。

MN.1.9.18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導向痛苦息滅之道呢?它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這就稱為導向痛苦息滅之道。

【注】:痛苦的息滅之道就是八聖道。

MN.1.9.19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痛苦,痛苦的集起,痛苦的息滅,和導向痛苦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煩惱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衰老和死亡(AGEING AND DEATH))

MN.1.9.20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21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老死,當一位聖弟子了知老死,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滅,和導向老死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22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老死呢?什麼是老死的集起呢?什麼是老死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老死息滅之道呢?

在不同眾生道中的眾生(beings in the various orders of beings)的衰老,他們的老年,牙齒的破裂,毛髮的灰白,皮膚的變皺,生命力的衰減,諸根的衰弱 – 這就稱為衰老。 在不同眾生道中的眾生的過世,他們的逝去,崩解,消失,瀕臨死亡,壽終,諸蘊的瓦解,身體的倒下 – 這就稱為死亡。於是這衰老和這死亡就稱為老死。隨着出生的生起而有老死的生起。隨着出生的息滅而有老死的息滅。這老與這死,這就稱為老死。導向老死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23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老死,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滅,和導向老死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出生(Birth))

MN.1.9.24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25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出生,當一位聖弟子了知出生,出生的集起,出生的息滅,和導向出生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26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出生呢?什麼是出生的集起呢?什麼是出生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出生息滅之道呢? 在不同眾生道中的眾生(beings in the various orders of beings)的出生,他們的投生,在子宮裡的入胎,產生,諸蘊的顯現,獲得諸觸處 – 這就稱為出生。 隨着有的生起而有出生的生起。隨着有的息滅而有出生的息滅。導向出生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注】:識如五蘊的其他諸蘊一樣變化遷流。

MN.1.9.27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出生,出生的集起,出生的息滅,和導向出生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有(Being))

MN.1.9.28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29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有,當一位聖弟子了知有,有的集起,有的息滅,和導向有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30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有呢?什麼是有的集起呢?什麼是有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有的息滅之道呢?有這些三種有:感官領域有(sense-sphere being)、細緻物質有(fine-material being)和非物質有(immaterial being)(欲有、色有、無色有)。隨着執取(clinging)的生起而有有的生起。隨着執取的息滅而有有的息滅。導向有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31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有,有的集起,有的息滅,和導向有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執取(Cling))

MN.1.9.32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33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執取(clinging),執取的集起,執取的息滅,和導向執取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34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執取呢?什麼是執取的集起呢?什麼是執取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執取的息滅之道呢?有這些四種執取:對諸感官享樂的執取(clinging to sensual pleasures)、對諸見的執取(clinging to views)、對諸規則和遵守的執取(clinging to rules and observances)和對我的一條教義的執取(clinging to a doctrine of self)(欲取、見取、戒取、我見取)。隨着渴愛(craving)的生起而有執取的生起。隨着渴愛的息滅而有執取的息滅。導向執取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35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執取,執取的集起,執取的息滅,和導向執取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渴愛(Craving))

MN.1.9.36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37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渴愛,渴愛的集起,渴愛的息滅,和導向渴愛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38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渴愛呢?什麼是渴愛的集起呢?什麼是渴愛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渴愛的息滅之道呢?有這些六類渴愛:對諸色的渴愛、對諸聲音的渴愛、對諸氣味的渴愛、對諸味道的渴愛、對諸所觸物的渴愛和對諸精神現象(法;精神對象)的渴愛。隨着受(feeling)的生起而有渴愛的生起。隨着受的息滅而有渴愛的息滅。導向渴愛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39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渴愛,渴愛的集起,渴愛的息滅,和導向渴愛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受(feeling))

MN.1.9.40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41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受,受的集起,受的息滅,和導向受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42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受呢?什麼是受的集起呢?什麼是受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受的息滅之道呢?有這些六類受:眼觸生起的受、耳觸生起的受、鼻觸生起的受、舌觸生起的受、身觸生起的受和意觸生起的受。隨着觸(contact)的生起而有受的生起。隨着觸的息滅而有受的息滅。導向受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43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受,受的集起,受的息滅,和導向受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觸(Contact))

MN.1.9.44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45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觸,觸的集起,觸的息滅,和導向觸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46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觸呢?什麼是觸的集起呢?什麼是觸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觸的息滅之道呢?有這些六類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和意觸。隨着六處(the sixfold base)的生起而有觸的生起。隨着六處的息滅而有觸的息滅。導向觸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47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觸,觸的集起,觸的息滅,和導向觸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六處(the sixfold base;六入))

