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禅世界版】11

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经篇: 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和 MN.2.91-100

第三  后五十经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和 MN.3.141-152


第三  后五十经篇
第一品 天臂品

MN.3.101-110


MN.3.101  天臂(At Devadaha)经(Devadaha Sutta)

MN.3.101.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释迦族人国一个名叫天臂的释迦族人城镇。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01.2 “比丘们!有一些持有如此这般一个教义和见的沙门和婆罗门:“无论这个人感受到什么,快乐、痛苦或既非痛苦也非快乐,那一切都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因此,通过以苦行消灭过去的诸行为业和通过不造作新的行为业,未来就将不会有任何后果。在未来没有后果,就有行为业的摧毁。随着行为业的摧毁,就有痛苦的摧毁。随着痛苦的摧毁,就有受的摧毁。随着受的摧毁,一切痛苦都会被耗尽。” 比丘们!尼乾陀们(the Niganthas)如是所说。 

MN.3.101.3 我去见如是所说的尼乾陀们,并且我说道:“尼乾陀道友们!你们持有如此这般一个教义和见:“无论这个人感受到什么,快乐、痛苦或既非痛苦也非快乐,那一切都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因此,通过以苦行消灭过去的诸行为业和通过不造作新的行为业,未来就将不会有任何后果。在未来没有后果,就有行为业的摧毁。随着行为业的摧毁,就有痛苦的摧毁。随着痛苦的摧毁,就有受的摧毁。随着受的摧毁,一切痛苦都会被耗尽”,是真的吗?” 如果当他们被如是询问时,尼乾陀们承认这一点并说“是的”时,我对他们说道: 

MN.3.101.4 “道友们!你们知道你们在过去存在过,并且你们并非不存在吗?” – “不,道友!” – “可是,道友们!你们知道你们在过去造作诸恶业,并且没有戒除它们吗?” – “不,道友!”- “可是,道友们!你们知道那么多的痛苦已经被耗尽,或者那么多的痛苦还不得不被耗尽,或者当这么多的痛苦已经被耗尽,所有的痛苦将已经被耗尽了吗?” – “不,道友!”- “可是,道友们!你们知道在此时此地诸不善状态的舍弃是什么,而诸善状态的培育是什么吗?” – “不,道友!” 

【注】:即什么是舍弃不善法,什么是修善法。

MN.3.101.5 “道友们!因此,好象你们不知道你们在过去存在过,并且你们并非不存在;或者你们不知道在过去造作诸恶业,并且没有戒除它们;或者你们不知道你们造作过这样那样的诸恶业;或者你们不知道那么多的痛苦已经被耗尽,或者那么多的痛苦还不得不被耗尽,或者当这么多的痛苦已经被耗尽,所有的痛苦将已经被耗尽;或者你们不知道在此时此地诸不善状态的舍弃是什么,而诸善状态的培育是什么。既然因此,尼乾陀尊者们不宜宣说:“无论这个人感受到什么,快乐、痛苦或既非痛苦也非快乐,那一切都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因此,通过以苦行消灭过去的诸行为业和通过不造作新的行为业,未来就将不会有任何后果。在未来没有后果,就有行为业的摧毁。随着行为业的摧毁,就有痛苦的摧毁。随着痛苦的摧毁,就有受的摧毁。随着受的摧毁,一切痛苦都会被耗尽。”

MN.3.101.6 尼乾陀道友们!如果你们知道你们在过去存在过,并且你们并非不存在;或者你们知道在过去造作诸恶业,并且没有戒除它们;或者你们知道你们造作过这样那样的诸恶业;或者你们知道那么多的痛苦已经被耗尽,或者那么多的痛苦还不得不被耗尽,或者当这么多的痛苦已经被耗尽,所有的痛苦将已经被耗尽;或者你们知道在这里诸不善状态的舍弃是什么,而诸善状态的培育是什么;如果是这样,尊者尼乾陀们宣说:“无论这个人感受到什么,快乐、痛苦或既非痛苦也非快乐,那一切都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因此,通过以苦行消灭过去的诸行为业和通过不造作新的行为业,未来就将不会有任何后果。在未来没有后果,就有行为业的摧毁。随着行为业的摧毁,就有痛苦的摧毁。随着痛苦的摧毁,就有受的摧毁。随着受的摧毁,一切痛苦都会被耗尽。”

MN.3.101.7 尼乾陀道友们!假设一个男子被一支涂满了毒药的箭所创,因此他感觉到痛苦的、折磨人的和刺痛的诸受(painful, racking, piercing feelings)。于是他的朋友们和同伴们,他的亲族们和亲属们,找了一个外科医生。外科医生会用一把刀切开伤口周围,用一根探针探查箭,拉出箭,并在创口处施加一个药用烧灼器,在每个步骤这个男子感觉到痛苦的、折磨人的和刺痛的诸受。之后,当伤口愈合并由皮肤覆盖时,这个男子会是健康的和快乐的,独立的,是他自己的主人,能够去他想去的地方。他可能想道:“我之前被一支涂满了毒药的箭所创,因此我感觉到痛苦的、折磨人的和刺痛的诸受。于是我的朋友们和同伴们,我的亲族们和亲属们,找了一个外科医生。外科医生用一把刀切开伤口周围,用一根探针探查箭,拉出箭,并在创口处施加一个药用烧灼器,在每个步骤我感觉到痛苦的、折磨人的和刺痛的诸受。可是现在伤口愈合并由皮肤覆盖,我是健康的和快乐的,独立的,是我自己的主人,能够去我想去的地方。” 

MN.3.101.8 同样的,尼乾陀道友们!如果你们知道你们在过去存在过,并且你们并非不存在;或者你们知道在过去造作诸恶业,并且没有戒除它们;或者你们知道你们造作过这样那样的诸恶业;或者你们知道那么多的痛苦已经被耗尽,或者那么多的痛苦还不得不被耗尽,或者当这么多的痛苦已经被耗尽,所有的痛苦将已经被耗尽;或者你们知道在这里诸不善状态的舍弃是什么,而诸善状态的培育是什么;如果是这样,尊者尼乾陀们宣说:“无论这个人感受到什么,快乐、痛苦或既非痛苦也非快乐,那一切都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因此,通过以苦行消灭过去的诸行为业和通过不造作新的行为业,未来就将不会有任何后果。在未来没有后果,就有行为业的摧毁。随着行为业的摧毁,就有痛苦的摧毁。随着痛苦的摧毁,就有受的摧毁。随着受的摧毁,一切痛苦都会被耗尽。”

MN.3.101.9 可是,尼乾陀道友们!因为你们不知道你们不知道你们在过去存在过,并且你们并非不存在;或者你们不知道在过去造作诸恶业,并且没有戒除它们;或者你们不知道你们造作过这样那样的诸恶业;或者你们不知道那么多的痛苦已经被耗尽,或者那么多的痛苦还不得不被耗尽,或者当这么多的痛苦已经被耗尽,所有的痛苦将已经被耗尽;或者你们不知道在这里诸不善状态的舍弃是什么,而诸善状态的培育是什么。既然因此,尊者尼乾陀们不宜宣说:“无论这个人感受到什么,快乐、痛苦或既非痛苦也非快乐,那一切都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因此,通过以苦行消灭过去的诸行为业和通过不造作新的行为业,未来就将不会有任何后果。在未来没有后果,就有行为业的摧毁。随着行为业的摧毁,就有痛苦的摧毁。随着痛苦的摧毁,就有受的摧毁。随着受的摧毁,一切痛苦都会被耗尽。”

MN.3.101.10 比丘们!当如是所说时,那些尼乾陀们对我如是说道: “道友!尼乾陀若提子是无所不知的和全见的,并宣称有如是完全智和见(complete knowledge and vision):“不管我在行走、站立、睡着或醒来,智和远见眼力(vision)持续不断地呈现在我面前。” 他如是说道:“尼乾陀们!在过去你们造作了诸恶业;用深入的诸苦行表现来排出它们。当你们在此时此地在身、语和意得到约束时,那就为未来不在造作诸恶业。因此通过沙门苦行义消灭过去诸业和通过不造作新的诸业,在未来将不会有后果。在未来没有后果,就有行为业的摧毁。随着行为业的摧毁,就有痛苦的摧毁。随着痛苦的摧毁,就有受的摧毁。随着受的摧毁,一切痛苦都会被耗尽。” 我们赞同并接受这一点,并因此我们很满意。”

MN.3.101.11  比丘们!当如是所说时,我告诉尼乾陀们道:“尼乾陀道友们!有这五种事物,可能在此时此地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出现。是哪五种呢?它们是信念、赞同、口述传统、理性的思考和一个见的反思性接受(faith, approval, oral tradition, reasoned cogitation, and reflective acceptance of a view)。这些五种事物可以在此时此地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出现。在这里,尼乾陀尊者们对谈论过去的一个老师怀有怎样的信念呢?有怎样的赞同呢?有怎样的口述传统呢?有怎样的理性思考呢?有怎样的一个见的反思性接受呢?” 比丘们!如是言说时,我没有看见任何尼乾陀们对其立场所作的合理辩护(any legitimate defense of their position by the Niganthas)。

MN.3.101.12 再者,比丘们!我对尼乾陀们说道:“尼乾陀道友们!你们怎么想呢?当你们有强烈的努力,有强烈的奋斗时,你们感受到由于强烈的努力奋斗的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吗?可是当没有强烈的努力,没有强烈的奋斗时,你们没有感受到任何由于强烈的努力奋斗的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吗?” – “乔达摩老师!当我们有强烈的努力,有强烈的奋斗时,我们感受到由于强烈的努力奋斗的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可是当没有强烈的努力,没有强烈的奋斗时,我们没有感受到任何由于强烈的努力奋斗的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

MN.3.101.13 “尼乾陀道友们!因此好象当你们有强烈的努力,有强烈的奋斗时,你们感受到由于强烈的努力奋斗的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可是当没有强烈的努力,没有强烈的奋斗时,你们们没有感受到任何由于强烈的努力奋斗的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既然因此,尊者尼乾陀们不宜宣称:“无论这个人感受到什么,快乐、痛苦或既非痛苦也非快乐,那一切都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因此,通过以苦行消灭过去的诸行为业和通过不造作新的行为业,未来就将不会有任何后果。在未来没有后果,就有行为业的摧毁。随着行为业的摧毁,就有痛苦的摧毁。随着痛苦的摧毁,就有受的摧毁。随着受的摧毁,一切痛苦都会被耗尽。”

MN.3.101.14 尼乾陀道友们!如果当有强烈的努力,有强烈的奋斗时,那么由于强烈的努力奋斗,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呈现存在,并且当没有感受到任何由于强烈的努力奋斗的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时,那么由于强烈的努力奋斗,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依然呈现存在;尊者尼乾陀们不宜宣称:“无论这个人感受到什么,快乐、痛苦或既非痛苦也非快乐,那一切都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因此,通过以苦行消灭过去的诸行为业和通过不造作新的行为业,未来就将不会有任何后果。在未来没有后果,就有行为业的摧毁。随着行为业的摧毁,就有痛苦的摧毁。随着痛苦的摧毁,就有受的摧毁。随着受的摧毁,一切痛苦都会被耗尽。”

MN.3.101.15 尼乾陀道友们!可是因为当有强烈的努力,有强烈的奋斗时,你们感受到由于强烈的努力奋斗的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可是当没有强烈的努力,没有强烈的奋斗时,你们没有感受到任何由于强烈的努力奋斗的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因此你们只感受到你们自我强加的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并且通过无明、不知道和妄想痴迷而错误地坚持:“无论这个人感受到什么,快乐、痛苦或既非痛苦也非快乐,那一切都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因此,通过以苦行消灭过去的诸行为业和通过不造作新的行为业,未来就将不会有任何后果。在未来没有后果,就有行为业的摧毁。随着行为业的摧毁,就有痛苦的摧毁。随着痛苦的摧毁,就有受的摧毁。随着受的摧毁,一切痛苦都会被耗尽。” 如是说到时,比丘们!我没有看见任何尼乾陀们对其立场所作的合理辩护(any legitimate defense of their position by the Niganthas)。

MN.3.101.16  再者,比丘们!我对尼乾陀们说道:“尼乾陀道友们!你们怎么想呢?一个在此时此地其果报会被经历的行为业,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在来生会被经历的行为业吗?” – “不,道友!” – “可是一个其果报在来生会被经历的行为业, 可能变成一个在此时此地其果报会被经历的行为业吗?” – “不,道友!” 

MN.3.101.17 “尼乾陀道友们!你们怎么想呢?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为愉快的行为业,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痛苦的行为业吗?” – “不,道友!” – “可是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痛苦的行为业, 可能变成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为愉快的行为业吗?” – “不,道友!” 

MN.3.101.18 “尼乾陀道友们!你们怎么想呢?一个其果报会在一个已经成熟的个性中被经历的行为业,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在一个未成熟的个性中被经历的一个行为业吗?” – “不,道友!” – “可是一个其果报会在一个未成熟的个性中被经历的行为业, 可能变成一个其果报会在一个已经成熟的个性中被经历的行为业吗?” – “不,道友!” 

MN.3.101.19  “尼乾陀道友们!你们怎么想呢?一个其果报会被大量经历的行为业,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被很少经历的行为业吗?” – “不,道友!” – “可是一个其果报会被很少经历的行为业, 可能变成一个其果报会被大量经历的行为业吗?” – “不,道友!”  

MN.3.101.20  “尼乾陀道友们!你们怎么想呢?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的行为业,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不被经历的行为业吗?” – “不,道友!” – “可是一个其果报会不被经历的行为业, 可能变成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的行为业吗?” – “不,道友!” 

MN.3.101.21 “尼乾陀道友们!因此好象:

一个在此时此地其果报会被经历的行为业,不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在来生会被经历的行为业,并且一个其果报在来生会被经历的行为业,不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在此时此地其果报会被经历的行为业;

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为愉快的行为业,不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痛苦的行为业,并且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痛苦的行为业, 不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为愉快的行为业;

一个其果报会在一个已经成熟的个性中被经历的行为业,不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在一个未成熟的个性中被经历的一个行为业,并且一个其果报会在一个未成熟的个性中被经历的行为业, 不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在一个已经成熟的个性中被经历的行为业;

一个其果报会被大量经历的行为业,不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被很少经历的行为业,并且一个其果报会被很少经历的行为业, 不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被大量经历的行为业;

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的行为业,不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不被经历的行为业,并且一个其果报会不被经历的行为业, 不可能通过努力和奋斗,变成一个其果报会被经历的行为业。

既然因此,尊者尼乾陀们的努力是徒劳的,他们的努力是没有结果的。” 

MN.3.101.22 比丘们!尼乾陀们如是说道。并且因为尼乾陀们如是说道,从他们的主张中可以得出十项合理的推论(ten legitimate deductions),为谴责他们提供了依据:

  1.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那么尼乾陀们肯定应该在过去造作了诸恶业,因为他们现在感受到如此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
  2.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一个最高神的创造性的行为业所造成的,那么尼乾陀们肯定应该由一个邪恶的最高神所创造,因为他们现在感受到如此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
  3.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环境和自然(circumstance and nature)造成的,那么尼乾陀们肯定应该运气不佳,因为他们现在感受到如此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
  4.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六个出生道当中的某道(class among the six classes of birth)造成的,那么尼乾陀们应该属于某个恶道,因为他们现在感受到如此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
  5.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此时此地的努力造成的,那么尼乾陀们肯定应该此时此在地糟糕地奋斗,因为他们现在感受到如此痛苦的、折磨的和刺痛的诸受。
  6.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那么尼乾陀们要受到谴责;如果不是,那么尼乾陀们依然要受到谴责。
  7.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一个最高神创造性的行为业所造成的,那么尼乾陀们要受到谴责;如果不是,那么尼乾陀们依然要受到谴责。
  8.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机会(chance)造成的,那么尼乾陀们要受到谴责;如果不是,那么尼乾陀们依然要受到谴责。
  9.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是由六个出生道当中的某道造成的,那么尼乾陀们要受到谴责;如果不是,那么尼乾陀们依然要受到谴责。
  10.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此时此地的努力造成的,那么尼乾陀们要受到谴责;如果不是,那么尼乾陀们依然要受到谴责。

比丘们!尼乾陀们如是说道。并且因为尼乾陀们如是说道,从他们的主张中可以得出十项合理的推论,为谴责他们提供了依据。因此,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他们的努力是没有结果的。”

MN.3.101.23 那么,比丘们!努力如何才有结果,奋斗如何才有结果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没有被痛苦所压倒,不以痛苦压倒自己;并且他不放弃如法(that accords with Dhamma)的快乐,但并没有迷恋那种快乐,他如是知道:“当我下定决心努力奋斗时,由于那个坚定的努力,这个特殊的痛苦根源在我当中渐渐褪去;并且当我平静和好地看待时,我一面修习平静和好(equanimity),这个特殊的痛苦根源一面在我当中渐渐褪去。” 他以坚定的决心去面对那个痛苦的根源,而这种痛苦的根源会因为他坚定的努力而逐渐消失;他一面培养平静和好(舍心),一面针对那个特殊的痛苦根源培养平静和好(舍心),而那个特殊的痛苦根源就会在他身上逐渐消失。当他下定决心努力奋斗时,由于那个坚定的努力,如此这般的一个特殊痛苦根源在他当中渐渐褪去;如是那个痛苦在他当中被耗尽。并且当他平静和好地看待时,他一面修习平静和好(equanimity),如此这般的一个特殊痛苦根源一面在他当中渐渐褪去;如是那个痛苦在他当中被耗尽。

