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禅世界版】2

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 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经篇: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 和 MN.2.91-100

第三  后五十经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 和 MN.3.141-152


礼敬世尊、阿罗汉和遍正觉者

《中部》【南传尼柯耶禅世界现代汉语版】2

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第二品   狮子吼(the Lion’s Roar)品

MN.1.11-20


MN.1.11  狮子吼小经(CulasThanada Sutta)

MN.1.11.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11.2  “比丘们!只有这里有一位第一沙门,只有这里有一位第二沙门,只有这里有一位第三沙门,只有这里有一位第四沙门。其他人的诸教义没有众沙门:这就是你们应该如何正确地作狮子吼。

MN.1.11.3  比丘们!其他外道游行者们可能会问道:“可是,尊者们如是所说是基于什么论证的力量或由什么权威来支持呢?” 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回答如是所问的其他外道游行者:“道友们!知道和看见的已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给我们宣说了四种事物;在我们当中看见这些时,我们如是说:“只有这里有一位第一沙门,只有这里有一位第二沙门,只有这里有一位第三沙门,只有这里有一位第四沙门。其他人的诸教义没有众沙门。” 是哪四种呢?道友们!我们对大师有信心,我们对法有信心,我们持守了诸戒律,我们的正法同伴们对我们和蔼可亲,无论他们是在家人或出家人。知道和看见的已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给我们宣说了这四种事物;在我们当中看见这些时,我们言与行俱(we say as we do)。

MN.1.11.4  其他外道游行者可能会如是说道:“道友们!我们也对大师,即我们的大师有信心;我们也对法,即我们的法有信心;我们也持守了诸戒律,即我们的诸戒律;并且我们的正法同伴们也对我们和蔼可亲,无论他们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道友们!在这里,你们和我们之间的区别、差别和不同是什么呢?”

MN.1.11.5  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回答如是所问的其他外道游行者:“道友们!那么,目标是一个还是多个呢?” 正确回答时,其他外道游行者会如是回答:“道友们!目标是一个而不是多个。” – “可是,道友们!那个目标是受到贪欲影响的人还是没有贪欲的人的目标呢?”  正确回答时,其他外道游行者会如是回答:“道友们,那个目标是没有贪欲的人的而不是受到贪欲影响的人的目标。” – “可是,道友们!那个目标是受到嗔恨影响的人还是没有嗔恨的人的目标呢呢?” 正确回答时,其他外道游行者会如是回答:“道友们!那个目标是没有嗔恨的人而不是受到嗔恨影响的人的目标。” – “可是,道友们!那个目标是受到妄想痴迷影响的人还是没有妄想痴迷的人的目标呢?” 正确回答时,其他外道游行者会如是回答:“道友们!那个目标是没有妄想痴迷的人而不是受到妄想痴迷影响的人的目标。” – “可是,道友们!那个目标是受到渴爱影响的人还是没有渴爱的人的目标呢?” 正确回答时,其他外道游行者会如是回答:“道友们!那个目标是没有渴爱的人而不是受到渴爱影响的人的目标。”  – “可是,道友们!那个目标是受到执取影响的人还是没有执取的人的目标呢?” 正确回答时,其他外道游行者会如是回答:“道友们!那个目标是没有执取的人而不是受到执取影响的人的目标。” – “可是,道友们!那个目标是有眼力远见的人还是对没有眼力远见的人的目标呢?” 正确回答时,其他外道游行者会如是回答:“道友们!那个目标是有眼力远见的人而不是没有眼力远见的人的目标。” – “可是,道友们!那个目标是赞同和反对(favors and opposes)的人还是不赞同和不反对的人的目标呢?” 正确回答时,其他外道游行者会如是回答:“道友们!那个目标是不赞同和不反对的人而不是赞同和反对的人的目标。” – “可是,道友们!那个目标是喜欢和享受扩散(delights in and enjoys proliferation)的人还是不喜欢和不享受扩散的人来说的呢?” 正确回答时,其他外道游行者会如是回答:“道友们!那个目标是不喜欢和不享受扩散的人而不是喜欢和享受扩散的人的目标。”

MN.1.11.6  比丘们!有这两种见:有见与无有见(the view of being and the view of non-being)。比丘们!任何依赖有见、采取有见和接受有见的众沙门或众婆罗门,他们反对无有见。任何依赖无有见、采取无有见和接受无有见的众沙门或众婆罗门,他们反对有见。

【注】:view,译作见”或观点。see,译作看见”或“认识”。vision,译作“眼力”,“眼力远见”,“远见”,或“视力”。being,哲学上是存在(existence)的意思,传统佛教经典翻译为“有”。

MN.1.11.7  任何不如实了知在这两种见情况下的集起、消失、满足、危险和出离的众沙门或众婆罗门,他们受到贪欲、嗔恨、妄想痴迷、渴爱、执取的影响,没有眼力远见,惯于赞同和反对,并且他们喜欢和享受扩散。我说他们没有对出生、衰老、死亡获得解脱;他们没有对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获得解脱;没有对痛苦(suffering)获得解脱。

MN.1.11.8  任何如实了知在这两种见的情况下的集起、消失、满足、危险和出离的众沙门或众婆罗门,他们没有贪欲、嗔恨、妄想痴迷、渴爱、执取,有眼力,不惯于赞同和反对,并且他们不喜欢和不享受扩散。我说他们对出生、衰老、死亡获得解脱;他们对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获得解脱;他们对痛苦获得解脱。

MN.1.11.9  比丘们!有这四种执取。是哪四种呢?对诸感官享乐的执取(欲取)、对诸见的执取(见取)、对诸规则和诸遵守的执取(戒禁取)和对一种自我(self)教条的执取(我论取)。

MN.1.11.10  比丘们!尽管某些沙门和婆罗门宣称提出了对所有各种执取的遍知,但他们并没有完全地描述对所有各种执取的遍知。他们描述了对感官享乐执取的遍知,但却没有描述对诸见的遍知,对诸规则和诸遵守的遍知,以及对一个自我教条的遍知。那是为什么呢?那些沙门和婆罗门没有如实了知这三种执取的实例。因此,尽管他们宣称提出了对所有各种执取的遍知,他们只描述了对感官享乐执取的遍知,但却没有描述对诸见的遍知,对诸规则和诸遵守的遍知,以及对一个自我教条的遍知。

MN.1.11.11  比丘们!尽管某些沙门和婆罗门宣称提出了对所有各种执取的遍知,他们并没有完全地描述对所有各种执取的遍知。他们描述了对感官享乐执取的遍知,描述了对诸见的遍知,但却没有描述对诸规则和诸遵守的遍知,以及对一个自我教条的遍知。那是为什么呢?那些沙门和婆罗门不能如实了知这两种执取的实例。因此,尽管他们宣称提出了对所有各种执取的遍知,他们只描述了对感官享乐执取的遍知,描述了对诸见的遍知,但却没有描述对诸规则和诸遵守的遍知,以及对一个自我教条的遍知。

MN.1.11.12  比丘们!尽管某些沙门和婆罗门宣称提出了对所有各种执取的遍知,他们并没有完全地描述对所有各种执取的遍知。他们描述了对感官享乐执取的遍知,描述了对诸见的遍知,对诸规则和诸遵守的遍知,但却没有描述对一个自我教条的遍知。那是为什么呢?那些沙门和婆罗门不能如实了知这一种执取的实例。因此,尽管他们宣称提出了对所有各种执取的遍知,他们只描述了对感官享乐执取的遍知,描述了对诸见的遍知,描述了对诸规则和诸遵守的遍知,但却没有对一个自我教条的遍知。

MN.1.11.13 比丘们!在象那样的如此一个法和律中,很明显,对大师的信心没有被正确地引导,对法的信心没有被正确地引导,诸戒律的持守也没有被正确地引导。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法和律被糟糕地宣布和糟糕地提出时,没有解脱,无助于平静,被没有遍正觉的人阐述,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MN.1.11.14 比丘们!当一位已证悟和遍正觉的如来宣称提出对所有各种执取的遍知时,他完全地描述了所有对各种执取的遍知:他描述了对感官享乐执取的遍知、对诸见的遍知、对诸规则和诸遵守的遍知和对一个自我教条的遍知。

MN.1.11.15  比丘们!在象那样的如此一个法和律当中,很明显,对大师的信心被正确地引导,对法的信心被正确地引导,诸戒律的持守也被正确地引导。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法和律被很好地宣布和很好地提出时,解脱,有助于平静,被遍正觉的人阐述,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MN.1.11.16  那么,这四种执取,什么是其来源呢?什么是其集起呢?从什么那里其出生和产生呢?这四种执取,以渴爱(craving)为其来源,以渴爱为其集起,它们从渴爱出生和产生起。渴爱以什么为起源呢? …… 渴爱以受为其来源…..受以什么为其来源呢? …… 受以触为其来源 …… 触以什么为其来源呢? …… 触以六处为其来源 …… 六处以什么为其来源呢? …… 六处以精神物质性为其来源 …… 精神物质性(名色)以什么为其来源呢? …… 精神物质性以识为其来源 …… 识以什么为其来源呢? …… 识以诸行(formations)为其来源 …… 诸行以什么为其来源呢? …… 诸行以无明为其来源,它们从无明出生和产生起。

【注】:这里是渴爱到无明的链条。

MN.1.11.17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已舍弃无明和生起明时,随着无明的褪去和明的生起,他不再执取于诸感官享乐,不再执取于诸见,不再执取于诸规则和诸遵守,不再执取于一个自我教条。当他不执取时,他不会焦虑。当他不焦虑时,自己成就涅槃。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

这就是世尊所说。那些比丘对世尊所说感到满意和喜欢。

第十一狮子吼小经终。


MN.1.12  狮子吼大经(Mahasihanada Sutta)

MN.1.12.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离城外西方丛林中(at Vesali in the grove outside the city to the west)。

MN.1.12.2  当时,离车人子善星(Sunakkhatta, son of the Licchavis)最近离开了此法和律。他在毘舍离人会众面前宣称:“沙门乔达摩没有圣者们才配有的任何诸超人状态(法)和任何智与眼力远见上的卓越。沙门乔达摩教导一种通过推理锤炼出来的法,遵循他想到的探究路线,并且当他给任何人教导法时,当他实践它时,法会引导他彻底消灭痛苦。”

MN.1.12.3  那时,尊者舍利弗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着钵与僧袍,为了托钵乞食而进入毘舍离。尊者舍利弗听闻离车人子善星在毘舍离人会众面前宣说这一言论。那时,尊者舍利弗在毘舍离为了托钵乞食而行,从乞食处返回后,食毕,去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在一旁坐下,将离车人子善星所说的话告诉了世尊。

MN.1.12.4  于是世尊说道:“舍利弗!这位被误导的男子善星愤怒不已,而且他说的话出于愤怒。想使如来名声败坏时,他实际上赞扬了如来;“当他给任何人教导法时,当他实践它时,法会引导他彻底消灭痛苦。”

MN.1.12.5  舍利弗!这位被误导的男子善星永远不会根据正法来推断我:“那位世尊实现证悟(accomplished)、遍正觉(accomplished, fully enlightened)、明与行具足(perfect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庄严(sublime)、世间解(the Knower of the world)、无上调御者(unsurpassed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天人师(teacher of devas and humans)、佛陀(the Enlightened One)和世尊(the Blessed One)。”

MN.1.12.6  而且这位被误导的男子善星永远不会根据正法来推断我:“那位世尊享受各种神通(supernormal power):有了一个后,他变成许多个;有了许多个后,他变成一个;他出现和消失;他无碍地穿过一堵牆、一个壁垒、一座山(go unhindered through a wall, through a rampart, through a mountain),犹如穿过虚空(as though through space);他在犹如水的大地中潜入和浮出(dive in and out of the earth as though it were water);他在犹如大地的水上不会沉没地行走;他盘腿而坐,象一只鸟儿在虚空中旅行;他用手触摸和轻抚如此强大和有力的日月;他施展身体上的精通自在(wield bodily mastery),甚至远接梵天世界。”

MN.1.12.7  而且这位被误导的男子善星永远不会根据正法来推断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耳界,世尊听见天与人(the divine and the human)两者的诸声音,弗届远迩。”

MN.1.12.8  而且这位被误导的男子善星永远不会根据正法来推断我:“世尊用自己的心环绕他们后,了知其他众生和其他人的心。他把一颗被贪欲影响的心作为被贪欲影响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被贪欲影响的心作为不被贪欲影响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被嗔恨影响的心作为被嗔恨影响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被嗔恨影响的心作为不被嗔恨影响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被妄想痴迷影响的心作为被妄想痴迷影响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被妄想痴迷影响的心作为不被妄想痴迷影响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收敛的心作为收敛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散乱的心作为散乱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高尚的心作为高尚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高尚的心作为不高尚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超越的心作为超越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超越的心作为不超越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集中得定的心作为集中得定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不集中得定的心作为不集中得定的心来了知;他把一颗解脱的心作为解脱的心来了知,并且把一颗未解脱的心作为未解脱的心来了知。”

(一位如来的十种力量)

MN.1.12.9  舍利弗!如来有这十种如来之力(十力),具备了它们,如来获得牧首(the heard-leader)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the Wheel of Brahm)。是哪十种呢?