MN.1.9.48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49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六處,六處的集起,六處的息滅,和導向六處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50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六處呢?什麼是六處的集起呢?什麼是六處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六處的息滅之道呢?有這些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和意處。隨着精神性-物質性(mentality-materiality)的生起而有六處的生起。隨着精神-物質的息滅而有六處的息滅。導向六處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51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六處,六處的集起,六處的息滅,和導向六處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精神性-物質性(mentality-materiality;名色))

MN.1.9.52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53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名色,名色的集起,名色的息滅,和導向名色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注】:菩提比丘在這裡用精神性-物質性(mentality-materiality),在《相應部》的翻譯中用名色(Name-Form)。

MN.1.9.54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名色呢?什麼是名色的集起呢?什麼是名色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名色的息滅之道呢?受、想、思、觸和注意(Feeling, perception, volition, contact, and attention)-  這稱為精神性(mentality; 名)。四大界和從四大界所導出的物質色(material form)- 這些稱為物質性(materiality; 色)。這精神性和這物質性就稱為精神性-物質性(mentality; 名)。隨着識(consciousness)的生起而有名色的生起。隨着識的息滅而有名色的息滅。導向名色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注】:識的生滅,識沒有神秘化,緣起之鏈的一環。物質性現象的出現是因為識的出現。

MN.1.9.55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名色,名色的集起,名色的息滅,和導向名色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識(consciousness))

MN.1.9.56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57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識,識的集起,識的息滅,和導向識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58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識呢?什麼是識的集起呢?什麼是識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識的息滅之道呢?有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隨着諸行(formations)的生起而有識的生起。隨着諸行的息滅而有識的息滅。導向識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59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識,識的集起,識的息滅,和導向識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諸行(formations))

MN.1.9.60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61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諸行,諸行的集起,諸行的息滅,和導向諸行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62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諸行呢?什麼是諸行的集起呢?什麼是諸行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諸行的息滅之道呢?有三種行:身體上的行、言語上的行和精神上的行(the bodily formation, the verbal formation, the mental formation)隨着無明(ignorance)的生起而有諸行的生起。隨着無明的息滅而有諸行的息滅。導向諸行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63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諸行,諸行的集起,諸行的息滅,和導向諸行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無明(ignorance))

MN.1.9.64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65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無明,無明的集起,無明的息滅,和導向無明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66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無明呢?什麼是無明的集起呢?什麼是無明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無明的息滅之道呢?關於痛苦不了知,關於痛苦的集起不了知,關於痛苦的息滅不了知,關於導向痛苦息滅之道不了知 – 這就稱為無明。有三種行:身體上的行、言語上的行和精神上的行(the bodily formation, the verbal formation, the mental formation)隨着諸煩惱(taints)的生起而有無明的生起。隨着諸煩惱的息滅而有無明的息滅。導向無明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67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無明,無明的集起,無明的息滅,和導向無明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諸煩惱(taints; 諸漏 ))

MN.1.9.68  說著,“很好!學友!”  那些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歡喜和高興後,他們問尊者舍利弗一個更深入的問題:“可是,學友!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通過它,一位聖弟子會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的人嗎?” – “可能會有,學友們!

MN.1.9.69  學友們!當一位聖弟子了知諸煩惱,諸煩惱的集起,諸煩惱的息滅,和導向諸煩惱的息滅之道時,通過那一方式,他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

MN.1.9.70  那麼,學友們!什麼是諸煩惱呢?什麼是諸煩惱的集起呢?什麼是諸煩惱的息滅呢?什麼是導向諸煩惱的息滅之道呢?有這些三種煩惱染污:感官慾望的煩惱染污、有的煩惱染污和無明的煩惱染污(欲漏、有漏、無明漏)。隨着無明(ignorance)的生起而有諸煩惱的生起。隨着無明(ignorance)的息滅而有諸煩惱的息滅。導向諸煩惱息滅之道正是這八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MN.1.9.71  當一位聖弟子如是了知諸煩惱,諸煩惱的集起,諸煩惱的息滅,和導向諸煩惱的息滅之道時,他捨棄對一切貪婪的潛在趨勢,他廢除對厭惡的潛在趨勢,他根除“我是”的見與狂妄我慢的潛在趨勢,並通過捨棄無明和引發明(true knowledge),他在此時此地終止痛苦。學友們!通過那種方式,一位聖弟子也是一個有正見、有直見、對法有圓滿的信心和已達到這正法(this true Dhamma)的人。”