【注】:有译者认为被痛苦所压倒” ,可作被痛苦笼罩” ,有一定的道理。

MN.3.101.24 比丘们!假设一个男子爱一个女子,通过强烈的欲望和激情,他的心系缚于她的心。他可能看见那位女子与另一个男子站着,聊着天,开着玩笑和大笑着。比丘们!你们怎么想呢?当他看见那位女子与另一个男子站着,聊着天,开着玩笑,和大笑着时,在那个男子当中不会生起悲伤、哀恸、痛苦、哀伤和绝望呢?” – “会的,大德!那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个男子爱那个女子,通过强烈的欲望和激情,他的心系缚于她的心;那就是为什么当他看见那位女子与另一个男子站着,聊着天,开着玩笑,和大笑着时,悲伤、哀恸、痛苦、哀伤和绝望会在那个男子当中生起。” 

MN.3.101.25 “比丘们!那时,那个男子可能想道:“我爱这个女子,通过强烈的欲望和激情,我的心系缚于她的心;如是当我看见那位女子与另一个男子站着,聊着天,开着玩笑,和大笑着时,悲伤、哀恸、痛苦、哀伤和绝望会在我当中生起。如果我放弃对那个女子的欲望(desire)和贪欲(lust;淫欲;lust),会如何呢?” 他会放弃对那个女子的欲望和贪欲。以后他可能看见那位女子与另一个男子站着,聊着天,开着玩笑,和大笑着。比丘们!你们怎么想呢?当他看见那位女子与另一个男子站着,聊着天,开着玩笑,和大笑着时,在那个男子当中不会生起悲伤、哀恸、痛苦、哀伤和绝望呢?” – “不会,大德!那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个男子不再爱那个女子;那就是为什么当他看见那位女子与另一个男子站着,聊着天,开着玩笑,和大笑着时,悲伤、哀恸、痛苦、哀伤和绝望不会在那个男子当中生起。” 

MN.3.101.26 “同样的,比丘们!当一位比丘没有被痛苦所压倒,不以痛苦压倒自己;并且他不放弃如法(that accords with Dhamma)的快乐,但并没有迷恋那种快乐时,他如是知道:“当我下定决心努力奋斗时,由于那个坚定的努力,这个特殊的痛苦根源在我当中渐渐褪去;并且当我平静和好地看待时,我一面修习平静和好(equanimity),这个特殊的痛苦根源一面在我当中渐渐褪去。” 他以坚定的决心去面对那个痛苦的根源,而这种痛苦的根源会因为他坚定的努力而逐渐消失;他一面培养平静和好(舍心),一面针对那个特殊的痛苦根源培养平静和好(舍心),而那个特殊的痛苦根源就会在他身上逐渐消失。当他下定决心努力奋斗时,由于那个坚定的努力,如此这般的一个特殊痛苦根源在他当中渐渐褪去;如是那个痛苦在他当中被耗尽。并且当他平静和好地看待时,他一面修习平静和好(equanimity),如此这般的一个特殊痛苦根源一面在他当中渐渐褪去;如是那个痛苦在他当中被耗尽。比丘们!如是努力是有结果的,奋斗是有结果的。

MN.3.101.27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如是考虑道:“我一面按照我的快乐而生活,一面在我当中诸不善状态增加而诸善状态减少;可是当我在痛苦的事物中努力时,在我当中诸不善状态减少而诸善状态增加。如果我在痛苦的事物中自己努力,会如何呢?” 于是他在痛苦的事物中自己努力。当他这样做时,在他当中诸不善状态减少而诸善状态增加。在以后他不会在痛苦的事物中自己努力。那是为什么呢?那位比丘在痛苦的事物中自己努力的目的已经达到;这就是他为何不会在痛苦的事物中自己努力的原因。

MN.3.101.28 比丘们!假设一位箭匠在两个火焰间加热箭杆,使其变直与适合使用。当箭杆在两个火焰间已经被暖化和加热,使其变直与适合使用时,他后来不会再一次在两个火焰间加热箭杆,使其变直与适合使用。那是为什么呢?箭匠已经暖化和加热了箭杆,使其变直与适合使用的目的已经达到;那就是为何他后来不会再一次暖化和加热箭杆,使其变直与适合使用。

MN.3.101.29 同样的,比丘们!一位比丘如是考虑道:“我一面按照我的快乐而生活,一面在我当中诸不善状态增加而诸善状态减少;可是当我在痛苦的事物中努力时,在我当中诸不善状态减少而诸善状态增加。如果我在痛苦的事物中自己努力,会如何呢?” 于是他在痛苦的事物中自己努力。当他这样做时,在他当中诸不善状态减少而诸善状态增加。在以后他不会在痛苦的事物中自己努力。那是为什么呢?那位比丘在痛苦的事物中自己努力的目的已经达到;这就是他为何不会在痛苦的事物中自己努力的原因。比丘们!如是同样地,努力是有结果的,奋斗是有结果的。

MN.3.101.30  再者,比丘们!在这里,一位如来在此世间出现(与MN.2.51.12-19相同),他已经成就和遍正觉,他明与行圆满,庄严崇高,他是诸世界的知解者,无上调御者,天人师,他已经正觉和为世间所尊(accomplished, fully enlightened, perfect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sublime, knower of worlds, incomparable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teacher of gods and humans, enlightened, blessed)。他在包括众天神、众魔罗、众梵天的此世间,和包括众沙门、众婆罗门、众天子和众人的这一代宣称,他已经用证智让他自己实现了证悟。他教导的法在开首、中间和结尾都是美善的,涵义和言辞正确;他揭示了一种圆满和清净(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的梵行。

MN.3.101.31 一位屋主,或屋主的儿子,或某个其他氏族的人,听闻法。听闻法时,他对如来获得信念。拥有那种信念时,他如是考虑:“居家生活拥挤而多尘;出家生活却十分开阔。在家生活时,不容易过象一枚磨亮的贝壳般彻底圆满和清净的梵行生活。我不妨剃掉我的须发,穿上黄袍,从在家生活出家进入无家。”  过些时候,舍弃一小笔财富或一大笔财富,舍弃一个小的亲属圈或一个大的亲属圈时,他剃掉了他的须发,穿上黄袍,从在家生活出家进入无家。

MN.3.101.32 如是已经出家和拥有了比丘们的修学和生活方式,舍弃杀害活着的众生时,他放弃杀害活着的众生;随着棍棒和武器被放在一旁,温和与善良,他住于对一切活着的众生的同情怜悯。

舍弃未予取时,他放弃拿未给予的东西;只拿给予的东西,只期望给予的东西,而通过不偷窃,他住于清净性。舍弃不独身时,他遵守独身,分开居住,放弃庸俗的性行为。

舍弃妄语时,他放弃妄语;他言说真实,坚持真实,是值得信赖和可靠的,是此世间的无诈欺者。

舍弃恶语时,他放弃恶语;他在别处不重复在这里听到的为了离间这些和那些人的话,也在这里不重复在别处听到的为了离间那些和这些人的话;如是,他是那些破裂者的团结者,诸友谊的推广者,他享受和睦,高兴和睦,欢喜和睦,他是推广和睦之语的言说者。

舍弃粗言粗语时,他放弃粗言粗语;他说温和之言,悦耳,可爱,打动人心,是温文尔雅的,众人所期望的和众人所合意的。

舍弃流言蜚语时,他放弃流言蜚语;他适时而说,言说事实,就良善事物而说,就法和律而说;适时言说值得记录的、合理的、温和的和有益的话。

他放弃伤害种子和植物们。他实践只在一天当中的一部分进食,放弃在晚上和在适当的时间之外的进食。他放弃舞蹈表演、歌曲演唱、音乐和剧场演出。他放弃戴花环们,用香料使自己清新,并用香膏装饰自己。他放弃高大的床座。他放弃接受金银。他放弃接受生的稻谷。他放弃接受女子和年轻女子们,他放弃接受男女奴仆们。他放弃接受山羊与绵羊们。他放弃接受家禽与诸只们。他放弃接受大象、牛群、马匹和骡子们。他放弃接受田地和土地。他放弃当差和传达信息。他放弃买与卖。他放弃称重造假、金属货币造假和度量欺诈。他放弃欺瞒、欺诈、诈骗和欺骗。他放弃伤害、谋杀、绑定、抢劫、掠夺和暴力。

MN.3.101.33 他变得满足于用衣袍来保护他的身体和用施食维持他的肚子,并且无论他去哪里,他只带着这些出发。正如一只鸟儿不管飞到哪里,它只用双翅作为它唯一的负担而飞翔,同样地,这位比丘变得满足于用衣袍来保护他的身体和用施食维持他的肚子,并且无论他去哪里,他只带着这些出发。已具备这种圣戒德蕴(this aggregate of noble virtue)时,他在自身中体验无可非议的(无咎的)极乐。

MN.3.101.34 他用眼看见一种色时,他不执取于它的诸相和诸特征(its signs and features)。因为如果他不守卫他的眼根,贪婪和忧伤的诸邪恶不善状态可能会侵入他,他练习制约它的方式,他守卫眼根,他进行眼根的制约。用耳听到一种声音时……用鼻闻到一种气味时……用舌尝到一种味道时……用身触及一种可触物时……用意认知一种精神对象时,他不执取于它的诸相和诸特征。因为如果他不守卫他的意根,贪婪和忧伤的诸邪恶不善状态可能会侵入他,他练习制约它的方式,他守卫意根,他进行意根的制约。已具备这种诸根的圣制约(this noble restraint of the faculties),他在自身中体验清白无暇的极乐。

MN.3.101.35 他变成一个在前进和后退时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在前视和后视时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在肢体曲伸时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在穿袍和拿他的外袍与钵时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在进食、饮用、食用食物和品尝时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在大小便时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在行走、站立、坐着、睡着、醒来、交谈和沉默不语时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

MN.3.101.36 具备这种圣戒德蕴,具备这种诸根的圣制约,和具备这种圣正念与遍觉知(this noble mindfulness and full awareness)时,他诉诸于一个僻静的安歇之地:山林、一棵树下、一座山、一条山沟、一个山坡洞穴、一片墓地、一处丛林、一块露地和一堆稻草。

MN.3.101.37 从施食处返回后,食毕,他坐下,交叠双腿,挺直身体,并在他面前建立正念。舍弃对世间的贪婪时,他以离贪婪的一颗心而安住;他远离贪婪而净化其心。舍弃恶意与瞋恨时,他以离恶意的一颗心而安住,为了所有或者的众生的福利而富有同情心;他远离恶意和嗔恨而净化其心。舍弃懒惰和迟钝时,他远离懒惰和迟钝而住,充满光明的洞察力、具念和充分觉知;他远离懒惰和迟钝而净化其心。舍弃掉举和后悔(restlessness and remorse)时,他以一颗内向平静之心不躁动而住;他远离掉举和后悔而净化其心。舍弃怀疑时,他已经超越了怀疑而住,对诸善状态无有困惑;他远离怀疑而净化其心。

MN.3.101.38 已经如是舍弃了这些五盖,弱化智慧的心的诸不圆满性后,已完全地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已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一位比丘进入和住于第一禅,由所应用和持续的思想相伴(accompanied by 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有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比丘们!如是同样地,努力是有结果的,奋斗是有结果的。

MN.3.101.39 再者,比丘们!随着寻与伺的平息(stilling),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二禅,有自信和心的专一性(self-confidence and singleness of mind)而没有寻和伺,充满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比丘们!如是同样地,努力是有结果的,奋斗是有结果的。

MN.3.101.40 随着狂喜和快乐的褪尽,一位比丘住于平静,充满正念和正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仍然以身体感受快乐,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三禅,由于它的缘故,圣弟子们宣说:“他有平静,充满正念,住于快乐。” 比丘们!如是同样地,努力是有结果的,奋斗是有结果的。

MN.3.101.41 再者,比丘们!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及之前喜悦与忧伤的消失,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四禅,它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由平静而正念清净。比丘们!如是同样地,努力是有结果的,奋斗是有结果的。

MN.3.101.42 当他的专注得定的心是如此清净的(purified)、明亮的、无暇的(unblemished)、去除杂染的(rid of imperfection)、可塑造(malleable)、适合使用的(wieldy)、稳定的(steady)和成就冷静不动的(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时,他使心导向过去世生命的回忆的了解。他回忆他的许多过去世生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许多世界收缩之劫(坏劫)、许多世界扩张之劫(成劫)、许多世界收缩和扩张之劫(坏成劫):“在那里我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我在别处重现;并且在那里又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我重现在这里。” 象这样,从它们的各方面和细节(aspects and particulars)中,他回忆起他许多过去世的生命(与MN.2.51.24相同)。比丘们!如是同样地,努力是有结果的,奋斗是有结果的。

MN.3.101.43 当他的专注入定的心是如此清净的(purified)和明亮的、无暇的(unblemished)、去除杂染的(rid of imperfection)、可塑造(malleable)、适合使用的(wieldly)、稳定的(steady)、成就不可动摇的(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时,他使心导向众生逝去和重现的了解。他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低级的和高级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丽的和丑陋的(fair and ugly),幸运的和不幸的。他了知众生如何如是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而流转(how beings pass on according to their actions thus):“这些众生诸人,在身、语和意当中行于恶行,是圣人们的斥责者,他们的诸见错误,在他们的行为中秉持错误之见(邪见),他们随着身体的分解,逝世后重现于苦界,在一个恶趣当中,在毁灭当中(in perdition;下界),甚至在地狱当中;或者这些众生诸人,在身、语和意当中行于善行,不是圣人们的斥责者,他们的诸见正确,在他们的行为中秉持正见,他们随着身体的分解,逝世后重现于在一个善趣当中,甚至在一个天界当中。这样,他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低级的和高级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丽的和丑陋的(fair and ugly),幸运的和不幸的。他了知众生如何如是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而流转(与MN.2.51.25相同)。比丘们!如是同样地,努力是有结果的,奋斗是有结果的。

MN.3.101.44 当他的专注入定的心是如此清净的(purified)和明亮的、无暇的(unblemished)、去除杂染的(rid of imperfection)、可塑造(malleable)、适合使用的(wieldy)、稳定的(steady)、成就不可动摇的(attained to imperturbability)时,他使心导向诸烦恼的摧毁的了解。他如实了知:“这是痛苦。” 他如实了知:“这是痛苦的集起。”  他如实了知:“这是痛苦的息灭。” 他如实了知:“这是导致痛苦息灭之道。” 他如实了知:“这些是诸烦恼。” 他如实了知:“这是诸烦恼的集起。” 他如实了知:“这是诸烦恼的息灭。” 他如实了知:“这是导致诸烦恼息灭之道。”  (与MN.2.51.26相同)。

MN.3.101.45 当他如是知道和看见时,他的心从感官欲望(sensual desire)的烦恼中、从有的烦恼中和从无明的烦恼中解脱。当解脱时,而有“得到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出现(there is no more coming to any state of being)。” (与MN.2.51.27相同)。比丘们!如是同样地,努力是有结果的,奋斗是有结果的。

MN.3.101.46 比丘们!如来如是所说。并且因为如来如是所说,有十种合理的理由来来称赞他: 

  1.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在过去所作造成的,那么如来肯定应该在过去造作了诸善业,因为他现在感受到如此无烦恼的快乐诸受。
  2.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一个最高神的创造性的行为业所造成的,那么如来肯定应该由一个善的最高神所创造,因为他现在感受到如此无烦恼的快乐诸受。
  3.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环境和自然(circumstance and nature)造成的,那么如来肯定应该运气绝佳,因为他现在感受到如此无烦恼的快乐诸受。
  4.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六个出生道当中的某道(class among the six classes of birth)造成的,那么如来应该属于一个善道,因为他现在感受到如此无烦恼的快乐诸受。
  5.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此时此地的努力造成的,那么如来肯定必须在此时此在地很好地奋斗,因为他现在感受到如此无烦恼的快乐诸受。
  6.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过去所作造成的,那么如来要受到称赞;如果不是,那么如来依然要受到称赞。
  7.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一个最高神创造性的行为业所造成的,那么如来要受到称赞;如果不是,那么如来依然要受到称赞。
  8.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机会(chance)造成的,那么如来要受到称赞;如果不是,那么尼乾陀们依然要受到称赞。
  9.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是由六个出生道当中的某道造成的,那么如来要受到称赞;如果不是,那么如来依然要受到称赞。
  10. 如果众生们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是由此时此地的努力造成的,那么如来要受到称赞;如果不是,那么如来依然要受到称赞。

比丘们!如来如是所说。并且因为如来如是所说,有十种合理的理由来来称赞他。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零一天臂经终。


MN.3.102  五和三经(Pancattaya Sutta)

MN.3.102.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关于未来的诸推测(SPECULATIONS ABOUT THE FUTURE))

MN.3.102.2 “比丘们!有一些有一些沙门、婆罗门,他们推测未来,对未来持有诸见(诸看法;views),他们提出有关未来的各种教义主张:

(1) 一些人如是断言:“逝世后自我(self)是有知觉的和不会受到损害的(percipient and unimpaired after death)。” 

(2) 一些人如是断言:“逝世后自我是无知觉的和不会受到损害的(non-percipient and unimpaired after death)。” 

(3)  一些人如是断言:“逝世后自我是既无知觉的也不是无知觉的和不会受到损害的(neither percipient nor non-percipient and unimpaired after death)。”

(4) 或者他们描述一个存在着的众生在死亡时(an existing being at death)的消灭、摧毁和灭绝。

(5) 或者一些人断言此时此地的涅槃。

如是(a) 他们要么描述一个逝世后存在着的自我;(b) 要么他们描述一个存在着的众生在死亡时(an existing being at death)的消灭、摧毁和灭绝;(c) 要么他们断言此时此地的涅槃。如是这些作为五的诸见变成了三,并且作为三的诸见变成了五。这就是“五和三”的总结。

MN.3.102.3 (I) 比丘们!其中,那些将自我描述为逝世后是有知觉的不会受到损害的沙门和婆罗门,描述了逝世后有知觉的和不会受到损害的如此一个自我,会是如下之一:

物质性的(有色的);

或非物质性的(无色的);

或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两者的(有色的和无色的两者的);

或既非物质性的也非非物质性的(既非有色的也非无色的);