MN.1.12.10  (1) 在这里,如来如实了知可能的是可能的,不可能的是不可能的。并且,那是如来所拥有的一种如来之力。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

MN.1.12.11  (2) 再者,如来如实了知在过去、未来和目前所造作的诸行为(业)的诸结果(果报),以及诸可能性和诸原因。并且,那是如来所拥有的一种如来之力。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the Wheel of Brahm)。

MN.1.12.12  (3) 再者,如来如实了知导向一切目的地之道。并且,那是如来所拥有的一种如来之力。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

MN.1.12.13  (4) 再者,如来如实了知有许多和不同诸界的此世间。并且,那是如来所拥有的一种如来之力。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

MN.1.12.14  (5) 再者,如来如实了知众生如何有不同的倾向(性向)。并且,那是如来所拥有的一种如来之力。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

MN.1.12.15  (6) 再者,舍利弗!如来如实了知其他众生和其他人的诸根性情(the disposition of the faculties)。并且,那是如来所拥有的一种如来之力。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

MN.1.12.16  (7) 再者,舍利弗!如来如实了知污染、净化和有关诸禅那、诸解脱、诸定和诸成就的出现(the emergence in regard to the jhanas, liberations, concentrations, and attainments)。并且,那是如来所拥有的一种如来之力。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

MN.1.12.17  (8) 再者,舍利弗!如来回忆起他的许多过去世,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许多世界收缩之劫(坏劫)、许多世界扩张之劫(成劫)、许多世界收缩和扩张之劫(坏成劫):“在那里我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后,我在别处重现;并且在那里又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后,我重现在这里。” 象这样,从它们的各方面和细节中,他回忆起他的许多过去世。并且,那是如来所拥有的一种如来之力。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

MN.1.12.18  (9) 再者,如来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低级的和高级的,美丽的和丑陋的,幸运的和不幸的。他了知众生如何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 而流转:“这些贤善众生,在身、语和意当中行于恶行,圣人们的斥责者,诸见错误,在他们的行为中秉持错误之见(邪见),身体的崩解时,死后在一个苦界当中,在一个恶趣当中,在毁灭当中(下界),甚至在地狱当中重现;可是这些贤善众生,在身、语和意当中行于善行,不是圣人们的斥责者,诸见正确,在他们的行为中秉持正见,破裂消解时,死后在一个善趣当中,甚至在一个天界当中重现。” 这样,他以清净的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低级的和高级的,美丽的和丑陋的,幸运的和不幸的。他了知众生如何如是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而流转。并且,那是如来所拥有的一种如来之力。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

MN.1.12.19  (10) 再者,如来亲自以证智实现证悟,在此时此地进入并住于随着诸烦恼染污的摧毁而无染污的心解脱和慧解脱(the deliverance of mind and deliverance by wisdom)。并且,那是如来所拥有的一种如来之力。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the Wheel of Brahm)。

MN.1.12.20  舍利弗!这些是十种如来之力(十力),具备了它们,如来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

MN.1.12.21  舍利弗!当我如是知道和看见时,如果有人评价我:“沙门乔达摩没有圣者们才配有的任何诸超人状态(法)和任何智与眼力远见上的卓越。沙门乔达摩教导一种通过推理锤炼出来的法,遵循他想到的探究路线” – 除非他舍弃那种主张、那种心态和放弃让渡那种见(that assertion and that state of mind and relinquishes that view),否则就象他被带走并放置在那里一样,他最终会下地狱。舍利弗!正如具足戒、定和慧的一位比丘在此时此地会享受究竟智一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说,除非他舍弃那种主张、那种心态和放弃让渡那种见,否则就象他被带走并放置在那里一样,他最终会下地狱。

(四无畏)

MN.1.12.22  舍利弗!如来有这四种无畏,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是哪四种呢?

MN.1.12.23  在这里,我看不出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此世间任何其他人,能根据正法来如是斥责我的根据:“虽然你宣称遍正觉,但你没有对某些事物(法)遍正觉。” 并且,看不出那有什么根据,我住于安稳、无惧和无畏。

MN.1.12.24  我看不出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此世间任何其他人,能根据正法来如是斥责我的根据:“虽然宣称已毁坏了诸烦恼,但这些烦恼没有被你毁坏。” 并且,看不出那有什么根据,我住于安稳、无惧和无畏。

MN.1.12.25  我看不出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此世间任何其他人,能根据正法来如是斥责我的根据:“那些你所谓诸障碍(诸盖)的事物,是无法阻碍参与这些事物的人的。”  并且,看不出那有什么根据,我住于安稳、无惧和无畏。

MN.1.12.26  我看不出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此世间任何其他人,能根据正法来如是斥责我的根据:“当你给某人教导法,当他修习它时,它不会引导他彻底消灭痛苦。”  并且,看不出那有什么根据,我住于安稳、无惧和无畏。

MN.1.12.27  一位如来有这四无畏,借此他获得牧首之位,在诸会众中作其狮子吼,并转动梵轮。

MN.1.12.28  舍利弗!当我如是知道和看见时,如果有人评价我:“沙门乔达摩没有圣者们才配有的任何诸超人状态(法)和任何智与眼力远见上的卓越。沙门乔达摩教导一种通过推理锤炼出来的法,遵循他想到的探究路线” – 除非他舍弃那种主张、那种心态和放弃让渡那种见,否则,就象他被带走并放置在那里一样,他最终会下地狱。

(八种会众(The Eight Assemblies))

MN.1.12.29  舍利弗!有这八种会众(八众)。是哪八种呢?一种刹帝利会众、一种婆罗门会众、一种屋主会众、一种沙门会众、一种四大王天天神会众、一种三十三天天神会众、一种魔罗的随从会众和梵天会众。具备这四无畏,如来前往和进入这八众。

MN.1.12.30  我记得已前往好几百刹帝利会众 …… 好几百婆罗门会众 …… 好几百屋主会众 …… 好几百沙门会众 …… 好几百四大王天天神会众 …… 好几百三十三天天神会众 …… 好几百魔罗的随从会众 …… 好几百梵天会众。并且从前我与他们坐在那里,对他们说话,并与他们交谈,可是我看不出认为恐惧或胆怯会降临到我身上的根据。并且,看不出那有什么根据,我住于安稳、无惧和无畏。

MN.1.12.31  舍利弗!当我如是知道和看见时,如果有人评价我:“沙门乔达摩没有圣者们才配有的任何诸超人状态(法)和任何智与眼力远见上的卓越。沙门乔达摩教导一种通过推理锤炼出来的法,遵循他想到的探究路线” – 除非他舍弃那种主张、那种心态和放弃让渡那种见,否则,就象他被带走并放置在那里一样,他最终会下地狱。

(四种生殖)

MN.1.12.32  舍利弗!有这四种生殖。是哪四种呢?卵生生殖、胎生生殖、湿生生殖和化生生殖(Egg-born generation, womb-born generation, moisture-born generation, and spontaneous generation)。

MN.1.12.33  什么是卵生生殖呢?有破卵壳出生的这些众生;这就称为卵生生殖。什么是胎生生殖呢?有破胎膜出生的这些众生;这就称为胎生生殖。什么是湿生生殖呢?有在一条腐鱼、一具腐尸、腐面团、在一个污水坑或一条下水道中出生的这些众生;这就称为湿生生殖。什么是化生生殖呢?有诸天神、堕地狱者、某种人和某些在下界的众生;这被称为化生生殖。这些是四种生殖。

MN.1.12.34  当我如是知道和看见时,如果有人评价我:“沙门乔达摩没有圣者们才配有的任何诸超人状态(法)和任何智与眼力远见上的卓越。沙门乔达摩教导一种通过推理锤炼出来的法,遵循他想到的探究路线” – 除非他舍弃那种主张、那种心态和放弃让渡那种见(that assertion and that state of mind and relinquishes that view),否则,就象他被带走并放置在那里一样,他最终会下地狱。

(五种目的地(趣处)和涅槃)

MN.1.12.35  舍利弗!有这五种目的地(趣处)。是哪五种呢?地狱、畜牲界、饿鬼界、众人和天神(Hell, the animal realm, the realm of ghosts, human beings, and god)。

MN.1.12.36  (1) 我了知地狱和导向地狱之道和途径。并且我也了知已进入此道者将如何在身体的崩解时,死后重现于一个苦界中,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中,毁灭中,以及地狱中。  

(2)  我了知畜牲界和导向畜牲界之道和途径。并且我也了知已进入此道者将如何在身体的崩解时,死后重现于畜牲界。

(3)  我了知饿鬼界和导向饿鬼界之道和途径。并且我也了知已进入此道者将如何在身体的崩解时,死后重现于饿鬼界。

(4)  我了知众人和导向众人之道和途径。并且我也了知已进入此道者将如何在身体的崩解时,死后重现于众人中。

(5)  我了知诸天神和导向诸天神界之道和途径。并且我也了知已进入此道者将如何在身体的崩解时,死后重现于一个快乐的目的地,在天界中。

(6)  我了知涅槃和导向涅槃之道和途径。并且我也了知已进入此道者,通过以证智亲自实现,在此时此地进入和住于以诸烦恼的摧毁而无烦恼的心解脱和慧解脱。

MN.1.12.37  (1) 在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将重现于一个苦界,重现于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重现于毁灭中,以及重现于地狱中。 ”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已重现于一个苦界,重现于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重现于毁灭中,以及重现于地狱中,正在体验极度痛苦的、备受折磨的和刺痛的诸感受。假设有一个深过人身高的炭火坑,装满无焰和无烟的炭火;然后一个男子被炎热的天气烤焦了,精疲力尽,又累又渴,沿着一条朝那同一个炭火坑的单行道路而来。接着一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他会说道:“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 后来他看见那人已掉进炭火坑,并在体验极度痛苦的、备受折磨的和刺痛的诸感受。同样地,在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将来到那同一个炭火坑。”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已重现于一个苦界,重现于一个不快乐的目的地(恶趣),重现于毁灭中,以及重现于地狱中,正在体验极度痛苦的、备受折磨的和刺痛的诸感受。

MN.1.12.38 (2)  在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将重现于畜生界中。 ”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已重现于畜生界中,正在体验极度痛苦的、备受折磨的和刺痛的诸感受。假设有一个深过人身高的污水坑,装满了污物;然后一个男子被炎热的天气烤焦了,精疲力尽,又累又渴,沿着一条朝那同一个污水坑的单行道路而来。接着一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他会说道:“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将来到那同一个污水坑。” 后来他看见那人已掉进污水坑,并在体验极度痛苦的、备受折磨的和刺痛的诸感受。同样地,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将重现于畜生界中。 ”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已重现于畜生界中,正在体验极度痛苦的、备受折磨的和刺痛的诸感受

MN.1.12.39 (3)  在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将重生于饿鬼界中。 ”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已重现于饿鬼界中,正在体验十分痛苦的感受。假设有一棵树生长在不平坦的地面上,叶子稀少,投下斑驳的影子; 然后一个男子被炎热的天气烤焦了,精疲力尽,又累又渴,沿着一条朝那同一棵树的单行道路而来。接着一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他会说道:“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将来到那同一棵树”;后来他看到那人坐在或躺在那棵树的树荫下,并正在体验十分痛苦的感受。同样地,在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将重生于饿鬼界中。 ”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已重现于饿鬼界中,正在体验十分痛苦的感受。

MN.1.12.40 (4)   在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将重现于众人中。”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已重现于众人中,正在体验十分令人愉快的感受。假设有一棵树生长在平坦的地面上,叶子茂密,投下深深的阴影;然后一个男子被炎热的天气烤焦了,精疲力尽,又累又渴,沿着一条朝那同一棵树的单行道路而来。接着一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他会说道:“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将来到那同一棵树”;后来他看见那人坐在或躺在那棵树的树荫下,并正在体验十分令人愉快的感受。同样地,在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将重现于众人中。”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已重现于众人中,正在体验十分令人愉快的感受。

MN.1.12.41 (5)   在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将重现于一个快乐的目的地中,在天界中。”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在身体的崩解时,已重现于一个快乐的目的地中,在天界中,正在体验极度令人愉快的诸感受。假设有一栋大厦,它有一间里外涂抹的上层厅堂,紧闭,用栅栏保护,有百叶窗,里面有一个躺椅,铺着地毯,毯子和布单,有鹿皮单,有华盖以及头脚上的深红色的靠垫;然后一个男子被炎热的天气烤焦了,精疲力尽,又累又渴,沿着一条朝那同一栋大厦的单行道路而来。接着一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他会说道:“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将来到那同一栋大厦”;后来他看见那人正坐在或躺在那栋大厦的上层厅堂里,正在体验极度令人愉快的诸感受。同样地,在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将重生于天界中。 ”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在身体的崩解时,他已重现于重生于天界中,正在体验极度令人愉快的诸感受。

MN.1.12.42  (6)  在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通过亲自以证智实现,他在此时此地将进入和住于随着诸烦恼的摧毁的心解脱和慧解脱。”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通过亲自以证智实现,在此时此地将进入和住于随着诸烦恼的摧毁的心解脱和慧解脱,正在体验极度令人愉快的诸感受。假设有一个池塘,水清净、宜人、清凉、透明,有光滑的湖岸,令人愉快,附近有一个茂密的树林;然后一个男子被炎热的天气烤焦了,精疲力尽,又累又渴,沿着一条朝那同一个池塘的单行道路而来。接着一个视力良好的人,看见他会说道:“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将来到那同一个池塘”;后来他看见那人已跳进水塘,沐浴,饮用,并解除了他的所有的痛苦、疲惫和热度,并再次出来,或坐或卧于树林里,体验着极度令人愉快的诸感受。同样地,在以心围绕心后,我如是了知某人:“此人如此举止,如此为人,已行如此之道,通过亲自以证智实现,他在此时此地将进入和住于随着诸烦恼的摧毁的心解脱和慧解脱。”  后来,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他通过亲自以证智实现,他在此时此地将进入和住于随着诸烦恼的摧毁的心解脱和慧解脱,正在体验极度令人愉快的诸感受。这些就是五种目的地(趣处)。