這就是尊者舍利弗所說。比丘們對尊者舍利弗所說感到滿意和歡喜。

【注】:了知痛苦的四聖諦、緣起之鏈的四聖諦、諸煩惱的四聖諦,即具有正見。

第九正見經終。


MN.1.10  諸念處(The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經

MN.1.10.1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俱盧國一個名叫迦摩沙達磨(Kammassadhamma)的俱盧人(Kurus)城。 在那裡,他對比丘們如是說道:“比丘們!”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說道:

MN.1.10.2  “比丘們!這是單向直接之道,使眾生清凈,超越憂傷和哀慟,息滅痛苦和悲傷,獲得正道(the right path),實現涅槃,這就是四念處。

【注】:此處英譯作直接之道(the direct path)。菩提比丘在其他地方作單向之道。有人譯作唯一道,可能不是佛陀本意。

MN.1.10.3  是哪四個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contemplating the body as a body),熱忱、完全覺知(fully aware; 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拋棄貪婪和對此世間的憂傷。他住於把諸受作為諸受來觀察思考,熱忱、完全覺知(fully aware; 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拋棄貪婪和對此世間的憂傷。他住於把心作為心來觀察思考,熱忱、完全覺知(fully aware; 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拋棄貪婪和對此世間的憂傷。他住於把諸精神對象(mind-objects; 法)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熱忱、完全覺知(fully aware; 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拋棄貪婪和對此世間的憂傷。

【注1】:完全覺知(fully aware),清楚地理解(clearly comprehending),即正知。正知,英文還有full awareness,遍覺知。覺知,awareness。

【注2】:《長部》里有《大念處經》(DN.22)。

(此身的觀察思考(CONTEMPLATION OF THE BODY))

(入出息念(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MN.1.10.4  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呢?在這裡,一位去往山林、一棵樹下或一間空屋的比丘,坐下;在交疊盤腿,挺直他的身體,並在他的面前建立起念後,他一直具念地吸氣,一直具念地呼氣。當吸氣綿長時,他知道:“我吸氣綿長。” 或當呼氣綿長時,他知道:“我呼氣綿長。”當吸氣為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為短。” 或當呼氣為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為短。”他如是修習:“我要體驗全身而吸氣。”  他如是修習:“我要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如是修習:“我要使身體上的諸行寧靜而吸氣。” 他如是修習:“我要使身行寧靜而呼氣。” 比丘們!正如熟練的絞車匠或絞車匠的學徒,當作一個長轉時,他知道:“我作一個長轉。” 或當作一個短轉時,他知道:“我作一個短轉。” 同樣地,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當吸氣綿長時,他知道:“我吸氣綿長。” 或當呼氣綿長時,他知道:“我呼氣綿長。” 當吸氣為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為短。” 或當呼氣為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為短。” 他如是修習:“我要體驗全身而吸氣。”  他如是修習:“我要體驗全身而呼氣。” 他如是修習:“我要使身體上的形成(身行)寧靜而吸氣。”他如是修習:“我要使身體上的形成(身行)寧靜而呼氣。”

(洞察(觀;Insight))

MN.1.10.5  通過這種方式,或在內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內部、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四種姿勢(The Four Postures))

MN.1.10.6  再者,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當行走時,他了知:“我在行走”;當站立時,他了知:“我在站立”; 當坐着時,他了知:“我在坐着”; 當躺下時,他了知:“我在躺下”;或者無論他的身體如何放置時他相應地了知。

MN.1.10.7  通過這種方式,或在內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內部、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正知(完全覺知; Full Awareness))

MN.1.10.8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在前進和後退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在前視和後視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在肢體曲伸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在穿衣袍,拿他的缽和外袍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在吃、喝、進食和品嘗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在大小便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在行走、站立、坐着、睡下、醒來、交談和沉默不語時,是一個處於完全覺知而行為的人。

MN.1.10.9  通過這種方式,或在內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內部、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污穢(Foulness – The Bodily Parts))