或统一(单一)的知觉者(percipient of unity);

或多样性的知觉者(percipient of diversity)

或有限的(有量的)的知觉者(percipient of the limited)

或无量的知觉者(percipient of the immeasurable)

或其他,在那些超越这一点的很少人当中,有些人断言识遍(consciousness-kasina),无量的(immeasurable)和不动的(imperturbable)就是自我。

MN.3.102.4 比丘们!如来如是了知:“那些将自我在逝世后描述为是有知觉的和无损害的良善沙门和婆罗门,把如是一个自我描述为要么物质性的(有色的);或非物质性的(无色的);或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两者的(有色的和无色的两者的);或既非物质性的也非非物质性的(既非有色的也非无色的);或统一(单一)的知觉者(percipient of unity);或多样性的知觉者(percipient of diversity);或有限的(有量的)的知觉者(percipient of the limited);或无量的知觉者(percipient of the immeasurable);或其他,因为“一无所有”感知(想)被宣称为是最清净的、最高的、最好的和那些诸感知(想)无法超越的 – 无论是色的或无色的诸想(perceptions of form;色的诸感知),有量的或无量的诸想 – 一些人断言无所有处(the base of nothingness),无量的和不动的,就是自我。那是有条件的和重大的,但是有诸行的息灭(cessation of formations)。已经知道“有这个”后,看见对那个的出离时,如来已经超越了那个。

 MN.3.102.5 (II) 比丘们!其中,那些将自我描述为逝世后是无知觉的不会受到损害的沙门和婆罗门,描述了逝世后无知觉的和不会受到损害的如此一个自我,会是如下之一:

物质性的(有色的);

或非物质性的(无色的);

或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两者的(有色的和无色的两者的);

或既非物质性的也非非物质性的(既非有色的也非无色的)。

MN.3.102.6 比丘们!其中,这些人批评那些将自我描述为逝世后是无知觉的和不会受到损害的沙门和婆罗门。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道:“感知(想)是一种疾病,想是一个肿瘤,想是一只利箭;而这是平静的,这是崇高的,即非想(non-perception)。” 

MN.3.102.7 比丘们!如来如是了知这一点:“那些将自我描述为逝世后是无知觉的不会受到损害的沙门和婆罗门,描述了逝世后无知觉的和不会受到损害的如此一个自我会是如下之一:物质性的(有色的);或非物质性的(无色的);或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两者的(有色的和无色的两者的);或既非物质性的也非非物质性的(既非有色的也非无色的)。任何沙门和婆可能会说道:“除了物质性色(Apart from material form),除了受,除了想,除了诸行外,我要描述识的来和去(the coming and going of consciousness),它的逝去和重现,它的生长、增加和成熟” – 那是不可能的。那是有条件的和重大的,可是有诸行的息灭(cessation of formations)。已经知道“有这个”后,看见对那个的出离时,如来已经超越了那个。 

MN.3.102.8 (III) 比丘们!其中,那些将自我描述为逝世后是既无知觉的也非无知觉的与不会受到损害的沙门和婆罗门,描述了逝世后既无知觉的也非无知觉的与不会受到损害的如此一个自我会是如下之一:

  • 物质性的(有色的);
  • 或非物质性的(无色的);
  • 或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两者的(有色的和无色的两者的);
  • 或既非物质性的也非非物质性的(既非有色的也非无色的)。

MN.3.102.9 比丘们!其中,这些人批评那些将自我描述为逝世后是有知觉的和不会受到损害的良善沙门和婆罗门,并且他们批评那些将自我描述为逝世后是无知觉的与不会受到损害的良善沙门和婆罗门。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道:“想是一种疾病,想是一个肿瘤,想是一只利箭,并且非想(non-perception)是愚蠢(stupefaction);而这是平静的,这是崇高的,即非想非非想(is,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 

MN.3.102.10 比丘们!如来如是了知这一点:“那些将自我描述为逝世后是既无知觉的也非无知觉的和不会受到损害的良善沙门和婆罗门描述了逝世后既无知觉的也非无知觉的与不会受到损害的如此一个自我会是如下之一:物质性的(有色的);或非物质性的(无色的);或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两者的(有色的和无色的两者的);或既非物质性的也非非物质性的(既非有色的也非无色的)。如果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对于所看见的、所听到的、所感知到的和所认知的事物,描述通过诸行的一个度量(行量)而发生的进入此处(具此处;entering upon this base),那就是所宣称的为了进入此处具此处)的一个灾难。因为所宣称的此处(this base),不会作为以诸行的一个成就而获得;所宣称的此处,会作为以一种诸行有余的一个成就(as an attainment with a residue of formations)而获得。那是有条件的和重大的,可是有诸行的息灭(cessation of formations)。已经知道“有这个”后,看见对那个的出离时,如来已经超越了那个。 

MN.3.102.11 (IV) 比丘们!其中,那些描述在死亡时一个存在着的众生(an existing being at death)的消灭、摧毁和灭绝的沙门和婆罗门,批评那些将自我描述为逝世后有知觉的和不受损害的良善沙门和婆罗门,并且他们批评那些将自我描述为逝世后无知觉的和不受损害的良善沙门和婆罗门,并且他们批评那些将自我描述为逝世后既无知觉的也非无知觉的和不受损害的良善沙门和婆罗门。那是为什么呢?所有这些良善沙门和婆罗门,匆匆忙忙,如是断言他们的依着(their attachment):“我们逝世后必须如是;我们逝世后必须如是。” 正如一位要去市场的商人想到:“通过这个,那个将是我的;用这个,我将得到那个”一般;同样地,这些良善沙门和婆罗门好象商人们那样,他们宣称道:“我们逝世后必须如是;我们逝世后必须如是。”

MN.3.102.12 比丘们!如来如是了知这一点:“那些描述一个存在着的众生在死亡时(an existing being at death)的消灭、摧毁和灭绝的良善沙门和婆罗门,通过对个性的恐惧和对个性的厌恶,围绕同样的个性奔跑和打转。正如一条狗,由一根皮带被拴在一个坚固的标桩或柱子上,它围绕同样的标桩或柱子奔跑和打转;同样地,这些良善沙门和婆罗门,通过对个性的恐惧和对个性的厌恶,围绕同样的个性奔跑和打转。那是有条件的和重大的,可是有诸行的息灭(cessation of formations)。已经知道“有这个”后,看见对那个的出离时,如来已经超越了那个。 

MN.3.102.13 比丘们!任何关于未来进行推测和持有关于未来的诸见,关于未来断言种种教义主张的沙门和婆罗门,他们都断言这五处(five bases )或在它们当中的某一种。

(关于过去的诸推测(SPECULATIONS ABOUT THE PAST))

MN.3.102.14 比丘们!有一些关于未来进行推测和持有关于过去的诸见的沙门和婆罗门,他们断言关于过去的种种教义主张:

(1)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永恒的;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2)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非永恒的;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3)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永恒的和非永恒的两者的;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4)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既非永恒的也非非永恒的;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5)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有限的;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6)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无限的;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7)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有限的和无限的;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8)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既非有限的也非无限的;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9)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统一(单一)的知觉者;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10)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多样性的知觉者;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11)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有量(the limited)的知觉者;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12)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无量(the immeasurable)的知觉者;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13)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经历仅仅快乐;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14)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经历仅仅痛苦;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15)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经历快乐和痛苦两者;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16) 一些人如是断言:“自我(self)和此世间经历既非快乐也非痛苦;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MN.3.102.15 (1) 比丘们!其中,对于持有如此这般一个教义和见的那些沙门和婆罗门:“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永恒的;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除了信念,除了赞同,除了口述传统,除了理性的思考,除了一个见的反思性接受(apart from faith, apart from approval, apart from oral tradition, apart from reasoned cogitation, apart from reflective acceptance of a view, ),他们将有这一点的任何清净的和清楚的个人智(any pure and clear personal knowledge) –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没有清净的和清楚的个人智( pure and clear personal knowledge),甚至那些良善沙门和婆罗门对他们的见进行澄清的仅仅碎片化的智也被宣称为执着于他们那部分。那是有条件的和重大的,可是有诸行的息灭(cessation of formations)。已经知道“有这个”后,看见对那个的出离时,如来已经超越了那个。 

MN.3.102.16 (2-16) 比丘们!其中,对于那些持有如此这般一个教义和见的那些沙门和婆罗门:“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非永恒的……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永恒的和非永恒的两者的……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既非永恒的也非非永恒的……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有限的……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无限的……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有限的和无限的……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既非有限的也非无限的……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统一(单一)的知觉者……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多样性的知觉者……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有量(the limited)的知觉者……自我(self)和此世间是无量(the immeasurable)的知觉者……自我(self)和此世间经历仅仅快乐……自我(self)和此世间经历仅仅痛苦……自我(self)和此世间经历快乐和痛苦两者……自我(self)和此世间经历既非快乐也非痛苦;只有这一点是真的,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是错误的。” 除了信念,除了赞同,除了口述传统,除了理性的思考,除了一个见的反思性接受,他们将有这一点的任何清净的和清楚的个人智(any pure and clear personal knowledge) –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没有清净的和清楚的个人智,甚至那些良善沙门和婆罗门对他们的见进行澄清的仅仅碎片化的智也被宣称为执着于他们那部分。那是有条件的和重大的,可是有诸行的息灭(cessation of formations)。已经知道“有这个”后,看见对那个的出离时,如来已经超越了那个。 

(在此时此地涅槃(NIBBANA HERE AND NOW))

MN.3.102.17 (V) 比丘们!在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随着关于过去的和未来的见的放弃让渡,并通过对感官享乐的诸束缚的决心的完全缺乏,他进入和住于隐退远离的狂喜。他想道:“我进入和住于隐退远离的狂喜 – 这是平静的,这是崇高的。” 隐退远离的狂喜在他当中息灭。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的息灭,哀伤出现,并且随着哀伤的息灭,隐退远离的狂喜出现。正如阳光弥漫阴影离开的地方,阴影弥漫阳光离开的地方一般,同样地,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的息灭,哀伤出现,并且随着哀伤的息灭,隐退远离的狂喜出现。

MN.3.102.18 比丘们!如来如是了知这一点:“随着关于过去的和未来的见的放弃让渡,并通过对感官享乐的诸束缚的决心的完全缺乏,他进入和住于隐退远离的狂喜。他想道:“我进入和住于隐退远离的狂喜 – 这是平静的,这是崇高的。” 隐退远离的狂喜在他当中息灭。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的息灭,哀伤出现,并且随着哀伤的息灭,隐退远离的狂喜出现。正如阳光弥漫阴影离开的地方,阴影弥漫阳光离开的地方一般,同样地,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的息灭,哀伤出现,并且随着哀伤的息灭,隐退远离的狂喜出现。那是有条件的和重大的,可是有诸行的息灭(cessation of formations)。已经知道“有这个”后,看见对那个的出离时,如来已经超越了那个。

MN.3.102.19 比丘们!在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随着关于过去的和未来的见的放弃让渡,通过对感官享乐的诸束缚的决心的完全缺乏,并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的超越,他进入和住于超凡脱俗的快乐(unworldly pleasure)。他想道:“我进入和住于超凡脱俗的快乐 – 这是平静的,这是崇高的。” 超凡脱俗的快乐在他当中息灭。随着进入和住于超凡脱俗的快乐的息灭,隐退远离的狂喜出现,并且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的息灭,超凡脱俗的快乐出现。正如阳光弥漫阴影离开的地方,阴影弥漫阳光离开的地方,同样地,随着超凡脱俗的快乐的息灭,隐退远离的狂喜出现,并且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的息灭,超凡脱俗的快乐出现。

MN.3.102.20 比丘们!如来如是了知这一点:“这位沙门或婆罗门大德,随着关于过去的和未来的见的放弃让渡,通过对感官享乐的诸束缚的决心的完全缺乏,并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的超越,他进入和住于超凡脱俗的快乐。他想道:“我进入和住于超凡脱俗的快乐 – 这是平静的,这是崇高的。” 超凡脱俗的快乐在他当中息灭。随着进入和住于超凡脱俗的快乐的息灭,隐退远离的狂喜出现,并且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的息灭,超凡脱俗的快乐出现。正如阳光弥漫阴影离开的地方,阴影弥漫阳光离开的地方,同样地,随着超凡脱俗的快乐的息灭,隐退远离的狂喜出现,并且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的息灭,超凡脱俗的快乐出现。那是有条件的和重大的,可是有诸行的息灭(cessation of formations)。已经知道“有这个”后,看见对那个的出离时,如来已经超越了那个。

MN.3.102.21 比丘们!在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随着关于过去的和未来的见的放弃让渡,通过对感官享乐的诸束缚的决心的完全缺乏,并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和超凡脱俗的快乐的超越,他进入和住于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他想道:“我进入和住于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 – 这是平静的,这是崇高的。” 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在他当中息灭。随着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的息灭,超凡脱俗的快乐出现,并且随着超凡脱俗的快乐的息灭,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出现。正如阳光弥漫阴影离开的地方,阴影弥漫阳光离开的地方,同样地,随着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的息灭,超凡脱俗的快乐出现,并且随着超凡脱俗的快乐的息灭,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出现。

MN.3.102.22 比丘们!如来如是了知这一点:“这位沙门或婆罗门,随着关于过去的和未来的见的放弃让渡,通过对感官享乐的诸束缚的决心的完全缺乏,并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和超凡脱俗的快乐的超越,他进入和住于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他想道:“我进入和住于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 – 这是平静的,这是崇高的。” 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在他当中息灭。随着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的息灭,超凡脱俗的快乐出现,并且随着超凡脱俗的快乐的息灭,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出现。正如阳光弥漫阴影离开的地方,阴影弥漫阳光离开的地方,同样地,随着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的息灭,超凡脱俗的快乐出现,并且随着超凡脱俗的快乐的息灭,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出现。那是有条件的和重大的,可是有诸行的息灭(cessation of formations)。已经知道“有这个”后,看见对那个的出离时,如来已经超越了那个。

MN.3.102.23 比丘们!在这里,某位沙门或婆罗门,随着关于过去的和未来的见的放弃让渡,通过对感官享乐的诸束缚的决心的完全缺乏,并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超凡脱俗的快乐和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的超越,他如是认为他自己:“我很平静,我已经成就了涅槃,我没有执取。” 

MN.3.102.24 比丘们!如来如是了知这一点:“这位良善沙门或婆罗门,随着关于过去的和未来的见的放弃让渡,通过对感官享乐的诸束缚的决心的完全缺乏,并随着隐退远离的狂喜、超凡脱俗的快乐和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的超越,他如是认为他自己:“我很平静,我已经成就了涅槃,我没有执取。” 当然这位尊者断言了导向涅磐之道。然而这位良善比丘或婆罗门仍然会执取,执取要么一个关于过去的见,要么一个关于将来的见, 要么关于享乐的一个束缚,要么隐退远离的狂喜,要么超凡脱俗的快乐,要么既非快乐的也非痛苦的受。并且当这位尊者如是认为他自己:“我很平静,我已经成就了涅槃,我没有执取” 时,对于这位良善的隐士或婆罗门来说,那也被宣称为执取。那是有条件的和重大的,可是有诸行的息灭(cessation of formations)。” 已经知道“有这个”后,看见对那个的出离时,如来已经超越了那个。

MN.3.102.25 比丘们!如来已经发现了崇高平静的这一最高状态(境界)(this supreme state of sublime peace),即通过不执取的解脱,通过如实了知缘起、消失、满足、危险和在六种触处情况中的出离。比丘们!那就是如来已经发现的最高的崇高平静,即通过不执取的解脱,通过如实了知缘起、消失、满足、危险和在六种触处情况中的出离。”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零二五和三经终。


MN.3.103  你们觉得我怎么样呢经(Kinti Sutta)

MN.3.103.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拘尸那罗(Kusinara)的诸供养园(the Grove of Offerings)。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03.2 “比丘们!你们觉得我怎么样呢?沙门乔达摩为了诸衣袍而教导法吗?或者沙门乔达摩为了施食而教导法吗?或者沙门乔达摩为了一个安歇处而教导法吗?或者沙门乔达摩为了某种较好的存在(有)状态而教导法吗?” 

“我们对世尊的看法并非如此:“沙门乔达摩为了诸衣袍而教导法;或者沙门乔达摩为了施食而教导法;或者沙门乔达摩为了一个安歇处而教导法;或者沙门乔达摩为了某种较好的存在(有)状态而教导法。” 

“因此,比丘们!你们对我的看法不是这样的:“沙门乔达摩为了诸衣袍而教导法;或者沙门乔达摩为了施食而教导法;或者沙门乔达摩为了一个安歇处而教导法;或者沙门乔达摩为了某种较好的存在(有)状态而教导法。” 那么你们觉得我怎么样呢?” 