MN.1.12.43  舍利弗!当我如是知道和看见时,如果有人评价我:“沙门乔达摩没有圣者们才配有的任何诸超人状态(法)和任何智与眼力远见上的卓越。沙门乔达摩教导一种通过推理锤炼出来的法,遵循他想到的探究路线” – 除非他舍弃那种主张、那种心态和放弃让渡那种见,否则,就象他被带走并放置在那里一样,他最终会下地狱。

(菩萨的诸苦行)

MN.1.12.44  舍利弗!我记得我已过了具备四种因素的一种梵行生活。我已修行实践了沙门义(asceticism) – 沙门义的极端;我已修行实践了粗糙性(coarseness) – 粗糙性的极端;我已修行实践了谨慎性(scrupulousness) – 谨慎性的极端:我己修行实践了隐退远离(seclusion) –  隐退远离的极端。

MN.1.12.45  舍利弗!这就是我的沙门义,我裸行,排斥诸常规习俗(conventions),舔我的双手,被要求时不来,被要求时不停止;我不接受带来的食物或特制的食物,或一顿食事供养的邀请;我不接受从一个罐子、从一只钵、横过一个门槛、横过一根棍子、横过一个杵、从正在一起吃的两人、从一个孕妇、从一个喂乳的女子、从与一个男子一起躺着的一个女子、从广而告之分配食物的地方、从一条狗等待之处以及从苍蝇嗡嗡之处取食;我不接受鱼或肉,我不饮烈性酒、果酒或发酵之酿。我保持在一家吃一口;我保持在两家吃了两口; …… ;我保持在七家吃七口。我每天以一小碟食物维生,两小碟维生,……七小碟维生;我一天吃一餐,两天吃一餐,……七天吃一餐,象这样直到半个月吃一餐;我一直坚持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食的修行实践。我吃青菜、粟米、野稻米、兽皮薄皮、苔藓、米糠、米渣、芝麻粉、草或牛粪。我靠山林树根与果实维生;我以落下的果实为食。我穿麻布、麻混织物、裹尸布、破布、树皮、羚羊皮、羚羊皮条、库萨草纤维、树皮纤维、刨花纤维、头发织物、兽毛织物和猫头鹰羽毛;我是一个拔掉头发和胡须的人,追求拔掉头发和胡须的修行实践。我是一个连续站立者,拒绝诸座位。我是一个经常蹲着的人,致力于保持蹲姿。我是一个使用钉子床垫的人;我用一个钉子床垫作为我的床。我住于追求每天包括夜晚水浴三次的修行实践。因此,我以各种方式安住于追求折磨和苦修身体的修行实践。这就是我的沙门义(苦行主义)。

MN.1.12.46  舍利弗!这就是我的粗糙性,正如一棵黑乌木(tinduka)树干,经过多年的积累,结块和剥落,同样的,灰尘和污垢经过多年的积累,从我的身上的结块并剥落。我从来没有想道:“哦,让我用手擦掉这些灰尘和污垢,或让另一个人用他的手擦掉这些灰尘和污垢” –  我从来没有如此想过。这就是我的粗糙性。

MN.1.12.47 舍利弗!这就是我的谨慎性,我一直都具念地注意前进和后退。我充满怜悯,甚至如是为了一滴水中的众生:“我不要伤害在地缝中的微小生物们。” 这就是我的谨慎性。

【注】:具念,充满正念。

MN.1.12.48  舍利弗!这就是我的隐退远离,我会投身某个山林并住在那里。并且当我看见一个牧牛人、一个牧人或某个捡草或树枝的人,或一个樵夫,我会从小树林逃到小树林,从丛林逃到丛林,从山谷逃到山谷,从小丘逃到小丘。那是为什么呢?这样他们不会看见我,或者我也不会看见他们。正如一只山林培育的鹿,看见人类后,会从小树林逃到小树林,从丛林逃到丛林,从山谷逃到山谷,从小丘逃到小丘,同样地,当我看见一个牧牛人、一个牧人或某个捡草或树枝的人,或一个樵夫,我会从小树林逃到小树林,从丛林逃到丛林,从山谷逃到山谷,从小丘逃到小丘。那是为什么呢?这样他们不会看见我,或者我也不会看见他们。这就是我的隐退远离。

MN.1.12.49  舍利弗!当牛群已外出,牧牛人已离开它们,我会爬进那些牛圈,吃尚未断奶的小牛的粪便。只要我的大小便还在持续,我就吃自己的大小便。这就是我在喂养中的巨大扭曲。

MN.1.12.50  舍利弗!我会投身某个令人恐惧的小树林,并住在那里 – 小树林如此令人恐惧,通常会使一个没有摆脱贪欲的男子毛发悚立。当那些寒冷的冬季夜晚在“八天霜冻期间”来临时,我会在夜里露天而住,在白天栖于林中。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我会在白天露天而住,在夜晚栖于林中。于是,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首以前未曾听闻的偈颂:

“夜晚寒冷,而白天焦灼,

独自在令人恐惧的小树林里,

赤身裸体,没有火而坐在旁边,

但牟尼仍然在寻觅他的追求。”

MN.1.12.51  舍利弗!我会睡在一块墓地里,以死者的骸骨们作为一个枕头。牧童们来了,向我吐口水,在我身上撒尿,向我扔泥土,用棍子戳我的双耳。可是我不记得我曾经激发了对他们一颗嗔恨邪恶之心。这就是我在平静和好中的安住。

MN.1.12.52  舍利弗!有某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的教条和见是这样的:“通过食物而有净化。”  他们说道:“让我们靠枣子维生,” 他们吃枣子,他们吃枣子粉,他们喝枣子水,并且他们制作多种枣子混和物。现在我记得每天只吃一颗枣子。舍利弗!你可能想到,那时枣子较大,但是你不要这样认为:那时的枣子至多和现在一样大小。通过每天吃一颗枣子,我的身体达到了极度消瘦的状态。因为吃得很少,我的四肢变得像藤茎的关节或竹茎。因为吃得很少,我的背部变得象骆驼的蹄子一样。因为吃得很少,我的脊椎骨的突出部分象串起的珠子一样突出。因为吃得很少,我的肋骨象一间没有屋顶的旧谷仓的破败的和疯狂的椽子一样突出。因为吃得很少,我的眼睛的一瞥微光深陷于眼窝之中,就象陷入深井的一瞥水光。因为吃得很少,我的头皮萎缩凋谢,就象绿色的苦瓜在风和阳光中萎缩一样。因为吃得很少,我的肚皮贴到我的脊椎骨;因此,如果我触摸我的肚皮我就碰到了我的脊椎骨,并且如果我触摸我的脊椎骨,我就碰到了我的肚皮。因为吃得很少,我如果想用手摩擦四肢来舒缓身体,那么在其根部腐烂的毛发,就在我摩擦时落下。

MN.1.12.53-55  舍利弗!有某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的教条和见是这样的:“通过食物而有净化。”  他们说道:“让我们靠豆类维生,” ……“让我们靠芝麻维生,”……“让我们靠稻米维生,” 他们吃稻米,他们吃米粉,他们喝米汤,并且他们制作多种稻米混和物。现在我记得每天只吃一粒米。舍利弗!你可能想到,那时米粒较大,但是你不要这样认为:那时的米粒至多和现在一样大小。通过每天吃一粒米,我的身体达到了极度消瘦的状态。因为吃得很少,我的四肢变得像藤茎的关节或竹茎。因为吃得很少,我的背部变得象骆驼的蹄子一样。因为吃得很少,我的脊椎骨的突出部分象串起的珠子一样突出。因为吃得很少,我的肋骨象一间没有屋顶的旧谷仓的破败的和疯狂的椽子一样突出。因为吃得很少,我的眼睛的一瞥微光深陷于眼窝之中,就象陷入深井的一瞥水光。因为吃得很少,我的头皮萎缩凋谢,就象绿色的苦瓜在风和阳光中萎缩一样。因为吃得很少,我的肚皮贴到我的脊椎骨;因此,如果我触摸我的肚皮我就碰到了我的脊椎骨,并且如果我触摸我的脊椎骨,我就碰到了我的肚皮。因为吃得很少,我如果想用手摩擦四肢来舒缓身体,那么在其根部腐烂的毛发,就在我摩擦时落下。

MN.1.12.56  但是,舍利弗!通过这样的行为,通过这样的修行实践,通过这样的诸苦行的表现,我没有成就任何超人的状态,以及圣人们才应有的知识(智)和眼力远见上的卓越。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成就那个圣慧,而这种圣慧一旦获得,它就是圣的和解脱的,并且引导按照它修行实践的一个人彻底存辉痛苦。

MN.1.12.57  舍利弗!有某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的教条和见是这样的:“通过诸重生的轮回而有净化。” 可是,在这漫长的旅程中,除了净居诸天神(the gods of the Pure Abodes)之外,不可能找到一种我尚未经历过的轮回境界;假如我作为一个净居天的天神已经历过轮回,我永远不会回到此世间。

MN.1.12.58  有某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的教条和见是这样的:“通过某种特定的重生而有净化。”  可是,在这漫长的旅程中,除了净居诸天神(the gods of the Pure Abodes)之外,不可能找到我尚未重生过的一种重生;假如我作为一个净居天的天神已重生过一种重生,我就永远不会回到此世间。

MN.1.12.59  有某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的教条和见是这样的:“通过某种特定的住处而有净化。”  可是,在这漫长的旅程中,除了净居诸天神(the gods of the Pure Abodes)之外,不可能找到我尚未居住过的一种住处;假如我作为一个净居天的天神已居住过一种住处,我就永远不会回到此世间。

MN.1.12.60  有某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的教条和见是这样的:“通过祭祀牺牲而有净化。”  可是,在这漫长的旅程中,当我要么是一位灌顶圣王,要么是一个富有的婆罗门时,不可能找到我尚未奉献过的一种祭祀牺牲。

MN.1.12.61  有某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的教条和见是这样的:“通过火之崇拜而有净化。”  可是,在这漫长的旅程中,当我要么是一位灌顶圣王,要么是一个富有的婆罗门时,找到一种我还没有崇拜过的火是不可能的。

MN.1.12.62  有某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的教条和见是这样的:“只要这位善男子仍然年轻,一位被赋予了青春祝福的黑发男子,在人生的全盛时期,就在他的清晰的慧中长久地圆满。可是当这位善男子年老,衰老,经年负重,年迈,并且到了最后的阶段,八十岁、九十岁或一百岁,那时他的慧的清晰性就失去了。”  但是,不应该这样认为它。我现在年老,衰老,经年负重,年迈,并且到了最后的阶段:我的年纪已到了八十。现在我不妨有四位具有一百年寿命的弟子,正念、好记性、记忆力和慧的清晰性都很圆满。正如一位技术精湛的射手,训练有素,善加练习,并得到测试检验,透过一棵棕榈树的树荫能射出一枚轻箭,假定他们在正念、好记性、记忆力和慧的清晰性上完美到那个程度。假定他们不断地问我有关四念处的问题,并且我有问必答,除了吃、喝、进食、品尝、大小便和休息以消除睡意和疲倦之外,他们记住我的每一个回答,并且从来不问一个次要问题或者暂停下来。如来对正法的阐释,他对诸正法支的解释,以及他对诸问题的回答不会终止,但是我那四位有一百年寿命的弟子百年之后已去世。即使你不得不把我在一个床上抱来抱去,如来智慧的清晰却不会有改变。

MN.1.12.63  正确地宣说时,假如有人说道:“为了众人的福利和快乐,出于对此世间的慈悲怜悯,为了诸天神和众人的利益、福利和快乐,不屈从于妄想痴迷的一个众生已在此世间出现,” 这样正确宣说的人其实是我。

MN.1.12.64   当时,尊者那沙摩逻(Nagasamala)正站在世尊背后为世尊搧风。尊者那沙摩逻于是对世尊说道:“不可思议啊,大德!非同寻常啊,大德!当我听到这个法谈,我浑身毛发竖立。那么,大德!这一正法开示的名字是什么呢?”

“那沙摩逻!关于那个,你可以把这一正法开示忆持为“令人毛法竖立的开示”。”

这就是世尊所说。尊者那沙摩逻对世尊所说感到满意和喜欢。

第十二狮子吼大经终。


MN.1.13  苦蕴大经(Mahadukkhakkhandha Sutta)

MN.1.13.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MN.1.13.2  那时,众多比丘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着钵与僧袍,为了托钵乞食进入舍卫城。那时,他们想道:“在舍卫城为了托钵乞食而行还为时过早。我们不妨前往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的园子。”

于是他们前往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的园子,与那些其他外道游行者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那些游行者对他们说道:

MN.1.13.3  “道友们!沙门乔达摩描述了诸感官享乐的遍知(fully understanding; 完全了知),我们也这样做了;沙门乔达摩描述了物质性色(material form)的遍知,我们也这样做了;沙门乔达摩描述了诸受的遍知,我们也这样做了。那么,道友们!在这里,在沙门乔达摩的法的教导与我们的法的教导之间,以及在他的诸说明和我们的诸说明之间,其区别、不同和差异(the distinction, the disparity, the difference)是什么呢?”