MN.1.10.10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從腳底向上,從頭皮往下,把皮膚所包裹的這同一身體作為充滿許多種不純凈的東西來檢查:“在此身當中有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胸膜、脾臟、肺臟、大腸、小腸、胃容物、糞便、膽汁、痰液、膿液、血液、汗液、脂肪、眼淚、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液、尿液(head-hairs, body-hairs, nails, teeth, skin, flesh, sinews, bones, bone-marrow, kidneys, heart, liver, diaphragm, spleen, lungs, large intestines, small intestines, contents of the stomach, feces, bile, phlegm, pus, blood, sweat, fat, tears, grease, spittle, snot, oil of the joints, and urine)。”  比丘們!正如兩端有開口的袋子放滿許多種穀物,例如山米、紅米、豆子、豌豆、粟米和白米(such as hill rice, red rice, beans, peas, millet, and white rice),一個有眼力的人打開它,並如是檢視它:“這是山米,這是紅米,這是豆子,這是豌豆,這是粟米,這是白米。”  同樣地,比丘們!從腳底向上,從頭皮往下,把皮膚所包裹的這同一身體作為充滿許多種不純凈的東西來檢查:“在此身當中有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胸膜、脾臟、肺臟、大腸、小腸、胃容物、糞便、膽汁、痰液、膿液、血液、汗液、脂肪、眼淚、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液、尿液。”

MN.1.10.11  通過這種方式,或在內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內部、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諸界(Elements))

MN.1.10.12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把此同一個身體,無論如何放置和處置它,作為如是包含諸界的東西來檢查:“在此身體中有地界、水界、火界和風界。”  比丘們!正如一個熟練的屠夫或他的學徒,宰殺一頭牛後,會坐在十字路口,把牛切成小塊;同樣地,一位比丘把此同一個身體,無論它如何放置和處置,作為如是包含諸界的東西來檢查:“在此身體中有地界、水界、火界和風界。”   

MN.1.10.13  通過這種方式,或在內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內部、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九種墓地觀察思考(The Nine Charnel Ground Contemplations)

MN.1.10.14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猶如看見被遺棄在墓地的屍體:已死一天、二天或三天,腫脹、青瘀、潰爛,他於是聯想到此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也有同樣的特性,它將成為那樣,它不會免於那個命運。”  

MN.1.10.15  通過這種方式,或在內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內部、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MN.1.10.16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猶如看見被遺棄在墓地的屍體:被烏鴉、鷹、禿鷲、狗、豺,或各種蟲子吞食,他於是聯想到此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也有同樣的特性,它將成為那樣,它不會免於那個命運。”  

MN.1.10.17  通過這種方式,或在內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在內部、在外部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住於在此身里觀察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18-24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猶如看見被遺棄在墓地的屍體:骸骨有血肉、連着筋,…… 骸骨無肉、沾滿污血、連着筋,…… 骸骨無血肉、連着筋,…… 骸骨胡亂相連,散亂四處:手骨、腳骨、腳踝骨、小腿骨、大腿骨、腰骨、肋骨、脊椎骨、肩骨、頸骨、顎骨、齒骨和頭蓋骨,這裡一塊,那裡一塊 – 他於是聯想到此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也有同樣的特性,它將成為那樣,它不會免於那個命運。”

MN.1.10.25  通過這種方式,他住於或者內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者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者內在地和外在地兩者都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他或者住於在此身里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里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他或者住於在此身里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他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比丘們!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MN.1.10.26-30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猶如看見被遺棄在墓地的屍體:白骨蒼白似貝殼之色……骨骼堆積一年之久,……骨骼爛成粉末,他於是聯想到此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也有同樣的特性,它將成為那樣,它不會免於那個命運。”

(洞察(Insight);觀)

MN.1.10.31 通過這種方式,他住於內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者外在地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者內在地和外在地兩者都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或者他住於在此身里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於在此身里思考它的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滅法)。或者他住於在此身里思考它的諸生起因素與諸消散因素。或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在他當中建立起“有一個身體”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那也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身作為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受的觀察思考(CONTEMPLATION OF FEELING))

MN.1.10.32  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住於在把諸受當作諸受來觀察思考呢?在這裡,當一位比丘感受到一個令人愉快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一個令人愉快的受”;當感受到一個痛苦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苦一個痛苦的受”;當感受到一個既不令人愉快的也不痛苦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一個既不令人愉快的也不痛苦的受。”  當感受一個世俗的令人愉快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一個世俗的令人愉快的受。” 當感受一個精神上的令人愉快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一個精神上的令人愉快的受。” 當感受到一個世俗的痛苦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一個世俗的痛苦的受。” 當感受到一個精神上的痛苦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一個精神上的痛苦的受。”  當感受到一個世俗的既不令人愉快也不痛苦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一個世俗的既不令人愉快也不痛苦的受時。”當感受一個精神上的既不令人愉快的也不痛苦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一個精神上的既不令人愉快的也不痛苦的受。”

(洞察(Insight);觀)