“大德!我们这样想世尊:“世尊慈悲并为我们谋福利;他出自慈悲而教导法。”

“因此,比丘们!你是这样想我的:“世尊慈悲并为我们谋福利;他出自慈悲而教导法。”

MN.3.103.3 比丘们!因此,在直接知道它们后我已经给你们教导的这些东西 – 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the four right kinds of striving, the four bases for spiritual power, the five faculties, the five powers, the seven enlightenment factors,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 在这些事物中,你们都应该同心协力、相互欣赏和无诤地修学。

MN.3.103.4 你们同心协力、相互欣赏和无诤地修学时,两位比丘可能对高等法(增上法)会存在分歧。

MN.3.103.5 那么,如果你会如是认为:“这些尊者对义理和措辞两者存在分歧,” 然后无论你认为哪个比丘更通情达理的,应该去接近并如是说道:“尊者们对义理和措辞两者存在分歧。尊者们应该知道,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导致了义理和措辞的不同;让尊者们不要陷入争论。” 然后无论你认为哪个比丘是一起站在对立一方的那些比丘中最通情达理的,应该去接近和如是说道:“尊者们的义理和措辞不同。尊者们应该知道,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导致了义理和措辞的不同;让尊者们不要陷入争论。” 因此已经错误地把握的东西,应该作为错误地把握的东西来铭记于心。牢记已经错误地把握的东西作为错误地把握的东西时,应该阐述什么是法和什么是律。

MN.3.103.6 那么,如果你会如是认为:“这些尊者对义理存在分歧,而措辞一致,” 然后无论你认为哪个比丘更通情达理的,应该去接近并如是说道:“尊者们对义理存在分歧,而措辞一致。尊者们应该知道,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导致了义理的分歧而措辞的一致;让尊者们不要陷入争论。” 然后无论你认为哪个比丘是一起站在对立一方的那些比丘中最通情达理的,应该去接近和如是说道:“尊者们对义理存在分歧,而措辞一致。尊者们应该知道,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导致了义理的分歧而措辞的一致;让尊者们不要陷入争论。” 因此已经错误地把握的东西,应该作为错误地把握的东西来铭记于心;已经正确地把握的东西,应该作为正确地把握的东西来铭记于心。牢记已经错误地把握的东西作为错误地把握的东西和已经正确地把握的东西作为正确地把握的东西时,应该阐述什么是法和什么是律。

MN.3.103.7 那么,如果你会如是认为:“这些尊者义理一致,而对措辞存在分歧,” 然后无论你认为哪个比丘更通情达理的,应该去接近并如是说道:“尊者们义理一致,而对措辞存在分歧。尊者们应该知道,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导致了义理的一致而措辞的分歧。可是措辞只是小事。让他们不要由于小事陷入争论。” 然后无论你认为哪个比丘是一起站在对立一方的那些比丘中最通情达理的,应该去接近和如是说道:“尊者们义理一致,而对措辞存在分歧。尊者们应该知道,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导致了义理的一致而措辞的分歧。可是措辞只是小事。让他们不要由于小事陷入争论。” 因此已经正确地把握的东西,应该作为正确地把握的东西来铭记于心;已经错误地把握的东西,应该作为错误地把握的东西来铭记于心。牢记已经正确地把握的东西作为正确地把握的东西和已经错误地把握的东西作为错误地把握的东西时,应该阐述什么是法和什么是律。

MN.3.103.8 那么,如果你会如是认为:“这些尊者的义理和措辞两者一致,” 然后无论你认为哪个比丘更通情达理的,应该去接近并如是说道:“尊者们的的义理和措辞两者一致。尊者们应该知道,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了义理和措辞两者一致。让尊者们不要陷入争论。” 然后无论你认为哪个比丘是一起站在对立一方的那些比丘中最通情达理的,应该去接近和如是说道:“尊者们的的义理和措辞两者一致。尊者们应该知道,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导致了义理和措辞两者一致。让尊者们不要陷入争论。” 因此已经正确地把握的东西,应该作为正确地把握的东西来铭记于心。牢记已经正确地把握的东西作为正确地把握的东西时,应该阐述什么是法和什么是律。

MN.3.103.9 比丘们!当你们同心协力、相互欣赏和无诤地修学时,某位比丘可能违反一条戒律或一个过错。

MN.3.103.10 那么,比丘们!你们不应该急于责备他;相反,应该对这个人进行检查:“我不会受到困扰,另一个人也不会受到伤害;因为另一个人没有被给予愤怒和报复,因此他没有坚定地依着其见,他很容易地放弃让渡,并且我可以使那个人脱离不善并安立于善。” 比丘们!如果你们想到这样,适合言说。

MN.3.103.11 那么,比丘们!你们可能想道:“我不会受到困扰,可能另一个人会受到伤害,因为另一个人被给予了愤怒和报复。然而,他没有坚定地依着其见,他很容易地放弃让渡,并且我可以使那个人脱离不善并安立于善。另一个人会受到伤害只是小事,而我可以使那个人脱离不善并安立于善却是一件更大的事。” 比丘们!如果你们想到这样,适合言说。

MN.3.103.12 那么,比丘们!你们可能想道:“我会受到困扰,而另一个人不会受到伤害,因为另一个人没有被给予愤怒和报复,尽管他坚定地依着其见,他很难放弃让渡;可是我可以使那个人脱离不善并安立于善。我会受到困扰只是小事,而我可以使那个人脱离不善并安立于善却是一件更大的事。” 比丘们!如果你们想到这样,适合言说。

MN.3.103.13 那么,比丘们!你们可能想道:“我会受到困扰,另一个人会受到伤害;因为另一个人被给予了愤怒和报复,并且他坚定地依着其见,他很难放弃让渡;可是我可以使那个人脱离不善并安立于善。我会受到困扰只是小事,而我可以使那个人脱离不善并安立于善却是一件更大的事。” 比丘们!如果你们想到这样,适合言说。

MN.3.103.14 那么,比丘们!你们可能想道:“我会受到困扰,另一个人会受到伤害;因为另一个人被给予了愤怒和报复,并且他坚定地依着其见,他很难放弃让渡;并且我不能使那个人脱离不善并安立于善。” 一个人不应低估对如此一个人的平静和好(equanimity)。

MN.3.103.15 当你们同心协力、相互欣赏和无诤地修学时,可能出现相互的言语摩擦、固持己见、精神烦恼、苦楚和沮丧。然后无论你认为在这面一起站边的他们当中哪个更合理的比丘应该去接近和如是说道:“当我们同心协力、相互欣赏和无诤地修学时,出现了相互的言语摩擦、固持己见、精神烦恼、苦楚和沮丧。如果这位沙门(the Recluse)知道,他会谴责那一点吗?” 正确地回答时,比丘会如是回答道:当我们同心协力、相互欣赏和无诤地修学时,出现了相互的言语摩擦、固持己见、精神烦恼、苦楚和沮丧。如果这位沙门(the Recluse)知道,他会谴责那一点。” 

可是,学友!不舍弃那个事物,一个人能实现涅槃吗?” 正确地回答时,比丘会如是回答道:不舍弃那个事物,一个人不能实现涅槃。”

MN.3.103.6 然后无论你认为哪个比丘是一起站在对立一方的那些比丘中最通情达理的,应该去接近和如是说道:“当我们同心协力、相互欣赏和无诤地修学时,出现了相互的言语摩擦、固持己见、精神烦恼、苦楚和沮丧。如果这位沙门(the Recluse)知道,他会谴责那一点吗?” 正确地回答时,比丘会如是回答道:当我们同心协力、相互欣赏和无诤地修学时,出现了相互的言语摩擦、固持己见、精神烦恼、苦楚和沮丧。如果这位沙门(the Recluse)知道,他会谴责那一点。” 

可是,学友!不舍弃那个事物,一个人能实现涅槃吗?” 正确地回答时,比丘会如是回答道:“学友!不舍弃那个事物,一个人不能实现涅槃。”

MN.3.103.17 如果其他人如是向那位比丘问道:“尊者使那些比丘脱离不善和安立于善吗?” 正确地回答时,比丘会如是回答道:“学友们!在这里,我去见了世尊。世尊给我教导正法。已经听闻了正法,我与那些比丘交谈。比丘们听闻了正法,并且他们脱离不善并安立于善。” 如是回答时,这位比丘既不抬举自己,也不贬低别人;无法从他的主张中合理地推断出可责备的理由,用这一方式,他根据正法回答。”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零三你们觉得我怎么样呢经终。 


MN.3.104  在沙摩(At Samagama)经

MN.3.104.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释迦族人国的沙摩村。

MN.3.104.2 当时,尼乾陀若提子在波婆城刚刚去世。在他去世时,尼乾陀们发生破裂,分成两部分;并且他们发争论、争吵和纠纷很深,彼此唇枪舌剑相向:“你不了知这法和律。我了知这法和律。你怎么会了知这法和律?你的方式是错误的。我的方式是正确的。我是一致的。你是不一致的。本该先说的你却最后说。本该最后说的你却先说。你精心想出的东西已经被翻了个底朝天。你的断言已经显现。你被驳倒了。如果你能,就去更好地学习,或解开自己!” 在尼乾陀若提子的学生们当中,似乎除了打打杀杀之外,什么都没有。并且尼乾陀若提子的白衣在家弟子们对尼乾陀若提子的学生们感到厌恶、沮丧和失望,因为他们(尼乾陀若提子的学生们)与他糟糕地宣讲和糟糕地阐述的的法和律在一起,这些法和律是不解脱的,不利于平静,由一个未遍正觉的人阐释,并且现在它的圣地(shrine)被破坏了,没有一处庇护所。”

MN.3.104.3  那时,在波婆城(Pava)度过雨季安居的沙弥纯陀(novice Cunda)去拜访尊者阿难,向他礼敬后,在一旁坐下,并告诉他所发生的事情。

于是尊者阿难对沙弥纯陀如是说道:“纯陀学友!应该把这个消息告诉世尊。来吧!纯陀学友!我们一起去拜见世尊并把这个告诉他。” – “是的,大德!” 沙弥纯陀回答道。

MN.3.104.4 那时,尊者阿难与沙弥纯陀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在一旁坐下,并且尊者阿难对世尊如是说道:“大德!这位沙弥纯陀如是说道:“大德!当时,尼乾陀若提子在波婆城刚刚去世。在他去世时,尼乾陀们发生破裂,分成两部分……并且现在它的圣地(shrine)被破坏了,没有一处庇护所” 大德!我想道:“当世尊去世时,僧团中不要发生任何争执。因为这样一种争执会争端将会给许多人带来伤害和不幸,会给众天神和众人带来损失、伤害和痛苦。””

MN.3.104.5 “阿难!你怎么想呢?这些在直接知道它们后我教给你的事物 – 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the four right kinds of striving, the four bases for spiritual power, the five faculties, the five powers, the seven enlightenment factors,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 阿难!你是否看见甚至对这些事物作出不同断言的两位比丘吗?” 

“不,大德!我没有看见甚至对这些事物作出不同断言的两位比丘。但是,大德!对世尊恭敬而生活的人们,当世尊去世时,可能在僧团中产生有关生计和波罗提木叉(the Patimokkha)的一种争执。这样一种争执会给许多人带来伤害和不幸,会给众天神和众人带来损失、伤害和痛苦。” 

“阿难!有关生计和波罗提木叉的一种争执只是小事。可是假如在僧团中产生了关于道或途径(the path or the way)的一种争执,那么这样一种争执会给许多人带来伤害和不幸,会给众天神和众人带来损失、伤害和痛苦。

MN.3.104.6 阿难!有诸争执的六种根。是哪六种呢?阿难!在这里,一位比丘感到愤怒和渴望报复。这样一位比丘住于对老师、正法和僧团的不尊敬和不尊崇,并且他没有完成修学。一位住于对老师、正法和僧团的不尊敬和不尊崇,并且没有完成修学的比丘,在僧团中产生一种争执,它会给许多人带来伤害和不幸,会给众天神和众人带来损失、伤害和痛苦。那么,假如你无论在自己当中还是在外部看见任何如此的争执之根,你应该努力去舍弃同一个争执恶根。可是假如你无论在自己当中还是在外部没有看见任何如此的争执之根,那么你应该用这种方式修行实践,使得那相同的争执恶根不会在将来爆发。如是就有那争执恶根的舍弃;如是就没有将来那争执恶根的爆发。

MN.3.104.7-11 再者,阿难!在这里,一位比丘是轻视的和专横的(contemptuous and domineering)……嫉妒的和贪婪的……欺骗的和狡诈的(deceitful and fraudulent)……有邪恶的欲望和邪见(evil wishes and wrong view)……固执己见、坚持不懈和难以舍弃让渡它们。这样一位比丘住于对大师、法、僧团、修学和定的的不尊敬和不尊崇(dwells disrespectful and undeferential  towards the Teacher, the Dhamma, the Sangha, the training, and concentration),并且他没有完成修学。一位住于对大师、法、僧团、修学和定的的不尊敬和不尊崇,并且没有完成修学的比丘在僧团中产生一种争执,它会给许多人带来伤害和不幸,会给众天神和众人带来损失、伤害和痛苦。那么,假如你无论在自己当中还是在外部看见任何如此的争执之根,你应该努力去舍弃同一个争执恶根。可是假如你无论在自己当中还是在外部没有看见任何如此的争执之根,那么你应该用这种方式修行实践,使得那相同的争执恶根不会在将来爆发。如是就有那争执恶根的舍弃;如是就没有将来那争执恶根的爆发。这些是诸争执的六种根

MN.3.104.12 阿难!有这四种诉讼。是哪四种呢?因一种争执的诉讼、因一种指控的诉讼、因一种罪过的诉讼和有关诸程序行事(concerning proceedings)的诉讼。这些是四种诉讼。

MN.3.104.13 阿难!有这七种诉讼和解。对于无论何时出现的诸诉讼的和解和平息:可能提供通过抗辩的诉讼解除,可能提供因记忆诉讼解除,可能提供因过去的错乱痴迷的诉讼解除,承认一种罪过、多数人的意见、对某人不良品格的宣告以及用草覆盖的效果。

MN.3.104.14 那么,阿难!如何会有通过抗辩的诉讼解除呢?在这里,比丘们们发生争执:“它是法”或“它不是法”,或“它是律”,或“它不是律”。阿难!那些比丘应该齐心协力地聚会。聚会后,应该提出佛法准则;一旦提出了佛法准则,那个诉讼应该用符合佛法准则的一种方式来和解。这样就是通过抗辩的诉讼解除。 因此,这里出现了通过抗辩诉讼解除的一些诉讼的和解。

MN.3.104.15 那么,阿难!如何会有多数人的意见呢?如果那些比丘不能在那个住处解决那个诉讼,他们应该到有更多比丘的一个住处。在那里,他们应该齐心协力地集会。集会后,应该提出佛法准则;一旦提出了佛法准则,那个诉讼应该用符合佛法准则的一种方式来解决。这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因此,这里的一些诉讼需要通过多数人的意见来解决。 

MN.3.104.16 那么,阿难!如何会有因记忆诉讼解除呢?在这里,一位比丘们因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而责备另一位比丘道:“尊者记得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吗?” 他说道:“学友们!我不记得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 在他的情形下,应该宣布因记忆诉讼解除。这样就是因记忆诉讼解除。因此,这里出现了通过由于记忆诉讼解除的一些诉讼的和解

MN.3.104.17 那么,阿难!如何会有因过去的错乱痴迷的诉讼解除呢?在这里,一位比丘们因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而责备另一位比丘道:“尊者记得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吗?” 他说道:“学友!我不记得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 尽管否认,前者仍然进一步施压后者道:“如果记得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尊者一定非常清楚地知道吗?” 他说道:“学友!我曾经发疯了,我的心颠倒,并且当我发疯时,我说了和做了许多作为一位沙门不合适的事。我不记得我做那个时我发疯了。” 在他的情形下,应该宣布因过去的错乱痴迷的诉讼解除。这样就是因过去的错乱痴迷的诉讼解除。因此,这里出现了通过因过去的错乱痴迷的诉讼解除的一些诉讼的和解。

MN.3.104.18 那么,阿难!承认一种罪过如何产生效果呢?在这里,一位比丘,不论是否被被责备,他记起一种罪过,揭露它,并公开披露它。他应该去见一位上座比丘,将上袍搭到到一边肩膀后,在他的足边礼敬。然后坐在他的脚跟上,他应该合掌举起双手并说道:“大德!我已经犯了如此这般一个罪过;我坦承它。”  上座比丘说道:“你看见吗?” – “是的,我看见。” – “你在将来会实行克制吗?” – “我在将来会实行克制。” 这样就是承认一种罪过的效果。因此,这里出现了通过承认一种罪过的效果的一些诉讼的和解。

MN.3.104.19 那么,阿难!如何会有针对某人不良品格的宣告呢?一位比丘们因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而责备另一位比丘道:“尊者记得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吗?” 他说道:“学友们!我不记得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 尽管否认,前者仍然进一步施压后者道:“如果记得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尊者一定非常清楚地知道吗?” 他说道:“学友么们!我不记得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可是,学友们!我记得已经犯了一个如此这般的小罪过。” 尽管否认,前者仍然进一步施压后者道:“如果记得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尊者一定非常清楚地知道吗?” 他说道:“学友们!当我没有被询问时,我承认已经犯了这个小罪过;因此当被询问时,为什么我不应该承认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呢?” 另一个人说道:“学友!如果你还没有被询问,你不会已经承认犯下了这个小罪过;那么为何在被询问时,你会承认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呢?如果记得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尊者一定非常清楚地知道吗?” 他说道:“学友们!我记得我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当我说我不记得我犯下了如此这般一个严重罪过,一个涉及失败或接近失败的罪过时,我很慌,我很困惑。” 这样就是对某人不良品格的宣告。因此,这里出现了通过对某人不良品格的宣告的一些诉讼的和解。

MN.3.104.20 那么,阿难!如何会有用草覆盖呢?在这里,当比丘们已经采取争论和争吵,以及陷入诸争执时,他们可能已经说了和做了很多作为一个比丘不合适的事。那些比丘应该齐心协力地聚会。聚会后,在比丘们中与一部分比丘坐在一起的一位明智的比丘,应该从座位上起来,在将上袍搭到一边的肩膀上后,他应该合掌举起双手,并如是呼吁制定一个僧团的法规:“尊敬的僧团听我说!当我们采取争论和争吵,以及陷入诸争执时,我们说了和做了很多作为一个比丘不合适的事。如果它是僧团批准的,那么为了这些尊者的利益和我自己的利益,在僧团当中,通过用草覆盖的方法,我必须承认这些尊者们的任何罪过和我自己的任何罪过,除了那些要求受到严厉谴责和那些与俗人有关的诸罪过之之外。