MN.1.13.4  那时,那些比丘对外道游行者们的所说,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在没有赞成或反对后,他们起座离去,想道:“我们必须在世尊面前才能了知这些话的含义。”

MN.1.13.5  当他们在舍卫城为了托钵乞食而行并已从施食处返回,食毕,去见世尊,接着向他礼敬后,在一旁坐下,并告诉他已发生的事情。世尊说道:

MN.1.13.6  “比丘们!应该这样去质疑如是所说的其他外道游行者:“可是,道友们!在诸感官享乐的情形中,什么是满足呢?什么是危险呢?什么是出离(escape)呢?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中,什么是满足呢?什么是危险呢?什么是出离呢?在诸受的情形中,什么是满足呢?什么是危险呢?什么是出离呢?” 被这样质疑时,其他外道游行者们将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会碰到很多困难。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不是他们的领域。比丘们!除了如来、他的弟子或从他们那里学习它的人之外,我在这包括诸天神、诸魔罗和诸梵天的此世间,以及包括众沙门、众婆罗门、天子们和众人的这一代中,没有看见任何人能用对这些问题的一个回答来使心满足。

(诸感官享乐)

MN.1.13.7  (i)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诸感官享乐的满足呢?比丘们!有这五种感官享乐之索。是哪五种呢?眼能认知的诸色是令人想要的、渴望得到的、令人愉快的和和蔼可亲的,与感官欲望(sensual desire)相应,是贪欲(lust)的兴奋剂。耳能认知的诸声音……鼻能认知的诸气味 …… 舌能认知的诸味道 …… 身能认知的诸所触物是令人想要的、渴望得到的、令人愉快的和和蔼可亲的,与感官欲望相应,是贪欲的兴奋剂。这些是五种感官享乐之索。依止于这五种感官享乐之索而生起的快乐与喜悦,是对诸感官享乐的满足。

MN.1.13.8  (ii)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诸感官享乐的危险呢?比丘们!在这里,由于一个善男子谋生的技能 – 无论是检查、会计、计算、耕作、买卖、饲养、射箭、给王家服役,或任何其他手艺 – 他不得不面对寒暑,因接触诸牛虻、蚊子、风、太阳和诸爬行物而受到伤害;他冒着饥饿和焦渴而死亡的危险。现在这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3.9  如果善男子在如是工作、奋斗和努力的过程中没有获得任何财产,那么他悲伤、哀痛和哀恸,他哭泣着捶胸顿足而心慌意乱,哭喊道:“我的工作是徒劳的,我的努力没有结果!” 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3.10  如果善男子在如是工作、奋斗和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了财产,那么他在保护它时体验痛苦与哀伤:“既不是国王们也不是盗贼们能夺走我的财产,也不是火能焚烧它,也不是水能冲走它,也不是可恨的继承人们能夺走走它,如何这样呢?”  可是当他守卫和保护他的财产时,国王们或者盗贼们会夺走它,或火会焚烧它,或水会冲走它,或可恨的继承人们会夺走它,于是他悲伤、哀痛和哀恸,他哭泣着捶胸顿足而心慌意乱,哭喊道:“我曾经拥有的已不再拥有了!” 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3.11  再者,比丘们!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国王们与国王们争吵,刹帝利们与刹帝利们争吵,众婆罗门与众婆罗门争吵,屋主们与屋主们争吵;母亲与孩子争吵,孩子与母亲争吵,父亲与孩子争吵,孩子与父亲争吵;兄弟与兄弟争吵,兄弟与姊妹争吵,姊妹与兄弟争吵,朋友与朋友争吵。在他们的争吵、斗殴和争执中,他们彼此用拳头、土块、棍子或者刀子互相攻击,从而他们招致死亡或者致命的痛苦。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3.12  再者,比丘们!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男人们拿着诸剑和诸盾,并扣上诸箭与诸箭袋,双方对阵投入战斗,箭矛飞舞,刀剑闪耀;在那里,他们被诸箭和诸矛所创,并且他们的头颅被诸剑砍掉,从而他们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3.13  再者,比丘们!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男人们拿着诸剑和诸盾,并扣上诸箭与诸箭袋,他们冲向滑溜的诸堡垒,箭矛飞舞,刀剑闪耀;在那里,他们被诸箭和诸矛所创,他们被溅上沸腾的液体,被重压压碎,并且他们的头颅被诸剑砍掉,从而他们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3.14  再者,比丘们!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男人们破门而入,掠夺财富,入室盗窃,拦路抢劫,勾引人妻,并且当他们被抓获时,国王们有许多刑罚来折磨他们。国王们用鞭子鞭打,用手杖击打,用棍杖殴打;切断他们的双手,切断他们的双脚,切断他们的双手与双脚,切掉他们的耳朵,切掉他们的鼻子,切掉他们的耳朵与鼻子;让他们经受粥锅刑(porridge pot)、抛光的贝壳剃剐刑(‘polished-shell shave)、罗侯口刑(Rahu’s mouth)、火圈刑(fiery wreath)、烛手刑(flaming hand)、草叶片刑(blades of grass),树皮衣刑(bark dress)、羚羊角钩肉刑、硬币刑、碱浴刑、扭转门闩刑、稻草足踏台刑,向他们泼热油,把他们扔出去让众狗吞咬,把他们活着钉在木桩上,以诸剑砍掉他们的头颅 – 从而他们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3.15  再者,比丘们!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人们沉溺于身、语和意的恶行。已这样做了,随着身体的崩解,死后他们在一个苦界当中,在一个恶趣当中,在毁灭当中(下界),甚至在地狱当中重现。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3.16   (iii)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在诸感官享乐情形下的出离呢?它就是对欲望和贪欲的去除,对诸感官享乐的欲望和贪欲的舍弃。这就是在诸感官享乐情形下的出离。

MN.1.13.17  比丘们!那些不如实地了知在诸感官享乐情形下把满足作为满足、把危险作为危险和把出离作为出离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要么自己遍知诸感官享乐,要么指导另一个人,使他能遍知诸感官享乐 – 那是不可能的。而那些如实地了知在诸感官享乐情形下把满足作为满足、把危险作为危险和把出离作为出离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要么自己遍知诸感官享乐,要么指导另一个人,使他能遍知诸感官享乐 – 那是可能的。

(物质性色)

MN.1.13.18  (i)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满足呢?假设有刹帝利阶层、婆罗门阶层或屋主血统的一位少女,年方十五或十六岁,既不太高也不太矮,既不太瘦也不太胖,肤色既不太暗也不太浅。那时,她的美丽和可爱达到了顶峰吗?” – “是的,大德!”  – 那么,依止于美丽和可爱而生起的快乐与喜悦,就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满足。

MN.1.13.19  (ii)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危险呢?之后一个人可能会在这里看见那同一个女人,到了八十、九十或者一百岁,年老了,象一个屋顶支架那样歪斜,弯着腰,拄着拐杖,步履蹒跚,体弱多病,青春已逝,牙齿破碎,头发花白,头发稀少,秃头,满脸皱纹,四肢全是斑点。比丘们!你们怎么想呢?她以前的美丽和可爱是否都已消失而危险变得明显了呢?” – “是的,大德!” – “比丘们!这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一种危险。

MN.1.13.20  再者,比丘们!一个人可能会看见那同一个女人受到折磨,痛苦不堪,而且重病缠身,躺着,身上沾满了自己的粪便和尿液,被某些人抬起并被其他人放下。比丘们!你们怎么想呢?她以前的美丽和可爱是否都已消失而危险变得明显了呢?” – “是的,大德!” – “比丘们!这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一种危险。

MN.1.13.21  再者,比丘们!一个人可能会看见那同一个女人的尸体在一个墓地中被扔在一旁,已死一天、两天或者三天,肿胀、瘀青和渗出东西。比丘们!你们怎么想呢?她以前的美丽和可爱是否都已消失而危险变得明显了呢?” – “是的,大德!” – “比丘们!这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一种危险。

MN.1.13.22-29  再者,比丘们!一个人可能会看见那同一个女人的尸体在一个墓地中被扔在一旁,被众乌鸦、鹰、秃鹫、狗、豺或各种虫类所吞食 …… 一副骸骨有血肉,连着筋……一副骸骨没有肉,沾满污血,连着筋……一副骸骨没有血肉,连着筋…… 断开的众骨头散乱四处:这里一块手骨,那里一块脚骨,这里一块胫骨,那里一块大腿骨,这里一块髋骨,那里一块脊骨,这里一块肋骨,那里一块胸骨,这里一块臂骨,那里一块肩骨,这里一块颈骨,那里一块颌骨,这里一颗牙齿,那里一块头骨…… 漂白色的诸骨头,贝壳的苍白颜色 ……诸骨头堆积起来,超过一年之久 …… 骨头都腐烂了,变成了粉末。比丘们!你们怎么想呢?她以前的美丽和可爱是否都已消失而危险变得明显了吗?” – “是的,大德!” – “比丘们!这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一种危险。

MN.1.13.30  (iii)  那么,什么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出离呢?它就是对欲望和贪欲(desire and lust)的去除,对物质性色的欲望和贪欲的舍弃。 这就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出离。

MN.1.13.31  比丘们!那些不如实地了知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把满足作为满足、把危险作为危险和把出离作为出离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要么自己遍知诸感官享乐,要么指导另一个人,使他能遍知诸感官享乐 – 那是不可能的。而那些如实地了知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把满足作为满足、把危险作为危险和把出离作为出离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要么自己遍知诸感官享乐,要么指导另一个人,使他能遍知诸感官享乐 – 那是可能的。

(诸受)

MN.1.13.32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在诸受情形下的满足呢?比丘们!在这里,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一位比丘进入和住于第一禅,它由所应用和持续的思想和检查(寻和伺)相伴,带着由隐退远离所生出的狂喜和快乐。在这样一个情形下,他不会选择自己的折磨,或者另一个人的折磨,或者两者的折磨。那时,他只感受到没有折磨的受。比丘们!我说,在诸受的情形下的最高的满足就是摆脱折磨的自由。

MN.1.13.33-35  再者,比丘们!随着所应用的和持续的思想和检查(寻和伺)的静止,一位比丘进入和住于第二禅 …… 随着快乐和狂喜的褪去 …… 他进入和住于第三禅 …… 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他进入和住于第四禅 …… 在如此一个情形下,他不会选择自己的折磨,或者另一个人的折磨,或者两者的折磨。那时,他只感受到没有折磨的受。比丘们!我说,在诸受的情形下的最高的满足就是摆脱折磨的自由。

MN.1.13.36  (ii)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在诸受情形下的危险呢?诸受是无常的,痛苦的,并屈从于变化。这就是在诸受的情形下的危险。

MN.1.13.37  (iii)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在诸受情形下的出离呢?它就是对欲望和贪欲的去除,对诸受的欲望和贪欲的舍弃。这就是在诸受的情形下的出离。

MN.1.13.38  那些不如实地了知在诸受的情形下把满足作为满足、把危险作为危险、把出离作为出离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要么自己遍知诸受,要么指导另一个人,使得他遍知诸受 – 那是不可能的。而那些如实地了知在诸受的情形下把满足作为满足,把危险作为危险、把出离作为出离的众沙门和众婆罗门,要么自己遍知诸受,要么指导另一个人,使得他遍知诸受 – 那是可能的。 ”

这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的话语十分满意和喜悦。

第十三苦蕴大经终。


MN.1.14  苦蕴小经(Culadukkhakkhandha Sutta)

MN.1.14.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释迦族人中。

MN.1.14.2  那时,释迦族人摩诃男去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在一旁坐下而说道:“大德!长久以来,我早已了知世尊所教导的正法:“贪婪是一种污染心的缺陷;瞋恨是一种污染心的缺陷;妄想痴迷是一种污染心的缺陷。” 可是,虽然我如是了知世尊所教导的正法,有时贪婪、嗔恨和妄想痴迷的诸状态会侵入我的心并持续存在。我想知道,大德!我内在还未放弃的是什么状态,由于它,有时贪婪、嗔恨和妄想痴迷的诸状态会侵入我的心持续存在呢?”