MN.1.10.33  通過這種方式,他住於內在地把諸受當作諸受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外在地把諸受當作諸受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內在地和外在地兩者都把諸受當作諸受來觀察思考。或者他也住於在諸受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因素,或者住於在諸受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消散因素,或者他住於在諸受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和諸消散因素兩者。或者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建立“有受”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那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此諸受作為諸受一個身來觀察思考。

(心的觀察思考(CONTEMPLATION OF MIND))

MN.1.10.34  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心作為心來觀察思考呢?在這裡,他了知由貪慾影響的心作為由貪慾影響的心,並且了知不由貪慾影響的心作為不由貪慾影響的心。他了知由嗔恨影響的心作為由嗔恨影響的心,並且了知不由嗔恨影響的心作為不由嗔恨影響的心。他了知由妄想痴迷影響的心作為由妄想痴迷影響的心,並且了知不由妄想痴迷影響的心作為不由妄想痴迷影響的心他了知受制約的心作為受制約(contracted)的心,並且了知散亂(distracted)的心作為散亂的心;他了知高尚的(exalted)心作為高尚的心,並且了知不高尚心作為不高尚心;他了知超越的(surpassed)心作為超越的心,並且了知不超越的心作為不超越的心;他了知集中得定的(concentrated心作為集中得定的心,並且了知不集中得定的心作為不集中得定的心;他了知解脫的(liberated)心作為解脫的心,他了知未解脫的(liberated)心作為未解脫的心。

(洞察(Insight);觀)

MN.1.10.35  通過這種方式,他住於內在地把心當作心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外在地把心當作心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內在地和外在地兩者都把心當作心來觀察思考。或者他也住於在心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因素,或者住於在心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消散因素,或者他住於在心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和諸消散因素兩者。或者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建立“有心”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那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心作為心來觀察思考。

(諸精神對象(諸精神現象)的觀察思考(CONTEMPLATION OF MIND-OBJECTS))

(1.  五蓋(The Five Hindrances))

MN.1.10.36  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住於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呢?比丘們!在這裡,一位比丘住於對五蓋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如何住於對五蓋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呢?在這裡,當一位比丘在他當中有感官慾望時,他了知:“在我當中有感官慾望。” 當他在他當中沒有感官慾望時,他了知:“在我當中沒有感官慾望”;並且他也了知還為生起的感官慾望如何來生起,並且已經生起的感官慾望如何來被捨棄。

【注】:法念處的修法。法念處,即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如何修法念處呢?即通過超凡(超越此世間)諸道(the supra-mundane paths)對治和根除五蓋(感官慾望(sensual desire)、惡意(ill will)、懶惰和遲鈍(sloth and torpor)、掉舉和後悔(restlessness and remorse)和懷疑(doubt))。

當他在他當中有惡意時……有懶惰和遲鈍時……有掉舉和後悔時……當他在他當中有懷疑時,一位比丘了知:“在我當中有懷疑”;或者當他在他這當中沒有懷疑時,他了知:“在我當中沒有懷疑” ;並且他也了知還未生起的懷疑如何來生起,已經生起的懷疑如何來被捨棄,並且已經被捨棄的懷疑如何未來不生起。

(洞察(觀;Insight))

MN.1.10.37  通過這種方式,他住於內在地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外在地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內在地和外在地兩者都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他也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因素,或者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消散因素,或者他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和諸消散因素兩者。或者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建立“有諸精神對象”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那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對五蓋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

(2. 五蘊(The Five Aggregates))

MN.1.10.38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住於對五蘊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那麼,一位比丘如何住於對五蘊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呢?在這裡,一位比丘了知:“這樣就是物質的色,這樣就是它的集起,這樣是它的消失;這樣就是受,這樣就是它的集起,這樣是它的消失;這樣就是感知(想),這樣就是它的集起,這樣是它的消失;這樣就是諸行(formations),這樣就是它們的集起,這樣是它們的消失;這樣就是識,這樣就是它的集起,這樣是它的消失。”

(洞察(Insight);觀)

MN.1.10.39  通過這種方式,他住於內在地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外在地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內在地和外在地兩者都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他也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因素,或者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消散因素,或者他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和諸消散因素兩者。或者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建立“有諸精神對象”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那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對五蘊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

(3. 六處(The Six Bases))

MN.1.10.40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六內外處住於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那麼,一位比丘如何住於對六內外處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呢?在這裡,一位比丘了知眼,他了知諸色,並且他了知依賴於兩者的束縛;並切他也了知還未生起的束縛如何來生起,已經生起的束縛如何來被捨棄,並且已經被捨棄的束縛如何在未來不生起。