然后,在比丘们中与另一部分比丘坐在一起的一位明智的比丘,应该从座位上起来,在将上袍搭到一边的肩膀上后,他应该合掌举起双手,并如是呼吁制定一个僧团的法规:“尊敬的僧团听我说!当我们采取争论和争吵,以及陷入诸争执时,我们说了和做了很多作为一个比丘不合适的事。如果它是僧团批准的,那么为了这些尊者的利益和我自己的利益,在僧团当中,通过用草覆盖的方法,我必须承认这些尊者们的任何罪过和我自己的任何罪过,除了那些要求受到严厉谴责和那些与俗人有关的诸罪过之外。这样就是用草覆盖。因此,这里出现了通过用草覆盖的一些诉讼的和解。

MN.3.104.21 阿难!有这六种令人难忘的品质,它们创造了爱和尊重,并有助于帮助、无争执、和合与统一性(团结)。是哪六种呢?在这里,一位比丘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对他的同梵行者们保持着慈爱的诸身体行为业。这是一种令人难忘的品质,它创造了爱和尊重,并有助于帮助、无争执、和合与统一性(团结)。

再者,一位比丘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对他的同梵行者们保持着慈爱的诸言语行为业。这是一种令人难忘的品质,它创造了爱和尊重,并有助于帮助、无争执、和合与统一性(团结)。

再者,一位比丘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对他的同梵行者们保持着慈爱的诸意行为业。这是一种令人难忘的品质,它创造了爱和尊重,并有助于帮助、无争执、和合与统一性(团结)。

再者,阿难!一位比丘享受与他的有戒德的同梵行者们的共同的诸事物;不作保留,他和他们共享符合法并已经通过符合法的一种方式获得的任何一种利益,包括甚至在他的钵里的东西。这是一种令人难忘的品质,它创造了爱和尊重,并有助于帮助、无争执、和合与统一性(团结)。

再者,阿难!一位比丘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住于与他的有戒德的同梵行者们共同拥有那些无毁坏的、未被破坏的、没有被污染的、无杂染的、自由的、为明智者所称赞的、没有被误解的和有利于定(unbroken, untorn, unblotched, unmottled, liberating, commended by the wise, not misapprehended, and conducive to concentration)的戒德。这是一种令人难忘的品质,它创造了爱和尊重,并有助于帮助、无争执、和合与统一性(团结)。

再者,阿难!一位比丘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住于与他的有戒德的同梵行者们共同拥有那种高尚的和解放的(noble and emancipating),和引导根据它来修行实践的一个人彻底断除痛苦的见(view)。这也是一种令人难忘的品质,它创造了爱和尊重,并有助于帮助、无争执、和合与统一性(团结)。

这些是六种令人难忘的品质,它们创造了爱和尊重,并有助于帮助、无争执、和合与统一性(团结)。

MN.3.104.22 “阿难!如果你实行和保持这六种令人难忘的品质,你看见任何言语,无论是琐碎的还是严重的,是你无法忍受的吗?” – “不,大德!” – “因此,阿难!实行和保持这六种令人难忘的品质。那将导致你长久的福利和快乐。

那就是世尊所说。尊者阿难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零四沙摩村经终。


MN.3.105  致善星(Sunakkhatta)经

MN.3.105.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离大林重阁讲堂(at Vesali in the Great Wood in the Hall with the Peaked Roof)。 

MN.3.105.2 当时,众多比丘在世尊面前如是宣称了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们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出现。”” 

MN.3.105.3 离车人(Licchavis)之子善星听闻:“众多比丘在世尊面前如是宣称了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们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出现。”” 于是离车人之子善星去拜见世尊,向世尊礼敬后,在一旁坐下并对世尊如是说道:

MN.3.105.4 “大德!我已经听闻:“众多比丘在世尊面前如是宣称了究竟智(final knowledge):“我们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出现。” 大德!他们正确地这样做了呢,还是一些比丘因为过高估计了自己而在这里宣称究竟智呢?”

MN.3.105.5 “善星!当那些比丘在我面前宣称究竟智时,有些比丘正确地宣称了究竟智,也有些比丘因为过高估计了自己而在这里宣称究竟智。其中,当比丘们正确地宣称究竟智时,他们所宣称的是真的。可是当比丘们因为过高估计了自己而宣称究竟智时,如来想道:“让我给他们教导正法吧!” 善星!如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来想道:“让我给他们教导正法吧!” 可是这里有一些被误导的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来见如来,并询问它。善星!在那个情形下,尽管如来已经想道:“让我给他们教导正法吧!” 可是他改变了主意。 ”

MN.3.105.6 “世尊!世尊教导正法正宜其时,善逝!世尊教导正法正宜其时。比丘们从世尊那里听闻后,将会忆持它。”

“那么,善星!要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 “是的,大德!” 离车人之子善星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05.7 “善星!有这五种感官享乐之索。是哪五种呢?由眼可认知的诸色是合意的(desirable;or wished for)、可爱的(lovely;or desired)、令人愉快的( likable;or agreeable)、讨人喜欢的(pleasing;or  likable)、感官迷人的(sensually enticing;or connected with sensual desire)和撩人的(tantalizing;or provocative of lust)。由耳可认知的诸声音……由鼻可认知的诸气味…..由舌可认知的诸味道…..由身可认知的诸可触物,是合意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讨人喜欢的、感官迷人的和撩人的。这些就是五种感官享乐之索。

MN.3.105.8 善星!这是可能的:在这里,某人可能会倾心于世俗的诸物质性事物(intent on worldly material things)。当一个人倾心于世俗的诸物质性事物时,只谈他感兴趣的事物,并且他的思考和沉思(thinking and pondering)与此相符,并且他与那种人交往,通过他而感到满足。但是,当谈到冷静不动的境界(the imperturbable)时,他不会听它、不会侧耳倾听或者不会用心来了知它。他不会与那种人交往,也不会通过他而感到满足。

MN.3.105.9 善星!假设一个男子离开自己的村落或城镇已经已久,并且他会看见另一位离开自己的村落或城镇未久的男子。他会询问那个男子,那个村落或城镇的人们是否平安、富足和健康。善星!你怎么想呢?那第一个男子会听他、侧耳倾听或者用心来了知吗?” – “是的,大德!” – “同样地,善星!这是可能的:在这里,某人可能会倾心于世俗的诸物质性事物(intent on worldly material things)。当一个人倾心于世俗的诸物质性事物时,只谈他感兴趣的事物,并且他的思考和沉思(thinking and pondering)与此相符,并且他与那种人交往,通过他而感到满足。但是,当谈到冷静不动的境界(the imperturbable)时,他不会听它、不会侧耳倾听或者不会用心来了知它。他不会与那种人交往,也不会通过他而感到满足。他应该作为一个倾心于世俗的诸物质性事物的人来了知。

MN.3.105.10 善星!这是可能的:在这里,某人可能会倾心于冷静不动的境界。当一个人倾心于冷静不动境界时,只谈他感兴趣的事物,并且他的思考和沉思与此相符,并且他与那种人交往,通过他而感到满足。但是,当谈论世俗的诸物质性事物时,他不会听它、不会侧耳倾听或者不会用心来了知它。他不会与那种人交往,也不会通过他而感到满足。

MN.3.105.11 善星!正如一片已经从茎上掉下来的黄叶再也无法变绿一般,同样地,善星!当一个人倾心于冷静不动境界时,他已经摆脱了世俗的诸物质性事物的束缚。他应该作为一个倾心于冷静不动境界的人来了知。

MN.3.105.12 善星!这是可能的:在这里,某人可能会倾心于无所有处(intent on the base of nothingness)。当一个人倾心于无所有处时,只谈他感兴趣的事物,并且他的思考和沉思(thinking and pondering)与此相符,并且他与那种人交往,通过他而感到满足。但是,当谈到冷静不动的境界(the imperturbable)时,他不会听它、不会侧耳倾听或者不会用心来了知它。他不会与那种人交往,也不会通过他而感到满足。

MN.3.105.13 善星!正如一块已经分为两半的厚石无法再被连接在一起一般,同样地,善星!当一个人倾心于无所有处时,他的冷静不动境界的束缚已经被分开。他应该作为一个倾心于无所有处的和不为冷静不动境界所系缚的人来了知。

MN.3.105.14 善星!这是可能的:在这里,某人可能会倾心于非想非非想处(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当一个人倾心于非想非非想处时,只谈他感兴趣的事物,并且他的思考和沉思(thinking and pondering)与此相符,并且他与那种人交往,通过他而感到满足。但是,当谈到无所有处时,他不会听它、不会侧耳倾听或者不会用心来了知它。他不会与那种人交往,也不会通过他而感到满足。

MN.3.105.15 善星!假设一个男子吃了一些美食,然后把它吐了出来。善星!你怎么想呢?那个男子是否还有再吃那种食物的任何欲望呢?” – “不,大德!那是为什么呢?大德!因为那种食物被认为是令人厌恶的。” 

“同样地,善星!当一个人倾心于非想非非想处时,他的无所有处的束缚已经被拒绝。他应该作为一个倾心于非想非非想处的和不为无所有处所系缚的人来了知。

MN.3.105.16 善星!这是可能的:在这里,某人可能会完全倾心于涅槃(Nibbana)。当一个人完全倾心于涅槃时,只谈他感兴趣的事物,并且他的思考和沉思(thinking and pondering)与此相符,并且他与那种人交往,通过他而感到满足。但是,当谈到非想非非想处时,他不会听它、不会侧耳倾听或者不会用心来了知它。他不会与那种人交往,也不会通过他而感到满足。

MN.3.105.17 正如一棵顶部被切掉的棕榈树不能再生长一般,同样地,善星!当一个人完全倾心于涅槃时,他的非想非非想处的束缚已经被切断 – 在根部被切断,就象一个棕榈树桩那样,被消灭掉,使得它不再屈从于未来的生起。他应该作为一个完全倾心于涅槃的和不为非想非非想处所系缚的人来了知。

MN.3.105.18 善星!这是可能的:在这里,某位比丘可能如是想道:“大沙门(the Recluse)将渴爱称为一只箭;无明的毒害(the poisonous humor)经由欲望、贪欲和恶意(by desire, lust, and ill will)传播开来。那只渴爱之箭已经从我当中除去;无明的毒害已经被驱逐殆尽。我是一个完全倾心于涅槃的人。” 因为他错误地如是想到他自己,他可能寻求那些不适合一个完全倾心于涅槃的人的事物。他可能用眼寻求不合适的诸色的情景,他可能用耳寻求不合适的诸声音,用鼻寻求不合适的诸气味,用舌寻求不合适的诸味道,用身寻求不合适的诸可触物,或者用意寻求不合适的精神对象(mind-objects ;诸法)。当他用眼寻求不合适的诸色的情景,用耳寻求不合适的诸声音,用鼻寻求不合适的诸气味,用舌寻求不合适的诸味道,用身寻求不合适的诸可触物,或者用意寻求不合适的精神对象时,贪欲(lust)侵入其心。随着其心为贪欲所侵入,他会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MN.3.105.19 善星!假设一个男子被一支涂满了毒药的箭所创,于是他的朋友们和同伴们,他的亲族们和亲属们,找了一个外科医生。外科医生会用一把刀切开伤口周围,用一根探针探查箭,拉出箭,并驱逐毒害,而留下一丝痕迹。知道留下一丝痕迹,他会说道:“善男子!箭已经从你当中拔除;毒害已被驱除,留下一丝痕迹,但不会伤害你。只吃合适的食物;不吃不合适的食物或,否则伤口会化脓。经常清洗伤口和经常在创口处涂膏,使得脓液和血液不会覆盖创口。不要在风中和太阳下四处走动,否则灰尘和污垢可能会感染创口。善男子!照顾好你的伤口,并确保伤口愈合。”

MN.3.105.20 善星!那位男子会想道:“箭已经从我当中拔除;毒害已被驱除,留下一丝痕迹,但它不会伤害我。” 他会吃不合适的食物,伤口会化脓。他不经常清洗伤口也不经常在创口处涂膏,脓液和血液会覆盖创口。他会在风中和太阳下四处走动,并且灰尘和污垢会感染创口。他既不照顾好他的伤口,也不确保伤口愈合。” 于是因为他做了不合适的事情和因为肮脏的毒害已经被驱逐而留下一丝痕迹两者,伤口会肿胀,随着它的肿胀,他会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MN.3.105.21 同样地,善星!这是可能的:在这里,某位比丘可能如是想道:“大沙门(the Recluse)将渴爱称为一只箭;无明的毒害(the poisonous humor)经由欲望、贪欲和恶意(by desire, lust, and ill will)传播开来。那渴爱之箭已经从我当中除去;无明的毒害已经被驱逐殆尽。我是一个完全倾心于涅槃的人。” 因为他错误地如是想到他自己,他可能寻求那些不适合一个完全倾心于涅槃的人的事物。他可能用眼寻求不合适的诸色的情景,他可能用耳寻求不合适的诸声音,用鼻寻求不合适的诸气味,用舌寻求不合适的诸味道,用身寻求不合适的诸可触物,或者用意寻求不合适的精神对象(mind-objects ;诸法)。当他用眼寻求不合适的诸色的情景,用耳寻求不合适的诸声音,用鼻寻求不合适的诸气味,用舌寻求不合适的诸味道,用身寻求不合适的诸可触物,或者用意寻求不合适的精神对象时,贪欲(lust)侵入其心。随着其心为贪欲所侵入,他会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MN.3.105.22 善星!因为在圣者的律中它是死亡,当一个人舍弃了修学而回转到低等世俗生活时;并且当一个人犯了某个染污的罪过时,它是致命的痛苦

MN.3.105.23 善星!这是可能的:在这里,某位比丘可能如是想道:“大沙门(the Recluse)将渴爱称为一只箭;无明的毒害(the poisonous humor)经由欲望、贪欲和恶意(by desire, lust, and ill will)传播开来。那渴爱之箭已经从我当中除去;无明的毒害已经被驱逐殆尽。我是一个完全倾心于涅槃的人。” 作为一个真正完全倾心于涅槃的人,他不会寻求那些不适合一个完全倾心于涅槃的人的事物。他不会用眼寻求不合适的诸色的情景,他不会用耳寻求不合适的诸声音,不会用鼻寻求不合适的诸气味,不会用舌寻求不合适的诸味道,不会用身寻求不合适的诸可触物,或者不会用意寻求不合适的精神对象(mind-objects;诸法)。因为他不用眼寻求不合适的诸色的情景,他不用耳寻求不合适的诸声音,不用鼻寻求不合适的诸气味,不用舌寻求不合适的诸味道,不用身寻求不合适的诸可触物,或者不用意寻求不合适的精神对象(mind-objects;诸法),贪欲(lust)不会侵入其心。因为其心不为贪欲所侵入,他不会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MN.3.105.24 善星!假设一个男子被一支涂满了毒药的箭所创,于是他的朋友们和同伴们,他的亲族们和亲属们,找了一个外科医生。外科医生会用一把刀切开伤口周围,用一根探针探查箭,拉出箭,并驱逐毒害,而不留下一丝痕迹。得知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他会说道:“善男子!箭已经从你当中拔除;毒害已被驱除,而不留下一丝痕迹,并且它不会伤害你。只吃合适的食物;不吃不合适的食物或,否则伤口会化脓。经常清洗伤口和经常在创口处涂膏,使得脓液和血液不会覆盖创口。不要在风中和太阳下四处走动,否则灰尘和污垢可能会感染创口。善男子!照顾好你的伤口,并确保伤口愈合。”

MN.3.105.25 善星!那位男子会想道:“箭已经从我当中拔除;毒害已被驱除,而不留下一丝痕迹,并且它不会伤害我。” 他会只吃合适的食物,伤口不会化脓。他会经常清洗伤口和经常在创口处涂膏,脓液和血液不会覆盖创口。他不会在风中和太阳下四处走动,灰尘和污垢不会感染创口。他会照顾好他的伤口,并确保伤口愈合。于是因为他做了合适的事情和因为肮脏的毒害已经被驱除而不留下一丝痕迹两者,伤口会愈合,并且因为它已经愈合,由皮肤所覆盖,他不会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MN.3.105.26 同样地,善星!这是可能的:在这里,某位比丘可能如是想道:“大沙门(the Recluse)将渴爱称为一只箭;无明的毒害(the poisonous humor)经由欲望、贪欲和恶意(by desire, lust, and ill will)传播开来。那渴爱之箭已经从我当中除去;无明的毒害已经被驱逐殆尽。我是一个完全倾心于涅槃的人。” 作为一个真正完全倾心于涅槃的人,他不会寻求那些不适合一个完全倾心于涅槃的人的事物。他不会用眼寻求不合适的诸色的情景,他不会用耳寻求不合适的诸声音,不会用鼻寻求不合适的诸气味,不会用舌寻求不合适的诸味道,不会用身寻求不合适的诸可触物,或者不会用意寻求不合适的精神对象(mind-objects;诸法)。因为他不用眼寻求不合适的诸色的情景,他不用耳寻求不合适的诸声音,不用鼻寻求不合适的诸气味,不用舌寻求不合适的诸味道,不用身寻求不合适的诸可触物,或者不用意寻求不合适的精神对象(mind-objects;诸法),贪欲(lust)不会侵入其心。因为其心不为贪欲所侵入,他不会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

MN.3.105.27 善星!为了传达一个义理,我已经作了这个譬喻。这是在此处的义理:“创伤”是针对六种内处(the six internal bases)的一个术语。“毒害”是针对无明的一个术语。“箭”是针对渴爱的一个术语。“探针”是针对念(mindfulness)的一个术语。“刀”是针对圣慧的一个术语。“外科医生”是针对如来、阿罗汉和遍正觉者的一个术语。 

MN.3.105.28 善星!当一位比丘在六触处中(in the six bases of contact)修行实践克制,并且已经了知依着是痛苦之根(attachment is the root of suffering)时,他没有依着,通过依着的摧毁而解脱 – 他会将身导向或激发他的心朝向任何依着的对象,这是不可能的。