MN.1.14.3  “摩诃男!你内在仍然有一个未放弃的状态,由于它,有时贪婪、嗔恨和妄想痴迷的诸状态会侵入你的心并持续存在;因为如果你内在地舍弃了那个状态,你就不会过着在家生活,你就不会享受着诸感官享乐。正因为你内在还有一个未放弃的状态,你正过着在家生活,你正享受着诸感官享乐。

MN.1.14.4  即使一位圣弟子以正确的慧如实地清楚看见了诸感官享乐如何带来很少的满足、大量痛苦和很多绝望,以及其中的危险有多大,只要他还未成就至远离诸感官享乐、诸不善状态的狂喜和快乐,或某种比那个更平静的东西,那么他可能仍然受到诸感官享乐的吸引。可是当一位圣弟子以正确的慧如实地清楚看见了诸感官享乐如何带来很少的满足、大量痛苦和很多绝望,以及其中的危险有多大,而且他成就至远离诸感官享乐、诸不善状态的狂喜和快乐,或某种比那个更平静的东西时,那么他就不再被感官享乐所吸引。

MN.1.14.5  在我的正觉以前,当我还只是一位尚未正觉的菩萨时,我也以正确的慧如实地清楚看见了诸感官享乐如何带来很少的满足、大量痛苦和很多绝望,以及其中的危险有多大,可是我只要还没有成就至远离诸感官享乐、诸不善状态的狂喜和快乐,或某种比那个更平静的东西,我就认识到我仍然会被诸感官享乐所吸引。可是当我以正确的慧如实地清楚地看见了诸感官享乐如何提供少许满足、大量痛苦和大量绝望,以及其中的危险有多大,而且我就至远离诸感官享乐、诸不善状态的狂喜和快乐,或某种比那个更平静的东西时,我认识到我不再受到诸感官享乐的吸引。

MN.1.14.6  那么,什么是诸感官享乐的满足呢?摩诃男!有这五种感官享乐之索。是哪五种呢?眼能认知的诸色是令人想要的、渴望得到的、令人愉快的和和蔼可亲的,与感官欲望相应,是贪欲的兴奋剂。耳能认知的诸声音……鼻能认知的诸气味 …… 舌能认知的诸味道 …… 身能认知的诸所触物是令人想要的、渴望得到的、令人愉快的和和蔼可亲的,与感官欲望相应,是贪欲的兴奋剂。这些是五种感官享乐之索。依止于这五种感官享乐之索而生起的快乐与喜悦是对诸感官享乐的满足。

MN.1.14.7 那么,摩诃男!什么是诸感官享乐的危险呢?摩诃男!在这里,由于一个善男子谋生的技能 – 无论是检查、会计、计算、耕作、买卖、饲养、射箭、给王家服役,或任何其他手艺 – 他不得不面对寒暑,因接触诸牛虻、蚊子、风、太阳和诸爬行物而受到伤害;他冒着饥饿和焦渴而死亡的危险。现在这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4.8  如果善男子在如是工作、奋斗和努力的过程中没有获得任何财产,那么他悲伤、哀痛和哀恸,他哭泣着捶胸顿足而心慌意乱,哭喊道:“我的工作是徒劳的,我的努力没有结果!” 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4.9  如果善男子在如是工作、奋斗和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了财产,那么他在保护它时体验痛苦与哀伤:“既不是国王们也不是盗贼们能夺走我的财产,也不是火能焚烧它,也不是水能冲走它,也不是可恨的继承人们能夺走走它,如何这样呢?”  可是当他守卫和保护他的财产时,国王们或者盗贼们会夺走它,或火会焚烧它,或水会冲走它,或可恨的继承人们会夺走它,于是他悲伤、哀痛和哀恸,他哭泣着捶胸顿足而心慌意乱,哭喊道:“我曾经拥有的已不再拥有了!” 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4.10  再者,摩诃男!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国王们与国王们争吵,刹帝利们与刹帝利们争吵,众婆罗门与众婆罗门争吵,屋主们与屋主们争吵;母亲与孩子争吵,孩子与母亲争吵,父亲与孩子争吵,孩子与父亲争吵;兄弟与兄弟争吵,兄弟与姊妹争吵,姊妹与兄弟争吵,朋友与朋友争吵。在他们的争吵、斗殴和争执中,他们彼此用拳头、土块、棍子或者刀子互相攻击,从而他们招致死亡或者致命的痛苦。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4.11  再者,摩诃男!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男人们拿着诸剑和诸盾,并扣上诸箭与诸箭袋,双方对阵投入战斗,箭矛飞舞,刀剑闪耀;在那里,他们被诸箭和诸矛所创,并且他们的头颅被诸剑砍掉,从而他们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4.12  再者,摩诃男!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男人们拿着诸剑和诸盾,并扣上诸箭与诸箭袋,他们冲向滑溜的诸堡垒,箭矛飞舞,刀剑闪耀;在那里,他们被诸箭和诸矛所创,他们被溅上沸腾的液体,被重压压碎,并且他们的头颅被诸剑砍掉,从而他们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4.13  再者,摩诃男!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男人们破门而入,掠夺财富,入室盗窃,拦路抢劫,勾引人妻,并且当他们被抓获时,国王们有许多刑罚来折磨他们。国王们用鞭子鞭打,用手杖击打,用棍杖殴打;切断他们的双手,切断他们的双脚,切断他们的双手与双脚,切掉他们的耳朵,切掉他们的鼻子,切掉他们的耳朵与鼻子;让他们经受粥锅刑(porridge pot)、抛光的贝壳剃剐刑(‘polished-shell shave)、罗侯口刑(Rahu’s mouth)、火圈刑(fiery wreath)、烛手刑(flaming hand)、草叶片刑(blades of grass),树皮衣刑(bark dress)、羚羊角钩肉刑、硬币刑、碱浴刑、扭转门闩刑、稻草足踏台刑,向他们泼热油,把他们扔出去让众狗吞咬,把他们活着钉在木桩上,以诸剑砍掉他们的头颅 – 从而他们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4.14  再者,摩诃男!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人们沉溺于身、语和意的恶行。已这样做了,随着身体的崩解,死后他们在一个苦界当中,在一个恶趣当中,在毁灭当中(下界),甚至在地狱当中重现。现在这也是在对感官享乐的一种危险,是在此时此地可见的大量痛苦,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原因,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来源,以诸感官享乐作为其基础,诸感官享乐仅仅是原因。

MN.1.14.15  那么,摩诃男!有一次,我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当时,住在仙吞山坡黑岩处的众多尼乾陀正在修行实践不停地站立,拒绝诸座位,并且正在体验由于劳累而产生的痛苦的、备受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

MN.1.14.16  那时,我在傍晚从禅修中起来,前往那里的尼乾陀们。我问他们道:“尼乾陀道友们!你们为何要实践不停地站立,拒绝诸座位,并且体验由于劳累而产生痛苦的、备受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呢?”

MN.1.14.17  当如是所说时,他们回答道:“道友!尼乾陀若提子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并声称有如是完全的知识(knowledge)和眼力远见(vision):“无论我在行走、站立、睡着或醒来时,知识和眼力远见都会持续不间断地呈现在我面前。”  尼乾陀若提子如是说道:“尼乾陀们!你们在过去曾造过诸多恶业;以尖锐的诸苦行表现来耗尽它们。而且当你们此时此地身、语和意受到约束时,那就是为未来不造诸恶业。因此通过苦行主义来消灭过去的诸业并不造新业,未来就不会产生任何后果。未来没有任何后果,就有业的摧毁。随着业的摧毁,就有痛苦的摧毁。随着痛苦的摧毁,就有受的摧毁。随着受的摧毁,所有的痛苦就会耗尽。”  这就是我们赞成和接受的教条,并且我们对它很满意。”

MN.1.14.18  当如是所说时,我告诉他们道:“道友们!你们是否知道你们在过去存在过,而且你们并非不存在呢?” – “不,道友!” –  “道友们!可是,你们是否知道在过去你们造作了诸恶行并没有放弃它们呢?” – “不,道友!” – “道友们!可是,你们是否知道你们曾经造作了某某诸恶行呢?” – “不,道友!” – “道友们!可是,你们是否知道这么多的痛苦已耗尽,或者这么多的痛苦仍然必须耗尽,或者当这么多的痛苦已耗尽时,所有的痛苦就都已耗尽了呢?” – “不,道友!” – “道友们!可是,你们知道在此时此地什么是舍弃诸不善状态,以及什么是培育诸善状态吗?” – “不,道友!”

MN.1.14.19  “因此,道友们!你们似乎不知道你们在过去存在过而且你们并非不存在;或者不知道在过去你们造作了诸恶行并没有放弃它们;或者不知道你们曾经造作了某某诸恶行;或者不知道这么多的痛苦已耗尽,或者这么多的痛苦仍然必须耗尽,或者当这么多的痛苦已耗尽时,所有的痛苦就都已耗尽了;或者在此时此地什么是舍弃诸不善状态,以及什么是培育诸善状态。既然如此,那些在此世间的杀人凶手们和双手血腥的作恶者们,当他们在众人当中重生时,就作为尼乾陀们出家进入无家!”

MN.1.14.20  “乔达摩道友!快乐不是通过快乐获得的;快乐是通过痛苦获得的。因为如果快乐是通过快乐获得的,则摩揭陀国王斯尼耶频毘沙罗(Seniya Bimbisara)就会获得快乐,因为他比尊者乔达摩住于更大的快乐。”

“确实,尼乾陀尊者们轻率地、未经深思熟虑地说了这些话:“乔达摩道友!快乐不是通过快乐获得的;快乐是通过痛苦获得的。因为如果快乐是通过快乐获得的,则摩揭陀国王斯尼耶频毘沙罗就会获得快乐,因为他比尊者乔达摩住于更大的快乐。” 相反,应该问的是我:“谁住于更大的快乐,是摩揭陀国王斯尼耶频毘沙罗,还是尊者乔达摩呢?””

“乔达摩道友!确实,我们轻率地、未经深思熟虑地说了这些话。就随它吧。那么,我们要问尊者乔达摩:谁住于更大的快乐,是摩揭陀国王斯尼耶频毘沙罗,还是尊者乔达摩呢?”

MN.1.14.21 “那样的话,道友们!作为回报,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就依你认为适当的来回答吧。道友们!你们怎么想呢?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沙罗能否住于不动身体或不笑语,而在七天七夜里体验极乐呢?” – “不,道友!” – “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沙罗能否住于不动身体或不笑语,而在六天六夜、五天五夜、四天四夜、三天三夜、两天两夜或一天一夜里体验极乐呢?” – “不,道友!” – “可是,道友们!我能住于不动身体或不笑语,而在一天一夜、两天两夜、三天三夜、四天四夜、五天五夜、六天六夜或七天七夜里体验极乐。尼乾陀道友们!你们怎么想呢?既然如此,谁住于更大的快乐,是摩揭陀国王斯尼耶频毘沙罗,还是我呢?”

“既然如此,尊者乔达摩比摩揭陀国王斯尼耶频毘沙罗住于更大的快乐。””

这就是世尊所说。释迦族人摩诃男对世尊所说十分喜欢。

第十四苦蕴小经终。


MN.1.15  推断经(Anumana Sutta)

MN.1.15.1  如是我闻。有一次,尊者大目犍连住在婆祇国苏苏马拉山的配沙卡拉林的鹿野苑(Bhagga country at Sumsumaragira in the Bhesakala Grove, the Deer Park)。 在那里,他对比丘们说道:“比丘学友们!” – “学友!” 那些比丘回答道。尊者大目犍连如是说道:

MN.1.15.2  “学友们!尽管一位比丘如是请求道:“请尊者们训诫我,我需要受到尊者们训诫。”  可是如果他难以训诫和拥有使他难以训诫的诸品质,如果他不耐心和不正确地接受指导,那么他的同梵行者们会认为他不应该受到训诫或指导,他们会他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

MN.1.15.3  什么品质使他难以训诫呢?

  1. 一位比丘在这里有诸恶欲,被诸恶欲所支配;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2. 再者,一位比丘赞美自己,贬低别人;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3. 再者,一位比丘愤怒并被愤怒所征服;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4. 再者,一位比丘愤怒并因愤怒而复仇心切;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5. 再者,一位比丘愤怒并因为愤怒而顽固不化;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6. 再者,一位比丘愤怒并说出近乎愤怒的话;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7. 再者,一位比丘受到指责,然后他抵制指责者;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8. 再者,一位比丘受到指责,然后他诋毁指责者;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9. 再者,一位比丘受到指责,然后他反过来指责指责者;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10. 再者,一位比丘受到指责,然后他闪烁其词,把谈话引到一边,并表现出愤怒、嗔恨和痛苦;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11. 再者,一位比丘受到指责,然后他没有解释他的行为;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12. 再者,一位比丘是轻蔑和专横的;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13. 再者,一位比丘是嫉妒和贪婪的;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14. 再者,一位比丘是欺骗和欺诈的;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15. 再者,一位比丘是顽固和傲慢的;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16. 再者,一位比丘固守自己的诸见(观点),顽强地坚持它们,并且难以放弃让渡它们;这是一种使他难以训诫的品质。

学友们!这些被称为使他难以训诫的诸品质。

MN.1.15.4  学友们!尽管一位比丘没有如是请求道:“请尊者们训诫我,我需要受到尊者们训诫。”  可是如果他是易于训诫和拥有使他易于训诫的诸品质,如果他耐心和正确地接受指导,那么他的同梵行者们会认为他应该受到训诫或指导,他们会认为他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

MN.1.15.5   什么品质使他易于训诫呢?