他了知耳,他了知諸聲音……他了知鼻,他了知諸氣味……他了知舌,他了知諸味道……他了知身,他了知諸所觸物……他了知意,他了知諸精神對象(諸精神現象;諸法),並且他了知依賴於兩者的束縛;並切他也了知還未生起的束縛如何來生起,已經生起的束縛如何來被捨棄,並且已經被捨棄的束縛如何在未來不生起。

(洞察(Insight);觀)

MN.1.10.41  通過這種方式,他住於內在地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外在地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內在地和外在地兩者都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他也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因素,或者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消散因素,或者他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和諸消散因素兩者。或者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建立“有諸精神對象”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那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對六處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

(4.  七覺支(The Seven Enlightenment Factors))

MN.1.10.42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住於對七覺支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怎樣住於對七覺支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呢?在這裡,當在一位比丘當中有念覺支時,他了知:“在我當中有念覺支”;或者當在他當中沒有念覺支時,他了知:“在我當中沒有念覺支”;並且他也了知還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來生起,已經生起的念覺支如何通過修習來實現。

當在他當中有擇法覺支(the investigation-of-states enlightenment factor)時……活力精進覺支……狂喜覺支……寧靜覺支……定覺支……平靜覺支時,一位比丘了知:“在我當中有平靜覺支”;或者當在他當中沒有平靜覺支時,他了知:“在我當中沒有平靜覺支”;並且他也了知還未生起的平靜覺支如何來生起,已經生起的平靜覺支如何通過修習來實現。

(洞察(Insight);觀)

MN.1.10.43  通過這種方式,他住於內在地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外在地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內在地和外在地兩者都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他也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因素,或者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消散因素,或者他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和諸消散因素兩者。或者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建立“有諸精神對象”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那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七覺支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

(5.  四聖諦(The Four Noble Truths))

MN.1.10.44  再者,比丘們!一位比丘住於對四聖諦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那麼,比丘們!一位比丘怎樣住於對四聖諦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呢?在這裡,一位比丘如實了知:“這是痛苦”;他如實了知:“這是痛苦的集起”;他如實了知:“這是痛苦的息滅”;他如實了知:“這是導向痛苦息滅之道。”

(洞察(Insight);觀)

MN.1.10.45  通過這種方式,他住於內在地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外在地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住於內在地和外在地兩者都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或者他也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因素,或者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消散因素,或者他住於在諸精神對象當中觀察思考它們的諸生起和諸消散因素兩者。或者僅限於無遮智(bare knowledge)與念(mindfulness)的範疇而建立“有諸精神對象”的念。而且他住於無所依止,在此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那是一位比丘如何住於四聖諦把諸精神對象作為諸精神對象來觀察思考。

(結論(CONCLUSION))

MN.1.10.46  比丘們!如果任何人通過這種方式修習這四念處至七年,對他而言,可以預期二果中的一果:或者在此當生的究竟智,或者如果有執取之跡的殘留(有餘依),為不還(non-return ; 阿那含位)。

比丘們!別說七年,比丘們!如果任何人通過這種方式修習這四念處至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對他而言,可以預期二果中的一果:或者在此當生的究竟智,或者如果有執取之跡的殘留(有餘依),為不還(non-return ; 阿那含位)。

比丘們!別說一年,比丘們!如果任何人通過這種方式修習這四念處至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對他而言,可以預期二果中的一果:或者在此當生的究竟智,或者如果有執取之跡的殘留(有餘依),為不還(non-return ; 阿那含位)。

比丘們!別說半個月,比丘們!如果任何人通過這種方式修習這四念處至七天,對他而言,可以預期二果中的一果:或者在此當生的究竟智,或者如果有執取之跡的殘留(有餘依),為不還(non-return ; 阿那含位)。

MN.1.10.47   因此就此而言:“比丘們!這是單向直接之道,使眾生清凈,超越憂傷和哀慟,息滅痛苦和悲傷,獲得正道(the right path),實現涅槃,這就是四念處。”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比丘們對世尊所說感到滿意和歡喜。

第十諸念處經終。


MN.1.1-10終。


第一  根本五十經篇: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 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經篇: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 和 MN.2.91-100

第三  後五十經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 和  MN.3.141-152


【Chanworld.org】;【禪世界出品】;2017.08.23-2021.09.11-MG-RM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禪世界版的內容採用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