MN.3.105.29 善星!假设有色、香、味俱佳的一青铜杯饮料,可是它混合了毒药,有一位想活命而不想死去,想要快乐而回避痛苦的男子过来。善星!你怎么想呢?知道“如果我喝了这个,我将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时,那位男子会喝那杯饮料吗?” – “不,大德!” – “同样地,善星!当一位比丘在修行实践六触处的克制,并且已经了知依着是痛苦之根(attachment is the root of suffering)时,他没有依着,通过依着的摧毁而解脱 – 他会将身导向或激发他的心朝向任何依着的对象,这是不可能的。

MN.3.105.30 善星!假设有一条致命的毒蛇,有一位想活命而不想死去,想要快乐而回避痛苦的男子过来。善星!你怎么想呢?知道“如果我被它咬了,我将招致死亡或致命的痛苦”时,那位男子会把他的手或他的大拇指给那条致命的毒蛇吗?” – “不,大德!” – “同样地,善星!当一位比丘在修行实践六触处的克制,并且已经了知依着是痛苦之根时,他没有依着,通过依着的摧毁而解脱 – 他会将身导向或激发他的心朝向任何依着的对象,这是不可能的。”

那就是世尊所说。离车人之子善星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零五致善星经终。


MN.3.106  冷静不动境界之道经(Anenjasappaya Sutta)

MN.3.106.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俱卢国(the Kuru country)一个名叫卡玛萨达玛(Kammasadhamma)的俱卢国人城镇。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06.2 “比丘们!诸感官享乐是无常的、空洞的、虚假的和欺骗的;它们是虚幻的,是傻瓜的唠叨。此时此地的诸感官享乐和诸来生的诸感官享乐 – 两者同样都是魔罗的领地、魔罗的领域、魔罗的诱饵和魔罗的猎场。由于它们,这些邪恶不善精神状态,例如贪婪、恶意和肆意妄为等都会生起,并且它们对在此处修学的一位圣弟子构成一种障碍。

【注】:此处菩提比丘用肆意妄为(presumption)与贪婪、恶意并列。有译文把sārambhāpiy译作“激情”。有英译作aggression,倾略性、攻击性。

(冷静不动境界(THE IMPERTURBABLE))

MN.3.106.3 比丘们!其中,一位圣弟子如是考虑道:“此时此地的诸感官享乐和诸来生的诸感官享乐 – 两者同样都是魔罗的领地、魔罗的领域、魔罗的诱饵和魔罗的猎场。由于它们,这些邪恶不善精神状态,例如贪婪、恶意和肆意妄为等都会生起,并且它们对在此处修学的一位圣弟子构成一种障碍。我不妨以丰富和崇高的一颗心安住,已经超越了此世间,并用心立下一个坚定的决心。当我这样做时,将不再有诸邪恶不善状态,例如在我当中的贪婪、恶意和肆意妄为,并且随着对它们的舍弃我的心将是无限制的、无量的和充分得到修习的。” 当他用这种方式修行实践并经常如是安住时,他的心对这个处获得信心。一旦有充分的信心,他要么现在成就至冷静不动的境界,否则他决定去完善智慧(decides upon perfecting wisdom)。此身破裂消失时,死后他的这个导致重生的识可以传递至冷静不动境界而重生,这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宣称为第一种导向冷静不动境界之道。

MN.3.106.4 再者,比丘们!一位圣弟子如是考虑道:“有此时此地的诸感官享乐和诸来生的诸感官享乐,有此时此地的诸感官感知(想)和诸来生的诸感官感知(想);无论有什么物质性色(whatever material form),所有物质性色是四大界和由四大界所派生的物质性色(the four great elements and the material form derived from the four great elements)。” 当他用这种方式修行实践并经常如是持守时,他的心对这个处获得信心。一旦有充分的信心,他要么现在成就至冷静不动的境界,否则他决定去完善智慧(decides upon perfecting wisdom)。此身破裂消失时,死后他的这个导致重生的识可以传递至冷静不动境界而重生,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宣称为第二种导向冷静不动境界之道。

MN.3.106.5 再者,比丘们!一位圣弟子如是考虑道:“有此时此地的诸感官享乐和诸来生的诸感官享乐,有此时此地的诸感官感知(想)和诸来生的诸感官感知(想),有此时此地的诸色和诸来生的诸色,有此时此地的诸色的诸感知(想)和诸来生的诸色的诸感知(想) – 两者同样都是无常的。无常的东西是不值得欢喜的,不值得欢迎的,不值得坚持的。” 当他用这种方式修行实践并经常如是持守时,他的心对这个处获得信心。一旦有充分的信心,他要么现在成就至冷静不动的境界,否则他决定去完善智慧(decides upon perfecting wisdom)。此身破裂消失时,死后他的这个导致重生的识可以传递至冷静不动境界而重生,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宣称为第三种导向冷静不动境界之道。

(无所有处(THE BASE OF NOTHINGNESS))

MN.3.106.6 再者,比丘们!一位圣弟子如是考虑道:“有此时此地的诸感官享乐和诸来生的诸感官享乐,有此时此地的诸感官感知(想)和诸来生的诸感官感知(想),有此时此地的诸色和诸来生的诸色,有此时此地的诸色的诸感知(想)和诸来生的诸色的诸感知(想),和冷静不懂境界的诸感知(想)(perceptions of the imperturbable) – 所有的都是诸感知(想)。这些诸感知(想)的无余息灭之处,那是平静的境界,那是崇高的境界,即无所有处。” 当他用这种方式修行实践并经常如是持守时,他的心对这个处获得信心。一旦有充分的信心,他要么现在成就至无所有处,否则他决定去完善智慧(decides upon perfecting wisdom)。此身破裂消失时,死后他的这个导致重生的识可以传递至无所有处而重生,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宣称为第一种导向无所有处之道。

MN.3.106.7 再者,比丘们!一位去往山林、一棵树下或一个空空的小屋的圣弟子如是考虑道:“这没有一个自我(self)或属于一个自我的东西。” 当他用这种方式修行实践并经常如是持守时,他的心对这个处获得信心。一旦有充分的信心,他要么现在成就至无所有处,否则他决定去完善智慧(decides upon perfecting wisdom)。此身破裂消失时,死后他的这个导致重生的识可以传递至无所有处而重生,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宣称为第二种导向无所有处之道。

MN.3.106.8 再者,比丘们!一位圣弟子如是考虑道:“我不是属于任何地方任何人的任何事物,也没有在任何地方任何人当中有属于我的任何事物。” 当他用这种方式修行实践并经常如是持守时,他的心对这个处获得信心。一旦有充分的信心,他要么现在成就至无所有处,否则他决定去完善智慧(decides upon perfecting wisdom)。此身破裂消失时,死后他的这个导致重生的识可以传递至无所有处而重生,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宣称为第三种导向无所有处之道。

(非想非非想处(THE BAS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

MN.3.106.9 再者,比丘们!一位圣弟子如是考虑道:“有此时此地的诸感官享乐和诸来生的诸感官享乐,有此时此地的诸感官感知(想)和诸来生的诸感官感知(想),有此时此地的诸色和诸来生的诸色,有此时此地的诸色的诸感知(想)和诸来生的诸色的诸感知(想),和无所有处的诸感知(想) – 所有的都是诸感知(想)。这些诸感知(想)的无余息灭之处,那是平静的境界,那是崇高的境界,即非想非非想处。” 当他用这种方式修行实践并经常如是持守时,他的心对这个处获得信心。一旦有充分的信心,他要么现在成就至非想非非想处,否则他决定去完善智慧(decides upon perfecting wisdom)。此身破裂消失时,死后他的这个导致重生的识可以传递至无所有处而重生,是可能的。比丘们!这被宣称为导向非想非非想处之道。

(涅槃(NIBBANA))

MN.3.106.10 当如是所说时,尊者阿难对世尊如是说道:“大德!在这里,一位比丘如是修行实践:“如果它不是,它就不是我的(mine);它将不是和它将不是我的。我在舍弃那些存在的事物和已经发生的事物。” 如是,他得到平静和好。大德!这样一位比丘能成就涅槃吗?”

“阿难!在这里,一位比丘可能成就涅槃,而另一位比丘可能无法成就涅槃。” 

“大德!是什么原因和理由,在这里的一位比丘可能成就涅槃,而一位比丘可能无法成就涅槃呢?” 

“阿难!在这里,一位比丘如是在修行实践:“如果它不是,它就不是我的(mine);它将不是和它将不是我的。我在舍弃那些存在的事物和已经发生的事物。” 如是,他得到平静和好。他欢喜那个平静和好,欢迎它,并对它坚持不懈。当他这样做时,他的识变得依赖于它并执取于它。阿难!一位受到执取影响的比丘无法成就涅槃。” 

MN.3.106.11 “可是,大德!当那位比丘执取时,他执取于什么呢?” 

“阿难!执取于非想非非想处。” 

“大德!当那位比丘执取时,好象他执取于最好的执取对象。” 

“阿难!当那位比丘执取时,好象他执取于最好的执取对象;因为这是最好的执取对象,即非想非非想处。 

MN.3.106.12 阿难!在这里,一位比丘如是在修行实践:“如果它不是,它就不是我的(mine);它将不是和它将不是我的。我在舍弃那些存在的事物和已经发生的事物。” 如是,他得到平静和好。他不欢喜那个平静和好,不欢迎它,或没有对它坚持不懈。因为他不这样做,他的识不依赖于它并且不执取于它。阿难!一位没有执取的比丘能成就涅槃。” 

MN.3.106.13 “不可思议啊,大德!非同寻常啊,大德!世尊确实给我们解释了如何依赖一个或另一个支持(依止)渡过洪流。可是,大德!什么是圣解脱呢?”

“阿难!在这里,一位圣弟子如是考虑道:“有此时此地的诸感官享乐和诸来生的诸感官享乐,有此时此地的诸感官感知(想)和诸来生的诸感官感知(想),有此时此地的诸色和诸来生的诸色,有此时此地的诸色的诸感知(想)和诸来生的诸色的诸感知(想),冷静不动境界的诸感知(想),无所有处的诸感知(想),和非想非非想处的诸感知(想) – 这就是直到个性延伸为止的个性。这是无死之境(the Deathless),即通过不执取的心解脱(he liberation of the mind through not clinging)。” 

MN.3.106.14 如是,我已经教导了导向冷静不动境界之道,我已经教导了导向无所有处之道,我已经教导了导向非想非非想处之道,我已经教导了如何依赖一个或另一个支持(依止)渡过洪流,我已经教导了圣解脱。

MN.3.106.15 阿难!一个为其弟子们谋福利并对他们富有慈悲的老师,出于慈悲为他们应该做的,我已经为你们做了。有这些树下,有这些空空的小屋。阿难!要禅修(meditate),不要耽搁(delay),否则以后要后悔。这是我们给你们的教诫。”

那就是世尊所说。尊者阿难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零六冷静不动境界之道经终。


MN.3.107  致会计师目犍连(Ganaka Moggallana)经

MN.3.107.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那时,会计师目犍连婆罗门去拜见世尊,与世尊互相致意。致意与寒暄后,他在一旁坐下,对世尊说道: 

MN.3.107.2 “乔达摩大师!在这东园鹿母讲堂,可以看到逐渐(次第)的修学、逐渐(次第)的修行实践、逐渐(次第)的进展,即一直到到阶梯的最后一级。在这些婆罗门中,也可以看到逐渐(次第)的修学、逐渐(次第)的修行实践、逐渐(次第)的进展,即在学习中。在这些弓箭手中,也可以看到逐渐(次第)的修学、逐渐(次第)的修习实践、逐渐(次第)的进展,即在弓术中。在这些会计师当中,也可以看到逐渐(次第)的修学、逐渐(次第)的修习实践、逐渐(次第)的进展被看见,即在计算中。因为当我们找到一个徒弟时,我们首先让他计数: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五个五、六个六、七个七、八个八、九个九、十个十。并且我们也让他数到一百。乔达摩大师!那么,在这法和律中,描述逐渐(次第)的修学、逐渐(次第)的修行实践、逐渐(次第)的进展,也是可能的吗?”

MN.3.107.3 “婆罗门!在这法和律中,描述逐渐(次第)的修学、逐渐(次第)的修行实践、逐渐(次第)的进展,也是可能的。婆罗门!正如一位聪明的驯马师获得一匹优良的纯种马驹时,他首先让它熟悉戴马衔(wearing the bit),然后进一步训练它,同样地,当如来得到一个要调御(to be tamed )比丘时,他首先如是训练他:“来吧!比丘!要有戒德,用波罗提木叉的制约来克制,在行为和手段上都堪称完美,在最轻微的错误中看到恐惧,并通过持守诸修学戒(学处;undertaking the training precepts)而修学。”

MN.3.107.4 婆罗门!当比丘有戒德,用波罗提木叉的制约来克制,在行为和手段上都堪称完美,并在最轻微的错误中看到恐惧,通过持守诸修学戒而修学时,如来更进一步训练他:“来吧!比丘!守卫你的诸感官根的诸门(the doors of your sense faculties)。用眼看见一种色时,不要抓住它的诸相和诸特征(its signs and features)。因为如果你不守卫眼根,贪婪和哀伤的诸邪恶不善状态可能会侵入你,所以要修行实践它的克制之道,守卫眼根,守持眼根的克制;用耳听见一种声音时……用鼻闻到一种气味时……用舌尝到一种味道时……用身触到一种所触物时……用意认识到一种精神对象(法)时,不要抓住它的诸相和诸特征(its signs and features)。因为如果你不守卫意根,贪婪和哀伤的诸邪恶不善状态可能会侵入你,所以要修行实践它的克制之道,守卫意根,守持意根的克制。” 

MN.3.107.5 婆罗门!当比丘守卫他的诸感官根的诸门时,如来更进一步训练他:“来吧!比丘!要饮食适量。明智地思考,你吃东西既不是为了娱乐,不是为了陶醉,也不是为了身体的美貌和吸引力,而只是为了此身的耐力和存续,为结束不适,考虑道:“如是,我将终止旧的诸受而不引起新的诸受,并且我将是健康和无咎的(healthy and blameless),将舒适地生活。”

MN.3.107.6 婆罗门!当比丘饮食适量时,如来更进一步训练他:“来吧!比丘!要专注于清醒。在白天当中,一面来回经行和坐着,一面净化你的诸妨碍状态的心;在初夜分(In the first watch of the night),一面来回经行和坐着,一面净化你心的诸障碍状态;在中夜分(In the middle watch of the night),在你的心里注意到起来的时间后,你应该以狮子卧躺在右侧,将一足叠放在另一足上,具念和遍觉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起来后,在后夜分(in the third watch of the night),一面来回经行和坐着,一面净化你的诸妨碍状态的心。”

MN.3.107.7 婆罗门!当比丘专注于清醒时,如来更进一步训练他:“来吧!比丘!要具备正念和正知(mindfulness and full awareness)。当前进和后退时,行于遍觉知(正知);当前视和旁视(looking away)时,行于遍觉知(正知);当弯曲和伸展你的四肢时,行于遍觉知(正知);当穿着你的衣袍,拿着你的外袍和钵时,行于遍觉知(正知);当进食、饮用、食用食物和品尝时,行于遍觉知(正知);当排便和排尿时,行于遍觉知(正知);当行走、站立、坐着、睡去、醒来、说话和保持沉默时,行于遍觉知(正知)。”

MN.3.107.8 婆罗门!当比丘具备正念和正知时,如来更进一步训练他:“来吧!比丘!你要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休息:山林、树下、一座山、一条山沟、一个山坡洞穴、一处墓地、一片灌木丛、一处露天之地和一个稻草堆。” 

MN.3.107.9 他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休息:山林、树下、一座山、一条山沟、一个山坡洞穴、一处墓地、一片灌木丛、一处露天之地和一个稻草堆。他从施食处返回,食毕,坐下,交叉盘腿,挺直身体,在面前建立正念。舍弃对世间的贪婪时,他以一颗摆脱贪婪的心而安住(abides with a mind free from covetousness);他摆脱贪婪而净化其心。舍弃恶意与瞋怒时,他以一颗摆脱恶意的和为了一切活着的众生谋福利的慈悲的心而安住;他摆脱恶意和嗔恨(ill will and hatred)而净化其心。舍弃懒惰和迟钝(sloth and torpor)时,他摆脱懒惰和迟钝而安住,知觉光明,具念和正知;他摆脱懒惰和迟钝而净化其心。舍弃掉举和后悔(restlessness and remorse)时,他以一颗内向平静而不躁动的心而安住;他摆脱掉举和后悔而净化其心。舍弃怀疑(doubt)时,他已经超越了怀疑而安住,对诸善状态没有困惑;他摆脱怀疑而净化其心。

MN.3.107.10 已经如是舍弃了这些五盖(five hindrances)和削弱智慧的心诸不圆满性(imperfections of the mind that weaken wisdom)后,已完全地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已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他进入和住于第一禅,由所应用和持续的思想相伴(accompanied by 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有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随着寻与伺的平息(stilling),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二禅,有自信和心的专一性(self-confidence and singleness of mind)而没有寻和伺,充满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随着狂喜和快乐的褪尽,一位比丘住于平静和好,充满正念和正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仍然以身体感受快乐,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三禅,由于它的缘故,圣弟子们宣说:“他有平静和好,充满正念,安住于快乐。” 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以及随着之前喜悦与忧伤的消失,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四禅,它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由于平静和好而正念清净。

MN.3.107.11 婆罗门!这是我对那些其心还未成就目标和住于渴望至无上离轭安稳的处于高等修学阶段的比丘(to those bhikkhus who are in the higher training, whose minds have not yet attained the goal, who abide aspiring to the supreme security from bondage)的教诫。可是这些事物既有助于在此时此地的一个安住(a pleasant abiding;一个快乐的住处),也有助于那些阿罗汉比丘的正念和正知(mindfulness and full awareness),他们诸烦恼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卸下了重负,达至了真正的目标,摧毁了有(being;存在)的诸束缚,并通过究竟智而完全解脱。” 

MN.3.107.12 当如是所说时,会计师目犍连婆罗门向世尊问道:“当乔达摩大师如是指导和教导的弟子们时,他们所有人都成就涅槃这一终极的目标,或者一些弟子没有成就它呢?” 