  1. 一位比丘在这里没有诸恶欲,没有被诸恶欲所支配;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2. 再者,一位比丘不赞美自己,也不贬低别人;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3. 再者,一位比丘不愤怒,也不让愤怒征服他;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4. 再者,一位比丘不愤怒,或不因为愤怒而复仇心切;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5. 再者,一位比丘不愤怒,或不因为愤怒而顽固不化;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6. 再者,一位比丘不愤怒,或他不说出近乎愤怒的话;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7. 再者,一位比丘受到指责,但他不抵制指责者;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8. 再者,一位比丘受到指责,但他不诋毁指责者;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9. 再者,一位比丘受到指责,但他不反过来指责指责者;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10. 再者,一位比丘受到指责,但他不闪烁其词,把谈话引到一边,并表现出愤怒、嗔恨和痛苦;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11. 再者,一位比丘受到指责,但他解释他的行为;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12. 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轻蔑或专横的;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13. 再者,一位比丘不是嫉妒或贪婪的;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14. 再者,一位比丘不是欺骗或欺诈的;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15. 再者,一位比丘不是固执或傲慢的;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16. 再者,一位比丘不固守自己的诸见(观点)或顽强地坚持它们,并容易放弃让渡它们;这是一种使他易于训诫的品质。

学友们!这些被称为使他易于训诫的诸品质。

MN.1.15.6  那么,学友们!在那里,一位比丘自己应该用下列方式推断自己:

(1)  “一个有诸恶念(evil wishes)并被诸恶念所支配的人,是我所不悦和不愉快的。如果我有诸恶念并被诸恶念所支配,我就会令别人不高兴、不愉快。”  知道这一点的一位比丘应该如是激发他的心:“我不会有诸恶念并被诸恶念所支配。”

(2-16)  再者, 一位赞美自己和贬低别人 …… 一位固守自己的诸见(观点),顽强地坚持它们,并且难以放弃让渡它们的人,是我所不悦和不愉快的。如果我固守自己的诸见(观点),顽强地坚持它们,并且难以放弃让渡它们,我就会令别人不高兴、不愉快。”  知道这一点的一位比丘应该如是激发他的心:“我不会固守自己的诸见(观点)和顽强地坚持它们,并且易于放弃让渡它们。”

MN.1.15.7  那么,学友们!一位比丘自己应该如是检视自己:

(1)  “我有诸恶念并被诸恶念所支配吗?”  如果当他检视自己时,他知道:“我有诸恶念并被诸恶念所支配,”  那么他应该努力来舍弃那些诸邪恶不善状态。可是如果当他检视自己时,他知道:“我没有诸恶念,我没有被诸恶念所支配”, 那么,他就能住于快乐和高兴,夜以继日地修学诸善状态。

(2-16 )  再者,一位比丘自己应该如是检视自己:“我赞美自己和贬低别人吗?”   …… 一位比丘自己应该如是检视自己:“我固守自己的诸见(观点),顽强地坚持它们,并且难以放弃让渡它们吗?” 那么他应该努力来舍弃那些诸邪恶不善状态。可是如果当他检视自己时,他知道:“我没有固守自己的诸见(观点)和顽强地坚持它们,并且易于放弃让渡它们,”  那么,他就能住于快乐和高兴,夜以继日地修学诸善状态。

MN.1.15.8  学友们!当一位比丘如是检视自己时,如果他看见在自己当中的这些邪恶不善状态还没有都得到舍弃,那么他应该努力来舍弃它们。可是,如果当他如是检视自己时,他看见在自己当中的这些邪恶不善状态都得到了舍弃,那么,他就能住于快乐和高兴,夜以继日地修学诸善状态。

正如当一位女子- 或一位男子 – 年轻,充满青春,喜欢诸饰品,在一个清晰明亮的镜子中或一个清澈的水盆中,观看她或自己的面容图象时,看到一个污迹或脸上一个瑕疵,她努力去除它,可是如果她没有看见污迹或脸上瑕疵,她会她会象这样高兴:“它很干净,对我来说是一种获得”;同样地,当一位比丘如是检视自己时,如果他看见在自己当中的这些邪恶不善状态还没有都得到舍弃,那么他应该努力来舍弃它们。可是,如果当他如是检视自己时,他看见在自己当中的这些邪恶不善状态都得到了舍弃,那么,他就能住于快乐和高兴,夜以继日地修学诸善状态。”

这就是尊者目犍连所说。比丘们对尊者目犍连所说感到满意和喜欢。

第十五推断经终。


MN.1.16  心中荒野经(Cetokhila Sutta)

MN.1.16.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 世尊如是说道:

MN.1.16.2  “比丘们!任何比丘,若尚未舍弃心中五种荒野,尚未切断心中五种枷锁,会在这法和律中有成长、增长和实现 – 这是不可能的。

MN.1.16.3  比丘们!什么是他心中尚未舍弃的五种荒野呢?在这里,一位比丘对大师怀疑、不确定、犹豫和没有信心,并且因此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这就是他心中尚未舍弃的第一种荒野。

MN.1.16.4  再者,一位比丘对正法怀疑、不确定、犹豫和没有信心,并且因此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这就是他心中尚未舍弃的第两种荒野。

MN.1.16.5  再者,一位比丘对僧团怀疑、不确定、犹豫和没有信心,并且因此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这就是他心中尚未舍弃的第三种荒野。

MN.1.16.6  再者,一位比丘对修学(training)怀疑、不确定、犹豫和没有信心,并且因此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这就是他心中尚未舍弃的第四种荒野。

MN.1.16.7  再者,一位比丘对他的同梵行者们愤怒和不悦,对他们厌恨和冷酷无情,并且因此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这就是他心中尚未舍弃的第五种荒野。

这些是他心中尚未舍弃的五种荒野。

MN.1.16.8  比丘们!什么是他心中尚未切断的五种枷锁呢?在这里,一位比丘不能摆脱贪欲(lust)、欲望(desire)、感情(affection)、渴求(thirst)、热恼(fever)和对诸感官享乐的渴爱(craving),并且因此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这就是他心中尚未切断的第一种枷锁。

MN.1.16.9  再者,一位比丘不能摆脱贪欲、欲望、感情、渴求、热恼和对身的渴爱,并且因此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这就是他心中尚未切断的第两种枷锁。

MN.1.16.10  再者,一位比丘不能摆脱贪欲、欲望、感情、渴求、热恼和对色的渴爱,并且因此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这就是他心中尚未切断的第三种枷锁。

MN.1.16.11  再者,一位比丘随心所欲大吃大喝直到塞满肚皮并沉迷于睡觉、懒洋洋和昏睡的诸享乐中,并且因此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这就是他心中尚未切断的第四种枷锁。

MN.1.16.12  再者,一位比丘如是追求成为某种天众而过梵行生活:“通过这个戒德、遵守(禁戒)、苦行主义或梵行,我将成为一位大天神或者某位较小天神”,并且因此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不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这就是他心中尚未切断的第五种枷锁。

这些是他心中尚未切断的五种枷锁。

MN.1.16.13  比丘们!任何比丘,若尚未舍弃心中五种荒野,尚未切断心中五种枷锁,会在这法和律中有成长、增长和实现 – 这是不可能的。

MN.1.16.14  比丘们!任何比丘,若已舍弃了心中五种荒野和切断了心中五种枷锁,会在这法和律中有成长、增长和实现 – 这是可能的。

MN.1.16.15  比丘们!什么是他心中已舍弃了的五种荒野呢?在这里,一位比丘对大师不怀疑、确定、不犹豫和有信心,并且因此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心中第一种荒野已被他舍弃了。

MN.1.16.16  再者,一位比丘对正法不怀疑、确定、不犹豫和有信心,并且因此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心中第二种荒野已被他舍弃了。

MN.1.16.17  再者,一位比丘对僧团不怀疑、确定、不犹豫和有信心,并且因此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心中第三种荒野已被他舍弃了。

MN.1.16.18  再者,一位比丘对修学怀疑、不确定、犹豫和没有信心,并且因此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心中第四种荒野已被他舍弃了。

MN.1.16.19  再者,一位比丘不对他的同梵行者们愤怒和不悦,不对他们厌恨和冷酷无情,并且因此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心中第五种荒野已被他舍弃了。

这些是他心中已舍弃了的五种荒野。

MN.1.16.20  比丘们!什么是他心中已切断了的五种枷锁呢?在这里,一位比丘没有贪欲、欲望、感情、渴望、热恼和对诸感官享乐的渴爱,并且因此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心中第一种枷锁已被他切断了。

MN.1.16.21  再者,一位比丘没有贪欲、欲望、感情、渴望、热恼和对身的渴爱,并且因此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心中第二种枷锁已被他切断了。

MN.1.16.22  再者,一位比丘没有贪欲、欲望、感情、渴望、热恼和对色的渴爱,并且因此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心中第三种枷锁已被他切断了。

MN.1.16.23  再者,一位比丘不随心所欲大吃大喝直到塞满肚皮并沉迷于睡觉、懒洋洋和昏睡的诸享乐中,并且因此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心中第四种枷锁已被他切断了。

MN.1.16.24  再者,一位比丘不如是追求成为某种天众而过梵行生活:“通过这个戒德、遵守(禁戒)、苦行主义或梵行,我将成为一位大天神或者某位较小天神”,并且因此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当他的心倾向于热忱、忠诚、毅力和努力时,心中第五种枷锁已被他切断了。

这些是他心中已切断了的五种枷锁。

MN.1.16.25  比丘们!任何比丘,若已舍弃了心中五种荒野和切断了心中五种枷锁,会在这法和律中有成长、增长和实现 – 这是可能的。

MN.1.16.26  他修习因热情(zeal)和坚定的努力(determined striving)而包含于定的神足(神通的基础; the basis for spiritual power);他修习因活力精进(energy)和坚定的努力而包含于定的神足,他修习因心清净(the purity of mind)和坚定的努力而包含于定的神足,他修习因研究(investigation)和坚定的努力而包含于定的神足。而热忱(enthusiasm)为第五神足。

MN.1.16.27  一位象这样拥有包含热忱的十五支的比丘,他有能力爆发,有能力正觉,有能力成就无上离轭安稳(the supreme security from bondage)。

假定有一只母鸡,有八个、十个或十二个鸡蛋,它已正确地覆盖、孵化和培育。即使它没有希望:“喔!愿我的小鸡们 能以它们的爪子刺穿它们的蛋壳,平安地破壳和孵化而出!”  可是那些小鸡有能力以它们的爪子刺穿它们的蛋壳,平安地破壳和孵化而出。同样地,比丘们!一位象这样拥有包含热忱的十五支的比丘,他有能力爆发,有能力正觉,有能力成就无上离轭安稳。”

这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感到满意和喜欢。

第十六心中荒野经终。


MN.1.17  丛林经(Vanapattha Sutta)

MN.1.17.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 世尊如是说道:

MN.1.17.2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关于丛林的一个法义。要聆听并仔细地注意我将说的。” – “是的,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 世尊如是说道:

MN.1.17.3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住在某个丛林。他住在那里时,他尚未建立的念没有建立,他尚未得定的心没有专注得定,他尚未被毁坏的诸烦恼没有毁坏,他没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而且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也很难得到。比丘应该如是考虑道:“我正住在这个丛林。我住在这里时,我尚未建立的念没有建立,我尚未得定的心没有专注得定,我尚未被毁坏的诸烦恼没有毁坏,我没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而且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也很难得到。” 那位比丘应该在当晚或当日离开那个丛林;他不应该继续住在那里。

MN.1.17.4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住在某个丛林。他住在那里时,他尚未建立的念没有建立,他尚未得定的心没有专注得定,他尚未被毁坏的诸烦恼没有毁坏,他没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可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都很容易得到。比丘应该如是考虑道:“我正住在这个丛林。我住在这里时,我尚未建立的念没有建立,我尚未得定的心没有专注得定,我尚未被毁坏的诸烦恼没有毁坏,我没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可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都很容易得到。然而,我从在家生活出家进入无家,并不是为了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而且我住在这里时,我尚未建立的念没有建立,我尚未得定的心没有专注得定,我尚未被毁坏的诸烦恼没有毁坏,我没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 如是反思后,那位比丘应该从那个丛林离开;他不应该继续住在那里。

MN.1.17.5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住于某处丛林。他住在那里时,他未建立的念得以建立,他未得定的心变得专注得定,他未毁坏的诸烦恼被毁坏,他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可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也很难得到。比丘应该如是考虑道:“我正住于这个丛林。我住在这里时,我未建立的念得以建立,我未得定的心变得专注得定,我未毁坏的诸烦恼被毁坏,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可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也很难得到。”  然而,我从在家生活出家进入无家,不是为了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并且我住在这里时,我未建立的念得以建立,我未得定的心变得专注得定,我未毁坏的诸烦恼被毁坏,我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 如是反思后,那位比丘应该继续住在那个丛林;他不应该离开。

MN.1.17.6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住于某处丛林。他住在那里时,他未建立的念得以建立,他未得定的心变得专注得定,他未毁坏的诸烦恼被毁坏,他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而且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都很容易得到。比丘应该如是考虑道:“我正住于这个丛林。我住在这里时,我未建立的念得以建立,我未得定的心变得专注得定,我未毁坏的诸烦恼被毁坏,我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而且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都很容易得到。”  那位比丘应该继续住在那个丛林;他不应该离开。

MN.1.17.7-10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依止于某个村子而生活……

MN.1.17.11-14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依止于某个城镇而生活……

MN.1.17.15-18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依止于某个城市而生活……

MN.1.17.19-22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依止于某个国家而生活……

MN.1.17.23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依止于某个人而生活。他依止于某个人而生活时,他尚未建立的念没有建立,他尚未得定的心没有专注得定,他尚未被毁坏的诸烦恼没有毁坏,他没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而且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也很难得到。比丘应该如是考虑道:“我正依止于他而生活。我依止于他而生活时,我尚未建立的念没有建立,我尚未得定的心没有专注得定,我尚未被毁坏的诸烦恼没有毁坏,我没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而且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也很难得到。” 那位比丘应该不用告请而离开那人;他不应该继续跟随他。

MN.1.17.24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依止于某个人而生活。他依止于某个人而生活时,他尚未建立的念没有建立,他尚未得定的心没有专注得定,他尚未被毁坏的诸烦恼没有毁坏,他没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可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都很容易得到。比丘应该如是考虑道:我正依止于他而生活。我依止于他而生活时,我尚未建立的念没有建立,我尚未得定的心没有专注得定,我尚未被毁坏的诸烦恼没有毁坏,我没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可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都很容易得到。然而,我从在家生活出家进入无家,不是为了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并且我住在这里时,我尚未建立的念没有建立,我尚未得定的心没有专注得定,我尚未被毁坏的诸烦恼没有毁坏,我没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 如是反思后,那位比丘应在告请后离开那人;他不应该继续跟随他。

MN.1.17.25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依止于某个人而生活。他依止于某个人而生活时,他未建立的念得以建立,他未得定的心变得专注得定,他未毁坏的诸烦恼被毁坏,他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可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也很难得到。比丘应该如是考虑道:“我正依止于他而生活。我依止于他而生活时,我未建立的念得以建立,我未得定的心变得专注得定,我未毁坏的诸烦恼被毁坏,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可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也很难得到。”  然而,我从在家生活出家进入无家,不是为了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并且我住在这里时,我未建立的念得以建立,我未得定的心变得专注得定,我未毁坏的诸烦恼被毁坏,我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 如是反思后,那位比丘应该继续跟随他;他不应该离开他。

MN.1.17.26  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依止于某个人而生活。依止于某个人而生活时,他未建立的念得以建立,他未得定的心变得专注得定,他未毁坏的诸烦恼被毁坏,他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而且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都很容易得到。比丘应该如是考虑道:“我正住在这个丛林。我住在这里时,我未建立的念得以建立,我未得定的心变得专注得定,我未毁坏的诸烦恼被毁坏,获得未成就的无上离轭安稳;而且一个出家人应该得到的生活必需品 – 诸衣袍、施食、休息处和医药必需品 – 都很容易得到。”  那位比丘在有生之年继续跟随他;即使被告知要求离开,他也不应该离开他。”

这就是世尊所说。那位比丘对世尊所说感到满意和喜欢。

第十七丛林经终。


MN.1.18  蜜丸经(Madhupindika Sutta)

MN.1.18.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释迦族国的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in the Sakyan country at Kapilavatthu in Nigrodha’s Park)。

MN.1.18.2  那时,世尊在早晨穿好衣服后,拿着钵与僧袍,为了托钵乞食进入迦毘罗卫城。 在迦毘罗卫城为了托钵乞食而行后,从施食处返回,食毕,前往大林中作日中所持(the day’s abiding)。进入大林后,在一棵小橡树(a bilva sapling)下作日中所持。

MN.1.18.3  当释迦族人持杖(Dandapani)为了锻炼而经行和游行时,也前往大林,并且当他已进入大林后,前往世尊所在的小橡树并与世尊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他拄着拐杖在一旁站立,并向世尊问道:“这位沙门主张什么呢?这位沙门宣称什么呢?”