“婆罗门!当我如是指导和教导我的弟子们时,有一些人成就涅槃这一终极的目标,而有一些人没有成就它。”

MN.3.107.13 “乔达摩大师!由于涅槃存在,导向涅槃之道存在,并且乔达摩大师作为向导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和理由,当乔达摩大师如是指导和教导的弟子们时,他们有一些人成就涅槃这一终极的目标,而有一些人没有成就它呢?” 

MN.3.107.14 婆罗门!至于那个,我会反问你一个问题。就依你选择的来回答吧。婆罗门!你怎么想呢?你熟悉前往王舍城的道路吗?” 

“是的,乔达摩大师!我熟悉前往王舍城的道路。” 

“婆罗门!你怎么想呢?假设一位想要去王舍城的男子走来,他走近你并说道:“大德!我想要去王舍城。请告诉我去王舍城的道路。” 于是你告诉他道:“善男子!这条路去往王舍城。顺着它走一阵子,你将看见某一个村庄,走得更远一点,你将看见某一个城镇,走得更远一点,你将看见王舍城,它有一些可爱的公园、树林、草地和池塘。” 接着得到了你这样的建议和指导,他会走一条错误的道路,往西而去。然后,想要去王舍城的第二位男子走来,他走近你并说道:“大德!我想要去王舍城。请告诉我去王舍城的道路。” 于是你告诉他道:“善男子!这条路去往王舍城。顺着它走一阵子,你将看见某一个村庄,走得更远一点,你将看见某一个城镇,走得更远一点,你将看见王舍城,它有一些可爱的公园、树林、草地和池塘。” 接着得到了你这样的建议和指导,他会安全地抵达王舍城。婆罗门!由于王舍城存在,前往王舍城的道路存在,并且你作为向导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和理由,当那两位男子得到你这样的建议和指导时,一位男子会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并往西而去,而另一位男子会安全地抵达王舍城呢?” 

“乔达摩大师!对此我能做什么呢?我是一个指路的人。”

“同样地,婆罗门!涅槃存在,导向涅槃之道存在,并且我作为向导出现。可是当我如是建议和教导我的弟子们时,他们有一些人成就涅槃这一终极的目标,而有一些人没有成就它。婆罗门!对此我能做什么呢?如来是一个指路的人。”

MN.3.107.15 当如是所说时,会计师目犍连婆罗门对世尊如是说道:“乔达摩大师!有些人,他们没有信念,不是出于信念而是寻求一个生计,从在家生活出家而进入无家生活,他们狡诈、欺骗、奸诈、傲慢、空洞、个性轻浮、言语粗俗、话语散乱、不守卫诸根、饮食不知适量、不专注于清醒、不在乎沙门身分、不强烈地尊重修学、奢侈、粗心大意、率先堕落、忽视隐退远离、懒惰、缺乏活力、没有正念、没有遍正知、没有集中得定,诸心散乱、缺乏智慧,蠢话连天。乔达摩大师不会与这些人共住。

但是,那些善男子,他们出于信念从在家生活出家而进入无家生活,他们不狡诈、欺骗、奸诈、傲慢、空洞、个性轻浮、言语粗俗、话语散乱;他们守卫诸根、饮食适量、专注于清醒、在乎沙门身分、强烈地尊重修学、不奢侈、不粗心大意、热衷于避免堕落、率先隐退远离、精力充沛,果断坚定、建立于正念、遍正知、集中得定、诸心统一、拥有智慧,而非蠢话连天。乔达摩大师与这些人共住。

MN.3.107.16 正如黑色鸢尾根(black orris root)被认为在众根香料中是最好的,红檀木(red sandalwood)被认为在众木香料中是最好的,并且茉莉花被认为在众花香料中是最好的一般,同样地,乔达摩大师的指导在当今的种种教导中是至高无上的。 

MN.3.107.17 太伟大了,乔达摩大师!太伟大了,乔达摩大师!乔达摩大师!犹如能拨乱反正,能披露幽微,能指点迷津,或者能在黑暗中为那些有视力的人们高擎明灯以看见诸色一般,乔达摩大师以种种方式来阐明正法。我皈依乔达摩大师、法和比丘僧团。请乔达摩大德作记我为一位优婆塞,从今天起终生皈依他。” 

第一零七会计师目犍连经终。 


MN.3.108  与守护者目犍连(Gopaka Moggallana)经

MN.3.108.1 如是我闻。有一次,在世尊成就了般涅槃(final Nibbana)后不久,尊者阿难住在王舍城竹林栗鼠庇护所(the Bamboo Grove, the Squirrels’ Sanctuary)。 

MN.3.108.2 当时,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King Ajatasattu Vedehiputta of Magadha),怀疑着灯光王(King Pajjota),在强化加固王舍城。

MN.3.108.3 那时,尊者阿难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着他的钵和外袍,为了托钵乞食进入王舍城。那时,尊者阿难想道:“这个时候在王舍城为了托钵乞食而行还太早。我不妨在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工作的地方去见他。” 

MN.3.108.4 因此,尊者阿难在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工作的地方去见他。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看见尊者阿难远远地走来,对他说道:“请来吧!阿难大师!欢迎阿难大师!阿难大师已经很久没有找到机会来到这里了。请阿难大师入座;座位备好了。” 尊者阿难在备好的座位上坐下。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取了一个低矮的坐具,在一旁坐下并向尊者阿难问道:

MN.3.108.5 “阿难大师!是否有任何一位比丘在各方面具备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乔达摩大师所具备的所有那些品质呢?” 

“婆罗门!没有任何一位比丘在各方面具备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所具备的所有那些品质。因为世尊是未生起道的唤起者,未产生道的产生者,未宣告道的宣告者;他是道的了知者、道的发现者和道的娴熟者。而他的弟子们现在住于道的随行,并且以后会变成道所拥有者。”

MN.3.108.6 可是,尊者阿难与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之间的这个讨论被打断了;因为那时摩揭陀国大臣作雨者婆罗门(the brahmin Vassakara)一面监督王舍城的工作,一面去拜访在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的工作地方的尊者阿难。他与尊者阿难互相致意。致意与寒暄后,他在一旁坐下,并向尊者阿难问道: “阿难大师!你们现在此处共坐在谈论什么呢?并且你们刚在被打断的讨论是什么呢?” 

“婆罗门!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问我道:“阿难大师!是否有任何一位比丘在各方面具备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乔达摩大师所具备的所有那些品质呢?” 我对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答道:“婆罗门!没有任何一位比丘在各方面具备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所具备的所有那些品质。因为世尊是未生起道的唤起者,未产生道的产生者,未宣告道的宣告者;他是道的了知者、道的发现者和道的娴熟者。而他的弟子们现在住于道的随行,并且以后会变成道所拥有者。” 这就是当你抵达时我们被打断的讨论。”

MN.3.108.7 “阿难大师!有没有任何一位比丘被乔达摩大师如是任命:“当我去世后,他将是你的皈依,” 并且现在该向他求助呢?” 

“婆罗门!没有任何一位比丘被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如是任命:“当我逝世后,他将是你的皈依,” 并且现在向他求助。” 

MN.3.108.8 “可是,阿难大师!有没有任何一位比丘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现在向他求助呢?”

“婆罗门!没有任何一位比丘被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现在向他求助。” 

MN.3.108.9 “但是,阿难大师!如果你们没有任何皈依,那么你们和合的原因是什么呢?”

“婆罗门!我们并非没有一个皈依。我们以正法作为我们的皈依。” 

MN.3.108.10 “可是当你被问道:“阿难大师!有没有任何一位比丘被乔达摩大师如是任命:“当我逝世后,他将是你们的皈依,” 并且现在向他求助呢?”时, 你答道:“婆罗门!没有任何一位比丘被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如是任命:“当我逝世后,他将是你们的皈依,” 并且现在向他求助。”  当你被问道:“阿难大师!有任何一位比丘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你们现在向他求助时,你答道:“婆罗门!没有任何一位比丘被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现在向他求助。” 当你被问道:“但是,阿难大师!如果你们没有任何皈依,你们和合的原因是什么呢?”时,你答道:“婆罗门!我们并非没有一个皈依。我们以正法作为我们的皈依”时,那么,阿难大师!这些陈述的义理应该如何来看待呢?”

“婆罗门!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已经为比丘们规定了修学课程,并且他已经制定了波罗提木叉(the Patimokkha;诸律)。在布萨日这一天,我们许多靠单独一个村落区居住的人都和谐地一起聚会,并且当我们聚会时,我们要求一个知道波罗提木叉的人背诵它。如果一位比丘在念诵《波罗提木叉》时记起自己的一项罪过或者一个过失,我们根据正法用我们被教导的方式来处理他。不是贤人们来处理我们;是正法来处理我们。”

MN.3.108.11 “阿难大师!是否有现在你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honored, respected, revered, venerated)的任何一位比丘,你们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呢?” 

“婆罗门!现在没有我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honored, respected, revered, venerated)的任何一位比丘,我们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 

MN.3.108.12 “可是当你被问道:“阿难大师!是否有任何一位比丘被乔达摩大师如是任命:“当我逝世后,他将是你们的皈依,” 并且现在向他求助呢?”时, 你答道:“婆罗门!没有任何一位比丘被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师如是任命:“当我逝世后,他将是你们的皈依,” 并且现在向他求助。”  当你被问道:“阿难大师!是否有任何一位比丘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你们现在求助于他时,你答道:“婆罗门!没有任何一位比丘被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现在向他求助。” 当你被问道:“但是,阿难大师!如果你们没有任何皈依,那么你们和合的原因是什么呢?”时,你答道:“婆罗门!我们并非没有一个皈依。我们以正法作为我们的皈依。” 当你被问道:“ 阿难大师!是否有现在你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honored, respected, revered, venerated)的任何一位比丘,你们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呢?” 时,你答道:“婆罗门!现在没有我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honored, respected, revered, venerated)的任何一位比丘,我们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 那么,阿难大师!这些陈述的义理应该如何来看待呢?”

MN.3.108.13 “婆罗门!有十个可以激起信心(净信)的品质,它们已经被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宣布。当这些品质被我们当中任何人发现时,我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他,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是哪十个呢?

MN.3.108.14 (1) 婆罗门!在这里,一位比丘是有戒德的人,他住于以波罗提木叉的制约来克制, 在行为和手段上都堪称完美,在最轻微的错误中看到恐惧,并通过持守诸修学戒(学处;undertaking the training precepts)而修学。

MN.3.108.15 (2) 他博学多闻,忆持他已经学到的,并巩固他已经学到的。这样的诸教导在开首、中间和结尾都是美善的,涵义和言辞正确,并且它们肯定(affirm)了一种圆满的和清净的(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梵行 – 象这些种种教导,他已经大量学习、忆持、口头掌握、用心研究和通过见(view)很好地洞彻。

MN.3.108.16 (3) 他满足于他的诸衣袍、施食、休息之处和诸医药必需品(his robes, almsfood, resting place, and medicinal requisites)。

MN.3.108.17 (4)  他没有任何麻烦或困难,随意地获得构成高等心(增上心;the higher mind)和在此时此地提供一个安住(快乐住处)的四种禅(the four jhanas)。

MN.3.108.18 (5) 他施展种种神通(wields the various kinds of supernormal power):有了一个后,他变成许多个;有了许多个后,他变成一个;他出现和消失;他无碍地穿过一堵墙、一个壁垒、一座山,犹如穿过虚空(unhindered through a wall, through an enclosure, through a mountain as though through space);他在犹如水的大地中潜入和浮出(dive in and out of the earth as though it were water);他在犹如大地的水上不会沉没地行走;他盘腿而坐,象一只鸟儿在虚空中旅行(seated cross-legged, he travels in space like a bird);他用手触摸和轻抚如此强大和有力的日月;他施展身体上的精通自在(wield bodily mastery),甚至远接梵天世界(even as far as the Brahma-world)。

MN.3.108.19 (6) 以清净化的、超人的天耳界,听见天与人(the divine and the human)二者的诸声音,弗届远近。 

MN.3.108.20 (7) 用他自己的心环绕他们后,他了知其他众生和其他人的心(understands the minds of other beings and persons, having encompassed them with his own mind)。他了知一颗由贪欲影响的心作为由贪欲影响的心,并且了知不由贪欲影响的一颗心作为不由贪欲影响的心;他了知由嗔恨影响的一颗心作为由嗔恨影响的心,并且了知不由嗔恨影响的一颗心作为不由嗔恨影响的心;他了知由妄想痴迷影响的一颗心作为由妄想痴迷影响的心,并且了知不由妄想痴迷影响的一颗心作为不由妄想痴迷影响的心;他了知一颗受制约的心作为受制约(contracted)的心,并且了知一颗散乱(distracted)的心作为散乱的心;他了知一颗高尚的(exalted)心作为高尚的心,并且了知一颗不高尚心作为不高尚心;他了知一颗超越的(surpassed)心作为超越的的心,并且了知一颗不超越的心作为不超越的的心;他了知一颗集中得定的(concentrated)心作为集中得定的心,并且了知一颗不集中得定的心作为不集中得定的的心;他了知一颗解脱的(liberated)心作为解脱的心,他了知一颗未解脱的(liberated)心作为未解脱的心。

MN.3.108.21 (8) 他回忆起他的许多过去世的生活(以下与MN.1.51.24相同),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许多世界收缩之劫(坏劫)、许多世界扩张之劫(成劫)、许多世界收缩和扩张之劫(坏成劫):“在那里我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我在别处重现;并且在那里又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我重现在这里。” 象这样,从它们的各方面和细节(aspects and particulars)中,他回忆起他的许多过去世的生活(如MN.2.24)。

MN.3.108.22 (9) 他以清净和超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低级的和高级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丽的和丑陋的(fair and ugly),幸运的和不幸的。他了知众生如何如是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而流转(how beings pass on according to their actions)。

MN.3.108.23 (10) 他通过亲自以证智实现证悟,在此时此地进入和住于心解脱和随着诸烦恼的摧毁而无染污的慧解脱。他以诸烦恼的息灭,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 

婆罗门!这些是十个可以激起信心(净信)的品质,它们已经被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宣布。当这些品质被我们当中任何人发现时,我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他,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 

MN.3.108.24 当如是所说时,摩揭陀国大臣作雨者婆罗门对巫跋难陀将军(General Upananda)说道:“将军大德!你怎么想呢?当这些贤者褒奖一个应该被褒奖的人,尊敬一个应该被尊敬的人,尊重一个应该被尊重的人,崇敬一个应该被崇敬的人时,确实他们褒奖了一个应该被褒奖的人,尊敬了一个应该被尊敬的人,尊重了一个应该被尊重的人,崇敬了一个应该被崇敬的人。因为如果这些贤者不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如此这般一个人,那么他们会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谁呢,并且他们会依止(依赖于)谁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呢?”

MN.3.108.25 那时,摩揭陀国大臣作雨者婆罗门对尊者阿难说道:“阿难大师现在住在哪里呢?”  

“婆罗门!我现在住在竹林。” 

“阿难大师!我希望竹林是愉快的、安静的和没有声音打扰的,有隐退远离的氛围,远离人们,并有利于休养(pleasant, quiet and undisturbed by voices, with an atmosphere of seclusion, remote from people, favorable for retreat)。” 

“婆罗门!竹林确实是愉快的、安静的和没有声音打扰的,有隐退远离的氛围,远离人们,并有利于休养,因为有象你自己这样的监护保护者们(guardian protectors as yourself)。” 

“阿难大师!竹林确实是愉快的、安静的和没有声音打扰的,有隐退远离的氛围,远离人们,并有利于休养,因为有作为禅修者和培养禅修(meditators and cultivate meditation)的贤者们。贤者们是禅修者并培养禅修。 阿难大师!有一次,乔达摩大师住在毘舍离大林重阁讲堂。阿难大师!那时,我到那里去见乔达摩大师,而乔达摩大师用许多方式作了一个关于禅修的谈话。乔达摩大师是一位禅修者并培养禅修,并且他称赞每一种禅修。”

MN.3.108.26 “婆罗门!世尊既没有称赞每一种禅修,也没有谴责每一种禅修。世尊不称赞怎样的禅修呢?婆罗门!在这里,某人住于为感官贪欲(淫欲;lust)所痴迷的心,是一个感官贪欲的牺牲品(a prey to sensual lust),并且他不如是了知摆脱生起的感官贪欲的出离(the escape from arisen sensual lust)。虽然他包庇内心的感官贪欲,他沉思(meditates)、预谋(premeditates)、过虑(out-meditates)和误虑(mismeditates)。他住于为恶意所痴迷的心,是一个恶意的牺牲品(a prey to ill will),并且他不如是了知摆脱生起的恶意的出离(the escape from arisen ill will)。虽然他包庇内心的恶意,他沉思(meditates)、预谋(premeditates)、过虑(out-meditates)和误虑(mismeditates)。他住于为懒惰和迟钝所痴迷的心,是一个懒惰和迟钝的牺牲品,并且他不如是了知摆脱生起的懒惰和迟钝的出离。虽然他包庇内心的懒惰和迟钝,他沉思(meditates)、预谋(premeditates)、过虑(out-meditates)和误虑(mismeditates)。他住于为掉举和后悔所痴迷的心,是一个掉举和后悔的牺牲品,并且他不如是了知摆脱生起的掉举和后悔的出离。虽然他包庇内心的掉举和后悔,他沉思(meditates)、预谋(premeditates)、过虑(out-meditates)和误虑(mismeditates)。他住于为怀疑所痴迷的心,是一个怀疑的牺牲品,并且他不如是了知摆脱生起的怀疑的出离。虽然他包庇内心的怀疑,他沉思(meditates)、预谋(premeditates)、过虑(out-meditates)和误虑(mismeditates)。世尊不称赞那个种类的禅修。

【注】:四个动词,沉思(meditate)、预谋(premeditate)、过虑(out-meditate)和误虑(mismeditate);有人翻译作“沉思、纳闷、守候、守望”,不知有何根据。菩提比丘注:“Jhayanti pajjhayanti nijjhayanti apajjhayanti. Though the verbs individually do not have an established pejorative sense, the string is obviously intended as a denigration. At MN 108.26 the four verbs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meditation of one whose mind is obsessed by the five hindrances.” – 表明一个被五盖所困扰的人的禅修情况。虽然每个动词没有确定的贬义,可是这四个动词连用显然有诋毁的倾向性。用于那几种动词时,不是禅修,而是沉思的状态。

MN.3.108.27 那么,世尊称赞怎样的禅修呢?婆罗门!在这里,已完全地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已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他进入和住于第一禅,由所应用和持续的思想相伴(accompanied by 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有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随着寻与伺的平息(stilling),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二禅,有自信和心的专一性(self-confidence and singleness of mind)而没有寻和伺,充满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随着狂喜和快乐的褪尽,一位比丘住于平静,充满正念和正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仍然以身体感受快乐,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三禅,由于它的缘故,圣弟子们宣说:“他有平静,充满正念,住于快乐。”  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及之前喜悦与忧伤的消失,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四禅,它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由平静而正念清净。世尊称赞那个种类的禅修。

MN.3.108.28 “阿难大师!看来乔达摩大师谴责那种应该被谴责的禅修和称赞那种应该被称赞的禅修。那么,阿难大师!现在我们要走了。我们很忙,有很多事要做。”

“婆罗门!现在去做你认为合适的事情,正宜其时。” 

于是摩揭陀国大臣作雨者婆罗门对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和高兴,从座位起来并离开。

MN.3.108.29 那时,摩揭陀国大臣作雨者婆罗门离开后不久,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对尊者阿难如是说道: “阿难大师还没回答我们所问的问题。” 

“婆罗门!我们不是告诉你道:“婆罗门!没有任何一位比丘在各方面具备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所具备的所有那些品质。因为世尊是未生起道的唤起者,未产生道的产生者,未宣告道的宣告者;他是道的了知者、道的发现者和道的娴熟者。而他的弟子们现在住于道的随行,并且以后会变成道所拥有者”了吗?”

第一零八与守护者目犍连经终。 


MN.3.109  满月之夜(Full-moon Night)大经

MN.3.109.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 

MN.3.109.2 当时,在第十五布萨日的满月之夜 – 世尊被比丘僧团围绕露天而坐。 

MN.3.109.3 那时,某位比丘从座位起来,将他的上袍搭到一边肩膀上,向世尊合掌恭敬,对他说道:“大德!我想就某一点向世尊询问,如果世尊会解答我的问题的话。” – “比丘!坐在你自己的座位上,然后问你想问的吧。” 于是那位比丘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并对世尊说道:

 MN.3.109.4 “大德!这些不是执取所影响的五蕴(五取蕴)(the five aggregates affected by clinging),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和识取蕴(the material form aggregate affected by clinging, the feeling aggregate affected by clinging, the perception aggregate affected by clinging, the formations aggregate affected by clinging, and the consciousness aggregate affected by clinging)吗?” 

“比丘!这些是执取所影响的五蕴;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和识取蕴。” 

说着“好!大德!”时,那位比丘对世尊所说欢喜和高兴。然后他向世尊询问一个更深入的问题: 

MN.3.109.5 “但是,大德!这五取蕴植根于什么呢?” 

“比丘!这五取蕴植根于欲望(rooted in desire)。” 

MN.3.109.6 “大德!那种执取是与这五取蕴相同的事物呢,或者那种执取是这五取蕴之外的某个事物呢?” 

“比丘!那种执取既不是与五取蕴相同的事物,也不是五取蕴之外的某个事物。它是对于在那里执取所影响的五蕴的欲望和贪欲(淫欲;lust)。” 

MN.3.109.7 “可是,大德!对于这五取蕴的欲望和贪欲,是否存在多样性(diversity in the desire and lust)呢?” 

“比丘!存在多样性。” 世尊说道。“比丘!在这里,某人如是想道:“愿我的色(material form;物质性色)在未来如是!愿我的受(feeling )在未来如是!愿我的感知(perception;想)在未来如是!愿我的诸行(formations)在未来如是!愿我的识(consciousness)在未来如是!” 象这样,对于这五取蕴的欲望和贪欲,存在多样性。” 

MN.3.109.8 “可是,大德!“诸蕴”这个术语以什么方式适用于诸蕴呢?” 

“比丘!无论任何种类的物质性色,不管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内在的或外在的,粗大的或细小的,低级的或高级的,远处的或近处的 – 这是色蕴;无论任何种类的受……想……诸行……无论任何种类的识,不管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内在的或外在的,粗大的或细小的,低级的或高级的,远处的或近处的 – 这是识蕴。比丘!“诸蕴”这个术语以这种方式适用于诸蕴。” 

MN.3.109.9 “大德!是什么原因和条件(the cause and condition)而有色蕴表现(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material form aggregate)呢?是什么原因和条件而有受蕴(the feeling aggregate)的表现呢?是什么原因和条件而有想蕴(the perception aggregate)的表现呢?是什么原因和条件而有行蕴( the formations aggregate)的表现呢?是什么原因和条件而有识蕴(the consciousness aggregate)的表现呢?” 

“比丘!四大界是色蕴表现的原因和条件(cause and condition);触(Contact)是受蕴表现的原因和条件;触是想蕴表现的原因和条件;触是行蕴表现的原因和条件;名色(Mentality-materiality;精神性-物质性;name and form)是识蕴表现的原因和条件。” 

MN.3.109.10 “大德!如何产生有身见(personality view;个性见)呢?”

“比丘!在这里,一个未受教导的普通人,他不重视圣者们(has no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受训练(unskilled and undisciplined),并且他不重视善人们(true men),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material form, or material form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material form)。他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所拥有的,或将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当中的(self as possessed of consciousness, or consciousness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consciousness)。那就是有身见(personality view;个性见)如何产生的。” 

MN.3.109.11 “可是,大德!如何不会产生有身见(personality view;个性见)呢?” 

“比丘!在这里,一个很好地受到教导的圣弟子,他重视圣者们(has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skilled and disciplined),并且他重视善人们(true men),对他们的法熟练和经受训练,他不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material form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物质性色所拥有的,或将物质性色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物质性色当中的。他不将受……感知(想)……诸行……识看作自我(consciousness as self),或将自我看作所拥有的,或看作自我当中的,或将自我看作在当中的。那就是有身见(personality view;个性见)如何不会产生的。”

MN.3.109.12 “大德!什么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满足、危险和出离(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呢?什么是在受……感知(想)……诸行……识的情形下的满足、危险和出离呢?” 

“比丘!依赖于物质性色而发生(生起;出现)的快乐与喜悦 – 这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满足。物质性色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 – 这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危险。对物质性色的欲望和贪欲(淫欲;lust)的除去,对物质性色的欲望和贪欲(淫欲;lust)的舍弃 –  这是在物质性色的情形下的出离。

依赖于受……感知(想)……诸行……识的情形下的快乐与喜悦 – 这是在的情形下的满足。是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 – 这是在的情形下的危险。对的欲望和贪欲(淫欲;lust)的除去,对的欲望和贪欲(淫欲;lust)的舍弃 –  这是在的情形下的出离。” 

MN.3.109.13 “大德!一个人如何知道,如何看见,使得关于有其识的此身(in regard to this body with its consciousness)和所有外在的诸相(external signs),没有我作、我所作或潜在的狂妄我慢倾向(there is no I-making, mine-making, or underlying tendency to conceit)呢?” 

“比丘!无论任何种类的物质性色,不管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内在的或外在的,粗大的或细小的,低级的或高级的,远处的或近处的 – 一个人如是以适当的智慧如实地看见所有物质性色:“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This is not mine, this I am not, this is not my self)。” 无论任何种类的受……感知(想)……诸行……识,无论任何种类的识,不管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内在的或外在的,粗大的或细小的,低级的或高级的,远处的或近处的 – 一个人如是以适当的智慧如实地看见所有识:“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当一个人如是知道和看见,关于有其识的此身(in regard to this body with its consciousness)和所有外在的诸相(external signs)时,没有我作、我所作或潜在的狂妄我慢倾向。”

MN.3.109.14 那时,在某位比丘的心中生起了这个想法:“先生!看来色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想不是自我,诸行不是自我,识不是自我。那么,由非自我所造作的诸行为业将影响什么自我(What self, then, will actions done by the not-self affect)呢?” 

于是世尊以其心知道那位比丘心中的想法,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某位被误导的男子在这里以其心为渴爱所支配而迟钝和无知,可能认为他能如是超过大师的教导系统(the Teacher’s Dispensation):“因此,看来色不是自我,受不是自我,想不是自我,诸行不是自我,识不是自我。那么,由非自我所造作的诸行为业将影响什么自我(What self, then, will actions done by the not-self affect)呢?” 现在,比丘们!你们已经由我通过就种种事物在种种场合下的审问而得到了修学训练。

MN.3.109.15 比丘们!你们怎么想呢?物质性色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是无常的,大德!” 

“无常的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呢?” 

“是痛苦的,大德!” 

“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适合于被如是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  – “不,大德!” 

“比丘们!你们怎么想呢?受……想……诸行……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是无常的,大德!” 

“无常的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呢?” 

“是痛苦的,大德!” 

“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适合于被如是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  – “不,大德!” 

MN.3.109.16 “比丘们!因此,在这里,无论任何种类的物质性色,不管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内在的或外在的,粗大的或细小的,低级的或高级的,远处的或近处的 – 一个人如是以适当的智慧如实地看见所有物质性色:“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This is not mine, this I am not, this is not my self)。” 无论任何种类的受……感知(想)……诸行……识,无论任何种类的识,不管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内在的或外在的,粗大的或细小的,低级的或高级的,远处的或近处的 – 一个人如是以适当的智慧如实地看见所有识:“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MN.3.109.17 如是看见时,一个很好地受到教导的圣弟子会变得对物质性色失去兴趣,对受失去兴趣,对感知(想)失去兴趣,对诸行失去兴趣,对识失去兴趣。

MN.3.109.18 失去兴趣时,他变得冷静离欲。通过冷静离欲,他的心得到解脱。当它得到解脱时,而有“它得到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出现。””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而当说此开示时,六十位比丘的心因不执取摆脱诸烦恼而得到解脱。 

第一零九满月大经终。 


MN.3.110  满月之夜(Full-moon Night)小经(Culapunnama Sutta)

MN.3.110.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at Savatthi in the Eastern Park, in the Palace of Migara’s Mother)。 

MN.3.110.2 当时,在第十五布萨日的满月之夜 – 世尊被比丘僧团围绕露天而坐。那时,世尊环视沉默的比丘僧团,对他们如是说道: 

MN.3.110.3 “比丘们!一个不善之人会知道一个不善之人:“这位是个不善之人”吗?” – “不,大德!” – “很好,比丘们!一个不善之人会知道一个不善之人:“这位是一个不善之人”,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不会的。可是一个不善之人会知道一个善人:“这位是一个善人”吗?” – “不,大德!” – “很好,比丘们!一个不善之人会知道一个善人:“这位是一个善人”,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不会的。

MN.3.110.4 “比丘们!一个不善之人具有诸不良品质;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交往,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愿望,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建议,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言语,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造作,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持有诸见,并且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布施诸供养。

MN.3.110.5 那么,一个不善之人是如何具有诸不良品质的呢?在这里,一个不善之人没有信念,没有羞惭(no shame),没有愧疚(fear of wrongdoing);他没有学问、懒惰、健忘和不明智(unlearned, lazy, forgetful, and unwise)。那就是一个不善之人是如何具有诸不良品质的。

MN.3.110.6 那么,一个不善之人是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交往的呢?在这里,一个不善之人与那些没有信念,没有羞惭(no shame),没有愧疚(fear of wrongdoing);没有学问、懒惰、健忘和不明智(unlearned, lazy, forgetful, and unwise)的沙门和婆罗门为友和为伍。那就是一个不善之人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交往的。

MN.3.110.7 那么,一个不善之人是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愿望的呢?在这里,一个不善之人愿望他自己的痛苦折磨、别人的痛苦折磨和两者的痛苦折磨。那就是一个不善之人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愿望的。

MN.3.110.8 那么,一个不善之人是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建议的呢?在这里,一个不善之人建议他自己的痛苦折磨、别人的痛苦折磨和两者的痛苦折磨。那就是一个不善之人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建议的。

MN.3.110.9 那么,一个不善之人是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言语的呢?在这里,一个不善之人言说妄语(speaks false speech)、恶言恶语、粗言粗语和流言蜚语(malicious speech, harsh speech, and gossip)。那就是一个不善之人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言语的。

MN.3.110.10 那么,一个不善之人是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造作的呢?在这里,一个不善之人杀害活着的众生,未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那就是一个不善之人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造作的。

MN.3.110.11 那么,一个不善之人是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持有诸见的呢?在这里,一个不善之人持有如此这般一个见:“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供物;没有诸善业和诸恶的果报或结果;没有此世间,没有其他世间;没有母亲,没有父亲;没有化生众生;没有在此世间中通过证智已经证悟(实现)和宣告此世间和其他世间的良善的和有戒德的众沙门和婆罗门。” 那就是一个不善之人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持有诸见的。

MN.3.110.12 那么,一个不善之人是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布施诸供养的呢?在这里,一个不善之人粗心大意布施一个供养,不亲手布施它,不恭敬地布施它,布施要扔掉的东西,以没有什么事物将由它产生(果报)之见而布施。 那就是一个不善之人如何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布施诸供养的。

MN.3.110.13 那个不善之人 – 如是具有诸不良品质;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交往,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愿望,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建议,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言语,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造作,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持有诸见,并且他作为一个不善之人而布施诸供养。在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不善人们的目的地重现。那么,什么是不善人们的目的地呢?它就是地狱或畜生界。

MN.3.110.14 比丘们!一个善人会知道一个善人: “这位是一个善人”吗?” – “是的,大德!” – “很好,比丘们!一个善人会知道一个善人: “这位是一个善人”,这是可能的。可是一个善人会知道一个不善之人:“这位是一个不善之人”吗?” – “是的,大德!” – “很好,比丘们!一个善人会知道一个不善之人:“这位是一个不善之人”,这是可能的。

MN.3.110.15 比丘们!一个善人具有诸优良品质;他作为一个善人而交往,他作为一个善人而愿望,他作为一个善人而建议,他作为一个善人而言语,他作为一个善人而造作,他作为一个善人而持有诸见,并且他作为一个善人而布施诸供养。

MN.3.110.16 那么,一个善人是如何具有诸优良品质的呢?在这里,一个善人有信念,有羞惭(shame),有愧疚(fear of wrongdoing);他博学多闻、活力精进、充满正念和明智(learned, energetic, mindful, and wise)。那就是一个善人是如何具有诸优良品质的。

MN.3.110.17  那么,一个善人是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交往的呢?在这里,一个善人与那些有信念,有羞惭(shame), 有愧疚(fear of wrongdoing);博学多闻、活力精进、充满正念和明智的沙门和婆罗门为友和为伍。那就是一个善人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交往的。

MN.3.110.18 那么,一个善人是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愿望的呢?在这里,一个善人不愿望他自己的痛苦折磨、别人的痛苦折磨和两者的痛苦折磨。那就是一个善人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愿望的。

MN.3.110.19 那么,一个善人是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建议的呢?在这里,一个善人不建议他自己的痛苦折磨、别人的痛苦折磨和两者的痛苦折磨。那就是一个善人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建议的。

MN.3.110.20 那么,一个善人是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言语的呢?在这里,一个善人戒除妄语(speaks false speech)、戒除恶言恶语、戒除粗言粗语和戒除流言蜚语(malicious speech, harsh speech, and gossip)。那就是一个善人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言语的。

MN.3.110.21 那么,一个善人是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造作的呢?在这里,一个善人戒除杀害活着的众生,戒除未予而取,戒除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那就是一个善人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造作的。

MN.3.110.22 那么,一个善人是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持有诸见的呢?在这里,一个善人持有如此这般一个见:“有布施,有供养,有供物;有诸善业和诸恶的果报或结果;有此世间,有其他世间;有母亲,有父亲;有化生众生(there are beings who are reborn spontaneously);有在此世间中通过证智已经证悟(实现)和宣告此世间和其他世间的良善的和有戒德的众沙门和婆罗门。” 那就是一个善人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持有诸见的。

MN.3.110.23 那么,一个善人是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布施诸供养的呢?在这里,一个善人仔细地布施一个供养,亲手布施它,恭敬地布施它,布施一个有价值的供养,以有事物将由它产生(果报)之见而布施。 那就是一个善人如何作为一个善人而布施诸供养的。

MN.3.110.24  那个善人 – 如是具有诸优良品质;他作为一个善人交往,他作为一个善人愿望,他作为一个善人建议,他作为一个善人而言语,他作为一个善人而造作,他作为一个善人而持有诸见,并且他作为一个善人而布施诸供养。在身体破裂消解时,死后他在善人们的目的地重现。那么,什么是善人们的目的地呢?它就是在众天神中的伟大性或在众人中的伟大性。

那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一十满月小经终。 


第一品天臂品终。


MN.3.101-110终。


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MN.1.1-10MN.1.11-20MN.1.21-30MN.1.31-40,和 MN.1.41-50

第二  中五十经篇: MN.2.51-60MN.2.61-70MN.2.71-80MN.2.81-90,和 MN.2.91-100

第三  后五十经篇:MN.3.101-110MN.3.111-120MN.3.121-130MN.3.131-140,和 MN.3.141-152


【Chanworld.org】2018.05.08-2020.06.26-2024.01.17-MG-RM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禅世界版的内容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