MN.1.18.4  “朋友!我主张和宣称如是一个教导:在这包括众天神、众魔罗、众梵天的此世间,以及包括众沙门、众婆罗门、众天子和众人的这一代中,一个人不要和任何人争吵;如是一个教导,使得诸感知(想)不再成为那位住于远离诸感官享乐、没有困惑、没有担心和没有对任何存在(有; being)渴爱的婆罗门的基础。”

MN.1.18.5  当如是所说时,释迦族人持杖摇了摇头,吐了吐舌,扬起眉毛,直到额头皱成三行。于是他拄着拐杖离去。

MN.1.18.6  那时,世尊在傍晚时,从禅修中起来,前往尼拘律园,在设置的座位上坐下,然后告诉众比丘所发生的事情。 于是某位比丘向世尊问道:

MN.1.18.7  “可是,大德!世尊所主张的,即在这包括众天神、众魔罗、众梵天的此世间,以及包括众沙门、众婆罗门、众天子和众人的这一代中,一个人不和任何人争吵的教导是什么呢?并且,大德!它是如何使得诸感知(想)不再成为那位住于远离诸感官享乐、没有困惑、没有担心和没有对任何存在(有; being)渴爱的婆罗门的基础的呢?”

MN.1.18.8   “比丘们!至于根源,通过它精神扩散所染着的诸感知(想)和诸观念(perceptions and notions)困扰一个人人:如果在那里找不到任何值得欣喜、欢迎和持守的东西,那么这就是对贪欲的潜在倾向、对厌恶的潜在倾向、对诸见的潜在倾向、对怀疑的潜在倾向、对狂妄我慢的潜在倾向、对存在(有)的潜在倾向和对无明的潜在倾向的终结;这就是诉诸于众棍棒和众武器,众争吵、众斗殴,众争议,相互指责,恶意,以及妄语的终结;在这里,这些邪恶不善状态息灭无余。

MN.1.18.9  这就是世尊所说。如是所说后,崇高庄严者就起座进入他的住处。

MN.1.18.10  那时,当世尊离去不久,比丘们想道:“学友们!世尊在作了简短的总结后,但未给我们详细地阐明那个义理,已起座进入他的住处。那么,谁会详细地阐明这个义理呢?”  于是他们想道:“尊者大迦旃延为大师所称赞,并受到他的同梵行智者们的尊敬。他有能力详细地阐明这个义理。我们不妨去见尊者大迦旃延,向他询问这个的义理。”

MN.1.18.11  于是,比丘去们见尊者大迦旃延,与他相互致意。致意与寒暄后,她们在一旁坐下,告诉尊者大迦旃延所发生的事情,并说道:“愿尊者大迦旃延给我们阐明它。”

MN.1.18.12  尊者大迦旃延回答道:“学友们!这好象一个男子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寻找心材而漫行,在他越过树根和树干之后,想到在一个有心材的大树的众树枝和众树叶里寻求心材。尊者们!你们也是这样,当你们面对面和大师在一起时经过了世尊后,你们想到来问我这个的义理。因为知道时,世尊知道;看见时,他看见;他是眼力远见,他是知识(智),他是正法,他是圣者;他是解说者,宣称者,义理的阐释者、不死的施与者,法主,如来。而那是你们本应该向世尊询问义理的时机。正如他告诉你们的,你们本应该忆持它。”

MN.1.18.13  “迦旃延学友!确实,知道时,世尊知道;看见时,他看见;他是眼力远见,他是知识(智),他是正法,他是圣者;他是解说者,宣称者,义理的阐释者、不死的施与者,法主,如来。而那正是我们本应该向世尊询问义理的时机。正如他告诉我们的,我们本应该忆持它。可是,尊者大迦旃延为大师所称赞,并受到他的同梵行智者们的尊敬。他有能力详细地阐明这个义理,世尊对它作了简短的总结,但未给我们阐明详细的义理。请尊者大迦旃延不嫌麻烦来阐明它。”

MN.1.18.14  “那么,学友们!请你们密切地注意我将说的。” – “是的,学友!”  那些比丘们回答道。尊者大迦旃延如是说道:

MN.1.18.15  “学友们!当世尊在作了简短的总结而未详细地阐明那个义理,已起座进入他的住处,即是:“比丘们!至于根源,通过它精神扩散所染着的诸感知(想)和诸观念(perceptions and notions)困扰一个人人:如果在那里找不到任何值得欣喜、欢迎和持守的东西,那么这就是对贪欲的潜在倾向、对厌恶的潜在倾向、对诸见的潜在倾向、对怀疑的潜在倾向、对狂妄我慢的潜在倾向、对存在(有)的潜在倾向和对无明的潜在倾向的终结;这就是诉诸于众棍棒和众武器,众争吵、众斗殴,众争议,相互指责,恶意,以及妄语的终结;在这里,这些邪恶不善状态息灭无余”时,我了知其详细义理如下:

MN.1.18.16  学友们!依止于眼与诸色(eye and forms),眼识(eye-consciousness)生起。三者的会合就是触(contact)。以触为条件而有受。当一个人感受时,他察觉感知。他所察觉感知的事物,他思索它。一个人所思所的事物,他在精神上扩散它。以其人已在精神上扩散的作为来源,针对过去、未来和目前通过眼所认知的诸色,被精神上的扩散染着(tinged by mental proliferation)的诸感知(想)和诸观念则困扰他。

依止于耳与诸声音(ear and sounds) …… 依止于鼻与诸气味(nose and odors) …… 依止于舌与诸味道(tongue and flavors) …… 依止于身与诸所触物(the body and tangibles) …… 依止于意与诸意对象(mind and mind-objects),意识生起。三者的会合就是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当一个人感受时,他察觉感知。他所察觉感知的事物,他思索它。一个人所思所的事物,他在精神上扩散它。以其人已在精神上扩散的作为来源,针对过去、未来和目前通过眼所认知的诸意对象(诸精神现象),被精神上的扩散染着的诸感知(想)和诸观念则困扰他。

MN.1.18.17  当有眼、一种色和眼识时,就可以指出触的显现。当有触的显现时,就可以指出受的显现。当有受的显现时,就可以指出感知(想)的显现。当有感知(想)的显现时,就可以指出思考的显现。当有思考的显现时,就可以指出被精神上的扩散染着的诸感知(想)和诸观念所困扰的有(being)的显现。

当有耳、一种声音和耳识时 …… 当有鼻、一种气味和鼻识时 …… 当有舌、一种味道和舌识 …… 当有身、一种所触物和身识 …… 当有意、一种意对象和意识时,就可以指出触的显现。当有触的显现时,就可以指出受的显现。当有受的显现时,就可以指出感知(想)的显现。当有感知(想)的显现时,就可以指出思考的显现。当有思考的显现时,就可以指出被精神上的扩散染着的诸感知(想)和诸观念所困扰的有(being)的显现。

MN.1.18.18  当没有眼、没有一种色和没有眼识时,不可能指出触的显现。当没有触的显现时,不可能指出受的显现。当没有受的显现时,不可能指出感知(想)的显现。当没有感知(想)的显现时,不可能指出思考的显现。当没有思考的显现时,不可能指出被精神上的扩散染着的诸感知(想)和诸观念所困扰的有(being)的显现。

当没有耳、没有一种声音和没有耳识时 …… 当没有鼻、没有一种气味和没有鼻识时 …… 当没有舌、没有一种味道(tongue and flavors)和没有舌识 …… 当没有身、没有一种所触物和没有身识 …… 当没有意、没有一种意对象和没有意识时,不可能指出触的显现。当没有触的显现时,不可能指出受的显现。当没有受的显现时,不可能指出感知(想)的显现。当没有感知(想)的显现时,不可能指出思考的显现。当没有思考的显现时,不可能指出被精神上的扩散染着的诸感知(想)和诸观念所困扰的有(being)的显现。

MN.1.18.19  学友们!当世尊在作了简短的总结而未详细地阐明那个义理,已起座进入他的住处,即是:“比丘们!至于根源,通过它精神扩散所染着的诸感知(想)和诸观念(perceptions and notions)困扰一个人人:如果在那里找不到任何值得欣喜、欢迎和持守的东西,那么这就是对贪欲的潜在倾向、对厌恶的潜在倾向、对诸见的潜在倾向、对怀疑的潜在倾向、对狂妄我慢的潜在倾向、对存在(有)的潜在倾向和对无明的潜在倾向的终结;这就是诉诸于众棍棒和众武器,众争吵、众斗殴,众争议,相互指责,恶意,以及妄语的终结;在这里,这些邪恶不善状态息灭无余”时, 我就是这样了知这个概要的详细义理。那么,学友们!如果你们希望,请你们去拜见世尊并向他询问这个的义理。当世尊给你们解释它时,你们应该忆持它。”

MN.1.18.20  于是,那些比丘已对尊者大迦旃延所说感到喜欢和高兴后,起座去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他们在一旁坐下,告诉世尊他离开后所有发生的事情,并补充道:“于是,大德!我们去见尊者大迦旃延,并就义理向他询问。 尊者大迦旃延用这些术语、陈述和短语给我们阐明了义理。”

MN.1.18.21  “比丘们!大迦旃延是明智的,比丘们!大迦旃延有大智慧。如果你们向我询问这个的义理,我会以与大迦旃延相同的方式来解说它。这个的义理就是这样,因此你们应该忆持它。”

MN.1.18.22  当如是所说时,尊者阿难对世尊说道:“大德!正如一个因饥饿和虚弱而精疲力尽的人遇见了一个蜜丸,在吃它的过程中,他会发现一种一种甜美可口的味道;同样地,大德!任何思想敏捷的比丘,在用慧审视这个正法开示的义理的过程中,都会得到心的满意和信心。大德!这个正法开示的名称是什么呢?”

“阿难!关于那个,你可以用“蜜丸开示”来忆持这个正法开示。”

这就是世尊所说。尊者阿难对世尊所说很满意和高兴。

第十八蜜丸经终。


MN.1.19  两种念头(寻)经(Dvedhavitakka Sutta)

【注】:此处菩提比丘英文作thought,即念头、想法,不是通常翻译的五蕴里的诸“想”(perceptions)。某版本里译作“双想”,是不正确的。

MN.1.19.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 世尊如是说道:

MN.1.19.2  “比丘们!在我正觉以前,还只是一位未现正觉的菩萨时,想道:“我不妨把我的诸念头分为两类。”  然后我把诸感官欲望念头、诸恶意念头和诸残忍念头(欲寻、恶意寻和加害寻)放在一边,并把诸放弃念头、诸非恶意念头和诸非残忍念头(离欲寻、无恶意寻和无加害寻)放在另一边。

【注】:传统译为欲寻、恶意寻和加害寻,以及离欲寻、无恶意寻和无加害寻。

MN.1.19.3  当我如是所住,勤奋不放逸、热忱和坚决时,一种感官欲望念头在我当中生起。我如是了知:“这个感官欲望念头在我当中已生起。它导向我自己的折磨,他人的折磨,以及两者的折磨;它阻碍慧,造成诸困难,并导致远离涅槃。”  当我考虑道:“它导向我自己的折磨”时,它在我当中平息;当我考虑道:“它导向他人的折磨”时,它在我当中平息;当我考虑道:“它导向两者的折磨”时,它在我当中平息;当我考虑道:“它阻碍智慧,造成诸困难,并导致远离涅槃”时,它在我当中平息。每当一种感官欲望念头在我当中生起时,我就放弃它,将它除去,并且消除它。

MN.1.19.4-5  比丘们!当我如是所住,勤奋不放逸、热忱和坚决时,一种恶意念头在我当中生起……一种残忍念头在我当中生起。我如是了知:“这个残忍念头在我当中已生起。它导向我自己的折磨,他人的折磨,以及两者的折磨;它阻碍慧,造成诸困难,并导致远离涅槃。”  当我考虑道:“它导向我自己的折磨”时,它在我当中平息;当我考虑道:“它导向他人的折磨”时,它在我当中平息;当我考虑道:“它导向两者的折磨”时,它在我当中平息;当我考虑道:“它阻碍智慧,造成诸困难,并导致远离涅槃”时,它在我当中平息。每当一种残忍念头在我当中生起时,我就放弃它,将它除去,并且消除它。

MN.1.19.6  比丘们!无论一位比丘经常思考和沉思什么,那都将成为其心的倾向。如果他经常思考和沉思于诸感官欲望念头,那么他已舍弃了放弃念头而培育感官欲望念头,于是他的心倾向于诸感官欲望念头。如果他经常思考和沉思于诸恶意念头……如果他经常思考和沉思于诸残忍念头,他已舍弃了放弃念头而培育残忍念头,于是其心倾向于诸残忍念头。

MN.1.19.7  比丘们!正如雨季的最后一个月,秋天作物成熟时,一位牧牛人会用一根棍棒不断地在这边和那边敲打和捅它们来看管他的众牛,来检查和控制它们。那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位牧牛人明白,如果他让它们误入庄稼作物,他会因此受到鞭打、囚禁、罚款或者呵责,同样地,我也看见在诸不善状态当中的危险、堕落和污染,以及在诸善状态当中的放弃的祝福,净化方面。

MN.1.19.8  当我如是所住,勤奋不放逸、热忱和坚决时,一种放弃念头在我当中生起。我如是了知:“这种放弃念头在我当中已生起。它不会导向我自己的折磨,他人的折磨,以及两者的折磨;它帮助慧,不会造成诸困难,并且导致涅槃。如果我思考和沉思于这种念头,甚至一晚,甚至一天,甚至一晚一天,我从它看不出有什么好害怕的。可是如果我过度地思考和沉思于这种念头,那么我可能会累了我的身体,当身体疲倦时,心就会受到干扰,而当心受到干扰时,就很难,它就与定远离。” 所以我内在地稳定我的心,使它平静,把它带到单一性,并且专注得定于它。那是为什么呢?使得我的心不被打扰。

MN.1.19.9-10  当我如是所住,勤奋不放逸、热忱和坚决时,一种非恶意念头在我当中生起 …… 一种非残忍念头在我当中生起。我如是了知:“这种非残忍念头在我当中已生起。它不会导向我自己的折磨,他人的折磨,以及两者的折磨;它帮助慧,不会造成诸困难,并且导致涅槃。 如果我思考和沉思于这种念头,甚至一晚,甚至一天,甚至一晚一天,我从它看不出有什么好害怕的。可是如果我过度地思考和沉思于这种念头,那么我可能会累了我的身体,当身体疲倦时,心就会受到干扰,而当心受到干扰时,就很难,它就与定远离。”  所以我内在地稳定我的心,使它平静,把它带到单一性,并且专注得定于它。那是为什么呢?使得我的心不被打扰。

MN.1.19.11  比丘们!无论一位比丘经常思考和沉思什么,那都将成为其心的倾向。如果他经常思考和沉思于诸放弃念头,他已舍弃了感官欲望念头来培育放弃念头,那么其心倾向于诸放弃念头。如果他经常思考和沉思于诸非恶意念头……如果他经常思考和沉思于诸非残忍念头,他已舍弃了残忍念头来培育非残忍念头,那么,其心倾向于诸非残忍念头。

MN.1.19.12  正如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当所有的庄稼作物已被拿回诸村庄里时,因为他只需要充满正念地知道众牛在那里,一位牧牛人呆在一棵树下或露天中时,就看管了他的众牛;同样的,我也只需要充满正念地知道那些状态就在那里。

MN.1.19.13  我体内激发了不知疲倦的活力精进,并且建立了不懈的正念,我的身体宁静而无困扰,我的心专注得定并得到统一(my mind concentrated and unified)。

MN.1.19.14  完全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完全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我进入和住于第一禅,它由所应用和持续的思想和检查(寻和伺)(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相伴,充满由隐退远离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

MN.1.19.15  随着思想和检查(寻与伺)的静止(stilling),我进入后住于第二禅,有自信和心的专一性(self-confidence and singleness of mind)而没有寻和伺,充满专注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

MN.1.19.16 随着狂喜和快乐的褪尽,我住于平静和好,充满正念和正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仍然以身体感受快乐,我进入后住于第三禅,由于它的缘故,圣弟子们宣说:“他有平静和好,充满正念,住于快乐。”

MN.1.19.17  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及之前喜悦与忧伤的消失,我进入后住于第四禅,它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有平静和好而正念清净。

MN.1.19.18  当我的专注得定的心是如此清净的(purified)、明亮的、无污的(unblemished)、去除杂染的(rid of imperfection)、可塑造的(malleable)、适合使用的(wieldy)、稳定的(steady)和成就冷静不动的(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时,我使心导向过去世回忆的了解。我回忆我的许多过去世,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许多世界收缩之劫(坏劫)、许多世界扩张之劫(成劫)、许多世界收缩和扩张之劫(坏成劫):“在那里我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后,我在别处重现;并且在那里又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后,我重现在这里。” 象这样,从它们的各方面和细节(aspects and particulars)中,我回忆起我许多过去世。

MN.1.19.19   这就是我在初夜分所证得的第一种明。无明被驱逐(was banished)而明生起,黑暗被驱逐而光明生起,如同在一个行持勤奋、热忱和坚决的人当中所发生的那样。

MN.1.19.20  当我的专注得定的心是如此清净的、明亮的、无污的、去除杂染的、可塑造的、适合使用的、稳定的、成就冷静不动的时,我使心导向对众生逝去和重现(化身)的了解。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低级的和高级的,美丽的和丑陋的,幸运的和不幸的。我了知众生如何如是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而流转:“这些众生诸人,在身、语和意当中行于恶行,是圣人们的斥责者,他们的诸见错误,在他们的行为中秉持错误之见(邪见),他们在身体的崩解时,死后重现于苦界,在一个恶趣当中,在毁灭当中(下界),甚至在地狱当中;或者这些众生诸人,在身、语和意当中行于善行,不是圣人们的斥责者,他们的诸见正确,在他们的行为中秉持正见,他们在身体的崩解时,死后重现于一个善趣当中,甚至在一个天界当中。这样,我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低级的和高级的,美丽的和丑陋的,幸运的和不幸的。我了知众生如何如是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而流转。

MN.1.19.21   比丘们!这是我在中夜分证得的第两种明。无明被驱逐而明生起,黑暗被驱逐而光明生起,如同在一个行持勤奋、热忱和坚决的人当中所发生的那样。

MN.1.19.22   当我的专注得定的心是如此清净的、明亮的、无污的、去除杂染的、可塑造的(malleable)、适合使用的、稳定的、成就冷静不动的时,我使心导向诸烦恼的摧毁的了解。我如实证知(直接了知):“这是痛苦。”  我如实证知:“这是痛苦的集起。” 我如实证知:“这是痛苦的息灭。” 我如实证知:“这是导致痛苦息灭之道。” 我如实证知:“这些是诸烦恼。” 我如实证知:“这是诸烦恼集。” 我如实证知:“这是诸烦恼灭。” 我如实证知:“这是导致诸烦恼灭之道。”

MN.1.19.23  当我如是知道和看见时,我的心从感官欲望的烦恼中,从有的烦恼中,以及从无明的烦恼中解脱。当它解脱时而有”它解脱”之智。我证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出现。”

MN.1.19.24 这是我在后夜分得到第三种明。无明被驱逐而明生起,黑暗被驱逐而光明生起,如同在一个住于勤奋、热忱和坚决的人当中所发生的那样。

MN.1.19.25  比丘们!假设在树木茂密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低洼沼泽,附近栖息着一大群鹿。那时一个男子出现,想要它们的毁灭、伤害和束缚的,并且他会封闭所有能通向它们快乐的安全和良好的道路,会开辟一条邪道,会设置一个诱饵和放置一个假兽,使得大群鹿之后会遭到灾难、灾难和损失。可是另一个男子来了,想要它们的利益、福利和保护,并且他会重新打开通向它们快乐的安全和良好的道路,会封闭邪道,会除去诱饵和毁坏假兽,使得大鹿群之后会成长、增长和实现。

MN.1.19.26  比丘们!我已给了这个譬喻来传达一个义理。这就是义理:“巨大的低洼沼泽”,这是关于诸感官享乐的一个术语。“大群鹿”,这是关于众生的一个术语。“想要它们的毁灭、伤害和束缚的男子”,这是关于魔波旬的一个术语。“邪道”,这是关于八支邪道的一个术语,即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和邪定。“诱饵”,这是关于喜欢与贪欲的一个术语。“假兽”,这是关于无明的一个术语。“想要它们的利益、福利和保护的男子”,这是关于如来、阿罗汉和遍正觉者的一个术语。“通向它们快乐的安全和良好的道路”,这是对于八支圣道的一个术语,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比丘们!通向乐的安全和良好的道路已被我重新打开,邪道已被封闭,诱饵已被除去,假兽已被毁坏。

MN.1.19.27  比丘们!一个出于慈悲怜悯为他的弟子们寻求福利和对他们同情的一位大师应该做的,我已为你们做了。比丘们!有这些树下,这些空棚屋。比丘们!要禅修,不要拖延,否则你们以后将会后悔。这是我们给你们的教诫。”

这就是世尊所说。那些比丘对世尊所说满意和喜欢。

第十九两种思想经终。


MN.1.20  去除诸杂念(The Removal of Distracting Thoughts)经(Vitakkasanthana • • Sutta)

【注】:有译作“寻之止息”。这里是分心和未专注的念头的消除。“寻”,即想法、思想、念头。

MN.1.20.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1.20.2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在追求高等心时,他应该不时地注意五种相。是哪五种呢?

MN.1.20.3  (i)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在注意某种相时,并由于这种相,在他当中生起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然后他应该注意与善的事物相应的某种别的相。当他注意与善的事物相应的某种别的相时,任何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正如一位娴熟的木匠或他的徒弟会用一个细楔子顶出、除去和抽出一个粗楔子一般,同样地,当一位比丘在注意某种相时,并由于这种相,在他当中生起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然后他应该注意与善的事物相应的某种别的相。当他注意与善的事物相应的某种别的相时,任何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

MN.1.20.4  (ii)  如果当他在注意与善的事物相应的某种别的相时,在他当中仍然生起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那么他应该如是检查在那些念头里的危险过患:“这些念头是不善的,它们是应受谴责的,它们导致了痛苦。”  当他检查在那些念头里的危险过患时,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正如一个男子或女子,年轻、青春浪漫和喜爱饰品,如果一条蛇或一条狗或一个人的尸体挂在他或她的脖子上,他或她会感到震惊、受到羞辱和厌恶一般,同样地,比丘们! 当他检查在那些念头里的危险过患时,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

MN.1.20.5  (iii)   如果当他检查在那些念头里的危险过患时,在他当中仍然生起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那么他应该试图忘记那些念头并且不应该注意它们。当他在试图忘记那些念头并且不注意它们时,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任何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正如一个双眼良好的男子不想看见已进入他视线范围的诸色,他要么闭上眼睛,要么看别处一般,同样地,比丘们!当他在试图忘记那些念头并且不注意它们时,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任何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

MN.1.20.6  (iv)  当在他试图忘记那些念头并且不注意它们时,在他当中仍然生起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那么他应该对那些念头的思想形成(thought formation)给予平息。当他对那些念头的思想形成(thought formation)给予平息时,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任何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正如一个走得很快的男子可能会想到:“为什么我走这么快呢?我慢点走又如何呢?”  于是他放缓脚步;然后他可能会想到:“为什么我在慢走呢?如果我站住又怎么样呢?” 于是他会站住;然后他可能会想到:“为什么我站住呢?如果我坐着又会怎么样呢?” 于是他坐着;然后他可能想到:“为什么我坐着呢?如果我躺下又会怎么样呢?” 于是他躺下。通过这样做,他会用较微妙的姿势替代较粗大的姿态,同样地,当他对那些念头的思想形成(thought formation)给予平息时,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任何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

MN.1.20.7  (v)  当他对那些念头的思想形成(thought formation)给予平息时,在他当中仍然生起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那么他咬紧牙关,舌抵上颚,应该打倒、制约和用心去粉碎心。当他咬紧牙关,舌抵上颚,打倒、制约和用心去粉碎心时,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任何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正如一位强壮的男子可能抓住一位较弱的男子的头或双肩,能打倒他、制约他和粉碎他一般,同样地,当他咬紧牙关,舌抵上颚,打倒、制约和用心去粉碎心,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任何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

MN.1.20.8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在注意某种相时,并由于那种相,在他当中生起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然后当他注意与善的事物相应的某种别的相时,任何如此的诸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并且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当他检查在那些念头里的危险过患时,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诸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当他在试图忘记那些念头并且不注意它们时,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任何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当他对那些念头的思想形成(thought formation)给予平息时,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任何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当他咬紧牙关,舌抵上颚,打倒、制约和用心去粉碎心,那些与欲望、嗔恨和妄想痴迷所相应的任何邪恶不善念头在他当中得到舍弃和平息。随着它们的舍弃,他的心变得内在地稳固、安定、单一和专注得定。然后这位比丘就称为一位诸念头过程的主人。他将思想任何他希望去思想的念头,并且他将不思想任何他不希望思想的念头。他已切断了渴望,摒弃了羁绊,并以狂妄我慢的彻底洞彻,他已结束了痛苦。“

这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喜欢。

第二十诸分心思想的消除经终。


MN.1.11-20终。


第二品狮子吼品终。


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 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经篇: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 和 MN.2.91-100

第三  后五十经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 和 MN.3.141-152


【Chanworld.org】2017.08.23-2018.08.16-2024.03.24-MG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禅世界版的内容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